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乡镇的布局原则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特点、建设原则及部分地区经验做法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点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1、规模不等。
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
2、基础设施相当完善。
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公共服务全面覆盖。
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很多事情群众不出村也能办到。
4、居住环境优美。
新型农村社区注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娱乐休闲设施齐全;群众的住房设计科学,既有独门独院的别墅,也有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套房,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
5、社会管理得到加强。
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一)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社会共助在政府进行规划设计、政府和社会共同给予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引导中,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户能够自己做的自己做,能够联合做的联合做;政府和村两委不应包办,应该放手引导农户民主理财、自我管理,引导农民自愿地、积极地、有序地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在基础和条件上,要区分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搞一刀切。
条件好的地方,结合现有工作基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地方,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例如可以从群众最需要、最认同的环境卫生整治做起,逐步动起来。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作者:包洁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2018年第0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对乡村振兴的集中论述,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
相比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把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就是要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把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有更大提高;把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就是把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乡村建设当中;把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要以高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牧区社会稳定;重提乡风文明,意味着新时代乡风文明不仅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注重吸纳现代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这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把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
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乡镇总体规划
浅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乡镇总体规划【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在小城镇的建设中产生了许多问题。
根据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建议参照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成功经验,在新型乡镇建设中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对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步骤、内容、组织实施等作出详细的技术说明。
这些技术已在南部县各乡(镇)实施应用,效果良好。
明确城镇功能分区;因地制宜,突出个性;设计好城镇规划体系,确定好选址和规模,全面搞好总体规划。
【关键词】新型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近年来,各地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进程中,城市规划与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村镇建设也发生巨大变化,已由过去单一的农房建设,逐渐向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方向转变;由温饱型、自给自足的分散建设,逐步向社会化、城市化方向转变;由一家一户的自发零星建设,逐步转入有组织、按规划建设的轨道;由昔日城乡分割的封闭状态,逐步为城乡一体化网络结构所取代。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小城镇,实现农村城镇化,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城市化已是大势所趋,各地的小城镇正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与此同时,在小城镇的规划和建设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目前乡镇建设存在的问题1.1整体规划不强, 规划建设标准低在规划时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加之认识不到位,观念意识落后,导致规划编制标准较低,有的规划存在很多雷同,缺少独特的风貌和文化特色。
主要表现在:小城镇数量盲目扩张,布局分散,规划管理不到位,缺乏详细建设规划,自发建设严重;许多城镇不重视特色设计,建筑风格缺乏个性,“千房一面”的现象普遍,街景设计、重要地段和重要建筑物的设计十分单调,品位不高;在规划时考虑商业用途过多,配套基础设施考虑不足,缺少对供水、供电、排污、垃圾处理、公厕等设施基础设施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建设标准
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建设标准1.1 规划期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
1.2 原则与要求1.1.1体现集中、集聚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人口在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居住。
选址应考虑耕作半径,有利于组织现代农业生产,方便居民现代生活。
积极鼓励第二、三产业依托社区集聚发展。
1.1.2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充分利用丘陵、缓坡和其它非耕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以规模大、区位好、基础实施相对配套的现有村庄为基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1.1.3保护生态环境。
1.1.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的选址应避开山洪、风口、滑坡、泥石流、洪水淹没、地震断裂带等自然灾害影响地段、避开生态敏感区,并应避开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和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
1.1.5新型农村社区选址应避免铁路、公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穿越,应避免沿公路布局。
1.1.6新型农村社区的布局应与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特殊功能区规划等相衔接。
1.4 主要内容1.4.1 应确定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目标,包括新型农村社区的数量、平均人口规模、产业发展目标、人均收入目标、平均耕作半径等。
1.4.2 应依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预测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
1.4.2.1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预测按照下列公式进行计算:M=p(1-Xβ)M ----规划期末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P----整合村庄的人口总数,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整合的行政村或村庄的人口总数。
X----期末城镇化转化率。
按某省2030年城镇化水平70%的目标,某省现有农村人口的40%需转移到城镇。
因此,某省整体的期末城镇化转化率为40%。
β----转化率折减系数。
虽然某省规划期末的城镇化转化率为40%,但却需要20年才能完成,因此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调查研究,并确定转化率折减系数。
一般转化率折减系数应在0.25~0.75之间。
1.4.2. 2 集中、集聚建设的新型农村社区,每个行政村原则上不超过1个,每个新型农村社区的人口规模原则上不低于2000人,山区、丘陵区的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可适当降低,但不宜低于600人。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旨在实现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农民生活的提升。
为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以下是七项基本原则,旨在指导相关实施工作并取得可持续的发展。
一、生态优先,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原则是生态优先,着重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环境。
通过推动生态农业和可持续经营,促进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农业生态化、农民生态化、农村生态化。
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农业水平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推广高效农业生产模式,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和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三、产业兴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
四、农民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让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要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和技能,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持续稳定的脱贫致富。
五、乡风文明,增强文化自信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培育乡风文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农村文化传统,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境界,增加文化和旅游产业在乡村经济中的作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六、社会治理,提升乡村社会发展水平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加强农村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环境。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系,提高村级自治水平,推动乡村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
七、政策引导,提供政策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需要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
相关政府部门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推动政策落地和实施,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保障。
以上七项基本原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准则,将指导乡村振兴实施的方向和路径。
通过切实贯彻和落实这些原则,中国将迈向乡村振兴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全面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七个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七个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总体部署,它旨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遵循以下七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农村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形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民的根本生活来源。
因此,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收入水平。
第二个原则是坚持农村多元化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农业发展,还包括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要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种形式,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三个原则是坚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乡村振兴要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环境治理,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第四个原则是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乡村振兴既需要政府的引导,又需要市场的推动。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产业扶持和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和农民参与乡村振兴。
同时,要鼓励农民和企业家积极创业创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个原则是坚持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
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共建共享。
政府应加强与农民的沟通与合作,推进农民合作社和农村社区建设,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
同时,要注重农民的权益保护,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让广大农民真正从乡村振兴中受益。
第六个原则是坚持统筹兼顾城乡发展。
乡村振兴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目标,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村的发展水平。
第七个原则是坚持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
乡村振兴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要培养和引进农村创业人才,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村多元化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引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全民参与和共建共享、统筹兼顾城乡发展、创新驱动和科技支撑的原则,才能实现新时代农村的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新要求作者:包洁来源:《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第1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是对乡村振兴的集中论述,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农业农村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基于当时我国社会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阶段的科学判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总要求,党的十九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出发,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也提出二十字总要求。
相比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把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就是要引导更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增加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把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就是要让农民有稳定的生活收入来源,生活水平有更大提高;把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就是把加强农村资源环境保护,维护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到乡村建设当中;把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强基层民主和法治建设,要以高效的方式为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维持公平正义,保持农村牧区社会稳定;重提乡风文明,意味着新时代乡风文明不仅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注重吸纳现代文化,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这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把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把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
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内涵更丰富,目标更高远。
如果说前二十字为的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话,那么后二十字要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而深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原则中国乡村振兴战略被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现代化的新征程,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原则对于实现乡村现代化、推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这一指导思想强调了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的饮食安全和生活品质。
二、加强农业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加强农业基础。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只有加强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才能保障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注重农业科技创新,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三、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不能只依靠农业发展,还需要发展工业、服务业等其他产业,实现产业链的融合发展。
只有通过产业的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经济全面的发展。
四、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制度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确保农民土地的权益,保障农民土地的流转和合理利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资源支撑。
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只有改善乡村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才能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
六、推动农民就业创业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原则之一是推动农民就业创业。
农村是大量劳动力的集中地区,要通过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经营主体等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七、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是推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个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个原则1. 综合规划,注重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原则是进行综合规划,注重产业发展。
针对不同地区的农村特点和资源禀赋,制定全面、长远的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路径。
同时,要聚焦农村产业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和增加值。
这将为农民增加收入,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推动乡村振兴。
2. 人才引领,注重教育培训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二个原则是人才引领,注重教育培训。
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支持,因此要注重培养和引进各类人才,尤其是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同时,要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和综合素养。
3. 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环境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三个原则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农村环境。
乡村振兴需要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如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以提升农村的生产、居住和生活条件。
此外,还要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改善农村环境质量,营造宜居的农村生活环境。
4. 共享发展,注重社会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第四个原则是共享发展,注重社会保障。
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确保农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社会保障的全面覆盖。
这包括加强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待遇,同时推动农村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的平等化,让农民享受到公平和合理的社会保障。
5. 生态宜居,注重环境保护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五个原则是生态宜居,注重环境保护。
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护好耕地资源;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推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确保农村的生态环境宜居。
6. 政策支持,注重政府引导乡村振兴战略的第六个原则是给予政策支持,注重政府引导。
政府要出台有利于乡村振兴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支持政策等,以促进农村创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同时,政府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统筹和引导,推动相关部门、行业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形成合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项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需要遵循以下七项基本原则: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农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必须始终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
要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要加强市场监管,打破行政限制,推动农村要素自由流动和农产品市场畅通,激发乡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必须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
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农村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坚持城乡统筹原则城乡统筹是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必须加强城乡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六、坚持政府引导原则政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者,必须发挥好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
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七、坚持全社会共同参与原则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乡村振兴的良好局面。
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商会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设,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乡村领域,促进乡村资源的多元化配置。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在以上七项基本原则的指引下,统筹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第一,科学规划和分类指导。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分类指导。
各地区的发展特点、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存在差异,必须因地制宜地制定振兴策略和政策。
不同地区的规划和指导应相互融合、有机衔接,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发展。
第二,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必须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注重生产方式的和农民素质的提升,推动农业从传统型向绿色、智慧型转变,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三,坚持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吸引城市劳动力和资本流入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互利共赢。
第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放在首位。
要强化生态保护,推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向生态友好型转变,保护和修复农村生态系统,建设美丽乡村。
同时,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第六,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支持。
要建立健全农村振兴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政策的有效实施。
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提供充足的资金和资源保障。
还要加强对乡村振兴的宣传和推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凝聚人心共同推动农村振兴的实施。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坚持科学规划、全面发展、城乡融合、农民增收、生态优先和政策支持的基本原则。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推动农村全面进步、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个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的七个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当前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必须注重农村地区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确保乡村振兴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本文将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七个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
乡村发展的基础是农村地区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禀赋。
在制定乡村振兴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人口结构等因素,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计划和政策,落实具体措施,从而更好地发挥当地的特长和优势。
第二,统筹兼顾。
乡村振兴工作必须将农业、乡村经济、农民生活、农村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纳入考虑。
不能只关注某一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他方面的需要。
要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就需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需求,确保乡村的全面发展。
第三,产业提升。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在于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产业,要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农村产业的附加值,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要支持乡村的非农产业发展,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第四,生态保护。
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还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土地资源保护、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保障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
第五,基层自治。
乡村振兴的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不能简单从上级层面对农村进行统一安排和规划,而是要通过提升农村基层自治水平,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决策、管理和监督的过程中。
第六,创新驱动。
乡村振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
要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效益,引导农民进行现代农业经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此外,还要积极支持乡村创业创新,激发农民的创造力和创业热情。
第七,协同发展。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地区的事情,也是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发展问题。
要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与协作,促进乡城一体化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了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必须坚持一些基本原则。
本文将探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第一原则:科学规划,因地制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人文特点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只有因地制宜的规划才能充分发挥乡村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科学规划还需充分考虑农民的意愿和需求,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符合农民的利益,让农民从中受益。
第二原则:产业兴旺,农业为基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要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农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只有农业兴旺了,农村经济才能发展,农民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以农村经济发展为核心,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第三原则:生态宜居,绿色发展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乡村的生态环境。
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修复和保护农村生态系统;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业污染。
只有生态宜居的乡村,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回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
第四原则:民生富裕,社会和谐乡村振兴要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农村饮水、电力、交通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加强农民权益保护,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只有实现民生富裕,才能确保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第五原则:党的领导,组织保障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乡镇规划设计原则与建设管理策略
乡镇规划设计原则与建设管理策略作者:王群来源:《乡村科技》2020年第23期[摘要] 乡镇是我国行政区划的基层建制单位,尤其自以百姓富、生态美为建设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我国乡镇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工作已提升为重要日程,并逐步成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造美丽和谐乡村的一条有效路径。
基于此,本文就乡镇规划设计原则及建设管理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乡镇;规划设计;建设管理[中图分类号] TU98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20)23-20-2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乡镇规划设计理念逐渐发生转变,从过去的盲目扩张转变为现在的科学组织与统筹规划,在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为主基调的基础上,将乡镇规划与城市建设融合到一起,促进城乡统一协调发展,为农村经济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1 乡镇规划设计需遵循的原则1.1 坚持因地制宜原则在乡镇规划设计方面,充分考虑本乡本土的文化底蕴、资源储备、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及人文理念等诸多因素,才能制订出可行性高、适用性好的设计方案。
如果在规划设计时脱离了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与城市设计与建设规划混为一谈,反而会获得适得其反的效果。
比如,某乡镇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农业生产始终在当地经济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相关的农业产业链条尚未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制订设计规划时如果将经济发展的重头戏转移至乡镇实体产业,那么会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不但农业生产效益下滑,而且实体产业产出的经济成果将成为泡影。
因此,规划设计部门应因地制宜,着眼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统筹规划。
另外,为了避免出现“一头沉”的现象,缩小龙头企业与弱势企业之间的差距,制订设计方案时应兼顾考虑下游乡镇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动态,使当地经济发展保持相对均衡态势,促进当地乡镇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1.2 坚持人本理念原则“以人为本”始终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目前乡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实施对象是广大农民,如果乡镇规划设计方案忽略了广大农民的基本利益,违反当地群众的主观意愿,盲目圈地、占地,盲目扩大规模,盲目投入资金,均会影响农民的切身利益。
乡村振兴规划的基本原则与规划重点
乡村振兴规划的基本原则与规划重点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乡村振兴规划的基本原则和规划重点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基本原则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首先,科学规划。
乡村振兴规划需要充分考虑乡村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乡村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规划,以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其次,因地制宜。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人文特点存在差异,乡村振兴规划需要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发展的路径和方式,不能一刀切地套用模式。
再次,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规划要注重乡村的长期发展,不能仅仅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和社会可持续性。
规划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实现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民主参与。
乡村振兴规划的制定需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便规划更好地符合农民的利益和愿望。
二、规划重点乡村振兴规划的重点是确定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以及保障乡村振兴的支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首先,发展现代农业。
乡村振兴需要实现农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高效、生态、可持续的农业。
这包括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
其次,推动农村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
这包括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挖掘农村资源潜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
再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需要解决乡村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包括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
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的信息获取和利用能力。
此外,注重保护乡村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动农田水利建设和农村生态修复,保护好农田、水源、森林等重要的自然资源。
最后,改善农村社会事业。
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原则
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原则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发展计划,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乡村社会的繁荣,从而实现乡村现代化的战略决策和行动计划。
乡村振兴战略的形成和实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因地制宜。
乡村振兴战略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资源禀赋等进行精细化规划和定位,实施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和农村改革措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和优势,需要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地域的特色和优势,在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和优势竞争力。
第二,农业农村优先。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农业农村,要始终把农民和农业放在第一位,坚决扭住农业这个“牛鼻子”,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要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培育新型农民,推动农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三,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坚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和利用好农村的自然生态资源。
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动农村生态修复,推动农村清洁能源利用,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确保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全面协调。
乡村振兴战略要以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注重乡村空间布局的合理规划和发展平衡,避免产业空心化和人口外流。
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强社会义务和市场机制的有效衔接,实现城市和乡村的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
第五,共享共建。
乡村振兴战略要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构建多元化的乡村治理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参与农村治理和乡村发展。
要引导和推动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互动和交流,推动城乡充分融合,实现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和共享繁荣。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注重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和共享共建的原则进行规划和实施。
只有坚持这些原则,才能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实现城乡统筹、农业优先、农民富裕、乡村美丽的目标。
乡村振兴的原则
乡村振兴的原则乡村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实现农村全面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城乡发展的协调和统一。
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乡村振兴要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着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提高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其次,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
乡村振兴不能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而是要坚持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农村生产方式的改革。
要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有机农业和农机化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保护农田、水源和生态系统,实现农村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三,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乡村振兴不能孤立于城市发展之外,而是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衔接,推动农村的产业升级和农民工的就业创业,引导农村人口流动和城市人口向乡村转移,实现资源、人才等要素的优化配置。
第四,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乡村振兴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和支持,制定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统筹协调。
同时,要依靠市场机制,鼓励农民参与市场竞争,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乡村振兴要注重长期发展,防止短期行为对农村资源环境造成损害。
要加强农村土地管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推动农田整治,提高农田质量。
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要推动农村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保护传统村落和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乡村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乡村振兴的实施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前杨乡前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前杨乡前杨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级示范村规划为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县、农业富县、旅游名县、和谐兴县”的四大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前杨乡党委、政府把前杨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级示范村。
特制定本规划。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核心,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标准,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依照乡情、村情,从实际出发,政策引导,群众参与,整体规划、统筹兼顾。
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必须坚持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一)、生产发展:以种植业为主,本着优质、高效、环保、安全的原则,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
继续巩固和发展棚菜种植面积,扩大生产规模,在2007年500亩的基础上要达到种植面积600亩,同时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拓宽销售渠道,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到2008年底集体收入达到3.7万元,年增长5.5%,人均纯收入达到3220元,增长15%,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拓宽劳动力转移渠道,劳动力就业率要达到80%。
(二)、生活宽裕: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人均建筑面积要达到30平方米,住房砖瓦化达到80%以上,无危房险房现象发生。
安装电话476户,入户率为80% ,有线电视入户487户,入户率为81%,宽带入户75户,入户率为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自然 资源 、 传统 产业 、 社会 历 史文化 条 件 以及 区位
条 件 , 醒估 计 客观 存 在 的潜 力 和局 限 , 长 避 短 , 清 扬
第2 l卷 第 4期
20 0 8年 1 0月
镇 江 高 专 学
报
V0 _ No 4 l 21 .
0e ..2 08 t 0
Ju a o Z ej n ol e o r l f hni gC l g n a e
社 会 主 义 现 代 化 新 型 乡镇 的布 局 原 则
郑 文 钵
( 江 市高等 专科 学校 教 师教 育 系 , 苏 镇 江 镇 江 22 0 ) 13 0
摘 要 :随 着我 国社会 主 义新农 村 建设 步 伐 的加 快 , 乡村 城 市化 已是 大势 所趋 。 布局 规 划 现代 化 乡村 小城镇 的研 究 已迫在 眉 睫 , 经过 系统 深入 的研 究 , 设社会 主 义现 代化 新 型 乡镇 应 遵循 :宏观 建
主义新 农村 的成 功经 验 , 运用 经 济地理 学 、 人文 地理
展 的态 势 , 以求取 得最 大 的综 合 效益 。要 把握 时机 ,
优先 开发 出某 些新 兴 的 、 地 区空 白 的或科 技 领 先 本 的产 业 , 在竞 争 中取得 优势 , 创造 经济 奇迹 。要适 应
学 和社 会学 的有 关 乡 村 聚 落 的 布局 原 理 , 如 何 规 对 划 布局 现代 化 的新 型 乡 镇 等 一 系列 理 论 性 问题 , 进 行 系统 深入 的研 究 , 出建 设 社会 主 义 现代 化 新 型 提
充 分发挥 各 自的优 势 , 形成 全 区域相互 协 调 、 合发 配
央一 号文件 为 指针 , 体落 实省 领导 的讲 话精 神 , 具 按 照省政 府关 于合并 村 落 , 设 现 代 化 的新 型 乡镇 的 建 战略部 署 , 照江 阴市 华 西 村 和 其 他 地 区 建设 社 会 参
建设 社 会 主 义 现代 化 的新 型 乡镇 , 首先 要 从 宏 观着 眼 , 正确 分析 和 认 识 它 在 区域 城 镇 网络 体 系 中
的地位和功能 , 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它 的产业发展
方 向 、 口规模 和设 施 标准 , 之成 为 区域城镇 网络 人 使 中 同其他 各级 城镇 相互 有机 联 系 、 工合 作 、 分 彼此 协
・
97 ・
原 料短 缺和供 过 于求 , 随之 而来 的 下马 , 乡镇 经 济 给 造成 了大起 大落 的局 面 。 因此 , 大 乡 镇 的建设 确 广
乡镇 的六 大 布局 原则 。
一
新 的情况 , 行 合 理 的 产 业 导 向 , 注 区 域 发 展 目 进 关 标 , 区域 内各 乡镇 之 间 的协 作 和 竞 争关 系要 很 好 对 地 了解 和把握 , 大 限度 地 增 进 区域 发展 的整 体 效 最
益 。总之 , 区域规 划指 导下 的 乡镇建 设 , 是 乡镇 在 应
、
宏观着 眼
区域 协调
的客 观条件 和 主观 条 件 相 结合 、 体 的协 调 平 衡 和 总 个 体 的积极 主 动相互 依存 的结 果 。 社 会 主义现 代化 新 型乡镇 的规 划除 了要 在空 间 上考虑宏观和整体效益外 , 还应该从 时间上考虑长
远 的效 益 。某些 乡 镇 企业 只考 虑 眼 前 利 益 , 哄 而 一
收 稿 日期 : 08— 7一l 20 0 1
上 的搞 诸如 烤烟 和酿 酒业 等 “ 平 快 ” 目, 成 了 短 项 造
基 金 项 目 : 苏 省 教 育 厅 20 江 0 6年 度 高 校 哲 学 社 会科 学 基 金 指 导课 题 ( 6j 7 04 0 s 9 00) D 作者简介 : 郑文钵 (9 0一) 男, 15 , 江苏丹 阳人 , 副教授 , 主要从事地理教育与地理研究 。
调 发展 的一 个 网 点 。如 果 仅 仅 考 虑 单 个 乡镇 的 发 展 , 很有 可能 出 现盲 目竞 争 、 施 重 复 、 费 严 重 就 设 浪
等 问题 , 形成 在 经自身来 看 , 不看大局 , 不看发展 , 就 很 可能对 未来 发展 的土 地资 源 和基础 设施需 求估 计 不足 或过 大 , 成被 动 。新 型 乡镇 的建 设 必须 坚 造
着眼 , 区域协调 ; 量力而行 , 讲求实效 ; 统筹兼顾 , 平衡发展 ; 因地制 宜, 合理布局 ; 依靠群众, 学建 科
镇; 深化 改革 , 续发 展 六 大布局 原则 。 持
关 键词 :新型 乡镇 ; 因地 制 宜 ; 局 原则 布
中图分 类 号 : U 8 . T 94 1
文献 标识 码 : B
文 章编 号 : 0 8—8 4 (0 8 0 0 9 0 10 18 2 0 )4— 0 7— 4
20 0 6年 2月 2 1日, 国务 院发 布 了 “ 推进 社 会 主 义新 农村 建 设 ” 中 央一 号 文 件 , 的 明确 提 出 要 加 大 对农 村 基础设 施 的投 入 , 快 实 现 乡 村 城镇 化 。在 加 20 0 6年 举行 的江 苏省 十届 人 大 四次会 议 上 , 委 书 省 记 李源 朝 同 志 号 召 全 省 “ 县 学 昆 山 、 村 学 华 县 村 西 ” 江苏 省建 设 厅 厅 长周 游 表示 : 十 一 五 ” 间 , ; “ 期 江苏 省现 有 的 3 0万个 自然村 将 被 集 中在 4万 个 左 右 的居 民点 。今后 , 着 我 国社 会 主义 新 农 村建 设 随 步伐 的加快 , 乡村 城 市 化 已是 大 势所 趋 。布 局 规 划 现代 化 的乡村 小城 镇 的研 究 已迫 在 眉 睫 , 文 以 中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