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我国三大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

合集下载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

1978年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提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变化。

改革以来,我国三次产业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但是产业政策在产业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却有限。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仍需改善,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在扩大,产业结构的结构能源效益差等。

未来我国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农业在保持基础地位的同时比重持续下降,工业仍将继续扩张,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增长,同时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结构日趋改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经济结构优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未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以及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演变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相伴随,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巨大变化。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及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

从长期的变动趋势来看,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结构正向合理化方向变化(见图14.1)。

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工业内部结构得到升级,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05年的5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06年的39.5%。

中国三大产业的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的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的趋势中国的三大产业是指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三大产业也在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和趋势。

下面将逐一分析三大产业的趋势。

一、农业产业的趋势:1. 农业现代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农业现代化已成为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品质,实现农业全产业链的现代化升级。

2. 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劳动力的外流,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日益突显。

因此,农业产业将逐渐从传统的大规模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机械化和智能化生产为主导的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降低劳动成本。

3. 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中国将继续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

这意味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和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4. 乡村振兴战略:中国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和乡村社会进步。

这将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工业产业的趋势:1. 制造业升级:中国的制造业将进行技术升级和创新,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创新能力,向高端制造业迈进。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制造业向高端领域过渡。

2. 数字化转型: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进入数字化时代。

制造业将逐渐实施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提升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控制,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3. 绿色制造:中国将推进绿色制造,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推动绿色制造将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 高端制造业和服务化转型:为了应对全球经济竞争的挑战,中国将加大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力度,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转移。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摘要:产业转型升级是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基石,并需要以各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为基础,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对比分析。

三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方式,普遍受限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对接市场经济竞争环境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技术创新缺失等问题,难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供给侧改革并未进行深度解读,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本文将着重探析如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在三大产业模式的支撑之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兼顾长远利益的关键,也是推动国家长久进步的重要切入点。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各行各业需要朝向共同的发展目标奋进,对我国国情和市场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才能逐步提升国家竞争力和话语权。

经济实力能够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等层面上,并需要促进传统和新兴行业的创新转型与升级。

1 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1 突出创新驱动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在对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经济发展规律进行对比分析的过程中,创新驱动是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并能够对不同行业领域内的企业自主创新和经营业务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产业转型与升级过程中能够突出创新驱动效应对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在协调经济发展要素的过程中,逐步提升企业在本行业领域内的核心竞争优势[1]。

新兴产业的创新性特征非常显著,能够在特定时间段内爆发经济发展优势,还能够间接促进本行业市场的经济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竞争环境和秩序。

新兴产业能够带动传统产业,实现供给侧改革目标,将协调发展模式和创新驱动力融入到经济发展体系之中。

新兴产业链能够与工业和服务业这两类产业模式有效衔接,并从经营发展理念和经济战略目标等层面进行创新改革。

不同行业的企业,能够从对内改革、对外创新的经营发展理念入手,突出创新驱动对经济协调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创新驱动是保持经济发展方式稳定性的关键,并能够结合市场经济的协调特性进行产业模式改革[2]。

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实践

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学术资料-市场经济实践

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其特点【作者】王海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第三产业的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国家经济发展的规律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应该紧紧抓住机遇,把第三产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未来15年,我国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及阶段划分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及发展状况三次产业的划分,是大学教授阿费希尔首先提出来的。

他认为,三次产业的发生同人类需要的紧迫程度有关,并根据社会生产活动科学意义在于,他指出了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各国对三次产业的具体划分不尽一致。

我国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为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第三产业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三次产业结构的状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在各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总数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最小;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并超过第一产业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在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中,最突出的是第三产业。

世界各国的统计资料说明,近半个世纪以来,第三产业普遍得到迅速发展,70年代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一、二产业的发展速度。

现在,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60%70%;在中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已达到50%左右;发展中国家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较低,约占2030%。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传统行业的发展十分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自然经济企业不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商品生产者或商品经营者,而是多多少少附属于国家的生活水平低,对生活服务的要求不高。

现代农村视域下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

现代农村视域下的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分析
来 的现象。
变化而自发融合形成新的业态的经济现象 , 而非人为主观意志的结果。 地域 、 环境 、 条
件不 同。最后形成 的产业融合模式也不尽
型。在未来的一段时 间内,这一转型还将 继续进行。与此 同时,作 为世界第二 大经 济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将 对 世界产 生重要影 响。因此 ,基 于这 样的世 情和 国情 判断 ,农业、农村 、农民问题 不
糊或消融 , 并在原有的产业边界处融合 , 甚 至发展成新 的产业形态 ( 李 美云 ,2 0 0 5) , 这样 的案例 最先发生在电信 、广播电视和
出版业三大产业 的融合 中。 农村产 业融 合应该说 是城市经济结构 中所发生的工业 、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 现象在地域上从城市到 乡村的转移 。而且
厶口
石 家庄 0 5 0 0 5 1 )
内 容 摘 要 :“ 三 农 ” 问题 一 直 是 影 响 整
个 国家经 济发理位置 和
环境 等 因素都 会对农村 产业 融合的形 式 、
途径 以及最终的效果产生影响。
中 国现代 农村 的产业融 合 :
我 国是一个农业大 国, 农 业、 农 村、 农 民问题一 直是 影响整个 国家经济发展 、社
会稳 定的重要问题。虽然根据国家统计局
数据 显示 , 至2 0 1 1 年末 , 我国城镇人 口首 次超过农村人 口,但不能就此认为 中国已 完成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 的转
农村经济 中的产业融合还是近些年发展起
仅是 中国经济发展 繁荣和社会 安定的重要
目前国 内对于农村产业融合 的研究可 以分 为两大类 :一类是 直接研 究 ;另一 类
相 同。因此研究 中国现代农村产 业融合 的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江浙沪开放型经济模式比较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江浙沪开放型经济模式比较

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XX财经大学汪素芹白晓云内容提要: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区域经济对外开放呈现出不同的模式。

在我国经济最活跃的东部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苏南模式”、“XX 模式”和“浦东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新苏南模式”、XX模式和XX模式。

本文对江浙沪三地开放模式进行比较,认为XX在“引进来”方面有优势,XX在“走出去”方面有特色,而XX则在中心城市的国际化发展领先全国;同时,三种模式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因此,应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打造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未来。

关键词:江浙沪;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所谓开放型经济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将本土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融合,在世界X围内配置资源的类型与方式。

因此,开放型经济模式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苏南模式和XX模式成就了长三角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而XX“开发区产业集聚”、“XX现象”和XX浦东开发开放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并在上世纪90年代得到不断深化,也奠定了长三角在21世纪初期在中国的地位和在世界上的影响。

一、江浙沪开放型经济模式产生与演化比较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XX、XX、XX,选择开放型经济作为经济跨越的支点,使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成为中国开放度最高、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

三地在原“苏南模式”、“XX模式”和“浦东模式”基础上经过一次次嬗变,原模式所涵盖的区域以及内涵均已大大拓展,甚至发生了质的飞跃,演变成新苏南模式、XX模式和XX模式。

1、XX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与演变XX经济发展的精髓充分体现在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上,即著名的“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这个词是费孝通先生在1983年所写的《小城镇·再探索》中提出来的,是对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以集体经济为主,乡镇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的高度概括。

中国三大产业变化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变化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变化趋势中国三大产业是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这三个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本文将从技术进步、人口变化、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分析中国三大产业的变化趋势。

一、第一产业的变化趋势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牧业。

在过去,农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重要性逐渐下降。

以下是第一产业变化的几个趋势:1. 技术进步:中国农业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提高农业效益。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可以帮助农民准确判断农作物的需求,从而避免资源的浪费。

此外,无人机、无人驾驶技术等也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2. 土地利用: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推动,农业用地逐渐减少。

因此,第一产业需要寻找更加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比如多层次农业和城市农业等。

3. 环境保护: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农业也需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例如,减少农业化学物质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4. 多元化发展:除了传统农业种植、养殖等,农民还可以通过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多种方式发展经济。

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也可以促进乡村的发展。

二、第二产业的变化趋势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工业和制造业。

中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阶段,但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需求也使中国的第二产业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1. 技术创新: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技术创新对于第二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

2. 产业升级: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环境要求的提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

例如,汽车产业正在向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发展,传统制造业也在朝着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方向发展。

3. 绿色发展:环境保护成为第二产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通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等方式,实现绿色发展。

中国三大产业的变化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的变化趋势

中国三大产业的变化趋势中国三大产业的变化趋势一、农业产业的变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业产业正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化。

下面将从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农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等方面详细解析中国农业产业的变化趋势。

(一)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中国农业发展模式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农业模式主要依靠大规模的人力和粗放的生产方式,而现代农业模式则注重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这种转变将使得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将得到提高。

(二)农产品结构的调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升级,中国农产品结构正发生着调整。

传统的粮食作物仍然是中国农业的主要产业,但随着人们对营养和健康的关注,蔬菜、水果、禽畜产品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因此,未来中国农业产业将继续优化农产品结构,加大对高品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培育和发展。

(三)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将对中国农业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一方面,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将导致农业生产的规模缩小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农民外出务工的所得也将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二、工业产业的变化趋势中国工业产业正经历着由规模型向效益型、由传统型向创新型、由重工业向轻工业转型的变化趋势。

下面将从工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升级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详细探讨中国工业产业的变化趋势。

(一)工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工业结构正经历着从传统重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轻工业的调整。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传统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渐减少,而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将蓬勃发展。

(二)产业升级与发展中国正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力争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

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方式,中国工业产业正迈向更高水平和更具竞争力的阶段。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杨俊涛摘要:近年来,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对他们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比较他们的差异之处。

本文简单介绍一下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就FDI投资环境,产业结构,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力,服务业发展,人才,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对三大经济圈进行分析关键词:发展经济圈比较一.三大经济圈的简单介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大城市经济圈是指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具有紧密经济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覆盖的区域所组成的,经济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能够达到并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一般来说,大城市经济圈内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①。

众所周知,中国有三大经济圈,首先简述一下三大经济圈的范围,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指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徐州、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城市。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县,四会县等14个市县。

京津唐地区:一般指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双翼,包括北京,,天津以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两个直辖市,三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②。

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征1.长三角经济圈—投资拉动型,民资主导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正在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

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模式

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模式

中国区域一体化发展三大模式在一体化发展方面领先全国的长三角地区,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大、中、小城市和集镇都在迅速发展,城市等级序列完善,已经形成了一个联系紧密的城市群落。

它在发展模式上更强调的是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连体发展、梯度分工,在发展态势上呈现出以上海为中心、以三角洲15市为主体、三省市一体联动、以南北两翼为腹地的“大上海”发展格局。

与之相比,环渤海经济圈或称“京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地区所形成的“大上海”格局有所不同。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发展强大的经济功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条件,具体来说,包括政治资源优势、人才资源优势与文化资源优势。

这些优势集中体现在北京这个首都城市所具有的巨大吸引力和辐射力、巨大的投资与消费市场。

但是,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京三角区域内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平衡。

针对这一现状以及依托北京作为首都城市的独特优势,京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今后应更多地着眼于“首都经济”的带动与辐射功能上,体现在北京的“外向型”及其“桥头堡”的作用上。

这个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可能不像长三角那样可以形成一个完全“合而为一”的整体,它更多地体现为少数几个大城市的扩散与带动,并以其周边的卫星城的蓬勃发展为主要特征。

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合作提速,为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提供了思路,也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如今,大珠三角的概念日渐凸显。

该区域内包括香港和澳门的十个城市都意识到,要想在新世纪有大的发展,就必须实现大珠三角的经济一体化。

2002年10月14日,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在广州正式挂牌,2003年4月该办事处与深圳联合组织招商团去美国招商。

这是香港特区驻内地的第一个经贸办事处,这也标志着粤港经济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另外,粤港两地在基础设施上的合作也已经全面展开。

由于地跨粤港澳三地两种社会制度,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所面对的情况与长三角、大北京等其他地区的情况还有所不同。

广东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也是与港澳联系最紧密的地区,加之地缘优势,因此,珠三角的发展应基于我国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这样一个平台,通过粤港澳地区相互取消、削减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使得三地经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提升合作层次,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显著发布时间:2020-10-30来源: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10月22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十三五”规划实施总结评估汇报时指出,“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力有序化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问题,沉着冷静应对外部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坚决果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坚定朝着既定目标任务前进,“十三五”规划实施顺利,主要指标总体将如期实现,重大战略任务和165项重大工程项目全面落地见效,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即将胜利完成。

“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坚实基础。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台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

国内生产总值在2016—2019年间保持了6.7%的年均增速,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9.1万亿元、占全球经济比重达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左右,预计“十三五”期末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0万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

由于疫情冲击,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二季度同比增长3.2%,三季度同比增长4.9%,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7%,成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唯一同期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其他经济发展目标完成较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已经超预期完成,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目标有把握实现。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进展顺利、成效显著。

公安部数据显示,1亿人落户任务提前完成,1亿多农业转移人口自愿有序实现了市民化,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3年的35.93%提高到2019年的44.38%。

中国县域经济三大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县域经济三大发展模式分析

中国县域经济三大发展模式分析(一)主导产业驱动发展模式中投顾问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度分析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依据,可将县域经济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和第三产业(服务业)驱动型。

1、农业主导型农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其主要特点在于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

农业主导型模式强调农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实施“规模经营、专业经营”的策略,实现农业产业化,发挥农业较强的前向产业关联效应,以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

2、工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是指第二产业在经济结构中无论是产值还是就业比重都占主导地位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近年来,第二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升,2013年已占到54%左右,涌现出了许多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

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工业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有些县域的工业产值已经在经济总产值中占据绝对优势,形成了工业主导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3、第三产业驱动型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是指通过服务业的发展带动县域经济三大产业全面进步的模式。

第三产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突出服务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强调以服务业为先导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地方特色驱动发展模式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内容,可以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分为资源禀赋型、劳务经济型、外向经济主导型和承接产业转移等发展模式。

1、资源禀赋型资源禀赋驱动型模式是指通过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的模式。

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包括生物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

科学发展县域经济要求依托资源优势集约开发优势资源,培育出有特色、有优势的地方工业体系。

2、劳务经济型劳务经济驱动型模式是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劳务服务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

我国内地县域劳动力丰富,人多地少,存在着大量待业人员,积极开展涉外劳务输出,在增加劳动者收入、加快内地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大产业比重发展趋势

三大产业比重发展趋势

三大产业比重发展趋势三大产业比重发展趋势目录:一、引言二、第一产业1.1 农业1.2 林业1.3 渔业三、第二产业2.1 工业2.2 建筑业四、第三产业3.1 服务业3.2 金融业3.3 信息技术业五、三大产业比重发展趋势总结六、参考文献一、引言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经济运行的组织结构和分工情况。

在宏观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变化趋势。

在中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三大产业,它们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发展趋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三大产业比重的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二、第一产业1.1 农业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农业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值,中国政府加强了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通过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模式,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努力发展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1.2 林业林业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产业之一。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中国政府加大了林业资源保护和林业生态建设的力度。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林业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深加工和林下经济等产业,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和经济价值。

1.3 渔业中国是渔业大国,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等原因,中国渔业资源面临严重的压力和损害。

因此,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渔业管理,限制过度捕捞,推动渔业结构调整,发展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第二产业2.1 工业工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工业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大幅提升。

我国三大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

我国三大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

我国三大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以我国造船工业、汽车制造工业(着眼于作为耐用消费品的轿车生产)、飞机制造工业(着眼于作为运输工具的民航飞机工业)三大产业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探讨在产业开放中产生产业发展风险的问题。

一,三大产业扩大开放的方式比较1,造船工业的开放方式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造船是“以军为主”,远洋航运“外购为主”。

造船工业的实际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起步的。

中国船舶总公司及时进行战略转移,实行两个转变:从以军为主的封闭体系,转向军民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开放体系:从单纯为国内服务,转向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自此,中国船舶工业走上一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提高创新,扩大出口”的成长道路。

造船工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来提高技术水平,发展本产业。

从80年代起,通过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等方式,引进世界名牌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共100余项。

如中高速柴油机引进德,法,日等国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率达到80%,配附件国产化率达90%以上。

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船舶设计,自主创新,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开发一代,改进一代,预研一带”的原则,加快船型,船用设备国产化。

从一般货轮,油轮,化学品成品油轮,冷风集装箱船,到大舱口集装箱货轮,液化石油器船,全铝合金高速水翼船等,我国都能自行设计,生产。

在实行这样一种利用国外技术资源、自主进行产业发展的方式中,中国船舶工业创造了破除“四个迷信”的经验:①,破除了“民族工业取得国际竞争力高不可攀”的迷信。

②,破除了“要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必须走合资道路”的迷信。

③,破除了“自主开发(有国际竞争力产品)高不可攀”的迷信。

④,破除了“国有企业机制不行,只有合资企业机制才行”的迷信。

总的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不盲目地相信外国、相信跨国公司,而是相信自己的工人阶级(包括科技工作者)。

为了实现产业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发展,中国造船者创造了如下具体经验。

⑴,选择好了出口市场的突破口――香港,香港是国际贸易,航运中心,船队占世界的1/10,船东多为中国人或外籍华人,地理条件有利于我们做生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

复习课《三大产业》

复习课《三大产业》
们的生活品质。
推动产业升级
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推动第一产 业和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 高整个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服务业的未来发展
数字化转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服务业 将加快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实 现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专业化发展
服务业将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 ,提供更加专业化和精细化的 服务。
绿色发展
服务业将注重绿色发展,推广 绿色服务理念,推动经济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分类
工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电力、 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
特点
工业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技术含 量高,对劳动力的需求也较大。
工业的重要性
经济增长
工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技术创新
工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领域,能 够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
国家安全
工业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尤其在 国防、能源等领域,工业的发展
3. 三大产业的比重变化反映了经济发 展的趋势。
2. 三大产业的发展速度应保持一致。
4. 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是国民经济健 康发展的基础。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农业的未来发展
科技创新
通过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等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可持续发展
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产业融合
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 合,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 模式。
03 第二产业:工业
工业概述
定义
工业是指通过物理和化学变化将 原材料转化为制成品的过程,是
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06 复习与巩固
复习题
选择题

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是指以康养产业为核心,通过与其他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康养全产业链,打造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综合服务体系。

这一发展模式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健康养生服务,满足人们对健康、幸福生活的需求。

康养产业是以养生保健为核心的产业。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康养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

康养产业包含了多个细分领域,如健康食品、健身养生设备、保健用品、药物保健等。

康养产业致力于研究和开发与健康养生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为人们提供健康养生的选择和保障。

旅游产业是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休闲度假已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重要需求,而康养旅游则在休闲度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的提升。

康养旅游结合了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康养资源,提供了美丽的环境和丰富的康养项目,为人们提供了愉悦的度假体验和身心健康的提升。

一些度假村、水疗中心和温泉酒店提供综合康养服务,通过独特的温泉、瑜伽、按摩等项目,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健康科技产业也是康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的进步,健康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健康科技产业以先进的技术手段为基础,通过智能化设备、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为人们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健康服务。

健康监测手环、智能健身器材、健康管理软件等产品,通过收集、分析和管理用户的健康指标,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和定制化的健康服务。

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康养产业可以借助旅游产业的资源和渠道,推广自身产品和服务,并为旅游产业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康养旅游体验。

康养产业和健康科技产业的融合,可以通过科技手段为康养产业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创新产品,提高康养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康养产业也可以为健康科技产业提供实践场景和用户需求,促进科技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水平,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三大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康养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

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康养产业是指以健康和养生为核心,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产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康养产业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之一。

与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康养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尝试将康养产业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形成了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这三大产业分别是旅游产业、健康产业和农业。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康养为核心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探讨这种模式对于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旅游产业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

旅游康养产业是当前热点发展领域之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休闲度假和康养养老的理念,这对旅游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旅游康养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比如一些地方利用当地的温泉资源,建设温泉度假村,既满足了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又使当地的温泉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利用。

一些旅游景区还开设了健康养生课程,如瑜伽、太极、按摩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来。

通过将康养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的种类,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康养服务,使得康养产业受益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健康产业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

健康产业是指以满足人们对健康需求为目的的产业,涉及了医疗、健康食品、健身器材、保健用品等多个领域。

康养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康养服务。

比如一些康养养生中心还设有医疗保健团队,提供医生健康咨询、中医体质辨识等服务,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给予合理的保健建议。

一些公司还与康养产业合作,推出了一系列的健康产品,如养生茶、防辐射眼镜等,满足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健康的需求。

通过健康产业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还带动了健康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康养产业的市场规模,为康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我国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三大产业均衡发展研究

我国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三大产业均衡发展研究

我国西部欠发达欠开发地区三大产业均衡发展研究1邹定斌1张芳山2(1、贵州财经学院金融学院,贵阳 550004;2、南昌大学MPA教育中心,南昌,330047)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应以三大产业均衡发展、安居乐业的民生经济模式作为主要发展模式。

均衡经济是区域经济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我国西部三次产业结构合理化才是真正的均衡经济。

中国西部均衡经济的路径选择,可以借鉴日本和韩国的均衡经济模式。

农村金融是发展我国西部三大产业经济的核心。

我国西部地区最好是发展农村直接金融试验区,促进金融下乡,促进现代技术下乡和职业技术教育下乡。

我国西部经济的均衡发展需要配套一些优惠政策的支持。

[关键词]西部农村金融;均衡发展;区域均衡;生态经济;经济增长极理论[中图分类号] F830.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一、我国西部工业化均衡经济思想的基本思路我国西部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的投资比例、结构应均衡。

在乡村发展工业,实现乡村工业化的可能性,费孝通早在民国时期,就精辟论述:“乡村工业是可以有前途的”[1]。

(一)安居乐业的民生经济就是我国西部应有的均衡经济中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且实施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发展超大型城市、发展大城市、发展超级规模的机器工业大基地的设想。

其实均衡经济学认为乡村工业在技术上是兼容城市大机器大工业经济的。

在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必须遵守生态经济学规律,发展均衡经济。

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必须均衡发展。

“让我们加重的说中国几千年来并不是没有工业的国家。

”我们现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是说,“以前没有工业,现在才从西洋学来了工业;实在的意思是中国的工业技术需要改良,需要现代化罢了。

要正名的话,应该说是中国工业的现代化才比较合适。

”[2]1该论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乡村精英”时代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1CGL08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三大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以我国造船工业、汽车制造工业(着眼于作为耐用消费品的轿车生产)、飞机制造工业(着眼于作为运输工具的民航飞机工业)三大产业进行对比,有利于我们探讨在产业开放中产生产业发展风险的问题。

一,三大产业扩大开放的方式比较1,造船工业的开放方式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中国造船是以军为主,远洋航运外购为主。

造船工业的实际发展是从改革开放后起步的。

中国船舶总公司及时进行战略转移,实行两个转变:从以军为主的封闭体系,转向军民结合,科工贸一体化的开放体系:从单纯为国内服务,转向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自此,中国船舶工业走上一条以我为主,博采众长,提高创新,扩大出口的成长道路。

造船工业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来提高技术水平,发展本产业。

从80年代起,通过许可证贸易,合作生产等方式,引进世界名牌船用设备制造技术和先进工艺共100余项。

如中高速柴油机引进德,法,日等国技术,消化吸收,国产化率达到80%,配附件国产化率达90%以上。

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船舶设计,自主创新,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实施开发一代,改进一代,预研一带的原则,加快船型,船用设备国产化。

从一般货轮,油轮,化学品成品油轮,冷风集装箱船,到大舱口集装箱货轮,液化石油器船,全铝合金高速水翼船等,我国都能自行设计,生产。

在实行这样一种利用国外技术资源、自主进行产业发展的方式中,中国船舶工业创造了破除四个迷信的经验:①,破除了民族工业取得国际竞争力高不可攀的迷信。

②,破除了要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必须走合资道路的迷信。

③,破除了自主开发(有国际竞争力产品)高不可攀的迷信。

④,破除了国有企业机制不行,只有合资企业机制才行的迷信。

总的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不盲目地相信外国、相信跨国公司,而是相信自己的工人阶级(包括科技工作者)。

为了实现产业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发展,中国造船者创造了如下具体经验。

⑴,选择好了出口市场的突破口香港,香港是国际贸易,航运中心,船队占世界的1/10,船东多为中国人或外籍华人,地理条件有利于我们做生意。

⑵,走技术创新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从新产品,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入手,经技术获取,工程化,商品化生产,到开拓市场,销售,服务等一系列活动都提高质量。

⑶,只有在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前提下,提高国产化率才有意义。

解决好技术与经济结合,自主开发的重点首先瞄准船型。

⑷,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产品从低档入手,由低档向高档发展。

最初设计制造的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普通散货船,在此基础上一步步提高。

2,轿车工业的开放方式中国的轿车工业是从1958年生产红旗轿车开始的,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世界的距离并不很大。

由于二十多年来轿车生产没有受到任何市场竞争,这一工业行业必定落后。

改革开放,本来可以通过面向国际市场,在此基础上改进技术,求得自主发展,可是另外选择了一条全面合资的道路。

从短期目标来看,合资确实是走了一条发展的捷径。

从1981年到1998年,共引进技术近600项,40多种各类型整车,初步形成了汽车工业体系,企业熟悉了世界通行的市场规则,学到了现代经营管理技能和操作技能。

我国轿车基地全面合资,产生了如下负面影响:⑴,轿车工业重组难度加大。

八个轿车基地,四大直属集团,外加各系统研究所,不乏精兵强将,可惜各为其主,形不成拳头。

这就决定了难以联合起来自主开发中国的轿车。

⑵,技术上受制于人,难以形成自主开发车型的技术能力。

合资10年以上的上海大众,只靠外方提供车型,中方的技术力量只在零部件国产化上下功夫。

从第一家合资轿车企业开始,几乎都是从CKD方式起步,买人家的散件生产整车,提供散件的合资外方一年赚的钱就超过投资。

为此我们强调提高国产化率,促进国内零部件工业的发展,目标是在这里,而不是自主开发。

上海大众与德国搞合资,生产的是德国刚刚淘汰的车型,可以说投产时这项产品就陈旧了,合资企业竟然生产了近十年。

十年一贯制后总算更新换代了,车型一换代就要花1亿美元买德国的帕萨特技术资料。

既然合资企业可以从德国母公司买帕萨特技术,德方就不用在中国的合资厂费劲搞开发了,免得跟他竞争。

外国厂商在中国也建了研究开发中心,但不是真正搞新车型开发,更多的是做检测配套零部件质量的工作,为其在华生产的汽车进行质量把关,消化在华生产的产品图纸。

我国汽车工业除了一汽还有自己的独资轿车厂、有独立品牌之外,其余全部合资,生产洋品牌。

这种格局在相当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的走向。

今后部分企业虽然可以自主开发本国的轿车新产品,但力量已经很有限。

3,民航工业的开放方式我国早在1970年就开始了大型民航飞机运十的研制,1980年9月运十试飞成功,到1984年止,无论是飞行起落,飞行小时,所飞抵的国内主要城市,直至七次沿死亡之线飞抵拉萨的事实,都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运十完全研制成功。

她使我国当时拥有了自己设计制造大型飞机的复杂技术,不仅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中制造大型飞机的空白,而且使我国一举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研制出100吨级飞机的国家,意味着我国进入了国际干线飞机俱乐部 (美、欧、苏、中)。

由于掌握飞机市场命运的中国民航看中的是发达国家的民航客机,明确表示不接受运十进入民航客运系统。

为此,国家不再继续支持运十的改进与生产,财政部停止拨付3千万元资金。

已经投入的5亿多资金付之东流。

自此,中国开始转而通过国际合作来发展民航飞机。

1986年上海航空集团公司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组装MD80飞机,1992年转为合作生产MD90飞机。

为了给MD腾厂房,运十飞机生产线不仅被拆除,而且被当成废铜烂铁统统卖光。

这项合作是由美国出知识产权,中国出设备和人工,合作制造飞机。

具体合作内容是:由中航总组织上航、西飞、沈飞、成飞四家企业共同承担,实施国际通行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生产模式。

MD90机体国产化率要达到70%,中方生产的零件数达4万多项。

美方提供图纸和原材料(包括锻、铸件毛坯),发动机、机载设备及部分系统相关件;中方负责从零件制造到总装试飞的工作,并在质量和适航保证方面承担主要责任。

1999年10月与2000年2月,两架MD90分别试飞成功,拿到美国联邦航空局颁发的适航证。

试飞成功充分显示了我国在干线飞机的制造和总装技术方面获得的巨大进步,达到了90年代的国际水平。

这个项目尤其显示了上航作为主制造商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总装能力,这一能力真正能够体现一国航空工业的水平,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

然而,试飞成功之日就是这一事业中断之时,也是中美十几年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的终结之时。

我国航空工业多年来拼搏所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再次处于被搁置的命运。

原因在于,该合作项目仍然没有本国的市场支持。

成功的项目同时成了既赔钱,又无前景的包袱。

由于合同规定美方的知识产权只能用于麦道飞机的生产,项目一停下,美国人就迫不及待地敦促中方当面销毁所有的管理文件和图纸资料,并宣布继续使用为非法。

二,三大产业开放条件下的发展结果评价1,造船工业发展初步成功我国造船工业以它自己的对外开放方式,取得了初步的然而是显著的成功。

时至今日,尽管船舶工业的质量还有诸多问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十分虚弱,但毕竟成为有自主产品知识产权与企业产权,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仅次于日本与韩国),造船总量占世界份额排名第三位的民族工业。

不容讳言,中国船舶工业问题还很多。

如集中程度低,企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层次较低;船用设备自给能力低;企业的生产效率低,低成本低优势逐步丧失,等等。

造成上述弱势的原因,有的是技术水平问题,有的是企业管理水平问题,有的是工业体制问题。

总的说来是改革开放都还不够到位。

以开放来说,船舶工业以我为主是正确的,但适当吸收国外资本,加强资本扩张,在分支企业上允许外商经营以补足薄弱环节,以至进行跨国经营,都是必要的。

在面临国际市场竞争日趋加剧,别国造船业进行经营方式和技术升级的态势面前,我国的船舶工业是需要加大努力的。

可见,中国船舶工业今后的发展,既要扩大开放,又要加强保护。

2,汽车工业发展之路很有争议我国轿车工业全面合资形成的是多头合资、相互竞争的局面,看起来,没有那一家跨国汽车公司能垄断我国轿车工业,还逼使各合资厂注重本土技术开发,加快改型换代。

看来中国的轿车工业是在国际竞争中发展。

但实际上,国内轿车市场已在相当大程度上成为各跨国集团商战的战场。

这种格局一旦形成,中国人想要发展成体系的、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工业,道路就十分漫长了。

合资企业必然对自主开发失去兴趣,一讲扩大生产能力就热衷于全套引进外国设备。

即使企业的中方愿意自主开发新产品,也可以具备相应的技术管理能力,但此时已没有条件。

一者,从格局上看,各汽车企业分头花巨资引进车型,买外国的知识产权,有限的技术力量就分散去消化这些知识,忙于提高国产化率,还要零部件厂更新改造。

刚一就绪,人家的新车型又来了。

结果各厂家都是被动跟进。

二者,不经外方同意,中方寸步难行。

甚至合资企业本身的改进,其产品权也要属于外方。

而且,跨国公司在掌握产品开发权的同时,也掌握了零部件的定点权,轿车零部件国产化也要受外方控制,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

总之,整个产业多头合资的格局,造成引进国产化再引进,往复循环。

各合资厂身不由己,只能走这样的发展路子。

看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去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从汽车工业来说,人们把以开放促发展的两种结果概括为日韩式和拉美式两条道路。

前者是在国家保护下对外引进消化,尽快形成自主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后者则鼓励多家跨国公司合资竞争,形成本土生产能力,在知识产权上就是跨国公司的附庸。

至今,我国轿车工业恐怕离拉美式的发展前景更近。

象汽车工业这样一个在工业化较长时期都能对国民经济起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如果不培养自己科技人才的优势,走自主开发的道路,我们的市场优势就是为汽车强国提供的。

3,航空工业的开放带来方便而中断了发展从运十的夭折到MD项目的中断,这段时期正值我国民航市场猛烈扩张的十年,这种态势本来对民族航空工业发展是好事,结果民航从国外购进各型干线飞机达400多架,由短缺变为过剩,反过来演变成为置民族航空工业于死地的态势。

我国的民航飞机市场慷慨地让给国际航机公司,却不给自己的民族工业任何一点生存发展空间。

一方面,大买外国客机(在国内产品已经试制成功的情况下)使中国民航客运服务顺利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中国的民航飞机制造工业却一再受挫。

迄今,在民航工业的发展上,中国的飞机工厂成为发达国家飞机的转包生产基地。

中国飞机制造厂家(如上海飞机厂)那些具备研制飞机的系统工程经验的群体,即对于主制造商供应商系统运行已有宝贵实战经验、管理标准(达到与国际接轨、具体实施美航空工业的先进技术标准),以及相应的电子设计制造图技术的人才资源,是从此改行为一般的飞机零部件制造技术的人员,还是流失到国外,难以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