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惨案发生后各界名流的态度素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
愤怒到了极点
充满血腥和暴力
的黑暗统治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
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
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
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示对死 者的尊敬
这段话有几层意思?
1、表示要更深入地体会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2、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而感到深深的歉疚。 3、警告人世间的魑魅魍魉,不要因肆无忌惮地杀人 而高兴得太早,血债是一定要用血来还的。
写 爱国青年 作 意 庸人 图 反动势力
悼念 唤醒 控诉
第二课时
五、品味语言美
读一读,品一品,揣摩饱含感情 的名句,体悟作者深邃的思想。
1、范例指津,品味语言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 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 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 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 杀了。
善与恶的对比,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 伟大精神衬托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 凶残。“伟绩”“武功”是作者愤激的反语
语言风格:辛辣犀利
总结品味语言的方法: 1、朗读是鉴赏语言的第一步; 2、联系语境,抓关键词语; 3、暗示隐喻处,把握象征义。
2、合作探究,品味语言美
具体做法: 1、学生先对较明显的富含情感、思想的语句 或段落发表见解,老师在朗读、品读方法上 进行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品读方法 的渗透,让学生逐渐领悟方法。 2、学生随后自读文章,边标边理解富含情感、 思想的语句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部讨论交 流,作好发言的准备,老师巡回进行指导。 3、学生发言,交流见解,逐渐将品读重要语 句或语段含义的方法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①内容上,表明一个民族在反动专制政府 长期的严密统治下只有两个结局:爆发或 灭亡。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推荐文章高一语文必修一必背课文集锦热度: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热度:苏教版高一语文教参记念刘和珍君赏析热度:高一语文《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究热度:人教版高中语文《我有一个梦想》课文解读热度:《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作品《华盖集续编》中的一片文章,是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写作,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一中华民国十五年①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②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③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④,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①中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
②段琪瑞执政府: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失败,奉系军阀推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
段祺瑞,生于1864年,死于1936年,北洋军阀皖系首领,曾经几度把持北洋军阀的中央政权,1926年4月被冯玉祥驱逐下台。
③杨德群:湖南省湘阴县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国文系预科学生,遇害时年仅24岁。
④程君:指程毅志,湖北省孝感市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育系学生。
)[这是叙述写作的缘起,抒发极度悲伤的心情。
文中起笔点明时间,巧妙地将“民国”,即人民民主之国和刘和珍遇害联系在一起,揭露段祺瑞执政府行民主是假,搞专政是实的反动本质。
“独在礼堂外徘徊”,这是因为对刘和珍的遇害,作者心情非常沉重,他无法承爱礼堂内那种悲哀的氛围,欲以此来排解心中的悲哀。
要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还得了解如下事实:3月24日早晨,作者得到刘、杨的遗体已经从医院运回学校的消息,便立即到礼堂去看烈士遗容。
从学校回来后,作者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病倒了。
3月25日,作者冒着被段政府通缉的危险,出席了追悼会。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抓准特征 俭省画人素材
抓准特征俭省画人鲁迅先生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其实,文章写人,,肖像上重在抓准典型特征,并非一定要写眼睛。
《纪念刘和珍君》写刘和珍,放在深广的历史背景中去展示人物的生命气质,准确把握人物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特征,三次写刘和珍的“微笑”,通过极俭省的肖像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将一个深谋远虑、胸怀广大的进步青年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鲜明,表现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抓准特征,俭省画人,是本文刻画人物成功的手段之一。
叙事写人,肖像描写无需面面俱到,只要抓准特征,力求突出人物最令人印象深刻、最富有表现力的地方,对丰富人物精神气质、表现中心思想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就是成功的。
《纪念刘和珍君》在刻画刘和珍的肖像时,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文章第一次写刘和珍,就抓住了她的微笑之美。
作者与之第一次相见,是她在反对杨荫榆的行动中,“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女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呢,桀骜不驯。
但她却是“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这就颠覆了作者原来的想象。
而这对于刘和珍“温和”“微笑”的描写,反映出刘和珍不同寻常的从容气度,同时也暗示了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状态,以及她对进步师生的态度。
而第二次写刘和珍,“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照应上文,用“也”“还是”等词语,强调她对革命师生的态度没有改变,她并没有因为斗争暂时的挫折而悲观气馁,而是依然乐观、坚毅、强韧。
用“始终”再进一步强调,说明从认识她那天起直到最后一次和她见面,刘和珍给鲁迅的印象都是和蔼可亲的。
“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自己的尸骸为证”这次写刘和珍的微笑,包含着作者对刘和珍牺牲的悲痛和惋惜,对反动派残杀爱国学生的愤恨合鞭挞,也进一步将刘和珍这个具有中国传统之美和进步思想的女性定格于历史的记忆中。
蒲松龄《聊斋志异》被认为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人物肖像描写能达到如此笔力,能够“高人一等”,“入木三分”,也一定能将人物写活写好。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3单元-7记念刘和珍君 Word版含解析
7 记念刘和珍君本课话题——责任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惨象+流言”,“屠刀+钳口术”,这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作者列举两种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表明了作者的斗争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雾霾笼罩下的北京城里,路上行人不约而同地全副武装,捂紧口罩,甚至宠物犬都被戴上了口罩。
更让人们惊奇的是,北京大学校园内的蔡元培、李大钊、塞万提斯等先贤的雕像,也被戴上了口罩。
2014年2月23日,一组名为“请允许我为您戴上口罩”的照片在新浪微博和人人网等社交平台上被疯传。
雾霾天气下,人人都是受害者,恶劣天气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北大学子巧妙地运用了口罩这个文化符号,还“特地”请北大老校长蔡元培等先贤来“代言”,向世人传递想要改变环境现状的强烈愿望。
这份“口罩上书”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蓝天白云的呼唤,更感受到了他们心中深深的责任感。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托尔斯泰[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赁.屋( ) 浸渍.( ) 噩.耗( ) 洗涤.( ) 屠戮.( ) 绯.红( ) 桀骜.( ) 踌躇..( )( ) 【答案】 lìn zì è dí lù fēi ào chóu chú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干⎩⎪⎨⎪⎧干.练( )毫不相干.( ) (2)攒⎩⎪⎨⎪⎧攒.射( )积攒.( ) (3)落⎩⎪⎨⎪⎧寥落.( )一字不落.( )落.枕( ) (4)抹⎩⎪⎨⎪⎧抹.杀( )抹.墙( )抹.脸( )【答案】 (1)ɡàn ɡān (2)cuán zǎn (3)luò là lào (4)mǒ mò mā2.语境辨析法(5)薄.( )荷油味不薄.( ),很受欢迎,但要薄.( )利多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7《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简析
提示:
事件
人物形象
反抗广有 羽翼的校长
疾恶如仇、勇于斗争(追求进步,不 为恶势力所屈,富于斗争精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事件 坦然对偏安 黯然虑母校 欣然请愿被害
人物形象 坚毅乐观
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 爱国、有责任感、勇敢无畏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 的缘由”有哪些?
提示:(1)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的武力屠杀;(2)统治 者利用御用文人的舆论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6.第五部分第2自然段,详写三个女子的遭遇有何用 意?
提示:详细介绍烈士们英勇就义的过程,目的是进 一步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同时也证明了上文中“虐杀”的 事实。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7.第五部分第3自然段中“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 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 抹杀了”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提示:反语。屠戮妇婴、惩创学生并非伟绩、武功, 作者旨在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三、阅读课文第六~七部分,回答下面的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解读文本精要 8.第六部分第1自然段,“无恶意的闲人”和“有恶意的 闲人”分别指什么人? 提示:“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他们对世 界的态度极端地冷漠,冷眼观看人生,甚至将烈士的鲜血 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恶意的闲人”指反动派的御用文 人,他们是反动统治者的帮凶。
提示:“真的猛士”指真正勇猛的革命志士,“惨淡 的人生”指黑暗社会,“淋漓的鲜血”指残酷的流血斗争。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内作文素材大盘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内作文素材大盘点必修一课内素材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扫古诗词表现的秋天肃杀、感伤的情调。
诗人笔下的秋景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
面对如此壮丽廖廓的景象,不仅表现出心系天下的博大胸襟,也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官僚、军阀,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志。
“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彰显的是青年毛泽东面对风云变幻的动荡时局而生发的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以毛泾东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意气风发敢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适用话题】可用于“青春”“理想”“志向”“责任”等相关写作话题。
2.《诗两首》(1)《雨巷》《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追求之路,充满希望而又充满失望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现代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借这个美好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
诗人写这首诗时,全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他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在迷惘和失望中仍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爱因斯坦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尚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再看另一位诗人流沙河,他在20世纪50年代被打成了“右派分子”,遭遇不公待遇二十余年,但他始终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战胜坎坷,最终走过了人生那段黑暗的时光。
他在诗中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古语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为一介文人,戴望舒热切地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他积极地参加各种进步活动。
1927年,大革命失败,革命处于低潮。
作者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雨巷》就是这种心情的真实反映。
高一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导语】⽆忧考整理了⾼⼀语⽂必修⼀《记念刘和珍君》重难点解析 供考⽣参考学习。
1、本⽂的⼤体脉络是怎样的? 通观全⽂,作者悲和愤两股情感的烈焰,⽆处不在迸发,⽆处不在燃烧,升腾交织,⽆可抑制。
追悼会的⽓氛,程君的发问和要求,引起对烈⼠的痛⼼的忆念,并且激起对杀⼈者的满腔仇恨和愤怒的揭露控诉。
同时,作为⾰命家、思想家的作者,始终没有停⽌深沉的思索,对惨案的经验教训进⾏了沉痛的总结,对烈⼠的死难意义给予了⾼度的评价。
这就是作者思想感情发展和⽂章结构上的⼤体脉络。
2、本⽂结构是怎样的? ⽂章第⼀、⼆、三部分,侧重于悲痛的忆念、哀悼;第四、五部分侧重于愤怒的揭露控诉;第六部分侧重于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三者交错融汇,始终统⼀于“记念”这⼀中⼼。
3、本⽂的思想意义是什么? 本⽂的内容,其实是对“三·⼀⼋”惨案的述评。
鲁迅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痛斥⾛狗⽂⼈下劣⽆耻的流⾔。
他⽆⽐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者,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鲁迅⼀⽅⾯告诫爱国青年改变⽃争的⽅式,⼀⽅⾯颂扬“为了中国⽽死的中国的青年”,颂扬她们的勇毅,激发⼈们“更奋然⽽前⾏”。
作者记念⼀个刘和珍,评述的是“三·⼀⼋”惨案整个历史事件,要理解这篇课⽂,应⾸先把握其博⼤⽽深刻的思想意义。
4、怎样从理清思路⼊⼿来解读难句? 遇到难句,要把它放到思路中去,这样就容易理解了。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就是根据思路去解读。
理清思路是阅读理解的⼀把钥匙。
例如: ⑴“真的猛⼠,敢于直⾯惨淡的⼈⽣,敢于正视淋漓的鲜⾎。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 从思路上看,这⾥说的是记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活在⿊暗世界的奋⽃者理想的⼈格。
从悲哀、愤懑到“敢于直⾯”“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的飞跃,要做真的猛⼠,将更奋然⽽前⾏。
这样,中国才有得救的希望。
他们当然要承受超乎寻常的哀痛,但是为改变惨淡的⼈⽣,创造幸福的⼈⽣,他们本⾝也是幸福者。
高中语文 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相关资料素材 必修1
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文相关资料1.“惊心动魄的伟大”“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对句中“惊心动魄的伟大”陈述对象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句中“这”所指代的对象。
“这”究竟指代什么?我们知道,“这”在该句中充当主语,但要了解这个主语的确切含义,还必须看它所指代的对象,这个对象只能是与该句紧密相连的那一句。
可是,与“这”紧密相连的却是介宾短语,而介宾短语一般是不能充当主语的,因此,“这”的指代不明,导致了人们理解上的混乱。
由于这个介宾短语的定语是一个内容较为复杂的主谓短语,所以有人根据这个主谓短语的中心词“女子”“转辗”,对“惊心动魄的伟大”持“正语”看法,有人依据这个主谓短语的补语“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持“反语”意见,还有人将前二者合起来理解,取“双关语”说。
三种意见尽管在思想内容上都是正确的,但在语法结构上均未能令人信服地指出“这”所指代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不愿推敲这个介宾结构使用是否妥当。
笔者认为,应该删去“当”“的时候”,使“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一主谓短语作主语,“这”所指代的对象就明确了。
删去“当”“的时候”之后,句意不难理解:“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人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惊心动魄”,指她们的行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饰“伟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个介宾结构作“转辗”的补语,补语补充、突出了刘和珍等人的勇毅行为和无畏精神,又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还给予帝国主义顺手一击。
总观这个主谓短语,赞颂是主要的,因此,“惊(摘自许振兴《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载《中学语文教学》1996年10期,有改动)2.“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我认为:一、这对偏正词组在语言形式上是互文,因而应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而不能当做两个事件的对比去看待;二、这对偏正词组在思想内容上表达的是鲁迅对“三一八”惨案制造者的一种本质性认识,因而我们只有透过历史的表面才能正确体会作者的原意,而囿于表面的历史则只能作一些没有根据的猜测。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1 素材点说鲁迅先生的爱与恨点说他是“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勇者,他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者。
他一生敢爱敢恨,他一生也会爱会恨;他把他的爱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人民、献给了青年。
他用他的血来“荐轩辕”,他用他的情来为“孺子牛”,他用他的爱来滋众生。
正因为有这强烈的爱,才有了那深深的恨,他恨一切吃人者的凶残,他恨一切帮凶的无耻;他恨那政府的反动,他恨那制度的腐朽。
他用他那锋利的匕首,将这一切的面皮剥开,使之在国人前显露原形。
他可能有过彷徨,但更多的恰是呐喊,他把国家、民族的命运肩上担。
他是用文字承担救国大任的人,他是中国近代的脊梁。
历史已无法复制、精神却可以永存,我们要承继鲁迅的精神,...........................爱得其所,恨得其地,直面惨淡或灿烂的人生,奋勇前行.........................。
评说天下记取匹夫有责的担当2014年1月15日《人民日报》李克济“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鲁迅先生弥留之际的这段话,曾经让多少仁人志士感动不已。
放在现代社会,它代表着一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对公共事务保持参与热情,对左邻右舍有着守望相助的深情。
人民网连续5年举办责任中国评选,就是要赓续公民责任,传递守望深情。
刚刚过去的2013年,我们不会忘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扬帆起航,犹然记得嫦娥携玉兔登月的从容淡定,但同样会铭记时代洪流中的那些平凡面孔:黑龙江的刘海涛创建了“一米阳光爱心联盟”,寻找并帮助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辽宁的赵君路花光积蓄,卖掉房子放弃结婚,15年间救助了120多个孩子;河南的王铭从北漂保安自学考取律师资格,坚持提供无偿法律服务,帮千余农民工讨薪……他们的默默坚守、挺身而出,体现着匹夫有责的担当,蕴藏着爱邻如己的情怀,改变着身边人的命运,又何尝不是推动时代进步的不竭动力?把视野再放开一些,那种发源于公民个体的责任担当、参与热情,把命运共同体意识写入每个人心中。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2)
人教版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课文解读(2)第2、3句笔锋陡然一转,反过来陈述自己对于这个事实的怀疑。
“不惮”,即不怕,敢于。
“最坏的恶意”,指如何如何的下劣凶残。
“中国人”,指上文提及的段琪瑞执政府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
“凶残到这地步”,指让徒手请愿的群众和和蔼可亲的刘和珍“无端在府门前喋血”“死伤至数百人”。
“下劣到这地步”,指反动派不仅暗设“罗网”,残杀了手无寸铁的弱女子,而且反过来诬陷说“她们是暴徒”、“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作者说,不仅一般的人不曾预料也不会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就是“我”这样一个“心怀叵测”敢干用“最坏的恶意”进行推测的人也不曾预料、也不敢相信会发生这样的惨案,会造出这样的流言。
但是,它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作者用的是以退为进的手法,看似为敌人开脱罪责,实际是将敌人推至极高极险之处,然后猛一用力,反戈一击,置其于死地。
不仅如此,作者还进一步补充一个更值得怀疑的理由:“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退一步,再退一步,这好比射箭,把弦向后一拉,再向后一拉,弦向后拉得越多,弓就张得越满,射出的箭也便越有力。
作者把弓拉满了,马上就射出他的利箭,扔出他的投枪和匕首。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一口气列出一连串的铁证,好比机关枪射出的一排排子弹。
让每个证据独自成段,又多用短句,恰如投枪、匕首,急射而出,雷霆万钧。
“然而”、“但”、“但”这几个转折词的连用,一再突出这都是人们不能预料也不敢相信的罪恶行径,让人惊心,让人发指。
作者在控诉了敌人的凶残和卑劣之后,愤怒的感情如汹涌的波涛决堤而出,仇恨的烈焰如奔突的岩浆冲天而起,他在沉默中爆发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 “已”,时间副词,已经;“尤”,程度副词,更加。
两个副词连用,表示强烈的递进语气。
“惨象”,已足见反动派的凶残;“流言”,则比刀枪更加阴险。
高中语文 3.7 记念刘和珍君 语言特色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语言特色语言矛盾中的强烈情感本文八个部分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言与不言这一矛盾。
1. 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2.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3. 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4.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5.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6.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7. 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8.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纪念刘和珍君。
表面上看这几句话在语义上充斥着矛盾,作者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有要说的话”,但却屡屡表示“无话可说”。
在言与不言中作者徘徊不定,自打嘴巴。
但这样的语义逻辑矛盾,恰恰暗含了作者内心冷静的理性与热烈的情感的交错,从思维变化的维度来看,并不矛盾。
第一组中“我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句是在程君劝鲁迅为刘和珍写文章,提及刘和珍爱读鲁迅的文章,并订阅《莽原》杂志后所述。
这一“必要”应理解为鲁迅对像刘和珍这样的进步青年的认同与爱护。
第二组中“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和“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这两句话都是在叙述“庸人”的世界中,时间会冲淡烈士流血的印迹后提出的,表达了作者欲警醒“庸人”世界保持记性,抗拒遗忘的想法。
第三组中“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一句紧接着详叙了刘和珍等人的遇害经过以及她们在死难面前的互助,这一叙述侧面证明了她们并非“暴徒”,而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在这几句欲言的表达中,我们看到了鲁迅对进步学生的爱,看到了鲁迅对麻木的国人的警示,看到了鲁迅对诬陷青年学生的反动政府的有力回击。
这就是尚能保持冷静状态下的鲁迅,一个有爱、有责任感、有正义感的鲁迅。
但冷静的、理性的鲁迅却又时时为心中猛烈的情感的火焰所燃烧,呈现无语的状态。
第一组中“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和“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是在论及反动派制造流血惨案、流言家在惨案后制造“阴险的论调”时所述。
第二组中“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是在叙说惨案发生的经过,反动当局凶残屠杀进步青年,走狗文人无耻污蔑进步青年后所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3.7《记念刘和珍君》原文赏析素材
原文赏析全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几难烈士悲痛的追悼,阐明写本文的起因。
第一小段写参加追悼会的人要求作者写点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
本段一开始就写明开追悼会的时间和地点。
“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表现出鲁迅的悲愤难遣的心情。
然后写和程君的谈话,很自然地引到写纪念文章的事。
这里的“正告”,是郑重地提醒的意思,表现了纪念刘和珍君的文章是来自群众的强烈的要求。
第二小段指出写本文的一个重要的起因—刘和珍君生前是个敢于追求真理、反抗黑暗的青年。
在反动派的残酷迫害下,不但鲁迅等所编的进步刊物往往停刊,“有始无终”,而且这些进步刊物的读者也常常有被迫害的危险,所以“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和珍竟“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毅然”两字有力地表现了刘和珍是个敢于反抗黑暗、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这是下文写到她勇敢地领导同学反对杨荫榆和向段执政府请麒的思想基础,也是鲁迅“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纪念她的重要原因。
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是同一营垒中的革命同志。
“生活艰难”主要指当时的黑暗现实。
这段两次用“只能如此而已”,曲折地表达了鲁迅悲愤万分的心情,是对于当时“屠伯们逍遥复逍避”的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作者誓为改变当时黑暗现实而战斗的决心。
第三小段指出写本文的另一个重要起因——反动派在屠杀爱国青年后,竞又指使它的帮凶文人吹出“阴险的论调”,真是凶残卑劣极了!所以必须写出此文,作为祭品献给死者。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这句话本身就说明鲁迅已愤怒到什么程度,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了。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不是人世,而是狐鼠昼行的禽兽世界。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一句,是直接控诉反动派屠杀青年的血.腥罪行的,这样大量的鲜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把我泡了起来,使我连呼吸、看、听都异常艰难,哪里述能说什么话?“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一句,长歌指放声悲歌,当,代替,哭,哀哭,哀痛。
这句的意思是说,用写文章来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和追悼先烈,在先烈刚刚牺牲、作者内心剧痛时是不容易办到的,只有等过一段时间,悲痛的心情稍平息时,才能真正“痛定思痛”,再回想以前的悲痛。
高中语文3.7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究素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3.7记念刘和珍君问题探究素材新人教版必修1
“真的猛士”(略)、“庸人”、“中国人”、“有恶意的闲人”(略)、“无恶意的闲人”、“苟活者”(略)分别指什么人?
明确:“庸人”者,平庸之人也,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
这种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感“直面……正视……”他们特别容易忘却“旧迹”,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不思反抗,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世界”的作用。
“中国人”是指反动派,还是指所有的中国人?因此“不惮以最坏的……”中的“中国人”不仅指反动派,而且包括一般中国人。
“无恶意的闲人”指那些对爱国青年的斗争、牺牲冷眼旁观的人,烈士的鲜血不过给他们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是不抱希望的。
“有恶意的闲人”,是鲁迅对走狗文人的痛斥。
1。
最新-2018高中语文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名人眼中的鲁迅备课素材 新必修1 精品
“……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脚长的女人一定要穿黑鞋子,脚短就一定要穿白鞋子;方格子的衣裳胖人不能穿,但比横格子的还好;横格子的,胖人穿上,就把胖子更往两边裂着,更横宽了 ,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
鲁迅先生从上往下看了一眼:“不大漂亮。 ”
过了一会又加着说:“你的裙子配的颜色不对,并不是红上衣不好看,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混浊……你没看到外国人在街上走的吗?绝没有下边穿一件绿裙子,上边穿一件紫上衣,也没有穿一件红裙子而后穿一件白上衣的……”
【名家有约】
回忆鲁迅先生
萧红
鲁迅先生的笑声 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5.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6.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7.鲁迅逝世时,郁达夫在《怀鲁迅》中写下这样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四日在上海,原载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一日《文学》第七卷第五号)
我开始问:“周先生怎么也晓得女人穿衣裳的这些事情呢?”
高中语文《第7课 记念刘和珍君》一处疑难之我见备课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记念刘和珍君》一处疑难之我见《记念刘和珍君》中有这样一句话:“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一句中的“惊心动魄的伟大”一语,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它陈述的对象,也顺带牵连出一个“伟大”是否反语的问题。
有人认为“伟大”是正语,当指刘和珍等人的从容、勇毅;有人认为是反语,应该是指军阀政府的残暴和血腥;有人认为是“正反语”,既指刘和珍等,又指反动政府,还有人莫衷一是;干脆下个结论:说不清。
其中,较典型的看法是第一种。
例如许振兴在《试析〈记念刘和珍君〉中两个疑点》中认为:“‘惊心动魄的伟大’是赞颂刘和珍等的勇毅行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惊心动魄’指她们的行为、精神震撼人心,用以修饰‘伟大’的程度;‘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这个介宾短语作‘转辗’的补语,补充、突出了刘和珍等的勇毅和无畏,又揭露了反动派镇压革命青年的罪行,同时还给予帝国主义顺手一击。
总观这个主谓短语,赞颂是主要的,因此,‘惊心动魄的伟大’当是‘正语’。
”再如黄忠顺《〈记念刘和珍君〉一处疑难问题之我见》中认为:“叹号以上的长句言‘三一八’惨案中的被害者,叹号以下的句子说‘三一八’惨案中的刽子手,它们构成一个具体场面中的正反对比内容,一方面赞扬了被害者临危不惧,互相救助的伟大,一方面痛斥了刽子手屠杀赤手女子的卑鄙渺小。
”现行的教师教学用书也持以上的看法。
笔者认为,将“惊心动魄的伟大”的陈述对象确定为“三个女子”,并由此将其认定为正语,将导致该句和下文无法衔接。
下文的“伟绩”和“武功”是不是反语呢?如果不是反语,鲁迅怎么会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反动派的“屠戮妇婴”和“惩创学生”呢?用这样的词语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伟绩”和“武功”是被三个女子的伟大“抹杀了”,如果没有这次事件中刘和珍等人的从容和勇毅的话,他们的功绩就真的很大吗?如果是反语,指反动派的暴行,怎么能说“中国军人”和“八国联军”的暴行被三个女子的“几缕血痕抹杀了”呢?这样表述是什么意思呢?是对比吗?是反衬吗?那只能说反动派更残忍了,更无耻了,怎么能说他们的暴行被三个女子的“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呢?可见,无论如何理解“伟绩”和“武功”,都无法和上文衔接起来。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文本素材:3.7 记念刘和珍君 从先疑到先觉的少年刘和珍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从先疑到先觉的少年刘和珍
1904年12月,刘和珍诞生在南昌一个职员的家庭。
在她14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遗下寡母及两弟一妹,母亲为了供孩子上学,每天绩麻纺纱到深夜,并把两间住房也租给别人,一家人挤在一间房里。
后来,一弟一妹因病无钱医治,也不幸夭折了。
艰难的生活,使年幼的刘和珍过早地成熟了。
每天放学回家,她便帮助母亲挑水、劈柴、做家务。
她不爱多说话,凡事都喜欢在心里想个明白。
她学习异常勤奋,从不偷懒,一个人老是躲在房间里读书写字。
生活的艰辛,使她从小养成了勤劳、朴素、干练和好学上进的品格.
1918年夏天,刘和珍从女子公学毕业了,并以优异成绩考入省立南昌女子师范学校。
发榜那天,名单前挤满了许多人,她也挤在人群中。
只听有人议论说:“这下可好了,读师范不要钱,还有人给米,给书。
”听到这话,刘和珍转过身来笑着问:“你知道这米、这书是哪里来的?”
“是官府给的.”
“不!”刘和珍用清脆的嗓音说,“不是官府给的,这粮和书都是老百姓的心血,我们要努力读书,才对得起老百姓。
"
小小年纪的刘和珍,语音虽然稚嫩,但敢于说“不"的精神,已经有所展现了。
记念刘和珍君材料
《记念刘和珍君》资料三则张学义刘和珍的剪发发型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在写道刘和珍惨遭的虐杀时,说:‚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他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明眼人能看出,这跟刘和珍平素无怨无仇的卫兵,是非致刘于死而不可了。
我相信刘和珍跟这个行凶的卫兵没有私仇。
哪为什么一定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加害刘和珍呢?这于他的她的剪发发型有很直接的关系。
剪发发型者,当时学生领袖的标志也。
据当事者回忆:卫队士兵专拣剪发发型的学生重点攻击。
《北京市特别执行委员会对于‚三一八‛惨案经过呈报中央执行委员会书》中第‚惨案之经过‛中认为是‚确证‚之一的是:‚死者多为剪发女生,及手执旗帜人民,显系预有射击目标。
凡此足证明段贼用心之狠毒,及其预定计划,欲痛剿人民,以雪半年来之积恨。
‛(《三一八惨案史料汇编》93—95页)关于刘和珍的剪发发型,还有一段特别的故事。
1921年,年仅17岁的她在江西的南昌女子师范学校上学,已经有‚江西妇女运动火车头‛美誉的刘和珍,坚决的和当时的‚校规‛做斗争,因此已经受过一次‚记大过‛的处分。
这个时候,她又有了一次壮举——‚带头剪发,剪得同耳根一样齐。
她母亲担忧的说:‘这是冒险的事,学校怕容不了你,准备回家吧!’她向母亲表示:‘事情总要有人带头,开除开除现在不管,准备同校长斗争到底!只要大家齐心,很可能开除不了。
’在刘和珍的带动和影响下,很多同学也跟着剪发,两三天之内,剪短发者不下百人。
其他女校的学生也纷纷响应。
这件事,震惊全女师,轰动南昌城开创了江西女子剪发的新风。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5卷,51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版)刘百昭的丑态虽然在1926年3月18日这一天,刘百昭没有出现在事件的前台。
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素材1 语文版必修1
9 记念刘和珍君【背景材料】一、执政府大屠杀记(来自清)三月十八是一个怎样可怕的日子!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这个日子!这一日,执政府的卫队,大举屠杀北京市民——十分之九是学生!死者四十余人,伤者约二百人!这在北京是第一回大屠杀;在民国史上,只有从前赵尔丰的屠杀和去年五卅的屠杀,沙基的屠杀,可以与之相比,而赵尔丰的事,尤与这二回相合,因为都是“同胞的枪弹”,更令人切齿呀!赵尔丰的屠杀引起了辛亥的革命,这一回段祺瑞的屠杀将引起什么呢?这要看我们的努力如何。
总之,只有两条路,一条是让他接下去二次三次的屠杀,一条便是革命,没有平稳的中道可行!况且我们,得知道,段祺瑞更与赵尔丰不同;赵尔丰只是屠杀以快己意,段祺瑞却是屠杀同胞以取媚于他的主子日本人的!我们更应早自为地;我们即使甘心被段祺瑞二次三次的屠杀,我们也决不甘心拿我们活鲜鲜的生命,换取日本人的满心高兴呀!这一次的屠杀,我也在场,幸而直到出场时不曾遭着一颗子弹;请我的远房的朋友们安心!第二天看报,觉得除一两家报纸外,各报记载多有与事实不符之处。
究竟是访闻失时,还是安着别的心眼儿,我可不得而知,也不愿细论。
我只说我当场眼见和后来耳闻的情形,请大家看看这阴惨惨的二十世纪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的中国!——十九日《京报》所载几位当场逃出的人的报告,颇是翔实,可以参看。
我先说游行队。
我自天安门出发后,曾将游行队从头至尾看了一回。
全数约二千人,工人有两队,至多五十人,广东外交代表团一队,约十余人;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一队,约二三十人;留日归国学生团一队,约二十人,其余便多是北京的学生了,内有女学生三队。
拿木棍的并不多,而且都是学生,不过十余人;工人拿木棍的,我不曾见。
木棍约三尺长,一端削尖了,上贴书有口号的纸,做成旗帜的样子。
至于“有铁钉的木棍”我却不曾见!我后来和清华学校的队伍同行,在大队的最后。
我们到执政府前空场时,大队已散开在满场了。
这时府门前站着约莫两百个卫队,分两边排着;领章一律是红地,上面“府卫”两个黄铜字,确是执政府的卫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惨案发生后各界名流的态度
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事件忠告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的女子》《闲话四则》《死法》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学生的血还洒在他身上。
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学生,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著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入地报道惨案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