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在思辩中扬帆起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创新在思辩中扬帆起航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树立质疑的信心,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一、创设质疑氛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没有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空间。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质疑问难时,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
这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
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
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
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2、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学生要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
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
(1)创设情境,唤起质疑欲望。
如教学十一册《向命运挑战》时,教师谈话激趣导入:大家都知道张海迪,从小学起患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了知觉。
但她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疾病和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小学到大学的学业,掌握了好几种外语,翻译、创作了不少作品,成为一代楷模,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位像张海迪这样向命运挑战的英雄人物。
(出示课题)他们事迹更使人惊叹,甚至使人不敢相信世上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
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读题目后,自然很想知道文章写谁?挑战什么?怎样挑战的?(2)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
如教学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读到写小女孩美丽的外貌:“那金黄色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
有生问:文章写小女孩那样可怜,这儿为什么要写她这么美丽呢?教学法十一册《小抄写员》时,学生读到叙利奥第一次挨父亲骂后的内心:“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
”学生问:叙利奥为什么受了责备而“心里却很欢喜”?
二、精心指导学生善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仅要激发学生质疑兴趣,还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或一段、一句话要质疑什么。
从小学语文来看,一般质疑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
同时,更要指导学生,把握时机积极质疑探究。
1、在预习中质疑
教学课文之前,安排时间让学生自学。
自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
般任务外,还应“不提问题不读书”、“读书必发问”。
让学生将初步自主探究课文过程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
2、在课题上质疑
课题浓缩了整篇课文的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思维的窗口,可以帮助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习课文出示课题后,可让学生说说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这样,既理解了课题,又为学习课文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内容的兴趣。
如教学《鸟的天堂》,出示课题后,学生问:“天堂”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鸟的天堂”?出示了课题《一定要争气》后,学生质疑:谁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怎样争气的?
3、在阅读理解中质疑
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时,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认知冲突。
这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课文的好机会。
教师在阅读中要指导学生抓住文章中重点词语,句子或段落质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长此以往,学生读书必疑从而培养了他们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启迪了他们
的创新思维。
如学习《林海)一课,“亲切与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学生问:为什么这儿要写三次?它们有什么不同?《凡卡》中,学生读了凡卡写的信封“乡下,爷爷收”“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问:信封这样写,爷爷能收到信来接他回乡下吗?……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产生的疑问,对理解文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学生提出后,探究的兴趣高涨,积极思考讨论,很快就能更深入理解这些内容。
4、在教学后质疑
学习完课文后,学生整合全篇课文内容,再联系实际又会产生新的疑问,学生此时质疑,是对课文内容的反思深化,应鼓励学生学完课文后积极质疑。
如教学《凡卡》后,学生问:凡卡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学生就能联系实际,认识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不同的生活,学了《一夜的工作》后,有生问:周贵为一国,工作是那么劳苦、简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大小官员工作不认真,还贪污受贿呢?此问更是拓展了学生思维。
可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
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培养学生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
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现在
答案,而要多方位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
哪怕学生的问题稀奇古怪,不着边际,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和批评。
应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
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
”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力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