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医学生理学-课件2-04
生理学--血液循环 PPT课件
(2)异长自身调节概念
• What-通过改变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引起 心肌收缩强度的变化。 • Sig-通过精细调节搏出量,使心室射血量 与静脉回心血量相平衡。
(二)后负荷
What-指在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Sig阻碍收缩时肌肉的缩短; 不增加肌肉的初长度; Eval衡量心室后负荷的指标-----动脉压
四.影响心排出量的因素
(一) 前负荷 Def-肌肉收缩前所负载的负荷; Sig-决定肌肉的初长度。 Eva-衡量心室前负荷的指标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1. 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 (1)心室功能曲线
• ① 充盈压12~15 mmHg为最适前负荷. 静息时为5~6mmHg,远离最适前负荷, 有较大的前负荷储备; • ② 充盈压在15~20 mmHg,曲线平坦 说明此范围内充盈压对泵血影响不大; • ③ >20mmHg曲线平坦或轻度下倾,无
def:心脏完成一次收缩和舒张所需的时间。
心动周期
trait: 1. 房室不同时收缩,心室收缩紧跟在心房收 缩完毕后进行 2. 有一个全心舒张期 3. 舒张期长于收缩期 : 有利于心脏充盈与 心脏供血
(二)心脏的泵血过程
• 1、心室收缩期 •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 • 2、心室舒张期 • 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
(三)心脏泵功能的贮备
• • • • 泵功能贮备 Name-心力贮备(cardiac reserve) Def-心排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Sig-反映心泵血功能对机体代谢需求的适应能力。 Confi1.搏出量的贮备 2.心率贮备
1.搏出量的贮备
• 舒张期贮备 • [安静]125ml,可增长到140ml:贮备量是15ml; 收缩期贮备 55ml,可减小到15~20ml:贮备量是35~40ml; • 2.心率贮备 • 增加2~2.5倍; • Max-160~180次/m;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完整版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产 生的电信号经传导系统传遍整 个心脏,引起心肌细胞收缩。
心脏工作原理剖析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功能。收缩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收缩,将血液泵出; 舒张期时,心房和心室肌肉舒张,血液回流填充。
心脏收缩与舒张受神经和体液调节,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作用。
心脏工作过程中伴随着心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周期性变化,两者紧密相连。
形态 双凹圆盘状,无细胞核,直径约7.5μm,厚度约 2.5μm。
3
功能
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维持机体酸碱平衡。
白细胞种类、数量及作用
01
种类
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五种。
02 03
数量
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 淋巴细胞占20%~40%,单核细胞占3%~8%,嗜酸性粒细胞占1%~ 5%,嗜碱性粒细胞占1%左右。
将静脉血中的二氧化碳排出,同时吸入 氧气,使血液在肺部得到氧合,为体循 环提供富含氧的血液。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压共同作用,使血浆中的液体成分通过毛细 血管壁滤出,形成组织液。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中的水分和溶质通过淋巴管和毛细淋巴管回流至静脉系统,维持组织液 的动态平衡。同时,组织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和细胞通过淋巴系统回流至血液循 环。
静脉血管类型及功能
容量血管
静脉系统作为容量血管, 可容纳全身约60%-75%的 循环血量,具有较大的可 扩张性。
静脉瓣
静脉内存在静脉瓣,可防 止血液逆流,保证血液单 向流动。
静脉回流
静脉回流受重力影响较小, 主要依赖骨骼肌的挤压作 用和呼吸运动等因素进行 调节。
生理学ppt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
心肌细胞类型与特点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
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是心脏进行泵血活动的主要细胞。含 有丰富的肌原纤维和线粒体,但仅有少量的肌浆网。
自律细胞
具有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 房室束及其分支等部位的细胞。这类细胞的肌原纤维较少, 而缝隙连接数量较多,有利于电冲动的迅速传播。
01
02
03
04
维持生命活动
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和器官 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机
体正常生理功能的进行。
调节机体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神经和体液调 节因子得以迅速传播到全身, 对机体功能进行精确调节。
防御功能
血液中的白细胞和抗体等免疫 成分能够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
侵,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凝血功能
当血管受损时,血液能够在短 时间内凝固,防止大量失血。
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组织液生成
组织液是血浆从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和毛细血管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是指 促进超滤的动力和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毛细血管通透性则受到血管活性物质和炎症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组织液回流
组织液生成后,大部分经毛细血管静脉端重新吸收入血,小部分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组织液回流的动 力主要来自于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静水压之间的压力差,同时淋巴系统在组织液回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血压低、血流量大
肺部血管阻力小,血压相对较低,但血流量大,以满足气体交换 பைடு நூலகம்需求。
血管壁薄、弹性差
肺部血管壁较薄,弹性纤维较少,因此血管弹性较差。
存在肺动脉高压现象
在某些情况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会出现肺动脉高压现象。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医学PPT课件)
异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引起心肌 收缩力改变的调节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心肌初长度与主动张力间的关系
分析: A.初长度=2.0~2.2um
粗细肌丝最佳重叠 — 最适初长度
B. < 2.0~2.2um ? > 2.0~2.2um ?
(4)心室功能曲线(Starling曲线)
4、心音(heart sound)
1、定义: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流速改变形
成涡流、血液撞击心室壁和大动脉壁
2、组成:每个心动周期中有4个心音
第三心音:部分健康儿童和青年人 第四心音:心房音(异常剧烈收缩)
特征
频率 振幅 时程
机制
S1
低 高 长 房室瓣关闭
S2
高 低 短 半月瓣关闭
意义Βιβλιοθήκη 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 标志心室舒张的开始
N:55%~65%
意义:是评价心功能较为客观的标准
2.心脏做功量:内功、外功
心肌耗氧量
心脏的效率:外功占心脏总能量消耗的百分比
(1)每搏功:心室收缩一次做的功 =搏出量×射血压+血流动能(可忽略)
左室搏功=搏出量× 血流比重× (平均A压-左心房平均压)
(2)每分功:心室每分钟内收缩射血做的功 =每搏功×HR
反映房室瓣功能
反映半月瓣功能
二、心脏泵血功能评定
1.输出血量
(1)每搏输出量/搏出量 (stroke volume,SV): 一侧心室每收缩一次 所搏出的血量 安静时N:60~80ml 平均70ml
(2)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 :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搏出量×HR 安静时N:4.5~6.0L 平均5.0L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课件
兴奋性 传导性 收缩性 自律性
工 心房肌
作
细 胞
心室肌
+ ++ + —
自 窦房结
+
律
+ 细
胞
房 房结区
室 交
结区
+
界 结希区 +
浦氏细胞
+
+++ —
++ —
+
—
++ —
++++ —
++ +
—
+ +
32
二、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一)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
33
RP
Action potential in ventricular cell
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CR) MV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15
Cardiac function reserve
MV HR EDV ESV
SV
At rest 5L 75/min 145ml 75ml 70ml At exercise 30L 180/min 160ml <20ml >140ml
43
RP
Action potential in ventricular cell
RP: resting potential
TP : threshold potential
44
RP
45
RP
K+
K+ K+
K+ Na+ Ca2+
Na+
生理学-血液循环PPT幻灯片课件
或内向移位,这就是内向整流(inwand
rectification)现象,故Ik1通道被称为内向整流 钾通道,而IK1 钾流又称为内向整流钾流。
IK1不仅参与RP的形成,而且在快反应AP的3期 复极化形成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
15
16
2.心室肌 细胞的动 作电位
18
动作电位 形成机制
19
⑴ 去极化过程(0期):有效刺激→心肌细胞 →Na+通道部分开放→少量Na+内流→膜去极化→ 达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再生性Na+内流 →Na+平衡电位.(1~2ms)
快
快Na+通道:-70mV激活,0mV左右失活,持续约1ms,
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 。
3
本章的主要内容
心脏生理(生物电、泵血功能)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器官循环*
4
第一节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P85)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三、体表心电图
5
心脏----动力器官
心脏----动力器官? 心肌收缩和舒张---实现泵血、推动血液 循环
17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构成
去极化过程(0期—持续时间1~2ms ) 膜去极化,Ap上升支( -90mv~+30mv)
复极过程(持续时间200~300ms) 1期---快速复极初期(+30mv~0mv) 2期---平台期(主要特征) 0mv 3期---快速复极末期(0mv~-90mv)
静息期(4期)---膜电位稳定于RP水平
心肌收缩和舒张? 象骨骼肌一样,也是先产生兴奋,再通 过兴奋-收缩耦联引发的。
血液循环-生理学 ppt课件
(二)心 血 管 中 枢
起源
节前神经元(纤维) T1 L2 3 ~ ~ 脊 髓 侧 柱 节后神经元(纤维)
交 感 神 结合ACh的受 经 体:N1型胆碱 节 受体
除毛细血 管前括约 肌外,其 他所有血 管平滑肌
结合肾上腺素能的 受体: α1受体(主)
β2受体
②交感缩血管纤维的作用
血管口径缩小 α1受体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 血管平滑肌收缩
①不参与血压调节
②参与调节局部血流
轴突反射
ACh→腺细胞分泌 参与调节 局部血流 VIP→血管舒张
(二)心 血 管 中 枢
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
在生理学中指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 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二)心 血 管 中 枢
在延髓上缘横断脑干后, 动物的血压并无明显的 变化; 将横断水平逐步移向 脑干尾端,则动脉血 压就逐渐降低; 横断水平下移至延髓闩部时, 血压降低至大约40mmHg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心 心率减慢 迷 走 神 房室传导速度减慢 经 作 心肌收缩力减弱 用
负性变时作用 负性变传导作用 负性变力作用
负性变时、变传导、变力作用的可能机制:
乙酰胆碱 心肌细胞膜M2 受体结合
Ik-ACh通道激活 K+外流↑
抑制If、ICa内向电流 抑制慢反应 细胞 Ca2+ 通道开放 肌膜和肌浆 网Ca2+ 通道 开放概率 ↓ 复极K+外流加速
的 中 间 外 侧 柱
结合的NE受体:β1受体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心 心率加快 交 感 神 传导速度加快 经 作 心肌收缩力加强 用
正性变时作用
正性变传导作用 正性变力作用
生理学课件PPT第4章血液循环
生理学课件PPT第4章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概述•心脏的结构与功能•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目录•血液的成分与功能•血液循环的调节与控制•血液循环与疾病的关系01血液循环概述定义功能组成血液循环由心脏、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和血液组成。
路径血液从左心室出发,经主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通过毛细血管网进行物质交换后,经静脉回流至右心房,再经右心室泵入肺动脉,进入肺循环进行气体交换,最后经肺静脉回流至左心房,完成一个循环周期。
血液循环的生理意义血液循环为全身各组织器官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维持细胞正常代谢和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将体内热量带到体表散发,维持体温恒定。
血液中的免疫细胞和抗体可抵御病原体入侵,保护机体免受感染。
通过血液循环调节水、电解质平衡及酸碱平衡等,保持内环境稳定。
维持生命活动调节体温防御功能维持内环境稳态02心脏的结构与功能心脏位于胸腔中纵隔内,约2/3位于身体正中线左侧,1/3位于右侧。
心脏呈倒置的圆锥形,前后略扁,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朝向右后上方。
心脏表面有三条沟,分别为冠状沟、前室间沟和后室间沟,是心脏表面的重要标志。
心脏的位置与形态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分别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隔开。
心脏内有四个瓣膜,分别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它们的作用是防止血液倒流。
心脏由四个腔室组成,分别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
心脏的内部结构心脏的功能与工作原理03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动脉静脉毛细血管030201血管的分类与分布血管的结构特点01020304内皮细胞基膜中膜外膜物质交换维持血压调节血流量血液运输血管的功能与调节04血液的成分与功能占血液总量的55%左右,主要成分是水、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等,呈现淡黄色、半透明的液体。
血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占血液总量的40%-45%,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呈现红色、双凹圆盘状。
占血液总量的1%-2%,主要负责免疫防御,呈现无色、球形或不规则形状。
生理学课件(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
血流调节
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机制,影响血管 平滑肌的舒缩状态,从而调节血流量 和血压。
心血管反射
心血管反射是指心血管系统对各种刺 激的反应,通过调节心率和血管舒缩 状态来维持血压稳定。
微循环和淋巴系统
微循环的概念
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 的主要场所。
微循环的结构与功能
营养物质交换和代谢
营养物质交换的过程
营养物质通过循环系统,从血液中扩散进入组织细胞内,供细胞代谢和功能活动 所需,同时将细胞的代谢产物排出到血液中。
代谢的调节
营养物质交换和代谢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如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这 些因素通过影响细胞膜通透性和代谢酶的活性,调节营养物质交换和代谢过程。
心脏泵血机制
心脏泵血是通过心室的收缩和舒张 实现的,当心室收缩时,室内压升 高,将血液泵出;当心室舒张时, 室内压降低,血液回流。
心输出量和心率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是指心脏每分钟泵出的 血液量,是衡量心脏功能的重要 指标。心输出量等于心率与每搏
输出量的乘积。
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在60100次/分之间。心率的变化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年龄、性别、
止血和血栓形成
止血
当身体受到损伤时,血液会从伤口流出,止血过程即启动,以防止血液流失过多。
血栓形成
在某些情况下,例如动脉粥样硬化,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聚集形成血栓,阻止血液流通。
抗凝和纤溶系统
抗凝
抗凝系统的作用是防止血液过度凝结,通过产生抗凝血酶和蛋白质C等物质来抑制凝血 因子。
纤溶
纤溶系统的作用是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通过产生纤溶酶和纤溶酶原激活物等物质来溶 解血栓。
医学生理学第四章 血液循环 PPT
①自律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 自律性,无收缩性。
②非自律细胞:有兴奋性、传导性, 无自律性与收缩。
心脏特别传导系统: 窦房结 ↓ 房室交界 (房结区、结区、结希区)
↓ 房室束 ↓ 左右束支 ↓ 浦肯野纤维网
膜上大部分Na+、 Ca2+通道 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是该心肌细 胞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当膜电位处于正常RP-90 mV时,Na+通道 处于备用状态,可在刺激作用下被激活。
当膜电位从-90 mV去极化达阈电位(-
70 mV)时,Na+通道几乎全部被激活。
去极化后Na+通道特别快(几ms内)全部 失活,此失活状态的Na+通道不能再次被激活。
小结: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0期——Na+内流(再生性钠电流) 1期——K+外流(Ito) 2期——K+外流与Ca2+内流处于平衡 3期——K+外流(Ik再生性复极) 4期——离子恢复( Na+- K+泵与
Na+-Ca2+ 交换、Ca2+泵)
膜 电 位 ( m v)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离子转运及收缩曲线
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1)4期自动除极速度:快→自律性↑
(2)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差距 : 小→自律性↑
小结: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自动去 快 极化的 速度 慢
到达阈 缩短 电位所 需时间 延长
单位时 间爆发 AP的
次数
多 少
自律性最大复 极化电位水平
小 与阈电位差距
大
大 小
三、传导性 ( conductivi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图示)
a波:心房收缩,房内压升高。 c波:当心室开始收缩,关闭的房室瓣凸入心房, 房内压升高形成上升支;心室射血后心室腔缩小, 心底部下移,房室瓣被向下拖曳,心房容积扩 大。。
v波:房室瓣关闭,心房血液充盈形成上升支; 心室舒张,房室瓣开放,房内血液迅速流入心室 形成下降支。
•前、中、后结间束(1m/s) • 优势传导通路(preferential pathway)
–3.房室结的单向传导(0.020.05m/s) 和延搁作用(需0.1ms)(英文阅读p )
•结构特点及产生原因、临床意义
–4.浦肯野系统兴奋的传导
•分布:房室束穿入室间隔的膜部,分出左右 束支;末梢进入心室内壁1/3与心室肌细胞相连。 •特点:细胞体积大,有丰富的缝隙连接,传 导速度高达1.54m/s;经历0.03s
•复极过程
–1期(Ito,初期快速而短暂钾外流,占时10ms; 4-氨基吡啶可阻断之。) –2期、持续100-150ms;亦称平台期,是造成动 作电位复极时间明显延长的主要原因;亦是与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主要区别之处。机制是快钠 通道的关闭;慢钙通道的激活时钙的缓慢内流 和钾的内入性整流一部分的钾的外流; 。慢通 道概念及阻断剂-维拉帕米、Mn2+等。
•(心功能曲线)图示 •静脉回心血量的影响因素
–心舒期充盈持续时间 –静脉回流速度
•调节意义
–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对搏出量的调节
•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
• 举例说明
– 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
• 动脉血压因素改变 • 与自身调节的配合关系(图示)
(二)心率对心泵功能的影响
– 个体之间心率表现可不一(受年龄、性 别不同状态影响) – 一定范围(50~150/分)内,心率增加, 心输出量增加。>180次/分或<40次/分心 输出量下降
第四章 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兴 奋的产生和传导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器官循环
第一节 心脏的泵血功能 Pumping function of heart 一.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的概念
• • • •
浦肯野细胞:(快反应细胞) 波形特征 4期自动除极的原因 If 起搏电流(复极-60mV开始被 激活,止 -100mV左右充分激活; 属被膜超极化激活、并随时间增 加而增加的非特异性内向离子流; 主要成分为N a+(也有K+参与) ;可 被铯(Cs)阻断。
电生理特性 快反应 慢反应 ------------------------------------------------------------RP(最大复极) -90mV -70mV 阈电位 -70mV -40mV AP除极幅值 120mV 70mV AP最大除极速度 200-1000 V/s 约10V/s AP除极主要离子 Na+ Ca2+ Ap除极时程 1-2ms 7ms (4期除极速度 ) 0.02V/s 0.1 V/s 阻断剂 TTX 异搏定、Mn2+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ventricle enddiastolic volume ,VEDV) –心室收缩末期容量(ventricle endsystolic volume ,VESV) –每搏输出量=VEDV-VESV
– 射血分数=SV/VEDV100%
• 每分输出量(cardiac output)和心指 数(cardiac index)
•减慢充盈期(period of reduced filling; 占0.22s )
心房收缩期 (0.1s,正好与心室舒张末期的 0.1s时间重叠,其意义有助于心室舒张末期的充 盈量进一步增加,可增加1/4充盈量;这对于调 节心肌细胞的初长度,增加心肌细胞的收缩力, 有利于射血增加;同时也有利于静脉回流)
–心室舒张期(ventricular diastole; 0.5s)包括
•等容舒张期(period of isovolumic relaxation;0.030.06s) •快速充盈期(period of rapid filling;占0.11s,为整个舒张期的前
1/3 ;特点为“抽吸作用”,占整个充盈量 的2/3)
–1.心脏起搏点(扁平椭圆形;P细胞与过 渡细胞)
• 影响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 差距、4期除极的速度)图示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 (一)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局部电位与 缝隙连接 (二)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图示)
–1.心脏起搏点(扁平椭圆形;P细胞与过 渡细胞)
–2.结间束及兴奋在心房内的传播
第三心音:快速充盈期末;血流速度突然改变引起室 壁和瓣膜振动引起;低音低频。第四心音:心房音
四.心泵功能的评定(Evaluation of pumping function of heart) (概念及应用注意点) • 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和 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时间分配、全心舒张期、心率与心动周 期的关系
二.心脏泵血的过程 • 心房的初级泵血功能(0.1s)
–全心舒张期,大静脉血经心房直接回流 充盈于心室,占75%,房缩期占25%
• 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 –心室收缩期(ventricular systole; 0.3s)
•等容收缩期(period of isovolumic contraction;0.020.05s) •快速射血期(period of rapid ejection (0.11s,占射血量的70%) •减慢射血相(period of slow ejection ;占2/3;占射血量的30%)
–3期:占时100-150ms;Ca2+通道已经失活,平台 期激活的外向钾流(IK )逐渐加强所致(再生性 复极)。 –4期:(1个)Ca2+ - (3个) Na+ 交换与(3 个)Na+ -(2个)K + 交换,使兴奋后的细胞 内外各离子浓度梯度得以恢复。
(三)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静息电位水平 –阈电位水平 –钠通道性状:三种状态(复活);电压 依赖性与时间依赖性
心肌收缩性能 心舒末容积(前负荷) 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 心缩力量 每分输入量
动脉血压(后负荷) 心搏频率
每搏输出量 每分输出量 静脉回流
心输出量调节示意图
第二节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及节律性 兴奋的产生和传导
• 心肌组织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excitability) –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传导性(conductivity) –收缩性 (contractivity)
•跨膜电位与Na+、K+、Ca2+等离子电导变化的 相互关系(图示)
(一)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 心室肌动作电位(快反应细胞;快反应电位)
–波形特征(与神经纤维比较)
–分期及其形成机制:图示
•除极过程
–0期(占时1-2ms;去极化达阈电位产生再生性快 速内向钠流这一主要成分引起,激活快,失活 也快;河豚毒可阻断之; 超射(overshoot potential)、快反应细胞与快反应电位)概念
• 心肌细胞的分类
–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 –自律细胞(rhythmic cell)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动作电位(图示) • 动作电位形成基本原理:跨膜电位每一瞬间的
变化,实质上是众多跨膜离子流(但存在主次和 先后之分)共同参与的结果。
–每分输出量=SV 心率 –(静息)心指数=心输出量/平方米; 3.03.5L/min m2
• 心脏作功量
– 动能与压强能 – 左、右心室 搏出量相等,但左心室作功为右心室的6 倍。 – 是较全面评定心泵功能的指标
五、心泵功能的调节
• 心肌收缩的“全或无”现象 • 搏出量的调节 –自身调节(Starling 机制)
(二)心脏传导系统各部位(结区除外) 的自律性及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 正常起搏点( pacemaker)与潜在起 搏点 • 窦性节律与异位节律 • 窦房结对与潜在起搏点的控制
–抢先占领(preoccuppation) –超速驱动压抑(overdrive suppression)
•人工起搏应注意
• 影响因素(最大复极电位与阈电位的 差距、4期除极的速度)图示 三.心肌的传导性和兴奋在心脏的传导 (一)心肌细胞的传导性(局部电位与 缝隙连接 (二)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过程和特点 (图示)
•跨膜电位与Na+、K+、Ca2+等离子电导变化的 相互关系(图示)
(一)心室肌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 心室肌动作电位
–波形特征(与神经纤维比较)
–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一、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和兴奋性
• 心脏各部位不同类型的动作电位(图示) • 动作电位形成基本原理:跨膜电位每一瞬间的
变化,实质上是众多跨膜离子流(但存在主次和 先后之分)共同参与的结果。
•意义: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有利于射血。
–5.兴奋在心室肌的传导结构
•特征 •由心内膜向心外膜传导;约需0.03s
–6.兴奋在心脏各部位出现的时间及影响 传导的因素(图示) –7.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 (1)结构因素:心房肌、心室肌以及浦肯 野纤维(70微米)等细胞直径大,内阻较小,产
二 、心肌的自动节律性
(一)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窦房结细胞(图示) –浦肯野细胞(图示)
• • 分期及其形成的离子基础
– 0期:Ca2+内流(L型钙通道) – 3期:IK+外流(从激活到失活) – 4期: a.背景Na+内流的基础上,IK通道 的时间依从性逐渐失活造成K+外流进行 性衰减是形成开始除极主要原因 b. If起 搏离子流, 引起进一步除极 c. 除极后半期, T型钙通道激活d.当除极达-40mV 阈电位 时,激活L型钙通道引发动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