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效学习】2014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导学案

合集下载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doc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doc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山西省汾阳市杏花初中李海清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2.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能力目标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学习重点难点1.快速并简洁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2.文中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探险队员的崇高精神。

学习方法自学诵读----成果交流----质疑讨论----点拨理解----拓展延伸课前准备学生:查找并观看有关雪域高原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信息;听歌曲《青藏高原》;读课文,排除伺语障碍,初步了解文意。

老师:多媒体课件导学过程%1.预习导引1.文题解读“巅”是什么意思?“地球之巅”指的是哪里?谁登上了地球之巅?用自己的一句话解读文题。

2.话说珠峰你知道“珠穆朗玛”的地理位置和藏语意思吗?人类挑战珠峰的经历你了解多少?人类测量的珠峰的高度是多少?登顶珠峰的第一人是谁?3.掌握词语破()骨崔巍()()镶嵌()( )漆()JE/八、窒()息葡匐()()养精蓄()锐斩钉截()铁崎岖()()履()践携()带4.了解作者郭超人,高级记者,曾任新华社社长。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西藏十年》《向顶峰冲刺》等。

5.关于登山你了解登山运动吗?参加这项运动需要具备怎样素质?你如何看待这个运动?%1.课堂导学1.赏…图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珠穆朗玛峰图片,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珠穆朗玛峰在自己心目中印象。

老师补充概括,让学生明确登上珠峰的不易:•珠穆朗玛峰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交界处。

“珠穆琅玛”系佛经中“神女”的译音。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七年级(下)语文导学案编号:班级:姓名:课题:登上地球之巅主备:审核:时间:年月第周导学目标:1、学习简要概括课文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和协作精神,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前预学: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缭.( )绕砭.( )骨履.( )践崔巍.( )滞.( )留窒.( )息匍匐..( ) ( )2、解释下面词语。

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缭绕:斩钉截铁:阴霾:3、背景链接。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2400多公里,主脉平均海拨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肴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婉蜒的银蛇。

其中最为高人际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

二、交流预学情况三、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学生速读课文,思考:1、用自己的话概括登山队员突击主峰几个阶段。

2、在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

(二)文本探究1、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文中哪些部分详写,为什么这样安排?(三)比较阅读,揣摩人物《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刘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起继续行进。

请将对二人的描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

1、两人终止同队友一同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作出终止前进的决定时,两人的想法是一样的吗?3、奥茨留给队友最终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间”,刘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难写成的71个字的遗书。

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

23 登上地球之巅一、字音字形1.识记生难字冰镐.()biān()骨履.践()zhì()留窒.息()匍匐..()阴mái()迸.散()2.读准多音字藏.族:____ 其他读音:____ 组词:____二、重要词语1.砭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形容山高大雄伟。

3.勇往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养足精神,积蓄力量。

5.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________: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7.齐心协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文体知识通讯是报纸、广播常用的新闻体裁之一。

其功能是及时、准确、真实地报道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

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因素,要写出事物的全貌或全过程,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

它分为新闻通讯和文艺通讯两大类。

答案:一、字音字形1.gǎo砭lǚ滞zhìpú fú霾bèng2.zàng cáng 收藏二、重要词语1.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2.崔巍3.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4.养精蓄锐5.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6.斩钉截铁7.思想认识一致,共同努力。

1.文章在叙述中着重写了哪个人物?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这个人物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精神?点拨:主要写了刘连满这个人物,采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刘连满多么想活下去啊!他从来没有像此刻这样强烈地感到,他应当想尽一切办法活下去。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精品】七年级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优秀教案

最新中小学教学设计、试题、试卷《登上地球之巅》教学设计舒寅 2学习目标1、锻炼归纳课文的能力2、学习叙事详略,选材典型,及抓住光景特色来描绘的写作方法3、领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敬奉献精神学习要点有详有略复述课文及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学习难点掌握怎样抓住光景特色进行光景描绘学习过程一、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疆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巅峰,它高达8848.13 米,是世界最巅峰。

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疏,常常刮七八级狂风,十二级狂风也许多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洋溢天际。

因为珠峰的地理环境独到,拥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探险与科学观察自 1921 年起,不停有人试图征服珠穆朗玛峰,但多遭失败。

直至 1953 年 5 月 29 日,英国探险队的两名队员才第 1 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

1960 年 5 月 25 日 ,中国爬山队的 3 名队员 (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初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顶;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爬山队9 名队员又一次从北坡集体登上珠穆朗玛峰顶,并在主峰顶竖起了 3 米高的觇( chān)标。

据此觇标中国第 1 次测得珠穆朗玛峰的精准高程。

与爬山活动相当合,中国科学院也多次组织了大规模综合观察,进行了地质、地理、生物和高峰生理等多门学科的研究。

1988 年 5 月中、日、尼 3 国运动员实现了从南、北坡登顶超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1989 年成立的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面积约为3000 平方公里。

二、作者简介郭超人( 1934~2000 ),高级记者, 195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 年 11 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 年月曾采写大批新闻报导揭穿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 年月随中国爬山队达成登攀珠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导,70 年代采写的《驯水记》颂扬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七下语文导学案《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 登上地球之巅★学习导航·心随书动1、感知课文,理解积累字词。

2、快速默读,概括课文信息,把握叙事详略。

3、探究、理解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4、学习登山队员们强烈的团体合作、崇高的奉献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

珠穆朗玛峰断想在世界的地球空间里没有任何高出你的头顶只有人的思想和他创造的东西例外没有人不承认你伟大的身躯里持续播种着生命的奇迹在猎猎之风下你释放着智慧和光芒你独尊在世界屋脊的排位朝夕注视着融纳深不可测的高天和承载万物的厚土你用情感把大地冻僵的思维捂热用温柔的语言刺破厚厚的风霜雪雨化做长江黄河的涛声你的灵魂始终占在第一的位置你的征途是要历尽无数个春夏秋冬你把生命的全部用七彩色贯通连接世界的各个角落你描绘的是伟大中的伟大者你要实现的是最伟大中的最伟大者★基础同步·千锤百炼1.给加点字注音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___()___()___()___济颤绕散()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选词填空。

①朵多白云在山岭间不散。

(围绕缭绕)②寒风凄厉地着。

(呼啸呼喊)③……只有顶峰还露出的轮廓。

(模糊隐约)④……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

(闪耀闪光)5、指出下面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A、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B、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阅读精练·小试牛刀(一)……①在接近“第二台阶”顶部最后三米的地方,岩壁变得垂直而光滑。

这时,刘连满走在前面开路。

他用双手进岩缝,脚尖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但是,由于体力不济,身体稍微一,便扑通一下到原来的地方。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5)无氧攀登。
(6)登顶成功。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分析、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同时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你觉得哪些地方写得比较详细?哪个人物是作者着重描述的?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懂得记叙复杂事件应该选择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
三、细读课文,复述细节




知识

技能
1、锻炼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描写景物
过程

方法
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景物的语句;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学习探险队员表现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的奉献精神。教学重点与 Nhomakorabea难点
重点
提高复述课文的能力,学习叙事的详略和选材的典型性
难点
掌握如何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景物描写。
四、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师:从刚才大家复述的这些感人的细节中,你感受到了登山队员身上哪些优秀的品质?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这一环节意在使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人物思想感情,感受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行情感体验。这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积累语言,学习景物描写
1.四人为一组,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品一品,谈一谈。然后全班交流。
登上地球之巅
课题
23登上地球之巅
课型
新课
课时序数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授课
日期
课 标
解 读

教 材
分 析
【课标要求】主要练习快速默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内容分析: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某某,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导学案 新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精品导学案 新

《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重点】1、复述故事,提高概括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探险队员表现出来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耸.立()砭.骨()崔巍..()..()匍匐阴霾.()余暇.()2、解释下列词语。

①砭骨::②履践:③阴霾::④迫不及待:⑤侵袭:⑥哀思:3、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2)找出文中感人的描写语段。

登山队员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3)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4)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在《伟大的悲剧》中,我们曾为斯科特等勇敢者的悲壮之举感动不已。

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这样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探索者,今天,我们就来接触这样一批《登上地球之巅》的勇士们。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读一读。

1、再突击顶峰的过程中,队员们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力衰竭,寒冷、黑夜、缺氧(标出课文中的提示语)2、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3、课文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例表现队员们坚强和大无畏的精神。

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和刘连满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

(二)议一议。

1、刘连满的形象令人感动难忘,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2、12自然段中引用杨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中的那段话作用是什么?是否离题?3、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在文中勾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1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作者简介:
关于作者 郭超人(1934—2000),男,某某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某某分社、某某分社、某某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某某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3、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和习惯整理字词。
组间交流:
边看图片边复述课文。
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注意引导学生倾听,并按要求进行评价。
预习
1、朗读。
2、思考:本段感人之处在哪儿?
三、在备习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
出示评价要求:①是否抓住重点字词,情节是否完整。②语言表达是否生动形象,有感情。
展示登峰全过程的图片。
师小结课文情节:
陷入困境,凶多吉少;
舍己为他,绝处逢生;
团结一心,无私奉献。
提出思考问题:本文中哪个情节最感人,为什么?
倾听学生的质疑,理出研习思路。
朗读第九自然段。
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备习中的质疑,小组内交流后提出来,供研习交流。
学生可能从各个角度发言,显示出对文本的多元化理解,教师要灵活处理。
时习
1、阅读拓展:人类登月
2、对“阿波罗”飞船飞向月球成功这件事,你是怎样认识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到言必有据。
预习
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内容。
一、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1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课题:登上地球之巅课型:新授时间:201年月日学案序号:主备:审核: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重点难点】体会文章景色描写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给下面得分加点字注音:砭.骨()履.践()崔巍.()齐心协.力()冰镐.()滞.留()迸.散()养精蓄.锐()匍匐..()窒.息()腰酸背痛.()勇.往直前()2.解释词语含义: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窒息:匍匐:斩钉截铁:异口同声:3.队员在登峰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4、细读课文,找出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地方,批注学习。

二、学习•研讨1.简介珠穆朗玛峰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绵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2、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3、中国登山队队员在突击主峰时遇到哪些困难?他们靠什么克服这些困难的?①②③④⑤⑥4、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5、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6、文中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或人物,说一说这些细节表现了登峰队员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结合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刘连满尽管没有成功登顶,但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是英雄,但是,英雄却没有享受到英雄的待遇。

四人回来后,王富洲、屈银华、贡布三人享受了英雄应有的待遇,他们身居要职,万人敬仰,生活富足……,可是,刘连满呢,被分配到哈尔滨某工厂,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车间工人,直至退休后还要跟人打工(守门口),三个孩子下岗,老伴没工作,生活困顿。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课中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3 《登上地球之巅》课中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中国人第一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过程。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色描写的作用。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1.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简介2.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峰活动简介二、预习检查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课文诵读和字词掌握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速读课文,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四、问题探究1.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2.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3.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4.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举例说明。

5. 本文叙事,详略得当,说说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为什么要详写?五、概括主旨和写法1.队员们征服“第二台阶”,刘连满作人梯、留氧气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2.请概括出文中详写了哪些典型事件?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3.从课文的详写中懂得写作上哪些技巧?4.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请找出来,想想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5.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试找出来,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六、分析人物1.文章集中写了王连满哪些事例?2. 你觉得王连满是怎样一个人?3. 文章为什么单用了两个段落来突出写他一个人?七、作业:搜集整理有关探险家的事迹,并讲给大家听。

百度文库是百度发布的供网友在线分享文档的平台。

百度文库的文档由百度用户上传,需要经过百度的审核才能发布,百度自身不编辑或修改用户上传的文档内容。

网友可以在线阅读和下载这些文档。

百度文库的文档包括教学资料、考试题库、专业资料、公文写作、法律文件等多个领域的资料。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全效学习】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教案 新人教版

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教案主要内容:《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学习重点:《登上地球之巅》1、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真正的英雄》1、了解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巨大悲剧。

2、感知人类最为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认识到——整个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与一切艰难险阻斗争的历史。

知识讲解:一、基础知识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耸立sǒng砭骨biān崔巍cuīwēi匍匐púfú阴霾mái余暇xiá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缭绕——缠绕斩钉截铁——锲而不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阴霾——阴晦梦寐以求——孜孜不倦迫不及待——难以弥补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

履践:践踏。

崔巍:形容山高大雄伟。

阴霾: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

侵袭:侵入和袭击。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

哀思:悲哀思念的感情。

二、重点分析1、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2、阅读课文,试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得面对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氧气已经不多了,他们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5)夜已黑,在8830米左右的地方无氧攀登。
(6)凌晨,登顶成功。
2、默读全文,请说说登山英雄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又是靠什么来战胜的?
遇到三大困难:①寒冷,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②黑夜,山上山下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天空闪耀;③缺氧,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他们之所以能战胜困难,主要靠以下几点: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3、登上地之巅
课题
23、登上地球之巅
课型
新授
导学内容: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2、速读课文,复述主要内容。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重点: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导学难点: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豪情壮志。
3、本文选材详略得当,试简要概述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件?有什么好处?
一是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依次写出这里的岩壁极其陡滑危险,队员们用“人梯”翻越的方法,在黑夜中攀登的艰险,以及想到英国登山家的失踪。二是详尽写了X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这样详写有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4、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X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X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5、阅读第15自然段。
这段文字真实地描述了X连满同志在险境中复杂的心理变化历程。他在死神扑来之际,对生命是多么的珍惜。但为了同志,为了党和祖国,为了自己的事业,毅然留下短信,把救命的氧气无私地奉献给肩负光荣而艰巨使命的同志们。这种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激励我们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3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3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23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23登上地球之巅【预习案】一、材料链接1、作者介绍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1960年,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地了解了许多感人故事,本文就选自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

二、预习自测1、字音字形: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2、整体感知(1)登珠峰的英雄遇到哪些困难?是靠什幺来战胜的?(2)登顶成功,只是文中介绍的这四个人努力的结果吗?请说明原因。

(3)按一定的顺序理清运动员登顶主峰的几个阶段,分别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每一阶段的主要内容。

三、质疑【探究案】一、内容探究1、找出文中令人感动、难忘的人物形象,并说说他的哪些行动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从中表现出他怎样的优秀品质?2、读完全文你有哪些感受?
二、写法探究1、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2、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22在沙漠中心【预习案】一、材料链接1、作者介绍圣埃克絮佩里是法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主要是在航空线上度过的。

从。

【推荐下载】初一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推荐下载】初一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键入文字]
初一语文下册第23 课《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
课题:23、登上地球之巅
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砭骨、养精蓄锐、齐心协力、斩钉截铁、履践、崔巍等词语。

2、能完整准确地复述课文。

3、品析刘连满这一人物形象,感受登山队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及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4、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积累字词: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峰巅()biān()骨崔巍()bèng()发
滞留()zhì()息púfú()
缭绕()lǚ()践养精xù()锐
2、介绍珠穆朗玛峰。

3、朗读课文2 遍,感知文章。

(1)在题目上加一些信息来概括课文内容。

(2)复述印象最为深刻,最令你感动的细节。

第一课时
导学要点:积累字词,感知大意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交流展示。

1。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登上地球之巅第一课时导学案(

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关于背景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导学过程】1.给加点字注音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2.多音字注音组词济()___颤()___绕()___散()___()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课文内容填空(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讲学稿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讲学稿导学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讲学稿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登上地球之巅讲学稿导学案23、登上地球之巅学习目标:一、能抓住要点归纳登顶的几个时期。

二、能突出重点,复述故事,从中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3、体会景色描述的作用。

学习进程:一、预习导学:一、了解作者及珠穆朗玛峰的有关地理知识。

二、积存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3、认真阅读课文,选择自己以为最动人的段落,进行复述。

要求:能表现出自己以为最动人的特点,能表现出运动员的英雄气概,能做到详略兼顾。

二、课堂研讨:(一)检查预习(二)整体阅读感知快速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注意动人的情节和动人的人物,完成:一、文章所写的登顶进程能够分为几个时期?请你划分并归纳各时期的要紧内容。

二、三名队员最后能够登顶成功,从文章看来,你感觉靠的是什么?3、刘连满关于三名队员成功登顶,起了什么样的作用?4、文章最后以“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顶峰的创举”一句戛但是止,读后总感觉言犹未止,意犹未尽,你是不是也有如此的体会呢?那么,请你把感觉还应该说的话,还应该写的文字,接着补充出来。

(三)比较阅读,琢磨人物《伟大的悲剧》一文中的奥茨同本文的刘连满一样,因故不能同队友一路继续行进。

请找出二文中写二人的部份,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个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中的人物,讨论,交流:一、两人终止同队友的行进,是出于个人目的吗?二、作出终止前进的决按时,两人的方式是一样的吗?3、奥茨留给队友最后的话是“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刘连满留给队友的是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艰巨写成的77个字的遗书,请认真默读体会,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4、你怎么看待探险活动中他们二人这种半途退出的行为?(四)景色描述赏读一、找出课文中你以为最出色的景色描述,读一读,想一想这些景色描述是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这些景色描述有什么作用?二、仿照文中景物描述的方式,抓住自己生活周围景物的特点,写一个片段,力图表现人物的情感。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23 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新人教版

23.登上地球之巅郭超人【导学目标】1. 理解积累词语。

2. 了解有关珠穆朗玛峰的知识和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3.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掌握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4. 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5.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激励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勇气。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课文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难点:理解文中穿插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使用】【导学过程】一、预习领先一步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耸.立 ( ) 砭.骨 ( ) 崔巍. ( ) 匍匐.. ( ) 阴霾. ( )窒.息()峰巅.()滞.留()履.践()余暇. ( )2. 解释下列词语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3. 资料助读(1)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训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训水记》《时代的回声》。

(2) 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简介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西藏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3) 1960年中国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活动简介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穆朗玛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建起了大本营。

参加这次活动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为尽早征服珠穆朗玛峰,他们做了大量的周密的准备工作。

0407(初一语文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正稿).doc

0407(初一语文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正稿).doc

23.《登上地球之巅》导学案编制人:张莉 审核:刘凌领导签字:游萍 目标】抓住要点概括登顶的几个阶段。

出重点,复述故事,从屮感受登山运动员的英雄气概。

景色描写的作用。

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开拓创新精神。

说明与学法指导】预习:15分钟预习课文,根据导学案的提示,先默读一遍,再浏览一遍,15分钟完成预习学 案。

探允:5分钟课前检测,5分钟合作探究,20分钟展示点评,10分钟巩固落实、当堂检测。

【自主预习】链接】穆朗玛峰是地球上的最高峰,其北坡被许多登山家认为“连鸟也无法越过”, 是“充满死亡的路线”。

自1953年5月29日人类首登珠峰成功之后,包 括屮国的世界各地的许多登山者都在珠峰上留下脚印。

1921年:第一支英国登山队在查尔斯•霍华德・伯里中校的率领下开始攀 登珠到达海拔7000米处。

1922年:第二支英国登山队使用供氧装置到达海 拔8320。

1933年:两名英国飞行员驾驶飞机到达珠穆朗玛峰。

1953年5月 29 0:新西山者埃徳蒙•希拉里作为英国登山队队员与尼泊尔向导丹增•诺 尔盖一起沿东脊路线登上珠穆朗玛峰,成为登顶成功的世界第一个。

1956 年:以阿伯特・艾格首的瑞士登山队在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

1960年5月25日:屮国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上 珠穆朗玛峰,把鲜艳的五星红上了地球之巅。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 为世界上首位从南坡登上珠峰的。

同年,屮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 队员登顶,藏族队员潘多成为世界上位从北坡登顶成功的女性。

1993年5 月5 口:屮国海峡两岸联合攀登珠峰活动中,峰,普布,其米,开村,加措 登顶,台湾省同胞吴锦雄首次从北坡北侧登顶。

1978奥地利人彼得•哈贝尔 和意大利人赖因霍尔徳•梅斯纳首次示带氧气瓶登顶成一篇通讯,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真实地写出了中国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 从北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山全过程的惊心动 魄、成功以及喜悦,从而可以感受到队员的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2.关于背景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
【导学过程】
1.给加点字注音
耸.立___缭.绕___峰巅.___摄.氏度___
滞.留___崎岖.___窒.息___轮廓.___
2.多音字注音组词
济()___颤()___绕()___散()___
()___()___()___()___3.成语填空
养精蓄()斩钉()铁异口同()齐心()力
勇往直()步()艰难头()眼花腰()背痛4.课文内容填空
(1)即使有()的体格,()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

(2)他们的四肢更加()了,他们的行动更加()了,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http://w ww
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三、精读精练
⑴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

只有珠穆朗玛顶峰还露出隐约的。

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匍匐在地上,依靠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每前进一步都变得更加吃力了。

⑵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了。

⑶到达八千八百三十米左右的地方,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

但这时风也渐渐变小了,这对攀上顶峰十分有利。

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

王富洲首先开口说:"同志们,我们三个人现在担负着攻克主峰的任务。

氧气没有了,继续前进虽然可能发生危险。

但是我们能后退吗?"
⑷屈银华和贡布用斩钉截铁的语气异口同声地回答:"继续前进!"
⑸他们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而地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历程。

⑹现在,他们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停下来休息很长的时间。

由于高山严重缺氧,他们感到眼花、气喘、无力。

他们的四肢更加沉重了,他们的行动更加迟缓了。

甚至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需要半个多小时。

他们忍受着肉体上的巨大痛苦,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地朝顶峰走去。

⑺在越过东面一段雪坡以后,王富洲、屈银华和贡布向右绕至北面的岩石坡继续向上攀登,终于登上了一个岩石和积雪交界的地方。

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攀登的山岩了。

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1.为文中的空白处选择合适的词语
A.轮廓低矮果断大胆 B.轮廓低矮大胆果断
C.外形高大大胆果断 D.外形高大果断大胆
2.为什么选文中几处提到珠穆朗玛山顶峰、群峰在夜色中的黑影?新课标第一网3.段⑶中写到“他们站在岩坡上沉默了片刻”,你能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吗?请你为课文补上一段心理描写。

4文中加点的词语“斩钉截铁”和“异口同声”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5.对于这三位登山运动员来说,阻碍他们登上顶峰的最艰难的三个障碍是什么?
6.你认为从选文中可以看出这些登山运动员具有怎样的精神、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