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史考试要点

合集下载

服装史考试

服装史考试

一、名词解释1、考特哈雷蒂(cote-hardie)2、褙子答:褙子,又名背子、绰子、绣䘿,是古代女子的常用服饰,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属于汉服。

宋代盛行多为直领对襟,不施袗钮,腋下开胯,腰间用勒帛系束,下长过膝。

男女均可穿,多罩在其他衣服外面穿着。

后世多有沿革。

男子一般把褙子当做便服或衬在礼服里面的衣服来穿。

而妇女则可以当做常服(公服)及次于大礼服的常礼服来穿。

宽袖褙子,只在衣襟上,以花边作装饰,并且领子一直通到下摆。

窄袖褙子,则袖口及领子都有装饰花边,领子花边仅到胸部。

二、论述题1、简述辽代契丹族服饰的特点答:据《辽史·仪卫志》记载,辽太祖在北方称帝的时候,朝服只穿胄甲,其后在行瑟瑟礼、大射柳等重要场合也穿此衣服,衣冠服制尚未具备。

辽太宗入晋以后,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创衣冠之制:“北班国制(辽制),南班汉制,各从其便焉。

”所谓南班、北班,按《辽史·百官志》称:“至于太宗,兼至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所以制服也分两种,北官仍用契丹本族服饰,南官则承继晚唐五代遗制。

乾亨年间服制有所变易,虽未北班官员,凡三品以上,行大礼时也用汉服。

常服仍分为两式:皇帝及南班臣僚服汉服,皇后及北班臣僚国服,以示区分。

辽代的巾帽制度,与历代有所不同。

据当时史志记载,除皇帝臣僚等具有一定级别的官员可以戴冠外,其他人一律不许私戴。

巾裹的制度也是如此,中小官员及平民百姓只能裸头露顶,即使是在冬天也是如此,从《契丹人狩猎图》中可以得见,其他资料里亦有反映。

男子的发式,按契丹族习俗,多为髡发。

早在一千多年前,髡发就已经成为某些地区少数民族的常用发式。

在《后汉书》《三国志》《南齐书》等史志中都有记载。

髡发样式,从传世的《卓歇图》《契丹人狩猎图》《胡茄十八拍图》等作品中可以看到,辽墓壁画中也有描述。

一般是将头顶部分头发全部剃光,只在两鬓或前额部分留少量余发作为装饰,有的在额前蓄留一排短发,有的在耳边披散着鬓发,也有将左右两缕头发修剪整理成各种形状,然后下垂至肩。

服装史复习重点

服装史复习重点

一、服饰起源和衣料绕体人类服装起源归结为三种自然演化的需要:一是保护的需要,二是遮羞的需要,三是装饰的需要。

原始人使用附属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文身是指人类早期出现的用锐器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刻刺出各种花纹、图形、记号,并涂以颜色使之长期留存在皮肤上的风习。

块料型服装由单块或多块衣料构成,不经过或稍经缝制,主是是通过缠绕或披挂的方法,包裹在身上或利用腰带捆系披挂在身上,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披绕式服装。

1. 埃及:腰衣(前2686—前1786)、筒形长裙、垂褶装束(前1550)面料:亚麻和棉布。

附属品和妆饰:凉鞋,流行戴假发,注重眉眼修饰,喜欢香水。

纸莎草和莲花是经常出现的植物题材2. 美索不达米来:苏美尔人的卡乌那克斯(有缨的穗的裙子)巴比伦人的缠绕式服装 亚述人的流苏服装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间,服装中除了日常服装以外,还出现了礼服、军服、猎装这三种在特定场合穿着的服装类型。

3. 古印度服装:女子的莎丽,男子的陶迪,产于前6世纪附属品和妆饰:发卡和项链4. 中国服装:十二纹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周礼》是后世历代封建帝王修订服装制度的参照范本 款式:上衣下裳和深衣连体。

深衣之制必须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四大原则。

面料:丝绸,印花工艺出现了与印章和印刷术密切相关的凸版印花织物。

汉代的丝绸图案从原来以几何纹为主发展到以动物纹为主,织锦上面的吉祥文字与动物云气穿插,成为中国古代丝绸图案的一大特色。

5. 克里特—迈锡尼服装:紧身上衣和吊钟开的层褶裥裙6. 古希腊服装:希顿(多里亚式希顿、爱奥尼亚式希顿)多里亚式希顿的款式特点:用一整块布横向对折制作衣服,不需要裁剪。

特点:一是增多了一层折返,增加了服装造型的变化,可用后面的折返包头,二是块料上移,形成了展宽垂坠的希腊式腰曲线造型,三是对折处不全部缝合,增加了布料自然垂坠感。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

中外服装史期终复习知识点一、中国服装史1、服装起源的四种说法。

A、羞耻说B、装饰说C、性吸引说D、保护说2、原始人类的三个服装阶段是什么?答:裸态、毛皮、纤维3、旧石器时代的服装一般用何种材料制成?(毛皮)4、我国远古居民缝制衣服的开端以?为标志。

(骨针)5、运用动物纤维蚕丝为首的国家是?(中国)6、中国古代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地阴阳)7、中国古代“褐衣”的材料是?(麻)8、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是?朝,鼎盛时期是?朝,废除时期是?朝。

(夏、周、秦)9、设立“司服”之职掌管帝王服饰开始于()朝。

10、什么是冕服“十二章”纹,象征意义各是什么?十二章纹: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指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它们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通称“十二章”,绘绣有章纹的礼服称为“衮服”。

11、帝王冕冠有几旒?玉珠多少颗?正确戴法是?答:帝王冕冠为十二旒,共有玉珠144 颗(前后相加288 颗);正确戴法是前低后高。

12、仅次于冕冠的帝王冠是?13、周朝时,天子燕居、诸侯祭祀宗庙、大夫和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穿的衣服是?(玄端)14、春秋战国时期,最为流行的服式是?(深衣)15、推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是战国时期的。

16、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服式区别于汉族服式的最主要特征是。

17 什么是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 世纪与公元1 世纪间,直至16 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

18、南朝王公、名士、百姓崇尚宽衫大袖——“?”的服饰。

(褒衣博带)19、“杂裾垂髾”服出现在()时期。

A、汉朝B、六朝C、隋朝D、唐朝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冠式是。

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审批稿

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审批稿

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中国服装历史上经历了哪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每次变革分别以何为特征●答:中国服装历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1)发生在战国时期,即历史上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

当时处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短衣长裤)、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以紧窄利落的装扮替代了中原人宽衣大带的着装。

(2)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南北迁徙,民族错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非常广泛和频繁,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中对汉族服饰影响最大,具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

(3)发生在唐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期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发生在清代。

满族的服饰形式(长辫、马蹄袖长袍、马褂、凉帽等)大规模地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5)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服装审美、着装观念等。

●请对服装起源的“遮羞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先秦●中国的冠服制度始于秦代,在汉代趋于完备(对错)●纵观五千年中国服饰,在式样上也就归纳为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对错)。

●深衣是上衣下裳制的代表性服饰(对错);●襦裙是“衣裳连属制”的典型服饰(对错)。

●什么是“五行”什么是“五色”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什么是“五方正色”●“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赤、黄、青、黑、白●两者间对应关系: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五方正色”——东青,西白,南朱,北玄,中黄●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蔽膝及舄等组成。

自考服装史复习资料

自考服装史复习资料

1.骨针的发明,是人类服装起源的一项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同时也是为以后的编织技术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2.皮服和卉服这种北方与南方人类共同创造的原始服装,标志了原始服装的诞生,是人类服装的萌芽。

3.中国原始人类最早的饰物是颈饰。

4.最早的纺织工具是纺坠,它是手工纺纱最简单有效的工具。

5.原始人类用于纺纱和织布的材料大致有麻、毛、丝三种。

6. 十二章文: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7. 深衣:是周代最广泛穿着的长衣,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

西汉时期,东汉以后多用于妇女。

8.汉袍分曲裾交领和直裾交领,皆右衽,领和袖都加花边,以菱纹,方格纹为多,比衣服的花纹显得素淡。

9.直裾袍:自西汉之东汉逐渐普及10.魏晋大袖衫为交领直襟式,长衣大袖,袖口不收缩而宽敞,有单夹两种。

另有对襟式衫,可开胸而穿不系衣带。

11.上衣下裤的服式称为裤褶服。

12.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区别在于袍有祛而衫为宽衣大袖。

13.幞头是隋唐五代时期男子经常戴的巾帽,上自帝王百官下至庶民百姓,均以其为常服。

14.宋代的官服包括祭服、朝服、公服、时服四服。

15.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袖子窄小。

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宽松,也有夹衣和棉衣,窄袖与长袖之分。

、衫是单衣,有袒胸贯头,对襟和右衽大襟三种,袖子分窄袖与大袖。

半臂:半臂是一种短袖或者无袖的上衣。

可穿于内外,内者衣短,外者衣长,但大多及于腰间,可突出女性身材,领有斜领直领之别。

16.隋唐至盛唐妇女着男装和胡服的原因:一是社会风气的开放,女性着装的自由度很大,二是受西北少数民族及外来民族服装的影响,三十妇女猎奇心理和趋同求异的服装规律的内在作用。

17.唐代女子发髻主要分为髻、鬟。

鬓三类。

18.唐代发饰包括簪、钗、步摇、钿。

19.靥装是在面颊两侧的酒窝处点画胭脂颜料。

20. 贴面:是一种薄片状的饰物贴于面部不同部位的化妆形式。

中国服装史重点整理及简答题型

中国服装史重点整理及简答题型

第一章中国服装史起源和先秦服饰(一)原始社会的服饰(前5000—前2000年)概况:茹毛饮血,衣禽兽之皮,树叶蔓草遮体人们用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染饰物(目前所知最早的矿物着色工艺染制品)。

他们把死去的人加以埋葬并举行仪式,还在死者尸体周围洒赤铁矿研磨红色粉沫,以象征鲜血。

红色在原始人意识中是血液的象征,失去血液便失去生命,使用红色有寄望再生之意,说明原始人的色彩观念和原始宗教观念交织在一起的。

原始人使用这些附属饰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10万年前出现的“智人”能够制造衣服及饰品,是人类向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二)中国早期服饰服装起源:保护说,装饰说,遮羞说。

早期服饰状况:1,裸态生活期;2,兽皮,树叶与装饰期:(典型服饰特征:兽皮披,戴贝壳,兽牙等装饰。

服装款式:最常见是裙,其次是遮挡前胸后背坎肩式长衣,下摆过臀)骨针,约在2万年前后北京山顶洞人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

表明史前人类已懂得缝纫的方式3,纤维织物期:(典型服装特征:贯口衫,贯口衫织出相当于两个身长的一块面料,对等相折,中间挖一圆洞或切一竖口,穿时可将头伸出,前后两片,以带束成贯口,也称作贯头衫。

)主要衣料:葛布,麻布,纺织品(三)先秦服饰---奴隶社会(前21世纪到前771年,中国服装史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均在此期间走向成熟)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到了周代冠服制度趋于完备。

3.1)商代服饰:上衣下裳(chang)是当时的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腰系带,下裳即裙,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服装形制之一,为汉服体系的第一个款式。

蔽膝:一种权位的象征,上广一尺,下展二尺,长三尺。

(下图阴影部分)3.2)周代服饰:仍保留商代的上衣下裳服饰形制,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衣襟,袖身比商代时宽博。

西周代衣料已用织锦和刺绣。

一、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冕mian冠)1、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的特定时期。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汇总

中国服装史答题参考●中国服装历史上经历了哪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每次变革分别以何为特征答:中国服装历史上有五次重大的服饰变革:(1)发生在战国时期,即历史上赵国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

当时处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短衣长裤)、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以紧窄利落的装扮替代了中原人宽衣大带的着装。

(2)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此时期,南北迁徙,民族错居,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非常广泛和频繁,对于服饰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其中对汉族服饰影响最大,具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

(3)发生在唐代。

这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期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

(4)发生在清代。

满族的服饰形式(长辫、马蹄袖长袍、马褂、凉帽等)大规模地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

(5)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服装审美、着装观念等。

●请对服装起源的“遮羞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先秦●中国的冠服制度始于秦代,在汉代趋于完备(对错)●纵观五千年中国服饰,在式样上也就归纳为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对错)。

●深衣是上衣下裳制的代表性服饰(对错);●襦裙是“衣裳连属制”的典型服饰(对错)。

●什么是“五行”什么是“五色”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对应关系什么是“五方正色”●“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色”——赤、黄、青、黑、白●两者间对应关系: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五方正色”——东青,西白,南朱,北玄,中黄●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蔽膝及舄等组成。

●中国传统服饰首服中,有哪三种基本类型三者之间存在着怎样大的区别冠、巾、帽●2、深衣——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盛行于战国、西汉时期。

服装史考试复习资料

服装史考试复习资料

服装史考试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罗印.克罗斯Loin Cloth:腰衣,其样式变化非常丰富,有用一块布缠裹在腰部的围裙,也有兜裆的也有用带子斜挂在肩上的。

2. 丘尼克tunic:一般是指紧身合体的连体衣,有短袖,衣身较窄,很合体,还常常系有白色的细腰带,有时在袖口还有滚边装饰,在领口用细带系结。

3. 卡拉西里斯kalasiris:把一块相当于衣长两被的布对折,在正中挖一个钻头的洞,两侧留出袖子部分后缝合而成的一种宽大的贯头衣。

初期用同色的细带或简单的绳系在腰部,形成X形的体形。

到18王朝末期出现各种各样的装饰化的现象。

4. 卡吾那凯斯kaunakes:最大的特征是流苏装饰,是指满地流苏的一种材料(毛织物或毛皮),同时也指西亚地区的裙子状的罗印·克罗斯或卷衣。

5. 多利安式希顿Doric Chiton:是希顿当中最为单纯的一种,造型单纯、粗犷。

用一块长方形的白色毛织物,长边等于伸平两臂后两肘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行从脖口到脚踩的长度再加上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

先把长方形向外折,折的量等于从脖口到腰际线的长度,这段折返叫“阿波太革玛”。

然后把两条短边合在一起对折,把身体包在这对折地布中间,在左右肩的位置上从后面提起布,在前面用别针固定起来。

多余的布料自然地垂挂在身上,形成优美的垂褶。

为了强调优美的衣褶和便于行动,希腊人在这希顿上系一条腰带。

在初期也有做成比较窄的圆筒状的,后来布料逐渐扩大,阿波太革玛也变长,上面直接系腰带,形成犹如两件套装的形态。

6. 爱奥尼亚式希顿Ionic Chiton:是希顿的一种,最初是男子的衣服,后来男女共用。

一般用一块长方形的亚麻绉布,其长边等于两手平伸时两手腕之间距离的2倍,短边等于脖口到脚踝的距离再加上系腰带时向上提的用量,两短边对折,侧缝除留出伸手的一段外,其余部分缝合成筒状。

从双肩到两臂用安全针一段一段固定起来。

为便于行动,常在宽敞的衣服外系扎腰带。

7. 希玛纯Himation: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外衣,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

服装史答题简版

服装史答题简版

1、中国的冠服制度何时形成,何时趋于成熟?周隋唐2、纵观五千年中国服饰,在式样上归纳为哪两种基本形制?上衣下裳(襦裙)上下连体(深衣)3、“十二章”分别表现的是什么?日、月、星辰(三光照耀,取光明之意);龙(富于变化,有神意,比喻天子善于应变);山(沉稳、慎重、表示帝王镇四方);华虫(雉鸟华丽,喻文章有采);宗彝(祭祀用礼器,表示忠孝);藻(水草,取其洁净);火(炎火向上,喻黎民百姓归顺帝王);粉米(滋养育化);黼(斧形纹样,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4、胡服骑射——战国时期,我国服装史上出现了以为改革者,即果断推广“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

胡服本指西北少数民族的服装,一般为短衣、长裤合革靴,衣身紧窄,便于活动,适合胡人善于骑马射矢的生存方式。

赵武灵王为了顺应战争的需要,在军队里推广胡服骑射,以此取代了中原地区汉族宽衣博带式服装,使赵国趋于强盛。

5、袴褶——是一种北方游牧民族上衣下裤的形式,对襟,腰间束革带,方便利落。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种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非常大,后演化为裤腿宽大,膝部缚带的形式。

6、缚裤——裤褶虽然轻便,但用于礼服,两条裤管分开毕竟对列祖皇上有不恭之意,离汉族服式裙、袍相距过远。

于是,在此基础上,将裤脚加肥,宛如裙服,并在膝盖下面用绳带系扎,保持了行动方便的特点,又不失翩翩礼仪之风。

7、裲裆——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其初是由军戎服中的裲裆甲演变而来。

此种衣服无衣袖,只有两片衣襟,一片当胸,另一片当背,肩部以带相连。

后称之为“背心”或“坎肩”。

魏晋时不拘男女,均可穿在外面,成为一种便服。

8、唐代妇女着装主要分为哪三种大的类型?请分别对各种类型服饰搭配进行具体的表述。

答:唐代妇女着装主要分为以下三种大的类型:1,襦服裙——唐代妇女主要的服饰类型,唐代的上襦很短,多为对襟敞口式样,下裙长至地面,与短襦相交覆盖的位置很高,平齐于腋窝;2,女扮男装——女子着男装在唐代流行,头戴幞头(也可不戴),身穿圆领袍衫,腰束革带,足蹬乌皮靴。

服装史复习

服装史复习

服装史复习1. 关于服装的起源有哪几种学说?答案:保护说,羞耻说,护符说,装饰说。

2. 古代西洋服装源于哪四个地区?答案: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古西亚。

3. 古埃及用的主要衣料是什么?答案:亚麻织物4. 古埃及的服装从造型本质看,可归纳为哪两种形式?并举例答案;无垂褶(紧包全身的秋尼克,筒形紧身连衣裙)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缠腰布)5.古代西亚的主要衣料是什么?答案:羊毛织物6.波斯男装有哪些样式?答案:一是:宽松的大袍子(米提亚语称为“康迪斯”),二是:丘尼克与裤子的组合。

7.爱琴文明位于什么地域?答案:爱情文明是以克里特为中心,以迈锡尼和特洛伊为两翼而展开的一片扇形地域,后来这个扇形方向发生转变,中心位置移到希腊本土,形成新的文明,即第二个文明,希腊文明。

8.古希腊用的主要衣料有哪些?答案:古代埃及的衣料主要是亚麻织物,古代西亚主要是毛织物,而到古代希腊,这两种织物就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9.古代罗马的主要衣料是什么?答案:古罗马的服装材料主要是毛织物和亚麻织物,后来也盛行使用丝绸,棉布也在部分军人当中使用,但未在普通人当中普及.10. 希顿是什么样的衣服?分哪两类?在外观风格和材料上有什么差异?答案;在古希腊语中意为“麻布的贴身衣”,是古希腊男女皆穿的一种衣服,从着装方式和状态上可以分为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

1,多利亚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

爱奥尼西亚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

2.多利亚式希顿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而爱奥尼西亚式希顿没有。

3.多利亚式希顿只用两个别针在双肩固定,而爱奥尼亚式希顿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

4.多利亚式希顿的侧缝一般不缝合,而爱奥尼亚式希顿的侧缝必须缝合。

5.多利亚式希顿没有袖子的构成,爱奥尼亚式希顿有袖子的构成。

11.希玛纯答案;是指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衣服,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希玛纯没有固定的造型,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有各种大小.希玛纯的披发很多,最常见的是首先把布披在肩上,使前边部分及地,后面从腋下松松的绕回到前面来,再一次通过左肩和右臂垂在后面。

服装史复习重点

服装史复习重点

一、服饰起源和衣料绕体人类服装起源归结为三种自然演化的需要:一是保护的需要,二是遮羞的需要,三是装饰的需要。

原始人使用附属品除了包含广泛的装饰意义以外,还包含着神灵的意义。

文身是指人类早期出现的用锐器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刻刺出各种花纹、图形、记号,并涂以颜色使之长期留存在皮肤上的风习。

块料型服装由单块或多块衣料构成,不经过或稍经缝制,主是是通过缠绕或披挂的方法,包裹在身上或利用腰带捆系披挂在身上,所以又被人们称为披绕式服装。

1. 埃及:腰衣(前2686—前1786)、筒形长裙、垂褶装束(前1550)面料:亚麻和棉布。

附属品和妆饰:凉鞋,流行戴假发,注重眉眼修饰,喜欢香水。

纸莎草和莲花是经常出现的植物题材2. 美索不达米来:苏美尔人的卡乌那克斯(有缨的穗的裙子)巴比伦人的缠绕式服装 亚述人的流苏服装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7世纪间,服装中除了日常服装以外,还出现了礼服、军服、猎装这三种在特定场合穿着的服装类型。

3. 古印度服装:女子的莎丽,男子的陶迪,产于前6世纪附属品和妆饰:发卡和项链4. 中国服装:十二纹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周礼》是后世历代封建帝王修订服装制度的参照范本 款式:上衣下裳和深衣连体。

深衣之制必须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四大原则。

面料:丝绸,印花工艺出现了与印章和印刷术密切相关的凸版印花织物。

汉代的丝绸图案从原来以几何纹为主发展到以动物纹为主,织锦上面的吉祥文字与动物云气穿插,成为中国古代丝绸图案的一大特色。

5. 克里特—迈锡尼服装:紧身上衣和吊钟开的层褶裥裙6. 古希腊服装:希顿(多里亚式希顿、爱奥尼亚式希顿)多里亚式希顿的款式特点:用一整块布横向对折制作衣服,不需要裁剪。

特点:一是增多了一层折返,增加了服装造型的变化,可用后面的折返包头,二是块料上移,形成了展宽垂坠的希腊式腰曲线造型,三是对折处不全部缝合,增加了布料自然垂坠感。

中国服装史复习提纲

中国服装史复习提纲

中国服装史复习提纲一、判断题(1分×40题=40分)例题1服装起源包括本能说。

2先秦服装,就是中国服装史的奠基阶段,一些中国服饰的基本器形均在此期间逐步迈向明朗。

3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

4在纺织技术尚未发明者之前,麻就是人们服装的主要材料。

5上衣下裳就是上衣下裤。

6屐,出门行路用,是一种布底鞋。

二、名词解释(4分后×5题=20分后)(主要表述款式和结构)1深衣2大红色3胡服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4o裆背心或坎肩的意思,其意在堵住前心后背,器形也与现在的背心相近,就是前后各一片,在肩部存有两条带子相连,腰间再以皮带系则乌。

5半臂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o裆(背心)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6背子直领有对襟,中间脂粉衿纽。

7[衫无袖头的长衫,上为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以示上衣下裳之旧制。

8比甲比甲,样式例如背子无袖,多为对襟,比马甲短,通常齐裙。

9t有裆裤。

10襦裙长襦长裙就是隋唐女服的基本形式,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上衣长不过腰,裙长至脚踝,裙腰系则得较低。

11冕服应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

12补子将上缀鸟兽于其上的圆形或方形布块缠在衣服的前胸,以区分皇帝,以及文官和武将和等级。

三、简答题(8分×5题=40分)1汉代男服主要是什么?有何特点?袍(直裾-曲裾-单衣-裤)\\冠(5种)\\履(4种),讲究服务设施规范,相同身份相同冠,相同场合相同履。

2o裆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何意义?背心-马甲-坎肩,单\\夹\\棉等,可以内可外,可作普通服装,可作军用服装,古代-现在都用。

3唐代女服主要有哪几种配套形式?各有何特色?襦裙衣、男装、胡服三种服务设施服饰。

长襦长裙就是隋唐女服的基本形式。

它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裙腰系则得较低,给人一种妩媚纤细的感觉。

袒领衫裙与女着男装虽今日看来,不觉新鲜,但在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中出现,实属罕见。

服装学院考研服装史必会33题

服装学院考研服装史必会33题

一、试简述拜占庭时代的服装特征?答案要点(注意:以下各题答案均为要点,请在记忆点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完善,并注意答题的格式和书写的规范性):1、总特征:基本沿用罗马末期样式,后因基督教盛行逐渐失去了罗马的单纯朴素,失去了自然悬垂的流动之美,变得呆板僵硬,色彩绚丽华美,重点转向质地、色彩和表面装饰,同时,充满绝对的宗教性,强烈否定人的存在,穿衣是为了包藏身体。

2、具体的服装特征:A达尔玛提卡:没有性别区分的平常服,十字形布料,构成单纯、朴素。

B贝尔:紫色或白色的面纱。

C帕留姆和罗鲁姆:由帕拉变窄演变成帕留姆,帕留姆演变的带状物叫“罗鲁姆”D帕鲁达门托姆: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梯形加“补子”。

E佩奴拉:威严的礼服。

F丘尼卡。

(能列举一两个即可)二、试分析哥特式时代的服装特征及其历史背景。

1、哥特式时代的背景:基督教盛行的时代,强调垂直线和锐角。

2、哥特式时代的服装特征:初期,性别区分不明显,以宽敞的筒形为主。

13世纪后,罗马式时代收腰身的合体意识得到发展,出现立体裁剪,使衣服由二维空间构成向三维空间构成方向发展。

3、14世纪中叶,出现男女服装造型的分化,男子服短上衣和紧身裤,上重下轻,富有机能性;女服上半身紧身合体,裙子宽大、拖裾,上轻下重,富有装饰性。

延续了日耳曼的窄衣文化。

三、试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特征。

1、总特征:把衣服分成若干个部件,各部件独立构成,然后组装在一起形成明确的外形。

因此在构成上与中世纪截然不同,显示出鲜明的建筑一样的构筑性和铸型似的硬直性特征。

2、分段特征:A意大利风时期(注意,该题可作为简答题:简述意大利风时期的服装特征),哥特式服装在西欧各国盛行期间,意大利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服装具有开放、明朗、优雅的风格。

15世纪中叶延续细长的造型,16世纪,男女装开始向横宽方向发展,男装变得雄大,女装变的浑圆。

服装的一大特色是面料;另一大特色即在各个局部都可窥见白色亚麻内衣,一方面是由于亚麻织物本身魅力和配色审美的需要,另一方面,为了解决人体运动机能问题,把关节处留出缝隙,用绳连接各个局部,内衣即从缝隙处露出,形成一种装饰,这使得衣服构成依人体结构分解,出现了可以摘卸的袖子。

中外(西洋)服饰史考试要点

中外(西洋)服饰史考试要点

一、填空选择。

A、中国1.关于服装起源的学说:保护说,装饰说,羞耻说。

2.骨针的发明使用,成了我国远古居民缝制衣服的发端,它标志着中国服装史已进入发祥期。

3.中国是蚕丝的发源地,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植桑养蚕,蚕丝织绸的国家4.西周时,冕服形制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变化,最终定型并形成具有严格等级差别的冕服制度。

5.冕服是中国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即为古代帝王卿相在举行祭祀活动中所穿的祭服。

6.深衣创始于周代。

流行与战国时期,它是上下衣裳连在一起的服装,即上下连属制。

特点为: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叉,续衽沟边。

7.胡服骑射是中国服装史上一次重大的改革,它对汉族兵服和民服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8.冠、巾、帻均为秦汉男子收服,在服装中地位特殊。

9.汉代袍服根据袍服襟摆形式的不同,可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

10.秦汉时期的女装大体沿袭以前服式以深衣为礼服,襦裙为常服。

11.深衣制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女子服装中较有代表性的服饰杂裾垂髾服。

12.魏晋南北朝受北方少数民族影响代表性服装裤褶、裲裆。

13.唐朝女子服装在不同时期与不同风格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襦裙服,二是女着胡服或着男装。

14.唐代男子常用服装以团领袖、幞头为主。

15.唐代运用最广泛的是唐卷草纹16.方心曲领在宋代朝服上广为应用17.元代女子最具特色首服为顾姑冠18.丝织物中采用加金的技术,这是元代的特色,又称纳石矢19.明代以网巾、四方平定巾和六和统一帽最为流行20.旗袍是清代妇女(满族)的代表服饰21.辛亥革命后中国男子服装主要以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为主22.明代水田衣是一般妇女服饰B、外国1.古代埃及主要使用的服装材料:亚麻织物2.古代埃及两种主要典型服装形式:罗印·克罗斯,邱尼卡3.古希腊服装从服装形态上大体可分为:希顿和希玛纯4.古代罗马服饰在服装方面也继承和吸收了希腊的服饰文化,也可以说是希腊服饰文化的继承和发展5.古罗马人是最先在服装上表现明确的阶级差别,代表性服饰:巨大的托加6.拜占庭服装史一直与希腊罗马、东方艺术有广泛联系的,有深受宗教影响的独具风格的服饰艺术7.拜占庭帝国时期代表性服饰史:达尔马提克8.罗马式后期女服中出现了收紧腰身,显露体型曲线的款式9.哥特式时期,格陵兰长袍的出现,使东西方的衣服在构成形式和观念上有了更明显的区别10,拉夫领即轮状皱领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衣领,有各种样式11.古罗马时期的女装中紧身胸衣和裙撑、填充物与支架的大量使用,使服装轮廓更加夸张和任意。

服装史重点问题

服装史重点问题

1、唐代女装风格是怎样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唐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襦、袄、衫,下身束裙子,裙式及色彩之丰富是前代从未有过的。

初唐女转束,接近隋代,平民多小袖长裙,裙束襦外,腰节线提高,收裙束至乳上,甚至腋下。

裙常用两色绫拼合,形成褶裥效果。

中唐以后,唐女装越来越趋长大宽博。

盛唐后,女装袒胸为时髦。

裙长多可曳地,以多幅为佳,常用两色绫拼合而成褶裥效果,外束裙腰上压上金银线作装饰,上有双垂绣带,红裙最流行。

唐女着男装成为当时世风,上行下效。

幂篱、帷帽都是女子外出遮蔽容颜之物,幂篱在先、帷帽在后。

开元时用没有遮挡的胡帽,中唐后索性露髻驰骋。

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服饰的演变,也深刻而有意味地反映了唐时社会的开明、女子的相对自由和唐人对健硕之美的欣赏。

(1)唐代开疆拓土,军威四震。

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

(2)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地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3)其实自战国以后,魏晋南北朝时,汉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服饰上相互影响,上身短褶,下身穿裤成为流行。

.“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说明汉族衣文化同样不断吸收他民族的精华。

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改革。

2、宋代背子的特点?背子,又名绰子。

宋代男女皆服,但其使用、形式及时间上都有不同变化。

其形制如衫,但偏窄小,贵妇穿在大袖衫内,士庶妇女以背子为主。

背子两裾离异,前后片不缝合,腋下或后背垂有带子。

其窄长而平顺的外观,使之成为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服饰。

3、明代补服的构成及其特点?职官外褂在胸背正中位置缀以补子,俗称“补褂”或“补服”。

前襟的补子不是另缀,是直接绣于其上。

4、清代男子主要服饰种类有什么?男子服装主要有:袍、褂、袄、衫、裤等。

常服主要为褂、袍形制。

满族袍为上衣连下裳形制。

圆领或立领,对襟、大襟、琵琶襟,皆用纽扣系合;袍身紧窄,袍长至脚背。

西方服装史答题简版

西方服装史答题简版

外国服装史复习题汇总附参考答案1、古埃及人喜用什么材质的服装面料最喜用哪一种服装色彩是通过何种方式将缤纷的色彩代入其服饰之中的答:1古埃及人喜欢用亚麻的服装面料;2古埃及人的服装最喜用亚麻的本白色;3古埃及人通过首饰、配件装饰手段将缤纷的色彩带入到其服饰之中.2、古埃及服饰是以怎样的方式体现穿着者的身份和地位的答:古埃及各阶层的人都穿麻织物制成的胯裙、卡拉希利斯等服装,体现穿着者身份地位的方式主要在于:1面料用料的多少,长短程度,褶裥细密程度2面料的精美程度厚薄程度3装饰配件的象征性涵义4配饰的精美程度3、古代美索布达米亚地区服饰的特点是什么1流苏装饰2羊毛面料及毛皮材料3长衫外缠绕以带有流苏边饰的披巾4男子蓄发留胡须,并施以卷烫等装饰,突出男性的阳刚之美4、古希腊服饰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服装的悬垂性和服装线条的流畅性2服装的披挂性和缠绕性3服装简洁、单纯富有内含的单纯4服装的自由性和变化性5服装的功能性,适合人体的各种动态活动6突出人体的肩部、腰部,四肢暴露,面料虽较为沉重,但藏不住对人体整体的感觉,故称为“无形之形”的服饰5、分析古希腊“多立安旗同”与“爱奥尼亚旗同”的异同之处相同点:(1)它们都是取自平展的矩形面料,不经过缝合,直接在人体上披挂;(2)它们都采用饰别针固定服装前后片的上缘,用腰带对服装进行束扎;(3)它们的表面均具布有丰富的垂直型褶裥,线条自然流畅.不同点:(1)多立安旗同采用面料的长度比爱奥尼亚旗同多出一个肩部的翻折量;(2)多立安旗同采用面料的宽度较之爱奥尼亚旗同窄,肩部左右各用一个饰别针固定,多余的面料在肩头处自然悬垂;爱奥尼亚旗同采用面料则比较宽,从颈侧点至手腕处左右各用5-6个饰别针固定服装的前后片,自然形成衩口装饰的效果,经过腰带的束扎后而形成两个袖子.6、分析古希腊“希马申”与古罗马“拖嘎”之间的关系及异同之处.渊源关系——古罗马的“托嘎”是在古希腊的“希马申”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而来.相同点:(1)它们都是取自平展的几何形面料,不经过缝合,直接在人体上披挂缠绕成形的;(2)它们都作为外衣穿着,其穿着方式均始于左肩,经缠绕后,布料的末端在搭至左肩或左手臂.不同点:(1)古希腊的“希马申”呈矩形,而古罗马的“托嘎”则呈“半圆形”;(2)两者相比较,托嘎的服饰象征意义和标识作用更突出;3 希马申披挂缠绕后形成的衣褶比较悬垂流畅,而“托嘎”的衣褶则更多地呈现出圆浑曲线的力度感.7、西方男子“上衣下裤”,女子“连衣裙”的基本形式是在哪个世纪形成的答:在欧洲中世纪后期,形成了男子服装“上衣下裤”,女子服装“连衣裙”的基本形式.8、中世纪拜占庭服饰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继承了古罗马宽展而具有悬垂性的服装——长衫显现出东方服饰的魅力——华丽的色彩、图案、织物、饰边、流苏、和首饰在穿着观念上体现出基督教早期的禁欲主义思想——不分性别,讲究服饰对身体的遮盖和隐藏9、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造型是如何在同时期服饰上体现的,举例说明.(1)中世纪哥特式建筑造型总体呈现出长长的尖角型造型,以及锯齿形造型;(2)这样的造型表现在同时期男女服装纤细修长的造型线上:男子上穿短上衣,下穿紧身的胡斯裤,头戴高筒尖帽,脚穿长尖角鞋;女子身穿合身连衣裙,裙摆带有长长的裙拖;头戴高筒尖帽.(3)这样的造型还表现在同时期的服饰细节和服饰配件上,如尖顶帽、尖角鞋、锯齿形袖口等.10、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服饰现象,举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并加以具体说明.答: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许多新颖独特的服饰现象如:衩口装饰、褶皱领拉夫领、女子的紧身胸衣和僵硬的裙撑等等.女子的紧身胸衣——此时出现了束缚女性胸部和腰部的紧身胸衣,有硬制金属材料制作和软制多层材料衲缝、抽带束勒而成,经紧身胸衣的束造,女性的胸部被抹平出现平板僵硬的外观,腰部被勒得极其纤细.女子裙撑——此时出现了人为塑造女子下体服装造型的裙撑.主要有西班牙式圆锥形和法式轮状填充腰垫,使裙子呈圆拱形及英式法式腰垫上加以圆形的盖,使裙子上部形成圆形扩展的平台.褶皱领拉夫领——此时始创的独立于服装而存在的一种领饰.采用白色布料或蕾丝材料,经上浆处理,用锥形熨斗制作成连续的8字形褶裥,围合后呈轮状造型.11、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用什么进行服饰装饰的时代答: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用珠宝装饰的时代.12、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男女服装造型上出现了怎样大的区别这种区别是以怎样的手段体现的欧洲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在造型上出现了男装上宽下窄,女装上窄下宽的明显区别.这种区别是通过以下手段体现的.男装:1在肩部和胸部填充和衬垫大量衬料;2采用肩翼飞肩或大型的泡袖灯笼袖;3采用多层上衣层叠堆积在上体的方法;4腿部采用长统袜或紧腿的胡斯裤营造并夸张表现了男装上身宽厚,下身瘦劲的造型女装:1采用紧身胸衣束勒上体的方法;2采用各种裙撑扩展下体的方法营造并夸张表现了女装上窄下宽的造型.13、对比分析荷兰式服饰风格与巴洛克服饰风格答:荷兰式服饰风格朴素、自然巴洛克服饰风格华丽、复杂、大量采用褶皱、花边、假花、荷叶边、14、十七世纪上半期和下半期分别出现了男装女性化的倾向,分析之间的区别.答:17世纪上半期男装女性化特征(1)大的坠落领产生溜肩的视觉效果;(2)采用高腰线的形式;(3)在裤子臀部处打褶、衬垫,形成丰臀的效果;(4)腿部穿长统靴,比较瘦紧;(5)总体形成了“枣核形”的造型,产生女性化感觉倾向.17世纪下半期男装女性化特征(1)长波浪假发;(2)遍布于全身上下里外的花边、花结、刺绣、蝴蝶结、褶皱、饰带圈,装饰得过于繁缛和华丽;将两者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前者外观朴素,它的男装女性化特征是通过整体女性化造型形成的;而后者则是通过极其丰富的装饰手段和装饰效果营造出男装女性化特征的.15、17世纪上半期又被称之为“三L”时期,指的是哪三L1long hair 长发;2lace蕾丝花边;3leather皮革16、男子套装外套、背心、短裤的雏形是在何时形成的答:是在17世纪下半期巴洛克时期形成的.17、十七世纪下半期女子服装呈现怎样的造型同时流行什么样的发型答:十七世纪下半期女子服装呈现强调夸张后臀形的造型,流行“方坦基发式”.18、分析比较十八世纪罗可可风格女装与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女装的特点.答:两个时期的女装特点截然不同,具体分析如下.18世纪罗可可风格女装特点:(1)华丽繁复,装饰过剩缎带蝴蝶结、皱褶飞边、蕾丝、鲜花、刺绣等遍布全身内外;(2)纤细、精致、轻巧、高雅、女性化;(3)人为化矫揉造作夸张的造型被紧身胸衣勒细的纤腰,用向两侧扩展的裙撑增多体积的下半身(4)雅致清淡的色调;(5)多层叠积效果,变化细微丰富.19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女装风格特点:1简洁、纯朴的外观服装表面很少装饰2自然舒展的造型去掉了僵硬的紧身胸衣和H形造型3希腊古典风格的回归高腰节,长裙,自然、柔和、流畅的线条,女性化4轻薄面料的衣裙,单纯的色彩;从以上分别例举出的两个历史时期女装的风格特点来看,两者在女性化方面具有共同之处,但一个是人为化的矫揉造作的女性化,另一个是自然的柔和清新的女性化,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另外,在装饰程度上,两者有着鲜明的对比反差;一个是繁缛、过剩,另一个是简洁、纯朴.19、比较17世纪上半期、下半期和18世纪男子头发之分.117世纪上半期男子留及肩部的自然的长发;217世纪下半期男子流行戴长波浪披散的深色深棕色或黑色假发;318世纪男子流行戴灰白色束扎黑色缎带蝴蝶结的长型假发,两耳上部通常有1-3层横向的发卷,典型式样有:鸽尾式,马尾式,长辫式. 20、男子普遍穿长裤是何时开始的答:男子普遍穿着长裤是在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之后,19世纪初开始的.21、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克里诺林时期、巴瑟尔时期和欢乐的90年代女子服装在造型上各有何特点1新古典主义时期——H型高腰造型;2浪漫主义时期——X型造型脱肩式大泡袖;3克里诺林时期——庞大的圆锥形造型;4巴瑟尔时期——强调后臀的巴瑟尔造型;5欢乐的90年代——X型造型大泡袖从肩线内侧抛出22、在世界服装发展史中,是谁首先采用真人模特儿进行服装展示的他是法国什么的奠基人和开创者答:在世界服装发展史中,是英国设计师FC.华斯沃斯首先采用真人模特儿进行服装展示的;他是法国高级女装协会公会的奠基人;还是公主线女装结构的创始人.23、爱德华时期流行的是怎样的服装造型答:流行的是S型造型.24、二十世纪初出现的“蹒跚女裙”是由那个设计师推出的此名的由来是什么答:波瓦列特,由于这种女裙在款式结构上将女子膝盖部分束缚住了,致使女子穿着这样的服装不能正常迈步行走,而出现迈小碎步行走的蹒跚形态,以此命名.25、女子晚装流行穿大面积露背式样可以追溯到哪个世纪哪个年代答: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广为流行.26、请对二十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女装风格特点进行比较分析.答:20年代——H型造型,扁平的“男童化”胸部处理,低腰线,裙摆大幅度提升,至膝盖,参差不齐的裙摆,齐耳短发,盔形小帽,体现小野禽风貌.30年代——裙摆下降,再次回复到脚踝;腰线回复至女性正常位置;大量使用“斜裁”的工艺,使整件服装具有自然流畅的线条和女性曲线.晚装流行大面积露背的式样.同时也流行较为素整的套装形式.27、“New Look”服装是由那位设计师在什么时候推出来的新外观服装具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一开始遭到抵制而很快取得成功答:是法国服装设计师迪奥在20世纪40年代末1947年推出来的.新外观服装具有十分女性化的特点:溜肩、丰乳、细腰、宽臀,下装为长至小腿中部,多褶展宽裙或紧身裙.新外观时装的推出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战后物资严重短缺,广大人民的生活出于贫困潦倒的状态.自然,此时推出新外观服装,会遭到广大劳动妇女的抵制,甚至上街游行,发泄她们的不满.但毕竟追求安定美好生活,追求时尚美观的装扮是隐藏在广大妇女内心深处的愿望,因此,在经济形式稍有好转后,很快,迪奥的新外观服装受到了广大妇女空前的青睐.“新外观”服装是由设计师迪奥在1947年,二战结束后推出来的.28、二十世纪60年代风格具有那些特点请具体分析.露——迷你裙、比基尼等透——钩编透孔服装,塑料透明服装瘦——紧窄的服装造型样式,紧窄的牛仔裤新颖奇特——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服装形式如:太空服、金属服装、塑料服装、迷你服、波普服、欧普服等等;街头时装——摇滚乐服装、嬉皮士服装等29、何谓“Anti-fashion”答:这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日本设计师群体倡导的一种具有反时尚外观的时装潮流,即一反欧洲传统主流服装造型样式和精致优雅的外观风格,而推出以松垮的、无立体结构的、不对称的、披挂缠绕式服装造型样式,以及原始风味的“乞丐装”、“补丁装”、“石磨水洗的服装”.这样的服饰风潮在当时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思潮的背景下被接纳成为流行,致使日本设计登上了世界时装舞台,日本成为世界时装中心.30、学习西方服装史的体会。

中西服装发展史(考试资料)

中西服装发展史(考试资料)

中西服装发展史(考试资料)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一.单选题发明1。

D标志着最早的缝纫工具的诞生。

a、石针B骨锥C石矛D骨针()2.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亚麻植物是在c发现的约1万年前的亚麻残片。

a.英国b.西班牙c.瑞士d.法国(3)原始人的着装动机可以概括为三类:生理需求理论、心理需求理论和a理论。

a、性需求B.羞耻C.装饰D.异性吸引4.原始人类发明腹布、兜裆布是把性器官保护起来,这属于服装起源动机理论说中的c。

a、图腾崇拜理论B.羞耻理论C.身体保护理论D.异性吸引理论()5.c的发明,是人类服装起源中的一项重要事件。

a.织物b.纺坠c.骨针d.纺轮()6. 人类骨针的最早出现是在B.a.早期智人B.晚期智人C.直立人D.猿人时期()7.“冀州岛夷皮服,扬州岛夷卉服。

”出自于d。

a.《春秋》b.《周易》c.《礼记》d.《尚书》()8. 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促进了人类纤维服装的生产。

a、【典型例句】D 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衣着状况。

a、纹身B.人体装饰C.动物皮树叶草D.纤维材料()10.人类为了抵御寒冷、酷热、干燥而创造了服装,这属于c。

a.身体保护说b.装饰审美说c.气候适应说d.护符说()11.世界上虽然有不穿衣的民族,但极少有不对身体进行装饰加工的民族,这是一种a的着装动机。

a.装饰审美b.异性吸引c.身体保护d.护符(c)12.以下哪种不属于人类着装动机中的心理需求论?a.护符说b.象征说c.遮羞说d.装饰审美说b)13.以下哪种学说不属于服装产生的起因,而是服装产生后的一种结果?a.吸引说b.遮羞说c.装饰审美说d.身体保护说(b)14.中美洲早期人类的泥塑人像代表的服饰形式说明服装与有着密切联系。

a.审美b.劳动c.身体保护d.异性吸引(b)15.在澳洲发现的原始腰带的最重要意义在于。

a.装饰b.实用c.护符d.象征二.填空1.原始社会的人体装饰现象有皮肤着色、文身、人为变形2.刺痕文身用于.肤色较浅的人群,瘢痕文身用于肤色较深的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装史整理(整理者晓四)第一章绪论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答:1我们研究中国服饰主要是看不同朝代服装的演变,而西方服装史主要看不同的宗教信仰、艺术流派对服装的影响。

2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与东方相近,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

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

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使用功能的必然选择。

3在服装材料上,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

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不同服饰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的差异。

4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饰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

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是西方服装越来越立体。

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

5西方文化更多的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

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别,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

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服饰文化与传统。

第二章简述骨针、纺轮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饰史上的意义。

答:骨针:大约在1.8万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

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为衣物。

b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高度评价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划时代意义。

证实我国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

”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

纺轮:石制和陶制的纺轮,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觉的数百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轮出土。

纺轮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答: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历史上的夏朝。

第三章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意义?答a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

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

进入战国以后,尤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是,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

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发展为强国。

b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

赵武灵王变履舄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

c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指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戎之服,但这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第四章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条,两端缝有系带。

简述丝绸之路的作用和影响。

答: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

张骞分别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他和副使一直到达毒、月氏、大夏和安息等国。

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道路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是中国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地区的经济繁荣丝绸之路将古代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文明结合在一起。

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绚丽多彩的丝绸产品、茶叶、瓷器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世界各国。

同时,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天文学、数学等文明成果得以更新和发展。

第五章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对服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士大夫着装的特点)?答:a以老庄学说为基础的魏晋玄学和逐渐传播的佛教反映在服饰上,则是文人儒士开始追求“精神、格调和风貌”的体现,宽衣博带称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

b由于当时魏晋玄学风靡一时,尤其是文人的衣着和生活方式都不拘礼教,衣着宽博,且袒胸露脯,因此衣服日趋宽博。

“凡一袖之大,足断为两,一裙之长,可分为二。

”转相流传,成为风俗,并影响到南朝,王公名士、庶民百姓,咸以宽衫大袖为尚。

一时间褒义博带,成为魏晋世俗之尚。

佛教的传入对我国艺术和服饰产生哪些影响?答:a佛教为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

佛教盛行于魏晋南北朝。

b在服饰方面,佛教艺术也影响了汉服饰形制和纹样方面。

魏晋之初,锦缎上的花纹风格及主题也较之两汉有极大的不同,圣树、葡萄、山羊、野猪等动植物,方格兽锦、团窠、联珠等纹样结构,皆受到西亚的影响,而忍冬、莲花、孔雀、狮子、大象、乃至神像大都随佛教而来,构成了汉民族的新的审美趣味。

C除了纹样以外,据说南北朝女子流行的“额黄妆”也与佛教的流行有关。

当时全国各地寺院大兴,一些女子从寺院中鎏金的佛像中受到启发,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以增姿容。

这种涂额方式随流行开来,称为“额黄”。

第六章唐代最主要的服饰特点有哪些?答:唐代女装袒胸襦裙、女着男装、面妆、胡服胡服为什么能在唐朝流行/答:a唐代中外贸易文化交流发达,“丝绸之路”引来的不仅是“胡商”的会集。

也带来了异国的礼俗、服装、音乐和美术等,是一次空前的中外大交流大融合。

恰恰由于唐代国力强大,思想开放,无所畏惧的引进吸收各国文化,表现了唐代的博大胸怀和民族自信心。

b真正出现大幅度的流行胡服、胡妆在唐中期。

《唐书••五行志》:“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沈从文先生认为此风气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受高昌、回鹘文化影响,女子多带尖锥形浑脱帽,穿翻领小袖长袍,领袖间用锦绣缘饰,钿镂带,条纹毛织物小口袴,软锦绣空靴。

c到中唐以后这种“胡服”风降温,女子装束受吐蕃影响较大,重点在于头部发式和面部化妆,蛮鬟椎髻,八字低颦,赭黄涂脸,乌膏注唇的“囚装”、“啼装”、“泪装”皆属此类,衣着方面因尚宽博反而体现不出鲜明的胡服特征。

但“胡服”在初、盛唐的广泛流行。

说明汉族文化同样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

对异族服饰,唐政府兼收并蓄,对丰富和发展我民族服饰文化起到重要影响,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又一次重要的服饰变革。

第七章宋代服饰风格与唐代服饰有哪些不同?简析缘由。

答:a程朱理学在思想上对封建伦理纲常强调,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当时的审美和意识形态,许多艺术形式都追求空灵、含蓄、自然、平淡的意境。

B在服饰风格上,这一点体现的更为明显,朝廷多次定制申饬“务从简朴”、“不得奢靡”,因此,整个宋代的服饰风格趋以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形态上不像唐代的华贵、夸张和开放;色彩质朴而洁净。

第八章姑姑冠:指元代蒙古命妇戴的冠帽与汉族女冠差异很大,一般从额眉处开始,覆一层头箍形状的软帽,帽顶正中支竖起一个上广下狭的高大饰物,饰物外表还装饰着各种珠宝,这种独特的冠帽蒙古土语称为“姑姑冠”。

纳族:元代时期,缕金织物被大量应用,宋代时候蜀锦加金方式就有18钟之多,元代时由于回鹘工艺的引入,缕金工艺大有发展,纱、罗、绫等无不加金,但制作最为精美的当为织金锦,多数先将金箔贴于纸上,在切缕成细条用以织锦,宋朝称此为“明金“,也有将金缕捻卷于丝线外层,捻成金线织锦。

官员所穿的质孙服皆要用纳石矢制成。

第九章1墣头在明代已成为统治阶层的专用头衣。

常服中的墣头称为乌纱帽,前低后高,圆顶,两旁各插一翅,帝王常服所用的墣头名“翼善冠”。

2霞帔是一种帔子,其形像两条彩练,绕过头颈,披挂在胸前,下坠一颗金玉坠子,到宋代,霞帔已成贵妇礼服,明代因袭不改,用作命妇的礼服。

3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织锦料拼合缝制成德服装,形似袈裟,因拼纂的布形如水田而得名,俗称“水田衣”。

4吉祥纹样:明代纹样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吉祥纹样的运用,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

吉祥纹样所要表达的:“富、贵、寿、喜”,而这四字的含义则概括了明代市民文化的追求及审美趣味,并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今吉祥图案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和民族旨趣的标志之一。

第十章1袍服:满族的开衩之袍,也叫“箭衣”。

袖口装有箭袖,以便骑马射箭。

为便于行动,满族袍服常有功能上的补充,2马褂:马褂为长袍衫之外及脐的一种行褂(短褂),长不过腹,袖仅掩肘,便于骑马,故又叫“马褂”。

3女子服饰:清代女装由于“十从十不从”之故,存满、汉二式。

满族妇女都着长袍,汉族仍以上衣下裳或下裤为主,并相互影响。

清初期禁止满族妇女着汉装,但后期“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

清代女子服饰有满、汉之异,其流变中也有所不同。

满装钦定冠服式样较为固定,男女同服,日常服装则以宫中为尚;因江浙地方富庶、经济文化繁茂,丝织业也极为发达,江南苏州、扬州一带遂成为汉族女装中心。

4鞋:满族妇女所着的鞋子,底极高,普通为一寸多到两寸间,后来又增高,甚至有四五寸者。

其底上宽而下圆,形似一花盆,俗称“花盆底”。

5满族女子发式:满族女子梳旗髻,未婚女子也梳辫子。

《旧京琐记》:“旗下妇装,梳发为平髻,曰一字头,又曰两把头”。

6裙装:清代妇女裙子种类,,百裥裙、月华裙、弹墨裙、鱼鳞百褶裙、丁当裙、凤尾裙、百蝶裙、金泥簇蝶裙等等。

7云肩:女子领下多外罩云肩,云肩自明代起已用之,式仍为“四合如意”,有剪彩作莲花形,结线为璎珞,周垂排须,汉族新妇结婚时有披此者。

8清朝的精湛纺织:清代染织工艺的空前发展,为面料的精细繁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清朝的丝织业主要集中在管营的三大织造所在地江宁、苏州、杭州及传统的丝绸生产地四川等处。

当时的面料有锦、绫、缎、罗、绢、绒、葛、布、革丝、纳纱等,锦中的江宁云锦更是其中的名品。

云锦包括妆花、天鹅绒、金彩缎、闪缎等类别。

第十一章改良旗袍和中山装是否是现代中国服饰的典范?答:a中山装是经过改良的服装,最早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示意,最早的中山装领口呈关闭式八字形,前门襟七粒扣,后背有中缝,在衣服正面,各有上下左右四个贴袋,上袋盖做成倒山形笔架式;中山装兼有西装的特点,同时也适应国情,充分表现出当时国人新的时代精神。

b旗袍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女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