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二)
1950_2050年美国城市变化的因素分析及借鉴_上_
39【摘要】1999年末,150名美国城市问题专家总结了1950年到2000年影响美国城市发展的十大因素,同时预测2000年到2050年可能对美国城市产生影响的十大因素。
本文对此进行分析,重点是美国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城市的借鉴。
笔者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教训是城市政策的重要性。
当今美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几乎所有问题,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能源、城市交通等,都和当时城市政策的失误有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政策;中美比较;因素分析ABSTRACT: Over 150 American urban scholars iden-tified factors to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the US from 1950 to 2000, and predicted forces to American urban development in the next 50 years in 1999. The author analyzes these factors and highlights for Chinese plan-ners and decision makers the lessons that should be learned. The most important lesson is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policy, which contributes to all urban prob-lems experienced today and provides solutions for tomorrow.KEYWORDS: Urban policy; US-China comparison;Factor analysis人类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而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为了寻找规律,和不确定性作斗争。
城市规划的重要目的之一,同样是为了减少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以引导城市的有序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_逆城市化_现象及其实质
① 参见孙群郎《: 美国大都市区生态组织结构的形成及其成因》《, 世界历史》2000 年第 2 期。 ② 王旭《: 大都市区化 :本世纪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美国研究》1998 年第 4 期。 ③ 关于两次城市危机的详细情况 ,参见王旭《: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社会问题与联邦政府政策》《, 世界历史》2001 年第 3
一种新趋向 ,从此 ,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 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 ,其主要代 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 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 . L. Berry , ed. , 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 ,伦 敦 1976 年版 ;肯尼思·福克斯《: 大都市区化的美国 ———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 Kenneth Fox , Metropolitan America : Urban 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the United States , 1940 - 1980) ,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所谓 逆城市化只是一种反常现象 ,当短期的经济和人口因素过去以后 ,城市的发展自然会步入正轨。比如 A. G. 钱皮恩主 编《: 逆城市化 ———人口分散面貌与性质的变化》(A. G. Champion , ed. , Counterurbanization : The Changing Pace and Nature of Population Deconcentration) ,纽约 1989 年版 ;美国商业部人口普查局《: 向非都市地区迁移 ———对迁移趋势与原因的评 价》(U. 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 Bureau of the Census , Migration to Nonmetropolitan Areas : Appraising the Trend and Reasons for Moving) ,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 1980 年版。我国学者对逆城市化现象也多有关注 ,比如谢文蕙、邓卫认为“, 它似乎和 城市化是背道而驰的”,甚至与郊区化等同看待(参见《城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周一星在《城市地理 学》(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 一书中认为 ,城市郊区化和逆城镇化是城市离心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 简新华、刘传江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模式》《( 世界经济》1998 年第 4 期) 指出“, 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 ,而是 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李其荣在《对立与统一 ———城市发展历史逻辑新论》(东南大学出版 社 2000 年版) 中也持相同观点。王旭在《“逆城市化”论质疑》《( 史学理论研究》2002 年第 2 期) 一文中也对“逆城市化” 论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批驳 。
纽约湾区介绍
纽约湾区介绍纽约湾区是由31个县市组成的,面积为2.15万平方千米,人口超过2000万人。
其中包括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等中心城市以及一些次中心城市和周围的卫星城镇,共同构成了大都市带。
凭借着发达的金融和制造业、高水平的教育和科研,纽约湾区集聚了美国7%左右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近9%的生产总值,并拥有58所世界著名大学、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机构。
其对外贸易周转额占全美的1/5,成为世界金融核心枢纽和国际商业中心,被公认为全球发展水平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湾区。
纽约湾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纽约市政局通过城市工业园区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外向型服务业等战略,及时对三次产业比例、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了调整。
这使得纽约市较早转向以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成为新兴的国际金融贸易大都市和崛起的全球金融中心,继而推动形成以纽约为核心的世界级都市圈。
从早期港口经济起步,到成为全美工业制造中心,再到目前的全球金融及创新中心,纽约湾区呈现出湾区经济发展的典型阶段特征。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纽约湾区随着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大量流入,迅速成为全球重要的港口城市。
受益于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在美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后,纽约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为纽约湾区成为世界级湾区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中,拥有世界优良天然深水港之一的纽约港发挥了关键作用。
港口群的兴起催生了港口城市群,推动纽约成为并一直保持全美第一大港口城市,也促进了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等港口城市的快速发展。
通过200多条水运航线,以及稠密的铁路网,公路网通腹地扩大至美国东西部,使港口货运总量超过___西洋货运市场运输量的50%,由此带动湾区制造业、金融、贸易和一般服务业的发展。
其次,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心城市率先进入服务经济阶段。
纽约市不断地推进金融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中心。
同时,纽约市的高等教育和医疗保健等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服务业中心之一。
英、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管理!
根据新加坡法律,出现违规建设的情况,违法者要被处以3000新元罚款或被监禁不超过三个月,或者两者兼施。正是一流的规划,加上对规划的有力执行,新加坡的城市发展才取得了一流的成就。
二、美国规划的置的通用形式美国城市规划系统的最显著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政府体制架构上,城市规划基本上是由州和自治市负责,不构成国家城市规划的概念;二是国家不具有统一的城市规划法规,因此城市规划的行政体系和运动体系在各个州均有所不同,甚至在一个州之内的各个自治市也各不相同。
英、美、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城市规划管理!
由中国规划网报道,香港JR设计授权组织的发达国家城市规划管理经验座谈会已于上周三圆满落幕!期间,香港JR设计首席设计师-Raymond教授发表如下演讲,呼吁中国城市规划的制度性、完整性、合理性以及持续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城市病,因此,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治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着重要意义。
(二)规划体制一大特色:“规划督察”“规划督察”是英国规划体制中的一大特色,规划督察署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机构,是规划的“警察”。
规划督察署的权力独立于政府之外,对规划审批实施进行监督,以避免规划管理部门和政府在规划项目审批中出错或者失误。
(三)专业规划师:高素质的全才
英国对规划人才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拿到规划学位,而且要拿到法律学位,他们认为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设计出的规划与政策法律相一致,才能使规划法制化。好的规划师必定是一个通晓经济、法律、环保等多学科的人才。
好的规划通过合理布局,减少城市交通量,使城市不显得拥挤。还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建设浪费。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2.2 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素养评价五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一一以美国休斯敦为例(40分钟100分)基础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某煤业集团间接液化项目A线是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项目,靠卖煤为生实现了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卖煤变为卖油,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转型。
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该煤业集团实现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B.原料C.交通D.技术2.该煤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转型产业,可以()A.增加我国主导国际石油市场的能力B.以新能源全面替代常规能源C.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D.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解析】1选D,2选C。
第1题,据材料可知,该煤业集团实现了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变卖煤为卖油,延长了产业链,对煤进行深加工,成功实现产业升级转型,对煤进行深加工主要因素是技术,市场、原料、交通等不是主要因素。
第2题,该煤业集团大力发展煤炭转型产业,煤炭由黑变白、资源由重变轻,减少原煤的使用量,减轻大气污染,同时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可以促进我国煤炭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我国石油要靠进口;煤炭转型不能全面替代常规能源;不能解决我国能源短缺的状况。
位于皖浙交界的长广煤矿,曾是浙江省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2013年,由于煤炭资源的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一代“煤城”谢幕。
下图为资源型城市发展机制和发展轨迹示意。
据此回答3、4题。
3. 长广煤矿经济转型前,不属于发展阻力的是()A.科学技术B.环境变化C.人口规模D.资源枯竭4. 新生期面临着经济转型,下列举措不属于新生动力的是()A.培育新兴产业B.扩大煤炭市场C.发展工业旅游D.拓展交通网络【解析】3选A,4选B 。
第3题,从图中可知在中年期环境变化、资源枯竭、人口规模箭头向下,阻碍了城市发展,只有科学技术箭头向上。
美国的城市规划体系
美国的城市规划体系——规划运作体系一、发展规划在政府的各个层次上都有各种发展规划。
联邦政府的规划以各种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社会。
在土地使用规划方面,联邦政府只能决定联邦政府所有的土地的使用,而没有权力来管理其它用地。
州政府也通常运用州宪法或其它特别的法规而将除了州所有的土地之外的土地使用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进行管理。
城市和县的地方法规在招待所在州的法规和地方宪章的同时也就确定了规划的范围。
根据联邦政府各项计划的要求,如果地方政府想要获得联邦政府的项目资助,就必须先编制综合规划,并表明该项资助有利于实现规划目标。
州的立法通常都要求地方编制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并确立了该类规划的作用范围。
如加利福尼亚州的《保护、规划和区划法》(Laws Relating to Conservation, Planning and Zoning)就指出:“每一个规划委员会和规划部门都应编制并审批综合的和长期的规划,这些规划应当是有关于城市、县、地区或区域的以及尽管是位于边界之外的但委员会认为与规划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发展(physical development)”。
规划机构在编制规划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研究成果及提出的规划建议必须提交由公众参加的定期研究会议进行讨论和确定,在提交给规划委员会和立法机构决策之前还必须召开正式的公共听证会。
在美国,涉及到州、地区和地方事务的规划都由州和城市、县进行颁布和实施,联邦政府通常是被排除在地方事务之外的。
因此,城市和区域的规划和实施由地方政府作出决定而无需州和国家机构进行复审。
各个州的规划审批过程是不同的,尽管有些城市为了更好地实施规划,会由立法机构对综合规划进行审批并由市长签署对规划的批准,但在大多数的州,综合规划是不必经立法机构审批的,而是由规划委员会来承担这一职能。
在州的授权法中一般都规定了规划委员会审批综合规划的过程和程序,如在审批之前必须进行公共听证会,审批时规划委员会的投票数等。
美国城市郊区化与都市区发展
城市问题
20 年第 4 01 期
美国城市郊区化与都市区发展
张晓莲
一、 美国城市化扩散与都市区的形
成
1 美国城市郊区化过程 . 美国从 1 世纪末到 2 世纪初开始城市郊区化 9 0 过程, 这一阶段多为富人对较高生活质量的追求而 在通勤铁路线上出现“ 卧城” 或称“ 乡村别墅区” 。在
3 对郊区本身带来的消极影响 .
人口和就业向郊区的扩展, 使郊区的交通状况 开始恶化, 教育资源短缺, 开阔的休闲空间以及生活 质量受到影响。 美国农村的行政管理与我国类似, 分县和乡两 级, 每个县有三、 四个乡。每个乡有一个中心镇。这 些农村小镇原居住人口规模很小, 人口规模从 1 千 人至 1 万人不等。目 这些小镇正面临增长, 前, 成为 美国未来 2 0年经济发展的热点。面对这一发展机 遇, 小镇居民的态度是矛盾的: 他们欢迎经济增长带 来的就业机会, 但拒绝增长给小镇带来的变化。本 土居民不希望由于发展而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方 式, 从城市搬来的居民也希望小镇保持原有特色, 欣 赏小镇固有的文化氛围。因此, 如何在城市化过程 中保持农村小镇传统的文化特色, 已是当前一些美
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的。这种转变的实现是有一定 规则( 或曰“ 法律” 的。美国将实行“ ) 一层法” 即居 , 住结构必须或低于两层或为高层建筑, 以节约电梯 安装成本。从经济学角度来讲, 在居住密度上有一 定的门槛。因此, 田向办公楼的快速转变必然 由农 应付出建筑成本。也就是说 , 在传统农村城市化的 过程中, 应当有资源约束这一限定条件。 4 城市化 的根本动力来 自于社会生产力的发 . 展。郊区化实质上是城市化的较高发展阶段。这种 分散型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是产业结构在更大的地 域空间范围内的重新布局过程。从钢铁、 纺织机械 等传统制造业外迁、 到商业服务业外迁, 郊区功能日 益专业化。与此同时, 内城出现经济空心化, 并转向 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 成为信息服务、 旅游服务、 保 健服务、 金融服务中心。同时伴随着内城城市更新, 城市景观、 人居环境也大为改观, 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样 , 在更大的城市区域内形 成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也有利于集合城市在区 域间的产业分工。
[1]城市发展史_起源、演变和前景
“对于一个想要探索欧洲文明的基础的人来说,了解中国的过去乃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城市发展史》的作者,城市建筑与城市历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想法,但是令人遗憾的是,1938年他在《城市文化》中为世界呼吁城市规划的人文思想因素,几乎整个欧洲的城市设计规划,因他的思想而重新确定方向,而他没有到过中国。
1961年66岁的他写出了《城市发展史》的时候,坚持亲身经历与观察的研究方法,令他为自己仍然没有到过中国,无法描述东方城市文明而遗憾。
26年后,目光敏锐的中国学者把《城市发展史》引介中国的时候,92岁的芒福德先生已经谢绝笔墨了。
没有东方城市文明的城市历史,不能不说是一部缺憾的历史。
1990年芒福德先生逝世,《城市发展史》在中国正式出版。
1995年纪念芒福德的百周年诞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也是中国城市科学研究方兴未艾之时。
又过了10年,当75万字的中文版《城市发展史》再版的时候,中国的城市化已然进入令世界震惊的40%以上发展速度,芒福德先生在67年前基于西方城市发展进程的思考,对我们今天竟然有非常特别的意义。
他说:“城市的主要功能就是化力为形,化权能为文化,化朽物为活灵灵的艺术造型,化生物繁衍为社会创造。
”在我们今天城市迅速发展,资源迅速枯竭,生态迅速破坏,环境迅速恶化的情形之下,重读芒福德对非理性工业文明的尖锐批判,领会他倡导生态保护运动的思想,不禁慨叹。
20世纪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创造巨大财富和技术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规模空前的灾难和创伤。
1914至1945年间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大约有12亿人死于战争,超过了以往历史上全部战争牺牲者之和。
现代技术一方面千方百计避免死亡,一方面又血腥杀戮,让人们苦苦思索人类和谐共处的文。
第七章聚落与城市化ppt课件
从防卫 出发选 择区位
利用河流防卫 利用海岸防卫
制高点和隘口
图7-1 重庆位置示意图
二、城市与自然环境
地质环境与城市 地形与城市 地质条件特别突出的是地震,这是对城市造成巨大灾害的一种力量。
它的特点一是力量大,二是突发性。
气候与城市 城市的建设与所在地的地形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一般来说,
平坦而地 势稍高的地形是比较理想的。
中世纪欧洲,教堂往往 占据着城市的中心位置。 圣家族大教堂矗立在西 班牙巴塞罗那市中心。
三、城 市 感 知
城市的景观给人带来的印象并不相同,这是由 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产生 的。
从城市景观来说,对人感知留下深刻印象的是 路、界、节点、区和路标。
1 按居民点达到一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2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3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4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
城镇标准。 5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1 城市
根据我国规定,凡具备以下两条标准之一时,均可设市: 1)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2)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
1.等级规模法则
奥尔巴哈1913年指出: 第2位城市的人口数只 有第1位的1/2,第3位 城市的人口数只有第1 位的1/3,依此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
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Pr=P1/q·r
Pr为城市的人口数;r为人口规模等级;q为常数; 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首位城市比下一级城市大许多倍,共 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系统。 首都不一定是首位城市;一国可以有 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 法则明显。
古罗马城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孙群郎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期美国大都市区形成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模式。
然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发展进程出现了“新”的现象,即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都市区。
据此,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城市时代和大都市区时代行将结束,“非都市化”时代或“逆城市化”时代即将来临。
然而笔者认为,这种“非都市化”或“逆城市化”是城市扩张即郊区化进程的继续,是大都市区进一步膨胀的结果。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大都市区化逆城市化20世纪以来,美国的大都市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都市区的发展速度趋缓,甚至出现了人口减少的现象,而非都市地区的发展速度则明显提高,于是,“逆城市化”论盛行一时,甚至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时代即将结束①。
但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实质,就要准确把握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
一、城市化、郊区化和大都市区化的关系概念是任何学术研究的基础。
因此,在探讨美国城市发展问题时,必须明确这样两组概念————————* 该文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十五·211”项目“地域文明重点问题”的成果。
①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逆城市化代表了美国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向,从此,美国城市的时代行将结束,“逆城市化”和“非都市区化”将成为美国城市发展的主导趋势,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有布赖恩·贝里主编:《城市化与逆城市化》(Brian J.L.berry,ed.,Urbanization and Counterurbanization),伦敦1976年版;肯尼思·福克斯:《大都市区化的美国——美国的城市生活与城市政策》(Kenneth Fox,Metropolitan America:Urban.Life and Urban Policy in United States,1940-1980),密西西比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九章 第一节 美国(第二课时)
①支柱产业,发展迅速
②新增就业机会最大的产业部门
③广泛应用于生产,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④其他产业应用信息技术及其产品,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价值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七年级地理 ·下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解析:信息技术产业是美国对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业 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促进作用表现为:支柱产业,发展迅速;新增就业机会最大的产业 部门;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方面,形成许多新的部门;其他产业应用信息技术及 其产品,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价值。
答案:(1)太平 墨西哥 (2)乳畜带 (3)旧金山(圣弗朗西斯科) 手机(或电脑、ipad、飞机等,凡高新技术产品均可,写出 一种即可)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七年级地理 ·下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解析] 第(1)题,观察图可知,五大湖沿岸有丰富的煤、铁资源,因此利用丰富的矿 产资源可以发展钢铁工业。第(2)题,信息技术产业是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高新 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是新增就业机会最大的产业部门; 应用于其他产业,明显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价值;发展迅速,成为支柱产业; 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方面,形成许多新的部门,但是不能完全代替其他产业部 门。
七年级地理 ·下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5.全球闻名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硅谷”位于美国________的附近( )
A.芝加哥
B.洛杉矶
C.旧金山
D.纽约
解析:全球闻名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硅谷”位于美国旧金山附近,旧金山是美国太
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回顾及展望
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回顾及展望摘要:本文回顾了美国自殖民地时期以来的城市化和郊区化历史过程。
美国的城市化和重大社会经济变革主要发生在19世纪,而美国的郊区化则始于20世纪,并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加速发展。
尽管中美两国之间存在许多差异,但是中国迟早也将经历先城市化,后郊区化的过程。
在未来中国的大都市地区,在城市化和郊区化两种力量的相互影响下,一个由便利交通和通讯基础结构设施支撑的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必将最终形成。
关键词:城市化郊区化工业化移民都市区1引言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又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
在1776年宣布独立以后,美国经历了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20世纪的后工业革命。
美国城市化水平由1790年的5%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
美国的城市发展从小到大,由集中到分散,最终形成了以都市区为核心的巨型城市带。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同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其他因素息息相关。
尽管如此,美国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其他国家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启示。
本文首先回顾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接着集中讨论影响美国城市化和郊区化的主要因素。
最后,文章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景进行初步的展望。
2美国城市发展的基本过程2.1美国城市化概况美国是世界上面积第4大的国家,总面积为938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和中国。
美国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国家,从1776年宣布独立至今仅有226年的历史。
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按1996年不变价格计算)为$32,653美元。
1910年以后,美国人口普查局用2,500人口作为界定是否为城市地区(UrbanPlace)的标志,2000年的美国人口普查更要求城市地区符合以下2项要求:第一,核心普查区内的每平方英里人口密度大于1,000人;非核心普查区内的每平方英里人口密度大于500人。
根据这一标准,美国的城市化速度很快。
1790年时美国是一个农业国家,13个独立州的总人口仅为390万人,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
美国区域发展阶段特点和讲解
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产业结构差异
人口分布特点
农业地区
分散
产业分布特点
产业结构特点
对外经济联系 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
面状 以第一产业
城市地区
非常密集
点状
以第二产业 为主
密切
点状
第二、三产 业都发达
非常密切
大
大
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化:
活动: 给下列的产业结构按发展过程排列顺序,推测区 域产业结构的一般演化规律
活动:在图上找出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兰、布 法罗等工业城市。说一说芝加哥的工业区位优势
位于五大湖沿岸,水运交通便利,水源充足;有多条铁路交 汇,路上交通发达;与铁矿和煤矿地距离较近;位于传统畜 牧业区,有丰富的农产品
讨论: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成 长阶段与初期阶段相比, 在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上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 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析导致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衰 退的原因。
微电子工业中心
宇航中心、石油化工中心
1、美国东北部人口与产业活动的迁移方向。
1、出现逆城市化,向周围郊区转移 2、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转移
2、美国西部新兴工业地带的产业结构特点,及区位优势
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高科技和以服务业为代表 的第三产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
环境受到明显破坏
工业化
城市化
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不断消耗
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
三、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三、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案例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美国东北部由于 受资源、运输和环境严重污染等因素的不利影响, 匹兹堡及其附近地区的工业地位降低,钢铁产量锐 减(美国全国的钢铁产量最高峰时达到1亿多吨, 1989年已减少到8839万吨),而美国的南方和西部 沿海出现了诸如“硅谷”、休斯敦等新的工业中心, 致使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经济增长速度衰退。
智慧城市建设大势所趋 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借鉴
智慧城市建设大势所趋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借鉴智慧城市建设大势所趋: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借鉴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趋势,它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和高效运营,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美国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和领导者,其经验和成功案例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与现状美国作为科技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先进国家,其智慧城市建设起步较早,已经形成为了一套完善的发展模式和经验。
目前,美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纽约、旧金山、芝加哥等。
这些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环保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其他城市提供了珍贵的借鉴经验。
二、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与应用1. 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城市各个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
通过建设智能感知设备和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实时监测和管理,提高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2.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美国智慧城市建设注重对海量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利用,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智能预测和优化调控。
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和智能化的管理,提高城市的资源利用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3. 智慧交通系统美国智慧城市建设在交通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通过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停车系统和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等手段,实现交通流量的优化调控和交通事故的预防。
这些系统能够提供实时的交通信息和路况预测,匡助居民和交通管理部门做出更加科学的出行决策。
4. 智慧能源和智慧环保美国智慧城市建设注重能源的智能化管理和环保的智能化监测。
通过建设智能电网、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和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实现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精确监测和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水平。
三、美国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1. 纽约市纽约市作为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其智慧城市建设成果举世瞩目。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
美国城市化的历史、特征及启示更新时间:2010-1-14 14:31:33摘要:美国的城市化始于1690年,随后经历了酝酿期、初步完成期、郊区化时期三个发展阶段,每个时期都具有鲜明的特征,即内生的自我发展性、跳越性、流动性;总结了美国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对我国城市化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城市化,历史进程,启示美国是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它早在19世纪就开始了从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变。
工业化的启动以及国内市场的扩大使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随之发生显著变化,由最初的紧凑和密集结构向多中心分散结构发展。
如今,美国的城市化又出现了一系列值得探讨的新趋势,其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特点对我国的城市化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城市化的历史并不等同于城市发展的历史。
城市出现于早期社会,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产物。
美国城市发展始于1609年的欧洲移民,由于地缘因素以及自然优势,早期城市主要是港口城市,集中于美国东海岸,如纽约(1625)、波士顿(1630)、查尔斯顿(1680)、费城(1682)。
城市化则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促使城市手工作坊转变为工厂,城市由原来的商品集散地转变为工业生产集中地,非农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并最终超过农业人口,这是初步的城市化。
若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以上看作城市化的开始,把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50%以上看作初步城市化的完成,那么美国城市化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鲜明的特征。
1.城市化酝酿时期(1690年—1830年)这一时期美国的城市数量、规模以及城市内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状况对后期的城市化进程有重要影响,其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市数量少,城市人口增长不稳定。
1690年,人口超过2500人的城市只有4座,其中波士顿拥有人口7000人,是当时最大的城市。
在1690年至1820年这一百多年间里,城市数量从4座增加到61座,但城市人口的比例由1690年的8.3%降到5.1%,后又升至1820年的7.2%(见表1)。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内容提要: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美国巴西城镇化为了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的管理经验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2003年1月,我们考察团对美国、巴西进行了为期21天的考察。
期间,我们既考察了纽约、旧金山、西雅图、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库里蒂巴等大城市,也考察了夏威夷、迈阿密、巴西利亚、玛瑙斯、伊瓜苏等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考察团认为,尽管美国和巴西在经济上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起步也不一样,但两国的城市化水平都很高,在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有很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一、美国、巴西城市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的情况及特点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城市化进程起步始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60年代,该国城市化的任务基本完成。
巴西是世界上经济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其经济总量曾于1997年名列世界第8位”巴西的城市化进程晚于美国,源自19世纪80年代,伴随着巴西工业化而兴起。
到20世纪末,两国的城市化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例如,美国85%以上的人口住在城市,巴西2000年的城市化率为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在考察中,我们发现,美国、巴西的城市化与小城镇的发展和管理,表现出以下主要特点。
(一)城市数量多,集聚度高,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镇)相互配合的城镇体系美国共有51个州,3043个县(郡),35153个市、镇。
中美城市化发展比较
中美城市化发展比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化发展成为各国都面临的共同挑战。
中美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是城市化进程较为先进的国家之一。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政治等方面的不同,中美两国在城市化发展方面存在着许多差异。
本文将对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发展受到各自的历史背景所影响。
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过程始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在美国,城市化发展则从独立战争后开始。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较晚,但却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政府实施的经济改革政策以及人口流动的自由化政策都为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比之下,美国的城市化历史更为悠久,早在17世纪初就开始了城市化的步伐。
因此,中美两国在城市化的起点和历史进程上存在着差异。
二、城市规模无论是中美两国,城市规模都是衡量城市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根据联合国统计,中国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超过60%,而美国的城市人口比例则接近80%。
可以看出,美国的城市化进程相对更为成熟和高度发展,城市规模相对较大。
三、发展模式中美两国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城市化主要采取“以工促城”的模式,通过建设工业园区和经济发展区来吸引人口流入城市。
而美国的城市化则更加注重“以城促工”,通过城市优势来吸引产业的发展。
可以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的驱动,而美国的城市化发展更加注重城市的发展。
四、土地利用在城市化发展中,土地利用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征收和城市扩张,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而美国则相对注重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的城市化往往通过再开发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来实现城市的发展,这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五、社会福利城市化发展不仅关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还关乎社会福利的提升。
在这方面,美国相对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社会福利的保障。
美国的城市化发展往往伴随着良好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品质。
美国城市规划体系介绍
美国城市规划体系介绍1 历史回顾美国的宪法强调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因此,19世纪之前的美国城市发展是在缺少规划和公共控制的状况下进行的,由此导致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拥挤、不卫生、丑陋和灾害等城市问题。
这些问题促进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的形成,如卫生改革、保证城市开放空间运动、住房改革运动等,形成了许多影响至今的规划制度。
其中,由1893年哥伦比亚博览会(ColumbianExposition)所引发和推动的城市美化运动,既是对过去各项改革运动的集大成者,也是美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开拓者。
当时,规划工作是在基本没有具体法律框架的状况下开展的,规划的实施由城市政府运用常规权力,主要是征税和发行公债的权力,以保证对规划项目的资助。
1909年和1915年,联邦最高法院在两起诉讼案中,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政府行政权力(policepower)的角度出发,分别确认了地方政府有权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和规定未来的土地用途而无需作出补偿。
1916年纽约市通过了“区划条例”(ZoningRegulation),区划法规得到了普遍推行,至1926年美国的大多数城市都有了自己的区划法规。
30年代开始的“新政”(NoweDeal)则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如联邦政府资助地方和州的规划工作开展、州际高速公路系统规划、创立国家资源规划委员会(NationalResourcesPlanningBoard)以及开展了田纳西流域规划等大量的区域规划工作,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的发展。
二次大战后的政治气氛与大萧条时期已经完全不同,但规划行为还是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城市更新是战后第一个重要创制。
从贫民窟清理和住房建设的计划开始,不久又增加了推动商业发展的内容。
在此过程中,地方机构为了获得联邦资助必须编制综合规划,由此推动了地方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
在人口增长、郊区化和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60年代后出现了增长控制和增长管理作为新的规划领域,并且,随着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高涨,鼓励了从事传统土地使用规划的机构来考虑环境方面的问题,由此促进了环境规划的开展。
美国市议会经理制
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严重制约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我们认为当前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必须推进以建设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府管理体制改革。
这方面发达国家有着许多成熟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和学习他国的经验,可以使我们改革少走弯路。
下面我们介绍美国基层民主政治的一个案例——加州里弗塞德市市政管理体制及其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一、里弗赛德市议会——经理制的模式——美国基层民主自治的一个案例里弗塞德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个拥有25万人口的中小城市。
1953年该市根据新的城市宪章引进了议会——经理制。
在这一体制下,议会制订城市法律和大政方针,市经理则行使城市日常行政管理权。
美国这一城市管理体制产生于20世纪初,1908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小城市斯汤顿市任命了一位总经理来指导该市的工作,成为这一体制的发端。
当时这一体制就被人们欢呼为“市政改革的最新号角”。
目前美国大约有2500个城市实行这一体制,加州最为普及,其98%的城市都实行这一体制。
里弗赛德市政府结构、产生及各自职责。
里弗赛德市议会——经理制模式的政府架构由下表可以看出:市议会和市长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市经理则是由市议会任命的日常事务管理人员,他(或她)直接领导市各行政部门。
里弗赛德市政府议会、市长和市经理的产生及职责:(一)市议会、市议会由各个选区4年交叉任期选举产生的7个成员组成。
每个议员分别从具有3万多人口的选区中直接选举产生。
那7个议员并不是同时换届的,这是为了保持议会成员的相对稳定性。
作为立法机构,市议会制定法律并且确定管理城市许多活动的政策。
议会接受来自市长、市经理、各种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以及公众对特定立法的建议。
每一次立法都要听取和考虑来自市民和组织的评论。
议会通过年度预算并批准预算中的每一项资金支出。
公共工程的规划和计划书由市议会批准。
市议会任命市经理、市律师、市书记员以及市民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的各成员。
美国城市社区自治的现状与趋势_郑晓东
美国城市社区自治的现状与趋势*郑晓东提要:美国的社区治理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公民自治的典型形态。
本文在分析美国城市社区自治中的各种主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以布什政府的/信任为本的社区自主策略0 (FBCI S)为例,讨论了美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趋势,即推动/公民治理0,提高社区的自主性和自助性,强化其作为基层社会单位的自治性特征。
关键词:社区自治美国现状趋势作者郑晓东,男,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杭州310018)一、作为社会基本自治单位的城市社区美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¹而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单位,在其城市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美国公民实现自决自治的基本地方性单元,也是美国社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依托单位,官方与民间的大部分社会调查和社会统计也基于这类单位。
º有学者甚至将美国式的社区公共生活视为地方自治乃至其整个政治体系的核心特征。
»根据美国人编纂的5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6,社区是指/一群邻近的有共同利益并能够相互帮助的人的居住区域0,¼根据这个定义,社区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特征:¥地域性:社区首先是建立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之内的共同体,它由相邻的数个/邻里0(neig hbor hood)构成,主要是指居住于区域内的居民家庭,同时也包括座落于其中的企业和其他社会团体。
这种地域性的共同体往往是在一定的历史、地理乃至族群条件下形成的,是市镇之下的一个基本社会单位。
½¦组织性:社区是一个地方性的自治自决的行动单位,人们往往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诉求来参与社区内外的公共事务,这种参*¹º»¼½本文隶属毛丹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招标课题(2007JJ D840192),5农村社区的成长、转型与城乡社区衔接问题研究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全国公路网 (National Highway System) ) 长度已达630多万公里,是铁路运营里程的 倍。 多万公里, 长度已达 多万公里 是铁路运营里程的65倍
16
匹兹堡 辛辛那提
圣迭戈
),长度达 多公里。 美国州际高速公路网 (Interstate Highway System),长度达 ),长度达88500多公里。 多公里
10
5、相关产业和附属产业的螺旋式增长产生了额外的 增长效应:扩大就业---人口增长---需求增长---更多高 级服务和活动人口 6、地方税收上升,为改善基础设施提供了可能。所 有这一切又进一步强化了集聚经济,吸引了新一轮投 资。 这种自行推进的螺旋式增长也被称为累计因果 累计因果 (cumulative causation)过程。 对其他城市产生负面效果:人口与资本外流,当地发 展速度降低,更加快了流入城市和地区的增长。这些 负面结果被称为回波效应(backwash effects)或极 化效应。
11
补2:非均衡发展带来的社会极化和社会空间极化 :
社会空间极化与社会空间隔离是针对西方工业化国家社会急剧 变迁过程中所面对的城市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而提出来的。 社会极化是指社会经济的底部和顶部的增长,即低技能、低收 入家庭和高技能、高收入家庭的数量增长。 社会空间的极化和隔离是指由于城市规划和住房市场影响到城 市社会空间的变化,在空间上引起穷人居住区的隔离 (residential segregation)以及富人居住区的集中。 研究指出:城市化过程中的住房市场导致了贫困家庭在空间上 的集中,而相对富有的家庭从这类地区大规模迁出,这就加剧 一种明显的社会极化现象。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二)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
1
美国城市体系的发展
1、边疆城市化时期 2、商业城市化时期(1790--1840) 3、早期工业发展与城市体系重组时期(1840-1870) 4、工业城市化时期(1870-1920) 5、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萧 条时期(1920-1945)
6、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城市体系的演变
2
五、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萧条时 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 期(1920--1945) )
1、福特主义(Fordism)促使美国城市发展 、福特主义( )促使美国城市发展。汽车开始参与运 输体系的竞争,推动了郊区化时代的到来。 2、国家社会地理大变革:北部城市第一代黑人聚集区诞生;汽 、国家社会地理大变革: 车和卡车的使用使许多小城镇发展停滞;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使 煤矿和铁路城市相对衰退,油田城市兴起;高速公路网引发卫星 城建设。 3、日益增强的经济一体化和更加复杂的企业组织。在横向、纵 、日益增强的经济一体化和更加复杂的企业组织。 向和斜向三个方面持续加强:收购竞争者、收购上下游公司、收 购生产活动不相关但效益很好的公司。复杂企业组织出现,兼并 大潮迭起,1%的公司占据了全国约50%的生产能力。许多国家 资产和商业资产的运用不再取决于本地业主的决策。
12
社会空间的极化和隔离的原因: 1、城市公共空间的私有化 2、维护地方政府利益的城市发展逻辑 3、市场的偏好 社会空间的极化和隔离是一个再生产过程
13
补3:对集聚效应的改进和补充 :
1、扩撒(或涓滴)效应(spread or trickle-down effect): 扩撒(或涓滴)效应 扩撒 核心的高等级需求可以带来边缘城市的经济增长。 2、边缘城市可以通过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过程 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 来发展经济力量。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企业的创新能 力。 3、城市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带来集聚不经济 集聚不经济 (agglomeration diseconomies): 厂商:土地成本增加、交通堵塞、垃圾处理、更高的税收 等。城市居民:接受更多的直接负面影响。 4、技术创新和交通通讯的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和区位机遇。 5、一旦工资级差足够大,核心城市就会发生投资缩减,从 而导致去工业化 去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形成所谓“资本 去工业化 资本 投资的秋千运动”。 投资的秋千运动
14
高速公路、区域扩散和大都市区合并( 高速公路、区域扩散和大都市区合并(1945-1972) )
交通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强烈地影响了经济发展, 国家经济结构转向与福特主义的大批量生产相关 的发达资本主义(advanced capitalism)。 城市体系发展特点: 1、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建立,远途和次远途大运量 喷气式客机航空网发展。便利的网络系统从交通 和就业两方面改变了城市体系的结构,产生了一 个矛盾统一的结果:区域扩散(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和大都市合并(metropolitan consolidation)。
20
70年代经济危机和新福特主义的城市重构(1972-1983) 年代经济危机和新福特主义的城市重构( 年代经济危机和新福特主义的城市重构 ) 70年代的经济危机:能源价格突然上涨;日、欧企业渗 透;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的低成本竞争;基于新技术 和需要开发新能源的新产业对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危机对城市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决定作出努 力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10年的企业重组和重新布局加 速了工作岗位从老中心城市的工业区中分离出来,进一 步刺激了拥有更便宜土地、劳动力和更低地方赋税的阳 光地带城市的发展。
9
集聚经济的作用方式: 集聚经济的作用方式:乘数效应和累计因果效应 1、后相关联(backward linkages):新公司为工业 发展提供组件、原料、专业服务或设施。 2、前相关联(fordward linkages):新公司将工业 制成品作为原材料,进行装配加工包装销售。 3、这些相关产业的存在形成了一个具有专业技能的 能够吸引更多公司的劳动力市场。 4、所有这些产业间的联系有助于推动专业人员和技 术人员的交互作用,维持研发机构等,从而增加了新 的发明与创新的机会,并进一步刺激增长。 以上四点组成了地方经济的乘数效应 乘数效应(multiplier 乘数效应 effect)
3
1915年旧金山世博会上,T型汽车的生产流水线每 分钟组装一部整车并现场销售, 年旧金山世博会上, 型汽车的生产流水线每 分钟组装一部整车并现场销售, 型汽车的生产流水线每10分钟组装一部整车并现场销售 年旧金山世博会上 世博会期间共生产4400辆。 世博会期间共生产 辆
4
五、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郊区化和大萧条 早期福特主义、汽车时代、 时期( 时期(1920--1945) )
4、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关键转型时期:经济危机与宏观调控 、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关键转型时期: 经济处于长波周期的下滑趋势中,出现严重的生产过剩:劳动力过剩、 生产力过剩、资本过剩 农业:机械化大生产使产量提高但农产品价格大跌。 工业:城市工业增长不平衡的后果显现,那些制造货物和组件的专业 化城市失业率达60%,重工业大城市底特律和匹斯堡达50%,经济较 为多元化的城市如费城和西雅图达20-30%。 外贸:实施关税法企图保护本国农业却引发全球贸易争端和贸易衰退。 金融:股票市场的过度投机和复杂的企业兼并使市场很不稳定。 政策:加大干预经济力度。前期:政府对银行贷款进行严格限制, 更压制了对工业生产;后期:用税收引导资本进入三级循环(投资 于科学技术和“社会间接资本”如教育、健康和福利项目);调控 消费需求管理经济,公共消费增加以刺激需求或通过公共工程的就 业吸收多余劳动力。
7
补1:工业城市化时期开始出现的非均衡发展 :
非均衡发展(uneven development):工业 资本主义城市体系中最重要和特殊的特点。 表现:自19世纪末,其在美国的表现就是高 度城市化、高度工业化的富足的制造业带 “核心”与覆盖全国其他地区的“边缘”之 间的对比差异。 这种非均衡发展的核心-边缘模式(coreperiphery pattern)在微观的尺度上表现更为 明显。在核心地区内部:城市集中度非常高 的大都市带与小城镇存在强烈反差。在边缘 地区内部:存在更大差异。
18
美國城市間的居民流動2007年出現大幅減少,房地產泡沫的破裂迫使更多的 年出現大幅減少, 美國城市間的居民流動 年出現大幅減少 美國人暫緩搬家計劃。 美國人暫緩搬家計劃。
19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区域扩散和大都市区合并 (1945-1972) )
3、美国商业的重组即造成了经济体系的区域扩散,也造 成了一定数量的大都市区合并。表现在企业控制中心 (control center)和研发中心(R&D)日益地方化。 至1970年,世界最大的工业、金融、商业、物流、公共工 程等企业有25%将总部设在纽约;这种优势地位反应了 “相对较好的可达性,相对更有效的企业家精神相互累计 和加强的过程。” 研发机构作为另一种高收入、高增长的经济活动,传统上 被分散布局,其分布模式依赖于母产业的布局。而在发达 资本主义时期,许多远程的研发活动被吸引到集团公司的 中央实验室。
17
1956年开始此计划,连接了所有人口超过50000以上的城市。 年开始此计划,连接了所有人口超过 以上的城市。 年开始此计划 以上的城市
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区域扩散和大都市区合并 (1945-1972) )
2、一批新技术和高增长部门(原子能、电子、航天、石化、生物制 药)促使西部和南部“阳光带(Sunbelt) ”城市群出现(亚特兰大、 休斯顿)。 早期制造业带的集聚不经济已超过其先发优势(initial advantage)和 累计因果效应。战后联邦政府巨额军事和研究发展经费的支出,不 仅推动了阳光带基础工业的发展,而且刺激了该地区高科技工业的 兴起,成为它蓬勃发展的坚强后盾。 二次大战前,南部阳光带基本为北部的资本投资场所、原料产地和 商品销售市场,其城市化水平远不及东北部和中西部。1920年, 南部只有洛杉矶跨入全国十大城市之列;但1980年的全国十大城 市中,已有五个位于阳光带,即洛杉矶、休斯顿、达拉斯、凤凰城 洛杉矶、 洛杉矶 休斯顿、达拉斯、 和圣迭戈。 和圣迭戈 作为衡量城市化综合指标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19401980年,全国平均数由 52.6%上升到74.8%,南部由36.7%上升 到66.9%,西南部则由58.8%上升到83.9%。从中看出西南部城市 化水平已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南部则基本与中西部和东北部持平。 70年代,北部都市区就业人数增长率为12.4%,南部则达到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