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画《五佛图》探析

合集下载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众所周知,外来佛教不仅以教义广布中土,其美术样态也对中国绘画不断造成冲击,推动着中国画在色彩领域不断革新,最终化聚为东方意蕴的审美范式,进而辐射至亚洲其他文化区。

1汉代佛教东传初弘期的主动采撷之影响汉代绘画,因为前代诸帝王用以章饰典制,奖崇风教,本身早已根基深厚,如《画史会要》卷一有(明)朱谋垔记载(秦)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善画工———裔,能“含丹青以潄地,即成魑魅及诡怪羣物之象”,可见中国的写意泼彩、花鸟画等皆有久远文化的呼应。

汉代还有“阳望、樊育亦善画,尤善布色”[1]的记载。

但是彼时画家多被礼教所囿,中国画在佛教美术的冲击中才变得更丰富多姿。

时汉明帝(28~75年)派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大月氏,延请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来华,并建立白马寺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等寺庙壁画,“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魏书释老志》)。

这种主动求法式研习,为中国绘画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佛教艺术迅速在中土铺陈开来。

2魏晋南北朝本土开宗立派的激荡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帝王玩权术,民族内外杀伐纷争,礼崩乐坏,士人清淡玄言佛理盛行,诗乐书画往还,在纷乱中营造了个高雅脱俗、优游闲适的文化模式。

三国尚老庄,乃承两汉方士之余风;两晋尚清谈,盖避前崇老庄之弊;东晋则多在宗教中寻慰藉。

宗教文化的勃兴,惠及绘画,尤其是佛教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疆土。

彼时印度美术,多从海路输入南方内地,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昌隆景象,佛寺艺术随之大盛。

如三国时,天竺僧康僧会到吴设像行道,吴人曹不兴见西国佛画像,乃范写而盛传天下,号我国“佛画之祖”。

曹不兴弟子,晋之卫协,谢赫谓其“古画之略,至协始精。

六法之中,迨为兼善”。

[2]六法兼善的意思涵盖“随类赋彩”,可见色彩艺术通过寺庙范本的中外流通,既方便学习,又渐趋完善。

而陆路方面,北魏始开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麦积山、云岗和龙门等石窟,都留存有大量经典遗迹,在色彩造型上开时代先风。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撰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撰

《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撰◆关于《唐朝名画录》唐朝名画录唐朱景玄撰作者生卒年不详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元和初应进士举曾任咨议历翰林学士官至太子谕德。

此书又名《唐画断》著录唐代画家124人以quot神、妙、能、逸quot四品品评诸家其中quot神、妙、能quot又分上、中、下三等。

其本文则各为略叙事实据其所亲见立论神仿刍实始景玄至今遂因之不能易quot。

此书版本主要有《王氏画苑》、《学津讨原》诸本。

198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于安澜所编《画品丛书》亦收入。

《唐朝名画录》中国唐代画史著作。

又名《唐画断》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一部断代画史。

朱景玄撰。

朱景玄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曾任翰林学士主要活动于唐宪宗元和至唐文宗大和806835年间。

他酷爱画艺多方寻访不见者不录见者必录为明其善恶别其高下根据张怀《书断》以神、妙、能三品论定书法家成就高下的体例并仿效李嗣真《书后品》标出的“逸品”的办法列于神、妙、能三品之外再加上他对所品评的画家的生平事迹和画艺特长所写的评传就形成一部断代画史著作。

全书共评介唐代画家120人凡作者亲见作品的画家按神、妙、能、逸4品排列。

神、妙、能3品又分为上、中、下3等“画格不拘常法”的画家则入逸品。

作者未见画迹的画家不复列品附于逸品之后以示矜慎。

“国朝亲王”3人列于神品之前以示尊崇。

书前有自序阐述写作缘起及艺术见解。

序后有目录于每人下注明所善画科。

评传写法大率先述画家生平、擅长、画迹后加评论。

行文中对其人造诣成就时有分析评议能令叙事与品评密切结合。

但叙述评论中神品诸人较详妙品诸人次之能品诸人更略逸品3人又较详在剪裁取舍中反映了作者对画家们有所轩轾的倾向性。

该书是一部关于唐代画家情况的较详记录。

其资料来源部分引自唐人有关著作部分为作者亲自采访收集。

对于时代较近画家、与作者同时画家本书尤多记述故在绘画史料上具有《历代名画记》不可替代的价值。

写作态度颇为严肃所列史料亦大多翔实可信。

在编写方法上本书开创了以分品列传体编写断代画史的先例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隋唐五代绘画

隋唐五代绘画
精选
5、韩干 、韦偃、曹霸 画马专家
精选
韩晃 画牛羊最佳 《五牛图》
画中的五只牛或行或立,或正或侧,或俯或仰,姿态生动,将牛憨态可掬的 模样描绘得惟妙惟肖。牛以较粗的墨线勾勒轮廓,赋色清淡,尤其对牛的眼 睛、鼻子、蹄趾、毛须等部位作了着意渲染,凸显出牛强劲有力的筋骨和逼 真的皮毛质感。最值得称道的是韩晃对牛的结构比例以及透视关系的准确把 握生。硬无之论感是。牛的正面站立,还是回首精顾选盼,他都处理得生动巧妙,丝毫没有
精选
3、张萱和周昉 善画仕女
张萱 盛唐 绘画风格:注重画面的“赋色”和“补景” 代表作品:《捣练图》、 《虢国夫人游春图》
周昉 晚唐 作品多以描绘妇女不幸和苦闷 代表作品:《挥扇仕女图》、
描绘一组妇女劳动
的《情虢景国,夫捣练人、游理春图卷》贵妇游春情景,笔法精细,设色浓艳。
线和熨平的过程, 富有生活情趣。
精选
如“观舞”一段,画韩熙载亲自击鼓配乐,名伎王屋山跳舞 精选
2、山水画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趋于成熟,出现了以荆浩 、关仝 为代 表的北方画家和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画家。
荆浩:擅画北方崇山峻岭,在绘画理论上提出“非自然 观”,散点透视 作品: 《匡庐图》
《匡庐图》采用高远、平远布局描 绘北方山川壮阔雄伟气象,皴染笔 墨兼备。
精选
《历代帝王图卷》画汉昭帝 至隋炀帝共十三皇帝,刻划 细微,人物神态各异。
精选
2、吴道子 盛唐时期的人物画家 绘画风格: (1) 简括的笔墨技巧 (2) “莼菜条”即运用线描表现物象 (3)强调线条,有意压缩色彩的比重,其作品 多设色简淡
代表作品:《送子天王图》 《维摩诘变相》
精选
《维摩诘变相》
精选
《秋浦蓉宾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宾图》绘荷叶枯黄,

扬州八怪:金农《佛》(十八幅)欣赏

扬州八怪:金农《佛》(十八幅)欣赏

扬州八怪:金农《佛》(十八幅)欣赏文/潘飞翔无量寿佛设色纸本无量寿佛立轴达摩立轴水墨纸本达摩立轴纸本佛像图佛像神情安然飘逸,衣纹用笔粗犷古拙,身后背景以其独特的书法来完成。

新颖的构图及劲道的笔力得益于作者深厚的碑刻功底罗汉图立轴罗汉像立轴纸本 1755年作罗汉立轴水墨纸本 1722年作罗汉诵经图立轴设色纸本 1762年作款识:菩萨泉上银色云,树枝不动风有声,喃喃口翻贝叶经。

此十六罗汉第一尊也。

清夏无事,艺牛头香,凝神图之。

俟寄智能白业人。

苓龟晨吸,杞狗夜吠。

赤佛域着灵之多宝林中,遇之遇之,未足奇也。

乾隆二十七年六月上休日装成立轴七十六叟金农又记。

荐举博学宏词杭郡金农图画。

印鉴:金农(朱文)、心出家盦粥饭僧(白文)、金吉金印(白文)金农画佛已近暮年,于此道自视颇高,曾言:“余画诸佛及四大菩萨、十六罗汉、十散圣,别一手迹,自出己意,非顾陆谢张之流,观者不可以笔墨求之,谛观再四,古气浑噩,足千百年恍如龙门山中石刻图像也。

”纵观金农画作,梅竹花卉、人物佛像,造型奇古,涉笔质拙,孤诣独绝,尽脱时流习气,或许为其酷嗜金石的审美趣味介入所致,正与乾嘉朴学崇古尚拙的理念并足等观。

金农之画以瘦如饥鹤,清如明月,崛如虬龙的画风独步艺林而享誉后世。

此幅《罗汉诵经》气息淳古,构境别致,安详真朴,空灵深邃。

红衣罗汉背向端坐于高树之下,虔诚诵经。

人物之上大幅空白,衬托空寂境界。

古树盘郁,表达神思幽谧。

虽不见眼目,端坐捧读之态与凝虑涵和之姿,亦显其悟通、达其性灵。

观者犹如身临其后,恐扰专注凝思之妙境。

金农以简括之笔勾画罗汉,注重笔墨情趣的表现,古拙笔法与松秀墨色,施以沉静红色,使之与人物的精神气质相调和,耐人寻味之际,或可想见金农作画之前,清斋祷告,盥沐熏香之虔诚,执笔敬写,极尽庄严之神情。

画中题款与长跋遥相呼应,相得益彰,行书题记专用扁笔,兼有隶楷体势,敦厚方朴,结体侧错落,姿媚横出,寓愚拙苍莽于含蓄平和之中,章法似密不透风,若罗汉身后之障壁,断绝尘世纷扰,亦使嚣壤俗庸,于超尘脱俗、空寂澹宕之境界,始望之则裹足不前,继而肃然起敬,顶礼膜拜。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

敦煌壁画赏析(精美绝伦)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五万多平方米的壁画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类: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

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

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

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

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

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

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

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

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

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

艺术概论常考作品赏析图文

艺术概论常考作品赏析图文

艺术概论常考作品赏析绘画艺术1、《清明上河图》我国北宋绘画作品,作者张择端,北宋宫廷画家。

该作品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

作品采用长卷形式,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散点透视技法,分三段展现了汴京郊野、汴河码头和热闹的街市。

画中人物500多个,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

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

该作品是研究北宋人文、地理、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清明上河图2、《洛神赋图》我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

作品以三国时代曹植的浪漫主义爱情名篇《洛神赋》为题材,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接近的惆怅。

全图采用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方法,展示了从曹植见到洛神,直到洛神离去,曹植返回的整个过程,反映了人物或欢乐或哀怨的情调,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

《洛神赋图》标志着当时绘画艺术的发展水平。

洛神赋图我国隋代绘画作品,该画是我国存世最早的一幅山水画,作者展子虔是一名贵族士大夫出身的专业画师,被称为“唐画之祖”。

《游春图》以贵族游春情景为主要表现内容,构图境界阔大。

它超越了以前“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山水草创阶段,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时期。

此图的用笔和设色相当工细,采用的是勾线立骨、青绿填色的技法,色彩清丽典雅,富有装饰感。

游春图4、《步辇图》我国唐代人物画作品,作者阎立本,唐初著名的人物画家,出生于书画世家。

有《步辇图》、《历代帝王图》、《职贡图》等作品传世。

该画作以贞观十五年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唐太宗乘步辇接见来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

画中对每个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变化丰富,技法精湛。

是唐代绘画的代表性作品。

步辇图我国油画作品,1980年创作,作者罗中立,1948年生于重庆,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父亲》表现了一个端起碗要喝水的老农形象:老农开裂的嘴唇、满脸的皱纹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写实的描绘都相当深刻。

中国佛教绘画艺术欣赏

中国佛教绘画艺术欣赏

宗教艺术鉴赏院系: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班级:中文三班姓名:温彦磊学号:20093610332中国佛教绘画艺术欣赏从汉代白马寺的建立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到现在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使人们解脱苦与难期盼来世的幸福,给精神空虚者带去福音,净化了无数的恶。

人们对佛教是崇拜的,人们将对佛的信仰转入现实中去,依靠绘画和雕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寄托。

而其中绘画传达出无限的神韵和各种的故事以及涅磐的精神,使人们对其十分喜爱。

中国佛教绘画的历史根据佛经和佛教传记中的记载,当佛在世时,佛教寺院中已经有了佛教绘画。

《根本说一切又部毗奈耶杂事》卷十七云:“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

佛若许者,我欲装饰。

’即往白佛。

佛言:‘随意当画。

’闻佛听己,集诸彩色,并唤画工。

便言:‘此是彩色,可画寺中。

’可见佛像的绘画历史悠久。

佛教画像大约在公元一世纪汉明帝时从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土。

今天存在的佛教画像有拜城县绘有佛本生故事的克孜尔名屋壁画,以及库车县木吐喇千佛洞,森木塞姆千佛洞等。

佛教的画像沿丝绸之路东来而至甘肃的敦煌鸣沙山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安西榆林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广元石窟等。

据传在明帝永平初年遣使付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斜沙门东还洛阳,以白马驮经,以白毡裹释迦立像,在洛阳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佛万骑三匝绕塔图。

这是中国自作佛像画最早的记载。

为了便于人们的供奉,中国佛教画像采取了石刻雕塑造像的主体形态。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造像走向繁盛的时期,著名的佛教三大石刻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均始建于公元四五世纪,是以北魏为代表的佛教造像的杰作。

佛教壁画发展到隋唐时代最为辉煌。

今存隋唐佛教壁画以麦积山的石窟与敦煌莫高窟为代表。

敦煌所存的唐代壁画尤为富丽美艳,人物造型往往以当时的贵官贵嫔为典范,端庄华贵。

《隋唐五代人物画》课件

《隋唐五代人物画》课件
要点一
总结词
隋唐五代人物画的技法精湛,笔墨运用得当,能够传神地 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隋唐五代人物画中,画家们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如勾线 、晕染、皴擦等,使得画面效果更加丰富多样。同时,通 过笔墨的运用,能够传神地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思想,使 观众在欣赏画作的同时,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REPORTING
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总结词:细腻传神
详细描述: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子神灵的形象,画面 生动传神,线条流畅自然,展现出高超的绘画技艺。
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
总结词:气势磅礴
详细描述: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气势磅礴的表现手法,刻画了古代历史上不同朝代的帝王形象,画面构图严谨,人物 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构图巧妙,布局合理
总结词
隋唐五代人物画的构图设计精巧,布局合理 ,使得画面层次分明、主题突出。
详细描述
画家们在构图时,注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和细 节处理,通过巧妙的构图和合理的布局,使 得画面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同时,通过对 背景、道具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进一步丰富
了画面的内涵和艺术性。
技法精湛,笔墨传神
2023
PART 03
隋唐五代人物画的影响与 价值
REPORTING
对后世绘画的影响
隋唐五代人物画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流派,对后世绘画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所呈现的细腻、华美的风格,以及丰 富的表现手法,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隋唐五代人物画的构图、线条运用和色彩搭配等方面的技巧 ,被广泛应用于历代绘画作品中,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特点之 一。
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隋唐五代人物画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手 法对现代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 所强调的意境、气韵和形式美,为现 代艺术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启示。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

中国美术名作赏析《五百强盗成佛因缘》:怎么用绘画来传佛法?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无可逆转的影响,在艺术上,极大丰富了中国本土艺术表现力。

因,是说因果一做了什么样的事,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缘,指的是关系,这里说的作品,说明了佛教艺术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宗教跟人之间的关系。

理解宗教艺术的重点也在于看到这些艺术品的功能性,它们都是依赖于自身的艺术魅力来传递宗教思想。

在这里,内容和艺术形式同样重要,二者的关系也非常密切。

我们来看这幅壁画,《五白强盗成佛因缘》图。

要知道,今天我们所说的佛教艺术,包括敦煌的其他壁画和雕塑,当初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可不是像今天的艺术家主动从事创作,它们原本不是为了被人当作艺术品来欣赏美感,而是用来传播佛教的。

用图画来讲故事,用故事中人物的现身经历来说佛法。

这就是你很熟悉的那个词:现身说法。

这个现身说法就是《五白强盗成佛因缘》表达的内容。

《五白强盗成佛因缘》是根据一个动人的佛教故事而绘制的壁画。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帮强盗受到官府惩罚折磨后,处在求生无门,求死不能的状况下,被佛祖拯救、度化,最终修身成佛的故事。

这个壁画在敦煌莫高窟笫285窟,你要有机会去敦煌,千万不要错过这个窟。

它的创作时间是南北朝的西魏时期,到今天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

叙事性的构圏乍一看,你可能会觉得画面上人物很多,这边有人打仗,那边有人念佛,再加上画面颜色鲜艳,显得满满当当,该怎么看呢?首先,你要知道,它的首要功能在于用佛经故事感化信徒,所以明口相应的佛经故事很重要。

第二,为了讲故事,它要用到美术的叙事性手法。

我们常见的美术作品是一个画面上表现事件的瞬间场景。

而叙事性絵画则是把一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一个环节、一环节地画出来。

主要人物反复在不同的场景中岀现,形成一个连贯的故事线索,因此很容易让人看懂、记住。

它其实很接近我们熟悉的连环画或者漫Ifijo那么,为了讲好故事,需要在故事中选取最能代表故事核心的情节和场景,那么故事的主人公、场景的选择,还有构图的布局都是重要环节。

《中国美术史》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美术

《中国美术史》  第五章 隋唐五代时期的美术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美术填空题1.唐代美术毫不掩饰的表明要起(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

2.当代是古代人物画的盛期,在表现(重大政治题材),反映(贵族生活情态),描绘(多种道释现象),及(宗教题材)等方面有重要成就,(反映城乡风俗),也开始成为美术家所注意,在南北朝基础上题材范围进一步扩大。

3.贵族阶层对美术的需要增多,贵族的精神状态及艺术审美爱好在美术作品众得到进一步反映。

在盛中唐画家(张萱)(周昉)及五代(顾闳中)(周文矩)的绘画中有着集中的表现。

4.以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绘画创作开始活跃和山水花鸟专门画家的出现,反映了美术在现实生活的扩大,(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黄筌)的出现显示了山水花鸟画的成熟。

5.《步辇图》是描绘(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故事。

6.吴道子是(盛唐)时期最伟大的画家,对(中古)以后的人物画有巨大深远的影响,他的佛教画被称为(吴家祥)。

也成(百代画圣)。

8.韩干是(唐代)画家,自谓(臣自有师,殿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9.(韩滉)的《五牛图》。

10.吴道子在大同殿画嘉陵江山水,(一日而就),他代表了盛唐兴起的(粗犷雄伟)的山水画风格。

11.韦偃时代晚于韩干,以描绘(庞大的马群)著称,有(《牧放图》)。

12.张萱师(唐)代仕女人物画家,他的画有(《捣练图》、《虢guá国夫人游春图》、《武后行从图》。

13.张萱画贵族妇女,(以朱色晕染耳根)。

14.周昉人物画特点(初效张萱,后则小异),(衣纹简劲,彩色柔丽),(以丰厚为体)。

15.周昉的宗教画有新的创造,与(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并成为(周家祥)。

16.创水月观音之体的是(周昉)。

17.周昉的仕女画有(《纨wán扇仕女图》、《簪zān花仕女图》。

18.周昉是继吴道子之后具有重大影响的画家,他的成就不仅在技法的高超上,而是较深的揭示出(唐代后期妇女精神上受压抑苦闷和不幸)。

19.真正把山水画推到新高度的是在(盛唐)之际,重要的画家有(李思训,吴道子,王维)。

唐五代文殊题材佛寺壁画分布考释

唐五代文殊题材佛寺壁画分布考释

唐 五代 是 佛 教 的 鼎 盛 时 期 ,当 时伽 蓝 遍 布, 而 佛 寺 壁 画也 趋 于极 度 繁荣 , 这 点即如 日 本 国求 法 高僧 网仁 于 开成 五 年 ( 8 4 0 ) 到 达 五 台
录入 ;同 时 ,把 壁 都 系在所 属 的佛 寺 名称 之 下, 而佛 寺则 系在 所属 州 ( 府) 名 称之 下 , 至于州 ( 府) 的 编排 , 则依 照 《 旧唐 书 ・ 地理志》 的顺 序 ;
一 总 第1 2 0 期一 0 1 4 . 3 ● 办 宝 应 寺 存 有 韩 干 创 制 之仰 面 菩 萨 及 二 狮 供一个关 于唐 五代时期文殊题材壁 画的文献
或 以画 家生 时 为据 ,或 以考 察 报 告结 论 为据 ,
或 以文献之 中其他信息为据 ; 所据 文献 , 无论
山, 参观诸寺之后所惊 叹日 : “ 壁檐椽 柱 , 无 处
不 画, 内外庄 严 , 尽 世异 珍 。 ” 1 1 1 2 9 9 而唐 代 文殊 信 仰 异 常 盛行 , 故 而 文 殊题 材 也 就 成 为佛 寺 壁 画 的主 要类 型之 一 。相 关 文 献辑 录统 计 , 唐 五 代 时期 留存 的 非 石 窟 性 佛 寺 之 内 的文 殊 题 材 壁 画数 量 , 仅 位 于观 音 、 释 尊 和 阿弥 陀佛 之后 , 居 于第 四位 。现 以相 关 文 献 为根 据 , 就 唐 五 代 时 期 文殊 题 材 的佛 寺 壁 画 ,予 以辑 录考 释 , 提 信 息基 础 , 以资 学界 同好 参考 。


静 I i 》
十六 罗汉 、 文殊 、 普贤 , 张南本 笔 。”
综上 , 故 予 以录入 。
在 成都 府创 作 寺 院壁 画 很 多 , 擅长 绘 制 佛像 鬼

唐画《五佛图》探析

唐画《五佛图》探析
也是针对 无款作 【 u j 的最有 效的方法 。 书 馆 。 从公示 的 国 内外 公藏 作 品看 ,未 曾 戴风格 ,也 类 同 五 佛 圈 。这 作 品是 美 国的华尔纳 ( L a n g d o n Wa r n e r )干 1 9 2 4 年1 月 五 佛 图 的 眉眼 细长 ,嘴 唇肥 厚 ,以 发现 与 五佛 图》相似的 主要特 征。
女 ,悉 齐公 ( 魏元忠 )妓I J , 4 , 等写 真也”l 。那 时 ,有个道 宣和尚 ,以 道德高尚而 名,曾无奈慨 叹 ,寺庙的菩 萨竟然与 妓女 没有两样 。至少在宋 代宣和年 间,道释 画还 体现 他的重要性 , 宣和 画谱 》将道释 画列位第一就是 明证。 本 案 讨 论 的 作 品 即是 道 释 题 材 , 从 现 存 的构 图看 ,上 方和 左边 尚留 两尊 残像 ,显 示四
得肥厚 ( 图5 )。
通过 反复筛 查 ,存于 美 国哈 佛大 学博 物
馆的 敦煌 莫 高 窟 唐代 壁 画 ,如 3 2 0 窟 南壁 的 半 身菩萨 壁画》和 菩萨壁 画 ( 图6 ),
3 3 5 窟 南壁 的 “ 菩萨 头 像) ) ( 图7 ) ,无论 丰
腴 圆 润 的 睑 型 、 肥 厚 的 嘴 唇 、细 长 的 眉 眼 、
润不足2 2 0 窟的 初
唐 《 阿弥 陀经 变》的 两侧 菩萨 ,其 五官 基本
特征 也大 致接近 《 五 佛 图 ,但此 作的 发鬓
虽然 表现 手法 一样 ,形状 却非 重叠 翻卷 的波 浪式 ,而 是呈现 平 整态式 ,并且手 掌 已然显
表 情 优雅 而 从 容 。细 看其 技 法 ,均 白粉 平 涂铺
底 ,根据需要 铺设其 他相 关颜色 ,再 以细线勾勒 五 官 ,其发 鬓平涂湖蓝 底色 ,勾勒稀疏 有序的黑 线 ,呈现装饰性 的波浪式 的重叠形态 。与脸部不 同的是 ,衣纹 线条较粗 ,有明显的深浅过 渡和颜

北宋《玄奘与华严三圣十六神图》

北宋《玄奘与华严三圣十六神图》

北宋《玄奘与华严三圣十六神图》北宋《玄奘与华严三圣十六神图》作者:物勒史铭得到这件藏品的时候有些茫然,研究之后很有些激动,直往国宝上想。

嘿嘿!这个藏品再现了晚唐至元早期固定化了的佛教绘画题材。

当追思图中各种符号元素由来和意义之后,味道就来了。

遗留至今的石雕壁画和大博物馆中早期绘画无言地解说着相关的信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在告诉着我们什么。

真实的、当时司空见惯的社会生态,到了明代吴承恩那里,大概也已沦为神话传说。

而现在的我只能听吴随便说。

查了,国内似乎、居然没有一件类似的元以前的藏品。

……本人自命名曰《玄奘与华严三圣十六神图》。

作品佚名,设色纸本,和裱短轴。

画芯纵61.5厘米,横29厘米,来源于日本。

全图和局部特写如下:此藏品一望便知古物无疑。

画面包浆沉厚,亮泽反光。

画面破皮皴裂处可见多次装裱痕迹。

背后观察可知最后一次装裱应为最近几十年,但仅仅更换了最后一层覆背纸和加固贴纸条。

说明原物已经严重折断难以供奉。

绘画颜料为矿物料,可见经多次装裱造成的颜料斑驳脱落和残留堆积。

佛僧线条和三圣面手部黄亮,为真金描画。

嘴唇红色鲜艳应为朱砂。

用纸细薄,为宋代棉纸,破皮处纸背面呈蜜蜡黄,年代久远之可见一斑。

整幅画面用色呈暖色调;色料简单,仅为金、鲜红、赭红、棕褐、白粉和墨;构图干净利落,除佛僧外,天边仅绘华盖,地脚仅以云气纹装饰,凸显庄严肃穆之感,符合唐宋佛教绘画的特点,明显区别于元以后的风格。

元明清直至现代,佛教绘画趣味世俗化趋势明显,突出表现在佛僧人物姿态变体复杂,并融入山水风景之中,用色花俏,法度宽泛。

这些后代的特征在本图中毫无踪迹。

本藏品所描绘的内容和构图元素,尤其是玄奘和深沙的形象以及配饰,根据最早的研究者日本学者松本荣一在《敦煌画研究图像篇》、进一步的研究者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翎在《玄奘画像解读——特别关注其密教图像元素》(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4期第162期)等论文成果,这个图像应定位在北宋前后,早不过晚唐,晚不迟于元代早期,元以后在我国绝迹,但于十世纪左右流传进日本后一直传承。

论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与佛教的关系

论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与佛教的关系

论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与佛教的关系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艺术、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而唐朝的墓葬壁画也是当时艺术的杰作之一,其中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与佛教的关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的特点、山水图中的佛教元素以及唐代墓葬与佛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来探讨一下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的特点。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的唐韩休墓是唐代的一处著名墓葬,其墓壁画以山水图为主题,展现了唐代壁画艺术的精湛技艺。

这些山水图虽然没有直接描绘人物或事物,却以巧妙的构图和写实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了山水的壮美和气势。

画面中的山峰起伏,江河蜿蜒,云雾缭绕,树木葱茏,给人一种恢宏壮丽的美感。

我们来探讨一下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中的佛教元素。

在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佛教的建筑、雕塑和佛像等元素。

比如在一些山水图的背景中,常常可以看到宝塔、佛寺等建筑,有的甚至还有供奉佛祖的佛像雕塑。

这些明显的佛教元素,表明了在唐代墓葬壁画中佛教的地位和影响。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一个辉煌时期,佛教在社会各个层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在墓葬壁画中出现佛教元素并不奇怪。

我们来探讨一下唐代墓葬与佛教的关系。

唐代的墓葬壁画中经常出现佛教元素,这与当时佛教的兴盛和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佛教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统治者和显贵都信奉佛教,因此在他们的墓葬中也常常出现佛教元素,以求超度和超生。

正是因为这种社会背景的影响,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中才会出现那么多的佛教元素,这也反映了唐代墓葬与佛教的关系紧密。

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与佛教的关系体现了唐代墓葬艺术与宗教的相互融合。

这种融合既是对当时社会风气和宗教信仰的真实反映,也展现了当时佛教对于唐代文化艺术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唐韩休墓壁画山水图与佛教的关系的探讨,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墓葬艺术的特点和当时社会风貌,也能感受到佛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影响。

唐代敦煌壁画之佛教人物画构图形式研究

唐代敦煌壁画之佛教人物画构图形式研究

唐代敦煌壁画之佛教人物画构图形式研究摘要:唐代莫高窟壁画达到了我国佛教洞窟壁画艺术的顶峰,是世界壁画艺术史上的奇迹。

莫高窟艺术属于佛教艺术体系,它不但拥有着自身的形式美感也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

唐代莫高窟壁画创造了多种构图样式,它独特的表现手法为后世壁画艺术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唐代莫高窟;壁画;构图形式;后世影响敦煌莫高窟也被称做千佛洞,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它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其中又以壁画的成就最高,敦煌莫高窟以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恢宏气度成为罕见的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

当时中外交流的频繁促使了佛教的传入,加上唐太宗和武则天对佛教的推崇,更把佛教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峰,佛教壁画也随之进入了繁盛时代。

莫高窟的唐代壁画在审美和技术上己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完成了壁画的工具、材料、造型、敷色法则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一种极为完善的体系。

敦煌壁画在以后的发展中,文明可以看到现存遗迹中几乎所有的布局样式与技巧都可以在唐代的壁画中找到源渊,因此唐代敦煌壁画对整个中国壁画史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1敦煌壁画唐代佛教人物画构图形式隋唐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带来许多外来佛教美术的样式。

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家不满足于对外来壁画样式的模拟,而是汲取外来艺术表现形式吸取本土艺术形式,不断创造出新的壁画题材,丰富了壁画的表现形式。

这既表现在绘画技法上,也表现在壁画构图形式上,逐步形成中国佛教美术的独有风格。

1.1佛教故事画的构图形式佛教故事画指以佛经为依据的连环画,佛教故事画分为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

佛传故事画是描写佛教创始人释加牟尼生平事迹的壁画。

佛本生故事画讲述释加牟尼在修行成佛以前的前世中无数次善行转世的故事。

因缘故事画描绘释加牟尼成佛后说法教化的种种事迹及佛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

贯休《十六罗汉图》最全版高清图赏

贯休《十六罗汉图》最全版高清图赏

贯休《⼗六罗汉图》最全版⾼清图赏贯休塑像(来源于⽹络)贯休(832~912),唐代诗僧。

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

7岁时投和安寺圆贞禅师出家为童侍。

贯休记忆⼒特好,⽇诵《法华经》1000字,过⽬不忘。

贯休受戒以后,诗名⽇隆,仍⾄于远近闻名。

乾宁三年(896),依荆南节度使成汭。

天复三年(903),成汭战殁。

贯休滞留荆州,历附⾼季昌。

后⼊浙,居杭州灵隐寺。

钱镠称吴越王时,往投贺诗,有“满堂花醉三千客,⼀剑霜寒⼗四州”之句。

钱镠有称帝野⼼,要他改“⼗四州”为“四⼗州”,才肯接见。

贯休答道:“州亦难添,诗亦难改,余孤云野鹤,何天不可飞?”即⽇裹⾐钵拂袖⽽去。

⾄蜀,受到王建的礼遇。

前蜀建国,赐号“禅⽉⼤师”。

有《禅⽉集》25卷,补遗1卷。

《全唐诗》辑录其诗为12卷。

按⽞奘法师所翻译的《⼤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即汉语的《法住记》),⼗六罗汉的资料如下:第⼀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与⾃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西瞿陀尼洲宾度罗是印度⼗⼋姓中之⼀,是贵族婆罗门的望族,跋啰惰阇是名。

这位罗汉本来是印度优陀延王的⼤⾂,权倾⼀国,但他忽然发⼼去做和尚。

优陀延王亲⾃请他回转做官,他怕国王啰唆,遂遁⼊深⼭修⾏。

有⼀⽇,皇宫前出现的⼀名骑⿅和尚,御林军认得是跋啰惰阇,连忙向优陀延王报告。

国王出来接他⼊宫,说国家仍然虚位以待,问他是否回来做官。

他说回来是想引导国王出家,他⽤种种⽐喻,说明各种欲念之可厌,结果国王就让位太⼦,随他出家做和尚。

第⼆尊者:迦诺迦伐蹉与⾃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迦湿弥罗国迦诺迦代蹉尊者,是古印度论师之⼀。

论师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及雄辩家。

有⼈问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释说:由听觉、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感到快乐之喜。

⼜有⼈问他:“何谓之⾼庆?”他说:“不由⽿眼⼝⿐⼿所感觉的快乐,就是⾼庆。

例如诚如向佛,⼼觉佛在,即感快乐。

”他在演说及辩论时,常带笑容,⼜因论喜庆⽽名闻遐迩,故名喜庆罗汉,或欢喜罗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画《五佛图》探析作者:康耀仁来源:《中国美术》2015年第04期道释画自魏晋兴起,至隋唐达到鼎盛,随后,其形象逐渐与占据主要地位的人物画同化,以至于形象被世俗化,诸多具备美感的世间人物,被移接到不同的佛典仪规的宗教形象上。

如韩斡在长安道政坊宝应寺所作的壁画“释梵天女,悉齐公(魏元忠)妓小小等写真也”。

那时,有个道宣和尚,以道德高尚而名,曾无奈慨叹,寺庙的菩萨竟然与妓女没有两样。

至少在宋代宣和年间,道释画还体现他的重要性,《宣和画谱》将道释画列位第一就是明证。

本案讨论的作品即是道释题材,从现存的构图看,上方和左边尚留两尊残像,显示四周已残失,从不规则的绢本现状测量,大约为38cm×25cm,所幸的是,其主体保留着五尊完整的菩萨佛像,故据此命名《五佛图》。

《五佛图》五佛脸庞丰腴,嘴唇肥厚,鼻梁高挺而顺畅流转,眉眼细长,眼神冲和淡定,表情优雅而从容。

细看其技法,均白粉平涂铺底,根据需要铺设其他相关颜色,再以细线勾勒五官,其发鬓平涂湖蓝底色,勾勒稀疏有序的黑线,呈现装饰性的波浪式的重叠形态。

与脸部不同的是,衣纹线条较粗,有明显的深浅过渡和颜色晕化,整体依然色彩缤纷,并呈现浑然厚重感。

其画面虽小,但所有特征,无不显示这是一件无可争议的早期道释画原作。

(图1)对于古画的断代,从整体而言,可以观照完整的图式和展现的格局,从局部而言,则需解读个中元素呈现的形态和技法特征。

相对而言,人物形象的年代特征较为明显,尤其是头像更为典型,因此,《五佛图》虽然仅剩头像、手和相关挂饰,但根据这些信息,已足够断代的需求,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因此,通过其图像形态和技法特征查找相关的作品,是直接而关键的一步,这也是针对无款作品的最有效的方法。

《五佛图》的眉眼细长,嘴唇肥厚,以及装饰性的波浪翻卷发鬓等重要特征,具备很强烈的排它性。

通过检索,这些特征与两宋无关,与五代也基本无关。

但处于唐至五代的两件墓壁画较为接近,分别藏于阿特金斯博物馆(图2)和普林斯顿大学博物馆,细加分析,前者脸部不如《五佛图》饱满丰腴,后者虽饱满丰腴,但脸部与衣纹的线条粗细较为均匀,有明显的五代基因,并且两者头部和衣服的装饰纹样都极为繁复,显示其年代仍然要晚于《五佛图》(图3)。

因此,《五佛图》的年代显然不会低于晚唐。

锁定这个下限,有三个板块可供比对:一、传世的唐代绘画或与之相关的模仿之作。

二、唐代的敦煌壁画或绢画的道释画。

三、唐代的雕塑作品。

一、从敦煌壁画和宫廷石雕的形象断定《五佛图》是8世纪中叶的宫廷绘画道释画就数量而言,绢本作品占据最多,且大多存藏海外,国内则难见片羽。

本世纪初,英、法、日、俄、美等国的冒险家或鉴藏家,先后通过敦煌石窟的看管人王道士,掠空最重要的经卷和道释画精品,其中落入斯坦因之手的画作竟达536件,其中绢画332件,麻布画75件。

最早为唐初开元十七年(729年),最晚宋雍熙二年(985年),基本为晚唐五代的瓜州曹氏勾当画院的画师作品,目前大多存于英国博物馆和图书馆。

从公示的国内外公藏作品看,未曾发现与当笔者苦于查无实证的时候,无意间得见私藏的《观世音菩萨》,此作题有“至德二年十一月”年款,即757年(图4),其五官的基本特征接近《五佛图》,发鬓的处理方法更是完全相同,其脸庞虽具丰腴,却圆润不足。

在壁画作品中,敦煌莫高窟220窟的初唐《阿弥陀经变》的两侧菩萨,其五官基本特征也大致接近《五佛图》,但此作的发鬓虽然表现手法一样,形状却非重叠翻卷的波浪式,而是呈现平整态式,并且手掌已然显得肥厚(图5)。

通过反复筛查,存于美国哈佛大学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如320窟南壁的《半身菩萨壁画》和《菩萨壁画》(图6),335窟南壁的《菩萨头像》(图7),无论丰腴圆润的脸型、肥厚的嘴唇、细长的眉眼、平涂底色勾线稀疏有序的卷发等处理方法均与《五佛图》完全一致,且其头饰胸饰的佩戴风格,也类同《五佛图》。

这些作品是美国的华尔纳(Langdon Warner)于1924年1月首次到达敦煌所得,当时经卷和绢画已荡然无存,华尔纳只好在施赠礼物获得王道士的准许后,揭取上述壁画。

有关其年代,学术界定为8世纪初期,共同的形貌特征显示《五佛图》与之具备相近的创作年代。

西安碑林博物馆存藏的几尊汉白玉石雕也与《五佛图》相关,这批石雕总共十余件,1959年从安国寺遗址出土。

安国寺建于景云元年(710年),是唐睿宗下旨改建而成的皇家佛教密宗寺院,上述石雕出土前深埋窖穴十多米,多数残缺,根据这些信息分析,石雕或与安国寺同期完成,但遭受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毁佛运动而弃埋。

所幸的是,其脸部特征基本保持完好,其中端坐于莲台之上的《文殊菩萨像》和《菩萨头像》,形象丰腴圆润,富贵典雅,嘴唇丰满,眉目细长弯曲,双目微张垂视,神态娴静安详,鼻子高挺,其发髻出现波浪式的装饰性,并配有发饰,且刻工精致,又描彩贴金,充分展现唐代皇家密宗造像的最高水平。

所有五官造型和配饰,甚至气质、神韵也同样与《五佛图》高度一致,不但说明两者年代相近,更说明《五佛图》可能与宫廷画家相关(图8)。

因此,《五佛图》形貌的重要特征,与8世纪初期的敦煌壁画和宫廷密宗石雕作品,展现出完全一致的时代风格,同样也与8世纪中叶的道释绢画基本接近,其基本特征在初唐时期已露出端倪,这些领域不同的艺术品,为《五佛图》的年代提供了多重的证据。

因此,《五佛图》的创作年代为8世纪初至中叶之间。

二、《五佛图》具备其它道释画所没有的三大特点与其一,造型精准。

唐代绘画虽有少数的直接涂彩技法,但是勾线敷色却是主流通用手法,因此,勾线即可奠定作品的基本格局,是关键的第一步。

但在特殊工期,特殊的环境,即使名家,腕下也会时常露怯,只有一流名家方可操笔自如,这说明勾线定格的重要性。

因此,早在唐代便有勾线敷色再勾线的绘画程序,甚至出现中间环节找人代笔的情景,如《宣和画谱》记载,吴道子勾线造型后,让弟子翟琰填色,翟琰填色之后再次勾线完成整个创作,以致旁人难辨彼此,其精湛的造型能力由此可见。

《五佛图》的画面效果,显示相似的作画步骤,其线状构形,包括丰腴的脸庞,流转的鼻梁,垂动的耳朵,线条轻利,形态精准,无不显示作者非凡的造型能力。

其脸部、手部以铁线细勾,挺拔柔美,飘带衣纹则随意粗狂,反差对比强烈。

相对而言,海外的多数佛像造型,不说精准,甚至连熟练都谈不上,这从脸部不断出现的复线修正的线条形态和稚拙的手势便可看出(图9)。

其二,富贵气息。

五代梁荆浩《笔法记》言:“夫画有六要:一日气,二日韵,三日思,四日景,五日笔,六日墨。

”历来画家以“气”为重,后人虽多有评述,却玄乎缥缈,而事实上,“气”的存在,并非论者所言的只可感悟,不可眼观的虚无缥缈,而是通过眼观形态,催发内心感悟的精神感受。

文人重雅气,藏隐深山者,多有山林气息,而漂游于走江湖者,则有江湖气,多与自身所处环境相关。

具体到《五佛图》,虽然周边残破不齐,但画中所体现的富贵气,在其他敦煌绢本道释画不曾出现,在《懿德太子墓》和《章怀太子墓》(图10)的壁画也同样没有出现。

即使《鸟毛立女》中极为丰满的仕女,也仅是徒有富态,却同样缺少富贵气(图11)。

其三,神韵生动。

此语出自谢赫:“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

”“精微谨细”实指功夫,肉眼可见,而神、韵、气、力只能从内心感悟,谢赫将其分成两个层次,前者虚,后者实,但实易虚难。

谢赫又言“气韵,生动是也”,补充了这个审美表达。

之后,唐张彦远在绘画这个领域,表达更为完整,他认为“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

因此,不管是人物还是道释,具有生动的神韵,其境界必然至高无上。

众所周知,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传神的关键器官。

因此,眼睛的塑造,不仅关乎其形象的观感,也关乎情感的传递,更为重要的是,关乎是否显现生动的神韵。

对于佛像而言,太夸张的表情,虽然可以抓住观者眼球,却未必能深入内心。

反观《五佛图》,佛眼细眯平视,上眼线略粗,起伏微妙,眼角内侧下压,而外侧微微上翘,眼珠虽小,却非一团死黑,最黑点聚焦瞳孔,周围根据脸部的俯仰,作深浅晕染,显得立体透明,层次分明;最后,在上眼线的下面,微染淡墨,使得眼睛更为含蓄,幻化出优雅安静、从容淡定又迷离的神采(图12)。

而这些表现技法,不曾出现在其它道释画作品,其中散发出的神采气韵,更是其他道释画所望尘莫及(图13)。

三、《五佛图》的表现特征和道释题材符合周昉的相关文献记载宫廷画院始于五代,盛于两宋,当时天下的画界高手几乎尽收画院,而唐代虽然尚未设置画院,但从《历代名画记》记载的唐代206位画家看,一流的画家也多与宫廷相关,检阅其中最有成就的人物道释画家,无不如是。

因此,精准的造型,显然是这些画家的基础条件,但所处环境和审美的差异,很难同时兼备富贵气息与神韵生动。

如阎立德所绘“人物诡异之状”,吴道子“落笔风生”和张萱“点缀皆极妍巧”等技法描述,显然都不属于富贵之列,但多处文献显示,曾师承张萱的周昉却与之相关。

按照《唐朝名画录》分类,周昉列为神品中一人,仅在吴道子之下;周昉出身豪门,养尊处优,交友于贵族圈,因此《宣和画谱》称他“以世胄出处贵游间”。

《画继》也言:“周昉善画贵游人物,又善写真,作仕女多秾丽丰肥,有富贵气。

”黄山谷更是不惜直白“周昉富贵女”,赞美并点明周昉作品的气质特征”。

这些重要的评述,出现一个关键词富贵,一方面说明周昉出身富贵门,交游贵族圈,另一方面说明周昉作品具有富贵气。

据传,韩幹与周昉先后被邀为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画像,完成后众人交口称赞,难分优劣。

直至赵夫人回来,立马分辨高下。

以为韩幹“空得赵郎状貌”,而周昉“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状”,这是因此,从早期的文献记载得知,仅有周昉具备精准、富贵和传神三大重要特征,而这些特征正好在《五佛图》展现。

此外,《五佛图》在色彩和服饰处理上,也符合张彦远对于周昉的描述:“衣裳劲简,采色柔丽,菩萨端严,妙创水月之体。

”有关周昉的创作题材,早在《唐朝名画录》便已具体分类:写真,神佛,天王,士女,图障,真仙。

若按科目区别,其实就是道释和人物两大类。

翻阅《宣和画谱》人物篇的画家,发现只有周昉画过道释题材,在周昉名下的72件御府藏品中,道释占有32件,而《南宋馆阁录》录有周昉5件作品,竟有4件是道释题材。

另外,据《唐朝名画录》记载,周昉先后为上都画《水月观自在菩萨》,大云寺的佛殿作《前行道僧》,广福寺的佛殿前面画过两幅《神像》,又在禅定寺画了《北方天王》。

而《历代名画记》也记载两处周昉为寺庙完成的作品,一处是胜光寺的塔东南院画《水月观自在菩萨》,另一处是兴唐寺,并且还专门提到其材质为绢画。

这些史实,为《五佛图》的道释题材和绢本材质补充了证据。

四、检验周昉相关的传世名作显示《五佛图》来自高水准的宫廷周家样研究唐代人物道释画的学者,很难绕过辽博的《簪花仕女图》(图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