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见词语释义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文言文,又称古文,是中国古代的正式书面语言,它以古代汉语为基础,具有独特的形式和风格。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表达工具,也是后世文化传承的基石。
在文言文中,每个词语都有其独特的意思,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对于阅读理解和研究文言文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通过解读文言文常见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来探讨其意思。
一、词语的意思1. 故: 在文言文中,故通常表示原因、缘由。
比如,“故乃明法明刑”中的“故”意为“因此”,表明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
2. 而: “而”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关系。
比如,“约而后期”中的“而”表示递进关系,表示前者的条件是后者的前提。
3. 乃: “乃”是一种表示结果、推论的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后面,表示主语经过某种动作或状态后的结果。
比如,“心乃可安”中的“乃”表示经过思考之后,心的安定是可以达到的。
4. 方: “方”通常表示时间、地点或方位,具有指示的作用。
比如,“方知”中的“方”表示时间,意为“才”。
5. 以: 在文言文中,“以”可以表示手段、方法、目的等。
比如,“以身相许”中的“以”表示手段,表示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表达许诺。
二、表达方式的意思1. 用典: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典故、引用经典书籍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意义,这种表达方式被称为“用典”。
通过用典,作者可以借助旧有的词汇和故事情节,以期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借代: 在文言文中,借代是一种辞藻修辞手法,通过用一个字或几个字来代替或暗示另一个词语,以达到表达的效果。
借代使文言文更加含蓄、深沉,增加了审美效果。
3. 巧用修辞: 在文言文中,修辞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技巧。
通过使用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作者能够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增加文章的音韵美和表现力。
4. 见微知著: 文言文中常常使用细节来暗示整体,以词语的微小差别或表达方式的变化来揭示作者的意思。
文言文词语翻译
文言文词语翻译中:zhōng①内;里。
《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②中间;内部。
《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
”③半;一半。
《乐羊子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④中等;不高,不低。
《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⑤内心。
《史记·韩安国列传》:“深中隐厚。
”⑥中国。
《图画》:“图画之设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
”zhòng①符合。
《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射中。
《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
”③击中。
《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④考中。
《范时中举》:“你恭喜中了举人。
”⑤猜中。
《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
”⑥中伤。
《书博鸡者事》:“臧怒,欲中守法。
”每:měi①每一。
《活板》:“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②每逢;每一次。
《庖丁解牛》:“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③时常;往往。
《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④在近代汉语中表名词复数,相当于“们”。
《窦娥冤》:“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mèi见“每每”。
【每每】⒈肥美,茂盛的样子。
⒉昏昧的样子。
切:qiē①切割;用刀分割东西。
《鸿门宴》:“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②磨。
《诗经·卫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qiè①贴近;切近。
《荀子·劝学》:“《诗》《书》故而不切。
”②恳切;深切。
《柳毅传》:“迨诉频切,又得罪舅姑。
”③迫切;急切。
《黄生借书》:“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
”④严厉。
《陈情表》:“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⑤务必;一定。
《失街亭》:“切宜小心在意。
”甫:①古代男子的美称。
《仪礼·士昏礼》:“伯某甫,促叔季,唯其所当。
”②大;广大。
《诗经·甫田》:“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③刚刚;刚。
《汉书·匈奴传》:“今歌吟之声未绝,伤痍者甫起。
常见文言文词语解释
常见文言文词语解释一、七年级上1、说:通“悦”,愉快。
2、愠:生气。
(人不知而不愠。
)3、信:真诚,诚实。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4、罔:迷惑。
(学而不思则罔)5、殆:有害。
(思而不学则殆)6、是:此,这。
(是知也)7、其:大概,也许。
(其恕乎。
)8、女:通“汝”,你。
9、省:反省。
(三省)10、徐:慢慢地。
(徐喷以烟)11、方:正。
(方出神)12、恒:经常。
(数年恒不一见)13、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相顾惊疑)14、无何(未几):不久,不一会儿。
15、始:才。
(始悟)16、裁:通“才”。
(裁如星点)17、凭:靠着。
(或凭或立)18、逾时:过了一会儿。
19、倏忽:突然。
20、危:高。
(危楼)21、俄而:不久,一会儿。
22、拟:相比。
(差可拟)23、期:约定。
(期行)(期日中)24、委:丢下、舍弃。
(相委而去)25、去:离开。
(相委而去)(舍去)26、引:拉。
(下车引之)(引弦而战)27、顾:回头看。
(元方入门不顾)28、乃:才。
(乃至)29、不:通“否”。
(尊君在不)30、智:以……为聪明。
(其家甚智其子)31、①果:果然。
②亡:丢失。
(暮而果大亡其财)32、①雨:下雨。
②坏:毁坏。
(天雨墙坏)33、亡:逃跑。
(马无故亡而入胡)34、居:经过。
(居数月)35、吊:对不幸者表安慰。
(人皆吊之)36、将:带领。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37、何遽:怎么就。
(此何遽不为福乎)二、七年级下1、隶:属于。
(世隶耕)2、尝:曾经。
(未尝识书具)3、异:对……感到诧异。
(父异焉)4、是:这。
(自是)5、就:完成。
(立就)6、奇:对……感到惊奇。
(邑人奇之)7、或: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8、利:认为……有利。
(父利其然也)9、称:相当。
(不能称前时之闻)10、泯然:消失。
(泯然众人矣)11、卒:最终,终于。
(卒之为众人)12、固:本来。
(固众人)13、惟:只。
(惟闻女叹息)14、市:买。
(愿为市鞍马)15、旦:早晨。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用词语释义
1.与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祚:福;帝王。
践祚:即位。
)
2.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告:告诫,嘱咐;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谕:告诉,使人知道;知道,了解,明白。
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诘:责备,追问。
诉:告状;诽谤。
3.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4.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让:责备,责怪;尤:罪过,过错;折:驳斥,使对方屈服
5.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6.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7.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戾、诟、谩
戾:①凶暴,猛烈②违背,违反或乖张,不讲情理。
诟:①耻辱②骂。
忿:愤怒,怨恨。
恚;恨、怒。
8.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
族:灭族。
流:流放,古代的一种刑罚。
赭衣:赭,红褐色。
衣赭衣,关三木是古代犯人特穿的衣服。
械:桎梏,脚镣和手铐。
9.表监狱的:囹圄、狱、缧绁
10.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11.表辞别的:辞、别、谢
12.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13.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往、经、之、适
14.与马匹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高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固定词语翻译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
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
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
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
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 盍(h e ):何不。
曷(h e ):怎么,何时,何不。
叵(P o ):不可,便;就。
9. 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 等。
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
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 “怎比得上”12. 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表凭借或方法,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 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 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崤山以东。
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 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 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 指示:指给,,人看。
23. 可以:可以凭借,,24. 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
25. 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 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 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 即使:就让(使)。
29. 智力:智谋和力量。
30. 前进:走上前献上。
31 .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32. 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
文言文常用词语解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文言文具有严谨、简练、含蓄的特点,使用了许多独特的词语和短语。
在学习和阅读文言文时,了解并理解这些常用词语的含义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解释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1. 吾(wú):意为“我”,表示说话人自称。
常用于自述或叙述中。
2. 乃(nǎi):意为“就是”,表示肯定或强调的语气。
3. 予(yú):意为“我”,表示谦辞。
常用于自述或叙述中。
4. 吾辈(wú bèi):意为“我们”,多指自己所在的团体或群体。
5. 若(ruò):意为“如果”,表示假设或条件。
6. 是(shì):意为“这”、“这个”,指示代词。
7. 今(jīn):意为“现在”,表示时间或状态的转折。
8. 忽(hū):意为“突然”,指某种动作或情况的发生非常突然。
9. 孰(shú):意为“谁”,用来表示疑问。
10. 何(hé):意为“什么”,用来提问。
11. 故(gù):意为“所以”,表示推理、理由或原因。
12. 善(shàn):意为“好”,表示事物的质量或程度好。
13. 甚(shèn):意为“非常”,表示程度深或事物多。
14. 乃尔(nǎi ěr):意为“如此”,表示表示身份的转变。
15. 其(qí):意为“他/她/它的”,表示所属关系。
16. 方(fāng):意为“才”,表示动作刚刚发生。
17. 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意为“突然明白”。
18. 物我两忘(wù wǒ liǎng wàng):意为“物我二忘”,表示心境极度舒畅、超脱尘俗。
19. 青翅蝇(qīng chì yíng):意为“蓝色的苍蝇”,形容油水不容、手段狡诈的人。
史上最全文言文知识技巧汇总:文言中常见词语及释义
文言中常见词语及释义1、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它。
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2、常见词语:数奇(命运坎坷曲折),驵侩(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锐意(决心),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通货(通商),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突出(奔突而出),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风流(有功绩而又有文采;流风余韵),无赖(无所依靠;无聊),影响(影子和声音),身体(亲自实行),处分(处置安排),结束(整装,装束),放心(丧失了意志),闾左(平民),豪右(权贵),苍头(奴仆)等第。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
文言文中常见词语1、常见的职官变动词语有这样一些: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
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
第三类: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领:兼任;署、摄: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
第四类: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
第五类:其它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例如: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96年)行:迁左丞,行徐州事(2000年)主:掌管。
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兵。
”(勃:人名。
)2、常见词语数奇(shù jī)(命运坎坷曲折),驵侩(zăng kuài)(马匹交易的经纪人,后泛指经纪人),县官(指朝廷),坟策(又称坟籍、坟典,泛指古书典籍),自居(自以为有某种身份),非礼(不合礼节),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短浅),秩满(指官员任期期满),服阕(为父母服丧三年期满),委输(输送积聚的货物;转运),委吏(管理粮食的小官吏),自许(期望自己干什么),自非(假如不是)黔首(指百姓),耄耋(指八九十岁的老人,泛指老年人),按部(指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藉田(古时帝王在春耕前亲自耕作农田以鼓励百姓的活动),下车(指官员上任),视事(官员在任内处理政事),望门投止(投靠有名望的家族),畋(tián)渔(打猎捕鱼),墨者(有贪赃行为的人),属辞(撰写文辞),累官(屡次升迁),左迁(贬官),女弟(妹妹),反复(改变以往局面;书信往来),具体(形体具备),三尺(指剑;法律条文),烈士(有志于建立功业的人),舅姑(公公与婆婆),无赖(无所依靠;无聊),身体(亲自实行),结束(整装,装束),闾左(平民),豪右(权贵),苍头(奴仆),致仕(辞官),起复(重新起用),中使(宦官),中人(宦官;宫女;有权势的近臣;居间介绍或做见证的人),中贵人(有权势的宦官),掾吏(亦称掾属,一般官员),学官(又称学馆、学宫,学校、校舍),构会(结合串通;设计陷害),帑藏(tăngzàng国库),都试(即大试,汉代各郡中每年举行一次的军事演习),诸生(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丁忧(又称丁艰,遭遇父母丧亡),居忧(又称居哀、居丧,守孝的意思),辟易(惊退),车驾(帝王外出时所乘,因而用作帝王的代称),戎狄(指少数民族),寿考(高寿),显戮(当众处决),乞骸骨(辞官告老还乡),块然(孤独地;亦作安适地),翕然(一致、安定的样子),报怨(报仇),不殊(没死。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
文言文词语138个(包括解释和出处)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词语更是丰富多样,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下面将为您介绍138个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包括词语的解释和出处。
一、动词类1. 骐骥:喻指官员品行高尚、能力出众。
出自《周易·系辞》。
2. 温恭:指温和有礼貌。
出自《论语·学而》。
3. 寄托:妥善地寄存、安置。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二回》。
4. 溘然:突然。
出自《南史·刘道真传》。
5. 谦虚:虚心、谦逊。
出自《周易·系辞》。
6. 俯仰:低头看和抬头看。
出自《庄子·天道》。
二、名词类1. 行思:考虑、思索。
出自《孟子·告子》。
2. 笑傲风月:形容人心情豪放不羁。
出自《红楼梦·第六十一回》。
3. 莫逆之交:指最亲密的朋友。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4. 舍己为人:为他人着想,不顾自己的利益。
出自《左传·桓公十年》。
5. 君子之交淡如水:指交往不求回报,心平气和。
出自《庄子·天道》。
6. 风尘仆仆:形容在外奔波劳碌。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三、形容词类1. 苍凉:形容荒凉、寒冷。
出自《红楼梦·第十三回》。
2. 慷慨激昂:形容激动而豪情万丈。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3. 断肠:形容痛苦、伤心欲绝。
出自《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4. 彷徨:迷茫、犹豫不决。
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5. 苦心孤诣:形容极其努力和用心。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6. 憔悴:形容身体虚弱、面容憔悴。
出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四、副词类1. 不解之缘:指两人感情深厚,彼此心有灵犀。
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回》。
2. 竟然:表示出乎意料地。
出自《庄子·德充符》。
3. 万分:非常、极其。
出自《红楼梦·第十九回》。
文言文常见词语释义
文言文常见词语释义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词汇丰富多样,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常见的词语。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进行释义,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
一、天地《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地为父母。
”天地在文言文中常用来指代宇宙间的无限广阔空间,包含天空、地面和四面八方的一切事物。
二、仁义《论语·颜渊》:“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仁义在文言文中常表示为道德准则和行为准则,包括尊重他人、善意待人、公正待人等。
三、忠诚《左传·襄公十四年》:“择于信,至于仁,约于亲,亲之至也。
”忠诚在文言文中意味着对国家、君主或家族的忠心耿耿,始终保持忠实的态度。
四、孝顺《孝经·属诗》:“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孝顺在文言文中代表对父母的敬爱和孝行,包括尊敬父母、孝敬父母、顺从父母等。
五、尊敬《论语·子张》:“君子里仁为美,择不处仁为恶,居之则君子矣。
”尊敬在文言文中常指对有地位、有能力或有才德的人表示敬意和尊重。
六、知识《庄子·知北游》:“人皆有知,我独须知。
”知识在文言文中表示对事物的了解、认知和掌握,包括学问、阅历、见识等。
七、智慧《庄子·齐物论》:“是以圣人不由,以智者不察,以贤者不求。
”智慧在文言文中代表着理智、明智的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包括聪明才智、高明的见解等。
八、勇敢《左传·昭公十七年》:“是日也有斩军获被于前,或以作这以听公。
”勇敢在文言文中表示勇敢无畏、敢于面对困难和危险的精神和行为。
九、诚实《尚书·周书·洪范》:“如水湄之清,不盈尺而共洿;如淳于之言,不协厉而共成。
”诚实在文言文中表示真实、真诚,不欺骗、不虚伪的态度。
十、谦虚《论语·阳货》:“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谦虚在文言文中表示虚心低调,不自大、不炫耀的态度。
以上是对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进行的简要释义,通过对这些词语的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句,增进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初中要背的文言文词语
初中要背的文言文词语
初中需要背的文言文词语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词语:
1、之:用作代词,代表句子中的宾语或省略句中的句子成分;用作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用“之”字表示修饰关系。
2、皆:全,都。
3、乃:于是,就。
4、以:用;因为;认为;凭,靠。
5、其:代词,代人或事物;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
6、独:只是,仅仅。
7、然:是,对;这样;的样子。
8、于:介词,向;在,从;对于。
9、虽:即使;纵然;虽然。
10、顾:但,却;回头看;顾念。
11、莫:没有谁,没有什么。
12、若:你,你们;像,如同;及,比得上;或者,或许。
13、已:已经;停止。
14、尔:你,你们;那个,那样。
15、盖:大概;因为。
16、夫:发语词;丈夫;那,那个。
17、斯:这,此。
18、遂:于是,就。
19、既:已经;既然。
20、既而:随后,不久。
21、则:就;如果,假如;原来,本来。
22、但:只是;只要。
23、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4、即使:即使;纵然。
25、乃尔:竟然如此,这样。
从而:跟随顺从;因果连词,因为这个。
140个文言文常用词语及完整释义
72、穷①【走完】欲穷其林。
②【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③【穷尽】子子孙孙无穷匮。
④【深】穷冬烈74、去①【离开】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距离】西140个文言文常用词语及完整释义(下)67、戚①【忧愁,悲伤】不戚戚于贫贱②【亲,亲属】亲戚畔之68、其①【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苦其心志② 【指示代词那、那些】其人视端容寂③【指示代词这、这片】欲穷其林④【表揣测、反问等语气】其如土石何?69、期①【约定】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期望】期在必醉。
③【期限】度已失期。
④【满一年】期年之后70、启【开,打开】启窗而观。
71、且①【况且、尚且】且焉置土石。
②【将近】年且九十。
③【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
73、趋【快步走】尝趋百里外蜀之去南海③【除掉】去死肌,杀三虫75、入①【进入】出入之迂也。
元方入门不顾。
②【在国内】入则无法家拂士善哉,吾请无攻宋矣③ 【好的、善良的】择其善者而从之以咨诹善道77、少① 【稍微】宾客意少舒。
②【不多】饮少辄醉③【年轻】陈涉少时78、胜①【能承担,能忍受】高处不胜寒②【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
③【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79、市①【买】愿为市鞍马。
②【集市】东市买骏马。
百里奚举于市80、食①【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吃】食不饱,力不足。
③【食物】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81、使①【出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派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③【假使,假若】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④【让】不使学82、适①【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
②【到、往】抱而适市83、书①【书写】乃丹书帛曰。
②【书信】家书抵万金。
③【字条】得鱼腹中书84、舒①【展开】柳条将舒未舒。
②【放松,松弛】宾客意少舒。
85、孰①【谁,哪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百姓孰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②【仔细】孰视之。
86、属①【类】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连接】属引凄异。
③【类似】神情与苏黄不属。
④【下属】召令徒属曰。
文言文词语解释
文言文词语解释一、古人常用词语解释在古代的文言文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古人常用的词语,这些词语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下面,我将对几个常见的古人常用词语进行解释。
1. 心灵:指人的内心思想、情感和意志。
在古代文学中,经常用心灵来形容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表达的深度。
例如,《红楼梦》中的“心灵手巧”形容黛玉对艺术的天赋和情感的细腻。
2. 惺惺:指聪明、机警。
这个词语在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智慧和机敏。
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被形容为“惺惺公子”。
3. 纷纷:指各种不同的事物或意见同时出现或发生。
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多样性和复杂性。
例如,《诗经》中的“采薇”篇中有“纷纷采薇,仞维其茨”,形容了多种不同的植物共同生长。
4. 徘徊:指来回游荡或犹豫不决。
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人在思考或行动时犹豫不定或徘徊往返的情景。
例如,《红楼梦》中有“徘徊岁月何其短”的描述,形容光阴的飞逝和人生的无常。
5. 困惑:指思考或面临问题时的困难或疑惑。
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或困境时的无助和犹豫。
例如,《庄子》中曾有“困于所不能,而救于所能”之说。
二、文言文中的动词解释在文言文中,动词是表达动作、状态和变化的重要词类,通过动词的使用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
下面,我将对几个常见的动词进行解释。
1. 漫游:指在广阔范围内自由行走或游历。
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在自然风光中的闲适漫游,也可以用来形容人在某个领域或知识范围中自由探索。
例如,《红楼梦》中有“漫游四方”之说。
2. 商榷:指思考、讨论问题并达成共识。
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对问题进行深思熟虑的讨论和研究。
例如,《论语》中的“君子与其憾不悔,不如务去所能也,商榷之也”表达了思考和讨论问题的重要性。
3. 讴歌:指通过歌颂或赞美来表达喜悦或敬意。
这个动词常用来形容人对优秀事物或有功行为的赞美和歌颂。
例如,《诗经》中有“讴歌伊余”的描述,表达了对优秀人才的赞美。
4. 演绎:指通过推理和逻辑推断来得出结论。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
文言文中文言词语解释归纳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一种形式,运用了许多独特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进行解释和归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
一、古代文言词语解释归纳1. 余:代词,指代“我”,常出现在古文中,表示说话人自己。
2. 朕:代词,古代皇帝自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我”。
3. 者: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4. 乃: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
5.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6. 故:副词,表示原因、缘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7. 且:连词,表示补充说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并且”。
8. 之:助词,用于名词或代词后,表示所指的对象。
9. 亦:副词,表示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10. 焉:副词,表示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哪里”。
二、文言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1. 倍加:表示程度加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更加”。
例句:其智慧倍加,非同凡响。
2. 屡次:表示多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多次”。
例句:他屡次前来道歉,表示了他的诚意。
3. 非常:表示程度异常,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非常”。
例句:这个消息非常令人震惊。
4. 甚至:表示进一步扩大,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甚至于”。
例句:他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了其他同学。
5. 难以:表示困难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很难”。
例句: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难以解答。
三、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1. 对仗:一种修辞手法,指在诗歌或韵文中使用相对的词语或句子结构。
例句:天上的星星,人间的灯火。
2. 比喻: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个具体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
例句:他的声音如春风般温柔。
3. 夸张:一种修辞手法,夸大事物的程度或描述。
例句:他吃了一整天的饭菜,简直能吃下一头牛。
四、文言文的句式和篇章结构文言文的句式通常比较复杂,采用倒装、使役动词等形式,注重修辞和表达的准确性。
篇章结构一般采用开头叙事,中间阐述,结尾总结。
文言文常见词语释义
▪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1、狱:官司、案件,监牢▪2、讼:官司、打官司▪3、囹圄:监狱▪案发,诬陷或告发▪4、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5、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6、谮(zèn)、短: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7、构陷:构成罪名陷害▪8、揭:揭发▪9、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10、劾:检举揭发罪状▪案发后,就要调查:▪11、按、案:考察,追究,调查,巡视▪调查后就要捉拿、逮捕:▪12、执:捉拿▪13、收:逮捕▪14、系:拘囚、关押▪15、表逃跑:遁、亡、逃、走▪16、匿:躲藏▪抓不到就要悬赏:▪17、购:悬赏▪抓到后就要审讯:▪18、鞫:审讯▪审讯时犯人招供:▪19、引:招供、牵连。
▪有人就会受到牵连:▪20、坐:因……而犯罪;连坐,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21、染逮:牵连、连累。
《后汉书皇甫规传》: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22、当:判罪▪23、论:判罪▪24:决:判决▪25、罪:惩罚,治罪▪26.坐:定罪▪27、表刑罚的: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笞(鞭打)、磔(把肢体分裂)、刖(砍脚)、族(族灭)、仗(杖打)、流、放(流放)、赭衣、械、黥(在脸上刺记号或文字)▪28、徙:流放。
▪有时会赦免:▪29、容、贷、恕、宽:宽恕,原谅▪30、宥:宽恕、赦免▪31、原:赦免,原谅▪至此案件审结:▪32、具:具结,定案。
具狱(狱具):案件具结▪如果是冤案,会昭雪:▪33、雪:洗刷,昭雪•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1)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任命的:授、拜、除、封•4)表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试、假、代•4)表恢复的:复、还•5)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7)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缙绅•8.表人物个性的:鲠直、耿、(仁)厚、矜、耿介、悫愿、刚毅、宽厚、骨鲠、正直、恺悌、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行、阿谀、献媚、谄谗、谲•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登第、中第、状元、会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蚕、桑、•23.表桌床的:案、几、床、榻•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30.表揭发的:劾、讦、揭•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对策、奏、表、疏、•32.表朝见的:朝、觐•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晏驾、薨、卒、死、没(殁)、终、圆寂•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38.表告别的:辞、别、谢•39.表暗中的:阴、间、密•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绶、冠、冕、巾、弁、弱冠、笄、免冠、带•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欠收、•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文言文常见多义词
文言文常见多义词多义词是指一个词语具有两个或以上的不同意思,在文言文中常常出现。
这些多义词的使用常常需要根据语境进行判断,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些常见的多义词有所了解和掌握。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多义词及其不同的意思。
一、时(shí)时,是一个常见的多义词,在文言文中有时间、气候、情况等多种含义。
1. 时间:时代,某一段时期。
如:“春秋时代”、“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论语·为政》)2. 气候:天气状况,季节。
如:“季春孟夏时”、“者言之不预,则事至而不悔。
”(《孟子·尽心下》)3. 情况:状况、境况。
如:“有牺牲,有祭祀,有鬼神,实诚明恭敬,然后能祝其寿。
”(《礼记·祭统》)二、行(xíng)行,在文言文中既可以作动词,表示行走、进行等意思,也可以作名词,表示行为、举动等意思。
1. 动词:走、进行。
如:“行为不轨”、“百行咸作交矣,哀哉!”(《论语·子罕》)2. 名词:行为、举动。
如:“文行出处系而可知也。
”(《论语·述而》)、“君子行非常人之行,而必有非常人之理。
”(《论语·颜渊》)三、事(shì)事,意味着事情、事件、事物等的意思。
1. 事情:某种事情、事件。
如:“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为政》)2. 事物:某种具体的东西。
如:“人皆以为不可,而弗舍也。
”(《孟子·公孙丑下》)四、有(yǒu)有,在文言文中,有时表示存在、有、拥有的意思,但也可以是助词、副词等的意思。
1. 存在:某物拥有、存在。
如:“有亡者,天之谓也。
”(《庄子·德充符》)2. 拥有:某个人所拥有的东西。
如:“正身以修政义,兼爱养事,无以私贵富贫。
”(《易传·系辞上》)3. 助词:用于表示肯定、会、应该等情态动词。
如:“毋怨天,毋尤人。
”(《尚书·周书·虞夏书·仲虺之命》)4. 副词:表示程度、强调、肯定的意思。
高考文言文翻译常见词语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翻译是必考内容之一。
文言文翻译不仅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能力,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下是高考文言文翻译中常见的一些词语及其解析,希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实词1. 之:作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作为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2. 而:作为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翻译: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更青。
3. 于:作为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比较等。
例:余方高卧九疑山,闻而足已矣。
(《庄子·逍遥游》)翻译:我正高卧在九疑山,听到这个消息就心满意足了。
4. 以:作为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目的等。
例:余是以记之。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因此我把它记了下来。
5. 于:作为动词,表示“给、把”。
例:孟尝君予车五十乘,可以游乎诸侯乎?(《史记·孟尝君列传》)翻译:孟尝君给了我五十辆车,可以周游列国了吧?二、虚词1. 也:作为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等。
例:余亦有何忧乎?(《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我又有什么可忧虑的呢?2. 以:作为连词,表示原因、目的等。
例:余是以记之。
(《史记·太史公自序》)翻译:因此我把它记了下来。
3. 于:作为介词,表示时间、地点、范围、比较等。
例: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滕文公上》)翻译: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
4. 而:作为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翻译:青色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更青。
5. 以:作为介词,表示原因、方式、目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常见词语分类列举
▪1、狱:官司、案件,监牢
▪2、讼:官司、打官司
▪3、囹圄:监狱
▪案发,诬陷或告发
▪4、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5、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
▪6、谮(zèn)、短:说别人的坏话,诬陷,中伤
▪7、构陷:构成罪名陷害
▪8、揭:揭发
▪9、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攻击别人的短处10、劾:检举揭发罪状
▪案发后,就要调查:
▪11、按、案:考察,追究,调查,巡视
▪调查后就要捉拿、逮捕:
▪12、执:捉拿
▪13、收:逮捕
▪14、系:拘囚、关押
▪15、表逃跑:遁、亡、逃、走
▪16、匿:躲藏
▪抓不到就要悬赏:
▪17、购:悬赏
▪抓到后就要审讯:
▪18、鞫:审讯
▪审讯时犯人招供:
▪19、引:招供、牵连。
▪有人就会受到牵连:
▪20、坐:因……而犯罪;连坐,因别人获罪而受牵连21、染逮:牵连、连累。
《后汉书皇甫规传》:及党事大起,天下名贤多见染逮。
▪22、当:判罪
▪23、论:判罪
▪24:决:判决
▪25、罪:惩罚,治罪
▪26.坐:定罪
▪27、表刑罚的: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笞(鞭打)、磔(把肢体分裂)、刖(砍脚)、族(族灭)、仗(杖打)、流、放(流放)、赭衣、械、黥(在脸上刺记号或文字)
▪28、徙:流放。
▪有时会赦免:
▪29、容、贷、恕、宽:宽恕,原谅
▪30、宥:宽恕、赦免
▪31、原:赦免,原谅
▪至此案件审结:
▪32、具:具结,定案。
具狱(狱具):案件具结
▪如果是冤案,会昭雪:
▪33、雪:洗刷,昭雪
•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4)表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试、假、代
•4)表恢复的:复、还
•5)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
•7)表辞去的:辞、致仕、告退、退、归故里、乞骸骨
•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 4.表主管的:知、典、主
•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缙绅
•8.表人物个性的:鲠直、耿、(仁)厚、矜、耿介、悫愿、刚毅、宽厚、骨鲠、正直、恺悌、聪、慧、敏、木讷、奸、佞、诈、狡猾、危行、阿谀、献媚、谄谗、谲
•9.表人物品行的:行、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登第、中第、状元、会元、解元、乡试•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骂、责、罹、戾、诟、谩•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杖、流、赭衣、械、•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缟、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榻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辔、逸、驭、御、驾、辕、辙•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对策、奏、表、疏、
•32.表朝见的:朝、觐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晏驾、薨、卒、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绶、冠、冕、巾、弁、弱冠、笄、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荒、欠收、
•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
•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48常见的官名、官司府名:
•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太尉:军事首脑
•知州:州一级行政长官。
知,管理
•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主簿:秘书
•郎中:尚书属下部员
•左右拾遗:唐代谏官
•巡抚:总揽一省行政军事长官
•总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侍郎侍中:官府侍卫
•宦官:宫廷内侍,又称太监
•太史:记史,管文书
•太守:郡一级行政长官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知县:县一级行政长官
•员外部:尚书下属官
•翰林学士:管文件,图书,侍读
•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校尉:汉代军事长官
•国子监:中央教育机构
•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丞相:相当于宰相
•先(祖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逸(马脱了缰绳、放纵)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如(到、往)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中(中伤、诬蔑别人使受损害)
•诬(捏造事实诬陷别人、欺骗言语不真实)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工(工匠、精巧、擅长、官吏)
•僭(超越本分、过分、虚假不真实)
•孤(幼年失去父亲)
•阪(山坡)
•容(宽容、容许、许可)
•贷(借出、借入、宽恕)
•狱(官司、诉讼案件、监牢)
•白(告诉)
•与(赞扬)
•多(赞扬)
•遽(急速、就、恐惧)
•勤(辛劳)
•尤(罪过过错、抱怨指责、优异杰出、特别尤其)•树(种植)
•给(食用丰足)
•劫(强夺、掠取、威逼、威胁)
•按(追究、考察、查办)
•赡(丰足充裕、供给供养)
•典(主持)
•令(美好、县令)
•差(病愈)
•执(捉拿)
•延(延请)
•省(减免)
•雅(平时)
•谢(道歉、推辞、告诉)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折(驳斥、指责使对方屈服)
•察(察举、考察后给予推荐)
•赧(因羞愧而脸红)
•竟(结束、完)
•坐(因……而犯罪、因为)•甫(才)
•寻(不久)
•祚(大堂前东面的台阶、帝位)•造(造访)
•过(拜访、经过、过失、责备)•弑(子杀父、臣杀君)
•用(财用、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