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让人爱恨交织的学科,有些人甚至觉得数学简直是地狱。但实际上,数学是非常有趣的,而中位数和众数是其中让人身临其境、带有生活情趣的一部分。为此,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一下中位数和众数,希望通过这个教案,能够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一、中位数
中位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将其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例如,对于数据1,2,3,4,5来说,中位数就是3。
在生活中,中位数也有很多实际应用,特别是在统计学中。例如,在统计一组人群的年龄时,常常会用到中位数。如果我们有一组数据,表示所有人的年龄,通过计算其中位数,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群的年龄分布情况。
二、众数
众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例如,对于数据1,2,2,3,3,3,4来说,众数就是3。
在生活中,众数也有很多实际应用。例如,在一间班级里,如果我们想知道哪些同学的语文成绩比较好,就可以通过计算众数来找到语文成绩较高的同学。同时,在统计一个地区的人口构成时,也常常会用到众数。
三、教案设计
1、课堂导入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们询问一下,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他们是否有了解过。如果学生们对这两个概念还不太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及其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来向学生们解释这两个概念。
2、前期训练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练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例如:如果有以下这组数据:2,3,4,6,8,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是多少?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自己动手计算,并在作业讲解时批改答案,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在数学教育中,中位数与众数是重要的概念,它们能帮助学生更好
地分析和理解数据集。因此,本篇教学设计将探讨如何有针对性地引入、讲解和练习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以下是一个适用于初中数学教
学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充分理解中位数与众数的含义及其应用。
【导入】
1.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导入:请学生回顾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然后计算全班同学的平均分。与此同时,请选择一个学生的成绩
进行观察讨论,询问学生该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是否典型、代表性。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引入中位数】
2. 定义中位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一个值,当数据按升序(或
降序)排列后,它位于中间位置。提供一些例子以加深理解,比如:
给出一组有奇数个数据的示例集合,让学生找出中位数。
【引入众数】
3. 定义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提供一些例子,让学生找出众数。可以给出一个例子:列举同学们的身高,然后让学
生找出身高中出现最多的值,即为众数。
【讲解中位数】
4. 介绍计算中位数的方法:
a) 说明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如何找到中位数:将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的数就是中位数。
b) 说明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如何找到中位数:将数据按顺序排列后,中间位置上两个数的平均值即为中位数。通过示例进行讲解。
【讲解众数】
5. 介绍计算众数的方法:
a) 说明如何找到众数: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最频繁的数
即为众数。
b) 若存在多个数出现次数相等,则说明该数据集没有众数,向学
生解释这种情况。
【巩固练习】
6. 提供一些巩固练习的例子: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堂引入
教师可以一句话引入新课:前面已经和同学们研究过了平均数的这个数据代表。它在分析
数据过程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和认识数据代表中的新成员——中位数和
众数,看看它们在分析数据过程中又起到怎样的作用。
二、随堂练习
1.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 15 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金额,统计了这 15
C.96、97
D.98、97
2/2
2.某商店 3、4 月份出售某一品牌各种规格的空调,销售台数如表所示:
规格
月份 台数
1 匹 1.Biblioteka Baidu 匹 1.5 匹 2 匹
3月
12 台 20 台 8 台 4 台
4月
16 台 30 台 14 台 8 台
根据表格回答问题:
商店出售的各种规格空调中,众数是多少?
1/2
假如你是经理,现要进货,6 月份在有限的资金下进货单位将如何决定? 答案: 1.(1)210 件、210 件。 (2)不合理。因为 15 人中有 13 人的销售额达不到 320 件(320 虽是原始数据的平均数, 却不能反映营销人员的一般水平),销售额定为 210 件合适,因为它既是中位数又是众数,是 大部分人能达到的额定。 2.(1)1、2 匹。 (2)通过观察可知 1、2 匹的销售最大,所以要多进 1、2 匹,由于资金有限就要少进 2 匹空调。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引言
中位数和众数是数学中常用的统计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掌握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本教学设计将通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活动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和统计思维。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应用。
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纸笔和计算器。
2. 准备一些带有不同数据集的情景案例。
3. 准备一些带有不同数据集的习题和题目。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15分钟)
1. 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动画视频或实例向学生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教师解释中位数是指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中间位置的数,众数是指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3. 教师可以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餐馆订餐需求的众数,班级考试成绩的中位数等。
第二步:中位数的计算和应用(30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个数据集合,并引导学生按照大小重新排列。
2. 学生根据方法,找出中位数并计算。
3. 学生讨论中位数的应用,例如用于评估一个群体的平均水平,比较不同群体的特征等。
第三步:众数的计算和应用(30分钟)
1. 教师提供一个数据集合,并引导学生统计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
2. 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字,即为众数。
3. 学生讨论众数的应用,例如用于分析潜在顾客的需求,制定产品
设计等。
第四步:中位数和众数的比较(30分钟)
1. 教师提供不同数据集合,并引导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数学教案-众数与中位数
数学教案-众数与中位数
介绍
本教案将重点介绍数学中的众数(mode)和中位数(median)。这两个概念
是统计学中常用的数据集中趋势指标,对于分析和理解数据的分布情况非常有帮助。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和计算众数和中位数,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这些概念。
教学目标
•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能够根据给定数据集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够分析和解释数据集的分布情况
教学内容
1.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
4.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步骤
步骤一: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
•讲解众数的定义:众数是指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通过示例数据集演示计算众数的步骤:
–统计数据集中每个数值的出现次数。
–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为众数。
步骤二: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5分钟)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中位数是将数据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通过示例数据集演示计算中位数的步骤:
–将数据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如果数据集的长度是奇数,中位数就是排在中间的数值;如果数据集的长度是偶数,中位数就是中间两个数值的平均值。
步骤三:众数和中位数的比较(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和中位数的区别和联系:
–众数关注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能够反映出数据集的主要特征。
–中位数关注数据集的中间位置的数值,能够反映出数据集的中间值。
步骤四: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运用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解答:
–例如:某班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如下:80,90,85,90,95,80,85,90,95,100,90,85,85,90。求学生的众数和中位数,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学主要内容
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
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
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
三、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众数与中位数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众数与中位数
教案目标:
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统计学中的应用。
2. 掌握计算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
3. 能够分析和解释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
教学资源:
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教学PP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
3. 统计学相关的练习题和实例
4. 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
引入(5分钟):
1. 引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例如通过一个有趣的统计数据或问题。
2. 提问:你知道如何用数字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征吗?
概念讲解(15分钟):
1. 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 中位数:一组数据按照大小排列后,位于中间的数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
2. 通过实例和图表演示如何计算众数和中位数,并解释它们的意义。
练习与讨论(20分钟):
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
2. 检查答案并让学生解释他们的思路。
3. 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例如平均气温、考试成绩等。
拓展应用(15分钟):
1. 提供更复杂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2. 引导学生思考众数和中位数的局限性,例如对极端值的敏感度等。
总结与评价(5分钟):
1. 回顾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提问:你觉得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哪个更有意义?为什么?
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馈意见。
延伸活动:
1. 给学生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数据,并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代表数据的集中趋势。
2.过程与方法: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作用。利用求出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和中位数,帮助人们在实际问题中分析并做出决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认识中位数、众数这两种数据代表。
【教学难点】
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信息做出决策。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准备】
课件,扇形图,条形图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数据的代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描述数据时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灵活应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这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简介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意义,
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这两个指标。
教学内容分析
中位数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的集中趋势。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中位数的定义,即对于统计样本中的值,当按大小顺序排列后,居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将被视为这组样本数的中位数。
在理解了中位数概念以后,学生还需要掌握中位数计算方法。通常用以下公式
来计算:
若n为奇数,中位数为第(n+1)/2个数
若n为偶数,中位数为第 n/2 个数与第(n/2+1)个数的平均数。
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集的分布情况。在教学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即在所有数值中出现次数最频繁的数。
在理解众数的概念以后,学生还需要掌握众数的计算方法。通常用以下公式来
计算:
对于一组数,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就是这一组数的众数。
需要注意的是,当一组数据中没有数字出现超过1次时,不会存在众数。而当
存在多个数字出现次数相同时,则存在多个众数。
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财务管理中,中位数可
以通过对过去几年的公司财务数据进行计算来帮助决策者把握公司的经营状况。在生活中,小学生背包的重量、学生考试成绩以及体育比赛的得分等都需要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
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
1.熟悉并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分析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教案标题: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目标学生群体:初中数学学生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应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练习册;
3. 数据集合的实例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
引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引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释它们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讲解中位数:
1. 定义中位数为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即将数据按大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2. 通过示例,演示计算中位数的方法:
a.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中位数为排序后的中间数;
b. 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讲解众数:
1. 定义众数为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通过示例,演示计算众数的方法:
a. 找出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如果有多个数出现次数相同且最多,则这些数都是众数。
练习:
1. 请学生完成教材或练习册上关于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
2.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解题过程,解答他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拓展应用:
1.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问题,如统计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找出中位数和众数;
2.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方案,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答案和思路。
总结:
1. 与学生一起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作业:
布置一些中位数和众数相关的作业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交给教师检查。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竞赛,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或统计软件来计算中位数和众数,提高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工具和设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计算器;
2. 教材和教具:教科书、练习册、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讨论:小明有10个同学的考试成绩,他想要找到成绩的中间值和最常出现的成绩,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
2. 概念讲解(25分钟)
在黑板上绘制数轴,向学生解释中位数的概念:
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
的顺序排列,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数。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
那么中位数就是唯一确定的;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那么中位数
就是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然后,向学生解释众数的概念: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
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3. 求解方法(30分钟)
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一组数据 {3, 5, 1, 6, 2, 5, 4, 5},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求解中位数的方法:
1.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 2, 3, 4, 5, 5, 5, 6};
2. 判断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发现有8个数,为偶数;
3. 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3 + 4) / 2 = 3.5;
因此,中位数为3.5。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1
一. 教材分析
《中位数和众数》是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以及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均数、方差等统计量,对数据的初步处理和分析有一定的基础。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来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可能对实际生活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实际例子的引导来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应用。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
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实际例子和练习,运用中位数和众数
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
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
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中位数和
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
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
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
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
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
中位数众数的教案
教案标题:探索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目标:
1. 理解和定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会计算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掌握如何解读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资源:
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教学PPT或其他可视化工具
3. 数据集示例
4. 计算器
5. 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
教学步骤:
引入:
1. 引发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中位数和众数吗?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用到它们?
2. 提供一个简单的例子,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并询问学生如何找到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探索中位数:
1. 定义中位数:中位数是一个数据集中的中间值,按大小顺序排列时,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2. 展示一个数据集的例子,并引导学生按大小顺序排列数据。
3. 解释如何找到中位数:如果数据集中有奇数个数值,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如果数据集中有偶数个数值,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4. 通过示例数据集的计算,演示如何找到中位数,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探索众数:
1. 定义众数:众数是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2. 展示一个数据集的例子,并引导学生观察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3. 解释如何找到众数:找到数据集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为众数。
4. 通过示例数据集的计算,演示如何找到众数,并让学生跟随计算。
练习与应用:
1. 分发学生练习册或工作表,让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一些练习题,以巩固他们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情况下需要计算中位数和众数?请举例说明。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分析某个班级的考试成绩,找到中位数和众数,以了解整体表现和最常见的分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教学目标: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
二、新课导入(15分钟)
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
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
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
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节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教学目的: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会求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
情况,应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3.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观察。
学法:合作讨论,理解运用。
教学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概念及一组数据当中怎么去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具学具:课件,练习卷,彩色粉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第一环节:创设学生跳锅庄舞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看出图片是个跳锅庄舞的图。
老师说:平时我们每天下午大课间操都跳锅庄舞,那哪位同学说说跳锅庄舞时注意的地方?
学生回答:可能说排圆圈跳舞。也有些学生说跳舞要整集,也有……。
老师在没问我们每天都在跳锅庄舞,那跳舞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后补充跳舞的好处(舞蹈不但可以陶冶情趣,丰富生活,增强体质)等等。让学生知道跳舞的好处,学生们喜欢跳舞,认真跳舞等学生的全面教育提高。
第二环节:多媒体展示例题1及相关的内容让学生观察例题1的内容。
老师说:今天我们给的例题是学校要进行锅庄舞比赛,我们班里选10名学生参加这次比赛,老师不知道怎么选,但老师觉得身高差不多的锅庄跳的最好的10名学生参加更好一些,同学们说呢老师想法对吗?
学生说:可能大家都说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培养统计能力。
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比较,学会确定中位数。接着还是以这份工资表为主线,自然地引出众数。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所学知识及时加以疏理,总结,形成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整体认识。随后出现了一组数据,让学生练习。这组练习既是为了考察学生对今天所学知识的掌据,又是把问题引向深处,挖掘出问题可能存在的特殊性。进一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最后又把所学回归生活,回到了对找工作中的平均数重新认识,突出了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同时举出了学生日常所熟悉的歌手大奖赛的打分方法,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巧妙运用。从而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同学们你们的父母或邻居有没有找工作的经历,你知道他们在找工作时关注哪些?我的一位朋友李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遇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师出示广告,指名读招聘广告。
招聘广告:
本公司需招聘职员数名,男女不限,年龄18—45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平均月工资2000
元,有意者请到兴盛公司三楼面试。武夷山兴盛有限公司2009年4月30日
1、请生读题。
2、说说从这则广告中你获得那些信息?
3、从平均工资引出公司月工资表兴盛公司职员月工资表单位:元
经理副经理员工A 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员工F 员工G 月工资4500 3500 1800 1700 1500 1350 1300 1250 1100
(1)认真观察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2)说说平均数是怎么算出来的吗?
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1、中位数。
(1)再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2)说说选这个数据的理由? (3)比较位置及排列顺序。(4)导出中位数的概念。
引导: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师:李明加入后,随后本公司又来了两位职员,据李明了解他们的月工资都是1300元。(师在列表中加入两个1300)这时工资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你发现了什么?(工资是1300的人数最多)
师:我们把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最多次的数叫做“众数”。谁知道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1375)
比较“中位数”和“众数”的区别?
(出现一组数据首先要看它有没按顺序排列,要是没有按顺序排列先要进行排序,再找出最中间的数。而众数则不管顺序的前后,只考虑出现多次。所以中位数只和位置、顺序有关,众数只和出现的次数有关和顺序没有关系。)
通过大家的探讨我们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还认识了两位新朋友,揭示课题:中
位数和众数。
引导学生看书,加深印象。并要求学生把概念记一记,读一读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判断以下数据(分别找出每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5 7 11 15 17 11 11 无
(2)3 3 7 14 18 9 7 3
(3)2. 5 2. 5 4 6 6 9 5 5 2 .5 6
(4)100 2 2 7 8 8 8 3 6 16 7 8
(5)8 7 6 6 5 4 6 6 6
观察以上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在一组数据里有可能不止一个众数,也有可能没有众数,还有可能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相等,找中位数一定要先排序。)
四、联系实际,加强运用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找工作的招聘广告有没有新的认识?谁来说说。
2、在电视歌手大奖赛中,常采用去掉一个最高分和去掉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平均分,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据了解我们班有80%的同学是穿37码的鞋,谁能说说这37码在我们班的鞋码中称它为什么数?要是你是鞋店老板了解到这信息对你有什么帮助?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师小结,并把知识引向生活。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平均数几个数据的和除以几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
中位数在中间按一定顺序排列和位置、排列有关
(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和顺序的前后无关
张显江
中位数和众数反思
本课可以说是创造性使用教材,虽然本课知识点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但课本中对中位
数和众数的概念阐述很清楚。为了避免学生由于预习而造成思维定势,把课本中的概念进行生搬硬套而得出答案,于是我把课本内容进行了创造性使用。从课文的导入及工资表的内容和呈现方式经过精心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探究中发现问题,通过判断分析,使问题得以解决,继而把过程内化为经验,自然而然升华为概念。整堂课学生在探究中得出结论,又在巩固中验证结论,并发现新问题。学生学得轻松,印象深刻。我认为本堂课有以下亮点:
1、创造性使用教材。
2、所呈现的问题紧扣知识点。
3、把课堂还给学生。
4、作业设计有代表性,把问题引向深处。
5、板书体现了本课的重难点和问题的关键。
6、真正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缺憾之处:要是课堂时间再把握紧奏些,最后多留点时间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于生活运用,这样不仅加深理解,还把知识用活,进一步达到课堂的升华。
张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