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1: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合集下载

4下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4下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我首先从图片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宋庆龄的外貌,并用成语来形容。

再从樟树的图片入手,从文中找出形容樟树的词语,顺理成章地开始学习生字新词,重点解决字词的音、形、义,为下面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字词的教学在中年级依然很重要,现在很多老师只注重对文章的理解而忽视了字词的教学,违反了中年级语文教学的特点。

在理解词语的时候学生质疑,尽量由学生解答,有学生不会的老师再帮助。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

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如分段概括段意,就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

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本课值得改进的地方:
不少学生没有见过樟树,虽然我的课件上有樟树的幻灯片,但幻灯片不是很全面清晰,学生对樟树的外形感知不深,估计大部分同学还没有认识樟树。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重新找清晰的樟树的照片。

在学生交流分段的时候,我没有深入到学生中去,以后教学时应该深入到一些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既可以全面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的讨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读完后,问:这一段讲了什么?二、精读课文。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4)出示第4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稠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关联词,找一找,并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

(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词语应重读。

)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6)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一种物体时,也可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来写。

(7)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指名回答描写樟树的句子。

比较句子:而樟树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第一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

学习第五小节时,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

感悟了樟树的品质之后,我就讲到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尽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

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

(四年级语文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四年级语文教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四年级语文教案雀尔山路二小黄艳《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

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

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生:三方面。

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

(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

哪几个自然介绍的?生:4-5自然段。

师:好。

(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师:那是课文第6自然段说的,对吧。

生点头应答。

(板书:留影:6)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师:是呀!来瞻仰宋庆龄,可以在她的故居里选任何宋庆龄用过、碰过的东西留影,那感觉更亲切,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两棵樟树呢?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1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

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

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

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

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

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

为了将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4、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一些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从1——3自然段层层设疑的写作手法入手:作者为什么“两棵树”——“两棵树”——“两颗樟树”,让学生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感受这两棵樟树的不同寻常,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然后,简单的来谈一谈宋庆龄的一些资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风亮节,这也是在为后面的人和树的融会贯通做铺垫。

接着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对4、5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上。

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们一定要找准状物类的文章的特点,即作者笔下的樟树怎么样?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去介绍樟树的?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学会概括状物类文章的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

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教学时,我以“这是两棵 ? 的樟树”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走近樟树,走近宋庆龄。

一、扣词句,感知樟树蓬勃的生命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樟树的外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外形特点,回答:“这是两棵 ? 的樟树”,重点体会“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圈画出有关词句。

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一句中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等词句中感悟到:粗壮中蕴含着力量,这就是蓬蓬勃勃。

从“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句中的“稠密、发亮”体会到树叶充满了活力,这也是蓬蓬勃勃。

而在“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一句的品读中则借助拓展想象练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意象,从而加深理解。

首先是围绕“四季常青”,教师铺垫说话练习: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你看,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烈日下的两棵樟树依然--;秋天到了,凉风习习,这两棵樟树仍然--;冬天到了,大雪纷飞,这两棵樟树还是---蓬蓬勃勃。

其次是借助“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进行口头说话练习,移情入境,更能深刻领会樟树蓬勃的生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课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详尽描述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色,以及它拥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难得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叹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要点突出。

教课时我很侧重指引学生抓住要点词句意会文章内涵,发掘文章感情,一方面经过阅读感觉推断文本语言文字的无量魅力,踊跃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领会品尝宋庆龄崇拜的人品风范和尊贵的精神质量。

樟树的“尊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②“而樟树自己却有一种香气,并且这类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材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依旧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指引学生边读边悟。

可以环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长远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尊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启示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连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质量,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合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牢牢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理解了什么?而后,我指引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谈谈感觉。

有的说 xx 很俊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xx。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尊贵。

1 / 2有的说她很温柔xx。

我趁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平生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清楚起来。

而后我问孩子,此刻你们理解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孩子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相同四时常青。

有的说 xx 像樟树相同让仇家恐惧。

有的说 xx 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课目的达到了!这时,我再让他们xx 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再组织交流,找寻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第二篇。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品读樟树外形。

教学时,我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孩子们通过合作大都找出了答案:外形蓬蓬勃勃和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接着我带领孩子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樟树,并通过感情朗读来感悟樟树的生机勃勃。

可是,这个答案虽然没有脱离课文内容,但毕竟是浅层次的,如何将合作探究引向深入呢?2.品读樟树香气。

我引导学生紧抓“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句话来理解,因为它不仅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更是宋庆龄的可贵之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我首先让学生抓住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句子反复品读,然后讨论“可贵在哪里?”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意识上真正找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同之处,顺水推舟,我问孩子们:“你们认为作者仅仅是赞美樟树吗?”“不是,”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还有什么?”“为了赞美宋庆龄,”孩子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了,作者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樟树来赞颂宋庆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这样,文章的难点得到了突破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宋庆龄的敬佩。

二、成功之处。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

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

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2023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整理

2023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整理

2023年《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整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力量,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阅历,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1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奇妙,写法别致。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形状特征和珍贵之处。

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

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均匀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楚;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终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留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

假如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仆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热感情,那么,课文的最终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

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受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名贵品行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悄悄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实而详细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很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2今日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许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一、朗读教学是"短板"。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同学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尝樟树的勃勃生气与珍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同学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来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概,但由此看出我对同学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_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活动过程: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抓宋庆龄的话,直接导入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文中,宋庆龄这样说到——“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2.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树呢?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自然段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第4、5自然段)二、抓关键词,品读樟树的“蓬蓬勃勃”(多媒体出示第4自然段内容)1.学法点拨:学习课文要善于抓住关键词来理解。

(板书:抓关键词)2.找中心词:自由读第4自然段,找一找中心词。

(板书:蓬蓬勃勃)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樟树蓬蓬勃勃呢?组织交流、讨论:外形特点——(1)枝干:粗壮、多(四面八方)、长(远远的)。

(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2)树叶:稠密、绿得发亮。

(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3)生长特点——四季常青(引导体会:樟树不惧严寒,不畏酷暑,四季常绿,生命力强。

)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些关键性的词语,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特点。

指导读出这种特点。

3.背诵积累:好句子,要学会背诵。

指导学生按作者的写作思路练习记诵。

4.小结过渡:正因为樟树蓬蓬勃勃,所以宋庆龄才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回顾一下,咱们刚才是如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抓关键词)对,抓关键词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除了抓关键词,有时候,咱们还可以抓(板书)关键句来学习。

比如说第5自然段就有这么一句话——樟树的高贵之处就在这里。

三、抓关键句,品读樟树的“可贵之处”1.引导质疑: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自由读一读这段话,找一找。

(相机板书:香气永存)2.引导朗读:是啊,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苏教版

2019年春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苏教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一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

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

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

接着,我出示“宋庆龄”,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

”“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

”“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

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

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

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

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有幸参加了我区今年的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心里几分激动几分担心,为能参加评比高兴,又担心课上不好。

经过一天半的忙碌,我结束了此次教学评比。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

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分别让学生读,边读边和学生边简单分析,避开了传统的先以生字词教学为主的模式。

文章的四五两段是本文重点,第四段充分让学生朗读,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段让学生领会通过对比写出樟树的“树品”,为下一课时由“树品”引导到“人品”打下基础。

这节课我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的结构感觉自己把握的也不错,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没能了解卫岗小学上课开始情况,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强。

当时铃声响起,?夜兰平崾就开始上课,中间铃声停顿,我误以为结束,所以提前一两分钟上课,导致最后多出一点时间,只能临时应变,显得有点慌乱,当时我带着手表,如果能在学生其他互动方面深入,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了。

其次,对学生估计过高。

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读读简单说说,觉得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应该会积极响应。

谁知连最基本的读课文举手的人也不多,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就那几个。

如果按部就班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生字词读,再按顺序开火车读课文,可能学生的反应会积极一些?第一次参加这类评比,本来就是去学习的。

有得有失,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苏教版星期五的上午,阳光明媚,我校的阶梯教室里洋溢着春的气息,我校的教师都沐浴在春天般的阳光里,感到无比的幸福!东台实验小学的姜梅教师亲自将一节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呈现在我们这群乡村教师面前,让我们收获多多!姜教师执教的是四年级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她紧紧扣住文本的主线——“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带着孩子们通过有效地朗读训练,进展有效地发挥想象,有效地语言再创造,有效地课程资源拓展,感悟到人物精神的魅力!一片绿叶的背后是春天,一滴水的背后是大海。

这堂课里,姜教师交给孩子的就是那一片生机勃勃的绿叶,那一颗晶莹纯洁的水滴。

现摘取其中的的几片绿叶、几颗水滴与大家共享:1、有效的复习检查姜教师在齐读课题之后就开门见山的提出“听写词语〞,相信这一环节一定给所有听课者耳目一新的感受,原来听写词语也可以这样来检查呀!她听写词语的方式令我们大开眼界,内容分别是:“繁、粗壮、四季常青、表示非常崇敬地看的词语、表示又多又密意思的词语〞。

前三个字词是我们常用的方法,可是后两个就与众不同了。

我非常欣赏姜教师这样的听写方式,不仅检查了孩子们对这个词的写法是否正确,还考察了孩子们对这个词的理解是否到位了。

这样的检查中透着一份随意,随意中又镶嵌着一份精致,精致中又蕴含着巧妙的点拨。

同样是听写词语,换种方式,效果就不一样了,真是一举两得,我们何乐不为呢?2、有效的朗读训练张田假设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

文本的语言有温度,字词有冷暖。

一读胜百言,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主线。

这节课中姜教师运用的朗读训练形式是多样的,如:〔1〕抓关键词读出樟树的“粗壮〞“蓬蓬勃勃〞“稠密〞“即使……也……〞〔2〕想象引领朗读,姜教师引领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来品读樟树“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地的〞。

她是这样说的“假设樟树就长在我们的教室里,它会怎样伸呢?〞在孩子们尽情的想象之后“有了这些想象,你一定会读得更好的〞。

苏教版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语文教学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苏教版四年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最近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课文以物喻人,写樟树可以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也就是在写宋庆龄的伟大人格。

学生对文中的主人公宋庆龄不是太熟悉,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了预习,让学生对主人公能够有所了解,这样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所帮助。

给课文进行分析指导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宋庆龄为什么不肯搬家?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樟树的哪些特点的?3、樟树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学生结合课前的预习,对问题进行了自学以及小组讨论,问题解决了,孩子们对课文也就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为了让学生的思想上升一定的高度,设计了拓展延伸的问题:人们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人们对宋庆龄同志的怀念之情以及樟树可以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这也就是的中心内容。

课文看起来枯燥无味,没有童话故事吸引人,但学生由于课前的预习,对文中主人公仍兴趣盎然,我就是抓住了这一点,让孩子们进入到文中来。

从学生的学习来看,课文内容基本掌握,樟树永久保持香气的特点也就象征了宋庆龄的高贵品质,这一中心学生体会较深刻。

学生是意会了,但是在读课文时还是不能很好地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这就是学生学习语文课时所欠缺的,我认为在学习语文时就是这样,只有把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化了,才能达到目的,才是真正懂得了文中的内容和中心,而这种真正地心领神会,是通过学生的读课文表现出来的。

我认为我的学生在这节课中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所以这也就是我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的目标和所要探索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2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2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教学本文时,我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孩子们通过合作大都找出了答案:外形蓬蓬勃勃和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接着我带领孩子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樟树,并通过感情朗读来感悟樟树的生机勃勃。

可是,这个答案虽然没有脱离课文内容,但毕竟是浅层次的,如何将合作探究引向深入呢?我引导学生紧抓“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句话来理解,因为它不仅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更是宋庆龄的可贵之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我首先让学生抓住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句子反复品读,然后讨论“可贵在哪里?”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意识上真正找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同之处,作者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樟树来赞颂宋庆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这样,文章的难点得到了突破,也激发了学生对宋庆龄的敬佩。

2、本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并能永久保持”的可贵品质。

学习这段时,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从品读樟树的可贵品质,进而启发学生将“樟树”与宋庆龄紧密地联系起来。

引领学生找出樟树可贵品质和宋庆龄高尚品质的相似之处。

由于学生平时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很浅显,文中也没有做详实介绍,因此对人物形象较为模糊,更不用说具有怎样的伟大品格了。

教学中,我借助收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使学生对宋庆龄高雅气质的感受;让学生感受她的坚强不屈的品质。

二、成功之处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

依据本文特点,我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_苏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_苏教版

四年级下语文听课反思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_苏教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颂扬和对宋庆龄的深切怀念之情。

听了楚老师的课,我深有感触。

记得全国小语会崔峦理事长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说过如此的话:“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落实年段学习目标,夯实识字写字教学,加强语言文字运用,出现学生学习过程。

”我认为楚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就做到了这几点。

第一,楚老师的教学有课标意识、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

四年级下册阅读教学目标之一是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明白得常用词语的意思。

课文中“瞻仰”和“繁育”两个词语关于学生来说难以明白得,楚老师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用文中的语句说明词语的意思,“瞻仰”是怀着崇敬的心情看,“繁育”是养儿育女,如此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由此可见她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充分预设了学生的情形,也充分研究了文本中的词句,并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恰到好处地找到了结合点。

其次,楚老师的识字写字教学专门扎实。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以识字写字重点,中高年级也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识字写字是贯彻整个小学时期最差不多的重要的任务。

一定要夯实这一语文学习的基础。

正可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楚老师在教学“瞻”字时,就注意加强识字写字的指导和练习。

她先引导学生:“要想把‘瞻’字写正确,有什么要提醒大伙儿注意的吗?”当学生关注到那个字的偏旁目字旁时,她让学生通过目字旁来猜出“瞻”与看有关,当学生说右边“言”上的撇和点不能丢时,她引导学生用明白得字义的方法来关心识记:“你们看,那个字的右边也读zhan,在汉典中,它的意思是喋喋不休地说话,你看,撇、点,八言的话真够多的,看来,撇和点确实不能丢。

”在范写的过程中,她注意提醒学生右边关键笔画竖撇要写得舒展些,托住目字旁,撇和点不能丢,言字的关键笔画长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4下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4下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二课时教学反思第二课时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开始设计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文章第四、五节是重点段。

所以我抓住4、5小节来教学。

第四节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樟树的外形特点。

第五小节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学习这一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

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地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谈一谈值得思索改进的地方:在教学最后一段时,没有抓住关键词“瞻仰”,在下次教学时,我一定要抓住“瞻仰’这个词来教学。

一方面,这两棵樟树陪伴宋庆龄好多年了,人们看到它们就会想起宋庆龄;另一方面,这两棵樟树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伟大人格有着相似之处,体现了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

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表达了人们对故居主人宋庆龄同志的衷心爱戴和怀念。

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找出说明“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的相关句子,学生很快地找到了下面的这句话: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那么下面的这句话(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是不是呢?我认为是的,但学生不这么认为,所以没有人说这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一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
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