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复习资料:感染过程的表现
传染病学复习重点
1.传染过程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它们所处的外环境。
起决定作用的是人体。
2.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五种不同程度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形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3.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4.病原体的致病能力相关因素:侵袭力、毒力、数量(一般与致病能力成正比)、变异性5.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6.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7.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临床特征:(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2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发热、发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8. 传染病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三管一灭:管饮食、水源、粪便、消灭苍蝇)、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9.病毒性肝病原学HA V:有一个抗原系统:抗HA V-IgM与抗HAV-IgG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潜伏:2-6周,平均30天病原学检查:抗-HA VIgM是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HBV:Dane颗粒,4个抗原系统:HBsAg、Pre-S1、HBeAg、HBcAg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潜伏:6-24周,平均70天病原学检查:HBeAg、抗HBcIgM、HBV-DNA是病毒活跃标志;抗HBcIgG为感染(既往和现症)标志。
HDV:病原学:缺陷病毒,抗原系统是HDAg。
传播:输血、注射、手术、针刺、血透、母婴、性接触HEV:病原:一个抗原系统:抗HEV-IgM与抗HEV-IgG。
传播:急性患者、隐性感染者。
粪口途径。
潜伏:10-70天,平均40天。
病原学检查:抗HEVIgM是HEV近期感染的标志,有早期诊断价值9 流行性出血热EHF: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又称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
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传染病护理学
传染病护理学1.感染过程的表现:显性感染、隐性感染、潜伏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被清除2.传染病的分类:(1)甲类:鼠疫、霍乱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上报(2)乙类:肺炎、艾滋、病毒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症、登革热、炭疽、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构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城镇6小时农村12小时(3)丙类: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结膜炎、麻风病、流行和地方性伤感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发现后24小时上报;传播途径:血液、母婴3.病毒性肝炎:按病原体:甲(HAV)、乙(HBV)、丙(HCA)、丁(HDV)、戊(HEA)甲型、戊型—粪口传播,乙丙丁:血液、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母婴传播4.临床五类: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淤胆性肝炎、肺炎后肝硬化5.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与肝功能受损、能量代谢障碍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呕吐,腹泻,消化及吸收障碍有关焦虑:与隔离治疗、久治不愈,担心预后问题有关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胆炎刺激神经末梢引痛痒搔抓,组织受压有关潜在并发症:肝性脑病、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护理措施:(1)隔离:甲戊消化道隔离3-4周,其他三型要进行血液、体液隔离,物品专人专用(2)休息:在目前无特效药的治疗情况下,休息是重要措施,增加肝血流量,降低代谢率,有利于肝炎病变的恢复,出院还需休息1-3月(3)饮食:合理的营养、适量饮食,急性肝炎:给易消化,清淡,有足够热量、蛋白质,维生素c,蛋白质每日1-1.5g/kg,水果蔬菜;慢性:蛋白质,避免高热;重型:低脂、低盐、高糖、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限制蛋白质摄入每日少0.5g/kg,(4)禁酒(5)病情观察消化道黄疸变化,出入量腹水,大小便体重,情绪。
(6)对症护理6.艾滋病(HIV):存在病毒的位置:子宫、阴道,尿道,汗液,乳汁,血液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母婴7.高危人群:男同性恋、静脉注射吸毒者、性乱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治疗者8.临床分期:可以潜伏2-10年,可短数月,长达15年,窗口期2-6(1)急性感染期:HIV感染2-4周后出现发热皮疹,乏力,头痛,畏食,恶心,咽痛,肌肉关节痛和颈枕部淋巴结增大,3-14日症状消失。
传染病学笔记
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A 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
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
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
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传染病传染过程-感染谱介绍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传染病传染过程|感染谱介绍
传染病传染过程|感染谱介绍:
(一)传染过程
是指病原体侵人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感染谱
是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三)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1.病原体:是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及入侵门户。
2.宿主:指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
宿主受到感染后,不仅受到损害,也能抵御、中和并清除外来侵入。
当机体有充分免疫力时,病原体难以侵入,或侵入后难以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所以不能导致感染和发病。
传染病学讲义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学特点】【大纲要求】总论考什么?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重点内容传染病感染过程:5种表现及含义传染病流行过程中3个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概念】传染病感染过程的5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检查有特异性免疫反应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被清除病原携带状态排出病原体,有传染性,携带病原体超过3个月者为慢性携带者。
潜伏性感染免疫功能不足以清除病原体,而将其局限,一旦免疫功能下降,才引起显性感染。
不排出病原体,与病原携带不同。
如单纯疱疹(HSV)、带状疱疹(VZV)、疟疾、结核1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在不同传染病中各有侧重,一般最常见的是()A.病原体被清除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最不常见的表现是显性感染。
【A2型题】王某,女性,患慢乙肝10年,血HBsAg(+), HBeAg(+),抗HBc(+),其12岁女儿体检时抗HBs(+),追问病史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王某女儿属于()A.垂直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抗HBs(+),无任何临床症状,未注射乙肝疫苗,应该隐性感染过。
【A2型题】男性,20岁,无任何不良反应,体检时,发现血清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A.重复感染B.隐性感染C.显性感染D.潜伏性感染E.病原携带状态【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HBsAg阳性,转氨酶等其他肝功能检查均正常,应为病原携带者。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引起疾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作用、宿主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作用感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部位只有入侵部位适合,病原体才能定植、生长、繁殖及引起病变。
传染病学重点总结
一、总论感染过程的表现:①清除病原体,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③显性感染(大多数传染病显性感染只占小部分,但麻疹和水痘大多数表现为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可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一般不排出病原体体)感染过程中的病原体的作用:①侵袭力,②毒力,包括毒素(外毒素→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和霍乱弧菌。
内毒素→伤寒杆菌、菌痢杆菌),③数量,④变异性传染性病的发生机制中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①直接损伤,②毒素作用,③免疫机制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①发热,②代谢改变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人群易感性(某些病后免疫力很巩固的传染病如麻疹、水痘、乙型脑炎等)。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②社会因素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①病原体,②传染性,③流行病学特征,④感染后免疫二、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①潜伏期、②前驱期、③症状明显期、④恢复期常见症状与体征:①发热,稽留热:体温升高达39℃以上而且24h相差不超过1℃,可见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极期;弛张热:24h体温相差超过1℃,但最低点未达正常水平,常见于败血症。
②发疹:皮疹分为外疹和内疹(黏膜疹),水猩天麻斑疹伤寒二、病毒性肝炎重要!乙肝二对半:①HBsAg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现症感染,感染时即出现)②HBsAb 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抗体(现无感染,保护性。
HBsAg清除后出现)③HBeAg 乙型肝炎e抗原(病毒高复制,感染时即出现)④HBeAb抗乙型肝炎e抗原的抗体(病毒低或无复制,HBeAg清除后出现)⑤HBcAb抗乙型肝炎核心抗体的抗原(病毒复制,感染时即出现)“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表示现症感染,病毒复制活跃。
病人处于无症状携带或者肝炎活动状态。
“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表示现症感染,病毒低复制。
传染病学重点考点
传染病学【1】传染病学总论考点1 感染过程的表现形式1.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在入侵部位即被消灭,或从鼻咽部、肠道、尿道及汗腺等通道排出体外,不出现病理损害和疾病的临床表现。
2.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为最常见类型。
3.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免疫应答,还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发生率最低且易识别。
4.病原携带状态包括带菌、带病毒及带虫状态,其特点为不显示出临床症状而能排出病原体,在许多传染病中为重要的传染源。
5.潜伏性感染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
一般来说,隐性感染最多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最少见,但最易识别。
考点2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侵入人体能否发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外环境三个因素。
病原体的致病能力与下列因素有关: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考点3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三环节)1.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包括:①患者;②隐性感染者;③病原携带者;④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包括:①消化道传播;②呼吸道传播;③虫媒传播;④接触传播;⑤血液、体液、血制品传播;⑥土壤传播;⑦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
考点4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病原体每一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所引起的,病原学检查是传染病的确诊依据。
2.传染性是传染病与非传染性疾病的最主要区别,是确定传染病患者隔离期的主要依据。
传染病学 笔记
第一章总论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重点在于研究各种传染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感染三因素:病原体、人体、环境。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主要取决于病原体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一)清除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二)隐形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在临床上不显示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是大多数传染病中最常见的表现。
大多数人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少数转变为病原携带状态、成为无症状携带者。
(三)显性感染即传染病发作,又称临床感染:指病原体入侵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导致机体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小部分显性感染者可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四)病原携带者按病原体种类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
按发生、持续时间分为: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慢性携带者:携带病原体时间>3个月,对HBV感染>6个月。
(五)潜伏性感染条件: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疟原虫、结核杆菌感染。
隐性感染最常见,显性感染最少见,五种感染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是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致病能力包括: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四、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一)非特异性免疫(二)特异性免疫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疾病发展的阶段性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大多是一致的。
【实用资料】传染病学重点.pdf
1.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病原微生物包括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
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和蠕虫)感染性疾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有传染性的疾病均属于感染性疾病。
2.传染病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感染过程。
感染后的表现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如药物、劳累、放射治疗等有关。
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潜伏性状态3.免疫分类保护性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和变态反应(都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4.传染病特征: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
常见症状与体征:发热(体温上升期.极期.体温下降期).发疹(水.猩.天.麻.斑.伤寒;形态分为:斑丘疹.出血疹.疱疹或脓疱疹.荨麻疹).毒血症状.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反应。
临床类型:急性、亚急性、慢性、轻型、中型、重型、爆发型,典型及非典型(逍遥型)等5.一类传染病:霍乱,鼠疫,黄热病,狂犬病,伊波拉病毒出血热。
甲类传染病:霍乱,鼠疫6.霍乱临床表现:潜伏期1-2D①泻吐期a腹泻(发病的第一个症状,无里急后重,黄色水样便或米泔水样便,无粪臭)b呕吐(发生在腹泻后,多为喷射状,次数不多)②脱水虚脱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肌肉痉挛.低血钾.循环衰竭③恢复及反应期:治疗原则:严格隔离.及时补液【原则: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纠酸补钙.见尿补钾】.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541液Nacl5g,碳酸氢钠4g,KCL1g)7.伤寒的临床特征:持续发热.相对缓冲.NS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表情淡漠.肝脾肿大与WBC减少等极期①发热:持续高热,稽留热,少数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型②消化系统症状: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便秘,少数腹泻③NS症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表现④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⑤皮⑥肝脾肿大治疗①一般治疗:按消化道传染病被隔离。
传染病学简答题
1、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的有何区别?答: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朊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属于感染性疾病。
而感染性疾病亦由病原体引起,但不一定有传染性,在感染性疾病中有传染性的疾病才称为传染病。
2、传染病感染过程有哪些表现?答: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就开始了感染过程。
感染过程可表现为下列五种形式,即①病原体被清除;②隐性感染;③显性感染;④病原携带状态;⑤潜伏性感染。
上述五种表现形式中,一般来说,以隐性感染最为常见,显性感染最容易识别。
3、在传染病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是怎样的?答:机体的免疫应答对感染过程的表现和转归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应答可分为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和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两大类。
保护性免疫应答又分为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对进入体内异物的一种非特异性清除机制,包括天然屏障(如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的外部屏蔽,以及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内部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如补体、溶菌酶、纤连蛋白、各种细胞因子)。
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包括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和由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
4、特异性免疫在抗感染中有何作用?答:特异性免疫是指由于对抗原特异性识别而产生的免疫。
由于不同病原体所具有的抗原绝大多数是不相同的,故特异性免疫通常只针对一种传染病。
感染后的免疫都是特异性免疫,而且是主动免疫,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免疫应答,分别由T淋巴细胞与B淋巴细胞来介导。
⑴细胞免疫:致敏T细胞与相应抗原再次相遇时,通过细胞毒性和淋巴因子来杀伤病原体及其所寄生的细胞。
在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如结核杆菌、伤寒杆菌)、病毒(如麻疹病毒、疱疹病毒)、真菌(如念珠菌、隐球菌)和立克次体等感染中,细胞免疫起重要作用。
T细胞还具有调节体液免疫的功能。
传染病学笔记
传染病学总论1、传染病的定义: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重叠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性感染4、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5、传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慢性携带者:长于3月,(乙肝病毒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6、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1)IgM—感染后首先出现,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2)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3)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4)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5)IgD—??作用不详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区别)、有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9、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意义: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前驱期(初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恢复期(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3)临床类型: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典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
10、传染病的诊断: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11、传染病的治疗目的: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12、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
13、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分类病种报告时限管理要求甲类(鼠疫、霍乱)2市2h/农村6h强制管理乙类*26市6h/农村12h严格管理丙类11城市农村24h监测管理14、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传染病学考点总结
执医考试-传染病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总论一、感染过程传染过程的三因素:病原体、人体、外环境;感染后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临床表现,但产生了特异性免疫。
――最常见显性感染――最易识别。
病原携带状态――重要的传染源潜伏性感染:人体与病原体处于相持状态,不出现临床症状,不排出病原体。
二、病原体的作用发病的两个因素:病原体的致病能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
三、感染过程的免疫应答1、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2、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变态反应。
四、流行过程的三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患性五、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
2、临床特征分期: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后遗症;潜伏期是确定检疫期的重要依据及诊断的参考。
3、发疹性传染病按皮疹出现先后次序排列:水痘,猩红热,天花,麻疹,斑疹伤寒,伤寒六、传染病的预防传染病分类:甲类2种,乙类25种,丙类10种第二单元病毒性肝炎一、病原学1、甲肝(HAV):属小RNA病毒秤嗜肝病毒;2、乙肝(HBV):属嗜肝DNA病毒;3、丙肝(HCV):单链RNA病毒;4、丁肝(HDV):缺陷的单链RNA病毒;5、戊肝(HEV):属杯状病毒。
二、流行性1、甲、戊型传播途径:粪-口;传染源:主要是急性期和亚临床感染者。
发病前2周至发病后2-3周内有传染性。
以发病前后各1周的传染性最强。
2、乙、丙、丁型:传播途径:输血;母婴;密切接触;性接触;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及病毒携带者。
三、发病机制及病理1、发病机制甲肝――表现为肝细胞坏死和肝组织炎症反应;乙肝――以细胞免疫为主。
2、病理(1)急性肝炎:肝细胞变性坏死,气球样变。
(2)慢性肝炎:炎症、坏死及纤维化(3)重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肝体积明显缩小,边缘薄质软,包膜皱缩;亚急性重型肝炎:肝质稍硬,表面和切面见再生结节;慢性重型肝炎:大块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出血倾向最主要的原因: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传染病题库——精选推荐
1 简述传染过程成的表现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就开始了感染的过程。
病原体能否被清除或定植下来,进而引起组织损伤、炎症过程和各种病理该病,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致病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也和来自外界的干预(受凉、劳累、药物或放射治疗等因素)有关。
即:传染过程的三因素(≠是否致病):病原体、人体、外环境。
(一)清除病原体(elimination of pathogen):(二)隐性感染(cover infection):(三)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四)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五)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
2 简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消化道、接触传播、虫媒传播、血液体液传播、母婴传播。
3 简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一)病原体,每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异性病原体引起的。
(二)传染性,与其他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区别。
(三)流行病学特征,传染病的流行需有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这三个基本条件。
传染病发病可分为:散发性发病、流行、大流行、暴发性流行。
发病率在时间(季节分布)上、空间(地区分布)上、不同人群(年龄性别职业)中的分布。
(四)感染后免疫,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包括主动(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力、接种疫苗、菌苗、类毒素)和被动(注射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或高滴度免疫球蛋白或从母体获得)免疫。
4 简述传染病病原学的治疗方法亦称为特异性治疗,是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措施,具有抑杀病原体的作用,达到根治和控制传染源的目的。
常用药物有抗生素、化学治疗制剂和血清免疫制剂。
针对细菌和真菌的药物主要为抗生素与化学制剂,原虫和蠕虫感染的病原治疗常用化学制剂,如甲硝唑,吡喹酮,伯氨喹等。
5 简述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极度乏力,严重消化道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嗜睡、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昏迷等),有明显出血现象,凝血酶原时间(PT)显著延长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
传染病简答与论述题
1. 传染病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称为感染。
感染过程可表现为:①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清除;②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及轻微的组织损伤,但无任何症状和体征;③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体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④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与机体处于共生形式,按病原体种类不同分为带病毒者、带菌者与带虫者等,病原携带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显出临床症状又能排出病原体;⑤潜伏性感染,病原体长期潜伏于机体某些部位,待机会成熟时才引起临床表现。
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2.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病原体的作用包括:①侵袭力;②毒力;③数量;④变异性。
机体免疫应答包括由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等组成的非特异性免疫,以及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的专门针对各种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后者又分两大类,包括有利于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与破坏的保护性免疫应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促进病理生理过程及组织损伤的变态反应(特异性免疫应答)。
3.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包括:①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包括: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②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到达易感者的途径,主要有呼吸道传染(经空气、飞沫、尘埃等传染),消化道传染(经水、食物、苍蝇等传染),接触传染(经手、用具、玩具等传染),虫媒传染(经吸血节肢动物,如蚊、蚤、虱等传染),血液、体液传染(经血液、血制品、体液等传染),医源性感染等;③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一群人。
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了该人群的易感性。
(2)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①自然因素,季节性、地区性和生态改变等;②社会因素,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等;③个人行为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染过程的表现:
1.病原体被清除: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2.隐性感染(covert infection):又称亚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大多数病原体感染都以隐性感染为主。
结局:大多数获特异性免疫,病原体被清除;少数人转变为无症状携带者,病原体持续存在于体内。
3.显性感染(overt infection):又称临床感染。
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组织损伤,引起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
结局:病原体被清除,感染者获较为稳固的免疫力;免疫力不牢固,再受感染而发病;小部分成为慢性病原携带者。
4.病原携带状态(carrier state):无明显临床症状而携带病原体。
按病原体种类分:带病毒者,带菌者,带虫者考试用书
按发生和持续时间长短分:潜伏期携带者,恢复期携带者,慢性携带者
按携带持续时间分:急性携带者(<3months),慢性携带者(>3months)
5.潜伏性感染(latent infection)病原体感染人体后寄生于某些部位,由于机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病原体清除时,病原体便可以长期潜伏起来,待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则可引起显性感染。
在此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外(系非感染源,不同于病原携带状态)。
注意:1)隐性感染最常见,病原携带状态次之,显性感染所占比重最低
2)上述五种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