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8

合集下载

11年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8)

11年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8)

11年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8)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一、行为理论的基本不雅点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出生后获得新行为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条件反射和模仿学习,其中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巴甫洛夫)其一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即用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过程;其二是泛化,即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情境中去的倾向;其三是消退,即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仅由条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应了。

但若继续给予条件刺激物,而不消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出现条件反应,这时,条件反应便消退了。

2、操作条件反射(1)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制造了一种实验仪器叫“斯金纳箱”。

(2)在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必需有一个适宜的反应,并且这个习得反应可以带来某种结果。

(3)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之为“操作性”的,正是强调了其操作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

3、模仿学习。

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不雅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

二、行为模型的基本学习规律1、强化。

(1)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称作强化。

(2)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1)正强化是通过提供个体喜欢的事物或奖赏,以增强行为或反应的过程。

2)负强化则是通过撤消个体希望避开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或反应的过程。

2、惩罚(1)惩罚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

惩罚也有正负之分。

3、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造成的反应的过程称作消退。

4、泛化与分化1)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条件反应会由条件刺激物自然地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叫泛化。

2)某一反应只对某一特殊刺激的现象叫分化。

它是一个学习分辨类似刺激物的过程,故又称“辨别”。

5、塑造也称作连续逼近,它是指通过对不竭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给予强化,最终形成该行为的过程。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2

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

(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个案法与调查法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

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

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

2、调查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

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

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

(2)调查有两种: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

2)非反应式调查,即使用可利用的现成记录,来寻求欲调查对象群中成员的反应。

三、相关法1、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考察两个变量之间是否有联系,以及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

2、高危设计,即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3、一项考察认知歪曲同抑郁症间关系的研究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最新完整版本

2010年心理学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讲义(7)自由联想是弗洛伊德1895年创立的。

他让病人很舒服地躺着或坐好,把自己想到的一切都讲出来,不论其如何微不足道、荒诞不经、有伤大雅,都要如实报告出来。

2、梦的解释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释义》一书。

梦的工作通过凝缩、置换、视像化和再修饰,才把原来杂乱无章的东西加以整合成为梦境,这就是梦者能回忆起来的显梦。

3、阻抗分析。

阻抗是指,病人有意或无意地回避某些敏感问题有意无意地使治疗重心偏移。

4、移情作用。

在心理分析中,移情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一些问题只有在移情中才能表现出来。

即病人会把早年对别人的感情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亲人等,称之为移情。

5、解释。

解释是心理分析中最常用的技术。

解释的目的是,让病人正视他所回避的东西,或尚未意识到的东西,使他的无意识中的内容变成意识的。

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

他们共的特点是,强调社会文化影响,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冲动论和泛性论。

1、荣格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他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提出了荣格心理疗法。

2、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

3、霍妮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以及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

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

4、沙立文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

5、哈特曼创立“自我心理学。

”6、埃里克森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

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1、弗洛伊德对心理学的贡献:第一,他使变态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从生物学转向动力学方面的内容,从病人的内心深处挖掘精神疾病的原因。

第二,他强调本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

第三,他提出的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人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内心矛盾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恢复到并保持为某种稳定的状态。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txt爱情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

这年头女孩们都在争做小“腰”精,谁还稀罕小“腹”婆呀?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变态心理学串讲资料字体: 小中大 | 打印发表于: 2009-4-16 10:50 作者: zyhxinmen 来源: 心门网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变态心理学研究中的一般性问题1、变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1)建立有效的心理异常诊断体系(2)对心理异常病理学特征的描述(3)对心理异常病因的描述(4)对心理异常病程的描述2、变态心理学研究的特点(1)变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要科学的描述、预测,以及理解心理异常问题。

(2)理解变态心理还包括揭示两个变项或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二、个案法与调查法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直接与病人接触,收集与他们的心理异常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综合,以期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1、个案研究法(1)个案研究法即收集和分析某个病人的材料,它是变态心理学研究史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的详尽描述;有些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提示心理障碍的原因。

(2)个案研究法的缺点:1)首先,这样收集来的材料,不易区分哪些是心理异常发生之前就有的特点,哪些是心理异常中的表现。

2)其次,对材料的分析也比较困难,因为个案研究的材料缺乏统一性和条理性,难以数量化。

3)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的主观性色彩比较浓厚,因为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影响病人自我报告的因素很多,难以有客观的指标。

2、调查研究法(1)调查研究法:调查主要是用来计算拥有某些经验的人数。

这种信息是从官方记录,或者电话访谈一群样本得来的。

这样搜集的信息对筹划心理健康资源颇有帮助,但这种信息很少提供病因或有效的治疗。

(2)调查有两种:1)反应式调查,即要求受试者在访谈时,或在印好的问卷上回答问题。

变态心理学串讲

变态心理学串讲

不 同 点
病程
常一月内缓解
甚至终身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 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性定义
–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 致和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 许又新的三标准
– 郭念锋的十标准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 健康和不健康都包含在正常心理内 • 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人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2014.5.2级多选 • 102、下列属于违反“心理活动内在协调性原则” 的症状包括( )。 • (A)情绪低落 • (B)情绪倒错 • (C)强迫动作 • (D)自罪妄想 • 103、人在经历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后可能会 出现的问题包括( )。 • (A)急性应激障碍 • (B)灾难征候群 • (C)严重心理问题 • (D)创伤后应激障碍
无自知力 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性原则 情绪倒错 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无原因的性格改变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症状ຫໍສະໝຸດ 第四节常见精神障碍
• • •
认知障碍 情绪障碍 意志行为障碍
• • • • • • •
精分及其他妄想性障碍 心境障碍 神经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癔症
第三节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 超价观念
妄想
按内容
关系妄想 被害妄想 特殊意义妄想 物理影响妄想 夸大妄想 自罪妄想 疑病妄想 嫉妒妄想 钟情妄想 内心被揭露感 毫无根据 坚信不疑 自我卷入
按起源
原发性妄想 继发性妄想
强迫 • 又称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种观 念或概念反复地出现在患者的脑 观念
海中。
超价 • 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 常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观念

变态心理学北大版串讲

变态心理学北大版串讲

2007年变态心理学(最新整理)北大版串讲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一、变态心理学的对象1.变态心理学也称病理心理学或心理病理学。

它是心理学中研究行为异常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及其原因,并对这些异常进行了分类、解释,阐明影响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因素及规律,并把这些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所以,变态心理学是探索、理解和预测人类心理异常的一门科学。

2.为什么说变态心理学尚不完善?由于受整个心理学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产生原因和规律的认识尚不完善和确切,对许多类别的异常现象还不能圆满解释,结合临床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尚属开始阶段,所得结果多不一致,因此,变态心理学还不能说是一门十分成熟的学科。

3.心理失调:指心理失去平衡,行为缺乏整合协调,致使个体在不同情况下处理能力下降、适应不良。

4.心理异常:指人的心理状态发生了病理性变化,行为表现明显与众不同,能力明显受损,需要心理治疗。

5.心理疾病:是从医学的角度来理解心理上异常,即把疾病的概念套用来反映人的心理异常;6.心理障碍:则是指心理过程和机能受阻,这种障碍既可能是功能性的,又可能包括器质性的改变。

7.心理变态就其本质意义而言,是指心理活动处于非正常状态,这是一个统计学的概念。

对变态心理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它并没有贬义,实际上只是一个统计学概念,泛指低于一般心理健康水平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包括各种程度的心理失调和异常。

8.变态心理的类别(1)许多国家都有自己应用的心理异常分类体系或方案,影响最大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制订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2)最近的国际疾病分类是1990年修订的第10版ICD-10。

(3)最近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是第四版DSM-IV。

(4)现在使用的是2001年修订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3》9.变态心理的判别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所谓经验的标准有两种意义:其一是指病人自己的主观经验。

154题变态心理学串讲题目(ppt,课件)

154题变态心理学串讲题目(ppt,课件)

状最可能是:
• A、内脏性幻觉
• B、内感性不适
• C、幻触 • D、躯体化症状
C
13、多选:幻嗅常见于:
• A、 精神分裂症 • B、癔症 • C、躁狂症 • D、颞叶癫痫
AD
14、多选:关于内感性不适与内脏 性幻觉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内感性不适的性质及部位明确 • B、内脏性幻觉的性质及部位明确 • C、内感性不适常可继发于疑病观念 • D、内感性不适及内脏性幻觉均可见于精
A
6、多选:关于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 则,正确的说法是:
• A、每个人的心理特征随时都可以改变
• B、当一个人的人格发生突然改变,那么
他的精神活动一定偏离了正常轨道
• C、可以作为区分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
标准
• D、在没有重大外在变化的情况下,人格
特征一般是不会改变的
BCD
7、单选: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增高, 如神经衰弱患者可感到阳光特别耀 眼,风声特别震耳等。这种现象叫:
ACD
26、单选:医生问:“ 你叫什么名字?” 答:“ 红绿灯,五台山,花儿对我笑,农业 大丰收……”是:
• A、强制性思维
• B、思维贫乏
• C、思维破裂
• D、夸大妄想
C
27、单选:关于思维破裂的说法,正确 的是:
• A、患者思维联想松弛,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
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
• B、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患者可能说出或写出完整
神分裂症及抑郁症
BCD
15、单选:不符合“感知综合障碍” 含义的描述是:
• A、感知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如大小、长
短、远近时产生变形
• B、感觉周围的人在监视自己 • C、感觉周围事物像布景、“水中月”、

变态心理学讲义(北大钱铭怡)

变态心理学讲义(北大钱铭怡)
3551986女性多于男性诊断分类癔症性躯体障碍ccmd3癔症性运动障碍癔症性抽搐发作癔症性感觉障碍dsmiv中为转换性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ccmd3癔症性遗忘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附体体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dsmiv中为分解离性障碍ccmd3癔症解离转换障碍dsmiv转换及分离障碍转换障碍conversiondisorders临床表现特点病因治疗临床表现转换障碍通常是指身体机能发生障碍如瘫痪麻痹失明失音失聪等但经过细致而认真的检查却没有任何生理性或器质性病变特点对症状漠不关心一般发生在大的应激事件之后快而突然如果症状是选择性的就有可能是转换障碍转换障碍的病人是能够正常行使功能的病因心理分析无意识冲突的表现症状的获益初级获益二级获益一战和二战的时候有些士兵出现了转换障碍通常表现为肢体瘫痪等这可以使他们逃离战场的威胁治疗针对创伤性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进行治疗去除病人的二级获益心理动力学治疗暗示治疗分离障碍dissociativedisorder临床表现类别病因治疗临床表现类别人格解体障碍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分离性出神障碍分离性身份障碍人格解体障碍depersonalizaiondisorder表现为突然丧失了对自己的感觉主要特征就是感觉到自己很奇特或不真实重大创伤性事件之后出现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amnesia没有任何明显的器质性原因忘记有关自己的信却保持读写听说推理能力及以前获得的知识外显记忆缺失内隐记忆仍存在局限性遗忘localizedamnesia选择性遗忘selectiveamnesia普遍性遗忘generalizedamnesia延续性遗忘continuousamnesia系统性遗忘systematizedamnesia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fugue在觉醒状态作无计划无目的漫游有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事后有遗忘开始和结束都是突然的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did个体可能会采用2个以上的新的身份

2013年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第八章-自学考试.doc

2013年自考“变态心理学”笔记串讲第八章-自学考试.doc

1.性障碍包括性功能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2.异常性行为,它是指一些人在性心理和行为上,不是通过人类通常的异性间的性器官交媾满足性生理需要,而是以其他的一些异常方式来获取性满足或快感的,有悖于性规范的异常行为。

过去对诸如婚前性行为、手淫、口交、以及同性恋等视为“罪恶行为”。

3.人类的性爱生活分为五个层次。

最基本的层次是性别认同,往外依次为性取向、性偏好、性角色,以及最表层的性功能。

第二节性别认同障碍一、性别认同障碍的模式1、同性恋型男变女。

有的男孩从儿童时期就显示出女孩气。

随着逐渐长大,他们作为性伙伴而吸引着男性。

他们尝试着像同性恋一样生活,但那并不令他们感到满意,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是作为女性来吸引男性。

2、同性恋型女变男。

有的女孩在儿童时期就表现得像男孩,吸引着女性,不会从异性装扮中获得性兴奋,成年时努力像一个女同性恋那样生活,但由于希望被别人当作男人来爱而感到不满意。

3、异性恋型男变女有的男孩在儿童时期,不会表现出女性的行为举止。

他们是性感的,吸引着女性。

他们尝试像异性恋那样生活,而且多数都结了婚,但他们对此并不满意。

第三节性取向障碍性取向障碍就是,同性个体之间有超乎寻常的爱慕、接触与肉体亲昵。

有这类表现的通常被称为同性恋者。

第四节性偏好障碍一、异常性偏好的概念异常性偏好的概念有三方面的含义:1、社会性。

性偏好异常者的行为,不符合公众订可的正常观念。

它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伤害。

性偏好异常者的性行为,对另一个性行为者可能带来伤害。

3、痛苦。

异常性偏好病人本人感到痛苦,而这种痛苦产生的原因,与其生活所在的社会对该行为的态度,与个人的性欲与其道德标准的冲突,也与本人对可能给他人带来的危害的认知有关。

二、异常性偏好的类型1、异常性偏好分为两类:性兴趣对象异常和性活动偏好异常。

(1)性兴趣对象异常包括恋物症、恋童症(男性居多)、异装恋物症、恋兽症和恋尸症;(2)性活动偏好异常包括露阴症、窥阴症、性受虐、性施虐和性窒息。

北大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完整版)

北大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完整版)

北大变态心理学串讲笔记一名词解释1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的心理现象与行为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

3 高危设计:选择那些更可能出现某种心理异常的人进行前瞻性研究。

4 血亲设计:这种设计仍属病例控制抽样,但同时对病例组被试的亲属进行评定,这种研究设计的主要目的试探讨心理异常的传递。

5 催眠时相:指大脑皮层从觉醒(或睡眠)到睡眠(或觉醒)状态过渡的一种机能状态,包括四种不同的时相:正常相均等相反常相超反常相6 孤立病灶:又称病理惰性,是指高级神经活动机能出现个别的病变点,但其他高级神经机能仍很正常,这种病灶可能是过去经受的精神床上的后果,遗留下来而成为产生心理异常的原因。

7 实验性神经症:兴奋和抑制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但如果兴奋和抑制不能协调,就会造成大脑机能的混乱,从而产生行为的混乱,称之为实验性神经症。

8 泛化: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

9 辨别:即个体学会对相似的刺激进行分辨,并做出不同反应的过程。

10 神经症:指在面对日常生活种的问题时,由于过去不良的学习经验的影响而产生的持续性焦虑和恐惧情感。

11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焦虑为基础的神经症模式,病人报告躯体症状,似乎躯体某方面出现问题,但去不能找到任何的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又称心里生理障碍。

12转换性障碍:以前称做癔病(症)或歇斯底里,其特点为在没有器官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某种机体机能障碍或失去控制能力。

13 恐怖症:指对某种客观或情境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恐惧,但客体或情境并没有真正的危险,或这种危险的程度是被极大地夸大了的。

14 妄想:思维障碍导致假的不合理的信念称为妄想,妄想可见于许多类型的精神障碍,并不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具有泛化,内容荒谬的特点,迫害妄想关系妄想及影响妄想最常见。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第八章 复习资料

【北大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第八章 复习资料

进食障碍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包括与体重和进食有关的极端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其严重的情绪和躯体问题对生命有威胁,主要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等。

进食障碍的主要类型1.神经性厌食:是指个体担心发胖而故意节食,以致体重显著下降,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功能紊乱,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2.神经性贪食:是指反复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每次可进大量食物,为防止体重增加和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又反复采取自我导吐或使用导泻剂为主要临床特征。

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标准1.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2.常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

3.部分病人可以用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其限制饮食。

4.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的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

有的病人可有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5.症状至少已经3个月。

6.并非躯体疾病所致的体重减轻,病人节食也不是其他精神障碍的继发症状。

神经性贪食的诊断标准1.神经性贪食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以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导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2.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心理病理机制、性别和年龄分布。

3.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发病年龄教神经性厌食晚。

4.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5.并非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也不是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继发的暴食。

进食障碍的可能原因1.生物学因素a)进食障碍是在家庭中产生的。

b)生物学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神经-内分泌功能和中枢神经递质的改变。

许多研究证实,下丘脑在该症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进食障碍病人存在着多种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

自考05626 变态心理学

自考05626 变态心理学

05626 变态心理学王建平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定义及其历史一、如何界定变态心理1. 判别变态的基本元素有专家罗列出7个元素来判别一个行为或一个人是否变态。

这些元素是:⑴痛苦;⑵适应不良;⑶不合理;⑷无法预测和失去控制感;⑸少见的和非传统的;⑹其他人感到不适;⑺违背标准。

2. 变态心理的定义⑴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⑵这一定义说明判断一个人是否变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①心理功能紊乱;涉及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的损伤。

②痛苦或损伤;社会功能受损在界定心理障碍时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③非典型性反应;指心理障碍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不符合一定文化的要求。

二、变态心理的发展历史1. 对变态心理的认识⑴早期的认识。

早期人们对变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①超自然的解释、②生物学的解释、③心理学的解释。

⑵现代的观点。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和方法论的成熟,人们认识到没有任何一种影响因素是单独发生作用的。

换句话说,正常和异常的行为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共同影响的产物。

第二节几种变态心理学理论1. 心理动力学派: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者未得以解决,它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 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的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 行为主义模型:行为主义把异常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2021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8)

2021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8)

2021年10月自考“变态心理学”北大笔记(8)3.贝克提出了相应的调节方法,它有一种具体的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性思维。

治疗者要首先帮忙患者,让他们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尤其是识别那些在愤怒、悲不雅和焦虑等情绪之前出现的特殊思维。

(2)识别认知性错误。

治疗者应听了并记录患者诉说的自动性思维,以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要求患者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其共性。

(3)真实性验证。

将患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不雅念视为一种假设,然后鼓励患者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4)去注意。

治疗者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与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

结果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

(5)监察苦恼或焦虑水平。

鼓励病人对本身的抑郁或焦虑情绪进行自我监控就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这些情绪波动的特点,从而增强治疗的信心。

这是认知治疗常用的手段。

三、艾利斯的ABC理论与治疗主张1.非更改信念及其特征艾利斯通过临床不雅察,总结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产生情绪导致神经症的十一类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的三个主要特征:(1)绝对化要求。

绝对化要求在各种不合理的信念中是最常见。

对事物的绝对化要求是指,把本身的愿望当作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抱着它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2)过分概括。

过分概括化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

它一方面表示为对自身的不合理评价即当面对失败或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国本身“一无可取”等。

(3)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是一场灾难的想法。

第四节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而发展起来的。

并且形成了抗衡以上两种不雅点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希望心理学的焦点在于健康的、更改的、更高级的动机。

一、罗来斯的自我理论1.罗杰斯认为,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或“自我提高”的动机,表示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潜能、发挥本身潜力的趋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自考变态心理学串讲北大版8
第二节行为主义理论
一、行为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出生后获得新行为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条件反射和模仿学习,其中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1、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巴甫洛夫)
其一是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即用条件刺激取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的过程;
其二是泛化,即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展到其他类似情境中去的倾向;
其三是消退,即在条件反射建立之后,仅由条件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应了。

但若继续给予条件刺激物,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的时候,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下降,直至不再出现条件反应,这时,条件反应便消退了。

2、操作条件反射
(1)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制造了一种实验仪器叫“斯金纳箱”。

(2)在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适宜的反应,并且这个习得反应可以带来某种结果。

(3)这种条件反射之所以被称之为“操作性”的,正是强调了其操作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

3、模仿学习。

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的行为反应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

二、行为模型的基本学习规律
1、强化。

(1)用适当的事物来增加反应的强度、概率或频度的过程称作强化。

(2)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

1)正强化是通过提供个体喜欢的事物或奖赏,以增强行为或反应的过程。

2)负强化则是通过撤消个体希望避开的刺激,来增强某一行为或反应的过程。

2、惩罚
(1)惩罚是通过适当的方法压抑、减少或消除某一行为的过程。

惩罚也有正负之分。

3、消退通过终止条件作用而消除其造成的反应的过程称作消退。

4、泛化与分化
1)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条件反应会由条件刺激物自然地转向类似刺激物的现象叫泛化。

2)某一反应只对某一特殊刺激的现象叫分化。

它是一个学习分辨类似刺激物的过程,故又称“辨别”。

5、塑造也称作连续逼近,它是指通过对不断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给予强化,最终形成该行为的过程。

6、示范是通过向学习者提供可仿效的榜样,帮助学习者学会新行为,或矫正现存行为的过程。

三、行为理论的治疗主张及治疗技术
1、行为治疗,就是要“利用通过各种实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范型,去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

2、行为治疗的主要技术
(1)系统脱敏疗法。

基本思想是:一个可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由于是暴露在处于全身松弛状态下的患者面前,因而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2)厌恶疗法。

亦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较常用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做法是,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使患者最终达到,因感到厌恶而戒除或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

作为厌恶性的刺激,可以是药物厌恶法、电击厌恶法、想象厌恶法。

四、对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评价
1、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贡献:
(1)为心理障碍提供了一种全新理论解释
(2)倡导了对心理现象的客观研究,从而使研究更加客观和精确。

(3)为心理障碍提供了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2、对行为观点的批评意见
(1)过于简单化
行为观点对人生过于简化了,特别是它将人的行为简化为一些小的、可测量的单位。

忽视人性、人的意识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对心理现象的研究。

(2)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行为主义坚持环境决定论,或“刺激-反应”S-R模式,认为人的行为是条件作用的结果。

按照这种观点,所有的法律、宗教和道德,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3)关于“控制”的问题
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环境强化物控制的。

(4)这些说法在西方引起了一些人的忧虑:
1)一旦这些知识落入不负责任的人手中,便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

2)此外,行为主义者只强调环境强化物的控制作用,排斥心理过程,实践已证明这是错误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