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语文出版社版七年级上册18《〈论语〉六则》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论语》六则(第1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18《《论语》六则(第1课时)教学案 语文版

18.《论语》六则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重点)2.熟练地朗读课文。

(重点)3.结合注释,理解并积累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

(重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出自儒家文化经典——《论语》。

二、自主预习1.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

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

有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三种体式。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2.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论.语(lún)诲.人不倦(huì)不亦说.乎(yuè)罔.(wǎnɡ)殆.(dài)不愠.(yùn)默而识.之(zhì)3.划分朗读节奏。

示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能把其他五则划分好朗读节奏吗?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4.结合课下注释,说说每一则的意思。

三、合作探究(一)指导翻译《〈论语〉六则》,并注意积累以下字词(1)通假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2)词类活用①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②不耻.下问(“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一词多义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可译为“然后”)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折,可译为“却”)(二)熟读成诵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导学案一、知识链接: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

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宋代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

古时有“六经”之说:诗、书、礼、易、乐、春秋,但是“乐”已失传。

②孔门弟子简介(1)冉求简介:冉求(前522~?),姓冉名求,字子有,亦称冉有、冉子、有子。

春秋末年鲁国人(今山东曲阜)。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卒年不详。

小孔子29岁。

出身微贱,与仲弓、冉伯牛同宗。

青年时作过鲁季氏家臣,后拜师孔子,并辞官随孔子周游列国。

鲁哀公五年(前490)秋,经公之鲁推荐,回鲁当上季氏家族的总管。

期间曾率鲁军击退齐军的侵犯,立下赫赫战功。

(2)颜回简介:颜回(前521~前481),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后世也称作“颜叔”,“颜生”。

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曲阜)人。

生于鲁昭公二十年(前521),卒亍鲁哀公十四年,比孔子小30岁。

在孔门弟子中,颜回以突出的德行修养而著称。

对于“仰之弥高”的孔门哲理,他坚守先生“不耻下问”的教会,一起毕生精力“研之弥坚”,“欲罢不能”,深得孔子的赞赏。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第18课《论语》六则导学案.doc

第18课《论语》六则导学案.doc

《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理解并拿握文中的重要字词,背il谍文;2.理解A Mil录中色含的道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3.结合课文内容,1K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重占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耍字词,掌握A Mil录中包含的道理。

难点理解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的主张,联系自身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il读法,导学自主法课时安排2课时课堂导入目前很多人开始重视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尤其是经典中的经典《论培》我们不得不学习,中央电视台曾经报道,全国已经有许许多多的小学生都已经会背《论语》了,那么在上课之前我先做个调查,在此之前你学习过《论培》吗?《论培》一共多少篇?《三字经》里怎么说?这节澡我们学习《论培》A«o教学过程—、简介孔子及《论语》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鲁国M!邑(今山东曲阜)人。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以后,孔子的思想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

《论培》属培录体散文,是孔子弟子负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等。

南耒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二、感知课文1.朗读正音:yue yun wang dai不亦说乎不愠hu i zayanyizhi默而识之诲哉焉矣点抜:“说”是通假字,通“悦”,愉快、高兴的意思;注意“罔”字的写法。

2.自由朋读课文,注意朗读停顿。

3.齐读课文,点抜难读句的停硕。

4.范读课文。

5.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F注释,理解课文,疏通文意。

三、疏通文意,指导翻译。

1.同桌之间互相翻译课文,共同解决翻译中的疑难间题,教师相机2.学生代表翻译课文,师生共同纠正翻译中的錯误。

四、熟读成ii,加深理解。

五、布置作业1.裁读谍文,理解文意,背诵课文;2.掌握课下注释。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8、论语

七年级语文上学期导学案18、论语

18、《论语》六则【学习目标】1、读顺课文,读准字音。

2、能掌握重点字词意思,能准确的翻译课文。

3、弄清作者在学习上提出的主张,了解文章的中心,掌握好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学习难点】虚词的用法【学习过程】【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1、知识链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它是儒家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最基本可靠的资料。

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文学常识(看文下注释结合工具书了解文题和作者)3、字词积累,读准下列加点字并注音。

(形、音、义整体识记)论.语不亦说.乎愠罔殆好.之者逾矩..4、解释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学法指导: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来完成,翻译句子先读句子,接着翻译重点字词,最后翻译句子。

一人翻译一句。

)说.:朋:愠:殆:罔:乐:择善而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请同学们找出带有“而”的句子,然后说说“而”在此句中是什么意义。

(学法指导:“而”常用作连词,表示顺承、转折、并列、递进、修饰等关系。

)表转折:表顺接:表修饰:【探究活动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主要讲了些什么?【探究活动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1、你认为这六则中哪几则在谈论学习态度?哪几则在谈论学习方法?哪几则谈学习效果?2、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很多是源于古代作品,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些并体会他们的含义吗?【探究活动四】跳读课文,学习写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探究活动五】拓展延伸,学以致用你能说说学习本文的收获吗?能否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呢!用一段话的形式来表达,要求语言凝练,层次要清晰。

晰。

【学后反思】。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3)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3)

21、《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而、殆、朋、说、立、矩”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言词句的含义。

2、难点:辩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法学法】本篇课文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开始,怎样学习是关键,着力抓把诵读,使学生当堂成诵,疏通文义后,让学生在课上背诵。

(全班齐背,再个别同学分行背诵)【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二、自学体验——走进文本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自学体验”1、走进作者1)、孔子,名,字,(时)家、家、家,儒家的人。

后世称其为“至圣”,后来的儒学大师孟子被称为。

(丘仲尼春秋末期思想教育政治创始亚圣)2)、《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它与、、合称为“四书”。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孔子言行《孟子》《中庸》《大学》)2、顺畅朗读课文1)明字音愠(yùn)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有(yòu)2)知节奏3、积累文言词汇【通假字】说,通“悦”,高兴,愉快。

罔,通“惘”,迷惑不解。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古今异义】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时今义:时间)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词类活用】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知识和新知识。

)【重点虚词】“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三种:顺接、转接和修饰。

表顺接,指用“而”字连接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在现代文中可以为“并且、而且、同时、从而,也可不义。

例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表转接,指用“而”字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却、可是、但是”。

18 《论语》六则_教案

18 《论语》六则_教案

18.《论语》六则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一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前三则。

第二课时释词、口译,分析后三则。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孔子和《论语》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先世宋国贵族。

少年时家境衰落。

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

50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经周游列国、终不再任。

晚年致力于教育,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还整理《诗》《书》,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谈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二、教师范读课文三、正字正音愠罔说——不亦说(悦)乎四、第一则1.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

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

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论语六则》 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六则》 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1《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论语》是中国先贤孔子的语录,《论语》中蕴含着孔子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此,本文将结合《论语六则》导学案,探讨如何运用《论语》教育引导学生的思维与行为。

一、《论语》的思想内涵《论语》是孔子的语录,其中有900多段孔子的言行记录,倡导约束自己、顺应天道、尊敬长辈、诚实守信等思想。

《论语》代表着中国的古代文化,表达了中国人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

二、《论语六则》导学案1、先行其言莫后其行,要做到言行一致。

孔子说:“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我们要讲话前,要先想清楚,“言必行,行必果”。

“言出必行,行出必成”,人们的话与行为不能不符,否则会破坏信任,使自己丧失道德信仰。

2、三人行必有我师,要学会虚心向他人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我们不能自视甚高,应该适时学习别人的长处以提升自己,但也要避免盲从错误的事物。

3、大事不糊涂,要做到谨慎行事。

“大事不糊涂,小事不馬虎。

”大事要慎重考虑,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地规划和思考,不得掉以轻心。

4、吃穿不是难事,讲德才是真问题。

“吃穿不是难事,讲德才是真问题。

”品德道德极为重要,不软弱,不屈服,心中有正义感是一个人最高贵的品质。

5、饮水思源,回报社会。

“饮水思源”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美德,要懂得感恩,回报社会。

回馈社会也是一种东西“不落偏信”的表现,是走向成功的对生涯。

6、追求卓越,学习进步“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一定要秉持“学习即进步”的信念,不断努力提升自己。

同时,努力追求卓越,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

三、基于《论语六则》教育的启示1、优秀的人格魅力来自于自律和规矩。

无论谁,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有自己的规矩、原则和底线,要对自己负责,斯人自扫不干他人燕。

【初中语文】论语六则导学案1 语文版

【初中语文】论语六则导学案1 语文版

课题:《<论语>六则》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备课人:备课时间:学习目标:1.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2.了解孔子及《论语》;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3.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重点: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背诵课文;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学习难点: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节奏停顿;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能准确翻译重要句子;课前自学提要:(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不亦说乎()不愠()罔()殆()默而识之()(二)用“/”为下面语句划开节奏停顿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

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

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称“六经”。

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

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

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需要我们去学习、继承。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4).doc

【最新精选】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4).doc

21、《论语》六则第二课时一、合作探究——解读文本1)、《论语》六则言简意深,表达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归纳起来谈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二方面的内容。

文章脉络第一则讲求学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主要谈知识巩固与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强调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第五则讲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做一个通情达理的人。

第六则讲修身的进程,必须经过从自律到自觉的飞跃,才能达到修养的最高境界。

2)、逐节学习第一节“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这些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实习(或温习)〈译〉学习了知识按时去实习它,这是很愉快的事。

“朋”指志同道合的人。

〈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知”了解。

“愠”怨恨。

“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译〉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三句话中都用了“不亦…乎”的句式,叫“反问”,我们现代汉语中也有。

第二节“故”指旧的知识,“新”指新的体会或发现。

〈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节“罔”指迷惑而无所得。

“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译〉只读书而不动脑筋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地空想,而不读书,就会弄得精神疲惫。

孔子在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四节好:喜欢乐:愉快,快乐〈译〉孔子说:“懂得的人不如喜好的人,喜好的人不如乐在其中的人。

”这一则所说的是学习的三种不同用心。

第五节“择”选择。

“善”好的地方。

“改”改正〈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好地方学习,对他们的不好地方(自己也有这方面问题),就应该注意改正。

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有老师。

第六节“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天命:指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从:听从,顺从矩:法度(译)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不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六十岁时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

《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

《论语六则》导学案(语文版七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及《论语》,背诵并默写课文。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和理解注释的基础上学会翻译课文3、学习文中所体现出来的学习态度、领会学习方法以及获得道德修养的启示。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目标2、3.。

课时安排:2课时预习案一、走近孔子和《论语》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创始者,被后世尊称为“圣人”。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

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全书共二十篇,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二、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清楚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给下列词语注音:不亦说乎愠罔殆焉逾矩2、划分朗读节奏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能把其他五则划分好朗读节奏吗?读一读,看谁读得好。

3、尝试背诵课文,比一比,看谁又快又准确。

4、结合注释,自己翻译课文,把注释里你认为是重点的地方标记出来,并把你的翻译写在下面。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直译,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意译则是译出原文大意。

翻译时应以直译为主,实在难以直译时可辅以意译。

人名、地名不译;单音节词语翻译成双音节词语(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四)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六)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优秀教案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优秀教案

《〈论语〉六则》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文意,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勤学好问,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从前有位很有名的老师,他总觉得自己学识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在洛阳城外,他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

他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

他连忙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

老人家听后说:“原来是你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迎候,研究学问你不并比我差,为何要拜我为师呢?”他听后,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

”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故事中的老师是谁吗?二、走近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

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成就: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

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导学案

至圣先师身已去,文章思想万年长。

《〈论语〉六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法指导】1、自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课文大意。

2、充分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语句,自主进行解释和翻译。

3、认真研究导学案,独立思考,限时30分钟完成;规范书写,运用好双色笔;小组合作探究,答疑解惑。

【知识链接】(一)关于《论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论语》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南宋朱熹将《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后成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官定必读书目。

另:与之并称的还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语录体: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彩,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

(二)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并称“孔孟”(孟子被尊称为“亚圣”)。

他的成就主要在晚年,晚年他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思想核心是“仁”,即仁爱、爱人。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8《论语》六则教学设计 语文版

18 《论语》六则【导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章语录的含义,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3.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4.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5.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课时计划】2课时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画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合作探究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火之光,电之光,能照亮世间的道路。

思想之光,能照亮人的精神世界。

谁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最伟大的十位思想家,我们中国的孔夫子排在第一位。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宋代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六则。

(教师板书《论语》六则)自学互研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

(1)字音:殆.(dài) 论.(lún)语说.(yuè) 罔.(wǎnɡ)好.(hào) 焉.(yān) 惑.(huò) 逾矩..(yú jǔ)(2)词义:说:愉快,高兴。

现在写作“悦”。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中指道德上修养高的人。

罔:迷惑不解。

通“惘”。

殆:危险。

文中是“学业上陷入困境”的意思。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2)

语文版初中语文七上《18《论语》六则》word教案 (2)

《论语》六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①掌握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本课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理解、掌握、背诵第一、二则。

教学过程一、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

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

在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具有深远的影响。

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

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

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

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整体感知1、教师放朗读全文的录音,学生听清朗读节奏的划分、停顿,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内容,疏通文义。

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提出疑问,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师生共同探讨。

三、师生互动1、提出初学文言文的学习要求。

明确: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做到朗读和背诵。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导学案1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8课《〈论语〉六则》导学案1

《〈论语〉六则》导学案1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学习重点: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学习难点: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预习1、介绍孔子和《论语》:(先谈谈对孔子的了解,再补充)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___,字______,_______期___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派创始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

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_____》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与谈论。

这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

南宋时,朱熹把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合为“四书”。

用“子曰”开头,称为格言体;一问一答,称为答问体;跟特定的对象展开谈话,称为对话体。

2、字词重点词句:罔():_____________殆():_____何以():______是以:_____。

(是:这(代);以:因)识():__________。

厌():_____诲():___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学习过程1、听课文朗读,并诵读课文,了解诵读的重要性。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初中语文《〈论语〉六则》导学案

初中语文《〈论语〉六则》导学案

《〈论语〉六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而”字的基本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前三则;2、理解前三则的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重点、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难点、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法指导1、通读全文,借助注解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读音,把握词义,翻译课文(把注解中没有的字音和词义标注到课本上);2、标记好未弄懂的字词句,与同学交流探究。

背景知识1 《论语》与孔子。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500多条言论,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以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

首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弟子3000,著名的有72人。

他整理了《诗》、《书》,并且编修了《春秋》,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流传起了重大的作用。

2、“四书”。

南宋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4、文言文翻译方法。

(1)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8)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9)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论语》六则导学案5

《论语》六则导学案5

第一课时知识链接:1.走进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

晚年修订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他被历代统治者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2.了解论语《论语》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全书二十篇,首创语录体,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并称“五经”,共称四书五经。

学习目标:1.读准字音,积累重点实词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练背诵课文【自主合作】1.读一读不亦说.乎()不愠.()不思则罔.()不学则殆.()吾十有.五()好.之者()不逾矩..()()2.找一找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不思则罔.()不学则殆.()好.之者()乐.之者()择其.善者()吾十有.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不逾.矩()3.译一译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虚词“而”的用法2.理解孔子的学习主张一、“而”的用法总结①表承接:就②表递进:而且③表转折:但是(1)学而.时习之()(2)人不知而.不愠()(3)温故而.知新 (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5)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二、合作探究1、孔子在学习方法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原话回答2、孔子在学习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原话回答3、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用课文原话回答4、孔子在与人交往的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六则》导学案
班级姓名座号
【课标要求】学习古诗文要多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强感悟和体会。

利用工具书,能读懂浅显文言文。

【学习目标】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并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难点)
【自主学习】
一、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说( ) 愠( ) 罔
( ) 殆( )
好之者( ) 乐之者 ( ) 亦( ) 矣( )
2、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
的、、,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仲尼。

在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提倡德治和教化。

教育方面,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

《论语》是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词语解释和翻译过关:
(一)、第一则
1、重点词语:
时:( )习:( )说:( ) 朋:( )知:( )愠:( )君子:( )
2、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为:
(二)第二、三则
1、重点词语:
故:新:知:可以:为:罔:殆:(三)第四、五、六则
1、重点词语:
4 好:乐:知:
⑤三:焉:择:其:善者:从:
6 有:立:惑:天命:耳顺:
自主学习部分主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下文注释,主动学习,课堂检测。

个别纠错并强调易错者。

【合作探究】
一、总结一词多义的现象:
而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之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善者而从之()默而识之()学而不思则罔()
文言虚词,是学习的难点。

在区别中让学生感悟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作用。

辨析“而”“之”的用法,掌握其中的规律,举一反三;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通假字:不亦说乎()吾十有五()
三、《〈论语〉六则》中总结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哲理句有哪些?
①:
1、求知态度②:
③:
①:
2、学习方法②:
③:
3、修身做人:
这六则是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论述,是方法还是态度,可以用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来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来判断其中的思想,先让就学生初步子判断,再指正,阐明判断原因。

【拓展延伸】看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心得。

主要是引导学生多阅读,开阔视野。

【练练测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字词积累)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焉.()罔.()殆(
..)
2.填空:(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
⑴《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 _ 的言行。

⑵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 __家。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字词积累)
⑴不亦说乎(说:)⑵人不知而不愠(愠:)
⑶温故而知新(新:)⑷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写出出自《论语》六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本题考查学生的成语积累)
5、翻译:(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字、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后反思:
对于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初一学生而言,文言文的学习再简单也有一定的难度。

会讲、会说、会背,但一动笔就会错。

文言句式特点特殊,一些规律需要一个学习的过程。

所以学习文言文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存在的问题:1、学生翻译欠佳,理解意思不透,翻译不能达到“信”“达”“雅”;
2、学生课堂参与面还不够,小组竞争机制的运用较好,但个别要跟踪;
3、文言文,细节上的理解和落实要加强,区别和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还需要加强。

七年级上册《〈论语〉六则》导学案答案:
【自主学习】
一、1、略2、略。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的一部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是有关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

从宋朝以来,《论语》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成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一)、第一则
1、略
2、“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二)第二、三则:1、略
(三)第四、五、六则1、略
【合作探究】
一、总结一词多义的现象:
学而时习之(顺承连词)
学而时习之(它,学过的知识。

代词)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
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但是)
之择其善者而从之(他们,他们的。

代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顺承连词)默而识之(它,知识。

代词)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却,但是)
二、通假字:不亦说乎(通“悦”愉快,高兴)
吾十有五(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三、《〈论语〉六则》中总结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的哲理句有哪些?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求知态度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③:其不善者而改之
①:学而时习之
2、学习方法②:温故而知新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修身做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练练测测】
1.2.3略4、温故知新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十而立
5、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