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导学案

16 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又简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流芳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
唐代文学家,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导学案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祖国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秀的知识分子。
他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在默默地为祖国、为人民奉献着自己的青春热血。
这甘愿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时时刻刻都在我们心中回荡,时时刻刻都在激励着我们。
二、自学指导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典籍.(jí) 赫.然(hè) 仰之弥.高(mí) 锲.而不舍(qiè) 慷慨.(kǎi) 淋漓.(lí) 目不窥.园(kuī) 兀兀.穷年(wù)无暇.(xiá) 迭.起(dié) 沥.尽心血(lì) 迥.乎不同(jiǒng)2.注意下面多音字读音。
校订(jiào)弹壳(ké)宝藏(zànɡ)行列(hánɡ)校壳藏行校规(xiào)地壳(qiào)躲藏(cánɡ)行动(xínɡ)3.解释下面的词语。
诗兴不作: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作,兴起。
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锲,刻。
目不窥园:形容专埋头读书。
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
兀兀,用心劳苦的样子。
沥尽心血:比喻用尽心思。
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等尽心竭力。
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
迥乎不同:很不一样。
迥,差得远。
一反既往:与以往完全不同。
既,已经。
潜心贯注:全身心、全部精力集中做某事。
潜,隐藏的。
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
4.作者链接臧克家,现代诗人,山东诸城人。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中以三句杂感诗被独具慧眼的主考——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破格录取。
学习期间经常出入闻先生的办公室和家中,向先生请教,受先生影响很大,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如《泥淖集》《淮上吟》等。
闻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导学案部编版)

第24课《带上她的眼睛》导学案1. 阅读并理解故事内容,欣赏故事的独特构思。
2. 掌握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熟练阅读课文,自学字词。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文体1. 以问题引导:“如果你去旅行,你会带什么东西?”“你有想过带上眼睛去旅行吗?”2. 介绍科幻小说: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并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
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通常将“科学”“幻想”“小说”视为科幻小说的三要素。
3. 介绍作者刘慈欣:刘慈欣是中国著名的科幻作家,著有《三体》《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等作品。
他的《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是亚洲人首次获得这一荣誉。
他的《流浪地球》于2019年被拍成电影搬上荧屏,深受观众的喜爱。
◆活动二、浏览课文,梳理情节1.自主浏览课文,导读问题,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小说的情节线索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 分组讨论:通过讨论和交流,明确人物和情节线索,梳理小说的结构层次。
3.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浏览课文,勾画出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梳理小说的结构层次。
◆活动三、深入理解,品析写法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 逐段阅读:探讨故事的“悬念”、“伏笔”和“照应”等表现手法,深入理解和欣赏故事的构思和技巧。
示例:悬念:“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开头就设下悬念,为什么要带“眼睛”?谁的“眼睛”?直到“落日六号”失事的补叙,读者才明白“她”的身份,豁然开朗。
伏笔:“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无答案)第1课《邓稼先》

第1课《邓稼先》学案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2.了解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伟大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积累“可歌可泣”“当之无愧”等词语。
学习重点: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学习难点: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勤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背景:
二、积累字词:
三、解决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结构,课文按小标题可分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概括各部分大意。
说出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合作探究:
①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可否去掉?
②第三部分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③第四部分似乎对邓稼先的伟大作用不大,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此环节?
④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⑤作者将“百年屈辱”与“站起来了”比照在一起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4.研读赏析: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先用波浪线把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标示出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
5.你认为邓稼先的那些品质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活板》第二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25课《活板》导学案
第二课时
1.了解活板“活”的特点,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
2.理解说明语言的简明、生动,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3.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激发热爱科学、开拓创新的热情。
◆活动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
1.理清层次,概括内容。
要求:学生自主划分层次,交流、探讨,归纳段意。
2.梳理活字印刷程序
(1)作者介绍活板印刷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根据课文内容具体说出制版的程序。
(2)作者介绍活板印刷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活动二、深入研读,了解活板
1.课文介绍的对象是活版,雕版是活版的基础,雕版印刷术在什么时候就已出现?又从什么时候开始得到推广应用?
2.在对比中体会活版的“活”
北宋平民毕昇发明了活版印刷,与雕版相比,活版有哪些优势呢?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表。
◆活动三、探究写法,学以致用
1.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活板”,作者为什么要先介绍雕版印刷术发展的历史?
2.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交代活板的下落,有什么作用?
3.“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这一句交代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突出毕昇的身份?
4.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5.学以致用:选择一种自己学习过的技能,按照操作流程写一段话来进行介绍。
提示:美术课上学的剪纸。
剪纸的主要特征是“巧”。
就可以抓住“巧”这一特征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
完成分层作业对应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一课时(导学案部编版)

第2课《说和做》导学案第一课时1.梳理行文思路,体会本文严谨的结构和精当的选材。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形象。
1.了解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闻家骅,字________,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________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主要经历:1912年考入________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________》;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________》;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作者简介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
是闻一多的________,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________”。
3.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________》,是臧克家对闻一多精神的颂扬之作。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二人相交很深。
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4.加点字注音地壳._____仰之弥.高_____ 兀.兀穷年_____ 校.补_____ 锲.而不舍_____ 沥.尽心血_____赫.然_____ 炯.炯目光_____ 群蚁排衙._____ 函.寄_____目不窥.园_____ 迥.乎不同_____ 漂.白_____ 警报迭.起_____ 气冲斗.牛_____◆活动一:导入新课,初识人物1.听歌曲《七子之歌——澳门》,在这首歌中,你们最深切的感受是什么?2.初识人物学生阅读教材课下注释中闻一多的简介,设问:结合闻一多先生的简介,你觉得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导学案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导学案游山西村1.反复诵读并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名句中蕴含的哲理。
1.了解作者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_________,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_________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
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
他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齐名,称“_________”,亦作“_________”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2.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支持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官闲居,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的三山乡。
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相比诈伪的官场而言,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让诗人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
诗中记叙了当地的风俗,饶有兴味。
◆活动一:导入新课,了解背景1.谈话导入2.走近作者3.写作背景◆活动二:诵读诗歌,感受诗韵1.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2.师播放朗读录音,明确字音和朗读节奏。
3.抽查朗读,全班齐读诗歌,感受律诗的节奏和韵律。
4.反复诵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和相关工具书,疏通诗意。
◆活动三:赏析诗句,理解诗情1.生再次朗读诗歌,结合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诗人游山西村时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2)赏析诗句,找出你认为写得妙的地方,进行赏析。
(3)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蕴含了怎样的哲理?(4)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

第一课时陋室铭【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
本文选自《》。
2、文体常识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主学习】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 )痕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5、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综合探究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导航]:品析用词的妙处常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拓展提升】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②朱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③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导学案

2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梳理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2.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
3.勾画精彩语句,揣摩其含义及表达效果。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的片段。
同学们,大家知道是谁在演讲、在呐喊吗?是闻一多先生!看了短片,你的体会是什么?(热血沸腾,感情澎湃,激动人心。
我们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面对凶残的敌人,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现在请大家看看课本中的插图,从中能感受到闻一多先生的哪些特点?(不爱修饰;目光坚毅)对画像的解读是感性的,我们还是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的高足——臧克家先生写的文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来进一步了解闻一多先生吧。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检查预习,了解人物1.闻一多先生简介。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生于湖北省浠水县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
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五四运动”。
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愤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最后一次讲演》,当天被特务暗杀。
代表作有《红烛》《死水》。
2.作者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诗人。
是闻一多的学生,忠诚的爱国主义者。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1933年9月,诗人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人物形象1.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为两部分,1、2段是第一部分叙述的纲领,第7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
第8、9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16 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题目中的“铭”是指:.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4)有句古诗说:“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课文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文章的开头三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5)文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个典故有何作用?答:表现了自己同诸葛亮和扬雄一样高洁而不受客观居住条件所困的高尚情怀..(6)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②描写陋室环境幽雅的句子是: .③写室中往来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④反映作者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6、读一读,记一记(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答:.(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答: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4)孔子云:何陋之有?答:.【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有人说,时代的发展,令许多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作者认为只要自己“德馨”,纵然身居陋室,也同样安贫乐道,心美如饴.他要是生活在当代,纵然不是“傻帽”,也肯定是个迂腐不堪的社会“弃儿”----落伍者.对此说法,你是怎样看待的?答:身居陋室却惟吾德馨,若他出生在现在,这样的高贵品行定会被赋予时代的特殊色彩,原则上的观念与价值取向不会改变,但因为时代的不同,“谈笑有鸿儒”的他会在这个社会大放异彩!爱莲说【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下列字词注音)番()淤()濯()亵()噫()颐()逸()鲜()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③濯清涟而不妖.④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⑤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⑦ 香远益清⑧ 亭亭净植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爱莲说》的作者是,(朝代)著名的哲学家.(2)写莲之前,先写菊,再写牡丹,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意在突出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啊还有突出它的高洁啊(3)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莲的生长环境,本身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特点是“香远益清”.赋予莲高洁的品格,从“淤泥而不染”可以看出,.(4)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全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用菊花作正衬,用牡丹作反衬,通过赞美莲花表明自己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5.读一读、品一品(1)用原文填空.文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者把莲花的形象概括为“”.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的写法,目的是: .君子.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托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2)文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你认为在作者心目中,“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答: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沉浮的品质,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美好资质、美名远扬,仪态端庄,令人敬重(4)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答:答莲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5)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答: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6)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作者使用了排比和比较的手法,强调了“出于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文章中心,呼吁人们不要被世俗所污染,“要入流,而不同流”的这个想法,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课堂检测】读一读、记一记.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答:(2)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答:(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答:(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答:【小结拓展】读一读、论一论(1)文中“陶渊明独爱菊”,从学过的诗中找出陶渊明爱菊的“证据”.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历史上关于“咏荷”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一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3)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答:周敦颐本人独爱莲与晋陶渊明的爱菊避世不同,为保持一份高洁,宁愿终老南山.他要在尘世中当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单元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复习导学案(七下)班级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 主备人:审核人: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请同学们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单元要点梳理。
)【单元目标】(1分钟)1.了解课文所涉及的杰出人物的成就和襟怀,把握课文的思想内涵,唤起理想与抱负。
2.学习精读的方法,注意把握牵动全篇的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3.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
【思维导图】【知识链接】(5分钟)《邓稼先》1.【作者简介】杨振宁,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
著名美籍华裔理论物理学家。
由于和李政道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他还曾在统计物理、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论、数学物理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
2.【文体知识】人物传记是对典型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
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
人物传记是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时代背景】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
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
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
”他又说:“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
后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1.【作者简介】臧克家,诗人。
1905年生于山东诸城。
1929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
1933年,诗人出版了第一本诗集《烙印》。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导学案设计(无答案)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单元导学案【单元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粗知各篇主要内容,学习略读方法。
2.理解认同各篇传达的中华美德,从修身正己的角度形成读后的心得和体会。
3. 在单元略读的基础上,研读代表性段落,赏析词句,感受语言特点,研习写法,由会读到会写。
【单元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重点:知识铺垫,积累字词【知识链接】1.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设置悬念是在文章的某一部分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
2.《陋室铭》铭,古代文体之一,本为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此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常用韵。
3.《爱莲说》说,古代议论性文体,常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感想。
写法不拘一格,行文多自由活泼,篇幅大多不长,类似现代杂文。
4.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其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作者简介】张中行(1909-2006),学者、散文家,河北人。
代表作《负暄琐话》《文言和白话》《作文杂谈》等。
彭荆风(1929-2018),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江西萍乡人。
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大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受到好评。
其中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报告文学《解放西南》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梁启超(1873-1929),中国思想家、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近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理论倡导者,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
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
文风流畅、犀利、凝炼。
著有《饮冰室合集》。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
2.自主阅读课文,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3.体会红军翻山过程的曲折、艰难。
【学习准备】准备课文,准备笔,一边读课文,一边听讲,一边在课文旁边做笔记。
【学习方式和环节】观看视频课学习,适时控制播放,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学习环节主要有:背景知识➜扫除字词障碍➜自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深入分析老山界难翻的原因➜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1.下列划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瑶民(yáo) 歇脚(xiē) 军阀(fá) 缴租(jiǎo)B.苛捐(kē) 欺侮(rǔ) 攀谈(pān) 煮粥(zhōu)C.盛饭(shéng) 峭壁(qiào) 骨碌(gū) 咀嚼(jué)D.点缀(zhuì) 澎湃(bài) 疲倦(juàn) 倾斜(qīng)2.各组均有一个错别字,请在错字下画线,并在括号内订正。
A.悬涯峭壁野马奔驰酣然入梦浑身紧张()B.不可捉摸故弄玄虚刺入饥骨苛捐杂税()C.杀生成仁勇敢无畏大显伸手歪风邪气()D.美好景致大义凛然寒风凛列扶危济困()3.分析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1)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说课稿一、说教材《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
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我们的爱国之情。
2.学习革命志士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1.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
2.联想想象法:切身体会红军当时的处境,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几个难点分析:1.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可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间,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放佛近在咫尺,而且洪大响亮;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复,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混杂在一起,变化多端,反而变得细切。
这些声音容易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2.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相互争夺之意,用在红军战士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且“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而“机关枪身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吃饭。
“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学情分析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说教法与学法1.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教法设计的主要依据为:(1)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教学目标与任务(3)教学内容(4)教师素质(5)学生特点(6)学生的组织形式,时间及设备条件在教学中选择切入点,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浅露的疑问处开掘出深层次问题,可以说是抓住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最新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全册)-三、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导学案

《竹里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诗歌,了解大意。
2、诵读诗歌,领悟感情。
3、吟诵诗歌,体会意境。
二、自学探究活动。
(一)初读诗歌。
1.了解作者及背景。
王维,字,人称“诗佛”。
代著名诗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竹里馆》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ǎng)川时创作的一首五绝。
描写了远离官场和尘世喧嚣后悠闲自得的生活,表达了闲适的心情。
2.读准字音。
幽篁.()
3.在诗中用“/”画出停顿。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用自己的话描绘诗歌大意:
(二)赏析诗歌。
1.文中描写了哪些景?描写了人的哪些活动?(用笔勾画)
2.结合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的画面。
(围绕“写了什么景?什么人?在做什么?”来展开)
3.结合画面,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并说说你的理由。
(三)学习吟诵《竹里馆》。
1.学习吟诵基本方法。
2.学习吟诵《竹里馆》。
3.练习、展示。
(四)拓展延伸。
用所学方法,根据诗歌感情及意境,吟诵自己所熟悉的其他五言绝句。
1.组内吟诵。
2.小组pk。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五四学制)人教部编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导学案

《己亥杂诗》导学案【学习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背诵并用楷书默写古诗词,并学以致用。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学习寓理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学习目标】背诵并用楷书默写古诗词。
学习寓理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学习目标】学习寓理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
【资料助读】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年8月22日~1841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7岁中举人,38岁中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2、创作背景:归故里,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
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与吴虹生书》),写就巨型组诗。
这就是著名的《己亥杂诗》──那一年是己亥年。
[2]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作者当时愤然辞官,离别亲朋好友,愁肠百结。
[3写作方法:借物抒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一、语言积累1.自读【资料助读】,掌握作者的有关内容,完成下列填空:龚自珍,______代思想家、文学家。
字_____,号________,浙江任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
近代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
他的散文奥博纵横,诗歌瑰丽奇肆。
著有________________。
2.自由朗读诗歌,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找出你认为需要识记的重点字(音形)教师推荐吟名句积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熟练而准确的朗读课文,注意准确把握下列句子的停顿。
(用“/”画出停顿)浩荡离愁白日斜落红不是无情物4.三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翻译诗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短文两篇》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含解析)16.短文两篇陋室铭【自主学习】1、读一读,写一写(给加横线的字注音)惟吾德馨()鸿儒()调素琴()案牍()西蜀子云亭()苔痕()2、读一读,译一译(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6)草色入帘青()(7)谈笑有鸿儒()(8)往来无白丁()(9)可以调素琴()(10)无案牍之劳形()(11)惟吾德馨()()3、读一读,理一理(整体感悟课文)(1)《陋室铭》的作者是,他是代诗人,字。
题目中的“铭”是指:。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例如《陋室铭》用的就是韵,有等字在句末做韵脚,读来琅琅上口。
(2)本文紧紧扣住“陋室不陋”立意。
开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
接着以“”一句统领全篇。
下文则用“”写室外环境之幽雅,用“”写室中人交往之雅,用“”写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结尾再用“”予以强调,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4、读一读,问一问学习质疑:【课堂探究】(合作学习最有效)5、读一读,品一品。
(1)写山水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陋室铭》即开篇以山水起兴,引入正题,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颂功德埋下了伏笔。
从侧面烘托陋室清幽,宁静。
也表达了陋室是因室主人的德馨而出名的。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答:地方不大,但是整洁干净,有格调。
(3)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对写陋室有何作用?答:从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陋室不陋,即:(1)从自然环境的清幽。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 从交往人物的不俗。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总之,作者描写室中之景、室中之人、室中之事,目的都在于表明“惟吾德馨”,暗示陋室不陋,这也就为下文“何陋之有”的结论提供了事实依据。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15 驿路梨花

3.引导学生略读课文,勾画出描写“梨花”的相关内容。再细读课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思考“梨花”在特定语境中的作用,从字面意思、深层含义、象征意义方面,分析、理解、品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
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几个词描写山势,由近及远,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下面小屋的出现给“我们”带来的惊喜做铺垫。
(2)过路人受到照料,都很感激,也都尽力把用了的柴、米补上,好让后来人方便。
两个“都”字反映了山区人民心灵的美好,社会主义祖国多民族大家庭温暖如春。
第二部分(9~36),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人?这些人为路边小茅屋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三、探究写法
1.象征手法新颖。
作者着意描写梨花,旨在写人。写洁白的梨花,是为了衬托未出场的主人公、心灵美好的哈尼小姑娘梨花。灿烂、美丽的“梨花”在作品中成了雷锋精神的象征。
教师随笔:
有关梨花的诗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5驿路梨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
南城镇中学
年 级
七年级
范围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杰出人物
教材
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主要是介绍杰出人物,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
不同时代人们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高尚的情操和无私奉献精神。了解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单元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培养良好的速读习惯。
2.了解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培养良好的速读习惯。
2.了解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
3.学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
重点
1.了解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教学
难点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积累重点词语,培养良好的速读习惯。
2.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传记的特点,过渡、照应以及细节描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作者对杰出人物的敬仰之情,学到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
共十课时
达标命题人
单元
达标
结果
分析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