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政治思想
总结墨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
总结墨子的政治思想是什么墨子(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尊称为中国古代的圣人之一。
他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以外独立的思想家,提出了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对权力以及社会治理的看法,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道德和教育问题。
本文将对墨子的政治思想做一全面的总结。
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利己主义者,他主张推崇和追求多利,认为一个人应尽力追求自我利益,而政府的最主要职责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利益。
墨子认为政府应该公正、合法地在社会中发挥作用,保护人民免受压迫和不公正。
他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墨子强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制约,以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
他提出了任人唯贤的观念,即官员应该根据能力和品德来选拔,而不是根据出身和财富。
墨子还对社会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
他主张建立一个公正的法律体系,以确保社会的和谐和人民的权益。
墨子认为,法律应该平等适用于所有人,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他还主张通过推行严厉的刑罚来惩罚犯罪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安全和秩序。
墨子还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人民应该接受全面的教育,以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和思想素质。
在社会道德和个人行为方面,墨子主张理性和公正。
他认为人们应该根据道义原则和公共利益来行动,而不是出于个人私利。
墨子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和帮助,强调广泛的仁爱和博爱的实践。
他提出了“尊尚贵乎公”、“爱人尊贤”等一系列伦理规范,促使人们追求公正、和谐和全面发展。
墨子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政府权力受制约的基础,为后来的封建体制和官僚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
墨子对于法律和道德的重视影响了后世的立法和法治理念,他的观念对中国社会保持秩序和公正发挥了巨大作用。
墨子的教育观念也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他的重视智力和道德的平衡以及全面教育的观念在后来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墨子的兼爱、尚贤的政治思想
墨子以兼爱、尚贤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墨子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之一,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儒家思想一起并称为春秋战国两大显学。
墨子思想的重要特点是注重实用,他针对当时社会状况,提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墨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反对战争,博爱万物的兼爱与非攻思想所谓兼爱,就是不分亲疏厚薄的互相关爱,互相使对方得利。
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与儒家的博爱(“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相反。
墨子认为,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不相爱,导致人们自私自利,亏人利己。
如诸侯爱自己的国家而不爱别人的国家,所以攻打别人的国家而利自己的国家。
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
因此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途径。
通过兼爱,能实现和谐的社会秩序。
从兼爱思想出发,墨子反对战争,提倡“非攻”。
他认为一切战争都是违反道义的行为,罪莫大焉。
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
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
当然,非攻并不等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
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
兼爱是墨子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
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
兼爱非攻是墨子最著名的思想。
二、崇尚贤能,崇尚统一的尚贤与尚同思想尚贤就是尊重、重用贤人,所谓“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当时各诸侯国的王公大人在主观上都想把国家治理好,可实际上却是“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便是“不尚贤”。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墨子政治理论的核心
墨子政治理论的核心墨子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尚同”。
《墨子》书中有《尚同》篇。
“尚同”即“上同”,墨子主张:治国之道在于,人们的意见应当统一于上级——百姓上同于里长;里长上同于乡长;乡长上同于国君;国君上同于天子,天子最终上同于“天”。
这是墨子针对当时国家混乱而提出的政治纲领。
墨子认为,天下混乱是由于没有符合天意的好的首领,因此主张选择“仁人”、“贤者”担任各级领导,他们爱国利民,造福于百姓。
百官爱民,百姓安康,就能够达到天下大治。
天下既然得到治理,天子就使得天下之人思想统一,并与天道保持一致。
只有取信于民、依靠众人共同治理国家,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
总之,墨子认为,“尚同”是治国执政的根本与关键,只有做到了“尚同”,才能实现“天下大治”。
而墨子的“尚同”思想,则来源于《孙子兵法·计篇》“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孙子的原文如下:“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在这段话中,孙子主要谈战略的相关要素,提出了“五事七计”。
“道”就是“五事”之一。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 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季的更替。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的平坦艰险、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对部队安危的影响。
墨子的思想主张总结
墨子的思想主张总结墨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哲学家和社会改革家,他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反战、爱人、博爱、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
墨子的思想深受后世的影响,对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都有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对墨子的思想主张的总结。
首先,墨子主张反对战争。
在战国时期,中国处于兵荒马乱、战争频繁的时期。
而墨子认为战争对人民的伤害巨大,是不义和邪恶的,因此主张反对战争,倡导实行非攻的政策。
他认为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而和平则能带来和谐和安定。
墨子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强调和睦共处、互相尊重、互惠互利。
其次,墨子强调爱人、博爱的重要性。
他认为爱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和行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
墨子主张“兼爱”,即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无论是亲人还是陌生人,都应当充满爱心和同情心。
他主张将个人的利益放在整个社会的利益之上,从而实现博爱。
这种博爱不仅仅是对人类,还包括对动物、植物和整个自然世界的爱护。
墨子认为只有实行爱人的道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三,墨子主张实行公平正义。
他强调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
墨子主张公正的法律和道德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公平正义的原则。
他认为公正不仅体现在政治上,还应当包括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反对压迫和剥削,主张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实现民主和公平。
第四,墨子主张善劝善忍。
墨子认为信仰并实践道德的重要性,他主张人们应该遵循道德的准则去行动,并通过劝导和善意的交流来改变他人的行为。
同时,墨子也主张宽容和忍让,他认为人类应该宽恕别人的过错,并在争议中保持冷静和理智。
第五,墨子强调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
墨子主张知行合一,强调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通过实践的验证和实证,才能使理论得到真正的检验。
墨子主张通过实际的行动来改变和教育人们,他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出改革的有效方案。
总之,墨子的思想主张体现了反战、爱人、博爱、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观念。
墨子的《墨子》及其社会治理思想
墨子的《墨子》及其社会治理思想《墨子》是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现仅存十五卷,五十三篇,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国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
相传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派性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张。
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目的,倡导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宣传天志、明鬼,针对当时流行的命定论,墨家又主张非命。
在真理的原则上,主张经验论。
伦理思想上,墨家的根本观念是义,义的观念来源于天,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义利统一的道德观。
《墨子》确立了三表法作为立论说理的准则,在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体裁虽保留了对话的形式,但基本上已具论说文的雏形。
今本《墨子》为汉代刘向所校定,著于《别录》。
刘歆《七略》与班固《汉书·艺文志》均据此。
晋惠帝时,鲁胜曾作《墨辩注》,早已失传,仅存其《叙》。
清以前以明嘉靖唐尧臣刻本为善本。
清亁、嘉年间,《墨子》研究兴起,陆续涌现出许多注释或阐发墨学的著作,有清毕沅的《墨子注》、孙诒让的《墨子閒诂》,近人吴毓江的《墨子校注》、梁启超的《墨子学案》、陈柱的《墨学十论》、方授楚的《墨学源流》等。
墨子主张兼爱,其实质是爱利百姓,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
所以墨家之徒的言论行动,皆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准绳。
周朝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仍,土地荒芜,死者遍野,民不聊生,广大人民群众渴望弥兵息战,休养生息。
墨子体察到下层的民情,代表小生产者及广大百姓的利益,提出了非攻的主张,就这一点讲,是有积极意义的。
自古及今,不论什么形式的战争,其受害最深的首先是人民群众。
为什么非攻,确立什么样的准则及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才能达到目的。
哲学思想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墨家的治国理念
墨家的治国理念
墨家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始人为墨子(Mozi),墨子提出了一系列的哲学观点,包括他的治国理念。
墨子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兼爱(兼济天下):墨子主张“兼爱”和“兼济天下”,即广泛关爱和帮助所有人,不分贵贱、亲疏、敌友。
他认为,通过兼爱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墨子看来,以仁爱之心待人,可以减少争斗与战争,实现天下太平。
2.非攻(非攻之道):墨子反对战争,提倡“非攻之道”。
他认为,战争是破坏社会安宁、伤害人民的行为,因此应该通过仁爱、宽容来取代战争,避免用武力解决纷争。
这一理念强调的是和平与宽容,为后来儒家的和谐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尚实用:墨子重视实用主义,他认为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应该以实际效果为导向。
在治国理念上,他提倡务实而高效的措施,强调具体行动和实际效果。
4.尚贞操:墨子注重道德伦理,他提倡忠信、守信用、讲究贞操,认为这是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他对人们要保持道德操守有着较高的期望。
5.民众幸福为先:墨子主张政府的首要任务是保障人民的幸福。
他认为,国家的存在是为了造福人民,国君应该倾听百姓的需求,通过合理的政策来保障人们的福祉。
墨子的治国理念体现了他对和平、仁爱、实用主义的强调,对后来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理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在历史上,儒家思想最终占据主导地位,而墨子的理念并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
墨家政治思想
③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 墨翟为“貊狄” 蛮狄”之音转, 名 近代学者胡怀琛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 近代学者胡怀琛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 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 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 是名,而是“貊狄” 蛮狄”之音转, 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 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一)兼爱主张 1.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 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 1.社会动乱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 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兼爱的含义 是针对“ 而言的, ①“兼”是针对“别”而言的,是“兼以易 反对儒家有差别的亲亲之爱。 别”、反对儒家有差别的亲亲之爱。 兼爱分为感情和利益两个层次。 ②兼爱分为感情和利益两个层次。感情层次 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平等普遍地爱。 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平等普遍地爱。利益层次 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 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 得到利益(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得到利益(主要是指物质利益)。 ③“兼相爱”的实质就是“交相利”。“有 兼相爱”的实质就是“交相利” 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 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天志 中》)
3.政权的管理形式: 3.政权的管理形式: 政权的管理形式 统一全国的思想。 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 ①统一全国的思想。“察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天子唯能壹同天下之义,是以天下以治也” “上 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推行各级谏议制度。里长→乡长 国君→天子 乡长→国君 ②推行各级谏议制度。里长 乡长 国君 天子 上有过,规谏之。 上有过, “上有过,规谏之。……上有过,不能规谏之, 上有过 不能规谏之, 上得而诛罚之。 上得而诛罚之。” 建立各级报告制度。 士之为政, ③建立各级报告制度。 “士之为政,得下之情则 凡闻见善者, 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 、“凡闻见善者,必以 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 告其上。闻见不善者,亦必以告其上” 司法公正制度。 ④司法公正制度。
总结墨子的政治思想内容
总结墨子的政治思想内容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他的政治思想被称为墨家学派,强调和平、克己奉公、爱人亲民和尊重礼法。
以下是对墨子政治思想内容的总结。
墨子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以兼爱为基础的和平主义。
他认为人们应该彼此爱护,并分享资源,实现和平与公平。
墨子反对战争,主张通过道德规范和公正的制度来解决争端。
他提出了“非攻”的原则,主张国家不应该以武力侵略他国,而应该追求和平共存。
墨子主张王道政治,即君主应该以德义来统治国家。
他认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应该以公正、廉洁和人道为原则,以实现公民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
他倡导君主以身作则,积极改善人民的生活,消除社会不公。
墨子对军事也有独到的思考。
他提倡军事力量的合理使用,反对过度傲慢和侵略,主张保护士兵的生命和财产。
他强调指挥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德和领导能力,以确保军队的效率和士气。
墨子追求实用主义,在政治决策中强调利益和效益。
他主张科学决策,提出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取得经验,以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墨子强调政策应该有利于人民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是个人或特定集团的利益。
墨子的政治思想还强调了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过简朴的生活,避免奢侈和浪费。
他反对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和财富的不公分配,主张财产的公有制和资源的共享。
他还强调人们应该互相合作,共同努力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墨子对官僚制度也提出了改革的思考。
他主张选拔官员应该以人才和道德为基础,而不是家世或财富。
他强调官员应该遵循公正和清廉的原则,服务人民,而不是谋取私利或滥用职权。
他还主张建立一个公正、透明和高效的制度,以确保官员的监督和问责,防止腐败和滥权。
总的来说,墨子的政治思想着眼于人民福祉和社会和谐的实现。
他追求和平与公正,强调人们相互关爱和分享资源,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墨子的政治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墨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墨子,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约前468-前376)。
墨家学派创始人。
名翟,宋国人,一说鲁国人。
宋昭公时曾为宋国大夫。
出身贫贱,生活俭朴。
早年曾习儒术,后另立新说,成为儒学的主要反对派。
率徒奔波于齐、鲁、宋、楚、卫、魏国之间,多次制止战争。
提出“兼相爱,交相利”之说,主张发展生产,限制消费;强调节用、节葬,非乐,非攻;主张尚贤、尚同,反对世袭特权。
认为天有意志,为宇宙之主宰;又提出“非命”之说,认为夭寿、安危、治乱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力,主张以强力改变生活境遇。
提出“三表”法,以检证言论之是非,又有“取名”、“察类”、“明故”之论,奠立了中国逻辑学的基础。
其学说在战国时期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颇广;学派中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其思想体现于《墨子》一书。
墨子认为“尚贤”(任人唯贤)是为政之本,这种平等思想直接冲击宗法世袭制。
他又提出“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应“一同天下之义”,即制止天下动乱,必须选举贤能的士、卿、大夫、天子来一同天下,为万民兴利初害,这就是“尚同”。
墨子言功利,和杨朱的“为我”大相径庭,他说的利,不是利己,而是普天同利,这种建立在理想国上基础上的功利主义,是《墨子》一书的基本道德观念。
墨学是代表小生产阶级说话的,具有一定的人民性。
因此墨家反对剥削,崇尚劳动。
提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不与劳动”的,就不能“获其实”。
《墨子》一书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形成的共同基本核心思想,便是墨子提出的“兼爱”(兼相爱),“兼爱”是墨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
其它非攻、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也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墨子的“兼爱”,是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基本观念的“仁”的改造。
墨子提倡“兼相爱” ,就是说无差别地爱社会上一切人。
关于墨家学说的现实价值,如鉴借墨家的“兼爱”思想,它要求人们平等互爱,也互相援助,突出了互利互助的精神;如鉴借墨家的“尚贤”思想,这“贤”主要是指有道德、有学识的人才,这一道德价值取向,对于激励人们加强自我修身、力争成为贤者有积极作用;如鉴借墨家的“节俭”思想,墨家的这一“节俭”思想于今而言,依然具有针对性,更值得我们提倡。
《墨子》的墨家思想及其影响
墨子的墨家思想及其影响简介《墨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典籍之一,也是墨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在当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本文将探讨《墨子》中所体现的墨家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墨子思想概述墨子的理念主要围绕“兼爱”、“非攻”和“尚同”的核心观点展开。
•兼爱:墨子强调所有人应该相互关怀和宽容,主张无私的关爱所有人类,而非仅限于自己的亲友。
•非攻:提倡避免战争,坚持和平与和谐。
墨子认为战争只会带来伤害与破坏,因此主张通过道义劝说而不是武力来解决纷争。
•尚同:强调推崇共同价值观,并反对任何形式的社会分裂。
墨子认为只有在实行共同价值观基础上,才能建立和谐与稳定的社会。
墨子思想对历史的影响墨子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 影响国家治理墨子对于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提出了“明君爱民”的观点,强调国家领导者应该关心人民的福祉,通过之道来治理国家。
这种理念在中国古代王朝执政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并被一些历代帝王所倡导。
2. 推动科技发展墨子强调实用主义和工程学,他主张进行实证研究,推动科技发展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
墨子学派在兵器、农业、建筑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对中国古代科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影响儒家思想墨子与儒家学派存在一定竞争关系,但也产生相互影响。
墨子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批判性反思,促使儒家思想进行了整体性的发展与完善。
4. 人道主义影响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人道主义,激发了后来中国文化中的爱国主义和人道精神,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一理念也与其他宗教和哲学思想产生交流与融合。
总结墨子的墨家思想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倡导方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关注人类福祉、谴责战争、推进科技发展和儒家思想批判等观点,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并为后世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借鉴。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同于物,继续引领着我们在当今社会中探索更加包容、和谐与进步的方向。
第四章 墨家的政治思想兼爱公利
墨子思想代表了贵族世袭制度井田制度瓦解以 后,下层民间社会从下层知识分子到农民手工 业者以及流民盗匪阶层的社会政治理想。一句 话,是贱民意识的空前集中体现。 首先、《先秦诸子中,墨子是最同情贱人的。 孔子将贱人视为小人,瞧不起体力劳动者,小 人在《论语》中20余次,都是贬义。“贱人” 在墨子出现10余次,没有一次是贬义的,相反 作者极力为贱人辩护。民有三苦“饥者不得食, 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
(2)公利:但墨子不是狭隘功利主义, 他说的利是公利。台湾宋淑萍“墨子所重 视的利是天下之利,是公利,为了公利, 私利可以牺牲” (3)互利:交相利的起点是保障每个人 的“生利”,即生存的权利。“衣食者, 人之生利也”(节葬下)。认为“饥者不 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 上),是人民三大巨患。
交相利的基础是珍惜财物。凡财物应尽其 用不要浪费。 (4)墨子重利,是“贱人”固有特征。 齐思和“儒家之讳言利,即今人之所谓 ‘不打算盘’,‘不计较’之态度,墨子 好眼力既善于打算盘,善于计较之态度也。 由此两种态度,亦足证儒墨两家所代表之 社会阶级之不一。儒家思想根本为贵族之 政治哲学。
(二)功利主义的博爱观:
1、墨子兼爱的特点: 第一、投桃报李的功利博爱观:“即欲人之爱利 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胡爱利 人之亲,然后人之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 李,此即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兼爱下) 小生产者的交换关系扩大化。“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 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亲事上)“今天下 士君子,皆欲富贵而恶贫贱。为贤之道奈何?曰有力者 疾以助人,有财者免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儒家的爱是超功利的、无条件的,墨家的爱是现实的有 条件的。不是出自内心的仁,而是外在互利的“义”。 儒家的仁爱是人的本质与目的,墨家爱是手段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墨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科学家。
那么墨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墨子的政治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墨子的政治主张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
自立门户,创立了墨家学说,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尊天”、“事鬼”的思想主张。
墨子开始时追随儒家理论,后来自立门户,自创墨家学说,在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曾担任宋国的宋大夫,是墨家公派的创始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情况下,墨子心怀悲悯之心,积极的针对社会问题,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拯救世道人心。
他把自己的思想传播出去,得到了许多手工业者和下层人士的支持,在百家争鸣的文化鼎盛时期,有人称“非儒即墨”,由此可见,墨子的思想影响深远。
墨子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政治上,墨子主张“实行仁政”,首先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如果君主昏庸无能,百姓有权利换掉统治者。
他所提出的“兼爱非攻”主要讲的就是仁政的重要意义。
农民出身的墨子,对于普通百姓有着深厚的情谊和认识。
主张尚贤,认为国家的根本,国家的兴亡成败主要在用人上,提出让百姓中的人才贤士也参与到国家管理中去。
墨子生平简介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山县人。
他不仅是道家之人,而且是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
墨子的出身微贱,曾经学习过儒家的儒术,后来由于不满儒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于是就自己创立了墨家学派以抗衡儒家学派。
墨子曾经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墨家学说,有《墨子》一书流传于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甚至和儒家学说并称“显学”。
公元前5世纪,墨子出生在以木工为生活手段的家庭。
墨子从小就学习了家里的木工制作技术,由于聪明又善于思考,他成为杰出的木匠工程师,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墨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内在联系
墨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内在联系【摘要】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深受其社会思想的影响。
墨子提倡“兼爱”的理念,并强调“非攻”的观念,主张和平相处、互相包容。
他的政治思想注重实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结合。
墨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墨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内在联系的重要性在历史上不可忽视,对于当代社会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和理解墨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内在联系,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为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墨子、政治思想、社会思想、兼爱、非攻、实践、影响、内在联系、重要性1. 引言1.1 墨子的政治思想及其内在联系墨子(Mozi)是中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以道德主义为主要特征,强调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原则,致力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和持久的国家安定。
墨子的政治思想与其社会思想密切相关,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把握和对人类幸福的追求。
墨子的政治思想中,最为核心的是“兼爱”理念。
他主张人们应该不分亲疏、不分贵贱,将所有人视为同等重要的个体,彼此之间要互相关爱、互相扶持,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墨子看来,“兼爱”不仅是道德上的要求,也是政治上的原则,只有通过“兼爱”,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墨子倡导的“非攻”思想也深刻影响了他的政治思想。
他主张国家不应主动侵略他国,而应以仁慈待人,以和平相处。
墨子认为,只有摒弃战争和暴力,国家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和稳定,人民才能享受到和平与幸福。
墨子的政治思想与实践相结合,他曾积极参与各国间的外交活动,劝谏君主避免战争,致力于维护国家间的和平与友好关系。
他的努力为当时的和平局势作出了积极贡献,体现了他政治思想的现实价值和可行性。
墨子的政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兼爱”与“非攻”理念被继承和发展,影响了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为实现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墨子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总结
墨子的时代背景及思想总结墨子,古代中国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墨子的时代背景是乱世,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战争频繁的时期,诸侯国之间不断争霸,百姓的生活凄苦困顿,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苦难。
墨子作为一个热衷于和平与社会公义的思想家,主张以兼爱、非攻为核心思想来实现和谐、稳定和进步的社会,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
墨子的思想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以兼爱为基础的伦理思想和以非攻为核心的政治哲学思想。
首先,墨子提出了以兼爱为基础的伦理思想。
他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彼此关爱、互相帮助,取消仇敌之心,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他强调要兼爱,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和同族,更要爱其他人民,不分国界。
墨子认为,这种兼爱的精神是人类道德的根本,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他提出了兼爱不杀的原则,主张不杀生,不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墨子反对战争,认为战争是毁灭人民的残酷行为,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战争的发生。
他主张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辩论和理性的方式来推动社会的发展。
其次,墨子的政治哲学思想以非攻为核心。
他反对战争,主张以兼爱和道德为基础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政治的目标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而不是为了扩张国土或个人的利益。
墨子主张抛弃封建的贵族统治,推行平等的政治制度,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他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尊重人民的权利,打造一个公正的政府。
墨子还提出了一种以技术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政治思想,在战争时期,他主张发展一种强大的防御性武器来保护国家,以实现国家的安全和长治久安。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兼爱思想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和道家学派,成为后来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
墨子的反战思想也对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发了对战争和暴力的批判,促使人们思考和寻求和平与安全。
墨子的政治哲学思想强调了公正、和谐和实用主义的重要性,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的名词解释
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的名词解释墨子十大主张的分别: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
兼爱,即为爱人。
它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爱人”,不分贵贱贤愚;二是“兼爱”,爱天下所有人。
主张凡是人,无论贵贱贤愚都应该得到一样的待遇。
为实现这一主张,就必须反对当时的社会不公正现象,否定有特权的人物,主张天下人人平等。
但他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当时各国之间的界限。
“兼爱”指的是对天下所有人一视同仁,而“尚贤”指的是任用贤能之人。
尚贤是历代各个统治阶级共同的政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鲁庄公提出“尊贤重士”,各诸侯国纷纷任用贤能之士,因此形成“举贤才”的社会风气,使贤能者名高天下。
墨子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并且反对任何人压迫、奴役其他劳动人民,因此他主张举贤才。
这是兼爱的主要内容之一。
节用,就是指节制财用。
墨子认为,各国诸侯应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量力而行,而不应该好大喜功,铺张浪费。
尚贤,即崇尚贤能。
墨子认为,选择贤人、任用贤人是各国诸侯最重要的事情,不任用贤人就无法治理国家,因此主张广开言路,鼓励人们推荐贤才。
他甚至还提出要废除刑罚,使人民有所畏惧,而避免犯罪。
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张实行“兼爱”,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调和阶级关系,以利于统治。
他认为,一切有血缘关系的人都相互爱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也不能彼此仇视。
墨子主张在上位的人要慈爱,不要发怒,如果百姓都喜欢他,那么,虽然有人犯罪,也不忍心去处死他,如果人民憎恨他,虽然很想杀死他,却不敢违背。
这就叫做圣王的统治,这样,虽有狡诈的人和暴虐的人,也不忍心去侵害百姓,而百姓自然归顺于上位者了。
所以墨子又把爱护人民叫做“爱人”,并主张君王要像古代圣王尧、舜那样施行仁政,关心人民,了解人民的痛苦。
墨子提出了一整套施政纲领和伦理思想,以纠正当时的社会混乱和人民的颠倒是非,从而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
墨子思想的精华是他所阐述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等观点。
墨子的知识点总结
墨子的知识点总结墨子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墨家思想和墨子的工程技术。
墨子提倡“兼爱”、“非攻”、“洽名”等思想,主张以爱和和平来解决社会矛盾,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理性和和谐,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在工程技术方面,墨子提出了许多科学技术原理和应用技术,如光学原理、机械原理、建筑设计等,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将具体介绍墨子的思想和工程技术,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伟大的古代思想家和科学家。
一、墨家思想1. 兼爱兼爱是墨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也是他的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
墨子认为,人们应该不分亲疏、不分贵贱,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人,以爱心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
他主张“爱人为本”,认为只有通过兼爱,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兼爱思想对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2. 非攻非攻是墨子的另一项重要思想,也是他的政治和军事思想的核心。
墨子认为,战争和暴力是不可取的,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
他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社会矛盾,主张通过谈判和交涉来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反对侵略和战争。
非攻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3. 洽名洽名是墨子的又一项重要思想,也是他对语言和文字的独特见解。
墨子认为,语言和文字应该简洁明了,不应该含混不清。
他主张通过洽名,来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彼此的意思,也更容易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民相互沟通。
洽名思想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二、墨子的工程技术1. 光学原理墨子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光学原理研究者之一,他对光学原理有很深的研究。
他认为,光是由物体发射出来的,光线是直线传播的,光的反射和折射都遵循一定的规律,这些原理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光学技术的重要基础。
墨子的政治制度
墨子(约公元前470年-约公元前391年)是古代中国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科学家。
他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政治制度理论,被称为“墨子政治”。
墨子的政治制度主要目标是实现和谐、公平和秩序的社会。
他认为,一个良好的政治制度应该具备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1. 兄弟共治:墨子主张实现兄弟共治的理念,就是通过共同的理念和共同的目标,兄弟之间团结协作,彼此互助。
他强调了强有力的领导和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实现兄弟共治中的重要性。
2. 天下为公:墨子主张以天下为公的原则来治理国家,意味着所有的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不分贵贱、贫富,共同分享社会资源和福利。
3. 兼爱非攻: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的理念,即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应该尽量避免战争和武力冲突,并强调以和平合作的方式解决争端和冲突。
4. 教育和道德:墨子认为,教育和道德的培养在政治制度中起着重要作用。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培养公民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
墨子的政治制度理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政治思考和实践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需要注意的是,墨子的政治制度理论并没有被实际应用于中国的古代政治,而是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和思想探索的指导方针。
墨子主张什么
墨子主张什么墨子思想主张墨子主张尚俭节用,及兼爱非攻。
墨子特别着重“利”和“功”,尤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评估一切价值的标准,合乎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的,才有价值;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即是人民的“富庶”,凡能使人民富庶的事物,都是有用。
其主张类似于功利主义。
对人民没有直接用途或有害的东西应该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应提倡节日葬和短丧,反对音乐。
国家最大的问题是国家人民之间的斗争,而斗争的原因就在于人民之间缺乏互爱。
墨子因而提出兼爱之说,兼爱能利人利己,为了阻止斗争,墨子提出“非攻”,反对战争,更付诸行动,研究防御战术,曾与鲁班于攻防战中较量。
人没有相爱的本能,为了促使人民兼爱,墨子提出种种的制裁,主张有上帝在上,赏赐兼爱者与惩罚不兼爱的人,鬼神同样赏善罚恶,人亦须自求多福,不应垂手而祈求神灵保祐。
赏罚都是个人自招的,并非命定。
墨子也着重政治的制裁,要使世界和平,人民安乐,不但需要有一上帝在天上,亦需要有一上帝于人间。
应以天子的号令为是非的绝对标准,除此之外不应再有其他标准,在下者一律服从,而天子又以“兼相爱交相利”为令,那么天下人都会“兼相爱交相利”。
天子代天发号施令,人民只可服从天子,天子可说兼君主与教皇于一身。
《墨子.鲁问》:“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葬、节用;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则语之兼爱、非攻,故曰:择务而从事焉。
”尚同:明智的人被选举来统治,明智的统治者将统一法律标准(法规)。
尚贤:尊重人才,把人才问题看成是国家政治中的头等大事,主张贤者在位,能者称职。
丧葬:长时间的土葬会使国家贫穷,人民稀少,政治混乱,所以必须废除。
节选:提倡极其艰苦朴素的生活,是极端救世的苦行僧派,强调在不增加开支的情况下,对人民有益。
非乐:从社会功利的角度出发,认为贵族所采用的礼乐制度,皆属浪费而不实用,除加重人民负担,也会影响国家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政治思想一、墨子、墨家学派和《墨子》墨子,名翟,鲁国人,一说宋国人。
生卒年不可确考,大约生活于公元前468年至前376年之间。
(一说生活于公元前490年至前403年之间。
还有一说生活于公元前475年至前390年之间)墨子出身于下层,会制造木器,技艺很高。
他的工艺水平与能工巧匠公输般齐名。
木匠这类活是当时下层人于的,所以墨子有时被称为“贱人”(《墨子·贵义》)。
其实,他本人并不贱,曾做过宋国的大夫,又经常到各国游学,很有名气。
楚国曾打算封给他书社五百。
越王邀他仕越,许以五百里封地。
因政见不合,墨子都拒绝了。
墨子起初从学于儒,“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淮南子·要略》)。
后来走到儒家的对立面,对儒学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他创立了一个自成体系的学派。
墨子及其弟子形成了一个有严密纪律的团体,称为“墨者”。
墨子在世时,墨子为首领。
墨子死后通过选贤推出新首领,称为“钜子”。
墨者有一套严格的纪律,称之为墨者之法。
其中有一项规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墨者出仕,要由钜子派出。
墨子曾“游耕柱子于楚”(《墨子·耕柱》),“游公尚过于越”,“出仕曹公子于宋”(《墨子·鲁问》)。
墨者不仅学文,也还习武。
墨子曾派他的弟子禽滑鳌率墨者之众为宋守城。
墨者集团文武结合。
墨者出仕所得的傣禄必须交出一部分供墨者集团使用,墨者集团又带有经济合作的性质。
墨子死后,墨家分为三派。
现存《墨子》书中有些篇,同一篇有大同小异三种版本,可能是因三派所传不同而形成的。
《墨子》一书是墨子及其后学著作总汇,全书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篇至第七篇,对墨子思想进行了概述。
第二部分从《尚贤》至《非儒》,共二十四篇,是墨子的讲学录。
第三部分有《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主要讨论认识论和逻辑问题。
第四部分有《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五篇,记载了墨子的言行。
第五组《备城门》至《杂守》共十一篇,讲城防问题,为军事著作。
第一、第二、第四部分是研究墨子本人思想的主要材料,第三、第五部分属墨子后学之作。
二、刑政、政长的起源和社会政治的基本矛盾一人一义的混乱时代。
墨子认为刑政、政长,即国家机器和官吏,不是与生民俱来的。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未有刑政”“未有政长”之时。
在那个时代,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人都有自己的“义”。
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
最初,人比较少,相应“义”也较少。
到了后来,“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
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墨子·尚同下》)。
依墨子之见,原生形态的一人一义之义,不仅只知“自爱”,而且有强烈的排他性,与他人格格不入。
每个人“皆是其义,而非人之义”(《墨子·尚同下》)。
由于自是而非人,人与人之间根本无法和睦相处,一接触就闹矛盾,“是以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故交相非也”(《墨子·尚同上》)。
一人一义之争不只是思想之争,同时也还有物质内容。
“厚者有斗,而薄者有争。
”(《墨子·尚同下》)斗的结果是天下乱作一团。
《尚同上》说:“是以内者父子兄弟作怨恶,离散不能相和合;天下之百姓,皆以水火毒药相亏害,至有余力不能以相劳;腐朽余财不以相分;隐匿良道不以相教。
天下大乱,若禽兽然。
”人类是以混乱交争为其开篇的。
一人一义则是祸乱之首。
墨子的这个观点,与霍布斯的观点相似,霍布斯认为,在有组织的国家产生之前,人类社会处在“自然状态”,遵循“丛林法则”。
刑政、政长的产生。
墨子认为,一人一义是祸乱之源,与此相反,如果有了同一之义,祸乱就会消弭。
为什么不能有同一之义呢?他认为这是由于“无政长”、“无刑政”造成的。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由于没有国家、政府的关系。
为了改变混乱局面,使一人一义归于统一,首先需要建立“刑政”,设立“政长”,政长之首便是天子。
天子是怎样产生的呢?《尚同上》说:“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尚同中》说:“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
”如此说来,国君最初是由人民意志设立的,是为了把他们从无政府状态中拯救出来。
在另一篇中墨子又说:“古者上帝鬼神之建设国都、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佚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富贫、众寡、安危、治乱也。
”(《墨子·尚同中》)照这个说法,国家和国君又都是通过天帝的意志设立的了。
不论国君是怎样获得权为的,只要他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
照墨子所说,天子就要“发政于天下之百姓,言曰: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
”(《墨子·尚同上》)这就引导出墨子的名言:“上同而不下比”(同上),就是说,永远同意上边的,切莫依照下边的。
如是墨子论证出,国家必须是极权主义的,国君的权威必须是绝对的。
这是他的国家起源学说的必然结论。
因为国家的设立,有其明确的目的,就是结束混乱,混乱的存在则是由于“天下之人异义”。
因此国家的根本职能是“一同国之义”(均见《墨子·尚同上》)。
一国之内,只能有一义存在,这一义必须是国家自身确定的一义。
别的义,都是不能容忍的,因为如果存在别的义,人们很快就会返回到“自然状态”,除了天下大乱,一无所有。
在这种政治学说,反映了墨子时代混乱的政治局面,使得许多人向往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权,哪怕是一个专制独裁的也好。
社会政治的基本矛盾。
由上所述,墨子认为有两个矛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起着巨大作用。
其一,一人一义的“自爱”本性与社会秩序的矛盾。
墨子虽没有明确谈论过人性问题,不过从他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人的本性是恶的。
“一人一义”及其“自爱”不是社会的建设因素,不是积极力量,而是造成社会混乱之源。
只有对这种本性进行改造,社会才能走向安定。
为了社会的安定,必须对“一人一义”和自爱这种本性进行改造和斗争。
其二,君主的好坏决定着政治局面的好坏。
在“刑政”与“政长”两者之间,“政长”居于主动地位,关键在于执政者的品质。
这两个矛盾有区别又互相联系和制约。
“一人一义”造成的混乱,需要由圣人出来拯救和治理;圣人一出,万乱皆休。
可是政长并不都是圣人。
如果暴主乱君当权,人的自爱和坚持己义的本性犹如出笼的鸟,满天乱飞,造成天下大乱。
历史就是在这两个矛盾交错轮回中运动与发展。
墨子开列的治世方略也都以这两个矛盾为出发点。
三、墨子对儒家的批评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1)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
(2)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
(3)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
(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墨子·公孟》)。
《墨子》的《非儒》篇还说:“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积财不能赡其乐。
盛饰邪术,以营世君;盛为声乐,以淫遇民: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
”这些批评显示出儒墨社会背景不同。
在孔子以前,早已有些饱学深思的人放弃了对天帝鬼神的信仰。
下层阶级的人,对于天鬼的怀疑,通常是发生得迟缓,一些。
墨子所持的是下层阶级的观点。
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源出于依附贵族“家”的专家,他们本身都是上层阶级的分子。
到了后来,儒仍然大都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而侠则不然,更多的是出身于下层阶级。
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所以从平民的观点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
墨子和墨家,正是从这个观点,来批判传统制度及其辩护者孔子和儒家。
这种批判,加上对他们本阶级的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就构成墨家哲学的核心。
他反对儒家的第一点,意义就在此。
第二、第三点,也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
至于第四点,则是不相干的,因为儒家虽然常常讲到“命”,所指的并不是墨子攻击的那种前定的命。
在儒家看来,命是指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以外的东西。
但是,他若是竭尽全力,总还有一些东西是在他力所能及的控制范围以内。
因此,人只有已经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这才是儒家所讲的“知命”的意思。
四、兼相爱、交相利尧舜和三代圣王时期是墨子的理想国,这个时期虽有桀、纣之暴,但从总的形势看是大治而小乱。
到了墨子生活的时代全然不同了,天下是一片水火。
《兼爱中》说:“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人与人之间“不相爱”,根源在于“自爱”,“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贱人之身”。
社会上一切祸乱的罪魁祸首都根源于“自爱”。
“自爱”的实际内容是“自利”(《墨子·兼爱上》)。
把“自爱”、“自利”视为万恶之源,这种看法无疑是肤浅的。
每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人的情欲在历史的进程中无疑有它的作用。
但个人的情欲决不是历史运动的最终决定力量和动乱之源。
墨子的浅薄之处就在于,他让个人承担社会动乱的责任。
于是把“自爱”、“自利”作为攻击的目标。
他没有找准鹊的。
如果从历史过程的角度进行考察,当时的“自爱”、“自利”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
“自爱”、“自利”是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
但是在春秋以前,由于分封制和氏族组织的存在,个人的私有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当时在思想上倡导的是“利公”。
所谓“公”即氏族贵族和上层统治者。
到了墨子的时代,分封制和氏族制土崩瓦解了,人们从这种栓桔中脱逸出来,个人私有制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加以商业的活跃,追逐“自利”成为历史的潮流。
墨子所说的“自爱”、“自利”在当时是历史发展的杠杆。
墨子只看到了它的消极作用,却没有理解这种现象的历史意义。
墨子认为,批评和否定一个东西,就应该用另一个东西来代替它。
如果光批评而想不出新办法,只能算空头批评家,无济于事。
《兼爱下》说:“非人者必有以易之。
若非人而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俞越云,‘水’当为‘火’)救火也,其说将必无可焉。
”那么用什么来代替“自爱”、“自利”呢?墨子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兼爱中》)所谓“兼相爱、交相利”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子·兼爱中》)。
天下人如都能按照这种精神行事,万祸皆消。
“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墨子·兼爱上》)从逻辑推理上,墨子的说法是可以成立的。
每个人爱他人都像爱自己那样,毫无疑问会相安无事的。
可是当时的历史现实没有给人们提供互相爱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