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华道-滁州市小学数学第九届优质课评比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全册教案修订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全册教案修订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全册教案修订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仔细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教学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知识、技能、态度、思维能力。

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必须按照这四个方面来具体化。

二、教师合理分配时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注意时间分配。

对于每个知识点,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同时,对于某些比较难的知识或技能,需要适当安排一些额外的时间。

此外,在上课过程中,要注意分配授课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比例。

这样有助于每个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三、创新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形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修订版中提供了一些创新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游戏式学习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这些创新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合理安排课堂管理在课堂管理方面,我们要合理安排学生的座位、课堂布置和交互反馈。

要保证学生的座位分布合理,便于交流合作。

要注意课堂布置,尽可能创造一个温馨、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要适当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和合作,增强互动性。

五、鼓励开展课后辅导课后辅导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在地区或学校的安排下,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安排课后辅导,对学生进行巩固和加强助学,实现个性化辅导。

以上就是关于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全册教案修订版: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与技巧的一些讲解。

这些方法和技巧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积极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为孩子们打造一个更加优质的数学学习环境。

滁州市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实施方案细则

滁州市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实施方案细则

《滁州市小学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实施方案细则一、教学实例评析(25分)小学数学教学实例评析比赛,共用时100分钟。

前40分钟选手观看同一个教学录像课或同一个教学案例,后60分钟笔试一份600字以上的点评材料。

要求:1.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对一节教学录像课或一个教学案例进行分析、评价、建议。

2.评课稿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例证恰当、格式规范、表达流畅。

3.不少于600字。

二、课件制作部分(20分)(一)比赛目的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探索当前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方向及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内涵,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通过比赛,使小学数学教师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比赛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P15《三角形的面积》例5。

(三)比赛要求1.软件要求。

比赛任意选用“WPS演示文稿”和“Flash”两种制作软件,两者结合使用亦可。

(1)用“WPS演示文稿”软件制作满分18分。

(2)用“Flash”软件制作满分20分。

(3)两者结合使用满分19分。

2.内容要求。

比赛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以下内容的制作。

(1)课件封面或片头。

封面或片头应呈现教材版本、课题名称及制作者的单位和姓名。

(2)例5的教学过程演示。

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是教学的重点,这个过程必须要演示。

(3)课件封底或片尾。

感谢或恳请指导性的话语。

3.技术要求(1)使用“WPS演示文稿”制作的课件,在文字及图片的呈现方式上要有动态效果,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呈现不同的动态效果。

(2)使用“Flash”制作的课件,在文字及图片的呈现方式上要有动态效果,课件可以通过按钮前后跳转。

(3)两者结合使用的课件,参照上面的两条分别执行。

(4)封面或片头必须有背景音乐。

【备注:(1)(2)两条,参赛教师可以根据比赛时间和需要选择性的做动态效果。

】(四)比赛用时120分钟。

(五)具体注意事项1.比赛用计算机提供的软件版本是WPS2007和Flash8.0。

邹华道-优化教学过程

邹华道-优化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过程,创建“满意课堂”全椒县西王小学:邹华道摘要: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学目标和任务得以实现的主阵地。

要使课堂教学得到“四方”满意,必须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强化教师自身素质,从而创建和谐、自主、生动的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满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成为新的课标下教改的首要任务,也是创建“满意课堂”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优化教学过程创建满意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为此,要创建让师生、家长和学校都“满意课堂”,必须关注课堂教学过程,必须在课堂上体现学生为本的核心教学理念,必须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人人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优化教学活动的准绳,是对一堂课是否得到满意最基本评价标准。

是否满意不光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他们在教学中学到了什么知识,培养了哪些能力,有没有得到发展。

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需从三个方面优化:一是“我们为什么要学,学到什么”(目标方面);二是“怎样学,才有效”(过程和方法方面);三是“我们体验到什么”(评价方面)。

一、优化教学目标,创建合理教学任务让学生满意。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美国教育家布卢坶曾经说过:“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目标是什么。

”有效的课堂必须基于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教学目标要清楚,定位要准确,这就要求优化课堂教学目标,使之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的数学经验,设计出合理的教学任务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要学什么”,让学生感到“满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既定教学任务要能让学生“跳一跳”才可以够得着才行。

教学任务要明确、适度、全面,操作性要强,因为,学生需要的是一节能够“听得懂”的数学课堂。

邹华道-创设情境

邹华道-创设情境

创设合理情境,进行有效教学全椒县西王小学邹华道摘要: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合理的问题情境。

合理情境创设不仅要关注“情境”,更应该关注情境所引发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能否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热情,这样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关键词:创设合理激发有效教学数学教学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创设好问题情境是有效教学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已成了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的教学方法,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的形式主义现象较为普遍。

怎么才能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要首要考虑的问题。

一、通过有效途径,进行合理创设。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教学呈现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应该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

可见小学数学第一环节就是要合理的创设符合小学生特点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创设要从教材、学生、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入手,途径要符合课堂教学需求。

只要能激发学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并在内容上具生活趣味性,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就是成功的创设。

1、利用数学故事,合理的创设。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在教学伊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讲述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创设问题情境是广大教师首选的模式。

但选用的数学故事要合理有效,符合学生需求。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自觉性较差,注意力持久性不长,因此创设的数学故事要生动有趣,不要繁琐过长,时间要控制的恰当,也不要太‚花哨‛。

只要能诱发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又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去解决问题就好。

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结合教学内容编一个龟兔第二次赛跑的故事:第一次龟兔赛跑,小白兔输了不服气,于是进行第二次比赛,这回小白兔画了两条比赛路线,小白兔跑圆形路线,乌龟跑正方形路线,结果小白兔赢了。

邹华道-圆的周长案例分析

邹华道-圆的周长案例分析

《圆的周长计算》教学案例分析全椒县西王小学邹华道教学背景: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

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多种学习方式,才能有效的学习数学。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和自主学习要比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更为有效。

既培养了他们去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欲望,使其动手操作、探索能力得到发展,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情感。

下面结合我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98-99页的《圆的周长》,谈谈一些体会: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案例一:导入认识圆的周长。

在一次动物运动会上,老鼠不服猫,非要进行一场赛跑比赛,狐狸帮他们设计比赛路线,让老鼠跑圆形路线,猫跑正方形路线,结果老鼠赢了。

( 课件演示)师:观众纷纷表示比赛不公平,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因为他们跑的路线不同。

师:很好,你们知道老鼠和猫分别跑的是图形什么?生1:猫跑的正方形的周长。

生2:老鼠跑的是圆的周长。

师:大家说的非常棒!那么圆的周长在哪里?拿出自己的学具(硬币、光盘、茶叶盒等)用手比划一下。

学生比划后,教师用课件演示总结圆的周长就是封闭曲线的长度。

揭示课题后追问:圆的周长能不能测量和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圆的周长计算。

[评析]:用“猫鼠赛跑”的童话故事导入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让猫鼠比赛的生活问题转化为比较圆的周长和正方形周长的数学问题,可谓一举多得,将数学知识溶于学生生活,并通过对正方形周长的复习,进一步强化了正方形周长与其边长的关系,为学生发挥自身主动性研究圆周长作好了学习方法上的准备。

通过课件动态演示,很好的展示了圆周长的概念,并通过结合实物动手比划,利用正方形周长概念进行迁移,使学生较为牢固地掌握了圆周长的概念,为后继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习新知案例二:小组操作,测量圆的周长。

1、学生分小组,分别测量手中圆形实物的周长。

并报出测量结果。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教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教案完整版

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案全册教案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数学学科教学计划1 小数的乘法教学内容:(机动3课时左右)1、小数乘法(9课时左右)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除法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除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

2、能正确地进行小数乘、除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4、会应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及其性质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在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1. 小数乘法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小数乘以整数。

(例1和例2、“做一做”,练习—第1—4题。

)教学要求: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一、引入尝试: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⑴例1:风筝每个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元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元用乘法计算:×3=元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

为什么用×3计算×3表示什么(3个或的3倍.)(4)初步理解算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二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课本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数学概念,如时间、长短、重量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探究教师以课本上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总结数学概念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与同桌合作,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介绍和讲解相关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通过具体例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4. 实践教师设计一些生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

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概括所学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6. 作业教师布置适当的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和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

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和思考,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板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二年级下册数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点:了解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和意义。

教学过程:导入、探究、学习、实践、总结、作业。

六、教学资源: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七、教学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学习态度。

2. 课堂练习和讨论,以及与学生的互动,看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3.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和讲评,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

邹华道-《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邹华道-《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全椒县西王小学:邹华道教学背景: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创设情境,设计有效的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是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最重要途径。

下面结合我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案例来谈一谈:【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22-2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在认识三角形有关特征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参与认识三角形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小棒若干(包括10cm、10cm、6cm长的小棒各一根)以及钉子板和三角尺,纸、线。

【教学实录】一、谈话引入,游戏激发已有数学经验:师:一年级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三角形了,(出示课件)下面你能从这幅图上指出三角形吗?用手比划一下。

生:大桥上的桥梁是三角形的师:是的,除了在桥梁上看到过很多三角形,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角形?生:自行车、房梁上、三角板、红人领巾.......。

师:是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三角形结构,这是为什么呢?生1:因为三角形漂亮、美丽。

生2:因为三角形节省材料。

生3: 因为三角形稳定。

.............师:同学们说得都有一定的道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引言:本教案是针对小学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教学设计。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学习和巩固数学的基本概念、加法和减法运算、分数和长度的测量等内容。

本教案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第一课:数的认识与数的排序1. 教学目标:- 认识千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出。

- 掌握数的大小比较,能够进行数的排序。

- 通过游戏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对数的认知和兴趣。

2. 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认识千以内的数。

- 学生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和排序。

3.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数,并进行数的排序比较。

- 展示:使用数线让学生了解数的排列顺序。

- 操练:使用游戏和实际操作让学生进行数的排序练习,如找出最大数、最小数等。

4.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 教师用简单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加法的认识与加法口诀1. 教学目标:- 认识加法符号,并能进行简单的加法运算。

- 学习和记忆加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加法运算。

2. 教学内容:- 学生认识加法符号和加法运算。

- 学生学习和记忆加法口诀。

-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加法运算。

3. 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实际场景提问,引导学生了解加法的概念和符号。

- 展示:教师向学生展示加法口诀,并让学生进行记忆。

- 操练:通过实际问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加法运算练习。

4. 教学评价:-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 教师用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三课:减法的认识与减法口诀1. 教学目标:- 认识减法符号,并能进行简单的减法运算。

- 学习和记忆减法口诀,提高计算速度。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减法运算。

2. 教学内容:- 学生认识减法符号和减法运算。

- 学生学习和记忆减法口诀。

- 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减法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模板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认识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数学概念和基本知识点。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数学概念。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问题导入,引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思考。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概念和基本知识点。

3. 理论运用(15分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知识的运用和练习。

通过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讨论和解决问题。

4. 拓展应用(2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巩固和扩展知识。

5. 总结和归纳(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醒学生注意重要的知识点和易错点。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2.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概念,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数学知识。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并解决问题。

4. 情景模拟法:通过设计实际应用题,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合作情况、思考能力等。

2. 作业评估:通过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掌握课文中的数学概念和基本知识点。

2.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案的编写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课堂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并提高教学效果。

本文提供了一个万能的小学数学教案模板,希望能够为广大教师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参考和指导。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重点,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教学难点:针对学生可能遇到的困惑和疑惑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三、教学过程:1.准备活动:提前准备好教学所需的教具和教材,为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2.导入新课:通过生动的引言或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3.知识讲解:通过板书、图片、教具等方式,清晰、简洁地讲解本节课的知识点,注重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4.示范演示:通过示范问题的解答过程,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5.学生实践: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6.巩固扩展:设置一些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情境问题。

7.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8.课堂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评价,面对面地与学生交流和互动。

四、课后作业:布置一些适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知识,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五、教学评价: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教学评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和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

七、小结:通过使用本文提供的小学数学教案万能模板,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并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的数学小学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们的数学小学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我们的数学小学优质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本次数学小学教学设计我们荣获了一等奖,下面是我们设计的
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数学课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以下技能:
- 能够灵活使用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法则;
- 能够使用趣味的方式研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 能够运用学到的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学生对数学基本概念的掌握;
- 灵活运用加、减、乘、除四种基本运算法则;
- 研究数学技巧。

教学难点
- 难点1:数学计算规律的掌握;
- 难点2:多种解题思路的引导。

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包括:
- 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让学生将问题运用到
实际生活中;
- 游戏式教学法:通过游戏来提高学生数学技能;
- 实验式教学法:运用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材为基础,从数的认识、数的读写、数的比较、数的加减法等方面进行有趣的探究。

教学评估
我们采用了多种评估方式,包括:
- 制定评估标准,对学生进行日常点名、随堂测验等形式的评估;
- 进行课后反馈,了解学生的研究效果;
- 对课程进行总结与评估,不断改进教学质量。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我们的数学小学优质课教学设计荣获了一等奖,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倒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安徽省全椒县古城小学:邹华道电子邮箱:215847482@教材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倒数的认识”。

教材分析:倒数的知识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倒数的概念,另一点是求倒数的方法。

前一点是基础知识,后一点是计算分数除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建立倒数的概念之后,求一个数的倒数就容易了。

因此,例7十分重视概念的形成以及对概念的准确把握。

学情分析: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乘法、分数与小数、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等知识,这对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教学重点:根据倒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创境导课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呆——杏;吴——吞师:请认真观察这两组字,你发现了什么?生1:呆和杏都是由口和木组成的,只是它们上下位置颠倒一下。

生2:吴和吞都是由口和天组成的,也是上下位置交换一下。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在数学王国里,也存在着这样的美。

譬如:83和38,107和710,像这样的两个数,我们称为:互为倒数。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课题《倒数的认识》。

二、探究讨论 获取新知1.现象引发需要,理解倒数的意义。

(1)整合例7部分分数出示:提问:请仔细观察这四组数,你发现了什么? 8338 45 54107 710121 12(2)引导:请仔细观察四组分数,你又会发现它们的什么是不变的?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并计算。

(3)交流,相机课件出示:启发:为什么你选择这两个数相乘?(使学生明白:约分可以使计算简便。

)(4)引导:你还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相机板书。

2.揭示课题观察:这两个数的乘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谈话: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83和38、45和54……这样乘积为1的两个数。

三年级数学活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数学活动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标题:三年级数学活动教案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数学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三年级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本文将介绍一份三年级数学活动教案。

该教案通过引入趣味性和互动性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概念和方法。

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掌握三年级数学的基本概念,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2.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活动安排:1. 加法与减法活动活动一:数字游戏学生分组参与数字游戏,每组抽取数字卡片并选择加法或减法运算,根据提示进行相应的计算。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对加法与减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活动二:跳数游戏学生站在跳数格子上,老师口头出题,学生根据题目的加法或减法要求按照相应的步数跳跃。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加法与减法的关系。

2. 乘法与除法活动活动一:乘法算术题接龙学生围坐一圈,每人说出一个乘法算式的结果,下一个学生需要根据前一个学生的结果说出下一个算式的结果。

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对乘法表的记忆和运算能力。

活动二:用计数器探究除法学生通过对计数器的使用,体验除法的概念和运算过程,了解除数、被除数和商的含义。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理解除法原理。

3. 数学游戏及竞赛活动活动一:数学棋盘游戏学生按照规定的规则,使用骰子和棋子在数学棋盘上进行移动,回答问题并得分。

这个活动能够锻炼学生的数学技巧和思维能力。

活动二:速算比赛学生分成小组参与速算比赛,通过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同时,比赛中的紧张氛围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评估:通过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形式,教师能够实时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评估。

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如口头回答的准确性、速算的速度等。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相关知识点,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问题的解决。

2.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合作和分享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掌握数学三年级下册的相关知识点。

2. 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数学三年级下册的以下几个知识点:1. 乘法口诀表的学习与记忆。

2. 多位数的认识和写法。

3. 进位与退位的运算方法。

4. 分数的初步认识与运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乘法口诀表,为学生展示乘法口诀表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可以通过数学游戏或者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兴趣。

2. 讲解新知通过授课的方式,讲解多位数的认识和写法,重点强调进位和退位的运算方法。

此外,还要对分数进行初步的认识和运算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练习与巩固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点。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 拓展与应用通过一系列的拓展练习,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应用和拓展。

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培养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辅助措施1. 教学资源:使用教师讲义、课本和习题册作为教学的参考材料,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料。

2. 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练习、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为教材,以乘法口诀表、多位数、进位与退位、分数等知识点为教学内容。

通过引入乘法口诀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讲解、练习、拓展和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掌握三年级数学人教版教材中所涉及的各个知识点和技能。

b. 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c. 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a.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的意义和方法。

c.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a. 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态度。

b.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互助互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数字的认识和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2. 加法、减法的计算和应用。

3. 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1. 大数的认识和数的顺序、大小比较。

2. 减法的计算和应用。

3. 面积和周长的计算。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数的认识与应用:教学内容:a. 数字0-999的认识和读写。

b. 数的顺序比较和大小比较。

教学步骤:a. 利用实物、数字卡片或数轴等教具,帮助学生认识数字0-999,练习读写数字。

b. 引导学生通过排列和比较数字,掌握数的顺序比较和大小比较的方法。

c. 利用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2. 加法与减法的计算与应用:教学内容:a. 二位数的加法与减法计算。

b. 应用题的解决方法与策略。

教学步骤:a. 教授二位数的加法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b. 教授二位数的减法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c. 引导学生学习应用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图形的认识与性质:教学内容:a. 点、线和面的认识。

b. 常见的几何图形和其性质。

教学步骤:a. 引导学生认识点、线和面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b. 教授常见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圆等)及其性质,通过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拓展。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a. 教师可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学习、作业、考试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三下人教版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下人教版数学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三下人教版数学教案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而普遍的学科,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和编写数学教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份适用于三年级下学期人教版数学教案,旨在帮助教师开展高质量的教学活动。

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三年级下学期数学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数学内容:1.整数的认识与运算。

2.分数的认识与运算。

3.几何图形的认识与计算。

4.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5.概率的认识与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分数的相加相减运算,几何图形的分类与计算,数据的图表分析等。

2.教学难点:分数的相乘相除运算,概率的计算等。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

2.教学过程:(1)整数的认识与运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整数的概念。

然后,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讲解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规则,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巩固。

(2)分数的认识与运算:引导学生了解分数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分数的大小和分数的加减运算。

然后,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分数的乘除运算规则,并通过练习题加深学生对分数运算的理解。

(3)几何图形的认识与计算: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特点与分类。

然后,通过课堂讲解,介绍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4)数据的收集与分析:通过实际调查,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处理方法。

然后,通过课堂讲解,介绍数据的图表分析,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练习数据的分析与统计。

(5)概率的认识与计算:通过课堂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概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然后,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熟悉概率的计算步骤,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与巩固:1.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旨在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小学数学第九届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用纸共(6)页单位:全椒县西王小学姓名:邹华道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88-91页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例1和例2,完成练习十六的第1-3题。

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已知现在求原来相关实际问题,它是一种应用于特定的问题情境下的重要的解决策略,通常情况下已知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果,来还原它原来的状态。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呈现问题,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借助示意图清晰地把握事物和数量发展变化情况,从而有序地开展还原思考,同时唤起学生解决已有经验,并在生活中得到应用和发展,。

教材所呈现的问题,不仅在问题的表述方式上富有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在面临一个新的挑战时,从而能产生在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得到反思,领悟“倒过来推想”的策略意义以及其应用价值。

例1是通过在两个杯子之间倒果汁这样一个操作性强、过程清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倒过来”的策略。

再通过例2得到推广运用。

不同点是例2只涉及到一种数量的两次变化,要求列式解答并检验。

设计理念:1、通过生活问题引入首先让学生感受、体会、反思“倒过来想”解决问题策略的手段必要性,体会“倒过来想”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让学生形成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倡导一种合作意识,交流意识、反思意识,并在具体操作中体验“倒过来想”策略数学应用价值,从感知策略的需要到这种策略建立模型都要小组交流合作完成,使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体会这种策略形式的多样式(画图、列表、线段、推导图等),使之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从而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的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倒过来推想”之前,已经有了上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学习过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学会了对已知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

学生会按照已知某种数量或事物按照明确的方法和步骤发展、变化后的结果,来追溯到它的起始状态,不仅丰富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都大有裨益。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推"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实际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逆推"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使学生使学生学会运用"倒推"的策略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情境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并体验“倒推”策略数学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两个一样杯子,一些果汁(有颜色水)、粉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路线咨询:师:邹老师要到定远去参加第9届滁州市教学设计比赛,我从西王坐车到全椒,再转车到滁州,最后到达比赛地点定远建设小学。

请问:比赛完老师要原路返回的话,该怎么走?(课件)(鼓励学生发言,强调要从老师现在位置返回坐车,才能到达原来的起点:西王)2、游戏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个游戏吧!好不好?老师这里准备了两个杯子:甲号杯和乙杯里面有什么呢?暂时保密,但请你们仔细观察(教师演示:从甲杯取出两支粉笔放入乙杯)。

提问:你能猜到原来两个杯子各放多少支吗?(学生可能摇头说:“猜不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猜不出来呢?生:没有告诉我们现在两杯子各有多少支。

师:好,要想知道原来粉笔的支数,必须告诉我们现在两杯各有几支?(板书:原来←现在)肯定学生回答后,教师满足学生的要求,让学生看看现在两杯的支数(都是4支),学生很快地就知道原来:甲杯6支;乙杯:2支。

师:你们在解决刚才的两个生活问题中是如何知道答案的?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生1:都是从现在出发往回推算,求出原来的。

生2:现在知道的(已知),原来的不知道(未知)。

…教师强调:像这样从现在的状态还原出原来的情况,数学上把这种解决问题方法叫做“还原法或倒过来推想”,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它,好吗?(板书课题)【计意图:数学是来源于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结合具体的情境“路线问题”和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引入,通过活动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激发出来,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自主探究,建立模型。

(一)教学例1。

1、小明和小华帮老师打扫卫生,老师特买来400毫升的果汁(出示)全部给他们喝(拿出刚才两个杯:小明倒240ml,小华160ml)。

提问:⑴这样分可以吗?(公平角度)(学生可能说:不公平,小明多些,小华少些)。

⑵该怎么办?(从小明杯里倒回给小华一些)。

2、(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场景图)提问:从图中,你们看到什么信息?生1:两杯原来一共有400ml毫升的果汁。

生2:小明的杯里面的果汁倒入小华40ml毫升后,两杯一样多。

生3:小明比小华多80ml。

(如果有学生观察发现这个信息,给予肯定,并让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设计意图:把例1的情境放入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有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提问:甲乙(小明、小华)两杯各有什么变化?在小组里交流(4人一组)讨论:小组讨论要求:①运用我们已经学过的策略来解决,方法不作要求;②小组里展示自己的做法,并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③你会验算吗?4、学生展示作品:⑴画图法:原来:两杯果汁共400毫升现在:两杯果汁同样多小明小华小明小华教师把学生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让本人说说自己想法:主要交流以下问题单:①题中哪个数量发生了变化?②两杯现在各有多少毫升?③怎么知道原来多少毫升?④你打算用什么策略?变成表格。

(出示表格:回顾、反思、明晰倒推的策略):①让学生说说从题中可以得出什么信息?(现在:400÷2=200ml)②通过表格怎样求出甲、乙两杯各有多少毫升果汁呢?(原来:甲:200+40=240ml,乙:200-40=160ml)③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什么策略的?5、小结:看来“再倒回去算”是个好办法,用这个策略我们容易就想到原来两个杯子各有多少果汁,要知道原来的必须从现在出发,用倒过来推想这种模型:原来←现在6、提问:你是如何知道答案是正确的呢?(教师让学生说说:只要从小明的杯子里240ml中减去40ml和小华杯子160ml加上40ml相等)【设计意图:小学生的课堂教学,应立志让学生“研究学习”和“自主探索”,老师只要引导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尝试“倒过来想”策略,体会其解题价值,不让学生被动学习,使之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让认知过程具有生动性,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发现”的和“创造”的知识较教师硬塞给学生要深刻些,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建构解题模型】(二)灵活运用,教学例2。

师:你们学会这种“倒过来想”还原策略解决问题了吗?在生活中这像的情境有许多,你敢挑战吗?(出示例2)1、学生读题后,再要求说说题目的大意。

2、提问:你们会解吗?(提出要求:你们先把题中的条件摘录下来,再小组交流方法。

)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①用学过的方法有顺序地整理,你有哪些方法?②你从哪入手解决?怎么列式?③题中的量是如何变化的?3、在学生讨论后,抽样展示出学生的方法:可能的思路:思路一:摘录法原有?张 又收集24张 送给小军30张 还剩52张思路二:推导图思路三:线段图 (用顔色区分)交流:①你能根据你的作品,再给我们说说题目大意吗?②怎么求小明现在有多少张?用什么策略?③ 你为什么要用“+、-”号呢?你和其他同学整理方式哪些简洁?④说一说你的计算过程好吗?【如果有学生列出:52+(30-24),表扬后,让其说说自已的想法-是把二次变化合成一次变化来进行计算】4、反思验证:提问:谁来口头验算。

(让学生顺着验算一下:58+24-30=52张)5、比较:提问:①例1和例2都运用什么方法?都是从哪里入手(现在)倒过来算出原来的状态?-24+30 52②它们有什么不同?(例1是两个数量都发生了变化,甲杯和乙杯都变成200ml,而例2是一个数量小明邮票发生两次变化。

)6、引导反思:师:解决上面的问题是怎样运用“倒推”的策略的?你认为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注:要有顺序的整理信息,从现在往原来倒着推算。

解决的问题具有已知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变化发展的结果,还原出原来的状态的问题)【设计意图: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发现“意识”例2与例1的不同点。

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运用过程,尽可能在小组交流中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自已的努力,自已解决问题,形成一种共识并揭示了倒推问题的三要素:原来状态、变化过程和结果,使学生感受到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师生在互动对话中建构数学模型。

】三、实践运用,体现价值。

1、出示“练一练”题目学生各自读题后提问:①你打算怎么整理条件信息,运用什么策略?②题中“拿出画片的一半还多1张”是什么意思?(通过学生的练习,组织学生交流: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地方?如何列式?)2、做练习十六的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组内交流订正,组长汇报情况。

3、第练习十六的第3题让学生说出行走路线,注意方向。

4、玩一玩:如果我这有4张纸牌,按照一定的顺序操作:把四张纸牌排成一行,将第1张和第3张交换位置,再将第2张和第4张交换,翻开看到的结果。

这四张牌原来是怎样放的呢?(同桌互玩)【设计意图:练习多样化,层次分明,让学生体会数学综合性和应用性,注重认知结构的深化和发展,有效发展这种还原策略适应价值】四、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习什么?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要向大家讲得吗?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倒过来推想原来现在(未知)(已知)例1:400÷2=200ml例2:甲杯:200+40=240ml 52+30-24 52+(30-24) 乙杯:200-40=160ml =82-24 =52+6=58(张) =58(张)答:略答:略教学反思:(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