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的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第21卷第3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塑:21:№:圣:匹墅避堡蛩盟咝里墅垡型垡堕避墅。
垫堡浅谈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和创新陆雨苗(江苏科技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00)摘要:文章分析了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针对传统以工科模式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现代设计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一套以构建“立体课程链”教学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创新设计思维为灵魂,以开放式、个性化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导,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前提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工业设计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中圈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25(2008)03-0112-02作者简介:陆雨苗(1981-),女,河南郑州人,留俄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教育教学。
我国工业设计教育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短短二十几年,很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
据统计,在全国400所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校中,工科类院校占有很大的比例,是设计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在这些工科院校中,大部分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师资和办学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制约了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笔者通过对部分高校的调研,对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育的改革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工科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工科院校开办设计教育在某些方面比艺术类院校有着明显的优势:科研环境好,工程技术实力雄厚,在对产品进行加工制造以及新材料的开发研制等方面见长。
但同时也存在不足。
首先是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全国开办的历史较短,设计教育的体制不够完善,缺乏一定的办学经验。
其次是由工业设计专业自身的特殊性决定的。
工业设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它对设计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和综合的。
工科院校一般是在工科的基础上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招生对象为理科生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重技术、轻艺术,形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够全面、创新意识薄弱等特点。
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
课程教学改革建设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改革建设计划1. 教学目标的调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课程内容的调整: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兴趣,优化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和前沿性的知识点,提高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
3. 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实际应用能力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个体差异化评价。
5. 师资培训的加强: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
二、实施方案1. 制定详细的课程改革计划,明确教学目标和改革方向,确保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
2. 对现有课程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现状,确定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内容。
3. 设计新的课程内容,融入实践性的项目和案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能力。
5. 每学期末,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和项目作品等形式,进行综合性评价,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个体差异化评价。
6. 加强与企业、社会资源的对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7. 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创新实践,并进行经验交流和分享。
8. 定期对课程改革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学教育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大学课堂教学也亟需改革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了一项重要课题。
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来进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通过案例研究、策略探讨和效果评估,希望可以为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字数: 219】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和挑战。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解决。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创新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大学课堂教学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师往往采用一成不变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之间的断层,教学内容往往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如何更好地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理念,进行大学课堂教学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人才力量。
【问题提出】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深入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指导。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探讨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求。
教学改革设想和措施
教学改革设想和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实施创新的教学改革设想和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是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能力之一。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引入项目制学习:通过开展跨学科的项目,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合作能力。
2.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3.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组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二、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以下是一些个性化教学的设想和措施:1. 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发展。
2. 引入智能化教育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开发智能化教育工具,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以下是一些跨学科教学的设想和措施:1. 整合课程内容: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设计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和应用能力。
2. 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综合性实践活动,如社会调研、实验研究等,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入跨学科评价方式:设计跨学科的评价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发展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教师专业发展的设想和措施:1. 提供专业培训机会:为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机会,更新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改革
基于创新思维培养的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编译原理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编译原理实验能力,采用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和研究。
一、实验教学的创新理念创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倡导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多元化的解决问题方法。
基于这一理念,我们在编译原理实验教学中,采用了创新思维培养的方式进行改革。
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内容1. 课程设置的创新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注重将编译原理实验与当前的前沿技术结合起来,引入最新的理论和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探索。
我们通过不断更新实验内容和案例,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应用情况,让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创新,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我们对编译原理实验的项目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调整,突出实用性和创新性,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解决真实的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们增加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和实施实验方案,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们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践项目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我们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促进其共同成长和进步。
三、创新思维培养的实施策略1.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实验平台,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和探索,增加了实验设备和工具,让学生在实验中用到真实的工具和设备,增加了实验案例和资料,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更多的信息和灵感。
2. 鼓励学生开展创新项目为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鼓励学生开展创新项目,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让学生在实验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
圈
雾 中国电力 教育
20 年1 月上 总 第16 08 2 2 期
的指 导方 法 ,使学 生 获得 科 学 研 究 、学 习新 知 识 的能 力 。
5 选 题 应 具有一 定的先 进性 .
处于 现在 的信息社 会,科学 技术 日 新月异,企 业急需具有
教育最后 阶段 的学习和训练。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将所 综合 素质 和先 进技术 的人才'要注 重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新 学 的理论 知识 、 实验方法和设计能力 得到巩 固、 提高 、 融会贯通, 技术 的能力。机械 设计 制造 及其 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 的题 目要
校 应 用型 人 才培 养研 究”( D 00 A A 7 ̄) 的研 究成 果。
毕业设计是本科专业培养计 划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培养学 用的题 目,把毕业设计当做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次实战演习。 生综 合运用所 学知识,提高分析 问题 、解决 问题和创新能力 的 重要环节,国 内外高 等院校都十分重 视。毕业设 计是学生大学
4 选 题 宜尊重 学生的 意愿和 兴 趣 .
的能力 ;培养学生 勇于探索 和创 新的精神 ; 培养 学生作 为未 来
工程 师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 谨求实的工作作风。
一
在 确定毕业设 计题 目前,应 先与毕业设计 的学生进行充分 的交流。通过 交流,先 了解学生 的个人 兴趣,以后从事工作 的 意 向以及个人能力 ( 比如 掌握 大学所学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
作者简介 :王红军 (96 ) 16一 ,女,河南郑州人 ,北京信 科技 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制造与工业工程系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先进指 导技 术 。( 北京 109 ) 0 ]2
基金项 目:本文系北京市高等学校教育教 学改革立项项 目(2017、北京市教育科学 “ 2 4 5 ) 7 十一五 ’规划 2 0 年度课题 “ 07 北京市管高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内容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相关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高校教育也面临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挑战。
而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作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一直备受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围绕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展开讨论。
一、教学目标的转变以往的高校课程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的记忆,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发生了变化,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通过设计课程的目标和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的高校课程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师通过讲授课件和讲解知识点来传递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让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缺乏主动学习的机会。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三、评价方式的创新以往的高校课程教学评价往往以考试为主,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注重评价方式的创新,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如项目评价、实践评价、作品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同时,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发展建议,激励学生进一步提升自己。
四、课程设置的优化高校课程设置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
传统的高校课程设置往往注重传统学科的划分和内容的传授,缺乏跨学科和综合性的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应当注重课程设置的优化,将专业课程与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跨学科和综合性的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五、教师队伍的培养教师是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高校课程教学改革中,需要培养一支具备创新精神和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
教师应当具备广泛的学科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谈高校设计教育的创新性思维培养
谈高校设计教育的创新性思维培养[摘要]设计教育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高校设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设计教育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这些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一批有创新实力与创新精神的设计师。
在设计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高校设计艺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课题。
一、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研究设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一批高素质且具有较强创造性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从根本上思考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
设计艺术教学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教学体系自身不健全,缺乏科学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类似于传统手工作坊,师傅带徒弟,徒弟只能在师傅的指导下完成某项工作,出师(毕业)之后大多数也只能是一架手工机器,缺乏创造性。
因此,探寻一套适合市场实践的、能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艺术教学方法,尤其显得迫切。
市场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设计的快速发展,设计教育以从来没有过的速度和频率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原先的教学方法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境地。
所以,教师应不断思考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科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
设计艺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展开,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统筹各学期各课程的关系,注重目前国内外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新动态、新成果和新观念,将一些新观念引入到教学内容中。
给学生讲观念,就是要求他们在设计时有好的创作观念;教学生识别判断的能力,就是通过成功设计案例的欣赏与剖析,让他们认识什么是好的设计,进而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教给学生方法,就是告诉他们设计要突破常规,颠覆逻辑,这样作品才有张力;教学生执行设计,就是让他们知道设计的创新只停留在好的想法上是不够的,还必须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提高学生审美表现力的过程;教学生讲态度,就是培养他们具有认真负责的专业精神,要对设计的产品和客户负责。
基于培养创新思维的“螺旋式案例分析”三阶段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城市形态与规划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为例
校城市规 划专业研究 生的专业选 修课 6 O ~7 0 , 除 了介 绍
城 市 规 划 方 面 的基 本 理 论 外 , 对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在 指 导
案例 分析 包括 “ 关键 点 应 用” 型、 “ 优 势 与 局 限” 型、 “ 简 图分析 ” 型、 “ 跨 专 业 联 系” 型、 “ 应用讨论” 型案例 ; “ 怀疑创新 ” 能 力培 养 阶 段 的案 例 分 析 包括 “ 发散” 型、 “ 递推” 型、 “ 理论进 化” 型 案 例 等 。“ 螺旋 式案例分析” 三 阶段 教 学 方 法 的
等基本 概念 的探索 精神 , 提高授课 效 果 。
三、 “ 理论 模型 一 实践 应 用 一怀 疑 创 新” 三 阶 段
案 例 分 析 的 方 法
“ 螺旋 式 案例 分 析” 的三 阶 段 包 括 “ 理论模型”
“ 实践 应用 ” “ 怀疑 创 新” , 其中“ 理论 模 型 ” 阶 段 是 在
实践 再上 升至新 理论 ” 的过 程 , 以 此 触 发 学 生 创 新 思
随着 经济的飞速发展 , 培养学生 的创新思维 能力 已成 为大学素 质教 育 的重要 环节 。所谓 的创 新 思维 是 人类解决实 际 问题 、 进行 新 发 明、 新创 造 的思 维过
程, 创造新理论 、 发 明新 技术 、 研 发新 方案等都是 创新
6 4
中
国
林
业
教
育
第3 1 卷
第 5期
For e s t r y Educ a t i o n i n Chi na
2 0 1 3年 9月
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育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改革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创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意识非常关键。
因此,本文将探讨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并介绍一些可行的做法。
首先,创新的课程内容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课程内容往往局限于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问题。
因此,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改革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意义和价值,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比如,在科学课程中引入科学实践活动和实验设计,通过实践中的探究和发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跨学科的融合,使学生能够从不同学科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综合素质。
其次,创新的教学方法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关键。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注重传授知识和灌输信息,忽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而创新的教学方法则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例如,采用项目制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语言课程中,可以运用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语言交流,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沟通能力。
此外,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改革还需要注重评估和反馈的有效性。
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是以考试成绩为导向,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
而在课程改革中,评估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真实能力和综合素质。
可以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如作品展示、口头展示、小组合作等,通过多角度的评估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综上所述,教学设计中的课程改革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教师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实践,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
只有通过创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学生。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名称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名称一、引言在当前教育形势下,教学改革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
针对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项名为“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项目”的创新方案。
本项目旨在通过引入跨学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本文将从项目的背景、目标、内容和实施计划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背景传统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同时,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单一学科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综合发展的需求。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富有实践性、跨学科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方案。
三、目标1.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践项目的设计与实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开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
4.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跨学科的项目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内容1. 项目选择与组建:学生按照自身兴趣、专业方向选择适合的项目,形成小组进行合作。
2. 项目计划与实施:学生根据项目目标和要求,制定具体的项目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实施。
3. 项目展示与评估:学生完成项目后,进行项目展示和评估,通过对项目成果的展示和评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项目效果。
五、实施计划1. 项目启动:确定项目的主题、目标和计划,并组织学生报名参与项目。
2. 项目培训:为学生提供项目主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培训和项目管理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项目管理能力。
3. 项目实施:学生根据项目计划,分工合作进行项目实施,包括调研、设计、实践等环节。
4. 项目展示:学生完成项目后,组织项目展示活动,邀请专家评委对项目进行评估,并为优秀项目颁发奖项。
5. 项目总结: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项目总结,总结项目经验和教训,并提出改进建议,为后续的教学改革项目提供参考。
培养中高职生创新思维的教育活动设计
培养中高职生创新思维的教育活动设计中职和高职学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群体,他们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在现今快速变化的社会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探讨一些有效的教育活动设计,旨在帮助中高职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一、实践项目实践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参与各种实践项目,学生可以接触到实际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企业实习、科研项目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真实的社会环境,并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二、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并通过协作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核心环节。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探索。
学生可以采用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科技应用科技应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虚拟现实等,设计相关的教育活动。
通过科技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五、鼓励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策略。
教师可以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学习。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培养中高职生创新思维需要通过多种教育活动来实现。
实践项目、团队合作、问题解决、科技应用和鼓励自主学习都是有效的教育活动设计。
希望教育者能够灵活运用这些设计,为中高职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的育成环境,培养他们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社会人才。
设计学专业设计思维与创新教学计划
设计学专业设计思维与创新教学计划一、教学主题设计学专业的教学主题是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设计思维是解决问题和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的核心思维方式,而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满足人们需求的关键能力。
因此,针对设计学专业的学生,我们需要设计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计划,以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活动安排1. 基础理论课程在教学计划的初期阶段,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设计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设计的历史、原理、方法和理论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 实践课程设计学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实践课程进行实际操作和练习,以提升他们的实际能力。
这些实践课程可以包括设计项目、实践训练和工作实习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设计环境和要求,并能够应用自己所学的设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 团队合作项目在教学计划中,我们还应该安排一些团队合作的项目。
设计工作通常需要团队协作,学生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团队合作项目,学生能够提高沟通、协作和领导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教材使用在教学计划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教材,以帮助学生掌握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这些教材应该包括经典的设计案例、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方法等。
通过教材的引导,学生能够了解设计的发展历程,掌握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除了传统的教材,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新的教学资源,如设计相关的网站、平台和社区等。
这些资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最新的设计趋势和技术,拓宽他们的设计视野,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四、教学效果评估为了确保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考试、作业和项目展示等。
通过评估,我们能够了解学生对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理解和应用,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改进。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让企业专业人士对学生的设计作品进行评价与点评。
创新思维与设计培养课程设计
创新思维与设计培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掌握设计思维的基本流程。
2. 学生能掌握至少三种创意思维方法和一种设计工具。
3. 学生能了解创新设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理解其在不同学科领域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创意思维方法进行问题的分析,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设计思维工具完成一项设计项目,展示其设计过程和成果。
3. 学生能够有效地表达和沟通自己的设计思路,接受他人反馈,进行设计迭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增强面对挑战的自信心。
2. 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协作和交流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设计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对设计创造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将围绕以下教学内容展开:1. 创新思维理论基础:包括创新思维的定义、特点及类型,引入课本相关章节,如“第一章 创新思维概述”。
2. 创意思维方法:详细介绍头脑风暴、六顶思考帽、SCAMPER等创意思维方法,结合课本“第二章 创意思维方法”内容,让学生动手实践。
3. 设计思维工具:教授学生使用设计思维工具,如用户画像、故事板、原型设计等,依据课本“第三章 设计思维工具与应用”进行案例分析。
4. 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国内外创新设计案例,涵盖科技、艺术、环保等多个领域,参考课本“第四章 创新设计案例分析”。
5. 设计项目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设计项目实践,结合课本所学,完成从问题定义、创意生成、方案设计到原型制作的全过程。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周:创新思维理论基础学习。
第二周:创意思维方法学习与实践。
第三周:设计思维工具学习与应用。
第四周:创新设计案例分析及讨论。
第五周:设计项目实践,成果展示与评价。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 讲授法:对于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设计思维工具等基础知识,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讲解,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清晰的理论指导。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创新性、实践性和国际化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词。
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各地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对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为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对当前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路径,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体验提供参考。
通过国内外案例分析,总结各地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提供借鉴。
探讨不同的教学改革方法和策略,为高校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改革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学习环境。
通过本研究的成果,旨在推动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提升,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1.3 研究意义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竞争力。
高校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团队环境中进行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沟通技巧。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跨学科教育的实践与改进
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跨学科教育的实践与改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创新思维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跨学科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以及跨学科教育在此过程中的实践与改进。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创造价值以及应对挑战时所展现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训练。
首先,注重理论学习。
大学课程设置中应当注入培养创新思维的内容,如创新理论、创新模式、创新案例等。
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了解创新思维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自己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其次,注重实践训练。
理论学习只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第一步,实践训练才是锻炼创新思维的关键环节。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创新项目、实践性课程和科研实践等活动,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实践和创新。
二、跨学科教育的实践与改进跨学科教育是指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中突破学科边界,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进行融合和交叉。
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跨学科教育具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拓宽知识领域。
通过跨学科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学科的知识范畴。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他们跨学科思维的能力。
其次,促进思维碰撞与创新。
跨学科教育可以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进行融合,通过跨界的思维碰撞,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形成独特的创新思维。
同时,跨学科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首先,课程设置上需要更加合理和科学,要避免过于碎片化的教学。
其次,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是一个关键环节,需要有具备跨学科背景的教师来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跨学科教育体验。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改革.doc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改革作者:洪缨罗萍嘉陈真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9期[摘要]进行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为目标的造型基础教学改革,探索内在规律,指导教学实践,建构创新务实、开放互动的科学教育体系,教学、科研与实践三结合,前瞻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为各专业方向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改革[作者简介]洪缨(1970- ),女,福建南安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造型研究与教学;罗萍嘉(1977- ),女,四川乐山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东南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景观设计、造型研究与教学;陈真(1976- ),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造型研究与艺术理论教学。
(江苏徐州 221008)[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9-0110-02造型能力培养是所有设计门类教学的基础,有关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和创造性思维都是在造型实践活动中形成和丰富的,因此,各专业院校和综合院校开设此类课程都有较长的历史,课程的设置与授课现状如下:多以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的“三大构成”体系为蓝本并且延续多年,课程门类划分细、内容杂、缺乏必要的衔接和与时俱进的品质;高校由于缺乏稳定的师资队伍,无法有序组织教学;观念上仅将造型基础视为前期教学的形式训练,出现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弊端;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多传授、少引导,学生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创新意识。
当今社会,从生活方式到设计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设计教学基础的造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
如何才能整合原有零散课程,优化结构体系,打造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开发创新思维为目标的造型基础,正是本文关注的重心所在。
一、确定教学目标,掌握基本规律,奠定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1.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
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变革
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变革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创新教育理念的大学专业课程变革,着重分析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在这一变革中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大学专业课程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大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通过课程变革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首先分析当前大学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法单缺乏实践环节等。
将探讨创新教育理念在专业课程变革中的应用,包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跨学科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等。
接着,将分析这些变革措施如何促进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培养。
本文将提出实施这些变革措施的具体策略和建议,包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有望提高大学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具有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二、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与特点创新教育理念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针对传统教育理念的一种深度反思和积极改进。
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推动教育教学的全面变革。
创新教育理念的内涵丰富,特点鲜明。
创新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它认为,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发现、创造知识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构建和创新过程中。
创新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技能等多个方面。
创新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再次,创新教育理念倡导跨界融合。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交叉融合和跨界创新成为一种常态。
创新教育理念强调要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培养解决方案设计
创新思维培养解决方案设计思维是人类认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创新思维则是在解决问题时采用全新、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培养创新思维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本文旨在探讨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解决方案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创新思维是新时代中不可或缺的能力。
在过去,人们往往重视“填鸭式”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现实社会中这些传统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对创新思维的需求。
创新思维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
二、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1.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培养创新思维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领域,提供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
通过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探索的习惯,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 鼓励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需要鼓励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挖掘潜在的机会和挑战,推动创意的产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问题,并通过提出批判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此外,还可以利用辩论等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问题的多面性。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为了培养创新思维,学校和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环境。
例如,学校图书馆应该充实各类书籍,为学生提供开阔的知识视野;教室应该提供足够的创新工具和技术设备,让学生可以实践和实验;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竞赛和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动力。
三、解决方案设计的要点1. 正确定义问题和目标在解决问题时,首先要确切地定义问题和目标。
只有明确了问题的本质,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在定义问题时,需要全面考虑问题的背景和影响因素,并与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讨论,确保问题的准确性。
2. 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解决方案的创新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标的高校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摘要]高校设计类课程应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教学的改
革要更新教与学的观念,教学内容上发展学科的交叉内涵,教学方法上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建设双团队教学模式,拓展课堂学习途径。
[关键词]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在国务院2011年完成的普通高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工作中,新增了三个与设计有关联的一级学科,有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学和设计学。
设计类专业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与此同时,探索符合其专业特点的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也是亟待进行的。
在有关“设计”的词语解释中,“有目的的创造行为”是对设计一词最为简单的定义。
高校教学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设计类课程教学活动具有更多的原创性,相对其他课程而言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
要实现以上目标,不仅需要更新教学观念,而且要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上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一、“教与学”观念的更新
传统的教学观念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评判对错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
但这种单向、单一的评判体系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于新时期的高等教育,特别是不适于设计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因此需要从“教与学”两方面进行观念创新。
1.“教”的观念更新。
设计类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设计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特别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任何“疯狂”的想法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
教师仅仅能告诉学生一些常态的原则和基本的法规,除此之外学生的设计结果没有“对或错”,只有“合适或者不合适”。
因此,在设计类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尽量摒弃自身对于设计风格上的好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与教师本人的设计观背道而驰,也应该鼓励学生去完成他的想法。
2.“学”的观念更新。
学生在传统式课堂教学中成长,已经习惯了“一切靠教师”,这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很在乎教师的观念,没有自己的思想。
针对这种状况,必须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挑战权威的勇气。
要求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要进行更多的课外学习、讨论和思考,并以“怀疑教师”的态度去讨论和思考设计问题(设计法规除外)。
笔者在教学中就要求低年级的设计类学生多做优秀案例研究,并以批判的态度去看待大师的设计作品,只要能自成体系的案例分析都应该鼓励。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学的设计类专业的基础大都来自于德国包豪斯的“三大构成体系”,教学体系是沿袭了苏联的模式,一般都是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基础课程所组成。
在“三大构成体系”的基础上加入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形成自身的教学定位才是每所大学设计类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的必要途径。
设计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交叉性很强的专业,该专业对学生的科技知识、文化修养、艺术素养均提出了较高要求。
但由于我国设计类专业大都开办于艺术类院校,长期只招收艺术类学生,导致大家认为设计类专业等同于纯美术类专业,而忽略了设计类专业交叉性的内涵。
在越来越多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开办设计类专业后,其交叉内涵才越来越得到重视,许多学校的设计类专业结合其学校强势学科,探索出一条有根基、有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这同样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之路。
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景观规划专业方向为例,该专业结合矿业大学的优势着重在矿业废弃地景观重建方面进行学科交叉,使得学生在了解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知识的前提下了解并学习部分矿井建设、土地复垦、新能源等专业的基础知识,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认识多种物体形态。
比如增加分子结构形态内容的讲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设计形式的来源,以夯实创新思维的知识基础。
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多方面的学科知识,并根据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进行重点学习,最后达到创新的高度。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1.重新定位教与学的关系。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开展启发式教学、探索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探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新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心设计、灵活运用。
采用探索式、启发式教学形式,支持研究型学习、资源型
学习、案例式学习、协作型学习、发现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通过专题讨论对话、市场实地调研、激智创意、举办展览、参加竞赛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开放性创新思维以及实际的解决课题的实践能力。
笔者与课题组成员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出了一套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遵循推进三个模式,做到三个突破。
三个模式为:基础先修课程和之后的延续课程进行必要性有机对接的教育模式;综合多层次的课题与单项课题双管齐下的课程训练模式;个人能力与整体团队协作共进的全面性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
三个突破为:突破原有的封闭式的班级教学模式,形成一生多师,多生多师以及师生交叉互动的方式,构建一种真正的开放式的沟通教学方法,铸建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体现教学的艺术性;突破教师一个人进行教学的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对于课题的深入探讨和对话,指引学生积极地去参与整个科学探索以及演变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突破闭门造车或埋头制图的死板局面,进行实际市场调研,增强学生对现有市场的敏感性。
2.建立双团队教学模式。
双团队教学模式即“教与学双团队”建设,优化师资结构,使团队教师之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形成互补,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整个教学团队的建设要求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课程建设负责人制度,教学的整体团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
以“学科交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为目标,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和变量。
笔者认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是教师对于学科动态的敏锐性,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要高度重视以及深入研究该领域的科学性,使得教学团队同时成为一支高质量的研究突破团队,以高水平的建设研究来推进高水准的教学,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高能力的综合高素质人才。
双团队教学模式中的另一关键因素就是学生团队的建设。
第一,设计类专业不同于一些“实验室”专业,没有一个设计是可以个人单独完成的,因此团队合作对于一个设计来说非常关键。
第二,设计类专业所涵盖的知识范围非常广泛,没有一个人能“尽其所知”。
所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互相的思想碰撞和学术讨论。
针对这些特点,设计类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特点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由课题导师因材施教。
各个小组之间应该展开充分的交流,形成讨论的风气和相互学习的良性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贯彻“学会合作,学会沟通,学会展现”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提高自己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通过课程强化训练实践技能,通过开导、启发和引导,实现“自我超越、系统思考、集体学习、彼此沟通”,培养其创新思维。
3.拓展课堂学习途径。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原有数字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将天空教室等网络教学平台引入教学中,开辟多种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
通过资源共享、网络答疑、在线提交作业等形式给学生提供理想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同时,建立学习资料流通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教学辅助材料、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设计资料,实践过程记录优秀学生作品展示等,激发其积极性和竞争意识以及集体意识,从根本上让学生喜爱学习,喜爱研究,提升自主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