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政治 会考提纲复习资料 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会考复习资料
经济常识部分
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
1、商品的含义: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3、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是商品和一切有用物品的共有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特有属性。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5、商品的价值量:是商品价值的大小。
它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
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货币的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阶段-----一般等价物阶段
-----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7、货币的职能:基本职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8、纸币: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
币量=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所需要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叫做通货膨胀。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
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值规律的作用: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
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
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之所以实行这一这一
制度,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
具体说来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首先,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其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再次,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实践证明,这项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3、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
则是按劳分配。
其他分配方式: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劳动力要素、资金要素、土地要素、技术信息要素、管理要素);社会福利性分配、社会保障收入等。
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是实施这种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2)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是实施这种分配制度的直接原因;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
4、市场的含义: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市场。
广义的市场就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市场经济的含义: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5、国家的宏观调控。
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平衡国际收支。
原因: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自身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主要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基本标志:以公有制为主体;2)根本目标:实现共同富裕;3)国
家能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哲学常识部分
前言
1、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对具体科学起指导作用。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1、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从起源看: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从本质看: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3、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对物质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促进或阻碍作用)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4、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是正确的。
造成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原因有:客
观原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
主观原因:立场不同;世界观、人生观、思维方法不同;知识结构不同。
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意义:是做好一切工作的起码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
政策的前提;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
派别。
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则刚好相反。
第二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
1、联系的概念: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既不能否认、割断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
2、因果联系: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特点:先行后续、引起和被引起。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相互依存: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联系:甲乙丙
相互转化:
甲乙
方法论: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
3、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原理: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内部各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过程;部分是指构成事物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全过程的各个阶段。
关系:(1)区别:二者的内涵不同;二者的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2)联系: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概念: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它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5、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判断新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旧事物:同客观规律背道而弛、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
的标准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6、坚持用发展的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观点看问题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7、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规律的客观性含义: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表现: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第三课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
1、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
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对立),又相互依存,并依据一
定的条件相互转化(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正确对待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3、矛盾具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有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
表现: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因: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二者相互联结;二者在一定的场合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学会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5、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
原理:主次矛盾的含义和关系。
主次矛盾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另一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6、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及关系。
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
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也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7、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对第5、6两个方法论的综合。
第四课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
1、事物发展的原因
原理:含义和作用。
含义:事物内部的矛盾称之为内因,外部的矛盾称之为外因。
作用: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外因,对外因要作一分为二的分析。
2、事物发展的状态
原理:含义: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和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要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3、事物发展的趋势
原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长壮大要经历曲折的过程
方法论:用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道理看问题。
正确对待人生道路的曲折和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困难4、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一般分歧: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
政治常识
第一课我国的国家制度(上)
1、国家:是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利机关。
它包括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
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国家性质: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
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位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
2、民主和专政: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
物的国家制度。
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民主和专政的关系:区别:二者适用的对象不同;联系: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3、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国家职能包括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社会管理职能)和对外职能(保卫职能、交往职能)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5、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的结合起来。
6、我国的国家职能: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对外职能:包括保卫职能、交往职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能
7、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当代国家政体的基本类型: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日)、议会制共和制(德、意)、总统制共和制(美、俄)
8、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
法权、任免权、决定权、监督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和活动的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9、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证国家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
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10、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按照国家权利集中程度的不同,当代国
家的结构形式可以分为单一制(中、法、意、日)和复合制(主要是联邦制,美、德、
俄)两大类型。
11、一国两制:主要内容:前提是“一国”,即中国;两种制度并存,国家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
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意义: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
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
12、如何解决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
的最佳方式;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祖国和平统
一,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二课我国的国家制度(下)
1、国家机构:是指统治阶级为行使国家权利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国家机关的总和。
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
构的性质,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
当代世界各国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
2、我国的国家机构:按类别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军
事机关。
我国的中央国家机关有:全国人大(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国家主席、国务院(即
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
督机关)、中央军委(最高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3、我国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自己去注意其要求)、依法治国
原则。
4、依法治国原则:
①含义: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物,管理经济文化事物
和管理社会事物。
②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③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④要求: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立法,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
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要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工作;要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5、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选举权(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监督权、政治自由(民主政治的基础,
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6、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应坚持三大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公民权利与
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课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
1、政党: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力为目标
的政治组织。
阶级性是政党的根本属性。
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掌握、领导国家政权。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①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④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一个理想和目标、两个先锋队、三个代表、四个指导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原因:一个根本、三个只有。
才。
(请大家自己去记清楚。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
4、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核心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
6、“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①内容略②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7、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内容: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②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③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中国共产党和个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性质: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9、我国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③有利于
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实现
10、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的原因:
①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②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③主张在中国实行西方多党制,实质就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这必将造成社会倒退。
重大时事:“两会”(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和十届政协二次会议)召开、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