生命在于运动 还是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静止
“生命在于运动”是严重误导.郑伟建博士文长寿,英文是life prolonging,是指人能活到多久的自然问题。
这个问题,从古到今一直被整个人类津津乐道,人们企图用各种神丹妙药来延年益寿。
虽然从人类平均寿命来看已经增长了很多,但是,从单个的个体来看,能活过100岁的人,依然不是很多。
为什么呢?郑博士认为,这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长寿观念出了问题。
因此,今天,郑博士不得不说说人类长寿新说,希望能抛砖引玉,祈福人类活得更久更长寿。
一、“生命在于运动”是误导据不完全考证,“生命在于运动”是十九世纪从西方传入中国的概念,此后整个人类付诸实践,以为找到了延年益寿的新秘诀。
其实,郑博士在此不得不炮轰这个“生命在于运动”的说法,“生命在于运动”完完全全是一个误导。
由于这个误导,导致了很多人反而丧失了生命权。
稍加留意,我们就不难看出,近年来英年早逝的人中,死于“运动”的不乏其数。
很多人怕生病希望有一个好的身体所以整天锻炼。
马华,多年前每天出现在央视的一档节目《健美5分钟》的年轻漂亮时尚的女教练,就这样一个每天提倡天天锻炼身体好的女子也会因病早早的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人是因运动量过多、过大而意外身亡?朋友们查查资料,就会明了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这个情况真是普遍存在。
反之,我们看到很多大隐隐于市的人,往往是长寿之人,不争名夺利的大学教授、心平气和的画家、身心舒畅的音乐家、安享晚年的老人,都是长寿者。
一个著名的长寿村,大于100岁的老人比比皆是,最长命的竟然120多岁,看看这些长者,发现他们无一人是由于运动长寿的,反而都是从年轻的时候就是静养,静养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为何运动反而减寿、静养才会长命呢?郑博士提醒朋友们:从传统的命理学和位理学来看,任何人的一生都是一个定数,这个定数决定人的生命。
财富、情感等。
具体来说,以心跳次数来说,每个人的一生的心跳次数是一个定数,如果你运动、甚至过量运动,那么,势必在单位时间内你的心跳次数会增加,那么,相对寿命就会缩短了。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
对于这两句话,可以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人说运动好,运动能强身健体,有人说静养好,静能修身。
所以很多人就搞不清楚了,到底生命在于运动?还是生命在于静养?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
一个人如果总不运动,渐渐就会变得体质虚弱,而且容易生病。
所以,有很多人给自己定了一个每天运动的计划,比如每天的晨跑,晚上的快走,而且还有时间规定,不完成任务不罢休。
首先,运动能使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促进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功能,使人体内的各种有害物质排出体外。
所以,运动的人往往都是皮肤光滑的。
运动还能增加肺活量,爱运动的人呼吸更平稳,也更有规律,而且还能把肺里面的一些有害气体排出来,增加肺部对氧气的吸收。
运动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减少感冒。
运动还有改善情绪的作用,如果心情不好,可以去跑步,或者去做瑜伽,就可以有效下改善心情。
这是因为运动能够改变血液中的化学成分,产生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
所以说,运动有很多的益处。
古语有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可见静可以修身养性。
生命在于静养还体现在静养可以养精蓄锐,积蓄生命能量。
在这个躁动的年代,很多人都在追求内心的宁静。
“宁静致远”,这已经说明了静带给人的境界。
而且实验表明,性子比较急躁的人,往往更容易生病,而性子比较慢的人则不容易生病,可见静养对人的身体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实际上,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动静结合。
就是该动的时候就运动,该静养的时候就静养,生命就在于动与静的平衡。
动,指的是身体的适量运动;静,情绪的平稳,就是精神的宁静。
动和静的平衡才是自然的最高法则,也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但是,人活着也不能只要求长命,长命不一定舒服,若是长命得不舒服,便是折磨。
生命最重要的是质量,那就要做各种令自己愉快的事情,包括把运动当作乐事的人常做运动。
尤其是年纪大的人,更要在能动的时候尽量动,免得岁月不饶人,到了以后想动却动不了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声叹息……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卷首语本刊编辑部2023年10月上读览健康公众号· 广告 ·。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使人长寿”?今天来告诉你答案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使人长寿”?今天来告诉你答案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晚那一群群跳着广场舞的大妈们早已成了各个小区的名场面。
但你有注意到吗?除了跳广场舞的大妈们,称得上小区名场面的还有另一拨人——下棋的大叔们。
这一动一静还真是形成强烈的对比。
大妈们觉得:这上了年纪啊,就得多运动运动,人才能有活力;大叔们不服了:静止也养生,每天和邻居们打打牌、下下棋,活得逍遥自在,身体不也啥毛病都没有。
这就令人疑惑了,到底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止使人长寿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中心副主任医师李劼若表示:这两个都是相对的话题,并没有绝对的说法。
“其实人的生命是在不断的运动当中,我们的心脏每时每刻都在动,机体也是,这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如果动多也许会提早的衰老,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规律,身体很多器官的使用都是有一定的寿命。
所以也有人问:用多、用早是不是就会缩短使用的寿命?这其实也有一定的道理。
因此,需要控制好、掌握好这个度。
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还有不同的机体状况,所需要的运动强度跟运动程度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们也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调整,不要用固定的要求、固定的标准去衡量自己。
”——副主任医师李劼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与运动医学中心一、生命在于正确运动对于“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大多数人的理解是片面的,由此也会导致存在一些锻炼身体的误区。
事实上,运动好了才能健康长寿,运动不好也会减短寿命。
生命确实需要靠运动来延续,但运动要有度,生命在于适度、正确的运动。
靠剧烈运动来锻炼身体,并非人人适合,一些肥胖者、有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人群,长期做高强度运动,不仅不能得到锻炼的益处,反而会伤害到身体。
所以,锻炼身体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建议中老年人要避免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快走的方式,走到微微出汗,略有疲劳感即可。
另外,做运动不仅要有“度”,还要有“量”。
不管做什么运动,都是贵在坚持。
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
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 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古希腊格言. 体操和音乐两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
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柏拉图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走路是极好的运动,人应该养成走长路的习惯。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
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个人精神保持清新的最佳途径。
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成习惯。
散步不需要伴侣,东望西望没人管,快步慢步由你说,这不但是自由,而且只有这种时候才特别容易领略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分段苦”的味道。
健康是幸福的主要因素,锻炼是健康的重要保证。
灵感——莫过于运动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生命的源泉一切乐境,都是由运动而来一切苦境,也可由运动解脱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朱德)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
(皮埃尔·顾拜旦)★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古希腊格言)★生命在于运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生命需要运动(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波兰科学家——居里夫人)★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法国医学家——蒂素)★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德国诗人——卢梭)★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
(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谚语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玻——谚语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
——《类修要诀》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127; ——《古今图书集成》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老子养生智慧: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导读: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道家的养生思想可归纳为生命在于运动和静养。
运动时新陈代谢增强,分解、氧化加速,可以防止脂肪过多堆积引起的肥胖并能锻炼身体增强器官的功能。
静养时神经紧张度放松,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相应降底。
新陈代谢降底,还原、合成占优势,可储藏能量。
这种积累效应有助于修复损伤,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动与静是对立统一的,只运动无静养,或只静养不运动,都不能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达不到健康长寿的根本目的。
道家起居三字经三去道家鼻祖老子,在其所著《道德经》一书中提出,养生须去甚、去奢、去泰。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必须去除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欲望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懒散状态,而要做到清心寡欲,不存私念。
这既是做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养生保健的准则。
三戒春秋问礼于老子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令既衰,戒之在得。
即是说,纵欲、斗殴及贪婪,均可危害健康,导致疾病滋生,寿命短夭。
三有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指出,一个人想少生病或不生病,达到健康长寿,必须在生活中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
暴饮暴食,恣食肥腻,睡眠不足,不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无规律等,则易导致多种疾病。
三寡道家总结养生经验,概括为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标志;精亏、气虚、神弱则是人体早衰的根源。
所以注重保养精、气、神,做到三寡,是健康长寿的要诀。
三慎道家养生家提出养生贵在慎食、慎药、慎激。
因饱餐一顿美味佳肴而诱发急性胰腺炎、心肌梗塞死亡的病例并非罕见;因情绪激动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者也时有发生;如不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滥服人参、鹿茸等滋补药,不但于健康不利,还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生命到底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止
生命到底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止?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所以大大多数人看来要想身体健康就要经常运动锻炼。
其实生命也在于静养。
因为心率和寿命成反比,运动导致心率加快,新陈代谢就加快,细胞的分裂和老化也必然加快。
比如:木讷的大象,心率每分钟 40次,寿命 80年;陆上速度第一的猎豹,寿命却只有 20年;乌龟的心率10,寿命百年以上;而迅捷的老鼠,每分钟的心率 900次,寿命却只有 2年。
归根结底,人的一辈子,心跳次数是有限度的,达到了一定次数的心跳,生命也就到头了。
所以记住——生命在于静养。
静养不排斥适当的锻炼,比如太极、瑜伽等,快走也可以,但千万别奔、别跑、别跳,也别被自己练出来的一块块“发达的肌肉”给迷惑,那其实是提前挥霍了的一年年的寿命。
晨练以老人为最!其实,早晨的空气质量指数,是一天当中最差的。
是不太适合体育运动及锻炼身体的(下午或黄昏较好)。
比如:二氧化碳含量就是最高的时候。
那为何会有那么多人去锻炼呢?缘于“生命在于运动”的口号,误导了大众。
“生命在于运动”,若从这句话的语境,其本身而言,也是不对的。
至少这句话太武断,太偏激了!“生命在于运动”表明,如果不运动,就没有生命,也就是会短命。
果真如此吗?是否人人都要运动?是否人人都适合运动?从辨证的角度看,很显然,是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的。
有些人,是不适合运动的。
比如:体质虚弱者,就不适合运动。
因为人的元气是有限的,对于体质虚弱者,若参与运动,必将耗损更多的元气,使身体虚上加虚,雪上加霜,得不偿失!这种体质虚弱者,其实只需要静养就了。
再比如:肝病、肾病患者,若参与运动,必将加重病情,使之恶化。
这类病人也只适合静养的。
正如曹操所言:“盈缩之期,不独在天。
养怡之福,可以永年”!这个“养怡”二字,“养”就是指养生,包括饮食起居、生活习惯;“怡”就是指开心,精神心理状态。
作为体育运动,它只能够加强身体肌肉、骨胳、关节等方面的强壮(对胖子好些)。
一个人,会不会生病,会生什么病?是由身体内因决定的。
经络养生(共10篇)
经络养生(共10篇)经络养生(一):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养生宜动.是对的,常动,就是锻炼经络,使其常通,对五脏六腑大有好处.养心宜静.要多做点解释:心,非心脏.是指精神,或者是指人的七情六欲. 宜静,用“空”更合适.养心宜静,是指清心寡欲,不为世俗烦恼.经络养生(二): 怎样根据气候养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言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四时养生,也即指四季养生,是指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调养护理的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关于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已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根据四季不同的气候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养生细则,为四时养生理论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又继承和发展了四时养生的理论,使之在促进人们健康长寿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四时养生作为中医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于调整人的心态,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四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四时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祖国医学理论在预防保健方面特别强调气象因素的重要性,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就是在治病时首先应明确一年的天气变化情况,在预防保健中必须充分考虑气象因素和季节、节气的变化,以顺应自然规律,达到强身健体、祛病延年的目的.(二)四时养生的内涵中医养生学是数千年来历代医家经验的结晶.从所涉及的内容和方法来看,可谓资料丰富、记载翔实、效用确切、简便易行.随着“回归自然”的热潮,中医养生学方法的“整体、自然”特性将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医学关于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是极其丰富的,而其中重要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顺时养生.正如《黄帝内经》里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顺四时而适寒暑”,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极其重要的原则,也可以说是长寿的法宝. 四时养生,就是指按照一年四季气候阴阳变化的规律和特点进行调养,从而达到养生和延年益寿的目的.四季春、夏、秋、冬,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一年中阴阳消长形成的.冬至阳生,由春到夏是阳长阴消的过程,所以有春之温,夏之热;夏至阴生,由秋至冬是阴长阳消的过程,所以有秋之凉,冬之寒.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脱离客观自然条件而生存,而是要顺应四时的变化以调摄人体,以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气血充盛、经络通达、情志舒畅的养生保健目的.1、天人相应的养生观中国哲学“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中医学的理论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也提示人们要在生产、生活中处处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如此才能安然生息.而对于人类生存最为相关的莫过于自然界日、月、星辰以及四季的变化了.日月变化古人早就发现,日升则阳气盛,日落则阳气衰,故而古人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月圆时,人的气血流畅,肌肤致密,外邪不易侵入;月缺时体内气血流行较慢,肌肤疏松,外邪易乘虚而入.若月缺时遇到急风暴雨,则人较易生病.四季更替一年四时气候的更迭、阴阳寒热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人的生命活动.欲得安康,必须对自然界周期性的四季变化作出相应的调节.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疴疾不起”.根据四时气候的特点,人们总结出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养肾的五脏调养法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经验,对于四季养生有着重要意义.2、形神合一的养生观形与神的统一,是尽享天年的关键.神寓于形,形统于神.神伤则形伤,神亡则形亡,此所谓“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精神衰败,必显于形,如两目无神、面色无华、四肢乏力、纳食不佳、形体瘦削等.由于人体精神是由心神来主宰的,志、意、魂、魄皆归心神统辖,故有“心神乃形之大主”之说.因此,调养心神也就成为调摄形体的关键.所以,中医养生学强调清静养神,因为“心静可以固元气,百病不生,百岁可活”(《遵生八笺》).精、气、神被称为人体“三宝”,三者是不可分离的,它的盛衰直接体现人的生长、发育,以至衰老的状态.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气乃精之所化,精为气之本.神,是指精神意识状态而言,是神志和生命活动之外观.有精则有神,神是五脏六腑、先后天精气与人体最高主宰活动的具体表现.它是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以及脏腑精、气、血、津液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寿亲养老新书》曾对精、气、神三者关系进行了概括:“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所以说,神的充沛需要有精和气这样的物质基础,精、气的充盈或匮乏可直接影响到神的作用.鉴于此,善养生者必须保养精气,达到精气神的协调统一.3、动态平衡的养生观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在动态中进行,并通过调节达到“以平为期”.中医养生学非常重视阴阳、气血的动态平衡.阴阳平衡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疾病的前提.阴阳有着彼此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只有机体阴阳达到动态的平衡,人体才能保持健康稳定的状态.例如,夏天阳盛气炎,易出现热迫汗出,耗伤气阴,此时可服用养阴清凉药膳,如绿豆汤、荷叶粥、西瓜羹等,以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中药对人体的治疗也是本着阴阳平衡的原则,热病用寒药,寒病用热法,从而达到机体的阴阳平衡,使疾病不生.气血平衡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可生血、行血,血可载气、裹气,二者如影随形,同行同止.若气血平衡失调,则会出现气血不生、不行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脏腑、经络功能失调而发病.因此,保持气血的正常化生和流通,是维系健康的必要条件,调理气血也就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三)四季养生的原则祖国医学在四季养生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方法颇多.究其基本原则,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顺应自然在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的指导下,养生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必须顺应四时阴阳消长、转化的客观规律.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而发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因此,人在春夏之时,要顺其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亦应保养阴气,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这就要求人们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等都要根据四时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节.在作息时间上,也要顺应四时的变化,做到“起居有常”,春夏“夜卧早起”,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在饮食五味上,摄取更要有规律,过饥、过饱或饮食偏嗜均能伤害脏腑,影响身体健康,蔬菜瓜果的食用亦有一定的季节性.2、形神共养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用.故养神既可以保,保形亦可以摄神,二者相互支持,密不可分.因此,养生防病必须形神共养,以维持形与神的统一.所谓“养形”,主要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摄养,“形乃神之宅”,故只有形体完备,才能有正常精神的产生.养形的具体内容非常广泛,凡调饮食、节劳逸、慎起居、避寒暑等摄生方法,以及体育锻炼、气功等健身运动,大都属于养形的重要内容.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变化是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神”是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应答性反应”.它不仅体现了生命过程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畴,则会伤及五脏,影响人体的气血阴阳,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养生学十分重视精神摄养,要求人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暴发喜怒,不贪欲妄想,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尽量减少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志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这样,则人体的气机和调,血脉流畅,正气充沛,形体康健,抗病能力均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经络养生(三): 作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万物生长的规律,也是中医推崇的养生之道,请以此为话题,大约600字,作文.中医养生讲究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比如,春天的时候,要有一种生发之气,被发缓形,夜卧早起.冬天不能太张扬、太发散,万物处于秘藏.中医养生主张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中医养生包括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一系列养生原则,而协调平衡是其核心思想.当一个人身体达到平衡点的时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养生当中,最重要的是养心.“一生淡泊养心机”,这是一个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是人的七种情志,过了头就是七情过激.“常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者寿,质之慈良者寿,量之宽宏者寿,言之简默者寿.盖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寿”.仁就是要做到温和、善良、宽宏、幽默.仁心仁德、养心立德是一个人健康的内在要素.《黄帝内经》强调“恬淡虚无”,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简言之,要做到“淡”字.经络养生(四):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书是《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辨证思想.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经络养生(五):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是第一本医书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托名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论医之书.《黄帝内经》包括《灵枢》和《素问》两部分,各卷81篇,共80余万言.《黄帝内经》的著作时代,至今尚无定论.从其内容看,非一人一时之作,但一般认为其主要内容是反映战国时期医学理论水平的,基本定稿时期应不晚于战国时期.当然,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黄帝内经》所引古代医籍.有《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五色》、《脉经》等.说明在《内经》之前已有许多种医书流传於世.经络与针灸,在《黄帝内经》中,居于主体地位,继承和发展了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侯》和张家山汉简《脉书》,乃至扁鹊等的经络学说和针刺治疗经验,在针刺治疗上,不仅突破了上述帛简医书和《五十二病方》等只采取灸法的水平,同时也远比《史记·扁鹊传》记载的治疗经验更加具体和系统.在《黄帝内经》中,《灵枢》:经脉篇、经别、经筋,更加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素问》:气穴、气府、骨空、水热穴等各篇,论述了腧穴分布;《灵枢》:九针十二原、邪客等各篇,论述了持针法则;《素问》:八正神明、离合真邪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灵枢》:诊要经终、禁例等各篇,论述了针刺禁忌等,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阴阳五行学说被引入医学,最早是秦国医和,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惊”,也反映了五行学说的内容,这段文字后来载入《灵枢·经脉篇》,《素问·脉解篇》说:“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薄,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学说,已被引入医学理论中.《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代可能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保存,而载于《汉书·艺文志》.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黄帝内经》的著成,不仅在中国受到历代医家的广泛推崇,即使在国外的影响也不容低估.日本、朝鲜等国都曾把《黄帝内经》列为医生必读课本,而部分内容还先后被译成英、法、德等国文字,在世界上流传.近年来一些欧美国家的针灸组织也把《黄帝内经》列为针灸师的必读参考书.经络养生(六): 皇帝内经主要内容是什么是《黄帝内经》吧《黄帝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经络养生(七): 《黄帝内经素问注》序译文【经络养生】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痛苦,保全人体的真气,通导人体的元气,拯救百姓使他们都得到长寿,帮助瘦弱有病的人获得平安,离开了古圣贤的医学理论就不能达到这个目的.孔安国为《尚书》作的序文里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称为‘三坟’,谈论的都是天、地、人的重大道理呀.”班固《汉书·艺文志》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就是这部经书中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就是那个数目了.虽然经过了岁月的推移,朝代的变迁,可是由于一代代地传授学习,使《内经》的学术还是保存下来了.在历代医家的传授教学中,由于担心遇到那不适合的,不是真可以传授的人,因而有时候对有些内容,就有秘而不传的情况.因此,如第七这一卷,就是被主管医学教育的官员秘藏起来的.如今遵从施行的,只有八卷罢了.虽如此,可是《内经》的文字精练,内容广博,理论精深,意味深长.天地间的很多现象被分析到了,阴阳变化的各种征候被列举出来了,各种变化的原由被表述清楚了,死和生的预兆被叙述明白了.因此,人们在掌握了《内经》的理论以后,不用商量,对于远近各处的事物,认识都自然相同;不用相约,对于不论是幽暗无形的事物,还是明显有形的事物,看法就很容易相合.考察它的理论有证据,用治疗实践来检验它,不会有差错.的确可以说是医学理论的本源,养生之学的理论基础.假如天资聪明,可助认识通晓玄妙深奥的道理,当然,完备周密的见解虽说要靠有聪明的资质,但正确理解《内经》高深的学术内容的准则,也还要借助于前贤的遗训和注释,如同不曾有走路不从路上走,出入不从门户行的人一样.然而专心一意地研究它的精神实质,探求其中微妙的含义,研索其中深奥的道理,如果认识并掌握它的精髓要旨,那就能达到纯熟高超的境地了.因此,只要一行动就有成效,如同有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而闻名于世的杰出的医学家,也就时时间隔地由此产生了.周代有秦越人,汉代有淳于意,魏有张仲景、华佗,他们都是掌握了书中精妙理论的人,都能代代不断地创新发展它的妙用,广泛地救助人民大众,使医学事业像鲜花和绿叶一样相继繁荣,这些医家的声誉和他们的实际技能是相称的.这些大概都是《素问》哺育教化的显著成果,也是天资给他们的帮助吧!我年青时就向往医学,一向爱好养生之道.幸运地遇到了这部真经,就用它来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借鉴和解决疑难的依据.可是世上流行的版本错误很多,有篇目重复,前后没有条理,文章的内容前后远隔不连贯等问题.施用它于治疗实践很不方便,披阅领会它的意思也很困难.年深日久,沿袭下来就造成多种弊端了.有的是同一篇文章重复出现,却另立两个篇名;有的是两论并在一起,却归总在一个题目之下;有的篇中君臣的问答还未完毕,就将下文另设篇题;有的地方脱简缺文没有写明,却说历代都是残缺不全.还有,把《经合篇》重复出现,而加上《针服》二字为篇名;把《异法方宜论》合并到《咳论》篇中;把《通评虚实论》割裂开,而并入《四时刺逆从论》;把《经络篇》并入到《玉版论要篇》;把《皮部论》节解分开,而加入了《经络论》,把有“至教”等内容的《上古天真论》退向后,而把论述针法的诸篇移向前.诸如此类的问题,难以全部列举.况且,如要去登泰山,没有路径,怎么能上去要到扶桑国去,没有船,怎么能去成我于是就专心一意地钻研,广泛地访求当今名流,而全都找到了那些精通《内经》的高人.经历了十二年的编次整理,方才达到有条理有要领的程度.反复考虑自己编次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深深地完成了我向来的心愿.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里,得到了已故老师张公的秘藏之本,文章的字体清楚明白,经义的理论全面而周密,一旦用它来参阅详考,各种疑难都像冰水一样消融了.恐怕它流落到末流无才之辈的手中,断绝了那传授《内经》的范本,于是就编写注释,以便使它永传不朽.加上原藏卷数,合起来共八十一篇二十四卷,汇总集中为一部书.希望人们研究后面的注文就能明了前面的内容,运用注解去领会经义,使初学医者得到启发,使这高深的理论,能广泛流传.其中竹简脱落、文句断绝、内容不相连接的地方,搜求经论中所有的内容,把它迁移过来补在这里;有的篇名遗失短缺,所指的事理不明白,估量推敲它所指的意思,增加文字而使文章明晰;有的这一篇跟那一篇合并在一起,内容不相关联,还有缺漏篇名的,就区别分开所论事情的类属,另立篇名而放在篇前;君臣之间回答的内容,在礼节、仪式上有违背、错乱之处,就考察出地位的高低而予以校正,或加说明而使文意明显;文字颠倒错乱,文句零碎不全,或者前后重复,就详细辨别其中所指的意思,删去繁杂的文字,而保存其中的要点;文理深奥,难以粗浅论述的地方,就另外编写《玄珠》一书,以便陈述其中的道理.凡是增加的文字,都用红笔书写,使它和古书原文明显分开,不相混杂.希望这样能使上古圣人的旨意清楚明白,使那深奥的理论得到充分的陈述和阐发,就像天上众星高挂,次序井然,有条不紊;又像那深彻的泉水清净透明,水里的生物全都看得清清楚楚.君臣上下再没有短命枉死的时候,华夷各族人民都有延长寿命的希望.使医生们都有所遵循而不犯错误,学习的人更加容易明白,最精妙的理论流行于世,人间的福音连续承继.千年之后,方知古圣贤的仁慈恩惠是无穷无尽的.时在大唐宝应元年岁值壬寅年序.【经络养生】经络养生(八): 文言文《庖丁解牛》中涉及到哪些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身动与心静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15年11月6日文章,援引去年中国军方对2万余名 陆军官兵进行的人体特征参数调查发现,与20年前相比,官兵的平均腰围增加了 5厘米。看看那些大小军官们,他们肩章上的星儿数和肚围几乎成了正比!
所谓“爱眼”日 家长们终日忙于让自己的后代在书本上爬行,生怕“输在起跑线”上, 爬行的结果立显: 我国小学生近视率32.5%,初中生59.4%。高中生77.3%,大学生80%! 怪不得现在连当兵的也有许多眼镜兵,真不知打仗时满地找眼镜是何 等情景! 人生本是中长跑,看看刘翔、博尔特,即使起跑慢了不是也照样短跑 夺冠军吗!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 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养。 有的人每天像野驴似的奔跑于户外, 而有的人却像缩头乌龟终日避风雨于室 内。 有的人热衷于随世风而起舞,而有 的人却心静如水,抱持自我之本性。 有的人沉迷于声色犬马之地,而有 的人却能特立独行而不染。 …… 人生的动与静千奇百怪,究竟应该 怎样把握这生命的节律呢? 我们还是从让身体健康的“动”谈 起吧!
我国传统文化历来主张:外动内静 、身动心静。 花花世界无法逃离,但是正如古代诗人陶渊明在诗中所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之五) 高远的心志能抵御一切外在的诱惑,陶公的一生并没有卷入世俗的潮流,但是却成为 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代伟人,影响至今。
毛泽东在1917年 《体育之研究》上说: “近人有言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此言是也.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 其体魄;苟野蛮其体魄矣,则文明之精神随之.” “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无体,无德智也”。 ——“野蛮其体魄”,就是主张锻炼强健的身体,“文明其精神”就是精神 文明、心志高远。 一生坚持身动而心静,即使老矣仍能秉持“花甲皮囊少年心”,以健康的 身体承载文明的心智,这应是我们大家的共同追求。 (完)
“动养”还是“静养”
当下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是“生命在于运动”。
这是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250年前首先提出来的。
这个思想推动了现代体育运动的普及,也提高了人类体能。
但是,近几年有人对这个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过度运动导致机体过度消耗,寿命缩短。
并以运动员寿命不比普通人长来佐证。
其实,此观点我国古代养生家就有之,药王孙思邈就提出“命如灯捻”的观点,南宋诗人陆游有“小炷留灯悟养生”的诗句。
他们认为人的生命如同油灯,灯捻大,油耗快,照亮的时间就短,并以乌龟等动物为例说明。
历史也有误会,其实“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就是历史对于伏尔泰思想的误解。
伏尔泰这句话只是说明生命的形态,同达•芬奇说过的“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一个道理。
生命是活的,运动是他的主要特征。
这并不证明运动可以延长生命,更没有说明什么运动、何时运动对于生命有意义。
最近,美国耶鲁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研究,认为一般人每日锻炼超过3小时就不利于健康。
和这个观点似乎对立的是所谓“静养”。
有人认为,既然生命能是一定的,生命中的“油”就那些,那么少活动,就可以节约使用生命能,“小炷留灯”,可以延长生命。
并以深山老林的出家人长寿、生活中有许多长寿老人不怎么运动为例说明。
专家研究认为,过分强调“动养”或“静养”都有失偏颇。
实际生活中也不存在只动养不静养,或只静养不动养的人。
只是有所侧重,或侧重于动养,或侧重于静养而已。
即使年龄相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也不同,个体差异很大。
俗话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动养和静养也是这样。
动养和静养都是养生的一种形式,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形式。
养生悖论辨析编辑/廖星文/鲁湾。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黄 昌 夫一般认为,要想身体好,就要多进行体育运动。
这里的运动当然是指人的外在形体运动。
果真如此吗?从养生学看,其主体上是偏于错误的。
很多人或许不信,并表示反对,因为国家都提倡体育运动,因为俗话也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生命在于运动”(伏尔泰)。
请问,运动员长寿吗?尽管运动员肌体强壮,但他们肌肉和筋骨大量的运动,除伤筋痛骨外,必然促使细胞提前老化,体能预支,好些人一退役就体质大降。
整个的看,运动员的平均寿命在正常水平以下。
中国女性平均寿命(74岁)为什么长于男性(7 1岁)?其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女性多数安于家庭,合于生命之道:相对说来,一是做家务更多,家务活的特点是有运动,但劳动强度小,伸筋健骨;二是心神方面更有一份安定,精神上不象“男主外”那样的时有激荡;三是更有慈爱心和平常心,侍亲、相夫、教子,对人生不会过高奢望。
中国书画家长寿是有内在原因的。
习书学画,调息养气,悦情畅意,炼气安神,外炼形体,内养心性,动静相适,气血顺畅,形神共养,正顺应了生命体的需要。
形体的运动当然是应该的和必要的,何况生命本就是一种运动状态和运动过程。
但根据现代科学研究发现,运动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加快血液循环的速度,可以使一些闭塞的经络因而畅通,特别是对于心包经的打通有很好的效果。
心包经的通畅,可以强化心脏的能力,提升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加快人体废物的排除。
但是并不会增加人体的血气能量。
所以,形体运动有个目的,有个度,它只能是在保障人体筋骨的舒活,引导体内气血运行通畅的意义上进行,做到与静养相合,达到动静相宜,益气调息,和调脏腑,通畅经络,协调平衡,形神共养,以维护生命的目的。
因此,运动应以舒缓而非激烈的太极、气功、体操、健身舞之类为最合适,比如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调理脾胃单举手,五劳七伤往后瞧,摇头摆尾去心火,背后七颠百病消,攒拳怒目增气力,两手攀足固肾腰”。
到底是“静止使人长寿”,还是“生命在于运动”?专家说出来实话
到底是“静止使人长寿”,还是“生命在于运动”?专家说出来实话有些人认为,运动让人更加长寿。
这其实有科学证据,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能够让人更健康,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
而过多的运动,会让寿命减少。
这是因为身体机能,被长时间的过多消耗而导致的。
某保险公司做过一项调查,对象是六千名过世的运动员。
这家公司发现,这些运动员的平均寿命不超过50岁。
他们判定,这是因为运动过多,机能消耗过大。
不是说运动对人有好处吗?那为什么运动员的寿命比一般人更短呢?有研究证明,运动量过多以后,会让人的代谢速度加快。
耗氧量会快速上升,之后活性氧就会产生。
这些活性氧的量不是一点半点,而是很多。
过多的这种物质,会让人的老化加快。
此外,长期的激烈运动,会导致人的器官出现磨损。
另外,人的生理系统也会出现紊乱现象。
这样一来,一部分运动员的身体健康不如普通人,平均寿命也不如普通人,也成了一件合理的事。
适当的运动对人还是有好处的,一位思想家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到了八十岁,还可以去爬山。
一些动物学家表示,对于一些动物而言,待在野外,会让他们更加长寿。
比如,大象待在野外,能够活两百年。
而动物园中的大象,只能活八十年。
自然界的兔子能够活四十年,而家养的兔子只能活五年。
不过,对于一些人、一些动物而言,过多的运动是不好的。
那就是体质不好的人和动物。
这种人不适合过多锻炼,要不然会更加虚弱。
从中医的角度讲,这种人先天元气较少,如果过多运动,会流失得更快。
另外,一些病人只能静养,比如肝病患者。
要是增加他们的运动量,只会让他们病得更严重。
动、静都会影响人的健康与寿命。
人是不断运动的,即使处于睡眠状态,心脏也还是在运动。
一个人想要健康、长寿,的确需要适当的运动。
很多人在下班后,就在家待着不动。
这样做是不好的,久而久之,亚健康状态就出来了。
如果是体质较差的人,就适合静。
不过,也需要进行适量的运动。
他们选择的运动不要太过刺激身体,最好选择比较温和、不刺激的运动,比如每天散步半小时等。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静养!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静养!着社会的发展,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我国已进入老龄化人口的国家。
随着年龄的增加,中老年人往往易于发生一些疾病,如何做好养生保健,做到健康长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中医学是一门传统医学,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疾病经验。
广东名老中医罗元恺从医60多年,将自己多年的保健经验总结为“生命在于运动,长寿需要静养”。
笔者根据中医学“治未病”的理论,从动静结合两方面,引导人们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以达到身心健康,祛病延年的目的。
动以养体动即运动,体即身体,运动有益于身体健康。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学十分重视运动锻炼对身体的有益作用,古代名医华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自创了“五禽戏”,通过模仿多种动物的动作,以运动身体。
中医学认为运动可通畅经脉,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
运动有益健康,但不可无限制地运动,不可蛮干。
在临床上曾遇到一位患者,因退休后采取的运动方式不当,加之运动量过大,造成膝关节损伤,膝关节积液而难于继续身体锻炼。
根据多年观察,笔者认为中老年人锻炼身体应科学合理,须做到以下几点:运动要适度运动要适度,是指运动量要合理。
运动量过小,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运动量过大,则身体难于耐受,甚至对身体带来损伤。
运动量很难制定统一的标准,应因人而异,每个人根据其年龄、性别、身体健康状况,确定适合自身的运动量。
每个人的运动量应以运动后感到身轻气缓,心悦神清,无明显疲乏感,没有因运动而导致或加重身体不适为准。
运动要适当运动要适当,是说运动方式要合适恰当。
有的人把人的一生不同阶段作以下比喻:青少年如猴上蹿下跳,青壮年如马疾速奔驰,中老年如龟稳缓多静。
这种比喻对中老年人选择运动方式有所启示,应采取那些徐缓稳妥,安全的项目,如快慢速散步、太极拳、抖空竹、打乒乓球等。
对那些速度快,爆发力强的项目则不适合,如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尤为不宜。
长寿在于静止强健在于运动
长寿在于静止强健在于运动——浅析“生命在于静止还是在于运动”读者观点补充:世间万物,要达到一个极致的状态,则在运行过程中的时候,都是讲究度的,可过度,也不可少度。
人类吸收能量的同时也同样需要排放,而运动的同时也需要静养,运动本身在消耗能量,但是也同时在排出废物垃圾、并且同时推动了人体的气血运行,在消耗能量方面,虽然不能说是正确与错误,但是消耗人多于的能量就没有错,更多的是其他方面的积极的作为,所以运动利于生命或许应该体现在这些方面,不过度的适当运动,读者觉得是非常必要的。
再说了,人体是有新城代谢的,体内的细胞是在逐步新城代谢的,好比一个皇上统治天下,如果手下的大臣相互监督,这也利于长久久安,如果底下的大臣都是一派了,可能皇权就有危险了,对于我们的身体,可能我们应该是一个统治者吧!所以一个极端的思维看待这个问题或许是不对的。
导言:我认为只有哲学思辨,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才具有普泛的启示意义。
因为哲学思辨撇去了犹如泡沫一般纷繁争执的现象,使得人们能够在变化的乱象之中,看到事物的共性,也就是看到不随外在表象变化而变化事物的共同属性。
“生命在于静止还是在于运动”,这个迷乱纷争的问题,长期以来始终让人模棱两可、莫衷一是。
对于这个看似常见问题的分析探讨,在普遍崇尚运动健身的今天,尤其显得更有意义。
因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我们将选择怎样的运动方式,以及最终将给我们不可逆转的生命过程,带来怎样的终极结果。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止,这既是人人关心的现实话题,也是历久弥新的古老话题。
自从亚里士多德提出“生命在于运动”(注1),这个流布两千多年的经典立论,便不断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或诘问,由此形成了与之截然相反的悖论,也就是说——”生命在于静止”。
这两种立论在彼此对立的冲突中,都能够找到充分佐证自身的事实依据,从而使自身的理论更加巩固,也使得受众影响更加广泛。
如此一来,困惑迷茫的人们,只能在模棱两可的争论之间,选择一种似是而非的判断;只能在不可重来的人生之中,等待不知可否的试验结论。
有关于运动的名言
有关于运动的名言:
1. 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
2. 人在运动中的时候,总是想替自己设想这个运动的目标。
为了要走一千里路,人必定要想走了这一千里便有好东西。
为了要有运动的力量,就必须有一个渴望到达的目的地。
——列夫·托尔斯泰
3. 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
4. 健康是幸福的主要因素,锻炼是健康的重要保证。
——佚名
5. 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
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佚名
6. 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
7. 不会管理自己身体的人,就无资格管理他人;经营不好自己健康的人,又如何经营好他的事业。
——希尔康
8. 健康是智慧的条件,是愉快的秘诀。
——爱默生
9. 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
——歌德
10. 起居之不时,饮食之无节,侈于嗜欲,而吝于运动,此数者,致病之大源也。
——佚名
11.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佚名
12. 活动有方,五脏自和。
——范仲淹
13. 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
—苏格拉底
14. 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耳。
——孙思邈
15.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培根
希望这些名言能够激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进行运动锻炼。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名言
关于运动与健康的名言1.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生命在于运动。
2.夏游泳,冬长跑,一年四季广播操。
3.生命在于运动。
——[法]伏尔泰4.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
天下动,则天下强。
——清颜元5.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
——马约翰6.练出一身汗,小病不用看。
7.日复一日地坚持练下去吧,只有活动适量才能保持训练的热情和提高运动的技能。
8.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蒂素9.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10.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11.有两种东西丧失后才会发现它的价值――青春和健康。
——阿拉伯谚语12.世界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
——[苏]马雅可夫斯基13.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
——[美]富兰克林14.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歌德15.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泰戈尔16.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无病无痛。
17.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18.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19.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
——朱德20.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饭后三百步,不用进药铺。
21.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居里夫人22.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
——[法]蒂素23.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
——[苏]列宁24.理想的人是品德健康才能三位一体的人。
——[日]本材久一25.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
——阿拉伯谚语26.仙丹妙药灵芝草,不如天天练长跑。
27.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
28.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关于体育强国梦黄河少年行名人名言
关于体育强国梦黄河少年行名人名言
1.运动使人健康、使人聪明、使人快乐。
2.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2.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3.我们力求使学生深信,由于经常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发展身体的美和动作的和谐,而且能形成人的性格,锻炼意志力。
4.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
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5.体育之效,至于强筋骨,因而增知识,因而调感情,因而强意志。
6.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7.身体教育和知识教育之间必须保持平衡。
体育应造就体格健壮的勇士,并且使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全的体格。
8.体育竞赛之最绝妙处乃由于它只在手做,不在口说。
生命在于静止还是运动?
生命在于静止还是运动?木讷的大象,心率每分钟 40 次,寿命 80 年;陆上速度第一的猎豹,寿命却只有20 年;乌龟的心率10 次,寿命百年以上;而迅捷的老鼠,每分钟的心率 450 次,寿命却只有 2 年。
许多运动狂不爽了,说运动员在平时的心率,不是比普通人慢么?这是一种误读,不管他们跑得多快、窜得多高、肌肉多大、拳头多硬,有几个是长寿的?生命都被运动给提前透支光了。
青壮年时代越显得比普通人威猛,到了中晚年越比普通人衰败得快。
归根结底,人的一辈子,心跳次数是有限度的,达到了一定的限度,生命也就到头了。
所以记住——生命在于静养。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看过的人想必不少。
主要意思是说:运动折寿,生命在于静养。
貌似有理,实则谬论!运动有益健康,不仅让人精力充沛,还能帮助控制体重,防止或延缓心血管系统疾病、二型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
运动的好处,就像吸烟的坏处一样,是已经被大量医学研究证明了的事实,也有人针对上面的帖子从运动的益处角度进行了驳斥,我就不老生常谈了。
上面的这个帖子能吸引眼球,主要是因为提到了运动与寿命的关系。
它的毒害之处在于其举证与推理的伪科学性。
这也是很多其他反驳没有彻底解决、因而很多读者还存疑惑的地方,本文将予以重点驳斥。
人类是个例外!众所周知,心率快的小动物寿命短:比如大象的心率约每分钟30 次,寿命约70 年。
老鼠的心率高达每分钟450 次,寿命却只有近1 年。
尽管动物的心跳速度与寿命大不相同,但是各种哺乳动物一生中的心跳次数基本相近,约25 亿次(不同动物种类之间差异在一个数量级以内)。
如果把哺乳动物的心率的半对数与寿命作图(见下图),很明显可以看出,动物的寿命与心跳速度呈负相关。
哺乳动物心率与寿命关系因此,说心跳快的动物寿命短并不是没有依据。
但是,人类除外!由上图可以看出,人类明显不在心率与寿命的负相关线上。
人类的心率与猪牛狗等动物相近,但是人类的寿命要高出它们近四倍。
当然,人类例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科学与社会的进步。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到底哪个说法正确?
有人说生命在于运动,也有人说生命在于静止,到底哪个说法正确?有研究显示,生活在美国黄石公园野外的狼,其平均寿命为九年,而在公园里生活的狼其平均寿命为15年左右。
原因大概是,生活在野外的狼,其迫于生存压力,需要不停的奔跑来猎取食物,而生活在公园里面的狼,整天衣食无忧,生活没有压力,生活舒适安逸。
设计平均寿命为十年的汽车,一年360天,天天开,和每周只开一次车相比,后者的寿命一定比前者长得多。
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过量的运动并不能增加寿命,相反会减少寿命。
同样如果不运动,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买来一辆崭新的汽车,如果放在一个地方三年不开,这辆汽车照样会自然损耗,汽车某些零件照样会生锈,出毛病。
一个人如果呆在家里半年一年的,身体照样会出毛病,浑身酸痛,没病也会憋出病来,这就是久闲生病的道理。
由此可见,单纯强调生命在于运动,或者强调生命在于静止,都是不正确的。
运动和静止就相当于一个人的阴和阳,一阴一阳谓之道,运动和静止二者不可偏废,我们需要找到它们的平衡点。
从自然界生物的寿命来来看,凡是经常剧烈运动的,它们的寿命都短,比如老鼠,野兔。
相反,凡事喜欢静止的,它们的寿命相对都较长,比如乌龟,鹤。
总体来说,心跳越快,寿命越短,心跳越慢,寿命越长。
运动让身体强壮,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但是过量运动会使人的寿命减少。
无运动能让心跳减慢,人生病的几率会增加,一旦生病同样会减少寿命那么这个平衡点儿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一个人90%左右的时间处于安静状态,而10%左右的时间让自己运动起来,似乎合理。
就是说除了睡觉之外,每天运动一个小时左右是合理的。
过量运动会过度消耗气血,过少运动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都会对身体不利。
当然,专业竞技运动员除外。
图片来自网络。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全靠静养
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全靠静养人是高级动物,有思维、有头脑、有智慧,自古以来,人们对追求幸福生活和长命百岁的梦想,都十分渴望和向往。
如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祥和的社会里,人们更加追求长寿、向往长寿、憧憬长寿。
生命在于运动,是老祖宗在生活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适当地进行体育运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而且还能增强体质,长期坚持会收到强身健体的效果,使自己身体各项机能都能达标。
当然,生命在于运动是广义上的解释,从另一个层面上讲,静养才是长寿的根本。
生命在于运动一点也不错,现在无论是公园里的广场舞还是旷野上健步走的队伍里,人们无论是从事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都是一个目标一一一强身健体。
生命在于运动的含义是:适合自己的身体需要的运动!年轻人多运动,能够提高免疫力,不至于过早地肥胖变形。
而作为年迈的老年人,长寿的秘诀在于静养。
如果老年人盲目地进行体育锻炼,不仅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而且也不利于身体健康。
这是肯定的事。
现在生活节奏快,尤其是年轻人,整天忙于工作、事业、家庭、应酬多,基本上没有时间锻炼身体,久而久之,不由自主地身体就发福了,所以说,年轻人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抽出时间去锻炼身体,因为,生命在于运动。
而作为那些老年人,在锻炼身体方面,一定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
许多老年人,无论是爬行、上高低杠、翻筋斗、打球等等,只要是适合自己锻炼身体就行。
但是,笔者还是建议那些老朋友们,尽量不要玩那些有危险的,体育运动项目。
当然,适合老年人健身的项目有很多,如太极拳、书法、唱歌、弹琴等都是不错的健身锻炼。
无论是生命在于运动,或是长寿全靠静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
目的只有一个,哪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正能量的老头]。
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
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关于运动的名言警句1、走路是极好的运动,人应该养成走长路的习惯。
2、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
——达·芬奇3、身体虚弱,它将永远不全培养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
——德国诗人卢梭4、生命就是运动,人的生命就是运动。
——列夫·托尔斯泰5、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歌德6、努力发展体育事业,把我们的国民锻炼成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人。
——朱德7、只有运动才可以除去各种各样的疑虑。
——歌德8、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法国医学家蒂素9、生命在于运动。
——伏尔泰10、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11、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爱因斯坦12、世上没有比结实的肌肉和新鲜的皮肤更美丽的衣裳。
——马雅可夫斯基13、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
——泰戈尔14、身体的健康因静止不动而破坏,因运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苏格拉底15、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16、锻炼身体要经常,要坚持,人和机器一样,经常运动才不能生锈。
——朱德17、运动好比灵芝草,何必苦把仙方找。
——谚语18、生命在于运动,也在于静养。
养生宜动,养心宜静,动静适当,形神共养,培元固本,才能使身心健康。
19、运动的好处除了强身之外,更是使一个人精神保持清新的最佳途径。
20、运动的要义不在趣味而在继续持久,养成习惯。
21、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
22、健康是幸福的主要因素,锻炼是健康的重要保证。
23、不靠医,不靠药,天天锻炼最见效。
——谚语24、运动劲出来,歇着病出来。
——谚语25、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
——谚语26、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养生要录》27、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在于运动还是在于静养
现在城市的生活不但拥挤、节奏又快、加上环境的污染、工作的压力等,每个人都忙得没机会、也没时间运动,导致越来越多人有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许多的疾病也不请自来。
根据卫生部去年的全国健康调查显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和超重的人都有明显增加的趋势,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半的高血压患者以及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检查前都不晓得本身患病。
一般而言,大部分的现代人因为生活紧张、工作压力大,又加上有偏重饮食而疏于运动的趋向,因而百病丛生。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先生在1996年7月倡导“生命在于运动”的计划,鼓励所有国人至少要参与一项体育活动,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调查显示,经常运动者从1992年的13.6% 增加到1998年的16.8%,由此可见,运动对于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
肉体生命的健康固然重要,心灵生命的健康更是不能忽视。
保罗曾说:“操练身体、益处还少,唯独灵性的锻炼,凡事都有益处。
”有生命的人是向人而活的人,这生命必须要常常运动才能健壮。
“爱心爱人”是最不可缺乏的一个项目,透过爱的运动,就会因着这行动而显出丰盛生命的品质。
以爱为基础,按着各人生命的光景,继续在每天的生活中运动--肢体的相交……等等,我们才能拥有一个
健壮的心灵生命。
健康应该比财富更重要,有健康才有希望。
有希望才有美好的未来,最悲哀的就是整天长吁短叹身体不好、怨天尤人、未老先衰,肉身的生命是如此、心灵的生命更是如此。
生命在于运动,过度运动有害健康。
因为各人的体质不同,所以运动的方式、运动量也各不相同,应该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这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适当的运动之外,还需要静养相结合。
静养,首先,在精神方面,应思想清净,畅达情志,保持乐观的心态,使精气神内守而不失散,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可以经常听听音乐,会会朋友或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来调节情绪。
其次,在起居方面,宜早睡晚起,必定要到天亮才起床,以养阳气。
特别是老人与小孩,出门要添加衣服,夜间注意添加衣被,但也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流感等疾病的发生。
另一方面,可以时常晒晒太阳,尤其是老人及小孩,中医认为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故晒太阳更有助于人体阴阳气的调和畅达。
另外,运动方面也应注意适当调整,养生宜静养,故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避免扰动阳气。
可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如广播体操、太极拳、八段锦、散步、慢跑等。
同时也可选择导引,如《遵生八笺》坐功,具体方法:每日清晨,双腿盘膝正坐,左手用力按住膝盖,右手挽住左肘向右方用
力拉动,接着换右手按膝,左手挽肘向左方用力拉动。
反复各做三至五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调息吐纳,津液咽入丹田九次。
在饮食方面,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孙思邈《修养法》中云:宜减辛苦,以养肾气。
此时可以多吃羊肉、牛肉、鸡肉、腰果、枸杞、山药、栗子、核桃、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同时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如党参枸杞粥、益智仁粥、香菇枸杞牛肉煲、杜仲牛膝汤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黄金分割律”就是0.618法。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0.618在养生中也起重要作用。
注意了这些黄金分割点,对养生健体大有好处。
动静:从辩证观点看,动和静是一个0.618比例关系,大致四分动六分静才是较佳养生之法。
饮食:医学专家分析后还发现,饭吃六七成饱的人几乎不生胃病;摄入的饮食以六分粗粮、四分精食为适宜。
环境:人为什么在环境温度为22℃~24℃时感觉最舒适?因为人的正常体温37℃与0.618的乘积为22.8℃,在这一环境温度中,机体的新陈代谢、生理节奏和生理功能均处于最佳状态。
婚配:从黄金分割律看,结婚的最佳季节是一年12个月的0.618处,约在7月底至8月底。
医学研究已表明,秋季是人的性欲与免疫力最佳的黄金季节。
因为7月至8月时
人体血液中淋巴细胞最多,能生成大量的抵抗各种微生物的淋巴因子,此时人的免疫力强,较少得病。
许多老年人愿意以静养方式度过晚年生活,他们认为静养不但能使身体保持健康,还能延缓衰老。
于是不少老年人喜欢独处,喜欢卧床休息,喜欢闭门不出。
其实,静养并不等于静止不动,如果坚持静止不动,反而减缓了新陈代谢,削弱内脏器官的运转功能,无益于祛病延年。
静养确实能减少能量消耗,使血压下降,心动趋缓。
然而,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赵铁良却告诫老年人,所谓“静”应该理解为“养心”。
中医强调“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其意就是强调“养心”,而不是饱食终日,坐着不动,无所事事。
相反,要以动养身,以静养神,动静结合,才能达到健身养心的目的。
特别是老年人,静养并不意味着终日生活在安静的环境中;更不是吃完饭就急着上床睡觉,或是窝在沙发里不动,而是要适当出去走走,多活动,以免饭后血液全集中于胃肠道,而造成脑部缺氧,同时多活动还能促进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但心功能不全者除外,患有此类疾病的老年人要以静养为主,避免过多活动。
任何人如不做运动,器官组织都会衰退,抗病能力减弱。
如何做到动静结合,达到以动养身的效果呢?关键在于把握“度”,老年人不可不动,也不能运动过量。
有数据表明,习惯于静养者在剧烈活动期间或之后短时间内,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会增加
100倍,比每星期锻炼5次,或5次以上者几乎高出近50倍,而这个度的把握要以老年人自己的感受为主。
因此,老年人要适当进行一些运动。
比如在家弄弄花草、打扫打扫房间、搬花盆、换鱼缸水等活动,均能促进血液循环和细胞代谢。
特别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垂钓,就充分体现了静养的真正理念。
正所谓“湖边垂钓胜药补,养心养性病邪除”。
这是因为垂钓需要心情平静、环境宁静,即以静养神;钓鱼时要下钩、走动,则充分体现了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