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2
《呐喊自序》2
篇章结构
整 体 感 知
一、(1)总括叙述《呐喊》小说集是由不
能全部忘却的“梦”而形成的。
二、(2─22)具体分述鲁迅思想变化过程:
学医救国,弃医从文,寂寞苦闷,著文
呐喊。
三、(23─24)记述小说成集并且付印,
并说明命名《呐喊》缘由。
先生的“梦”
不能全忘的一 部分的“梦” 总起(1) 仙台学医 治病从军 (4) 领悟要著 东京治文 (5)
鲁迅生在二十世纪而死在二十一世纪。 这是一个奇异的生命现象。然而,他并不 像别的伟大人物那样,带给世间的惟是静止 于历史的或一阶段的炫目的光辉;与其说, 他带来的是“欣慰的纪念”,凯旋门,缤纷 的花束,无宁说是围城的缺口,断裂的盾, 漫天无花的蔷薇。作为现时代的一份精神遗 产,它博大,沉重,燃烧般的富于刺激,使 人因深刻而受伤,痛楚,觉醒,甘于带着流 血的脚踵奋力前行。
3、文章出现“寂寞”一词的地方多达9处, 鲁迅先生陷入无边寂寞的原因何在?如何理 解这种寂寞?
问 题 探 究
这种 “寂寞”之感出现在弃医从文之后。 所以,作者年轻时的梦想相继破灭是他陷入无边 寂寞的主要原因。鲁迅先生想通过学洋务救国、 学医救国、文艺救国,而这些理想之梦一个一 个破灭,使他陷入寂寞。因此这种寂寞并非真 的无聊,更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不特没 有人来赞同,也没有人来反对”的孤独,这是 爱国者报国无门的忧愁,是先行者曲高和寡的 悲哀。
——鲁迅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郁达夫 ①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台南的宴会上,忽而听到鲁迅 的死。 ②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 匆跳上了去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十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 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 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 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 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降到时冲塞在天地间的一瞬的静寂.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 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 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呐喊》读书笔记(2)
《呐喊》读书笔记(2)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呐喊》读书笔记1000字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呐喊》读书笔记1000字将鲁迅的文章放到课本里,很大程度上,恐怕是基于鲁迅本身,而不是他的文字。
在我们这个时代,回过头去看鲁迅,那些要把世界撕碎、要把自己点燃的文字似乎不那么合乎时宜了,血淋淋、赤裸裸,充满着人性深处最低层的东西。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尽管那个时代急于剔除的东西还遗留在每一个国人的血脉里,恐怕再经过百年仍旧无法摆脱。
可是,时代确实过去了,无论怎样纠缠不清,还是过去了。
剩下这些文字,乍一看,突兀得让人胆战心惊。
也许,把鲁迅挪出课本是好事,至少传递出了一个信号,那个龇牙咧嘴、让人握紧拳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可是,少了课本的强制性阅读,现在的孩子们又有几个会去读鲁迅呢?在这个以高考作为学习最大动力的时代,太少人会去细想,从课本中剔除,其实意味着绝大多数孩子将失去好好认识鲁迅的机会。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尝一尝人性的酸涩与辛辣,摸一摸属于人性深处的沸腾与冰凉,长大了,面对自己与人生,就会少一点茫然,多一些执着与操守。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看一看那个社会的浮光掠影,闻一闻那个社会的味道,长大后,面对其实没有太多变化的社会,就会少一点愤怒,多一些从容与冷静。
年轻的时候,如果能读一读鲁迅,分享一点亘古不变的真理与错误,跳脱一些时代固有的偏执与激进,长大了,面对这个仍旧喧嚣的时代,就会少一点失望,多一些坚持与力量。
如果能借助鲁迅看到一点那些终极问题的轮廓,或多或少,哪怕仅仅是惊鸿一瞥,就是最最值得的事情。
【篇三】《呐喊》小说集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鲁迅先生的作品。
读过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呐喊》文集却让人读过后荡气回肠,久久不能忘怀。
《狂人日记》,“疯言疯语”可所说的却未必不是真话。
那本写满“吃人”的日记,是社会的真实写照。
恐怖的封建压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条条灵魂;在仁义道德的面具下掩盖的是吃人的本质。
呐喊自序2
教学班级
教学课时
第课时
教学形式
新授
课题
名称
《呐喊》自序
使用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重点
1、鲁迅为什么要创作《呐喊》
2、为什么而呐喊
教学难点
1、怎样看待鲁迅在“好梦”破灭后思想情感上发生的变化和与此相关的一些言行。2、如何理解“金心异”与鲁迅的一番谈话。
•“熟睡的人们”比喻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精神麻木的国民。
•“大嚷起来,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比喻用宣传的力量使较为明白的一些人认识处境的险恶。
•“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
•“大毒蛇”比喻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
“我抛弃了自己从前的认识,接受了对方的观点,开始呐喊战斗。”
“从前的认识”指什么?
铁屋子黑暗顽固的旧社会
呐喊的目的之一:唤醒麻木的民众、摧毁旧社会
教师讲解
学生阅读思考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与方式
在第7段中鲁迅为什么感到
“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的悲哀
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
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
主观原因:对自己寄托希望过高,认为自己是英雄,思想不切实际,青年人特有的狂热病。满怀信心,满怀希望地办杂志,一旦希望破灭,那失望也是很深很痛苦的。
更新、补充、删节内容
课前准备
课外作业
完成学习指导用书及书后练习
板
书
设
计
一《呐喊》命名的原由
二艺术特色
夹叙夹议
善用比喻
教
《呐喊》(第二讲)
《药》的主题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革 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 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 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 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 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 么悲哀。
“夏瑜”的生活原形是秋瑾
经典描写意义的解读
花环的添加只有一种可能,即同情夏瑜、支 持夏瑜的人送来的,这是对夏瑜的一个最完全 的赞美,表明革命者是杀不尽的,革命还是有 后来人的。可见鲁迅先生通过“曲笔置花环” 寄寓了他对先烈的悼念,也寄寓了自己的理想。 由是我们坚信鲁迅还是以一种较积极的态度投 入到小说创作中的。
题 目 的 含 义
结构特点
• 本篇小说独具匠心的采用了明暗双线结构。 • 明线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 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病死,华大妈 上坟; • 暗线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 •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 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 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 命者的悲哀。
谢 谢 观 看
驼背五少爷的形象
作品中的驼背五少爷总是透着遗老的委靡味 儿。他全身散发出沉闷压抑的气息,弥漫着哀 愁。在茶馆中,他只顾闷头喝茶,或看街景, 一般不与人说笑。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也居然 “忽然高兴起来”,那是在他听了康大叔说夏 瑜被红眼睛阿义打了两个嘴巴之后,为什么? 因为夏瑜说了一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 的”,这明显是在骂大清帝国,驼背五少爷当 然不愿意听,等于骂他自己。自己的仇人被打 了,他当然由衷地高兴。这个描写也可见他的 遗老气味的浓重和骨子里抹不去的皇权意识。
质检计量部事故应急措施
质检计量部各班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措施2017年1月1日65-1人身伤害、触电应急计划一、应急负责人:质检计量部部长(第一负责人):电话88888888质检计量部副部长(第二负责人):电话888888二、应急组成员:计量主任、技术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安技员包装检查班组长、装配检查班组长、试验台班组长复检组班组长、材料检查班组长、装配试验班组三、报警方式:1、呐喊2、用手机联系救援人3、拨打电话120急救中心四、成员职责:1、负责人:负责现场指挥;2、各组成员通知变电所:切断电源;3、安技员:打急救中心电话;4、各班组长:严格听从现场指挥,抢救储备物资,确保人身安全。
五、应急措施:1、立即切断电源,并拨打急救中心电话120;2、现场检查伤员的呼吸、心跳、有无休克现象;3、积极实现现场复苏(人工心脏复苏);4、保护好事故现场、积极配合好事故调查;65-25、第一负责人无法到现场指挥时,由第二负责人全权负责。
防汛应急计划一、应急负责人:质检计量部部长(第一负责人)电话;8008888或手机质检计量部副部长(第二负责人)电话;899999999或手机二、应急组成员:计量主任、技术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安技员包装检查班组长、装配检查班组长、试验台班组长复检组班组长、材料检查班组长、装配试验班组三、报警方式:1、呐喊2、用手机联系当班人员3、拨打总值班请求支援四、成员职责:1、负责人:负责现场指挥;2、各组成员通知变电所:切断电源;3、安技员:拨打电话请求支援;4、各班组长:严格听从现场指挥,抢救储备物资,确保人身安全。
五、应急措施:1、发现灾情立即与负责人联系;2、现场负责指挥组员实施应急抢救方案;3、第一负责人无法到现场指挥时,由第二负责人全权负责。
65-34、应急组成员及各班级人员要严格服从负责人指挥,不行临场自作主张。
高空坠落应急计划一、应急负责人:质检计量部部长(第一负责人):8888888888或手机质检计量部副部长(第二负责人):888888888或手机二、应急组成员:计量主任、技术室主任、办公室主任、安技员包装检查班组长、装配检查班组长、试验台班组长复检组班组长、材料检查班组长、装配试验班组三、报警方式:1、呐喊2、给部门负责人打电话3、拨打急救电话120求助四、成员职责:1、质检计量部负责人:负责现场指挥;2、安技员:给急救中心120打电话;3、发生事故班组长:负责伤员的正确平躺姿势;4、发生事故班组员工:保护现场。
整理历史文学类20短篇
6.《老人与海4》
别人与大海,与自然界的强大力量对抗,而我们现在只是面临一些学习上、生活上的挫折,与老渔夫相比,真的只是小巫见大巫。他的手已经沾满老茧,皮肤也已经被刺眼的阳光晒出斑点,那艘破烂的渔船也不能抵御什么风暴,自己那破旧的小屋也是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那种。但是,他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他和那个小男孩聊棒球,去酒馆喝酒聊天,仍然天天早上迎着第一缕阳光出海捕鱼。无论有没有收获,他都会坚持出海捕鱼,这不只是因为他要依靠捕鱼谋生,而是捕鱼已经成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他的一种记忆。最后一次捕鱼,他抓到了一条大鱼,可是,在回港的路上,他碰到了鲨鱼攻击,他毅然拿起鱼叉捍卫自己辛苦得来的劳动果实。虽然,最后那条大鱼被鲨鱼吃光了,只剩下白色的骨架。但是,老渔夫那种不言败的精神,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他勇敢去付出的那种行为,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9.《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铁屋子的呐喊 2
一个丰富深刻的鲁迅
鲁迅生平
• 1881年 一岁 八月初三(公历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姓周名樟寿,字 豫山、豫亭、豫才。
• 1886年 六岁 是年入塾,从叔祖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宗党皆呼之曰“胡 羊尾巴”。誉其小而灵活也。
• 1888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 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是岁一日,本家长辈相聚推牌九,父伯宜亦与焉。先生在旁 默视,从伯慰农先生因询之曰:“汝愿何人得赢?”先生立即对曰:“愿大家均赢。”
• 1892年 十二岁 正月,往三味书屋从寿镜吾先生怀鉴读。 在塾中,喜乘闲描画,并搜集 图画,而对于二十四孝图之“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独生反感。先生外家为安桥头鲁姓, 聚族而居,幼时常随母太夫人前往,在乡村与大自然相接触,影响甚大。《社戏》中所描写者, 皆安桥头一带之景色,时正十一二岁也。外家后迁皇甫庄、小皋步等处。十二月三十日曾祖母 戴太君卒,年七十九。
集》。
• 1914年 三十四岁 是年公余研究佛经。
• 1917年 三十七岁 一月初,返北京。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同月乱平即返 部。
鲁迅生平
• 1918年 三十八岁 自四月开始创作以后,源源不绝,其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以鲁迅 为笔名,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掊击家族制度与礼教之弊害,实为文学革命思想之急 先锋。是年仍搜罗研究拓本。
• 1925年 四十五岁 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先生与多数教职 员有校务维持会之组织,被章士钊违
• 1926年 四十六岁 一月女子师范大学恢复,新校长易培基就职,先生始卸却职责。同月教 育部佥事恢复,到部任事。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 等,至五月始回寓。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九月《彷徨》印成。
蒙克-呐喊 (2)
心园·米罗国际美术教育主编:心园·米罗教学研发中心创意漫画(人物结合场景创作)一、命题与说明:课件名称:《蒙克-呐喊》课程说明:本课程以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呐喊》为主题,收藏于奥斯陆国家美术馆。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有人以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参考ppt的作画步骤以及参考图片)学生通过呐喊进行自由的创作(建议学生在参考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注意:改编的时候保持呐喊的基本特点即可,建议学生把人物换掉或者把人物换成动物进行创作),创作风格不限制。
(工具材料:铅笔、针管笔、钢笔、水彩、水粉、彩铅笔、水彩笔等等)目的:让学生了作者的背景以及表现主义的艺术特点,并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法以创意漫画的形式进行创作。
教学方法:引导、提示、示范、启发式教学二、实物与材料1、实物三、导入与热身四、绘画与过程五、评价与展示六、科普与交流1、科普《呐喊》又名称《尖叫》,是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1893年的作品。
这幅画是表现主义绘画著名的作品。
有人以为该作品反映了现代人被存在主义的焦虑侵扰的意境。
作品红色的背景源于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迸发,火山灰把天空染红了。
画中的地点是从厄克贝里山上俯视的奥斯陆峡湾。
本作品共有四个版本,分别是藏于奥斯陆孟克博物馆的版本、藏于国度画廊的版本、藏于孟克博物馆的另一个版本,和彼得.奥尔森的珍藏版本。
1895年画家把作品制成平面印刷以大量复制。
自1994年起,其中两个版本先后被盗去,幸亏皆失而复得。
中文名蒙克呐喊作者爱德华·蒙克规格90.8X73.7厘米类别油画、名画属地奥斯陆国家画廊藏年代1893年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1863—1944),堪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
他出生于挪威洛顿。
童年时父母双亡的经历在其心灵深处打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使他早年画下了许多以疾病与死亡为主题的作品。
高一语文上第一册13呐喊自序2课件人教
人 生 经 历
地点 生活经历 思想发展
绍兴 南京 仙台 东京 北京 北京
侍亲疾
求新知
攻医学
搞文艺
抄古碑
应索稿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选择医学救民救国
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悲哀寂寞深刻反省
思索追寻苦闷沉默
看到希望作文呐喊
提问: 1、鲁迅在序中写了他的经历与《呐喊》有什么关系?(11班,沈洁)
人 物
情 节
鲁迅谈话
鲁迅小说
举 例
铁屋子
熟睡者
昏睡入死亡
冷漠黑暗的社会
酒店、鲁镇
精神麻的愚昧的国民
孔乙己、闰土
没有觉醒的情况下走向死亡
悲剧
当时鲁迅的文艺观
听将令:《新青年》杂志编委的要求。
曲笔:不拘泥于事物的真实情况的一种写法。
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揭露出来,催人 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但为达到这希望计,是必须与前 驱者取同一步调的 ,我于是删削些黑暗,装点些欢容,使作品 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这些也可以说是“遵命文学”。不过我所遵奉的,是那时革 命的前驱者的命令,也是我自己所愿意遵奉的命令,决不是皇 上的圣旨,也不是金元和真的指挥刀。 例 书序 介绍写书的缘由、目的、 《<呐喊>自序》 原则、内容等 《<名人传>序》 诗序 介绍作诗的过程、中心等 《桃花源记》 图序 介绍与作画或摄影相关的内容 《胡同文化》
(1921.1)
(2)狂人日记
(1918.4)
(10)阿Q正传
(1921.12)
(3)孔乙己
(1919.3)
(11)端午节
(1922.6)
(4)药
(1919.4)
呐喊第二章读后感300字
呐喊第二章读后感300字呐喊第二章读后感300字篇1鲁迅先生有的故事是经过那些人物的事件来对此刻的社会进行批评与讽刺的,如阿Q那愚昧的“精神胜利法”显示出了鲁迅先生的无知、自欺欺人,以及最终冤死的事情讽刺了社会的不公。
再如狂人的那一册日记体现出了鲁迅先生变态的内心世界,可是反衬出了社会上封建礼仪对人精神的束缚如同一块千斤巨石压在人们的心上。
再如孔乙己那满嘴的之乎者也、不赖帐和最终惨死的经历些出了鲁迅先生的迂腐、善良还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心灵残害做出了锋锐的控诉。
有时,鲁迅先生也经过一些毫不起眼的小事儿描述,比如说:《一件小事》经过自我的自私和那个车夫的伟大赞颂了这种光明磊落、敢作敢当的伟大精神。
《头发的故事》就是经过“我”和“N先生”的一次谈话揭示了辫子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压迫与剥削。
在写作中,鲁迅先生也会经过在*中哪些不起眼的线索带给人们道理,如《药》之中夏瑜的牺牲赞扬了革命可是反对了革命的不彻底性,赞扬了夏瑜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体现出了康大叔的冷漠、封建。
鲁迅先生不之会经过哪些事情来批判社会,还会描述出来自我真挚的感情,如《社戏》中经过孩子那些近似于胡闹的事情描绘出孩子的天真无邪以及聪敏和顽皮,更是描绘了双喜、阿发两个人物。
《呐喊》实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
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经过哪些事情在呐喊,崇尚光明反对黑暗。
在这其中,有许多好的写作手法等着我们来借鉴呢!呐喊第二章读后感300字篇2《呐喊》是鲁迅先生自《狂人日记》后的第二本经典小说集,它是中国的名着。
同样也是世界的名着,这本书中有些*是我们十分熟悉的。
例如有《故乡》,《药》,《孔乙己》等等鲁迅先生的名作。
《孔乙己》中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澡堂是人们取笑的话题,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终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折了腿,最终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
《故乡》中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齐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写梗概鲁迅呐喊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写梗概鲁迅呐喊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写梗概鲁迅呐喊1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
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
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
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
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
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
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
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阅读复习 之呐喊二
名著阅读《呐喊》二教学案一、导语导语:“沒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
“如问中国自有新文学运动以来,谁最伟大?谁最能代表这个时代?我将毫不踌躇地回答:是鲁迅。
鲁迅的小说,比之中国几千年来所有这方面的杰作,更高一筹。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二、学习目标1.阅读《阿Q正传》,理清小说情节,掌握人物形象特点。
2.阅读《故乡》,掌握人物形象特点,学习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
3.阅读《社戏》,掌握人物形象特点,学习作者在小说中表达的思想。
重点:1.通过三篇文章的阅读,首先是理清故事情节,掌握人物形象特点。
重点:2.通过阅读这三篇文章,学习鲁迅文章写作特点,借鉴其中优秀方法为自己写作奠基。
三、教学过程:课时一:【温故预习:了解鲁迅生平。
熟读《阿Q正传》。
】【导语-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
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呐喊》读后感 (2)
品读经典,思考人生——《呐喊》读书小报我是一个嗜书如命的人,从认字开始,就阅读无数,也成就了800°的高度近视,每逢寒暑假,更是我和书打交道的好辰光。
今年暑假有幸重新拜读了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或许是自己慢慢长大了吧,竟然和前几次读下来有不同的感受。
而要说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呐喊》当居首位,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不论是《孔乙己》中的主角;《药》中的华老栓;《明天》中的单四嫂子;还是《阿Q 正传》中的阿Q,都能跃然纸上。
《呐喊》是鲁迅先生经典小说集,更是中国的名著。
《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揭示了种种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描写。
《呐喊》收录《狂人日记》、《阿Q 正传》、《孔乙己》等鲁迅的代表作。
在这些小说中,我尤其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苦读半生,热衷科举,一心向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掉了年华,落到即将求乞的境地。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出他受封建教育的毒害。
其中最经典的一句“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更能显现孔乙己自命清高、墨守成规、自欺欺人的性格,而通过孔乙己教“我”识字,分茴香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却是又表现了他心地善良。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
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
在这种穷困潦倒的状态下,他自我放任,只一味地进行自我安慰,。
所以他最后他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
所以,即使他再怎么样自命不凡,也禁不住现实残酷的打击。
读完这篇小说,引发了我的思索,想必我们都受到过这种那种的打击吧!面对它们,我们不能像孔乙己这样自甘堕落,就算我们遇到了挫折也要不灰心,不放弃。
不断的鼓励自己起一次次的尝试,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的。
呐喊读书笔记_2
呐喊读书笔记呐喊读书笔记11、那一伙人,都被陈老五赶走了。
大哥也不知那里去了。
陈老五劝我回屋子里去。
屋里面全是黑沉沉的。
横梁和椽子都在头上发抖;抖了一会,就大起来,堆在我身上。
2、两个人一齐走进灶下,商量了一会;华大妈便出去了,不多时,拿着一片老荷叶回来,摊在桌上。
老栓也打开灯笼罩,用荷叶重新包了那红的馒头。
小栓也吃完饭,他的母亲慌忙说:“小栓--你坐着,不要到这里来。
”一面整顿了灶火,老栓便把一个碧绿的包,一个红红白白的破灯笼,一同塞在灶里;一阵红黑的火焰过去时,店屋里散满了一种奇怪的香味。
3、老栓走到家,店面早经收拾干净,一排一排的茶桌,滑溜溜的发光。
但是没有客人;只有小栓坐在里排的桌前吃饭,大粒的汗,从额上滚下,夹袄也帖住了脊心,两块肩胛骨高高凸出,印成一个阳文的“八”字。
老栓见这样子,不免皱一皱展开的眉心。
他的女人,从灶下急急走出,睁着眼睛,嘴唇有些发抖。
4、老栓又吃一惊,睁眼看时,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
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
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仰起头两面一望,只见许多古怪的人,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定睛再看,却也看不出什么别的奇怪。
5、今天全没月光,我知道不妙。
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
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
6、方玄绰低下头来了,觉得这也无怪其然的,况且自己和金永生本来很疏远。
他接着就记起去年年关的事来,那时有一个同乡来借十块钱,他其时明明已经收到了衙门的领款凭单的了,因为死怕这人将来未必会还钱,便装了副为难的神色,说道衙门里既然领不到俸钱,学校里又不发薪水,实在“爱莫能助”,将他空手送走了。
他虽然自已并不看见装了怎样的脸,但此时却觉得很局促,嘴唇微微一动,又摇一摇头。
7、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
鲁迅《呐喊》赏析2
3、《孔乙己》惶然不知如何应对。后来,人们发现“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七斤也终于熬过了“无辫之灾”。风
作品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以“我”(咸亨酒店的伙计)的所见所闻叙写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来波过后,这个江南水乡又如从前。
酒店喝酒的精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花白9、《故乡》
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艺运动了。’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
《呐喊》自序 (PPT)2-2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 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 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 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 个方面入手:
1、 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 四个阶段。(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 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 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 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 全文提纲。)
小的
•
2、 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 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 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 《呐喊》的由来。
3、 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 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 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 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 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 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
;http://www.chinaf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特许经营 连锁加盟展会 中国特许展 特许经营 特许加盟
•
•
分类地位,放在恐龙里才最合适。个体小于始祖鸟和孔子鸟但稍大于中国鸟等九佛堂组中的反鸟类。头骨短、高,吻短,上颌骨背突细长且构成整个外鼻孔的后缘,鼻骨短宽,上颌骨齿小于前颌骨齿。颈部长,颈椎枚,荐椎愈合,可能由~8枚椎骨组成,尾综 骨长。叉骨Ⅴ形,具较长的锁下突,乌喙骨相对较短,末端宽;胸骨顶端不强烈向后凹陷,胸骨具单一、较短的后侧突。肱骨稍短于尺骨,腕掌骨短,第Ⅲ掌骨扩展但不与第Ⅱ掌骨末端愈合,第Ⅰ指骨细长,第Ⅰ、Ⅱ指爪较发达,第Ⅲ指仅残存近端的第指节, 其他指节及爪均退化消失。始反鸟略大于其他早白垩世反鸟类的事实,表明身体缩小的趋势在反鸟类进化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愈合的荐椎数目为8枚,尾综骨前半部具有三角形的背嵴;叉骨呈典型的Y字形且具有较长的锁下突;胸骨宽大,其后缘具有两对 后突,其中的侧后突长且其末端变宽;第Ⅱ、Ⅲ掌骨背面具有纵向的中央沟;第Ⅰ指第指节极为细弱,第Ⅱ指强壮,第Ⅲ指仅具一枚指节;耻骨纤细、弯曲,耻骨脚小、三角形且伸向背方;坐骨细,远端变尖,向背方弯曲;第Ⅱ骨的滑车略高于第Ⅲ骨滑车但 略低于第Ⅳ骨滑车,趾爪发育。完整个体,趾骨不全。为朝阳地区最早被发现的中生代鸟类之一,它个体小,头部骨骼很少愈合,头颅较大,吻较长而低,具牙齿。胸骨龙骨突低,但与乌喙骨关连的面宽阔,肱骨近端已有小的气窝,掌骨近端愈合,并有腕骨 滑车,指爪仅有两个且不发育,耻爪也不太钩曲。长翼鸟为一较为特殊的反鸟类,头骨相对较长,头长至少是头高的.倍,牙齿短圆锥状,9枚颈椎,中间的几枚颈椎已经演化为类似于现代鸟类的异凹型椎体,叉骨为典型反鸟类的Y字形,肋骨钩突至少发现对, 这在反鸟类中为首次发现,表明这一结构不是今鸟类的特有结构,前肢显著长于后肢,发达的前肢、较大的胸骨及较发育的龙骨突等表明长翼鸟比一般反鸟类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后肢较短,尤其胫跗骨相对较短,第Ⅳ骨长于其他骨,第Ⅰ趾较长,各趾爪亦 较发达,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抓握能力。根据骨骼形态特征,长翼鸟具有类似于现代鸟类的稳固的胸廓,供发达的肌肉附着和具有发达的主动呼吸功能,它的翼发达,具有较强的飞行能力,嘴长,适应水中捕食,后肢的个骨滑车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第Ⅰ趾与 其他趾对握,适宜树栖。长翼鸟可能具有与现代翠鸟非常类似的生活方式,它可以靠有力的翅飞行,以长长的嘴捕食水中的鱼类,代表了一种独特的生态适应类型。水星是太阳系内与地球相似的颗类地行星之一,有着与地球一样的岩石个体。它是太阳系中最
形容声音很大的词语2个字
形容声音很大的词语2个字
形容声音很大的词语2个字有如下:
1、呐喊 [ nà hǎn ] :大声呼喊;尤指士兵在战斗或追击时大声叫喊助威
造句:他们不断的呐喊着什么。
2、吆喝 [ yāo he ] :1.大声喊叫;2.大声驱赶;大声趋逐;3.呵斥;喝令
造句:那个赶车的土人始终吆喝着,叫吼着。
3、叫嚣 [ jiào xiāo ] :大声喧叫吵闹
造句:生们叫嚣着要求见新校长。
4、呼叫 [ hū jiào ] :1.大声叫喊;2.[电讯中]用传递信号对收话(件)人传送表示要传递信息的意愿;3.要求将电话接通的指令造句:他大声呼叫他的妻子。
5、叫嚷 [ jiào rǎng ] :1.发出高声呼喊;2.以大叫大嚷的态度说话
造句:老太太不断叫嚷着要打那个小伙子。
6、吵闹 [ chǎo nào ] :1.大声争吵;声音杂乱;2.搅扰;扰乱造句:那些男孩子很吵闹,我把他们骂了一顿。
7、喧哗 [ xuān huá ] :声音大而杂乱
造句:医院禁止大声喧哗。
8、喧嚷 [ xuān rǎng ] :喧哗,大声吵闹造句:火车站是个拥挤喧嚷的场所。
9、吵嚷 [ chǎo rǎng ] :乱喊乱叫;乱争吵造句:他们吵吵嚷嚷要求增加工资。
10、喧噪 [ xuān zào ] :吵嚷
造句:不久我们听到一阵喧噪声,和脚步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呐喊自序》2精品教案北师大版必修1
教学目标: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一:导入初中曾学过鲁迅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呐喊〉〉(加点的字板书)《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第一版是15篇,多一篇〈〈不周山〉〉。
)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现在请大家自读课文,看看鲁迅先生写这篇自序的目的是什么?二:分析文章内容:1 •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
鲁迅重拾文艺,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学生:金心异)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不是),那么鲁迅创作《呐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这里“梦”指的是什么?(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为何理想叫做“梦”呢?(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2•年青的鲁迅有那些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他的梦有没有实现?(1)因为少年时代的给父亲看病的生活经历,使他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就有了“学医救国救民的梦想”(此处要求学生读书上的句子)(板书:学医救国救民梦)本来这梦是相当美满的,但是在仙台看幻灯片,发现学医不能救国,梦想终于破灭。
(2)因为鲁迅发现学医不能救国(读文中的句子),就想要以此为转折,树立了新的梦想,提倡文艺,开始了新的人生,去东京,进行最初的文学活动。
概括为“治文艺,拯救民众灵魂”或者“办〈新生〉,拯救民众灵魂”终于失败,鲁迅深刻的分析了失败的原因,那是什么呢?客观原因:国民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非赞同,也不反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两个家庭的不幸遭遇,塑造了资产阶级革
命烈士夏瑜这一艺术形象,反映了辛亥革命 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满清统治的黑暗,人
民精神的愚昧麻木,革命者革命流血的悲哀,
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感情与愿望。
阿Q正传
人 物
• 赵太爷 赵秀才 假洋鬼子 • 赵司晨 赵白眼 • 小尼姑 老尼姑
• 吴妈 邹七嫂 王胡 小D
写作背景
风波
人 物
• 九斤老太 七斤 七斤嫂 女儿六斤 • 赵七爷 八一嫂 麻子阿四
风波
• 小说描写1917所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 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小见大, 展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封闭,愚昧,保 守的沉重氛围,帝制余孽还在向农民肆虐,农 民还处于封建势力和封建思想的统治和控 制之下,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于 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从状态的"无特操"的 国民性的弱点.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 统治下的中国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 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以成功的
《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 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 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这三章是小说的序幕和开端。 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 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 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了 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 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 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 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 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
端午节
人物
• 方玄绰 方太太
端午节
•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采用的是轻松、幽默的讽刺笔
调。通过描写方玄绰的行为、语言和心理,塑造 的是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 形象。而在中国的传统里,屈原是先进的知识分子 的代表,端午节又是纪念诗人屈原的。用端午节作 题目,更加讽刺了主人公的浅薄和市侩。
故 乡
故乡
• 它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十年内,特别是辛亥 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 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1919 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 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 家属来到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 民章运水特地从海边渔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运 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憔悴,讲 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 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 说《故乡》之中,并以章运水为原型,塑造
• 赵贵翁 陈老五 大哥 母亲 • 古久先生 狼子村的佃户
狂人日记
• 《狂人日记》的主题, 据鲁迅说,是“意在暴露 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弊害”何在?乃在“吃人”。 鲁迅以其长期对半封建 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的深 刻观察,发出了振聋发 聩的呐喊: 封建主义吃人!
鸭的喜剧
• 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 • 我 仲密夫人 仲密君
狂人日记
历史地位
•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 说。中国第一部日记体小说,首发于1918 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 • 《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 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 现实主义传统。 • 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它是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 的旧社会制度的小说,“意在暴露家族制 度和旧礼教的弊害”。
孔乙己
• 小说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反 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 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小 说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人们精神的麻木。
药
人 物 • 华老栓 华大妈 小栓 • 驼背五少爷 花白胡子 • 红眼睛阿义 康大叔 • 夏三爷 夏四奶奶 夏瑜
题 目 的 含 义
理想中的故乡
• “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 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 都如我的辛苦辗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 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 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 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 的。”这就是“我”对故乡的理想。
孔乙己
人物
• 孔乙己
丁举人
写作背景
《故乡》中的三个“故 乡”
• 《故乡》中的三个故乡:一个是回忆中 的,一个是现实的,一个是理想中的。 第一个是“过去时”的,第二个是 “现在时”的,第三个是“未来时” 的。小说突出描绘的是现实的故乡。
现实中的“故乡”
• 社会生活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沉重,使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当成 年的“我”重新回到“别了2O余年的故 乡”时,这个回忆中的“故乡”就一去 不复返了。在这时,他看到的是一个由 成年人构成的现实的“故乡”。
兔和猫
内容介绍
• 《兔和猫》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 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天真烂漫 的小白兔,后来小兔子有自己的孩子 了,更是十分有趣,但后来,两个小 小兔子,被可恶的大黑猫活活地吃了 的故事。
兔和猫
•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 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 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 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 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 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作者以极 强的观察力,传神的笔致把白兔的外形、 动作、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 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吸引力。
鲁迅小说作品集介绍 《呐喊》(1918.4----1922.10),包 括14部小说:《狂人日记》、《孔 乙己》、《药》、《明天》、《一 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 波》、《故乡》、《阿Q正传》、 《端午节》、《白光》、《兔和 猫》、《鸭的喜剧》、《社戏》。
一 件 小 事
人物
• 车夫 老女人 我 巡警
《药》的主题
• 作品的明线也是主线,突出地表现了 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 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 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 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 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 “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 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 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 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 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鸭的喜剧
• 《鸭的喜剧》是一篇带有纪实性色彩的小说,作者与俄国 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北京有过一段交往,本篇即以此为素材, 作品结构简单明了,但内容丰富深广。 • 作者塑造的主人公爱罗先珂对世界充满爱心,那是一种趋 势博大的爱,他爱一切生物,爱充满活力的生命,爱欢乐 的世界,但世界并非尽如人意的。作者通过鸭的喜剧—— 也就是由科斗的悲剧,提示了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命 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委婉的表达了人间不可能无所 不爱,唯有反抗强暴,才能保护弱者的思想。本篇在写作 上有散文化特色,情节性不强,但语言朴实、亲切、雅致、 别有一翻韵味。
阿Q正传
• 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未庄流浪雇农阿 Q(guì ),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姓 名都被人遗忘了。悲惨的地位使他倍受凌辱,而他却自轻 自贱,自欺自慰,用精神上的胜利来掩盖实际上的失败和 被奴役的地位。后因向赵太爷的女仆“求爱”,被赵秀才 打出门外。为讨"生计",被迫进城入伙偷盗。辛亥革命波 及未庄时,他从县城返回,虽一向反对"造反",但见百里 闻名的举人老爷对此惊恐万状,于是也不免对革命"神往" 起来,正当声称"造反",并沉浸于幼稚而糊涂的幻想之中 时,摇身一变为"革命党'的假洋鬼子扬起"哭丧棒",不许他 革命,赵家遭抢后,无辜的阿Q又突然被"革命党"抓进县 大牢处决了
《呐喊》 中国近现代小说
创作动机和书名来历
1、文学的启蒙
2、潜在的心理动机: 渲泄内心的苦闷。 • 《呐喊· 自序》是解 读鲁迅小说的一把 钥匙。
学习建议
• 在阅读小说之前,建议同学们 不妨先读一下鲁迅的《〈呐喊〉自 序》,这有助于我们了解鲁迅的生 活道路、思想历程、进行文学创作 的缘由以及对文学功用的独特思考, 帮助我们真正进入鲁迅的文学世界, 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 1.全文以华老栓买药为儿子治病为 故事的开头,题中的“药”即蘸著 革命者鲜血的人血馒头。 • 2.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给麻木不仁的 人民群众的一帖药,是在拯救他们 的灵魂,医治他们精神的药。 • 3.文章同样也是提醒革命者的药, 指出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内容介绍
• 《药》写于1919年4月,是以1907年民 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 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作品通过对茶馆 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 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 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 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地指出了辛亥革命 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写出了一个旧民 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 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
社
戏
鲁 迅
人物
• • • • 胖绅士 外祖母 母亲 阿发 双喜 八公公 六一公公
课文《社戏》内容介绍
• 《社戏》写了“我”跟着我的母亲到 外祖母的家归省时,“我”和少年伙伴 们一起去看戏的经历,其中具体描写夏 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 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 然的江南水乡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 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 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社戏
•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 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 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 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 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 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由于本文收 录在《呐喊》当中,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讲, 批判和揭露了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表达了 作者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