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七下语文导学案人教版答案2022

七下语文导学案人教版答案2022

七下语文导学案人教版答案20221、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吮吸shǔn 翘盼qiáoB、花蕊xī静谧bì(正确答案)C、睥睨nì缥缈miǎoD、走廊láng 萌生méng2、64. 下列选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单选题] *A、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正确答案)B、全石以为底C、卷石底以出。

D、林尽水源。

3、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此句与原文一致。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4、1《荷花淀》是孙犁的散文。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5、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读音不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A、消灭逍遥销路烟硝火药B、水淀纱锭靛蓝皮开肉绽(正确答案)C、菱角丘陵凌晨绫罗绸缎D、飘飞漂泊剽悍虚无缥缈6、A.[弈](yì下棋)秋,通国之[善](擅长善于)弈者也。

(正确答案)B.[使](shǐ假如)弈秋[诲](huì教导)二人弈。

C.日初出[沧](chānɡ)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tānɡ热水)。

D.[孰](shóu 谁,哪个)为[汝](你)多知乎?下列词语中中括号内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单选题] *7、“醴酪”的读音是“lǐluó”。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8、20.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 A.吞噬(shì)俯瞰(kàn)怂恿(sǒng)吹毛求疵(zī)B.酝酿(yùn)污秽(huì)修葺(qì)恹恹欲睡(yān)(正确答案)C.婆娑(suō)箴言(jiān)愧怍(zuò)惟妙惟肖(xiào)D.娉婷(pīng)腈纶(jīng)轻觑(xù)戛然而止(jiá)9、B.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

2020年-2021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2020年-2021年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十世纪, 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
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 ,, 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 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 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 是更高尚的, 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 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 (x ūn) 鲜(xi ǎn) 为人知 鞠 (j ū) 躬尽瘁 (cu ì) 孕(y ùn) 育 罗布泊 (p ō) 黯 ( àn) 曛 (x ūn) 铤 (t ǐng) 邓稼 (ji à) 先 至死不懈 (xi è) 选聘( pìn) 无垠( yíng) 殷红( yā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 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元勋:立大功的人。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3.作者链接
杨振宁 :1922 年 9 月 22 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 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荣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 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背景链接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的故事)【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了解不同叙事文体的基本特征,学会从标题、详略得当、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提高整体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的能力。

2.加强文本细读,关注细节描写以及前后内容的内在联系,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体会平凡人物身上闪光的品格。

3.结合文体特点和作者的叙事风格,加深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对文本意蕴的体悟。

【单元内容回顾】(2分钟)本单元的课文包括两篇散文、一篇小说和一篇古代笔记小说。

一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二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老王》是当代文学家杨绛于1984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文章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回忆了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段,刻画了一个穷苦卑微但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形象,表达了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不幸者的关心、同情和尊重。

作者也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社会应不应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关心不幸者。

三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_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_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_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我的老师》导学案【课标要求】在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厘清思路,认知、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斟酌关键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够讲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介绍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体会作者对恩师的敬佩之情。

2、找出文中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3、品味环境描绘、侧面描绘对衬托人物、抒发情感的促进作用。

【学习重点】1、教育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够发生改变人的命运。

2、文中侧面描写和反衬的作用。

【自学难点】作者对恩师的敬佩之情,以及老师对学生的爱。

【自主学习】1、查询资料介绍海伦·凯勒及安妮·沙莉文的生平经历,并节录要点。

解决方法:学生自主上网查阅资料,课前教师补充,点拨重点,营造情境,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2、给加点生字注音:纳闷()预兆()无垠()琢磨()毛坯()绚丽()化解方法:通过第二课时课前拼读检测。

3、整体感知:本文通过写沙莉文老师教我学知识:教导“我”,教我热爱大自然和教我懂得;高度赞扬了老师的教育技巧与爱心,表达了我对老师的之情。

化解方法:通过回答若干学生,教师小结,达至预设目标。

【合作探究】1、莎利文老师教导了海伦什么,就是怎么教导的?你真的莎利文老师就是怎样一位老师?解决方法:第一小问,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引导学生从原文找答案,师生交流;第二小问,通过提问若干学生达成预设目标,此问只需学生答出其中一两点即可。

2、她对海伦·凯勒产生了什么影响?解决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从原文找答案,并用自己的话概括,老师小结。

3、作者对老师的敬佩在文中几乎没轻易抒写,但我们在文章时时可以看见作者对老师的敬佩。

其中通过环境描绘予以衬托,就是关键的手段。

注课文第十二自然段为基准,说道说道哪些词语用得形象、生动?存有什么抒发效果?解决方法:通过提问若干学生,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品味环境描写对烘托人物、表达情感的作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十六社戏(二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教师: 备课时间:2016.9.25 上课时间:2026.5.5【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3.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重点难点】1.诵读文中的精彩片断。

2.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原名周树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

浙江绍兴人,有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1918年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又发表了中篇小说《阿Q正传》。

散文集《朝花夕拾》。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2.写作背景: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中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

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

但我母亲的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

”鲁迅在这个期间写了不少回忆故乡的作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可爱的故乡与罪恶的社会形成对比,表达自己对于光明的前景和人与人之间纯朴善。

【自主学习】1.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省()___相()___壳()___泊()___()___()___()___()___2.给形似字注音组词。

较()___篙()___絮()___楫()___皎()___蒿()___恕()___揖()___狡()___嵩()___怒()___辑()___3.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并分析表达作用。

(1)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开船,在桥石上一(),()几尺,即又()出了桥。

作用:(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了,身体也似乎()到说不出的大。

作用:4.请根据文章顺序排列下面事件的先后,并作详、略归类。

(1)六一公公送豆给“我”。

(2)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诗两首》1.略2.略3.略4.B5.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6.“一切”强调了所有的不幸和挫折所带给人的忧郁都是暂时的,一会儿就过去了,劝诫人们正视“忧郁”,向往“未来”。

7.D8.示例:你定的那个日子正是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这样吧,到时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我会抽空过去聚一下。

9.示例:有什么种子就有什么果子。

要想收获果子,必先裁种种子。

撒下爱心的种子,必收爱心的果实。

勤撒善种并辛勤耕耘的人,必获丰富的回报。

10.依次填:廖化;猪八戒;孔明;李逵11.人生遭受挫折12.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意近即可)13.生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14.不能。

因为诗中充满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镇静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15.无论我们生活遇到什么损失和挫折,都不要失去战斗的决心,要相信一切都是短暂的,光明必将驱走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意近即可)16.péngpài、shuò18.彭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19.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20.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情。

21.第一节:面对选择困惑迷茫第二节:作出选择第三节:路径绵长难以回返第四节:人生之路不可回头22.提示:慎重选择。

23.略。

象征手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

24.略。

未选择之路充满诱惑,也是正常人的普遍心理。

25.提示:独立思考,慎作选择,坚持不懈《伤仲永》一、yìyèchènlì泯乞二、属于曾经书写立即题上自己的三、同“攀”,牵引。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答案人教版导学案1 理解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周末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郊游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郊游,我迫不及待地期待着这次活动。

早上七点半,我们在学校门口集合,然后老师带领着我们一起走向目的地。

沿途,小伙伴们争先恐后地讲着笑话、唱着歌曲,整个队伍异常热闹。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终于来到了郊游的目的地——一个大片绿树环绕的湖泊。

湖的旁边有一片开阔的草地,湖水清澈见底。

老师带领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比如捉鱼、划船、放风筝等等。

我最喜欢的是放风筝,我和朋友一起竞相放出了我们自己亲手制作的风筝,看着五彩斑斓的风筝在蓝天白云下翱翔,我感到非常开心。

下午的时候,我们在湖边野餐,品尝了美味的食物。

大家边吃边聊,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傍晚时分,我们搭车返回学校。

整个活动结束后,我心满意足地回到了家。

问题:1. 我参加了什么活动?2. 这是我第几次参加该活动?3. 我们早上几点集合?4. 我们活动的目的地是哪里?5. 我最喜欢的活动是什么?6. 在活动结束后,我是不是很开心?答案:1. 我参加了学校举办的郊游活动。

2.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该活动。

3. 我们早上七点半集合。

4. 我们活动的目的地是一个大片绿树环绕的湖泊。

5. 我最喜欢的活动是放风筝。

6. 是的,在活动结束后我感到非常开心。

导学案2 语言运用1. 阅读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句子。

金色的秋天到了,大地上一片丰收的景象。

菜地里的小白菜翠绿欲滴,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黄灿灿的玉米摇摆着身躯。

农田里汇聚着辛勤劳作的农民们,他们满脸的笑容,满怀着对未来的希望。

小明帮父亲收拾完菜地后,对着那一片丰收的田野,心生了一个美好的念头。

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种出更多的庄稼,为家乡增添更多的繁荣。

于是,他开始悄悄地偷偷种起了小麦和红薯,每天都亲自去浇水、施肥,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小明种下的小麦和红薯也长出了翠绿的叶子和饱满的果实,好像在向小明诉说着一个成功的故事。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集体备课(可编辑)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集体备课(可编辑)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集体备课(可编辑)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及答案全册集体备课《观舞记》学案设计:朱衍芹审核:李因娥教师寄语:艺术是一种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

??罗曼?罗兰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2、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事物。

3、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资料连接】1、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出生于福州。

她是五四文学运动中涌现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

1919年以“冰心”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受泰戈尔影响创作散文集《繁星》、《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

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

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婆罗多是三个梵文词语的首字母的组合,这三个词分别是表情、曲调、节奏,婆罗多舞如果意译即指表情、曲调、节奏三者巧妙结合的舞蹈。

在印度,湿婆是印度教三个大神之一,他是毁灭之神,法力无边。

他可以用目光将引诱他的爱神烧为灰烬,他也能吞下足以毁灭世界的毒药而安然无恙,甚至印度人认为恒河的河水就是银河水经过他的头发从喜马拉雅山顶流淌下来的。

他也是舞蹈之神,在他看来,舞蹈就代表了宇宙本源的运动。

因此,在印度中世纪,几乎各个阶层的人都要学习舞蹈。

而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表演时间少则3小时,长则5-6小时。

学习过程: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阅读课文,将你认为重要的生字生词写在下面。

2、请同学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自主理解:3、找出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或语段,大声朗读出来,并从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等方面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4、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

202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49页】

202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49页】

202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全册,49页】
1. 导言
本文档是《2023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导学案,共包含49页内容。

本册旨在帮助学生研究和掌握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知识点。

2. 内容概述
本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a. 课文阅读
本册共包含多篇课文,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将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b. 课后练
每篇课文后面都有相应的课后练,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c. 拓展阅读
本册还包含一些拓展阅读材料,通过阅读这些材料,学生能够
进一步拓展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

3. 使用方法
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本册导学案:
1. 按顺序阅读每篇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2. 完成每篇课文后的课后练,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有时间的话,可以阅读拓展阅读材料,进一步扩展自己的阅
读范围。

4. 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使用本册导学案,学生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要认真阅读每篇课文,理解其中的内容和要点。

- 在完成课后练时,注意审题,仔细答题。

- 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希望本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七年级语文下册
的内容。

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老师请教。

祝学习愉快!。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7 最后一课》导学案7、《最后一课》【预习案】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二、作者简介: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

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

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

《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三、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探究案】一、内容探究(一)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故事人物故事情节(二)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学生老师迟到老师穿戴后排板凳(三)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些描写的作用是(1)(2)(3)(四)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最新人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班级:任课教师:编写:七年级语文教研组唐河县星江中学目录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2)第一单元瞻仰名家风采 (7)1.邓稼先 (8)2.说和做 (15)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23)4.孙权劝学 (28)写作:写出人物的精神 (36)第二单元感受爱国情怀 (41)5.黄河颂 (42)6.最后一课 (48)7.土地的誓言 (58)8.木兰诗 (66)写作:学习抒情 (74)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 (79)第三单元品味人间真情 (83)9.阿长与《山海经》 (83)10.老王 (89)11.台阶 (96)12.卖油翁 (102)写作:抓住细节 (106)第四单元追求道德高度 (109)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110)14.驿路梨花 (114)15.最苦与最乐 (118)16.短文两篇 (125)写作:怎样选材 (134)综合性学习孝亲敬老,从我做起 (137)第五单元感悟人生哲理 (142)17.紫藤萝瀑布 (143)18.一棵小桃树 (148)19.外国诗二首 (152)20.古代诗歌五首 (160)写作:文从字顺 (168)第六单元探索自然科学 (172)21.伟大的悲剧 (172)22.太空一日 (178)23.带上她的眼睛 (183)24.河中石兽 (187)写作:语言简明 (194)综合性学习我的语文生活 (200)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一、教材分析七年级下册分六个单元,依次安排了杰出人物、家国情怀、平凡人物、中华美德、写景状物、探险与科幻六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单元安排的是以杰出人物为主题的课文。

这些课文,有鞠躬尽瘁的科学家《邓稼先》,有博学伟大的民主战士闻一多,有为人类奉献精神食粮的文学艺术家鲁迅先生,有决胜千里的军事家《孙权劝学》。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气质、品格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

第二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不同题材的文学作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奋图强的美好情操。

初中语文七下导学案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七下导学案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七下导学案参考答案七年级语文(下)导学案参考答案《长江》第一课时一、自主探究 1.略 2.略二、整体感知第一部分第(1至3)自然段大意:描写长江醒来的美景,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4 至6)自然段大意:写繁忙幸福充满希望的长江,抒发对长江的赞美之情第三部分第(7 至 8)自然段大意:抒情议论,照应开头,高唱赞歌,点明主旨。

2.本文通过对清晨时分长江上晨景(繁忙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的新气象的赞美)。

歌颂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议一议: 1.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

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

作者写长江黎明时,使用了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2.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

古老的长江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3.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都是安排在章节相称的位置上,形成一种对称感,旨在营造一种一唱三叹的效果,这在诗的章法上叫做复沓。

作用是营造一种咏叹的效果,突出强调了作者看到长江黎明的景象时兴奋、愉悦的心情,目的是表现一种昂扬向上的时代风尚。

4.祖国人民无比的幸福生活,祖国人民对于未来的灿烂的理想,祖国人民奔赴未来的壮志,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

5.醒是人的生命感知。

醒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作者把长江当做有生命的人。

路灯还没有熄灭,这个细节说明黑夜还没有完全过去,或者刚刚过去,人们还来不及感觉。

用此细节可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和记忆,化抽象为具体,生动的表现出长江醒来之早,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教学难点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课时安排:3个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1.简介作者和作品。

二、题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三、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菜畦.桑椹.,轻捷,油蛉.,斑蝥.,缠.络攒.,竹筛.秕.谷系.,传授.,书塾.,渊.博蟋蟀.宿儒.蝉蜕.四、整体把握1.文章哪一部分写百草园,哪一部分写三味书屋?一、(1-8)叙述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

二、(9-24)叙述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2.结合课后练习一(3)谈谈作者的感情。

(这节课的重点:体会作者的感情)五.布置作业①生字生词在作业本上抄写三遍。

②熟读全文三遍,并反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七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师寄语: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只小船,理想是小船的风帆。

——X海迪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结构,分析贝多芬这一人物形象。

2、理解贝多芬的话的含义。

3、学习运用人物外貌描写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明标:1、【资料连接】贝多芬,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世界音乐文化史上的巨人。

1770年生于波恩,1787年,贝多芬在维也纳先后师从莫扎特、海顿、萨利耶里等人。

贝多芬的晚年,双耳失聪,贫困凄凉。

这时也正是欧洲封建复辟的黑暗年代。

但是,在1824年,他以自己笃信的“自由和进步是创作的意义,也是目的”,写出了最后一部交响曲——《第九交响曲》,总结了自己一生创作历程,讴歌了自己所信仰的某某理想。

贝多芬是音乐文化史上的伟大的开拓者。

他的创作是他所处为那个暴风再时代的集中反映;同时,也承现出了他那巨人般的英雄性格。

贝多芬作品中的英雄主义气质,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加以概括。

何为:当代著名作家。

原名何振亚,祖籍某某定海,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试》、《织锦集》、《小树与大地》。

何为的散文常常以写人为主,他广泛借用小说和电影的创作手法,叙事简洁疏朗,情思清新隽永,语言凝练、形象而传神。

他晚年的作品更显苍劲深沉,高远辽阔,是一位创作态度极为严肃、艺术个性十分鲜明的作家。

2、出示目标:(投影)学生齐读二、自学互助: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磐.石()喧嚣.( ) 深邃.( )重荷( ) 门槛.( )2、解词。

重荷:杂乱无章:惹人注目:3、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说说其间写了哪几件事。

4、用几句话概括一下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的形象。

5、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第二课时三、展示点评:6、“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这里的“永恒”指的是什么?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导学案1.易错字凹凼(dàng)涎水(xián)揩汗(kāi)筹划(chóu)黏性(nián)撬开(qiào)尴尬(ɡān)过瘾(yǐn)憋住(biē)头颅(lú)门槛(kǎn)2.多音字着钻调3.形近字4.词语释义若有所失:好像失掉了什么似的。

形容心神不定。

低眉顺眼:低着头,用顺从的眼光望。

形容对人害怕或驯服的样子。

筹划:筹措,谋划;出主意,想办法。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李森祥,1956生,浙江衢州人。

当代作家,浙江省作协专业作家。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000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金奎银奎》《小学老师》《塌鼻大娘》等。

【文题解说】“台阶”是故事的线索,作者围绕着“台阶”命题立意,简洁而含蓄,“台阶”富有象征意义,象征了父亲的不懈追求,也象征了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求发展与崛起的精神。

另外“台阶”也蕴含着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农民意识--台阶高,地位就高,台阶低,地位就低。

【创作背景】本文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当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变化,但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篇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以此迅速改变农村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这篇小说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记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终于造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一辈子的心愿的故事,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的主旋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导学案(最全)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全册导学案目录目录 .................................................................................................................................................... (1)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 ..... (2)二、爸爸的花儿落了(二课时)............................................................................................. (7)三丑小鸭(二课时)........................................................................................................... . .. (10)四诗两首二课时.................................................................................................................... . . . . . (14)五伤仲永(二课时)....................................................................................................................... . . (18)六黄河颂(两课时)............................................................................................................... . . (22)七最后一课(两课时)................................. . . . (26)八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 . . . (32)九土地的誓言(一课时).................................. . . (36)十木兰诗(二课时)................................... . . (40)一一邓稼先(二课时).............................. . . . (42)一二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二课时).... . . . . (46)一三音乐巨人贝多芬(二课时)........... . . . (50)一四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时)....... . . . (54)一五孙权劝学(一课时)......................... . . .. (56)一六社戏(二课时).............................. . . .. (58)一七安塞腰鼓(二课时).................... . . . .. (62)十八竹影............................................. . (66)一九观舞记........................................ . . .. (68)二十口技..................................... . . . . (70)二一伟大的悲剧(二课时).... . . . .. (74)二二荒岛余生(二课时)......... . . (78)二三登上地球之巅(二课时).... . . . . (82)二四真正的英雄(一课时)...... . . . (86)二五短文两篇(二课时)......... . . . . . (89)二六珍珠鸟(一课时)........... . . .. (93)二七斑羚飞度........................... . . . (95)二八《华南虎》..................... . . . (97)二九马(二课时)............... . . . . .. (99)三十狼(二课时)............. . . . . . (103)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精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精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qí,záo, dǐng.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B 5.D 6.C 7.A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

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一)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3.单是……无限趣味。

4.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例子略。

5.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6.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7.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8.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二)1.略。

2.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三、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

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答案不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答案不全)

十六.《短文两篇》《陋室铭》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生字、实词和虚词词义,识记文学常识;能翻译全文,并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完成文言词汇积累,体会托物言志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并学习刘禹锡淡泊的心境、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前预学一.识记文学常识。

1.①本文作者(772-842)字梦得,代著名诗人。

其诗风格豪健、俊朗,后人称之为“”。

他与白居易齐名,合称。

人们非常熟悉的诗句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

2.铭,是古代刻在上用来或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是的,属于古代的。

3.写作背景。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

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

可和州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

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

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二.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陋室铭()德馨()鸿儒()案牍()苔痕()西蜀()三.识记文言词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七下语文导学答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 七下语文导学答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答案七下语文导学答案导学案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七班级语文的爱好和集中学习精力。

下面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七班级语文的导学案答案,仅供参考。

七班级语文导学案设计《小巷深处》导学案【课标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尝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通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情感。

学习以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来支配结构的方法。

2、了解通过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感受肤浅无私的母爱,加深对亲情的理解。

学习重点:从文章中体会母爱、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增加对亲情的理解。

学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

学习难点:把握文章如何选取生活琐事来表达情感,达到用真情实感去感动读者的目的。

课前导读:这是一篇抒情散文。

全文以"我'的感情变化进展为主线,从"我'对生活的满意,为母亲而傲慢,写到"我'长大后对贫困的家产生厌恶进而离开家,最终以"我'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结尾。

以感情构成文章的框架,以感情脉络穿连细小的生活情景和大事,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自主学习】1.熟读课文,借助课文解释和工具书弄清字词的音、形、义,为理解课文内容扫清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打旋( ) 瘦瘪( ) 炫耀( ) 乌黑( ) 揶揄( )( )造孽( ) 哽咽( )( ) 蹒跚( )( )粗糙( ) 向往( )( )2) 解释下列词语:(参看书下解释或查字典)炫耀:蹒跚:向往:揶揄:落寞:哽咽:解决方法:同学自主完成字词学习,老师通过其次课时课前听写进行检测,未过关者课后补考过关。

2.课前思索:书本第43页[思索与练习]一、二、三题,将答案写在你的课堂笔记本上。

解决方法:课前小组成员沟通学习成果,课堂上老师提问若干同学,师生争论,完成预设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参考答案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1.shèn,máo,yōng,bǐ,tì,hǎn,qí,záo, dǐng.2.C3.①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朝花夕拾》回忆早年生活《呐喊》、《彷徨》②碧绿;光滑;高大;紫红;长吟;伏;窜;缠络;臃肿。

4.B 5.D 6.C 7.A4.①一个“可”字表达了儿童对下雪天的喜爱之情。

②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离开百草园时的无奈和恋恋不舍之情。

二、(一)1.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2.空间,低,高;高,低3.单是……无限趣味。

4.视觉、听觉、触觉、味觉。

例子略。

5.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6.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7.表现出“我”好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8.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9.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

(二)1.略。

2.捕鸟的条件: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

捕鸟的结果: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3.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4.是和夏季百草园相比较。

冬天百草园的乐趣是下雪后捕鸟。

5.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

冬天的百草园雪后捕鸟也有无限的乐趣。

三、1.走进大自然,感悟大自然。

2.第一次是因为插队来到吕梁山的腹地。

第二次是因为无意中闯进了河西走廊。

作者认为这两次经历,自己被真正的大自然陶醉和震撼了,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了自我,所以才是“刻骨铭心”的。

3.本句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季交替使山林变了颜色,自然的变化给峡谷增添了声音。

4.示例:自然是伟大的,我们要认识自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自然和谐相处,在自然和社会中锻炼自己。

2 《爸爸的花儿落了》一、1.襟惰掸骊嘱,徊栅惧圃簪蒲2.扎:zā捆扎zhā扎针zhá扎挣夹:jiā夹缝jiá夹袄3.D4.①拖抄倒转抡②床头床角床上床下混合5.①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②哀而不伤。

爸爸爱花儿;毕业典礼。

6.A 7.B 8.A9.(1)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好弟弟和妹妹”暗示爸爸病重,将不久于人世;“今天早晨妈妈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暗示妈妈对爸爸病情的担心;“我好象怕赶不上什么似的”是爸爸去世的一种预感;最后写夹竹桃“垂下好几枝”暗示爸爸去世。

(2 )我迟到了那段“爸爸气急了,一把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在空中一抡,发出咻咻的声音”将爸爸打我的动作写得很细。

有爸爸生气时打我的动作描写:拖、倒转来拿、抡;有打我时藤鞭“咻咻”的声音,写出爸爸的严厉。

(3)爸爸表面上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沦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

二、1.……表示话没说完2.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

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

3.“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4.略。

5.对。

在爸爸爱的浇灌和孕育下,虽“花落”但“果熟”,“我”的成长,“我”的坚强,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6.提示:要有辩证的思维,从“成长”的两面性上来谈。

三、1.以后真是神了,我的统计学成绩竟然次次得A!因为“我”得到鼓励之后以为自己真的有这方面的天赋,我用心学习,成绩就好了。

2.提示:从激励的重要作用方面去答题。

3.A.急切地、焦急地、不解地、吃惊地…… B.瞪得出奇地大、闪着泪光……(注意与眼睛的搭配)4.今天是你的幸运日!5.对几何缺乏天分,就可能在统计学上拿A。

不存在,这是老师为了鼓励我而故意编出来的一个说法,目的是树起我的信心,让我学好统计学。

6.心理学教授。

因为他善于把握推测人们的心理,还善于用心理学的原理去开导别人。

3 《丑小鸭》一、dù zhuó shàn zhǎo hài 屐陋沮二、1.讥笑2.灰心失望 3.简单粗陋,不完备 4.形容来势很猛三、骇采汹辨截悚屈碧四、想象幻想夸张《安徒生童话故事选》丹麦安徒生五、1.出生后受到全体鸡鸭的嘲笑和啄打;他的兄弟姐妹对他生气;妈妈嫌弃他;女佣人用脚踢他;在沼泽地遭到猎狗追赶;在老太婆家受到猫和母鸡的讽刺;冬天昏倒在结冰的河上。

2.善良、谦虚、有坚定的信念、对理想执着追求3.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环境怎样,只要你有着自己一份美好而执着的理想,并且能为自己的理想不懈的奋斗,总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因为“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六、 D七、是的。

两句话的语义重复了。

根据专稿意思,下任秘书长还是非洲人。

标题中的“乃”即为“是”之意。

“莫属”还是“属于、是”之意,语意重复。

删去“乃”或“莫属”。

八、1.它认为自己是粗笨的,丑陋的,不配接近美丽的天鹅。

2.作为一只天鹅,渴望与同类接近,那是他的本性,同时,“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是丑小鸭心中的梦想与追求,为了实现梦想,哪怕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所以,丑小鸭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这儿苹果……春天的气息”,一方面,美丽的自然界与美丽而高贵的天鹅相映成趣,使故事充满诗情画意。

另一方面,用自然环境的美丽来烘托丑小鸭美好的心灵,衬托人物的命运:丑小鸭变天鹅了。

5.只要你不懈地追求,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6.许多大天鹅在他周围游泳,用嘴来亲他。

小孩子给他面包和麦粒称赞他是最美的。

7.感到难为情,太幸福了,一点也不骄傲。

九、1.cǔn mèi2.植物根——黑色绳索地下水的细流——颤动的亚麻纤维3.挖苦树根丑陋。

4.底下细流汇聚成地表渠水,流到地面上。

5.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6.如同只有黑色丑陋的玫瑰花根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一样,只有那些卑微,粗笨,像土地一样被践踏的下层劳动者才创造了人间的幸福。

7.B8.篇末点题,揭示中心。

4 《诗两首》1.略2.略3.略4.B5.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6.“一切”强调了所有的不幸和挫折所带给人的忧郁都是暂时的,一会儿就过去了,劝诫人们正视“忧郁”,向往“未来”。

7.D8.示例:你定的那个日子正是上级来检查工作的时候,这样吧,到时如果没有什么要紧事,我会抽空过去聚一下。

9.示例:有什么种子就有什么果子。

要想收获果子,必先裁种种子。

撒下爱心的种子,必收爱心的果实。

勤撒善种并辛勤耕耘的人,必获丰富的回报。

10.依次填:廖化;猪八戒;孔明;李逵11.人生遭受挫折12.人生难免会遭受挫折,我们要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对待,“心地永远向往着未来”,这样,越过坎坷之后回首过去,那一切艰难困苦都将变成“亲切的怀恋”,欲见彩虹必先经历风雨。

(意近即可)13.生活中的不幸、失意是暂时的,我们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挫折就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14.不能。

因为诗中充满了诗人面对困难和挫折的镇静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15.无论我们生活遇到什么损失和挫折,都不要失去战斗的决心,要相信一切都是短暂的,光明必将驱走黑暗,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意近即可)16.péngpài、shuò17.抓住了风景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时和岸石游戏;电闪闪出了她的形象;在冲激和飞旋中扬起了她的云裳。

18.彭湃、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19.从她的穿着、站姿、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20.以疯狂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坚定的信念、英勇的气概的赞扬之情。

21.第一节:面对选择困惑迷茫第二节:作出选择第三节:路径绵长难以回返第四节:人生之路不可回头22.提示:慎重选择。

23.略。

象征手法。

《走一步再走一步》。

24.略。

未选择之路充满诱惑,也是正常人的普遍心理。

25.提示:独立思考,慎作选择,坚持不懈5 《伤仲永》一、yìyèchèn lì泯乞二、属于曾经书写立即题上自己的同乡四处拜访相称听说的情况三、同“攀”,牵引。

对……感到诧异,名作动。

把……当作宾客,意动用法。

以……为利,意动用法。

以……为奇意动用法四、从自己;听说听到见闻;到,介词在比被。

五、1.C 2.B 3.C六、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⑴吾吾仲永⑵其父仲永七、1.仲永长到五岁时,还不认识书写工具。

2.最后成为了普通人,就是因为后天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3.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4.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八、略。

九、 1.略。

2.略。

3.(1)不仅仅是。

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2)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眼光短浅,“不使学”。

(3)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

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5)略十、1.(1)很,十分(2)都,一起(3)看望(4)破旧(5)入迷、专注(6)穿2.不完全相同。

都是年少有才,有较高的文学天赋,这是相同的;但相比之下,仲永的天资比江革更高一些,未识书具即能诗。

3.不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家境不同;第二,江革与弟“自相训勖,读书精力不倦”,而仲永却被父亲拉着“环谒于邑人”,不学习;第三,江革后学有所成,而仲永却“泯然众人”。

4.“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一分辛劳一分才。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1.略2.A 3.D 4略5.①无论是哪个年级,初中生成长的烦恼来自自身的最多,然后依次是来自家庭、学校、社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初中生成长的烦恼来自自身的越来越多,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则越来越少②略③略二、(一)6.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7.短短的泥墙根一带8.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单是”的局部景观,让人体会百草园到处皆有乐趣9.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10.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