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未选择的路》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选择的路》说课稿

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

一、说教材

(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未选择的路》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里的一首外国诗歌。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人们共同的感受。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的形象,引发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进而阐发了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主题。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以说,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二) 教学目标

经过先前的学习积累,初中生对外国文学和中国的诗歌都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学生们接触到的外国诗歌还是很少,因此要让初一年级的学生透彻深入的理解这首含义丰富的哲理诗是相当困难的。也正因如此,我才觉得把这样一首外表看似简单实则隽永丰厚的外国诗歌讲好才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以后更加深入、全面的学习诗歌、品读文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结合这首诗歌的特点和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象征的知识。

2、有感情的朗读诗歌,通过品味诗歌,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诗人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

教学难点:对于象征的理解。

二、说教法

分析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接下来我说一下教学方法。一位知名的教育家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就是说,课堂上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教学方法

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是要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来确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开门见山导入法、指导朗读法、品读诗句法和引导总结法”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运用情感体验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1、开门见山导入法

就是指在导入课题时,以作家诗人对路的描写说明人生好比走一条路,这样直截了当地进入了课题。

2、指导朗读法

即是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朗读、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并组织学生学以致用、现场点评。结合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齐读、指定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首诗。

3、品读诗句法

在分析这首诗的过程中设计了诗句的赏析品读以及分析关键词的环节,这其实就是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情感体验,仔细揣摩诗句的内涵,对诗歌主题进行准确的把握,为下面的教学环节作铺垫。

4、引导总结法

《未选择的路》这首诗的内涵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它看似倾诉诗人的个人经历,实则是表达了人们的共同感受。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诗中发现自己的情感体验。正因为如此,在课堂上,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将它表达出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有设计了一个问题“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学会归纳总结。

我们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标》要求,语文教师就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挖掘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上四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朗读诗歌的能力,正是体现了这一理念的要求。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导入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用诗人作家对“路”的描写说明人生好比走一条路,而对路的选择也就是对人生的选择,引导学生来了解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

有什么特别的意蕴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诗”

教师传授查找资料的方法,指导学生筛选有关诗人生平事迹、时代环境、创作背景、主要作品等方面的资料,这有助于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三)诗文朗读

这一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通过朗读活动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注音及释义,主要解决字音以及字义的问题,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二个部分是初读课文。首先是教师范读,再是指定学生朗读教师点评。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诗歌朗读的方法,并用这个方法进行朗读评价。

(四)走进文本,具体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阅读诗歌时,要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因此,这一教学环节中我主要通过以朗读法为主,以提问质疑法为辅,引导学生通过调动自身的情感体验以及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方法,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

每小节在解读之前都请学生朗读,结合多种朗读方法如学生齐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定学生朗读的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然后以对应诗歌四个小节的四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在第一小节中的问题是“这一小节主要写到了什么”,教师又通过“文中提到了几条路?作者在面对这些路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心情?”这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一小节的内容,同时,又以文中的“可惜”一词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第二小节以“犹豫着的诗人会选择哪条路?这条路又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展开,我认为这一小节是整首诗中分析情感比较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也是重点引导学生赏析。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诗人面对这两条截然不同的路犹豫着不知如何选择,让学生学会在文中寻找答案,诗中说“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一句表明诗人的选择,以及这条路的特点。然后我接着提出设想说“如果是你面对这两条路,你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每个学生们肯定都有自己的选择,可以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使学生结合自身体验,体会文中情感。进而引导学生“虽然我们面前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但只能走其中的一条,所以在选

择之前必须慎重。你的选择决定了你一路沿途的风景和经历,就像人生一样,每个人选择不同的人生之路,就会体验不一样的人生”,这样自然而然的把诗歌的主题引导出来,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文中诗人选择时的犹豫、慎重,进而联想到我们的人生选择也要慎重。第三小节的问题是“诗人在选择了一条路之后又是什么样的感受”,请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总结,又以“恐怕”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惆怅之情。第四小节的问题是“这一小节讲到了什么”,在分析完整首诗之后,请学生们自由朗读这首诗,再次体会文中情感。

(五)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理念,这一部分我主要是通过设计三个小问题分别是“这首诗的路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为什么把题目取为“未选择的路”?“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让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归纳总结,使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难点是对于象征的理解,所以在三个问题中我将重点分析第一个问题即:这首诗的“路”指的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路表面是写自然界中的路,实写人生之路。诗人以林中岔道的选择象征人生之路的抉择。诗歌的前三小节一直在写林中的两条路,第一小节中是说林中有两条路,一条是怎样的另一条是怎样;第二小节是诗人开始慎重选择走哪一条路,第三小节是在途中的思考,试想另一条路是什么样的风景。而最后一小节是诗歌主题的表明与升华。诗人借将来的回忆,表明对于未选择之路的留恋,可惜只能选择其中一条路来走。进而又以“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一句来说明这里的路是写人生之路,学生再回到前边三节诗中品味感情,就更加能理解诗的主题了。从而明白是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我再详细的为学生讲解象征的用法,然后请学生自己用象征的手法来写一段话,这样既加深学生对于象征的理解,同时又能锻炼学生动手和说话的能力。通过诗文的学习增加对象征手法的理解,这也是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

而对于问题2和问题3,我将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总结的方法完成。诗人为什么把题目取为“未选择的路”?这个问题从题目出发,使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引导学生,虽然有两条路,但诗人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所以诗人感叹人生之路有多条,但人生短暂我们只能走一条路。对于那些未选择为走的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