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一些变态行为。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本文通过对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培养目标、主要内容及方法、轻度心理障碍的体育疗法、实施的问题与建议的阐述。提出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教育任务。体育教师必须加强业务理论及边缘学科的钻研,精心设计教法,遵守教学原则,把体育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乐园,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因此,当代健康的新观念已突破了只注重生理的局限,是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几个层面的健康,其中三个层面的问题均属于心理健康的范畴,心理健康的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着人类社会的前途。由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环境的变化出现了不可预测性,由此而发生的社会心理行为等问题日益增多,包含着更为广泛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心理压力会使中小学生出现一些变态行为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因此,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是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应引起重视

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学校体育教育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这也就为当今学校体育开展健康教育尤其是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有了新的目标定位。

2、 1999年8月13日国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意见》

3、 2000年3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江泽民同志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

二、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的培养目标

1、能乐于学习和生活。

2、能有和谐的同学关系。

3、能正确的评价他人和正确对待自己。

4、能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

三、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一)从心理健康知识入手,目的在于使学生树立健康的新观念,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防治心理疾病。

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通过讲授、谈话、演示、讨论和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的录象,光盘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心理卫生常识和心理保健的知识,了

解个人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良好的心境,就可以认为是心理健康的,同时也应该明确体育是将心智和躯体统一起来的最有效,最容易调控的教育方法,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保持和增进心理健康。

(二)保持良好的体育学习心理,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掌握科学的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会学、善学、增进学习效果,纠正不良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

教师通过教学“引趣”法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转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喜爱上体育课,产生良性定势。教师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所产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如信任激励、期望激励、启发激励、评价激励)和暗示调控(如自我暗示、表情暗示、榜样暗示)使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进学习效果。

(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和健全学生自尊自信、开拓进取、沉着果敢、公正诚实、互相合作、坚忍不拔、善于思考、乐观向上的品质,促进个性完善与人格健全。

1、于严密的体育组织教学中

教师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准备部分就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并组织全体学生做相应的徒手操或轻器械体操以及其它形式的游戏。在基本部分可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让他们

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开拓进取的良好心理品质。

2、结合体育教材特点

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具有特殊作用,是学校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意志之于体育,之于心理健康的意义,怎么评价也不为过。缺乏意志力往往是学生包括体育活动在内一切活动获得成功的最大障碍,所以意志训练极为重要。教师应该着重选择一些典型的代表性的教材,如田径教材中的中长跑教材就很典型,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克服“极点”迎来“第二次呼吸”等过程,锻炼意志品质,使他们能够具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高尚心理。

3、发挥体育教师自身的作用

体育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完美的人格,高雅的情趣,稳健、开朗、乐观、活泼、直爽的性格,得体的举止,幽默风趣的语言,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学生效仿的重要内容,甚至是终身的。

4、与体育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体育课堂不同于其它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室外从事身体运动,活动空间大,没有压抑感、束缚感,因此,学生的个性特征、思想状况、心理活动随着身体练习,有时会完全暴露出来,只有“露”的“真”才能抓的准,教师及时处理,及时教育,利用游戏教学,教学比赛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合作、沉着果敢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

(四)情绪调控教育,目的在于协助学生发展稳定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增强对情绪的自控能力,防止情绪波动过大,避免心理失衡。

通常说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指示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都蕴藏的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目标、实现目标、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欢乐与痛苦、羡慕和嫉妒、个体与群体、平等与差别、公正与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的多元体验。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些情绪体验,避免情绪大起大落。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交流思想,学会解脱。同时有意识地运用认知调节法、活动调节法、暗示调节法、自我宣泄等。并注重快乐体育,增加学生愉快的体验。

(五)良好的社会适应教育,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确立理性的社会意识和观念,建立互相友爱合作融洽的人际关系,减少人际冲突,提高社会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课堂社会”和课余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与锻炼,以小组合作学习、结对学习、游戏活动、竞赛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创设情景,活动体验,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平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

(六)健康的性心理教育,目的在于协助学生提高性别角色认识,能与异性建立自然的友爱的健康关系。

教师结合生长发育与生理卫生知识的讲授,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