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提高语文成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快速提高语文成绩

作者:贺卫兵

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5年第05期

编者按:这次到长沙市稻田中学搞导读活动,细心的小编们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每年高考卷面成绩在600分以上的大部分稻田中学的考生,他们当年的中考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高中三年里,是什么样的学习方法让这些学生的成绩提高的幅度如此之大?本期特邀长沙市稻田中学的三位老师,为我们打开这扇神秘之门,探索其中的奥秘,查看其中的玄机。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幕:老师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问之,则曰:“语文学与否,其效一也。”其实,这些同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思维误区,是因为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与窍门。那么,学习语文到底有哪些比较好的方法呢?

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本身就来源于生活,所以考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应该联系生活,回归生活,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考生辨析错别字时,就可以联系生活。比如,“悬梁刺股”中的“股”为什么不能写成“骨头”的“骨”?联系生活想象一下,锥子都刺到骨头上去了,有必要刺那么深吗?又比如,为什么“坐镇”不能写成“坐阵”呢?你想啊,两军对垒,准备冲杀了,你坐“阵前”,明显不合情理。

在学习连贯衔接题的解题方法之“句式整齐”时,考生也可以联系生活。两个小朋友要求对方遵守承诺或保守秘密时,边拉钩边怎么说?“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这样构成“二二三三句式”不是整齐了吗?这样衔接不是挺好的吗?在学习连贯衔接的另一个方法“音节和谐”时,考生也可以联系生活。在湖南卫视的一档节目中,汪涵当场进行才艺表演,高晓松点评说:“别看汪涵胳膊细,跑过江湖卖过艺。”“细”和“艺”押韵了,这两句这么一衔接,不是音节和谐了吗?这样把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并把虚无缥缈、空对空的东西落到了实处,不就不再产生雾里看花、“看得见却摸不着”的感觉了吗?

在高三,三轮复习各有其功。第一轮复习应做到“死去活来”,第二轮复习应注重查漏补缺,第三轮复习应“重温旧梦”。

具体而言,第一轮复习中,该记忆的东西一定要记牢,不能满足于模糊印象。只有把知识“记死”了,才能活用,是为“死去活来”。记忆必须清晰,该背的背,该默的默,不能含糊。对于高考要求必背的文言文、古诗词,考生至少要默写三遍,默写不过关则重默,直到一字不错为止。在高考语文卷中,默写这六分是最容易拿的。考生如果连这六分都拿不到,怎么能保证其他题目的得分比别人高?也许,高考成绩能不能达到理想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关键就在这几分。况且,能够将这些课文熟悉到默写的程度,对于写作文也很有帮助。

对于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等考点,考生要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平时错了的知识点都集中到一个本子上,反复地读,反复地记。比如有些字的读音,你从小就读错,一错十多年,“乡音”难改。你不反复读,反复记,能改正过来吗?考生如果经常翻翻考过的试卷,就会惊讶地发现自己往往在同一个地方跌倒,同一个考点反复出错。考生把这些知识点都集中到一个本子上,有事没事看一看,每次考前看一看,就能在不知不觉中记住这些知识。

另外,像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固定格式;文学作品阅读的答题术语;三四百个常见词语、成语的意义……都应该在第一轮复习时记完第一遍。第二轮复习应重在查漏补缺,把知识点的漏洞都补上。第三轮复习应“重温旧梦”,唤醒对高中三年特别是高三所学知识的记忆,通过练习、检测对知识保持一个适当的“温度”,以良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现在高考的试题出得比较活,重在考查能力。考生如果在复习的过程中仅仅满足于老师给出的答案,那在高考语文科目中注定是一个失败者。

比如在学习文言虚词时,“而”作连词,有八种用法。湖南高考语文卷对文言虚词进行考查,一般有八个句子,四句出自高中所学课文,还有四句出自试卷中的文言文。所以,考生即便把“而”的八种用法和意思全记住了又怎么样?考生即便把课文中出现的所有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都记住了,也不一定能把题做对。那怎么办呢?考生必须在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解,弄清推断过程,还要学会自己总结。比如“而”,就要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表示并列,在什么情况下表示修饰,有什么特征。只有弄清了这些,考生才能举一反三,学会知识的迁移。

“而”表示并列时,“而”前后词语、短语的词性、结构一致,据此便可以推断在一个句子中“而”是不是表示并列。比如“剑阁峥嵘而崔嵬”,此句中“而”前后的词语“峥嵘”和“崔嵬”都是形容词,所以“而”表示并列。表示递进时,“而”前后的意思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博地学习是一个低层面的要求,反省自我则是一个相对高层次的要求,“而”在此处表示递进。如何判断“而”表示承接呢?所谓承接,就是两个动作先后发生,或者两种情况先后出现,后面接前面。比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肯定是“先从娘肚子里生下来,然后再懂得道理的”,动作有先有后,所以“而”表示递进。

在语文学习中,无论什么主观题,都有其答题模式和规律。比如在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考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类考题应从三点作答:①表达技巧(包括修辞);②结构(构思);③内容、主旨、情感。

例题请分析下面这段话中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参考答案:①这里用了比喻的手法,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修辞+内容);②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内容+情感)。

当然,语文是一棵树,考生需要扎根大地,方能使其枝繁叶茂,而阅读就是源源不断给予养分的大地。语文是一个体系,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哪个环节的链条断了,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考生必须把语法学懂,才能避免“短板效应”,方能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融会贯通,从而快速有效地提高语文成绩。

(责任编校曾向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