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指导基本要求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8.07.04•【文号】教党〔2018〕41号•【施行日期】2018.07.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党委:《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已经部党组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有关落实情况,请及时报告我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中共教育部党组2018年7月4日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地生根,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根据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等22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和中共教育部党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规范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义和利、群和己、成和败、得和失,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一、概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旨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确保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进行,制定本基本建设标准。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应对压力和抵御困扰的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 原则:(1)科学性:依据心理学原理,注重结合实际进行教育活动。
(2)系统性:构建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形成完整的工作机制。
(3)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4)综合性:整合学校资源,形成学校教育、学科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体系。
三、基本要求1. 环境营造(1)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
(2)设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
(3)建立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学生心理压力源的存在。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增强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2. 培训机制(1)设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和评估机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水平。
(2)鼓励教师参与心理学研究,提升对学生心理发展的认知。
(3)组织学生干部和辅导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其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引导能力。
(4)与专业机构合作,举办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提供更全面的专业知识。
3. 心理评估与干预(1)开展定期的学生心理评估,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
(2)建立学生心理干预与咨询制度,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服务。
(3)组织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适应能力培养。
(4)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应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提供危机干预和支持服务。
4.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1)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包括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管理等内容。
(2)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微课程,方便学生随时学习和参与。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为学生分享心理健康知识和经验。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标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类型: A类学时:36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一、概述(一)课程性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基本理念1.指导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5号)等文件精神,科学制定课程标准,整体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程标准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最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基本理念遵循一般与具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课堂体验与课外反思相结合的设计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1.设计依据(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2)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3)学生身心发展及学习的特点(4)本课程的设计理念2.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的精神设计十章的教学内容。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自我认知层面三个方面的内容。
1.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发表日期:2005年3月16日出处:教育部办公厅编辑:admin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
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原则,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2.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3.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就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基本要求。
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就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与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与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与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与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与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
本教材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名称:《心理健康教育--心灵导航》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建议学时: 32学时,(理论26学时,实践教学6学时)适用专业:学院各专业高职学生一、前言作为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高职生的心理健康备受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
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问题、升学就业问题以及青春期的烦恼等方面的困扰,无不影响着高职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尤其是部分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助于提高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心灵导航》课程教学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高职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为宗旨,依次从快乐体验、特别呈现、芝麻开门、领悟空间四个教学设计过程出发,在活动训练中产生体验,对案例分析进行谈论、解惑,对理论知识进行探究、分享,在领悟空间中已发思考、反馈,力图把心理学抽象的理论变为心灵的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领悟教学中的真知灼见,使高职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一)课程定位《心灵导航--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高职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宣传普及心理保健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健康心理对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指导大学生树立心理保健意识,认识心理活动的规律与自身个性特点,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学会化解心理困扰;指导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恋爱情感、求职择业、人格发展、情绪调节和挫折应对等方面的困惑,化解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发生,促进健康成长;指导大学生树立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评价自己,悦纳自我,增强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压力管理能力、学习发展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
引导他们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学会学习,培养创造性思维,训练坚强意志,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化"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实施的科学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教育对象的全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的规范化,实施的科学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和教育对象的全员化,才能保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中小学生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其身心健康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已经进入了学校课程,但是并没有真正融合到学校教育中去,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了"医学化","素质教育化","狭义化","心理教师责任化","德育化"等倾向。
因而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索找到应对策略,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学生面临的各种挑战,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愈发重要。
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普通高等学校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阐述该标准的内容。
首先,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素养,预防和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其次,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等方面。
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有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同时,学校还应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讲座、主题讨论等,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此外,学校还应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三,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坚持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和持续性原则。
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和计划,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建设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包括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以保证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持续性。
最后,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和监督的机制。
普通高等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和反馈。
学校应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育工作,确保其效果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建设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标准,可以更好地落实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只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
标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成长和学习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心理素质,提高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提高生活质量。
二、教学内容1. 心理健康概述:介绍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及重要性。
2. 情绪管理:如何识别、理解和调节各种情绪,提高情商。
3. 压力应对:认识压力,学会缓解压力,提高抗压能力。
4. 人际沟通:提高沟通能力,改善人际关系,增进人际和谐。
5. 自我认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自信。
6. 心理素质拓展: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活动体验:组织心理游戏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
5. 个人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和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心理健康概述2. 第3-4课时:情绪管理3. 第5-6课时:压力应对4. 第7-8课时:人际沟通5. 第9-10课时:自我认识6. 第11-12课时:心理素质拓展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活动表现: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心理素质提升。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辅助教学。
3. 案例:收集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4. 活动材料:准备心理游戏和活动的材料。
5. 作业模板:提供作业模板,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实现个人成长和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发表日期:2005年3月16日出处:教育部办公厅编辑:admin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
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原则,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2.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3.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1.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应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主管校领导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学生工作部门、宣传部门、教务部门、人事部门、财务部门、安全保卫部门、后勤保障服务部门、校医院以及各院(系)、研究生院和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等负责人为成员,负责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和相关制度,统筹领导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党委常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应定期听取专门工作汇报,研究部署工作任务,解决存在的问题。
2.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各级各部门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协调机制。
学校应有机构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具体组织协调开展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学生班委会、党团支部等学生组织积极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和研究生导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或实施办法.应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制订年度工作计划.4.高校应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的规范管理、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心理咨询工作流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心理健康教育从业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容,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txt假如有一天你想哭打电话给我不能保证逗你笑但我能陪着你一起哭。
坚强的基本,就是微笑。
面具戴久了丶就成了皮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精神,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现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本标准自印发之日起试行,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其他类型高校可参照执行。
各地各校制定的实施方案和政策措施请及时报送我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教育部办公厅二○一一年二月二十三日附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标准。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1.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体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根据《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要求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本专科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本课程积极践行课程思政新理念,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结合积极心理学思想,将家国情怀、幸福观、生命价值、爱情观、个人修养、挫折观以及网络安全等内容融入教材,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常见问题与困惑,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评估,并据此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和自我反思。
本教材还专门设计了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生命教育、挫折应对、心理危机应对和网络使用等章节内容,以培养大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
注重将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体验和心理调适策略训练相结合,突出实用性、活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自主自助意识,挖掘心理潜能,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有关理论和知识,能够结合自身需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己成长学习和发展的问题和困扰,让学生梳理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和价值观,能够积极、正面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让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心理都得到质的飞跃。
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做情绪的主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自爱,掌握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切实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一)第一章大学生生活从“心”开始--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学时(3)主要内容: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特征、标准及其判断依据,增强心理健康意识;认识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并可以对心理健康进行自我评估;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呵护自身心理健康。
2024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2024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如下:
本方案的制定旨在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构建健康的心理环境。
一、调整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增加与成长相关的内容,如情感管理、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应对挑战。
二、多元化教学方式:灵活运用课堂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促进思维发展。
三、追加心理辅导: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关注个体心理需求,解决心理困扰,培养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四、专业师资培训: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提升教师心理教育能力,增强师生互动,提高课程实施效果。
五、加强家校合作: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心理教育,促进学校与家庭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形成多方共育格局。
六、定期评估监控: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机制,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检测,分析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七、持续宣传推广:利用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社会认可度,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推动全社会心理健康文化建设。
以上是2024年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措施,努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
第 1 页共 1 页。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1. 引言心理健康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推动和规范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
2. 标准内容2.1 教育目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应该明确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将其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中。
2.2 组织机构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该机构应该由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组成,具备良好的心理专业背景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2.3 课程设置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调适方法、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应对策略等。
课程设置应该有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发展特点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2.4 培训机制学校应该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机制,对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培训课程,不断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5 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应该提供心理健康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评估、心理干预等服务。
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学生提供个体咨询和小组咨询等形式的服务。
2.6 心理健康宣传与活动学校应该开展心理健康宣传与活动,向全体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
宣传与活动形式多样,包括讲座、展览、主题活动等,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
2.7 心理健康监测与评估学校应该定期进行心理健康监测与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
监测与评估结果应该纳入学校综合评估体系,为学校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201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
附件: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基本要求。
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安康教育课程教学根本要求加强和改良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安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进步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良大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安康教育工作根本建立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21〕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根本要求。
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安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施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承受心理安康课程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高校学生心理安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安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安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才能、人际沟通才能、自我调节才能,实在进步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开展。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到达以下目的。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根本概念,明确心理安康的标准及意义,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开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根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究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开展技能。
如学习开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安康开展的自主意识,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可以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才能等进展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进展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究合适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造就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教思政厅〔2011〕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基本要求。
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
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以下目标。
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
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生涯规划技能等。
自我认知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心理健康发展的自主意识,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二、主要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异常心理的表现,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能够自主地调整心理状态,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教学内容:1.认识心理活动的特点和实质;2.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3.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4.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案例分析(二)大学生心理咨询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功能、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建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念以及自助求助的意识。
教学内容:1.心理咨询的概念和功能;2.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意义和特点;3.大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与类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课堂活动、角色扮演(三)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了解心理疾病,懂得哪些状态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咨询进行解决,哪些心理疾病需要专业医疗机构诊治。
教学内容:1.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异常心理;2.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及其应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第二部分:了解自我,发展自我(一)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培养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自我发展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能够识别在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能够对其进行调适,建立自尊自信的自我意识。
教学内容:1.自我意识概述;2.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3.大学生自我意识偏差及其调适;4.自我意识的评估。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体验活动(二)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格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和自我人格发展状况,掌握大学生常见人格缺陷的表现、形成原因及调适方法。
教学内容:1.人格概述;2.大学生的人格特征;3.人格发展异常的表现与评估;4.大学生人格完善的途径和调适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第三部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一)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及能力发展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在大学期间需要发展的能力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更好适应大学生活,获得自我发展。
教学内容:1.大学生活的特点及生涯规划;2.大学生能力概述及发展目标;3.大学期间生涯规划的制定;4.学会时间管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小组讨论(二)大学生学习心理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大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特点与学习心理特点,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障碍的表现及成因,学会调适学习心理障碍,使自己拥有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
教学内容:1.大学生学习特点与心理机制;2.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潜能开发;3.大学生常见的学习心理障碍及调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三)大学生情绪管理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掌握情绪调适的方法,自主调控情绪,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教学内容:1.情绪概述;2.大学生情绪特点及其影响;3.培养良好的情绪;4.不良情绪的表现及调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团体训练(四)大学生人际交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际交往的意义、特点及类型,理解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掌握基本的交往原则和技巧,了解人际关系障碍的类型及调适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内容:1.人际关系概述;2.大学生人际交往及影响因素;3.大学生人际交往原则及技巧;4.大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及调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情景表演、案例分析、团体训练(五)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
教学内容:1.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2.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3.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4.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六)大学生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压力和挫折,了解大学生压力及挫折的主要来源,了解压力与挫折对人生的意义,学会正确管理压力和应对挫折。
教学内容:1.压力和挫折概述;2.大学生压力和挫折的产生与特点;3.压力和挫折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4.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七)大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危机应对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的信号,掌握初步的干预方法,预防心理危机,维护生命安全。
教学内容:1.生命的意义;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三、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按照《基本要求》,各高校应当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下是两种课程开设方式,供设计课程体系时参考:1.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覆盖全体学生。
2.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
有条件的可以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
每种方式的课程内容由学校结合实际科学确定,但应包括《基本要求》的主要教学内容。
课程教材使用优质教材。
四、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1.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是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课程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课程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
3.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
也可以调动社会资源,聘请有关专家,举办专题讲座等各类活动补充教学形式。
五、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1.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
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
延伸教育课程可根据学生情况和需要分布在不同学期开设。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团队教学,参与心理咨询和心理训练。
可以聘请有关方面专家加入教学队伍,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鼓励有条件的辅导员参与相应课程教学。
3.要积极创造条件,为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料,如心理测评系统、心理教育软件、音像教学资料等,配备合适的教学场所。
六、组织实施与教学评估1.高校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及相关学科教学研究单位共同组织实施课程开设工作。
2.课程教学评估内容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等方面,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