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合集下载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在这个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创新已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因素。

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创新领军人才。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关注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勇于尝试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只有培养出一批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是一项挑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实践的机会。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开展自主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还应该提供各种创新实践的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项目,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校和家庭都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在学校层面,教师和学校应该加强创新教育的理念的普及,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家长也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浅析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浅析

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浅析前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必修课程。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对于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具有重要作用。

受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影响,操作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课程设置针对传统操作系统教学体系的一些问题,课程设置需要进行改革。

传统的操作系统课程主要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等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导致学生思维定势,难以拓宽学生的应用领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课程设置需要重视实践能力,注重设计思维的培养。

教学方法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针对传统的讲述、演示、练习的模式,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实践、开展课程设计等途径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还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部分,而实践能力是培养学生掌握实际技能的重要手段。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设计课程,安排实践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比如,开展操作系统内核的设计与实现、操作系统性能优化等实践课程。

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操作系统领域也在不断变革,需要拥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创新实验室、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开源软件项目等途径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强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结论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必须进行的。

通过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人才培养的创新,可以培养出适应时代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力. 达 到新 课 程 改 革 的 目的。
( 一) 巧 用教 材 . 启迪创新智慧. .
关键词 : 新 课 程 改 革 创 新 能 力 培养 策略
随 着 新课 程 改 革 的深 入 推 进 , “ 以 人 为 本 ”成 为新 课 程 实 施 的根 本 理念 . 而 创 造 能 力是 人 的最 高 能 力 , 创 造 性 素质 是 人 的最 重 要 的 素 质 。 培养 学 生 的 创新 精 神 和 创 造 能力 , 是摆 在 每 个 教 育 工 作 者 面前 越 来 越 紧 迫 的任 务 。 培养学生创造性 素质的途径很多 . 课堂教学 是最基本 的 途 径 。存 课 堂 教学 中实 施 创 造 性 教 育 , 教师是关键 , 教 材 是 媒 介 , 教 法是 核 心 , 活动是手段 , 氛 同是 条 件 。具 体 地 说 , 就 是 要 树立一个思想, 坚 持 两 个原 则 , 抓 好 四方 面 的工 作 。 要树 立 充 分 相信 学 生 的 思 想 新 课 程 教育 要 彳 F 教学过程中体现“ 学生为主体 , 教 师 为主 导, 训 练 为主 线 , 思维 为 核 心 ” 的 教学 思 想 , 充 分相 信 学 生 , 就 是 要 相 信 存他 们 身上 蕴 藏 着 巨大 的 创造 性 潜 力 , 尊 重学 生 的 人格 及 创 造精 神 , 把 教 学 的重 心 和立 足点 转移 到引 导 学生 主 动 积极 地“ 学” 上, 引导 学 生 想 学 、 会学 、 善学 。 教 师 要像 地 质 勘 探 队员 样, 细心 勘 探 , 发 现 深 处 的宝 藏 , 把它们开发 、 挖 掘 出来 。 我 们 要相 信 学 生 , 真 正尊 重 学 生 的学 习 主 体 地 位 , 保 证 学 生 有 充分 的 一学 、 思考 、 合作 学 习 、 交 流讨 论 、 动 手 操作 的时 间 。 二、 要 坚 持 两个 原 则 培 养 学生 创 造 性 的 学 习 能力 . 要坚持两个原则。 ( 一) 师 生 平等 的原 则 。 首先 , 教 师 要 树 立 正 确 的 师生 观 , 在 教 学 中热 爱 、 尊 重 学 生, 平 等 地 对 待 学生 。其 次 , 师 生 之 间 相互 尊重 、 相互欣赏 、 相 互认可 、 相互补充 , 创 造 宽 松 和 谐 的教 学 气 氛 , 在 交 融 巾进 行 创 造 性 的 教 与学 的活 动 , 达 到 高 水平 的教 学 境 界 。 ( 二) 尊 重 个性 的原 则 尊 重 个性 ,存 教 学 中主 要 是 尊 重 学 生 敢 于 发表 不 同意 见 的创 新 精 神 。一 个 问题 可 以有 多种 答 案 : 一 道 数 学 题 可 以有 多 种解法 ; 一 个 知 识 的掌 握 , 可 以有 多 种 学 习方 法 。因此 , 我在 课 堂教学 巾实行 i个鼓励 : ( 1 ) 鼓励 学生畅所 欲言 , 各 抒 己见 ; ( 2 ) 鼓 励 学 生相 互 争 辩 ; ( 3 ) 鼓 励 学生 有 创 造 性 的 见解 。 三、 在 教 学 中要 处 理 好 三 个 关 系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是指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出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中自主发展。

2. 强调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让学生具备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

3. 倡导多元评价。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不再局限于老师的单一评价,而是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包括学科知识、学习方法、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4. 实施个性化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 推行终身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者注重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实现自我价值的不断提升。

以上就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我国的基础教育更加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更多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 1 -。

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创新

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创新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在关注和探讨如何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

教育中的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键,因此,进行课程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育中的课程改革与创新,旨在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一、教育背景下的课程改革与创新课程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因此,课程改革与创新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学科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学科之间缺乏联系。

而现代社会的问题需要综合和跨学科的解决能力。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将多学科的内容融入到同一门课程中,使学生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其次,课程改革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只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引入创新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和创新,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课程改革需要注重个性化教育的实施。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因此,课程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灵活地调整和适应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程改革与创新的实践案例在实践中,有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尝试课程改革与创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以下是两个实践案例的简要介绍:案例一:某中学的STEAM课程改革该中学在课程改革中引入了STEAM教育理念,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等学科进行了整合。

学生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培养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他们通过实际项目的开展,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这种课程改革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践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践行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科综合XueKeZongHe教师·TEACHER2019年6月Jun.2019085当今世界正处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时期,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趋明显。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办特色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我们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了解国内外教育发展动向、新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努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具体实施如下:一、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录制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一种教学形态。

课堂教学的基本功能在于构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塑造学生主体人格。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1]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良好愿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主人,我结合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合理运用翻转课堂,提供素材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学习,通过交流反思、协作讨论,努力让学生对课堂有兴趣。

“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如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我事先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在实验室预制了几瓶氯气,并且提供了试管、试纸、硝酸、硝酸银溶液、盐酸、溴化钠等一些必要的试剂和仪器,另外还提供了几段关于氯气学习的小视频,提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道具。

探究能让学生产生欣喜,是兴趣的源泉。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完整版)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完整版)

《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内丘县内丘镇中学课题组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新课改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经济和科技的竞争,不仅是人才数量和结构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人才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竞争。

我国传统的教育事实上将人的大脑作为知识仓库 ,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忽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如何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业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才能参与国际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已是势在必行。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思维,促进思考,往往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外活动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条件。

然而目前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着一些问题,如课堂提问环节教师与学生的机械问答,问题设计深度不够或过于具体化,只能让学生受到低思维的训练,而不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实效,就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中学阶段的教学对于其将来能否成为一名有用的人才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当代社会发展如风起云涌,新时代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而一个创造性人才,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而不能墨守成规。

其次,要活学善用创新思维,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不为传统观念所束缚,甚至使思维具有超前性。

再次,要具备创造力。

课程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课程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及紧迫性毋庸置疑,而作为国民教育基石的基础教育要想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则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实施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乐于创新的创新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从事创新行为所必备的深刻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

那么如何发挥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转变观念,夯实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与素养基础上的特殊能力,是人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个性或情感倾向性表现。

1、让学生树立“我有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主要由响应领域的技能、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构成。

这种能力每个学生都有。

然而创新精神却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

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要创设激发、鼓励质疑、批判、反思、求异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三,持之以恒地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成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学科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树立学生的创新自信心。

2、让学生认识到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知识面越广,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越强,思维的迁移及产生独创见解的可能性就越大。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储备对于创新的重要,从而有意识的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二)改进教法,提高技能,突出主题性,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培养思维的各种特性。

《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电子技术》课程是楼宇智能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该课程中,主要学习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电路,为智能化系统设备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培养创新型高技能的学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电子技术》改革的首要目标。

关键词: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创新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023-02一、《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电子技术是楼宇智能化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生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技术支持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该课程的学习在构建学生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本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是现在《电子技术》课程的讲授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整性,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理论为主,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再做一个实训项目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远远不够,使得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整个学习过程枯燥无味。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知识过分全面、系统。

课程内容的设置没有与专业及培养目标很好地结合,没有打破传统的传授知识为本的教学思想,整个课程的设置都是先讲电子元器件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工作电路图的原理分析,到最后再象征性地把所有电子元器件综合做一个实训。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初中后并且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所以对理论的学习及理解比较困难,所以学生就会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非常不感兴趣。

更有甚者,学到最后,都不知道学的什么内容,不知道学这门课程有什么意义。

2.上课的实验以验证性为主。

课程中的实验主要以验证性的为主。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证明某些结论的正确性,为了验证电子元器件的特性曲线、性能参数,经常要做一些实验。

这些实验的开展主要以验证为主,学生都知道这些结论肯定是正确的,所以对这些实验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都是抱着实验成不成功无所谓的心态,不能正确对待实验的内容,对实验的结果也不是很在意,以至于有些学生实验完成后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电子元器件的特性曲线等。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联系实际,说明你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的理解和认识

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推动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的创新,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个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以下是对该改革目标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1.促进全面素质教育:改革旨在超越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技能、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2.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通过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3.注重实践与应用:新课程强调知行合一,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批判性思维: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对信息进行辨别和分析,不盲从,有能力独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4.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5.推动教学方式变革:改革不仅关注课程内容,还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灵活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体而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促进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培养更加全面、具有创新精神
的新时代人才。

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改革过程,需要持续努力和全社会的共同支持。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我们新时代的需求。

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扩展学科知识、提供实践机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

创新是指在某个领域或问题上提出全新的想法或方法。

而要培养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和追求,教育者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这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来实现,例如学生研究课题、参与实验和观察、开展社会调查等等。

此外,教育者还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并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他们才会愿意尝试更多的创新思考。

其次,扩展学科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创新不仅仅依赖于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还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撑。

因此,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科素养。

首先,教育者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学习任务来促使学生跨学科思考。

例如,在学习一门科学课程时,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一些专门的创新课程,包括创意思维、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创新能力。

最后,提供实践机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创新需要实践的支持和验证,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

首先,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等活动。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创新思想付诸实践,并从中获得成长和收获。

另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社区和科研机构等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创新项目和实践机会。

这些合作项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互动和合作意识。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者应该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扩展学科知识和提供实践机会三个方面入手。

依托《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依托《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二 、改 革 教 学 方 法 优 化 教 学 过 程
( 1)理论 与实践相 结合 的教学 方法 ,即课堂理沦 讲授 与做 实验交错 进行的方法 。根据所授 内容特点 ,先 讲 后做 或先 做后 讲 ,尤 其是 在理 论 指导 下才 能做 的部 分 ,要先进行理论 讲授 ,紧接着做实验 ,及 时地促进理 论知 识的 消化 。这样 就会把理 论和 实验有机结 合起来 , 让学生学得 既扎实又灵活 ,不仅提高动手 能力 ,也提高 教学质量 。( )讲授 与 自学相结合 的教学法 ,即依据学 2 习 内容 的重要性 、难易程度 ,决定 以讲授为主 ,还是 以 自学 为主 的教 学方 式。对 自学 ,首先 由教师提 出要求 , 让学生 自学 ,然后教师抽查学生 自学笔记 ,提 出有关 问 题 ,再 做必 要 的概括 总结 。 ( )应用多媒体教学 方法 , 3 即采 用课 件 教学 方式 进行 课堂 直观 教学 ,采 用精 品课 程进 行 课外 教学 。环 境监 测课 程相 当多的部 分是 介绍 用仪器分析法测定水 、大气 中污染物质 ,许多用途广泛 价格 昂贵 的仪 器 实验 室没 有 ,多媒 体教 学 可 以演 示这 些仪器的监测过程 ,弥补实验 室仪器的不足。环境监测 精品课程 网站包括学科 发展 、课程介绍 、教学大纲 、课 程教案 ,多媒体课件 、在 线 自测、实验操作原理和步骤 的动 画和 说 明等 内容 ,主 要用 于学 生课 后查 缺补漏 和 拓展知识 面 。( ) 4 双语 教学 ,环境 监测包括许 多环境科 学 专 业 的术语 ,双 语 教学 能够 使学 生更 多地 接受环 境 科学 专 业英语 。近年 来考 研复 试 中专业 英语 的 比重越 来 越 大 ,环境 监 测开展 双语 教学 不 但有 助于提 高学 生 的综合素质 ,也将 为进一 步学 习深造 打下 良好基础 。立 体化 教学 方法 的 有机 统一 ,最 终将 促进 教学 过程 的优 化和课程 教学质 量的提 高 ,进 而提高学 生的创新 能力 。

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下阅读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新课程改革下的阅读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摘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培养,创新能力需要开发。

文章介绍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求异图新,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宽加深,教给学生创新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培养,新能力需要开发。

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其得天独厚的学科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

那么,语文阅读教学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做了积极的探索,获得了一些体会。

一、求异图新,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动机或意图,是一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新颖性,使学生的智力向高层次发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水平。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导入新课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无论是课堂上的训练还是课后的巩固,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教师都应该全方位了解学生,努力做到“生之所忧,师之所思”,都应该在兴趣上做文章,都应该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在听说读写思等方面都得到发展,从心理上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充足准备。

2.启发学生大胆提问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重要体现,是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主要表现形式,能促使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通过问,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通过问,使他们的求知欲得到满足。

在这个环节中,如果学生认知有限,的确需教师“置疑”,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由“质疑”而“置疑”。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置疑”是引导学生为“质疑”而“置疑”,不可代替学生的质疑。

教师不要怕学生问得简单,问得幼稚,应该肯定学生大胆提问的精神,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从而使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都得到充分发展。

3.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变革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变革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与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教育教学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

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对教育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变革。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以及所带来的变革。

一、培养创新能力新课程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则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

例如,在数学课上,老师会引导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公式和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全面而素质的发展。

在过去的教育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的培养,而新课程改革则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例如,语文课程不仅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文化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三、强调实践与体验新课程改革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的技能。

例如,在科学课上,学生不仅仅会学习科学的理论知识,还会进行实验和实际操作,从中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体验。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

四、个性化教育的推行新课程改革提倡个性化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注重的是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标准化考试的结果,而新课程改革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差异化的培养。

例如,在音乐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乐器进行学习和表演。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潜能。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变革。

它不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强调实践与体验的教学方法,还推行个性化教育。

这些改革措施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路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决定它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肩负着特殊的历史性使命。

可喜的是,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教育改革一刻未曾停下脚步,从教材的改革到课程的改革再到教学理念的深刻转变,从高校招生方式的转变到高考模式改革,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面临新课程改革浪潮,作为教育主战场和主阵地的课堂教学的改革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它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很强的基础性和稳定性。

那么,高中政治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突出学生个性,是高中政治教师需要面对的基本教学目标与任务。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际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通过课堂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可通过提问设疑、时政热点、漫画材料、情景事实、承上启下复习式导入等,各种导入都有自身优势,有时还可以整合多种方式、综合利用。

教师如果运用得当,就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起始就抓住学生的心。

1、提问设疑导入应结合教学目标,用不同的质疑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学生思维兴趣的激发来源于问题的思考,设问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注意层次性与阶梯递进,先易后难、逐层深入,以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疑还应注意系统性,注意知识之间的过渡和内在联系,通过预设悬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这一课题时,课文开头是从“商品”这个概念开始的,导入时,我结合实际提问设疑:教室中的物品有哪些?哪一些属于劳动产品?哪一些不属于劳动产品?教室里有没有商品存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有两个同学说出了空气、阳光,我特意进行了表扬,并奖励一支笔芯。

第二、第三问都回答正确,第四问却多数答错。

于是引导学生看教材并讲解商品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真正了解“用于交换”是指将要进行交换或正在进行交换。

已经交换成功,或不再进行新的交换的劳动产品就不是商品了。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中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方面。

2.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课程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3. 推进教育公平:课程改革要关注教育公平,保障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4. 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课程改革要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5.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改革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中国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的教学 方法 , 根本 上 改 变 过去 一 成 不 变 的 教学 从
方法 。
概 率与数 理统 计 , 算机 类 专 业 应用 较 多 的 是离 计 散 数学 , 工 程类 偏 重 微积 分 , 由 于课 时 限制 , 而 但 只 能放 到选修 课 或学 生 自学 的 内容 中 , 极 大 地 这 影 响 了学 习 的效果 , 也造 成 了学 生在 下 一 步 专业
课 的学 习 中遇 到 用 高 等 数 学 知 识 时 不 懂 、 会 。 不
1对 高等数学 中的概念 性教学 内容 , 、 如极 限 、 导数 、 分 、 微 不定 积 分 、 积分 等 都 是从 一 些 不 同 定 科学领 域 中的实 际 问 题 经过 高 度 抽 象 而得 到 的 , 其 概念 本 身 的 形 成 过 程 就 是 一 个 创 新 思 维 的过


改革 高等 数学教 学模 式 。 养学 生 的创 新 培
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 目前仍是教学的主流形式 , 教 师是 整个教 学 活动 的组织 者 、 理者 和调控 者 , 管
作者简介 : 曹爱 民(9 I ) 男 , 17 一 , 山东莱芜人 , 济南职业学 院教务处副教授。 基金项 目: 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 目( 本 编号 2 0 5 1 阶段性成果 。 091)
学知识 解决 实际 问题 。建模 过程实 际上 是学 生重 新 发现 的过 程 , 是 学 生 创造 性 地 运 用数 学 知 识 也
在 基于保 留传 统教 学 环 境 的 同 时 , 既强 调 教 师 的 主 导作用 , 注重发 挥学生 认知 主体 的作用 。 又
“ 师主 导型 ” 学 模 式 过 分 强 调 教 师 对 课 教 教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

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针对学习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使得课程改革的实践成为必然,通过课程改革,将创新能力的4个方面能力整合到课程教学中去,使得这些问题都可以获得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纠正和弥补,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探索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新问题解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若能将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融入到学生的体验、操作和对问题的探索中来,教学效果会更好。

通过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去发现应得的结论,在教师指导和帮助下,在问题积极引导下,学生主动有效发现新知识,从而摆脱了教师在单纯使用讲授法时学生所处的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状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这种学习知识的模式为我们在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课程改革中提供了启示。

通过对各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梳理,可以发现教育学家布鲁克曼(Brickman)提出的“七步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是一个突出“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布鲁克曼认为,许多问题的解决仅仅在于成功确定了问题所在,因此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七步:在第一步是明确问题的环节;第二步是在实施过程中,考虑问题解决的标准等问题;第三步是研究可能的解决方案;第四步则是不拘泥于前面的标准,竟可能多的寻找解决方法;第五、六、七步是根据前面的标准,筛选合理方案进行实施,评价等,如图5所示。

图5 布鲁克曼的“七步法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充分理解布罗克曼“七步法”问题解决模式的内涵基础上,考虑到教学实施的实际状态,如“课程实施地点多为学校内,教师可以随时提供帮助,课程学时是有限定的”等实际情况,结合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专门针对学生的“四步法问题解决模式”,如图6所示。

从“四步法问题解决模式”可以清晰看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完成的学生自我探究式问题解决过程。

第一步,教师设置情景,学生确定问题。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基于对现有学生学习特质分析基础上提出的。

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高等教育的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改革举措,广泛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和教育层次。

课程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探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至关重要。

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往往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强调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的素质。

因此,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以下意义:1.1培养创新能力。

课程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驱动、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1.2提高就业竞争力。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3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体育锻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2.1内容设置不合理。

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仍然滞后于社会需求,课程内容与实际发展不相适应。

2.2教学方法陈旧。

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模式,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2.3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评价体系仍然倾向于以考试成绩为核心,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三、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为了推进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3.1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创新性和国际性的课程内容。

3.2创新教学模式。

引入项目式教学、在线教育等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改变过度依赖考试成绩的评价体系,建立包括作业、项目报告、实践经验等多种方式的评价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 启 迪 思 维 — — 成 功 教 学 的主 体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是 学 习 知 识 、 掌 握 技 能 的 过 程 ,更 是 训 练 思 维 的 过 程 。课 程 强 凋 : 通 过 探 究 活 动 获 得 新 知 并 培 养 能 力 , 重 视 学 习
( )大 信 息 量 、 大 容 量 性 , 节 约 了 空 间 8 和 时 间 ,提 高 了教 学 效率 。 提 倡 教 学 民 主 : 学 生 的 思 维 训 练 只 有 在
是 两 种 不 同 的 思 维 方 式 , “ 扦 己 见 ”刁 ; 独
发 展 的 需 要 。 因 此 , 要 引 导 学 生 在 学 会 最 基 键 ,因此 ,情 感 因素不容 忽视 。除 了协调 、
进 创新意 识和 实践能 力的发 展 。”而基 础教
育 现 阶 段 教 学 的 主 渠 道 是 课 堂 , 课 堂 教 学 的
从 容 投 入 ,乐 在 其 中 。学 生 面 对 的 虽 然 是 基
质 疑 问 难 的 场 所 : 是 通 过 对 话 探 寻 真 理 的 地 方 。理 想 的课 堂 效 果 应 当 是 : 课 末 始 , 兴 已 浓 ;课 正 行 , 兴 愈 浓 ;课 己毕 , 兴 犹 浓 。 要 达 到 这 样 的 教 学 境 界 ,就 要 用 科 学 的 方 法 、 手 段 , 全 方 位 、 多 角 度 地 去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积 极 性 ,拨 动 学 生 主 动 求 知 的 兴 奋 点 , 点 燃
情 绪 、 注 意 力 和 兴趣 ;

激 情 引趣 — — 教 学 过 程 的前 奏
课 堂 是 生 命 相 映 ,心 灵 相 约 的领 域 : 是
造 情 : 做 一 个 合 格 的 教 师 不 仅 要 善 于 “ 情 ” , 更 要 善 于 “ 情 ” , 即 创 设 目标 移 造 情境 ,营造情 感氛 围 ,从感性 和思想 上贴近 学生 ,对学 生倾注 爱心 ,对 事业满怀 激情 : 学 生 对 教 师 感 到 亲 切 ,才 敢 于 敞 开 心 扉 , 主 动 参 与 教 学 活 动 , 勇 于 探 究 。 使 课 堂 的 教 学 笼 罩 在 一 种 刻 意 经 营 的情 境 气 氛 之 下 ,学 生
本 的 知 识 技 能 的 同 时 , 要 学 会 求 知 。提 倡 自 主 , 探 究 合 作 学 习 方 式 ,逐 步 改 变 以 教 师 为 中 心 、 课 堂 为 中 心 和 书 本 为 中 心 的 局 面 , 促
物 有 灵 情 中 得 ” 。 教 育 是 一 项 极 富情 感 的 事 师 因 势 利 导 , 肯 定 学 生 探 索 成 果 , 帮 助 解 决 业 。因 为 教 育 对 象 是 活 生 生 的 人 ,而 教 师 就
是人类 灵魂 的工程 师 ,教 师将真 挚 的情 感融
到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中 , 是 课 堂 教 学 成 功 的 关 融 洽 师 生 情 感 关 系外 , 在 课 堂 教 学 领 域 , 要 特 别 注 意 营 造 情 境 氛 围 ,调 动 情 感 因素 。 移 情 : “文 章 不 是 无 情 物 ” , 我 们 的 教 材 内容 , 不 论 是 文 字 或 画 画 都 充 满 人 情 和 物 趣 , 我 们 应 当 “ 文 以入 情 ” 。 充 分 发 掘 披 课 文 和 画 面 的 情 感 内 涵 , 把 教 学 内 容 中 的 “ ” “ ”到 学 生 的 心 里 , 以 “ ” ‘ 情 移 情 动 人 , 让 学 生 “ 郁 情 生 ” , 主 动 地 接 受 美 的 郁
( )通 过多媒体实验实现 了对 普通实验 5 的扩 充,并通 过对真 实情 景的再现 和模拟 ,
培养 学 生 的探 索 、 创 造 能 力 ;
染情 : “ 情 ” 、 “ 移 造情 ”之后 , 教
师 为 了 “ 情 ” , 即 用 “ ”来 感 染 学 生 , 染 情
不 迷 ”,从而 产生强 烈的求 知欲 ,弓 发 浓厚 1
一 一
星 鱼
文 ◎ 李秀梅 ( 河北省乐亭县王滩镇聂庄初级 中学 )
曼 墨翻 璺旦 匿
课程 改革 与学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要 进 行 数 学 教 学 的 改 革 ,就 必 趣 。 以探 究式 、讨论 式等方 式改 变我们 的教 难 的过程 中能够 得到 自觉而 具体 的训练 。有 须培 养 学生 学会求 知 ,优化课 堂教 学 ,培 养 学 ,增 强教 学 的艺术魅 力 ,巧妙运 用教学 的 经验 的老师 总是把 注意力 放在 教学过 程 中可 学生较 高的 素质 。以提 高课 堂效率和 教 学质
学 手 段 , 可 以 创 造 出 多 维 的 教 学 领 域 , 直 观 再 现 、 微 观 凸 显 、 宏 观 囊 括 , “向来 枉 费 推
移力 ,此 日中流 自在行 ” ,师 生兴趣 当然 就
浓 厚 了。
“启思 ”即在教 学新 知的过 程 中启迪 思维 ,
就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主体 了。 鼓 励 质 疑 问 题 : “学 起 于 思 , 思 源 于
( )可 重 复性 , 有 利 于突 破 教 学 中 的 难 6 点和 克服 遗 忘 ; ( )针 对 性 , 使 针 对 不 同层 次 学 生 的 教 7
学成 为 可 能 ;
学 生 爱 好 激 趣 法 : 古 人 有 所 谓 “书 痴 ” 、 “ 痴 ” 之 说 。 兴 趣 浓 烈 到 如 醉 如 痴 画 的地 步 , 当 然 是 爱 好 使 然 。 注 意 培 养 学 生 多 方面 的爱 好, 引导学 生热爱 生活 ,热爱 大 自 然 , 热 爱 ‘ 切 真 、 善 、 美 的 东 西 , 可 以 激 发 一 起他们的求知兴趣 。 教学手 段激趣 法 :教学 手段 的多样 化 、 现 代化 ,可 以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浓 厚 兴 趣 。
人们常 说 : “ 发智力 ,培育 能力 。 ” 开
开 发 智 力 , 则 “ 灵 ” ;培 育 能 力 ,令 “ 心 手 巧 ” 。这 些 都 是 源 于 思 维 训 练 的 优 化 , 如 果 说 “激 趣 ” 是 前 奏 : “染 情 ” 是 奠 基 ; 则
如 :图文 并茂 :音像交辉 ,现 代 的多媒 体教
能 都说成 是 “ 造 ”,但至 少是 “ 造性 ” 创 创 的 ,起码 学生在 积极地 进行 思维活 动。允许 独 抒 己见 ,就 是 支 持 学 生 的创 造 性 思 维活
动。
优 化应 当是教育 教学 过程优 化 的基本环 节 。
激情 引趣 、情境感 染 、启迪 思维 ,则是达 到
疑 ” 。 鼓 励 学 生 质 疑 问 题 , 是 启 迪 思 维 、 训
生学 习过 程 的主体地 位 ,才 能更 大 限度 地促
进 教 学 的 科 学 化 。我 们 老 师 以平 等 的 姿 态 同 学 生 一 道 质 疑 解 难 , 帮 助 学 生 相 互 讨 论 , 无
疑 是 优 化 思 维 训练 过 程 中 的 重要 方 面 。
量 ,促 进 学 生 的 创新 意识 和 实践 能 力 的发
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十八般 武 艺,这应 当是优 化课 堂教 学过程 的 着力点,也是课程的着力点 。
二 、情 境 感 染 — — 教 学 过 程 的奠 基 石
情 感态度 是教 师 的生命力 ,俗话 说 “ 万
能 出现的质 疑和解 疑上 ,精心 设疑 ,巧妙提 问 ,鼓励学 生从 多层次 、多角度 分析探 究 ,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之 火 , 这 是 优 化 课 堂 教 学 的 前
( )动 态 性 , 有 利 于反 映 概 念 及 过 程 , 3 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 ) 交 互 性 , 学 生 有 更 多 的 参 与 , 学 习 4
更 为 主 动 , 并 通 过 创 造 反 思 的 环 境 ,有 利 于 学 生 形 成新 的 认 知 结 构 ;
课 改 目标 的 几 个 关 键 因 素 。

四 、多 媒 体 — — 多 角度 启 迪 学 生 思 维 ( ) 直 观 性 ,能 突破 视 觉 的 限 制 , 多角 1 度 地 观 察 对 象 , 并 能 够 突 出 要 点 ,有 助 于 概 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 ) 图 文 声 像 并 茂 , 多 角度 调 动 学 生 的 2
教 学 方 法 激 趣 法 : “千 课 一 法 ” 令 人 生 厌 : “ 人 一 面 ” 使 人 讨 嫌 。 教 改 重 在 创 干
新 ,创 新是教 育教 学的灵 魂 ,变 则亲 、新 则
练思 维的重 要方 法 。学生 的思维 在质疑 和 问
1 81
的 兴趣 。 这 是 理 性 的 驱 动 , 内 力 的 激 发 ,具
有 长 久性 。
在 教学过 程 中 “ ” “ ”交融 , “ ”从 情 理 情 境 “ ” , “境 ”由 “ ”出,这就 是 “ 生 情 情 境 教学 ” 。正 是在这 个意 义上 ,让课 堂教学
优 化 的过 程 , 实则 是 “ 情 ” 的 过程 。 染
大胆 地反诘 问难 ,从而启 发学 生深入 思考 ,
使 其 积 极 主 动 地 投 入 到 钻 研 这 一 问题 中 。教 问题 。
关 键 词 : 课 程 改 革 ; 创 新 能 力 ;课 堂教
学;教 学主题 数学 教育 要落实 素质 教学 的思想 ,就应 该体现 其发展 性 ,要 为学 生的持 续学 习、终 生学 习做好准 备 ,从 而使 学生符 合现代 社会
提 ,发 展 智 力 的 关 键 ,应 当 贯 穿 课 堂 教 学 的 始终。 学 习 目标 激 趣 法 : 引 导 学 生 树 立 高 远 而 明 确 的 学 习 目标 。可 以让 学 生 “ 断 天 涯 路 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