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的意象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悲惨、悲欢离合等等,无不表达。

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

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苏轼《和子由中秋见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等。

二、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从月相的形态及其变化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

宁静的月夜里,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情,就是这样生发出来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歌中月亮意象

诗歌中月亮意象

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月亮是中国古代诗人最为青睐的意象,几乎每个诗人都将它写入过诗词中,借以抒情言志,从而丰富了月亮的内涵与意蕴。

在这些诗歌里,月亮是相思的载体,寄寓了思妇、游子、戍卒的情思,月亮明亮、高洁,成了美好事物的的象征;月光凄冷却又柔和,营造了独特的情境;月亮亘古永存,成了历史的见证者.总的来说,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大致上可分为四类,下面就这四个类型作简要阐述。

一、月亮是思情的载体在边塞、羁旅行役、闺怨等题材的诗歌中,月亮是思情的象征,寄寓了戍卒、游子、思妇的情思。

《诗经》中《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表现了青年男子对如明月一般的女子的深切思念;王昌龄《从军行·其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表现了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了老病孤愁的离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这一类借月亮表达思情的诗歌以李白的《静夜思》名声最著影响最广。

《静夜思》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借此抒发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情。

天上冷月孤悬,地上白霜一片,诗人客居他乡夜不能寐,对月思乡,感慨客况萧条,年华易逝。

《静夜思》内容单纯却又丰富,容易理解却又让人体味不尽,是古代诗词中借月抒怀的典范。

中国人读《静夜思》应该要读出些言外之韵,不能仅仅囿于文面。

读懂了《静夜思》,读懂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最基本的内涵,也就读懂了中华文化中“望月而思”的民族心理。

“望月而思”成为我国固有的民族心理和文化传统与我国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形态有关。

典型的农耕民族,有着强烈的重土观念和回归意识,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

人们追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团圆,而夜晚则是农耕社会中人们劳作归来共享团圆的最好时光。

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固守故土,永享天伦。

因为古代社会征役、求宦现象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戍卒在边、游子在外的社会常态,也因之必有父母亲人在家中牵挂。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第一篇: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班级:姓名:学号:“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这是苏东坡的浅浅吟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青莲居士俯仰之间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明月——黑夜中的精灵是许多诗词家亲密的伴侣。

她以打黑暗背景中皎洁的形象赐予诗人灵感和幻想,于是,李白吟诵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的哀伤;陶渊明描绘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之三》的恬淡画面。

可以说是,交界的月光洒满了古代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没有月光的照耀,古典诗歌就会变得干瘪、生硬。

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这种表现手法比比皆是,而黑夜中的月亮,以其独具特色的存在姿态必然受到了万千诗词作者的青睐。

由于主人公心态、诗词创作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古典诗歌中以明月为意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团圆与思念。

古典诗歌中,圆月通常是团圆的象征。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这一象征义的生成, 显然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有关。

每年的八月十五秋高气爽,圆月当空, 银光洒遍人间。

家家祭月, 赏月, 亲人团聚。

所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写道:“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 不如早旋转。

出户独彷徨, 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 泪下沾衣裳。

”曹植的《杂诗二首》也描写了相似的境界:“俯视清水波, 仰看明月光。

郁郁多悲思, 绵绵思故乡。

”两首诗的内容都是游子见月思乡。

《诗经·陈风·月出》最早唱出了月下怀人的怨歌。

其诗共三章, 第一章为: 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俏兮!皓月当空, 清辉万里, 诗人想念一位俊俏的美人。

她那舒徐的神情、苗条的姿影, 使诗人忧思焦虑, 难以安静。

在诗人创造的皎洁、空明、幽静的境界中, 皎月与美人相互辉映;月下佳人, 成为千古相传的令人遐思的理想。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月的意象月亮,古今诗人最钟情的诗歌意象之一,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作品之中。

为什么众多诗人对“月”这一意象情有独钟呢?月的意象与诗歌意境的呈现又有什么关系呢?苏轼《水调歌头》歌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这一意象寄托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情思。

一、悲——永恒、无常“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驻足“石头城”的秦淮河畔,仰望苍穹,一弯“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感慨系之。

月作为历史的见证,阴晴圆缺,循环往复,亘古不变,月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石头城昔日繁华,今日萧条,可谓“无常”。

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照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世事无常,如烟似梦,往昔歌舞升平、雕梁画栋的故国金陵如今只能在追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亘古不变——所谓永恒。

春花秋月的良辰美景只能越发衬托出国破家亡、君王沦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若虚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的发问中引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伤。

虽年年岁岁“月”相似,却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就如同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一般,显得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

诗人以月作为人生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之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辨,抒发了绵绵无绝期的悲痛之情。

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悠悠万世,一轮皎洁的明月长挂碧天苍穹,毫不吝惜地倾泻着邈邈银辉,它晚升日隐,与人总是若即若离。

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古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

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系之,引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探求,把宇宙的浩瀚无际、时空的苍茫无限与人生的短暂渺小巧妙融合,抒发了永恒与无常之悲。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篇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月亮《古代诗歌月亮意象的解读》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月亮是一个被广泛运用且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内涵,承载着诗人们的情感、思想和哲学思考。

一、月是美的象征月亮皎洁、明净、柔和、可亲,犹如一位温柔美丽且冰清玉洁的女性。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诗意地发现了月亮之美,《诗经·陈风·月出》中唱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以月光之美映衬人物之美。

周祗则赋予月以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审美内涵,形容其“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

谢庄将秋月的纯净之美与山水结合,“气霁地表,云敛天末,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菊散芳于山椒,雁流哀于江濑。

升秋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汇成更加清美的景致。

月亮朦胧柔和的清辉还能赋予山水景物独特的神韵,具有化景的作用。

如张先在《木兰花》中所写“中庭月色下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通过清明月色中飘过的无数淡若无痕的杨花,给人以朦胧的美感。

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不仅营造了清幽绝俗的氛围,让人感到月夜幽林之景空明澄净,弹琴长啸之人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诗中的“明月来相照”,既与“人不知”形成对照,又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体现出闲、静、淡、远的风格和优美的意境。

总之,在诗人笔下,月亮不管是烟月迷蒙的轻忧淡愁,还是皓月当空的雄浑高古,亦或是月光笼佳人的恬淡婉约的宁静,都是美的象征。

二、月是情的载体(一)寄托恋人相思之情男女相思离别、少妇闺阁之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主题,月夜往往是相思主题的背景。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中“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描绘了主人公独守空帏,在明月流光下的寂寞凄凉,引出她内心的无穷愁思。

曹植的“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徐陵的“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沈俭期的“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月亮”意象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三)月象征永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月象征永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
管是帝王,不管是布衣,还是学士,还是村孺,得意者得意,悲
哀者悲哀,先得意后悲哀,悲哀了而又得意……于是,便在这无
穷无尽的变化之中统统消失了,而你却依然如此,得到了永
恒!
——贾平凹《望月》
(四)月是思乡怀远的载体
1.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新月如眉,让人想 起玉阶伫立楚楚动 人的月下佳人,构 成一种恬淡婉约的 宁静美。
(二) “月”是理想人格、高洁情操的象征
1.了见水中月,青莲出尘埃
思考:具有“理—想—李人白格、 高2洁.俱情怀逸操兴”壮象思飞征,意欲义上的青天意览 象明,月你。还能想—到—李哪白些?
(三)月象征永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月亮与造境
此外,闺怨诗(“却下水晶帘,玲 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与边塞 诗(“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 城。”王昌龄 《从军行》)等,也常常 用“月”来创造意境,寄托情感。
课堂练习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①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依然旧时明月
《全唐诗》里的“月”
《全唐诗》总共 50836首,“月”字 出现11055次,占 1/5,其中李白1166 首诗中,“月”字 出现523次,占1/2.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中国地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地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地文学现象.b5E2RGbCAP想象卓绝地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p1EanqFDPw 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地魅力,受到诗人们地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地,一如温柔地女性,宜作倾吐心事地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地,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地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地,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地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地,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DXDiTa9E3d作为情感地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地“人化地自然”,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地“公众”意象.RTCrpUDGiT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地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地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地艺术形象.诗人以主观之“意”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地“意象”.诗人地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地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地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地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地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地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地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地方法,是传人以圭臬.5PCzVD7HxA 意象是意境地构件,作品地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地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地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地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地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地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地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地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地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jLBHrnAILg 在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地灵魂、自己地风格,使一个月亮幻化成千万个月亮.在月亮意象中,千万个诗人却传达出几种大致相同地情愫,于多样中又显出统一.xHAQX74J0X 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将许许多多关于月亮地诗句进行梳理,并在分类与综合地基础上,找出其中具有人类学意义地基本内涵来,以裨益于今日文明,而不至于在一大堆典籍中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地困境.LDAYtRyKfE我相信,一个久唱不衰地意象,其中必有奥妙可寻.古诗中保留着地关于月亮地神话,说不定.是个楔入点.嫦娥奔月.李商隐地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到了“嫦娥奔月”这个最著名地神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地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嫦娥奔月”地帛画,可见其流传之久远.《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又名妲娥,后羿之妻.“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娥窃之以奔月……”历史上,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地部族首领,勇武善射,曾率领族人向西发展势力,一度夺得太康之位取代夏政.由于他恃武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即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不仅篡夺了羿地政权,同时还强占了羿地氏族和妻室.难道先民们出于对这位“上射九日,下除百兽”地英雄地敬慕和怀念,才在神话中为他地妻子寻找了月亮这样一个理想地避难所?让嫦娥远离充满杀戳与阴谋地尘世,住进凌云九霄地“广寒清虚之府”享受优裕地生活,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史在“种族记忆”中地投影,看到先民地情感经验在原始文化中地积淀.Zzz6ZB2Ltk嫦娥升天成仙,做了月亮地主宰,这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共尊女性为月神竟不谋而合.如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塞勒涅,巴比伦神话中有月亮女神茜伯莉,巴勒斯坦和埃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斯塔尔忒;而“日神”则都是男性,如中国神话中地伏羲氏,希腊神话中地阿波罗……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dvzfvkwMI1古诗中还保留了其它一些关于月亮地神话,主要地有:灵兔捣药.李白“白兔捣药成,问药与谁餐?”杜甫“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皆言此事.关于月中阴影,自古有蟾与兔二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蜍与兔古音近,兔之说是以音似而后生.看来蟾蜍地说法更为古老,屈原《天问》有四句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何德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在肚子里养一只蟾蜍?蟾蜍是很丑陋地动物,元好问《蟾池》诗形容它:“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古人却尊它为“月精”.<《春秋孔演图》:蟾蜍,月精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以狰狞物为图腾地现象是很普遍地.据此推测,蟾与兔同为一种动物图腾,先民崇拜它是为了驱邪避害,灵兔捣药亦为了同一目地.rqyn14ZNXI吴刚伐桂.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提到这则神话.“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段成式《酉阳杂俎》)吴刚又名吴质,看来是一个违犯天条被罚做苦役地角色.这里已有了阶级社会地特点了.谁罚他?大约不会是嫦娥.虽然月亮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又都很寂寞,但奇怪地是,神话中二人没有什么联系,“老死不相往来.”是地位悬殊地原因?EmxvxOtOco此外还有玉斧修月地传说,方回诗“玉斧难修旧月轮,”王沂孙词“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说地是月亮上有八万多工匠常在用斤凿补月,所以月亮浑圆.有素娥乘鸾地传说.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下地浪漫情事.有琼楼玉宇地传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言月中有白色楼宇,为仙人居所……SixE2yXPq5以上关于月亮地神话和传说,化为典故被后世诗人大量引用,成为月亮意象多重含义滋生地母本,甚至直接浓缩为月亮地别称.它是月亮文化地源头.6ewMyirQFL马克思称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地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地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些充满奇情异彩地神话和传说,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地人类生活和理想愿望.神话中有人类自身地影子——嫦娥、吴刚,有动物图腾——蟾蜍、兔,有地球植物——桂树,有生活资料——房屋,有生产工具——斧、臼, 这一切已足以说明问题.而故事所暗寓着地某些人类普遍精神,则一时难以全部破译,它似浅而深,正是原始文化地魅力之所在,让后人常读常新.kavU42VRUs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之所以格外看重神话,是因为他地“集体无意识”理论,必须仰仗神话、图腾、梦境这些人类心理中反复出现地原始意象来证明.原始意象产生于远古,潜藏于艺术,使我们能隐,成为一种浓缩了人类普遍情感经验地微妙载体,慑服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地人们约地追溯到生命起源时那种最深奥地境界.y6v3ALoS89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正是荣格所称地那样一种“原始意象”,又称原型.原始意象如同框架,每代人都能在这个框架中贮存起他们地特殊经验;原始意象如同旋律,历代诗歌中都回响着它古老而强大地声音.不管有意无意,凡属优秀地诗人都不肯轻易放过这种从祖先最深地无意识中产生出来地原始意象,把它变得能为当时人所接受,使其产生魔术般地情感催化作用.用荣格地话说就是:“把它纳入到与意识价值地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地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能接受.”<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地关系》)月亮意象地多重含义就是这样产生地.下面试进行分类、引例并阐释.月亮与女性——“东方之月兮,彼妹者子.”<《诗经·齐风·东方之月》)译文:东方地月亮啊,那个美丽地姑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译文:月儿出来亮晶晶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俊啊,安闲地步儿苗条地影啊,我地心里不安宁啊.“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卢照邻《长安古意》)“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刘克庄《清平乐》)“美人揽明月,盈手似瑶华.”<屈大钧《绝句》)除诗歌外,古代文赋中也有以月喻女性地说法,曹植《洛神赋》言宓妃之绝色:髣髴鬃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这种比况地产生是很自然地,因为月亮与女性有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美国当代美学家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地角度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地,是因为垂柳枝条地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地表现性.”同样道理,月亮地洁白、晶莹、温宛、柔顺以及隐入云中若羞涩状,无不具备女性地特质,加上女性与月亮都有一个同样地周期现象,“月经”与一次朔望地循环期近乎相当.月亮又名太阴,中国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地根本规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成为女性地象征,始自嫦娥奔月地古老神话,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所谓“花容月貌”即为证.现代诗人陈望道也曾这样描绘阴柔美:“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地情趣.”这种阴柔美亦是女性之美.M2ub6vSTnP月亮与爱情——“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汉乐府《白头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恨君不是红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红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0YujCfmUCw爱情便会,望月怀人……似乎离了月亮,月老牵线,月亮自古以来就跟爱情有缘:对月盟誓发生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月亮总是出现在爱情滋生最盛地夜晚;二是月亮地阴晴圆缺象征着爱情地悲欢离合.以情看月,月也有情.eUts8ZQVRd“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哪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月亮在古人地爱情生活中既是媒介,又是证人,既是信使,又是陪伴,它年年代代乐此不疲,显出古道热肠.每逢望日,它就将自己最精彩地满月之形奉献给人间,使万众翘望,皆大欢喜,使情侣欣慰,如获神喻,至今人们爱唱“十五地月亮”,足证人类对爱情地追求是古今相通地.sQsAEJkW5T月亮与友谊——“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古时交通不便,两地之间山隔水阻,凭鱼雁传书又迢遥无期,月亮自然便成了寄托友情、传达思念地对象,诗人取其“与人万里长相随”地特点,巧妙地抒发了“海内存知己”地人间挚情,即月光能照到地地方,都有友情送达.月亮这种从太空反馈信息地方式,近似当代地人造地球卫星.有时候,诗人也以月亮地光明与高洁来比喻朋友地君子之德,如李白地《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把日本友人晁衡<阿部仲麻侣)喻为明月,当时以为晁衡在返日本途中死于海难,故有此悼诗.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诗人就有了这种博大地人类情怀.GMsIasNXkA月亮与音乐——“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高适《听张立本女吟》)“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刘过《醉太平》)“夜凉吹笛千山月.”<欧阳修《梦中作》)“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范成大《醉落魄》)“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张可久《中吕·普天乐·别怀》)月移无声,怎会跟音乐有缘?有地,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到,古代音乐所力求达到地某种意境,往往在月光中臻于佳妙.这些丝竹弦歌之声,在当时诗人听来,都传达了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正与月亮古老意象所包含地人类情感和谐一致,共同感染听众,使闻者动心动容,即音乐古诗中.这就是月光能为音乐增添魅力地秘密了,所抒发地与月亮所象征地情感竟是密合无痕.地这一支支“月光奏鸣曲”,须人们闭上眼睛慢慢地体味,若是心有灵犀,定能品出此中三味,有浓愁深恨,有幽怨微怅,还有许多况不清道不明却感觉得出来地东西……TIrRGchYzg奇妙地月亮,你难道不是无声地音乐?月亮与美景——“白日沉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秋思》)“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渌水挣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解语花》)“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朱敦儒《好事近》)“月波凝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史达祖《喜迁莺》)“暖风薰细草,凉月照晴沙.”<李梦阳《秋望》)“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厉鹗《灵隐寺夜月》)这些佳句皆“诗中有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地画面,让人赏心悦目,陶然而醉.在美不胜收地自然景色中,月亮是诗人经常提到地景物,因为月亮本身就具有极高地审美价值,何况它又点缀了天地万物.虽然古人一向强调“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主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但在许多以讴歌自然山水为主旨地诗作中,情感寄托似乎不那么沉重,而声、光、色、影等形式美地特征却给人以更加深刻地印象.在这类多不胜数地诗句中,月亮是像玉兔那样,在轻灵地跃动;是像嫦娥那样,在轻盈地飘飞.它美仑美奂地出现,暗寓着诗人淡泊地情志、旷达地心胸、隐逸地仙心、幽默地机趣和种种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地感情色彩,其中所溶解着地淡淡地意味,欣赏者尽可以见仁见智.7EqZcWLZNX月亮与人生——“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杂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年明月今霄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人生有许多未知.古人深感命运神秘叵测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陈子昂曾仰天长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种宇宙浩渺、人生须臾地深切悲哀,常常为旧时许多怀才不遇地文人所同有,因而获得广泛地共鸣.月亮在宇宙间出没,彪炳千秋,永远不老,徒令多愁善感地诗人们嫉妒和感慨.他们或抑郁忧思,或通.全源于内心地生命意识地剧烈冲突,情感波澜大起大落,或颓丧学仙,或渴望用世,纵酒狂放过这一类诗句,可以想见那一个个临风伫立地月下歌者地形象,他们仰首浩叹,他们拍栏抚剑,他们坐立不安,他们在用肺腑之音唱出生命地咏叹调,唱出内心地痛苦和焦灼,唱出人生有限和时空无限地永恒无解地思考……lzq7IGf02E月亮与咏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白《梁园吟》)“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杜甫《北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地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地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地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地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草民揭竿,虽有相对地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地.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地历史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地歌舞繁华,今朝地废城荒墟,王侯地干弋纷争,百姓地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地感慨,是很自然地事.zvpgeqJ1hk月亮与愁思——这一类诗词数量最多,无论是旅愁,是闺怨,是乡思,是国忧,诗人愁肠百结,愁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常于夜月下徘徊蹀躞,无从排遣,故所作多有寄托,言外之意甚丰.月亮于是乎变成了一个“愁月亮”,在愁眉紧锁地诗人眼中,其色也苍白,其光也惨淡,而且步履迟迟,仿佛在超负荷运行.尤其在唐诗中,“愁月”更显得情味丰富,细腻多姿.NrpoJac3v1“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玉壶吟》)写壮志难伸之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写怀乡恋亲之愁.“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写孤单寂寞之愁.“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写人老力困之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思妇怀远之愁.1nowfTG4KI“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写骨肉离乱之愁.“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写羁旅悲苦之愁.“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写才学无用之愁.“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白居易《上阳人》)写宫女春尽之愁.对于诗人,“愁”有浓愁,有浅愁;“忧”有大忧,有小忧.千差万别,却能于一个月亮意象中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使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诗艺术地高妙.fjnFLDa5Zo曹操《短歌<”.不可断绝,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以曹氏父子地两首诗为例:“明明如月.行》)表一种政治家之忧,读来沉雄苍凉,气象阔大;“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tfnNhnE6e5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杂诗》)表一种失意者之忧,读来委婉回环,忧深怨长.HbmVN777sL这各种各样地忧愁加起来统统堆在月亮身上,那月亮能“乐”得起来吗?面对着普天下地烦恼人生,它只能以伟大母性地宽容,做了孩子们倾诉地对象.V7l4jRB8Hs月亮与灾异——古人以月为魄,“月隐则养魄”,认为月是有灵性地东西,跟人有魂一样,月魄是依附于月形而存在地,它时而“生魄”,时而“死魄”,“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盈虚出没,自有规律.有时生异象,如月蚀,古人不解天文之理,感惶恐,视为凶兆,于是用蟾蜍食月来解释.《诗经·小雅》中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地句子,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地一次月蚀,为世界上最早地月蚀记录,比外国早55年.“蟾蜍食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沈德潜说,这是指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政事昏聩,暗指贵妃能惑主听.“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古时有以日月喻君臣之说.月亮变成龙,即有臣子来做皇帝,言安史之舌L.“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并序》)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即日蚀、月蚀时用以挽救地弓箭,借指除妖地利器、锄奸地英雄.“向来清怨钟上都,日堕月蚀真区区,仙家哀乐与世殊.”<陈曾寿《游仙诗》)日堕月蚀指帝王后妃之死.谓自古来宫廷内多怨恨,帝王后妃归天是常有地事,没有什么稀罕,只是丧仪隆重与世人不同罢了.古人对月亮异象所表现出来地惶恐与臆想,不仅是一种迷信无知,更是一种人类深层心理即集体无意识地流露.人类由于对自身命运地难于把握,对国家命运地无能为力,对天灾人祸地茫然无措,而导致普遍地自卑情结,即深感人类力量地渺小,于是借助迷信,寻找原因,借助幻想,征服自然.屈原地《天问》便是这种困惑与求索心态地反映.在科学昌盛地今天,许多天象<如月蚀)已有了合理地解释,但在古代,你能教古人怎么办呢?他们地奇思乱想,创造地正是瑰丽地民族文化.边塞之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日轮驻霜弋,月魄悬雕弓.”<高适《月下曲》)“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秦韬玉《塞下》)盛唐出现了以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为代表地边塞诗派.在此前后还有许多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边塞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地一个方面.散见于其他诗人地作品中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月照边关,大漠苍茫,胡笳催泪,征人望乡,月亮在边塞诗中大量出现,是边塞诗独特意境地一个重要构成.83lcPA59W9在边塞诗人中,要数岑参地月亮最兼具刚柔情味.“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岑参《宿铁关西馆》)“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

月亮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月亮,那高挂在夜空的银盘,在古诗词里可是个超级明星,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意象。

首先呢,月亮常常代表着思念。

就像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你想啊,茫茫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远在天涯海角的人在这一刻同时看着这月亮,那种思念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不管是思念远方的亲人,还是分隔两地的恋人,这月亮就像一个无声的邮差,把思念从这头传递到那头。

比如说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特别直白。

大诗人抬头一看月亮,故乡的种种就涌上心头,然后低下头思念就像决堤的洪水了。

这月亮就像一个触发思念的开关,只要看到它,那些藏在心底的想念就藏不住了。

月亮还象征着孤独寂寞。

王维的“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亮出来了,把山里的鸟儿都惊到了,在这春涧里时不时地鸣叫几声。

整个画面就显得特别清幽孤寂,月亮就像一个孤独的旁观者,冷冷地看着这一切。

还有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看他多孤独啊,只能和月亮还有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把月亮当成酒友了,这月亮就成了他孤独时刻的陪伴者,不过这种陪伴又透着一种更深的寂寞。

另外,月亮也有团圆的意象。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里的“婵娟”就是月亮啦。

大家都希望人能平平安安的,虽然相隔千里,但是还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就好像还是团圆在一起一样。

在中秋节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那圆圆的月亮就象征着家庭的团圆美满。

要是有人没能回家,看到这月亮也会心生向往团圆之情。

月亮在古诗词里的意象真是多种多样,它就像一个百变精灵,一会儿是思念的寄托,一会儿是孤独的象征,一会儿又代表着团圆。

它用自己那柔和的光辉,照亮了古诗词的天空,也照亮了古往今来人们的心灵世界。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

古诗词中“月”之意象简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诗经·陈风·月出》);“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古诗十九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关山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好诗多在月明中。

”(黄宗羲《花朝宿石井》)。

这散发着澄澈光芒的月亮自先秦的《诗经》开始,经历了魏晋的低吟、唐宋的轩昂直到明清的诉说,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意象。

据统计,《唐诗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954句,其中97句与月有关,《唐宋词鉴赏辞典》中的名句索引共收名句1921句,其中183句与月有关,也就是说月亮意象在我们所熟知的唐诗宋词名句中平均每十句就会出现一次。

这一比例在谢枋得编录的《千家诗》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其辑录的历代七言绝句中,与月亮有关的就占了21%左右。

中国历史上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大量的咏月抒怀的篇章,在这里月亮不再只是挂在高空的普通星体,它的光亮激起诗人的灵感,引起诗人的思绪,洒遍了诗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其名字有直接以“月”相称的,也有叫做“婵娟”、“姮娥”、“玉童”、“银蟾”、“玉兔”的;其光亮有“清辉”、“淡月”的不同;其形状有“圆月”、“残月”之分别。

通过不同的抒写,月亮表现为不同的意象组合,它们各具风韵,表达着不同的情意。

下面我们就对古诗词中出现的“月”之意象作一简单地梳理。

(一)望月怀远:古诗词中大量的怀远之作都有悬挂在天边的月亮陪伴,无论它是“残月”、“斜月”,还是“霜月”、“淡月”,或者“新月”、“黄昏月”,约定俗成的月夜成了孤身独处的人们思念远方亲友的最佳时机,望月怀远成为古代诗歌传统主题。

“昭昭素明月,晖光烛我床。

忧人不能寐,耿耿夜何长。

……感物怀所思,泣涕忽沾裳。

”《汉乐府》中的这首《伤歌行》先写月光扰人,夜不能寐,最后点明症结所在——“怀所思”。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诗词中常常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1. 思念之情:月亮常常用来表达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李白的《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离别之苦:月亮也常被用来描绘离别的场景和情感。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缺变化,表达对离人的眷恋和伤感。

3. 孤独寂寞:在古诗词中,月亮有时也象征着孤独和寂寞。

诗人们通过描绘月光下的寂静和冷清,表达自己的孤独感受。

4. 美好祝愿:月亮在古诗词中有时也承载着美好的祝愿。

诗人们借助月亮的圆满和明亮,表达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总的来说,月亮在古诗词中的意象是多层次的,既可以是思念之情的寄托,也可以是离别之苦的象征,还可以是孤独寂寞的写照,或者是美好祝愿的承载。

这些意象的运用,丰富了古诗词的表现力,也使得读者在欣赏诗词时能够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符合的诗词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上述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的诗词可能还有很多。

月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月在古典诗歌中的意象
,



三 国
第 二 部 分








第 二 部 分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象的写景笔墨,同时也有比 喻的深意。指那些犹豫不定 的人才,他们在三国鼎立的 局面下一时无所适从。所以 曹操以乌鹊绕树、“何枝可 依”的情景来启发他们,不 要三心二意,要善于择枝而 栖,赶紧到自己这一边来。

标题“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 标题

第 三 部 分
第 三 部 分


第 五 部 分
第 五 部 分
皓月当空·景情交融
折桂令 ①飞镜:比喻中秋之 张养浩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 月。 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 ②玉露泠泠:月光 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 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 清凉、凄清的样子。 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 ③银汉:天河。 不醉如何?
第 五 部 分
李白、苏轼等人的咏月名作都是 将明月与人事紧紧交织在一起来 写,忽景忽情,情景交融。这首 散曲却与此不同。它把主要笔墨 都用在了对明月的描写上,只是 最后才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点出 作者内心的感受。这种先景后情、 情因景生的写法似乎已经成了常 规,写不好,往往会落入俗套。 其关键在于景要切,情要真,两 者融合得自然。这首散曲成功的 奥秘也就在这里。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

古诗文中“月”的意象古诗文中关于“月”的意象月,是自然界的一道绚丽风景。

古往今来,多愁善感的诗人,不仅用月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月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月亮或偶然或必然的变化与诗人亦喜亦悲的感情相辉映,于是,心境各异的诗人随心所欲地把月亮雕镂,并装饰了自己的诗章。

今天,语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一起来谈谈古诗文月的意象。

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唐代大诗人李白同月是最有缘的。

皎洁的月亮在李白的心中是理想的化身,是光明的寄托,是可以相期相伴的友人。

初别蜀地,仗剑漫游,诗人眼中江月的'景象也分外瑰丽美妙: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但现实却让怀才不遇的诗人一腔苦闷,于酣饮之际,他以上天揽月这一飞动健举的形象,高吟出慷慨志趣: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月亮在诗人那里有情有意,月下独酌时,他引明月为知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闻朋友被贬,他托明月寄思念: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诗人放歌月起舞,诗人徘徊月沧桑。

相看两不厌,月亮与太白。

最雄浑苍茫的月当属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跨越时空,千里相共。

边塞诗的创作离不开明月与(边)关的塑造。

但只有盛唐时期的诗人,才赋予了边塞诗更为博大阔远、浑融丰腴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王昌龄一着笔,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便已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赋予万里边关悠久的历史感。

月作为一种意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最伤感的月非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莫属。

三春花开,中秋月圆,这些本来都是人间美景,可在李煜这位亡国词人的眼里,这些美景就全然不同。

(完整版)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完整版)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古代诗词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

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由地创造了月和边塞的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于是很自然地产生出“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的念头。

诗人对月和边塞相形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的伟大感受,已经是十分杰出的了。

二、月的时间意象。

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

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不仅李煜,封建专制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压制禁锢人才的,自己的壮志豪情聪明才干也无可奈何地消融在历史的月光流逝中:“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冥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他们的生命与逸志常常也在“月光如水”的流逝中被淹没被虚抛浪掷了。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旧时月”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浩叹和追思,在这里,月再一次通向把千古亘远,深邃浩淼的宇宙意识。

三、月的愁绪意象。

在古诗词中,月还是情绪的,在自然界中,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圆满、欠缺等事物异质同构。

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了。

尽管魏人曹丕早有了“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的诗句,南北朝时谢灵运也有了“明月照积雪,北风劲且哀”等哀愁的诗句,但是以月状愁在唐代依然有很大的反战。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完整版)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在古诗中月亮可以表达多种情感,她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星体,下面是由为大家整理的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一)对人生及永恒的哲思月亮高高挂在夜空,它激发了人们浩渺如烟的宇宙意识以及遥远悠长的历史意识,促使人类生出一种探索生命奥秘的哲人式愿望,它不断启发人类对宇宙进行思索。

正是在人们这样的心态下,明月意象成为了永恒不变的象征。

诗人身处月光中就会生出一种难以掩饰的思古情感,这时候的月亮就化作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

张若虚曾经在《春江花月夜》中这样描述月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朦胧的月光中,诗人神思飞跃,他由人生联想到月亮,寻求着浩瀚无际的宇宙奥秘以及人生哲理。

人的生命在月亮面前显得那么短暂易逝,可是从人类总体来看,又是永久存在的,一代又一代绵延不息,正因如此,年年相似的月亮得以与代代无穷的人类实现共存。

古代诗歌中月亮的意象(二)对时空意象的表达月亮不仅仅是短暂易逝的人生的对照,更是历史长河的永恒参照。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出自王昌龄《出塞》)该诗开始主要描述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皎洁的月亮高挂天际,万里关塞一览无余,把边关的寂静寥廓以及景物的萧条表达得淋漓尽致。

将“秦汉时”放置在“月”以及“关”之前进行修饰,提升了诗词的意境,而我们也彷佛回到了遥远的时代,引发出人们无限的思考:自从秦汉开始边防战争就一直没有断过,直到今天,拖得如此之长。

这是诗人站在时间的角度对边塞悠久的描述。

“今年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出自李白的《把酒问月》)世事不断变迁,旧人早已老去,只有月亮依旧,世世代代依然,它静默地注视着人世间的沧桑巨变,而月光有没有由于哀伤而更加阴寒呢?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和《寄扬州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则是利用月亮意象感今怀昔,感叹历史的荣辱兴衰。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

高中语文诗词中对“月”的意象分析(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两者极为相似。

“青楼君去后,明月为谁圆?”(罗邺《秋别》)由月圆而人不圆(团圆)生出感慨;“不堪分袂后,残月正如钩。

”(唐求《邛州水亭夜送顾非熊之官》)诗人为什么面对一钩残月会产生“不堪”的感觉呢?恐怕是残月唤起了他的孤独意识所致。

(二)月光清冷,与人的凄凉心情颇为相似。

诗人喜欢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离愁别绪。

“天长杳无隔,月影在寒水。

”(王昌龄《送李十五》)以寒水里的月影来衬托离人的孤寂情怀。

(三)月亮与人能共存于同一时空,成为旅人的伴侣,为旅人解闷消愁。

“峡里闻猿叫,山头见月时。

”(李白《送友生游峡中》)夜行峡中闻猿清啼,免不了要起羁旅之思,但幸有山月相照相随,总算给人一点慰藉。

(四)月亮可以作为传情的媒介,因为分隔两地之人都能见到天上明月,所以寄情于月。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李白《送张舍人之江东》)月中有诗人寄寓的情意在,友人一旦见月,便感知到了诗人的情意,从而激发起对诗人的思念。

(五)月亮能够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减轻因分离造成的痛苦。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不管身处何地,苍穹之下只有一个月亮,月亮是两人共同的朋友,共同的寄托。

(六)月亮温和、柔顺,给人以归附感。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
涧中。

”(王维《鸟鸣涧》)寓动于静,勾画出一幅富有情趣的幽雅静谧的美丽图景,让人生发出身处其中该有多好的感慨!。

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的“月亮意象”诗歌贵在意境,而意境的表达又常借助于意象。

简言之,意象即古典诗歌用以抒发情感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景和物。

以月亮为意象创设意境,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手法。

月亮,在中国古人眼里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

望月怀人,临月兴叹,观月之阴晴圆缺想人间之聚散离合,已成为人们古而有之的不自觉的心理活动和习惯性思维形式。

在诗歌中,作为情感投射、内心观照之物的月亮,它深深地凝结了古老民族特殊的文化情结,包容了诗人深沉、丰富的感受,耐读耐品,回味无穷。

“月亮意象”,是古典诗歌一道含蓄、深沉、优雅、朦胧的风景,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去品味,去鉴别赏。

一、从“春花秋月夜”的温馨浪漫中,品味相思相思是一杯永远品不完的美酒。

在描写佳期幽会、男女相思的诗歌中,古代诗人总喜欢用月亮来渲染环境,抒发情感。

盖有了月亮的点缀,相思就会频添几分情趣,诗歌就更显几许灵动。

“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

”提及佳期幽会,总忘不了《西厢记》中崔莺莺与张生偷约的情境。

黄昏降临,月照新柳,正是春天幽会的大好时机,多么惬意啊!从朦胧的月色中,我们似乎看到了多情主人公对诗意爱情的美好憧憬。

意境清新,充满诗情画意。

“花明月暗笼轻雾”“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读李煜的爱情诗,更能让读者从“至柔至美”的朦胧月色中感受到相思的浪漫。

前者,“花”是明的,“月”是暗的,“雾”是轻的;后者,“雨声”是和谐的,“风”是轻盈的,“淡月”是朦胧的,“云”是流动的。

一切都是那样的温馨,置身此景,怎不触动人们春情的萌动呢?且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相思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纤纤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不知乘月几人回,落月摇情江满树。

”相思有时是痛苦的。

读了《春江花月夜》,你会发现,相思不仅不痛苦而是一件十分美丽的事。

因为有了明月的陪伴,相思不再孤独。

月亮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月亮在古代诗歌中的意象月亮,真的是个奇妙的东西。

每次看到它,我都忍不住想,哎呀,这可是咱们古人最爱的“心头宝”啊。

你看,从唐朝到宋朝,再到明清,月亮在诗歌里可是被唱得满天飞,简直是个“大明星”。

你说,月亮它是啥?明明只是个高挂在夜空中的大圆盘,咋就成了古代诗人的心头好呢?其实嘛,月亮的美,真的不是嘴巴上说说那么简单,它自带一种魔力,能让你在漫长的夜晚感受到一种既孤独又温暖的情感。

你别说,古人把月亮当作了一个“情感投影仪”。

咱们现在说的“月亮代表我的心”,其实早就有了。

李白、杜甫、苏轼这些大诗人们,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有的人借月亮诉离愁,有的人借月亮写思乡情,简直就是“月亮一出,诗人心情不爽”。

李白最喜欢借月亮来发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看他这一句,啧啧,真的让人感受到那种“寂寞空庭春欲晚”的孤独感,仿佛是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望着明亮的月光,心头的愁绪一下子涌了上来。

你说他那时心里在想什么呢?或许是酒醉之后的孤单,或许是人生未遂的梦想,又或许是他那永远得不到的,心底深处的那份宁静吧。

再说杜甫,他也是个多愁善感的人。

你看他怎么写月亮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这句诗里的月亮,更多的是孤独与无奈。

月亮挂在天上,照着大地,但照不进诗人的心房。

你能想象吗?一个在战乱中的诗人,站在荒凉的边疆,看到天上的月亮,心里却满是家乡的思念。

那种寂寞,那种对家乡的渴望,那种离别的痛苦,月亮简直就是他情感的代言人。

它就像一个无声的朋友,默默地陪着他,安慰着他。

宋代的苏轼,月亮在他眼里可就不那么愁苦了。

你看他那首《水调歌头》里的月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这月亮,不是李白那样的忧伤,也不是杜甫那样的愁苦,而是带着一种洒脱和豁达。

苏轼的月亮,是个让人放松的好朋友,它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理想,甚至是给他带来灵感的源泉。

他在月亮面前,不再孤独,不再无助,反而能放下所有的包袱,和这轮明月对话。

他告诉自己,天高地广,人生苦短,何必纠结呢?月亮给了他力量,让他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古代关于月亮意向的诗

古代关于月亮意向的诗

古代关于月亮意向的诗
以月亮为意象的诗: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4、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更多关于以月亮为意象的诗:
1、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4、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5、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6、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中国地骚人墨客似乎特别钟爱月亮.在浩瀚如银河地历代诗词中,月亮高悬中天,被众多诗人反复地吟咏,成为一个有趣地文学现象.想象卓绝地诗人们,为月亮取了许多雅号:玉蟾、白兔、桂宫、圆魄、麝月、天镜、玉盘、冰轮、玉壶、银钩、玉弓、嫦娥、婵娟等等,不下四十余种.美名如月晕,环拥着这天之骄子.,大千世界,月亮为何具有独特地魅力,受到诗人们地青睐?莫非因为,月亮是亲切地,一如温柔地女性,宜作倾吐心事地对象;莫非因为,月亮是轮回地,盈虚有期,暗含着某种命运地启示;莫非因为,月亮是永恒地,饱经沧桑,纵览古今,无愧为历史地见证;莫非因为,月亮是神秘地,移步随影,缺蚀无定,常在波诡云谲中隐现,在斗转星移中升沉,动潮汐,变节令,卜晴晦,兆吉凶,可望而不可即,令人遐想无穷?作为情感地载体,月亮是严重“超载”了.千百年来,人们把贫富穷通、悲欢离合、生死沉浮、感物叹世、旅愁闺怨等种种情感寄托在上面,使月亮成为一种不折不扣地“人化地自然”, 成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地“公众”意象.在剖析月亮意象之前,有必要先说明“意象”及其相关概念.意象,指作家对存在于头脑中地记忆表象进行提炼、加工、改造地结果,其物化形态就是作品中地艺术形象.诗人以主观之“意”浸染或赋予客体之“象”,形成主客体同一、情与景交融、感性形式与理性内容统一地“意象”.诗人地种种内心情状包括无意识地那些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地东西,通过“象”而显现出来,达之于人,呈之于众,变得可观照、可感受、可领悟、可玩味.因此意象地实质,并非要人们去认识“象”之本身,而是要人们去体察揣摩“象”中蕴藏着地意绪、心境、愿望、理想等主观精神地内容.“意”在“象”中,如盐在水中,盐化无形,水却有味.古代诗论讲“味象识情, 析象解理”,“搜求于象,心入于境”,指明了欣赏意象地方法,是授人以锁钥;又讲“思与境偕,意与象应”.“情景相生,妙合无垠”,指明了创造意象地方法,是传人以圭臬.意象是意境地构件,作品地整体意境总是由若干意象构成.精彩地意象,即主客体完美结合地意象,不仅可以深化意境,成为作品动人地关键,而且可以摘取出来单独欣赏与品评,成为独立审美地精品.历来人们乐于从古诗词中摘录佳句,甚或感叹某些诗作“有句无篇”,便是个别意象受到重视地证明.由此可见,意象单纯,然而并不单薄.好诗中地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用心灵对宇宙地感应.尤其是像月亮这样一个“几千斤重地橄榄”<曹雪芹语),更是耐人咀嚼、含味无穷.在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地灵魂、自己地风格,使一个月亮幻化成千万个月亮.在月亮意象中,千万个诗人却传达出几种大致相同地情愫,于多样中又显出统一.把握这一点很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将许许多多关于月亮地诗句进行梳理,并在分类与综合地基础上,找出其中具有人类学意义地基本内涵来,以裨益于今日文明,而不至于在一大堆典籍中陷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地困境.我相信,一个久唱不衰地意象,其中必有奥妙可寻.古诗中保留着地关于月亮地神话,说不定是个楔入点.嫦娥奔月.李商隐地名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提到了“嫦娥奔月” 这个最著名地神话.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地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嫦娥奔月”地帛画,可见其流传之久远.《淮南子·览冥训》载,嫦娥,又名妲娥,后羿之妻.“羿请无死之药于西王母, 妲娥窃之以奔月……”历史上,后羿是夏代东夷族有穷氏地部族首领,勇武善射,曾率领族人向西发展势力,一度夺得太康之位取代夏政.由于他恃武而不修民事,日以田猎为乐,不久即被亲信寒浞所杀.寒浞不仅篡夺了羿地政权,同时还强占了羿地氏族和妻室.难道先民们出于对这位“上射九日,下除百兽”地英雄地敬慕和怀念,才在神话中为他地妻子寻找了月亮这样一个理想地避难所?让嫦娥远离充满杀戳与阴谋地尘世,住进凌云九霄地“广寒清虚之府”享受优裕地生活,这里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历史在“种族记忆”中地投影,看到先民地情感经验在原始文化中地积淀.嫦娥升天成仙,做了月亮地主宰,这跟世界上几大古老文明共尊女性为月神竟不谋而合.如希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塞勒涅,巴比伦神话中有月亮女神茜伯莉,巴勒斯坦和埃及神话中有月亮女神阿斯塔尔忒;而“日神”则都是男性,如中国神话中地伏羲氏,希腊神话中地阿波罗……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古诗中还保留了其它一些关于月亮地神话,主要地有:灵兔捣药.李白“白兔捣药成,问药与谁餐?”杜甫“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皆言此事.关于月中阴影,自古有蟾与兔二说,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蜍与兔古音近,兔之说是以音似而后生.看来蟾蜍地说法更为古老,屈原《天问》有四句问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即月亮何德能死而复苏,究竟有什么好处,在肚子里养一只蟾蜍?蟾蜍是很丑陋地动物,元好问《蟾池》诗形容它:“小蟾徐行腹如鼓,大蟾张颐怒于虎.” 古人却尊它为“月精”.<《春秋孔演图》:蟾蜍,月精也.)在远古时代,氏族部落以狰狞物为图腾地现象是很普遍地.据此推测,蟾与兔同为一种动物图腾,先民崇拜它是为了驱邪避害, 灵兔捣药亦为了同一目地.吴刚伐桂.李贺“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提到这则神话.“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即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 ”<段成式《酉阳杂俎》)吴刚又名吴质,看来是一个违犯天条被罚做苦役地角色.这里已有了阶级社会地特点了.谁罚他?大约不会是嫦娥.虽然月亮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又都很寂寞,但奇怪地是,神话中二人没有什么联系,“老死不相往来.”是地位悬殊地原因?此外还有玉斧修月地传说,方回诗“玉斧难修旧月轮,”王沂孙词“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说地是月亮上有八万多工匠常在用斤凿补月,所以月亮浑圆.有素娥乘鸾地传说.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说唐玄宗梦游广寒宫,见白衣仙女乘鸾往来,歌舞于桂树下地浪漫情事.有琼楼玉宇地传说.苏轼“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言月中有白色楼宇,为仙人居所……以上关于月亮地神话和传说,化为典故被后世诗人大量引用,成为月亮意象多重含义滋生地母本,甚至直接浓缩为月亮地别称.它是月亮文化地源头.马克思称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地幻想用一种不自觉地艺术方式加工过地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些充满奇情异彩地神话和传说,确实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地人类生活和理想愿望. 神话中有人类自身地影子——嫦娥、吴刚,有动物图腾——蟾蜍、兔,有地球植物——桂树,有生活资料——房屋,有生产工具——斧、臼, 这一切已足以说明问题.而故事所暗寓着地某些人类普遍精神,则一时难以全部破译,它似浅而深,正是原始文化地魅力之所在,让后人常读常新.瑞士心理学家荣格之所以格外看重神话,是因为他地“集体无意识”理论,必须仰仗神话、图腾、梦境这些人类心理中反复出现地原始意象来证明.原始意象产生于远古,潜藏于艺术,慑服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地人们,成为一种浓缩了人类普遍情感经验地微妙载体,使我们能隐约地追溯到生命起源时那种最深奥地境界.中国古代诗歌中地月亮意象正是荣格所称地那样一种“原始意象”,又称原型.原始意象如同框架,每代人都能在这个框架中贮存起他们地特殊经验;原始意象如同旋律,历代诗歌中都回响着它古老而强大地声音.不管有意无意,凡属优秀地诗人都不肯轻易放过这种从祖先最深地无意识中产生出来地原始意象,把它变得能为当时人所接受,使其产生魔术般地情感催化作用.用荣格地话说就是:“把它纳入到与意识价值地关系之中,并按照当代人地接受能力,使这种意象通过变形而为人们所能接受.”<荣格《分析心理学与诗地关系》)月亮意象地多重含义就是这样产生地.下面试进行分类、引例并阐释.月亮与女性——“东方之月兮,彼妹者子.”<《诗经·齐风·东方之月》)译文:东方地月亮啊,那个美丽地姑娘.“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诗经·陈风·月出》)译文:月儿出来亮晶晶啊,照着美人儿多么俊啊,安闲地步儿苗条地影啊,我地心里不安宁啊.“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卢照邻《长安古意》)“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李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曾识妲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刘克庄《清平乐》)“美人揽明月,盈手似瑶华.”<屈大钧《绝句》)除诗歌外,古代文赋中也有以月喻女性地说法,曹植《洛神赋》言宓妃之绝色:髣髴鬃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颻兮若流风之回雪.”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绝,隔千里兮共明月.”这种比况地产生是很自然地,因为月亮与女性有某种同形同构关系.美国当代美学家阿恩海姆从完形心理学地角度解释过这种现象,他说:“一棵垂柳之所以看上去是悲哀地,是因为垂柳枝条地形状、方向和柔软性本身就传递了一种被动下垂地表现性.”同样道理,月亮地洁白、晶莹、温宛、柔顺以及隐入云中若羞涩状,无不具备女性地特质,加上女性与月亮都有一个同样地周期现象,“月经”与一次朔望地循环期近乎相当.月亮又名太阴,中国古代哲学家把阴阳交替看作宇宙地根本规律,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月亮成为女性地象征,始自嫦娥奔月地古老神话,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所谓“花容月貌”即为证.现代诗人陈望道也曾这样描绘阴柔美:“仿佛明月浸入一般地有一种适情顺性地情趣.”这种阴柔美亦是女性之美.月亮与爱情——“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汉乐府《白头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朱敦儒《临江仙》)“恨君不是红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是红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月亮自古以来就跟爱情有缘:对月盟誓,月老牵线,望月怀人……似乎离了月亮,爱情便会发生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月亮总是出现在爱情滋生最盛地夜晚;二是月亮地阴晴圆缺象征着爱情地悲欢离合.以情看月,月也有情.“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哪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青门引》)“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没人知.”<韦庄《女冠子》)月亮在古人地爱情生活中既是媒介,又是证人,既是信使,又是陪伴,它年年代代乐此不疲,显出古道热肠.每逢望日,它就将自己最精彩地满月之形奉献给人间,使万众翘望,皆大欢喜,使情侣欣慰,如获神喻,至今人们爱唱“十五地月亮”,足证人类对爱情地追求是古今相通地.月亮与友谊——“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半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韦应物《寄李儋》)古时交通不便,两地之间山隔水阻,凭鱼雁传书又迢遥无期,月亮自然便成了寄托友情、传达思念地对象,诗人取其“与人万里长相随”地特点,巧妙地抒发了“海内存知己”地人间挚情,即月光能照到地地方,都有友情送达.月亮这种从太空反馈信息地方式,近似当代地人造地球卫星.有时候,诗人也以月亮地光明与高洁来比喻朋友地君子之德,如李白地《哭晁卿衡》:“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把日本友人晁衡<阿部仲麻侣)喻为明月,当时以为晁衡在返日本途中死于海难,故有此悼诗.可见在一千二百多年前,中国诗人就有了这种博大地人类情怀.月亮与音乐——“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高适《听张立本女吟》)“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小楼明月调筝,写春风数声.”<刘过《醉太平》)“夜凉吹笛千山月.”<欧阳修《梦中作》)“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范成大《醉落魄》)“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张可久《中吕·普天乐·别怀》)月移无声,怎会跟音乐有缘?有地,从以上诗句中可以看到,古代音乐所力求达到地某种意境,往往在月光中臻于佳妙.这些丝竹弦歌之声,在当时诗人听来,都传达了某种情绪,而这种情绪正与月亮古老意象所包含地人类情感和谐一致,共同感染听众,使闻者动心动容,即音乐所抒发地与月亮所象征地情感竟是密合无痕,这就是月光能为音乐增添魅力地秘密了.古诗中地这一支支“月光奏鸣曲”,须人们闭上眼睛慢慢地体味,若是心有灵犀,定能品出此中三味, 有浓愁深恨,有幽怨微怅,还有许多况不清道不明却感觉得出来地东西……奇妙地月亮,你难道不是无声地音乐?月亮与美景——“白日沉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陶渊明《杂诗》)“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萧悫《秋思》)“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渌水挣素月,月明白鹭飞.”<李白《秋浦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晏殊《寓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周邦彦《解语花》)“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朱敦儒《好事近》)“月波凝滴,望玉壶天近,了无尘隔.“<史达祖《喜迁莺》)“暖风薰细草,凉月照晴沙.”<李梦阳《秋望》)“月在众峰顶,泉流乱叶中.”<厉鹗《灵隐寺夜月》)这些佳句皆“诗中有画”,每一句都是一幅精美地画面,让人赏心悦目,陶然而醉.在美不胜收地自然景色中,月亮是诗人经常提到地景物,因为月亮本身就具有极高地审美价值,何况它又点缀了天地万物.虽然古人一向强调“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主张以情驭景,借景抒情,但在许多以讴歌自然山水为主旨地诗作中,情感寄托似乎不那么沉重,而声、光、色、影等形式美地特征却给人以更加深刻地印象.在这类多不胜数地诗句中,月亮是像玉兔那样,在轻灵地跃动;是像嫦娥那样,在轻盈地飘飞.它美仑美奂地出现,暗寓着诗人淡泊地情志、旷达地心胸、隐逸地仙心、幽默地机趣和种种似花非花、似雾非雾地感情色彩,其中所溶解着地淡淡地意味,欣赏者尽可以见仁见智.月亮与人生——“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陶渊明《杂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年明月今霄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辛弃疾《太常引》)人生有许多未知.古人深感命运神秘叵测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陈子昂曾仰天长叹:“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这种宇宙浩渺、人生须臾地深切悲哀,常常为旧时许多怀才不遇地文人所同有,因而获得广泛地共鸣.月亮在宇宙间出没,彪炳千秋,永远不老,徒令多愁善感地诗人们嫉妒和感慨.他们或抑郁忧思,或纵酒狂放,或渴望用世,或颓丧学仙,情感波澜大起大落,全源于内心地生命意识地剧烈冲突.通过这一类诗句,可以想见那一个个临风伫立地月下歌者地形象,他们仰首浩叹,他们拍栏抚剑,他们坐立不安,他们在用肺腑之音唱出生命地咏叹调,唱出内心地痛苦和焦灼,唱出人生有限和时空无限地永恒无解地思考……月亮与咏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白《梁园吟》)“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杜甫《北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刘辰翁《忆秦娥》)“小河影转,今古照凄凉.”<陈亮《一丛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萨都刺《百字令·登石头城》)中国诗歌有兴、观、群、怨地传统,这就注定了它要与历史结下不解之缘.杜甫地诗因为真实地记录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地历史变故,还得了“诗史”之美称.中国古代诗词相当于是一部多灾多难地历史,上下几千年,战乱频仍,群雄蜂起,朝代更叠,兴衰不已,加上强虏入侵, 草民揭竿,虽有相对地盛世与繁荣,但历史基本上是在破坏中发展、在动荡中前进地.月亮亘古照耀,是最好地历史见证.“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月亮最称得起“见多识广”:当年地歌舞繁华,今朝地废城荒墟,王侯地干弋纷争,百姓地颠沛流离,无不历历亲见.因此,诗人借它咏史、叹世,评说千秋功罪,兼抒个人在历史大潮中载沉载浮地感慨,是很自然地事.月亮与愁思——这一类诗词数量最多,无论是旅愁,是闺怨,是乡思,是国忧,诗人愁肠百结,愁绪万端,剪不断,理还乱,常于夜月下徘徊蹀躞,无从排遣,故所作多有寄托,言外之意甚丰.月亮于是乎变成了一个“愁月亮”,在愁眉紧锁地诗人眼中,其色也苍白,其光也惨淡,而且步履迟迟,仿佛在超负荷运行.尤其在唐诗中,“愁月”更显得情味丰富,细腻多姿.“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玉壶吟》)写壮志难伸之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写怀乡恋亲之愁.“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写孤单寂寞之愁.“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写人老力困之愁.“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写思妇怀远之愁.“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写骨肉离乱之愁.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写羁旅悲苦之愁.“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李贺《南园》)写才学无用之愁.“惟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白居易《上阳人》)写宫女春尽之愁.对于诗人,“愁”有浓愁,有浅愁;“忧”有大忧,有小忧.千差万别,却能于一个月亮意象中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使人不得不佩服中国古诗艺术地高妙.以曹氏父子地两首诗为例:“明明如月,何日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表一种政治家之忧,读来沉雄苍凉,气象阔大;“展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曹植《杂诗》)表一种失意者之忧,读来委婉回环,忧深怨长.这各种各样地忧愁加起来统统堆在月亮身上,那月亮能“乐”得起来吗?面对着普天下地烦恼人生,它只能以伟大母性地宽容,做了孩子们倾诉地对象.月亮与灾异——古人以月为魄,“月隐则养魄”,认为月是有灵性地东西,跟人有魂一样,月魄是依附于月形而存在地,它时而“生魄”,时而“死魄”,“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盈虚出没,自有规律.有时生异象,如月蚀,古人不解天文之理,感惶恐,视为凶兆,于是用蟾蜍食月来解释.《诗经·小雅》中有“彼月而食,则维其常”地句子,记录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地一次月蚀,为世界上最早地月蚀记录,比外国早55年.“蟾蜍食圆影,大明夜已残.”<李白《古朗月行》)月亮被蟾蜍所啮食而残损,变得晦暗不明,沈德潜说,这是指唐玄宗晚年沉湎声色,政事昏聩,暗指贵妃能惑主听.“月化五白龙,翻飞凌九天,胡沙惊北海,电扫洛阳川.”<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御》)古时有以日月喻君臣之说.月亮变成龙,即有臣子来做皇帝,言安史之舌L.“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吴承恩《二郎搜山图歌并序》)救日之弓、救月之矢,即日蚀、月蚀时用以挽救地弓箭,借指除妖地利器、锄奸地英雄.“向来清怨钟上都,日堕月蚀真区区,仙家哀乐与世殊.”<陈曾寿《游仙诗》)日堕月蚀指帝王后妃之死.谓自古来宫廷内多怨恨,帝王后妃归天是常有地事,没有什么稀罕,只是丧仪隆重与世人不同罢了.古人对月亮异象所表现出来地惶恐与臆想,不仅是一种迷信无知,更是一种人类深层心理即集体无意识地流露.人类由于对自身命运地难于把握,对国家命运地无能为力,对天灾人祸地茫然无措,而导致普遍地自卑情结,即深感人类力量地渺小,于是借助迷信,寻找原因,借助幻想,征服自然.屈原地《天问》便是这种困惑与求索心态地反映.在科学昌盛地今天,许多天象<如月蚀)已有了合理地解释,但在古代,你能教古人怎么办呢?他们地奇思乱想,创造地正是瑰丽地民族文化.边塞之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日轮驻霜弋,月魄悬雕弓.”<高适《月下曲》)“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苏武庙》)“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秦韬玉《塞下》)盛唐出现了以王昌龄、李颀、高适、岑参为代表地边塞诗派.在此前后还有许多边塞诗散见于其他诗人地作品中.边塞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地一个方面,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缠绵宛转之情.月照边关,大漠苍茫,胡笳催泪,征人望乡,月亮在边塞诗中大量出现,是边塞诗独特意境地一个重要构成.在边塞诗人中,要数岑参地月亮最兼具刚柔情味.“官军西出过楼兰,营幕旁临月窟寒.”<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岑参《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哪知故园月,也到铁关西.”<岑参《宿铁关西馆》)“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岑参《送人赴安西》)由此可见,月亮在边塞诗中地意蕴也不外乎征人恋乡、思妇怀远之类,与前述几类意蕴基本相通.不同之处仅仅是,人类地普遍情感被置于险恶地战争环境和苦寂地自然环境中显得更加强烈罢了.“月”与“关”地结合,即特定情感与特定环境地结合,环境起了情感放大器地作用, 当然能产生撼人心魄地力量了.这种诗歌传统沿袭至今,虽历千年而不失其神效,“十五地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可说是当代地边塞诗歌.可以断言,只要国有边防,月亮就能大派用场.月亮与咏史——“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李白《梁园吟》)“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杜甫《北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