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练习课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知识: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照相机能使景物在相片上成倒立、缩小的像,投影仪能把小的胶片上的画面放大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等。

使用凸透镜产生这么多的现象,所成的像有哪些特点?成像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用实验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系?2.猜想与假设: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可能跟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设计实验: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

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设计
2.观察生活中的凸透镜成像实例,如照相机、摄像机、投影仪等,分析它们的成像原理,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观察报告。
3.小组合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成像实验,验证成像规律。要求:实验方案需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数据处理和实验结论。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讨论。
4.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
7.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巩固知识点。
四、教学评价
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程度。
2.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4.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及表达能力。
3.教师强调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发现物理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科学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课堂所学,完成教材第85页的习题1、2、3,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a.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科学技术领域有哪些应用?
b.如何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拓展阅读: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凸透镜成像在光学仪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撰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
作业要求:
1.作业须按时完成,字迹清晰,书写规范。
2.观察报告和科普文章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切勿照搬照抄。
2.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解题策略和方法,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针对不同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优秀教案设计 第5章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透镜及其应用优秀教案设计  第5章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⑵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与物距的关系。

⑶学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分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⑵学习从物理现象、实验数据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愉悦。

⑵养成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⑶养成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组织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⑴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规律。

⑵利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用:凸透镜(焦距10cm、5cm各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玻璃球、多媒体ppt课件。

学生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一个)、光屏、蜡烛、光具座、火柴。

【教学过程】【设疑】蝴蝶杯,古代饮器之一,以杯中“酒满蝶显,酒干蝶隐”的奇特视觉效果而千古流传,被世人美誉为“千金之宝”。

注入酒后的蝴蝶杯为什么会显示出蝴蝶栩栩如生的画面呢?【引导思考】如何利用所给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跟物距的关系呢?请说出你如何能更加方便的测出物距和像距?【演示3】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标尺的【板书设计】§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口诀: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实像总是异侧倒,虚像总是同侧正;物近像远像变大,焦点以内反变化。

【教学反思】一、案例中的“亮点”1.创设物理情景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热情,使学生带着疑问学习,课堂学习更高效。

2.注重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从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搜集数据,分析论证,到交流与合作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小组合作研究问题,动手操作和利用实验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又能够很好的分享别人的探究成果,激发学生全程参与、乐在其中。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五篇】

【导语】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学习能⼒,为⼤家准备了⼈教版⼋年级上册物理《第五章:透镜及其应⽤》教案【五篇】,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5—1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

2、过程和⽅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玻璃 ⽔空⽓ ⼆、导学达标: 引⼊课题:我们经常⽤到⼀些玻璃器件。

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 进⾏新课: 1、透镜:⼀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的直线 光⼼:透镜的中⼼光⼼在主光轴上。

通过光⼼的光线传播⽅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个? 焦距:焦点到光⼼的距离。

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常⽣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主光轴的知识进⾏补充。

会聚、发散的结论。

§5—2⽣活中的透镜 教学⽬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常⽣活中的应⽤。

2、过程和⽅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

3.3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想】基本思路:凸透镜成像是本章中的重点之一也是一个难点。

本节也是中学物理中适合于学生用科学探究方法掌握知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通过学习本节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来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采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模式,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模式的学习理念。

环节设计:本课计划通过“问题导入”、“实验探究”、“结论归纳”、“规律应用”、“边学边练”和“评价小结”6个教学环节完成:1、问题导入:通过与本节内容相关问题的提出,展开探究情景,导入课题。

2、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设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并分析归纳出结论。

初步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结论归纳: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分析讨论,对实验的结论进行定论和归纳;4、规律应用:通过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学习放大镜的成像原理与特点;5、边学边练:知识掌握的直接目的就是应用,学习过程同时就是学生的训练过程;6、评价小结:引导学生及时对所掌握内容进行评价、小结。

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实验设计;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

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

加深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2课时第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锻炼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兴趣.【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知识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7-98,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是: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的范围,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的范围.2.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3.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18 cm、15 cm、13 cm、11 cm,并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它们每次都出现清晰的像.在这几次实验中,像相对于原物体都是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物距的共同点是在f与2f之间,像距的共同点是大于2f,说明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是: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4.物体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是: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的范围.【合作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所需实验器材有哪些?答:光具座(带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2.实验器材的安装规则是什么?答: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或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答:需要记录物距、像距及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是什么?答:(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4)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5)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6)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以及像的特点.【教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有:(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当物体在焦点外侧处于靠近焦点处时,物体成像很远,超过了光具座的范围,光屏接收不到像.(3)烛焰正好在焦点上,凸透镜不能成像.(4)当烛焰在焦点以内时,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跟进训练】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所示,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 cm.(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1.知道物体成缩小实像的条件.2.知道物体成放大实像的条件.3.知道物体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归纳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8,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2.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投影仪.3.物体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放大镜.【合作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1.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应用有照相机.2.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应用有复印机.3.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应用有幻灯机和投影仪.4. 当u=f时,不成像.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5.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有放大镜.6.分析论证: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4)u>v,像是缩小的,u<v,像是放大的.(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即成虚像时,物近像小,物远像大.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6)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可以是缩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教师点拨】1.凸透镜成像规律(1)要使照相机成的像变大,则物体靠近透镜,伸长暗箱.(2)要使投影仪成的像变大,则投影片靠近镜头,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增大.(3)要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则放大镜应距物体远一些.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认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其调节方法.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020221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20181020221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2课时第一课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知识与技能】1.了解并掌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锻炼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3.注意培养学生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的兴趣.【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联系.知识点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7-98,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成倒立缩小实像的条件是:物距在2倍焦距以外的范围,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的范围.2.取一支蜡烛,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一个光屏,一个光具座.从左至右依次放好蜡烛、凸透镜、光屏,点燃蜡烛,调整透镜、光屏,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的中心在同一高度.3.分别让蜡烛与透镜的距离为18 cm、15 cm、13 cm、11 cm,并分别调节光屏的位置,使它们每次都出现清晰的像.在这几次实验中,像相对于原物体都是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选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物距的共同点是在f与2f之间,像距的共同点是大于2f,说明物体成倒立、放大实像的条件是: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4.物体成正立、放大虚像的条件是: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的范围.【合作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所需实验器材有哪些?答:光具座(带刻度尺)、蜡烛、火柴、凸透镜、光屏.2.实验器材的安装规则是什么?答:摆放顺序可以从左到右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也可从右到左依次为蜡烛、凸透镜、光屏.使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3.固定凸透镜,移动蜡烛和光屏进行观察实验,或固定蜡烛,移动凸透镜、光屏进行观察实验.根据设计方案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及像的哪些特点?答:需要记录物距、像距及像的性质(放大、缩小,倒立、正立,虚、实)……4.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是什么?答:(1)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央,蜡烛和光屏在凸透镜的两侧,使烛焰、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2)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的距离尽量远的位置,点燃蜡烛.(3)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为止.(4)记录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像的大小和倒正.(5)将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一段距离,重复上述操作,直到不能在屏上得到烛焰的像.(6)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试着用眼睛观察像在何处以及像的特点.【教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在光屏上找不到像的原因有:(1)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2)当物体在焦点外侧处于靠近焦点处时,物体成像很远,超过了光具座的范围,光屏接收不到像.(3)烛焰正好在焦点上,凸透镜不能成像.(4)当烛焰在焦点以内时,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到.【跟进训练】小明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和刻度尺等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1)如图所示,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就可以测出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 cm.(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后,在水平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3)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1.知道物体成缩小实像的条件.2.知道物体成放大实像的条件.3.知道物体成放大虚像的条件.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过程与方法】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归纳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98,完成以下问题:1.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照相机.2.物体经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投影仪.3.物体经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放大镜.【合作探究】探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和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记录实验数据,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初步规律.1.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应用有照相机.2.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此点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应用有复印机.3.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应用有幻灯机和投影仪.4. 当u=f时,不成像.此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5.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有放大镜.6.分析论证:根据成像的情况,对数据进行分类.(1)焦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在焦点以外成实像,焦点以内成虚像.即一倍焦距内外分虚实.(2)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缩小像,在二倍焦距以内成放大像.二倍焦距内外分大小.(3)实像必异侧倒立,虚像必同侧正立.(4)u>v,像是缩小的,u<v,像是放大的.(5)成实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即成实像时,物近像远且大,物远像近且小.成虚像时,物体距离透镜越近,像越小,物体距离透镜越远,像越大.即成虚像时,物近像小,物远像大.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6)实像是实际光线的交点,可以在光屏上呈现,虚像是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实像可以是缩小的,也可以是放大的,虚像一定是放大的.【教师点拨】1.凸透镜成像规律(1)要使照相机成的像变大,则物体靠近透镜,伸长暗箱.(2)要使投影仪成的像变大,则投影片靠近镜头,投影仪到屏幕的距离增大.(3)要使放大镜成的像变大,则放大镜应距物体远一些.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认识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及其调节方法.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方法过程目标1.观察凸透镜的成像过程,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2.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初步形成爱科学的态度、愿意探究的精神、与他人协作的意识、勇于创新的精神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玩小水珠:把透明胶片放到课本上面,用手指在透明胶片上滴一个水珠,观察小水珠下面的字。

揭秘“小水珠”并进行设问:你玩过这个游戏吗?能介绍一下你以前是怎么玩的吗?还有别的玩法吗?教师:我们现在用笔在纸上画一个箭头,就用我们的小水珠先离得近一些来观察箭头,然后逐渐离开,注意你在移动过程中,你看到的像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一开始我看到正立的、放大的箭头,后来我把凸透镜向上移,看到箭头变小了,而且是倒像。

教师:其实小水珠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也就是凸透镜,成放大的像,但凸透镜总能成放大的像吗?学生:不是的。

教师:的确通过上节的学习和我们刚才的小游戏知道凸透镜能成不同的像。

有时成放大的像,有时成缩小的像,有时成倒立的像,有时成正立的像。

那么凸透镜的成像的不同和什么有关系呢?凸透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新课:(一)提出问题教师:同一凸透镜为什么会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猜猜看:这些结果与什么因素有关?(二)猜想教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想想看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物体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

教师:凸透镜到箭头的距离在变,结果看到的像就不一样。

教师:同学把焦距不同的两个凸透镜并排放着,分别通过两个凸透镜来看箭头,你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学生:一开始我移动凸透镜看到两个箭头一起放大,再移动,小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是放大、倒立的,而大口径的凸透镜里的像仍然是放大、正立的。

教师: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使你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这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教师:凸透镜成大小、虚实、正倒不同的像?原因可能是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还可能与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三章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凸透镜,以及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

(2)知道凸透镜的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3)通过探究性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学生自己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操作和总结实验规律,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1)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有意识的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和它的成像规律【教学难点】:学生用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工具】:1、不同焦距的凸透镜(f=5cm和f=10cm);光具座;蜡烛;光屏;平行光源。

2、多媒体课件◆教学情景导入1、出示手中的凸透镜问学生?它是什么?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设备上还见过它?引导学生回答出在照相机、投影仪上见过它。

并告诉学生:“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在很久以前就知道用冰磨成它的样子,来取火。

”它的名字叫什么呢?叫凸透镜。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

◆教学过程设计一、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实验桌上的凸透镜。

得出凸透镜的形状特征。

并板书: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二、我们知道了光的折射规律,那么光线穿过凸透镜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在光具座上演示:平行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一点。

得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它又叫会聚透镜。

利用多媒体投影仪演示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从而介绍几个相关名词:光心、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2. 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近距离的观察书上的字,学生会看到字被放大了,提问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都是放大的吗?然后让学生拿着凸透镜慢慢的远离书上的字,或者观察远处的物体。

通过以上观察得知:物体通过凸透镜发生了变化,远处的物体变小了,而且倒着。

近处的物体只是被放大了,正倒没有发生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用同一个凸透镜观察不同的物体时,为什么有的大,有的小,有时倒,有时正呢?使学生进入探索的物理情景当中。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新人教版

凸透镜成像规律
价值观

实验观察—交流讨论—概述总结—性质应
由生活走向物理,利用动画展示贴近学生实际,常见的照相机、投影仪、距有关、焦距有关、凸透镜的大小、凹凸程度等有关。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本节
坐的作用和使用,为实验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对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采用了设问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通
教学设计意图:〔结合图片和幻灯片上的文字,展示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实验步骤,给学生的留下形象直观完整的印象,对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
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的出发,熟悉实验器材的使用,指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帮学生细化实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理论讲解、实验观察、问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等知识,对光学成像有一定的认识。

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凸透镜成像的动态规律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能够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问题讨论: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实例分析: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

2.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放大镜观察物体,引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提问学生:你们观察过凸透镜成像吗?它是如何成像的?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视频,展示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物距、像距、成像大小之间的关系,并记录实验数据。

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案设计
(可以从物距和焦距的关系着手)
要求学生把每一次的物距、像距与透镜的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比较,归纳出初步规律,填入课本表格。(视频展示)
物距
像的性质
像距
大小
正倒
虚实
u>2f
f<u<2f
u<f
仔细考察归纳出的初步规律,结合p67“想想议议”,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放大像时像距大于物距,成缩小像时像距小于物距。
教学重点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个性修改
一、复习引入(5min)
问1:凸透镜的光学性质是什么?如图是上节(第一节)习题2的光路图(视频展示),对你有何启示?
(增大像距在光屏上又可得到清晰的像,像比原来大了,还是倒立的)
⑶u<f
问:光屏上有清晰的像吗?谁能从光屏上找到像?(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拿掉光屏透过透镜看到什么了?这是实像还是虚像?
(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都找不到像。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根据前面对实像和虚像的描述可知,它是虚像)
师述:以上我们对凸透镜成像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就此你能提出的问题是什么?你能作出怎样的合理猜想?
xx中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五章
主备教师:xxx备课时间:2019年11月15日使用教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1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1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时1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探究规律)授课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实像或虚像、倒立或正立的条件.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用列表的方法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2.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2.培养学生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重难点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和理解掌握.难点通过探究获得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等.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活动一:探究新知触摸凸透镜或让学生用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再让学生观察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并与未触摸或挡纸板前的成像情况进行比较)【实验数据】凸透镜成像像距与物距关系(f=10 cm)(此表数据为预设数据,真实数据以学生实验为准)【实验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对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学点2:凸透镜成像规律【做一做】试着通过作图,看看我们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和作图得出的结果是不是一致.1.如图5-3.1-1所示,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f<v<2f.这样做是为了通过实验达到解疑的目的(课本P99“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和相关考题、习题是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实验解法可以化难为易).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活动一:探究新知图5-3.1-1 图5-3.1-22.如图5-3.1-2所示,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v>2f.3.如图5-3.1-3所示,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图5-3.1-3学生还可以作物体在2倍焦距和焦距处的成像图,进一步完善结论:如图5-3.1-4所示,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v=2f.2倍焦距处为成实像大小的分界点.如图5-3.1-5所示,当u=f时,不成像.焦点为成像虚实的分界点.图5-3.1-4 图5-3.1-5力.固凸透镜三条典型光线的作图,从作图得出凸透镜成像的特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印象.活动二:运用举例图5-3.1-6(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与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2)当装置如图甲所示时,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清晰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可能是B(填序号).A.26 cmB.16 cmC.6 cm(3)实验中蜡烛在原来的位置越烧越短,则像在光屏上的位置会往上移(填“往下移”“不变”或“往上移”).(4)在图甲的成像实验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烛焰的成像情况是(C).A.只能成上半部分B.只能成上下部分C.仍完整(5)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图乙)放在离凸透镜6 cm 的地方,我们能看到的清晰的像是图丙中的A(填序号). 【解析】(1)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实验前应调整烛焰、透镜与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2)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所以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光屏离凸透镜的距离要大于10 cm、小于20 cm,选B.(3)因为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所以成像时烛焰、光屏、透镜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当蜡烛由于燃烧逐渐变短时,烛焰下移、光心不变,光屏上的像就逐渐向上移动.(4)烛焰上某点发出的每条光线通过凸透镜最终都会会聚于相应的像点,所以活动二:运用举例只要凸透镜没有被完全挡住,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始终都是完整的,但是因为部分光线被挡,像会变暗.故选C.(5)若将印有字母“F”的纸片放在离凸透镜6 cm的地方,这时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选A.类型二:凸透镜成像规律例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5-3.1-7所示,此时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 cm,调节光屏位置,可在光屏上看到(A).图5-3.1-7A.缩小的实像 B.放大的实像C.缩小的虚像 D.放大的虚像【解析】图中物距和像距相等,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这时物距和像距都是焦距的2倍,此时物距是20 cm,所以可得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将蜡烛沿光具座向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10 cm,则物距为30 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运用例题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课时教案

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物体位置的关系。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和方法。

难点: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第1课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

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起了实验。

如图所示,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

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

你知道小聪是怎样提示小亮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板块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1.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蜡烛、凸透镜、光屏和光具座,分别把上述物体安装在光具座上,调整它们的高度,使得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光屏的作用是承接并显示凸透镜所成的实(选填“虚”或“实”)像,光具座上的刻度尺的作用是测量成像时的物距u和像距v的大小。

2.为了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同学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它的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最清晰的光斑,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知识板块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自主阅读教材P97~98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3.(1)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实像?在什么条件下成虚像?(2)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缩小的像?在什么条件下成放大的像?(3)凸透镜所成的像有没有正立的实像?有没有倒立的虚像?有没有缩小的虚像?答:(1)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虚像;(2)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物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放大的像;(3)凸透镜所成的像没有正立的实像、倒立的虚像和缩小的虚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作业课件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返回
练技法
7.(优翼原创)雪后的故宫美不胜收。如图甲是小明拍摄的故宫某处 的美景,如果他在拍完这张照片后想给这处屋檐拍一个如图乙所示 的特写,应( A ) A.将相机靠近建筑,镜头略向外伸 B.将相机靠近建筑,镜头略向内缩 C.将相机远离建筑,镜头略向外伸 D.将相机远离建筑,镜头略向内缩
返回
练技法
返回
练技法
9.(2020·沈阳中考)安安和康康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 的规律”的实验,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f=10 cm。他们把凸 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 50 cm 处,调节蜡烛的烛焰与凸透镜和光屏 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返回
练技法
(1)如图甲所示,若此时他们想在实验中能用光屏承接到烛焰的实 像,光屏应在_6_0_c_m_~__7_0_c_m______(选填“50 cm~60 cm”“60 cm~ 70 cm”或“70 cm~100 cm”)范围内移动。
返回
练技法
(5)请在图丙中完成从烛焰发出的一束光通过透镜的光路。
返回
优素养
11 10.在凸透镜成像时,物距 u、像距 v、焦距 f 在数值上满足u+v= 1 f 的关系。小花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发现,保持 蜡烛和光屏之间的距离为 45 cm 不变,只改变凸透镜的位置可以 在屏上得到两个清晰的像,将凸透镜从成第一个像的位置向蜡烛移
返回
练技法
3.(2019·德州中考改编)如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的简易 “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 正确的是
返回
练技法
A.手机屏幕到透镜的距离应在透镜的一倍焦距和 二倍焦距之间 B.白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倒立、放大的实像 C.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遮住透镜的一部分,白墙上的画面将不再 完整 D.如果想要让白墙上的像更大一点,可以让手机靠近透镜( C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实像是实际存在的像,虚像是实际不存在的像
12、一蜡烛位于凸透镜前3倍焦距处,在它移近凸透镜1.5倍焦距过程中,光屏上得到的像将:( )
A.变大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D。先变大,后变小
13、已知投影片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 cm,银幕上成放大的像,则该投影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下列数据中的哪一个:( )
A.10 cmB。20 cmC。30 cmD。40 cm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答案
1.小于10cm2。D 3。A 4。C 5。D 6。D 7。C 8。B 9。D 10。D 11。C 12。A 13。B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对本节知识初步认识并掌握相关知识。关注全体学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以及对其成像规律的分析有意识地渗透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3.注意培养学生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的兴趣.
4.通过照相机的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照相机的使用,使学生会用照相机拍自然风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题
第16周第2课时(总第41课时)




教学
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像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全过程和方法.
3.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列表的方法归纳出凸透镜成放大或缩小、正立或倒立、实像或虚像的条件.培养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C.正好30 cmD。正好15 cm
4、使用投影仪时,投影片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应是:( )
A.u>2fB。u=2fC。2f>u>f D。u<f
5、将凸透镜作为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物体放在:( )
A.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
B.透镜的2倍焦距处
C.透镜的焦点以外
D.透镜的焦点以内
6、以下各图中成虚像的是:( )
A.前者成缩小的虚像,后者成放大的实像
B.前者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后者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C.都成放大的实像
D.都成正立的虚像
9、某同学经过一节课的实验探究,写出了如下一些结论,你认为她的记录中不正确的是:( )
A.凡是实像,都是倒立的
B.凡是虚像,都是正立的
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
3、动脑想一想
a.实验一中观察到的烛焰能否用光屏接收?它比实际的烛焰大还是小?此时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b.凸透镜成缩小实像的条件是什么?成放大实像的条件是什么?
1、让一凸透镜正对太阳照射,在离凸透镜10 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小亮点,若想要得到放大的字,则凸透镜离物体的距离应该_________________。翰林汇
A.a、b B。b、c C。a、c D。a、d
7、如图所示,小男孩拿着一个直径比较大的放大镜,伸直手臂观察窗外远处的物体,可以看到物体的像。小男孩观察到的是:( )
A.正立的像
B.虚像
C.倒立的像
D.放大的像
8、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2cm,把一物体置于主光轴上,当距透镜15 cm和6cm时,两次所成的像:( )
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在胶片上得到被拍景物的像是:( )
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缩小的虚像
C.放大、倒立的实像D。缩小、倒立的实像
3、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够成缩小实像的现象来拍摄照片的,若镜头焦距为15cm,那么被拍景物到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是:( )
A.超过30 cmB。在15 cm到30 cm之间
D.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既有放大的,又有缩小的
10、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一定是:( )
A.正立的像B。缩小的像
C.放大的像D。倒立的像
11、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也能用光屏承接
B.实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虚像是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2、动手做一做
实验一:拿一个凸透镜,用“太阳聚焦法”找出凸透镜的焦点,测出焦距。然后,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的火焰。
实验二:从左到右在水平桌面上放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点燃蜡烛,调整蜡烛到凸透镜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呈现比烛焰小而清晰的像,用直尺量出蜡烛到凸透镜和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
实验三:重做上实验,但要使光屏上呈现比烛焰大而清晰的像。
教学
重难点
1.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难点: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考点

措施
1.考点:成像规律应用
2.措施:以实验为基础,重点知识多练习,牢记知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第三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观察与思考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镜头都是用凸透镜,但它们成的像为什么不同?它们的成像跟什么有关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