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第1节 专题训练及解析
高中政治选修三1第2章第1节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第一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
1.“一题多解”“给故事加上不同的结尾”等练习可以训练学生的( )A.聚合思维B.发散思维C.直觉思维D.常规思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方法的相关知识。
根据发散思维的含义,题干中“一题多解”“给故事加上不同的结尾”等练习都是根据已有信息进行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活动,故选B。
2.“水火不相容”,水能灭火。
但有人发现可燃物如果与空气隔绝也同样不会燃烧,于是人们发明了适应不同可燃物的“灭火器”。
这表明( )A.人的思维的能动性作用无比巨大B.人的发散思维具有独特性,可以找到新途径、新方法解决问题C.发明的价值是巨大的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答案】B【解析】发明了适应不同可燃物的“灭火器”,说明人们可以通过新的途径和方法解决难题,体现发散思维的独特性特征,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
故选B。
3.系鞋带太麻烦,人们发明了拉链。
鞋带不值多少钱,而手工制作的拉链价格很高,销路不好。
后来,有人把拉链用到钱包上。
有了这种新用途,拉链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于是,夹克衫、被罩等都用上了拉链。
治疗腹膜炎,经常要开刀去脓。
有的医生把“拉链”安到患者的肚皮上,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材料表明( )A.发散思维的思路具有变通性 B.发散思维的过程具有流畅性C.发散思维具有收敛性 D.发散思维的结果具有独特性【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发散思维的变通性特征。
拉链在多个方面广泛应用,体现了发散思维的思路具有变通性。
B、D两项不符合题意;C项表述错误。
故选A.4.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民主政治的发展,各种听证会应运而生,春运价格听证、市政府决策听证、阶梯电价听证……有关部门汇集各方面的信息作出科学、民主决策。
从科学思维角度看,这( ) A.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B.符合市场经济的特点C.运用了科学思维中的信息交合法 D.是检核表法的思维方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思维发散技法中的信息交合法的知识。
高二物理第2章第1节电源和电流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导体中电荷运动就形成电流B.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C.电流强是一个标量;其方向是没有意义的D.对于导体;只要其两端电势差不为零;电流必定不为零解析:选BD.电流产生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有自由电荷;二是有电势差.导体中有大量的自由电子;因此只需其两端具有电势差即可产生电流;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为安.2.关于电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电源的作用是在电源内部把电子由负极不断地搬运到正极;从而保持两极之间有稳定的电势差B.电源的作用就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C.只要电路中有电源;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D.电源实质上也是一个用电器;也需要外界提供能量解析:选B.电源的作用是维持正、负极之间恒定的电势差;这需要电源不断地将负电荷向负极聚集;将正电荷向正极聚集;外电路中自由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正极移动;在电源内部;需要将正极上的电子搬运到负极;维持电势差不变;故A错.从能量角来看;电源在搬运电荷的过程中;需要克服电场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B对.电路中有电流不仅需要电源;还需要电路是闭合的;故C错.电源是对电路提供能量的装置;故D错.3.给一粗细不均匀的同种材料制成的导体通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粗的地方电流大;细的地方电流小B.粗的地方电荷定向移动速率大;细的地方小C.各处的电流大小相同D.粗的地方电荷定向移动速率小;细的地方大解析:选CD.同一根导线上的电流相等;故C对.由I=nqS v知;D对.4.一个电解槽中;单位体积的正、负离子数都是n;每个离子带电荷量为q;正、负离子的平均定向运动速都为v;电解槽的横截面积为S;试求通过电解槽的电流.解析:在电解槽中;在垂直于v的方向上我们取一横截面;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这个横截面的正、负离子数均为N=v Sn;由于正负离子形成的电流同向;所以;电解槽中的电流为:I=错误!=错误!=2nqS v.答案:2nqS v一、选择题1.(临沂高二检测)关于电源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源的作用是能为电路持续地提供自由电荷B.电源的作用是能直接释放出电能C.电源的作用就是能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D.电源的作用就是使自由电荷运动起来解析:选C.电源并不是产生电荷的装置;它的作用是保持导体两端有一定的电势差;从而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产生;故只有C正确.2.金属导体中有电流时;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1;电子热运动速率为v2;电流的传导速率为v3;则()A.v1最大B.v2最大C.v3最大D.无法确定解析:选C.电场传播的速率(或电流的传导速率)等于光速;而电子无规则热运动的速率;常温下数量级为105 m/s;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数量级一般为10-5 m/s;所以C选项正确.3.在示波管中;电子枪2 s内发射了6×1013个电子;则示波管中电流的大小为()A.4.8×10-6 A B.3×10-13 AC.9.6×10-6 A D.3×10-6 A解析:选A.I=错误!=错误!=错误!A=4.8×10-6 A.4.有甲、乙两个由同种金属材料制成的导体;甲的横截面积是乙的两倍;而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乙是甲的两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甲、乙两导体的电流相同B.乙导体的电流是甲导体的两倍C.乙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是甲导体的两倍D.甲、乙两导体中自由电荷定向移动的速率大小相等解析:选B.由I=错误!知A错B对;由I=nqS v得:v甲=错误!v乙;所以C、D错.5.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储存环是长为240 m的近似圆形轨道;当环中的电流为10 mA时;若电子的速率为十分之一光速;则在整个环中运行的电子数目为()A.5.0×1011B.5×1019C.1.0×1013D.1.0×103解析:选A.电子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t=错误!s=8×10-6 s在圆形轨道上任取一横截面;则在t时间内整个环中的电子刚好都通过该截面;故环中具有电子的电量为:q=It=8×10-6×10×10-3 C=8×10-8 C环中具有电子数N=错误!=错误!个=5×1011个.故A对.6.如图2-1-3所示;一根横截面积为S的均匀长直橡胶棒上均匀带有负电荷;每米电荷量为q;当此棒沿轴线方向做速率为v的匀速直线运动时;由于棒运动而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图2-1-3A.v q B.错误!C.q v S D.q v/S解析:选A.在运动方向假设有一截面;在t时间内通过截面的电量Q=v t·q.等效电流I=错误!=v q;故A项正确.7.如图2-1-4所示;电解池内有一价的电解液;t s内通过溶液内截面S的正离子数是n1;负离子数是n2;设基元电荷为e;以下解释中正确的是()图2-1-4A.正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方向从A→B;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方向从B→AB.溶液内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电流抵消C.溶液内电流方向从A→B;电流I=错误!D.溶液内电流方向A→B;电流I=错误!解析:选D.正离子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负离子定向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移动;电流不能抵消;故A、B错.由于溶液内的电流是正、负离子共同形成的;故C错;D对.8.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为零);经一直线加速器加速;形成电流为I的细柱形质子流.已知质子源与靶间的距离为d;质子电荷量为e;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匀强电场;质子到达靶时的速为v;则质子源与靶间的质子数为()A.错误!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选B.设质子源与靶间的质子数为n;则I=错误!=错误!;n=错误!.9.铜的原子量为m;密为ρ;每摩尔铜原子有n个自由电子;今有一根横截面为S的铜导线;当通过的电流为I时;电子平均定向移动的速率为()A.光速c B.错误!C.错误!D.错误!解析:选D.假设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那么在t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自由电子数相当于在体积v t·S中的自由电子数;而体积为v tS的铜的质量为v tSρ;摩尔数为错误!;所以电量q=错误!.因电流I=错误!=错误!;于是得:v=错误!.二、计算题10.(1)在金属导体中;若10 s 内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为10 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多少安?(2)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0.5 m2;若10 s 内沿相反方向通过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均为10 C;则电解液中的电流为多少安?解析:(1)10 s内通过某一横截面的电量是10 C;所以I=错误!=错误!=1 A(2)正电荷形成的电流为I1=错误!=1 A负电荷形成的电流为I2=错误!=1 A因负电荷形成的电流方向与其定向移动方向相反;所以两种电荷形成电流方向相同.故电解液中的电流为:I=I1+I2=2 A.答案:(1)1 A(2)2 A11.导线中的电流是1 A;导线的横截面积为1 mm2.(1)在1 s 内;有多少个电子通过导线的横截面(电子电荷量e=1.6×10-19C)?(2)自由电子的平均移动速率是多大(设导体每立方米内有8.5 ×1028个自由电子)?(3)自由电子沿导线移动1 cm;平均要多少时间?解析:(1)N=错误!=错误!=错误!个=6.25 ×1018个.(2)由公式I=neS v.v=错误!=错误!m/s=7.4×10-5 m/s.(3)以这样的速率沿导线传播1 m 需用时t=错误!s=3.8 h.答案:(1)6.25×1018(2)7.4×10-5 m/s(3)3.8 h12.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质量为m;氢原子的电子在核的静电力吸引下做半径为r的匀速圆周运动;则电子运动形成的等效电流大小为多少?解析:取电子运动轨道的任一截面;在电子运动一周的时间T内;通过这个截面的电荷量q =e;则有:I=错误!=错误!再由库仑力提供向心力有:k错误!=m错误!·r得T=错误!错误!解得I=错误!错误!.答案:错误!错误!。
高中生物 第2章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课时精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生物试题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基础对点]知识点一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1.下列关于化学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C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B.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表现在无机环境中的元素在生物界中都存在C.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D.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答案 B解析因为C构成有机物的骨架,所以C是构成生物体的最基本元素,A正确;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是指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所特有的,B错误;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多数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重要功能之一是组成细胞中各种化合物,C正确;生物体的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Ca、Mg等,D正确。
2.“黄金搭档”维生素片中含Ca、Fe、Zn、Se等元素,其中属于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的是( )A.Ca B.Fe C.Zn D.Se答案 A解析大量元素为C、H、O、N、P、S、K、Ca、Mg等。
3.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细胞中水占鲜重百分比都一样B.O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之一,在人体细胞的干重中含量最多C.水是占细胞鲜重百分比最大的化合物D.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中都含有C答案 C解析不同细胞中水占鲜重百分比不一样,A错误;O是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之一,但在人体细胞的干重中含量最多的是C元素,B错误;细胞中的无机化合物如水和部分无机盐不含C,D错误。
4.研究表明缺硒可导致克山病。
克山病是一种地方性心肌病,急重症病人可发生猝死。
营养学和流行病学界专家认为,成人每天硒的摄取量约40~100 μg就可满足人体需要。
根据资料,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硒是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B.硒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C.硒的作用重大,只要有了硒,人体就能正常生长发育D.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答案 C解析人体生长发育需要多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而不是只要有硒,人体就能正常生长发育,C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2章第1节细胞中元素和化合物习题
第2章第1节一、选择题1.以下关于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细胞中常有的化学元素有60 种B.K 、Ca、 Zn 属于大量元素C.C 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因为 C 元素含量最多D.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解析:细胞内常有的元素有20 种,其中C、H 、O、 N、 P、S、 K 、 Ca、 Mg 等属于大量元素, Fe、 Mn 、 Zn、 Cu、 B、 Mo 等属于微量元素, A 、B 错误; C 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的元素,因为在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 C 错误;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D 正确。
答案:D2.下表是有活性的番茄细胞中的元素含量,以下列图是番茄细胞中化合物含量的柱形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元素a b c含量65%18%10%A .表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数量最多的元素也是aB.若图表示细胞鲜重,则甲化合物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表中的bC.若表示组成人体细胞的元素含量,则a、 b、 c 含量和番茄细胞中完好相同D.若图表示细胞完好脱水后化合物含量,则甲化合物拥有多样性,其必含的元素为C、H、 O、 N,其中 C 元素对应表中的a解析:表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a(氧元素 ),数量最多的元素是氢元素, A 错误。
细胞鲜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甲 ),甲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表中的a, B 错误。
组成人体细胞和番茄细胞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有差别, C 错误。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甲 ),蛋白质拥有多样性,组成元素为C、H 、O、N 等,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C,D 正确。
答案:D3.人们经常食用的肉类及蔬菜,消化吸取后,其中的成分大多被转变成人体自己的一部分,其根本源因是()A.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B.在不相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种类大体相同C.组成生物体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D.不相同生物的细胞内,组成它们的化学元素的含量大体相同解析:生物体总是不断地和外界环境进行着物质变换,有选择地从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无论相同生物还是不相同生物,组成它们的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种类大体是相同的,因此不相同生物间可进行物质变换。
高中生物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达标演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基础巩固]1.冬天人们比较喜欢吃涮羊肉,羊肉是羊通过吃草获得元素和化合物后同化形成的。
那么羊和草体内的各种化学元素( )A.种类差异很大,含量大体相同B.种类和含量差异都很大C.种类和含量都是大体相同的D.种类大体相同,含量差异很大答案:D2.下列关于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B.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表现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元素在生物体中都存在C.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功能之一是组成细胞的各种化合物D.构成细胞的大量元素包括 C、H、O、N、P、S、K、Ca、Mg答案:B3.在缺硼的土壤中最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A.小麦B.甘蔗C.玉米D.水稻答案:B4.占细胞干重50%以上的化合物是( )A.蛋白质B.水C.无机盐D.脂质答案:A5.下图所示是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及占细胞鲜重的百分比。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中,H和O相对含量都较大,主要原因是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
(2)C、N、H三种化学元素在细胞鲜重中共占比例为,而这三种元素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比例还不到1%,这个事实说明了。
(3)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例如(至少答出两种)。
答案:(1)水(2)3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3)微量Cu、Mn、B、Zn、Mo、Fe(答出其中两种即可)[拓展提高]6.下列关于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中存在无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元素B.微量元素含量少,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可有可无C.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D.同一生物的各种细胞中成分是相同的解析:细胞中的化学元素都来自无机自然界,细胞中不存在无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元素,A项错误;微量元素含量少,但在生物体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B项错误;细胞与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C项正确;同一生物的各种细胞中成分是有差异的,D项错误。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 第2章第1节 共价键(解析版))
第2章分子结构与性质2.1 共价键一.选择题(共12小题)1.原子轨道在两核间以“肩并肩”方式重叠的键是A.σ键B.π键C.氢键D.离子键【答案】B【解析】A. σ键是原子轨道在两核间以“头碰头”方式重叠的键,故A不选;B. π键是原子轨道在两核间以“肩并肩”方式重叠的键,故B选;C.氢键是已经与电负性很大的原子形成共价键的氢原子与另一个电负性很大的原子之间的作用力,不属于化学键,故C不选;D. σ键和π键是共价键的分类,故D不选。
故选B。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π键是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而形成的B.2个原子形成的多重共价键中,只能有一个是σ键,而π键可以是一个或多个C.s电子与s电子间形成的键是σ键,p电子与p电子间形成的键是π键D.共价键一定有原子轨道的重叠【答案】C【解析】A.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为σ键;以“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为π键。
故A正确;B.σ键是头碰头形成的,两个原子之间能形成一个,原子轨道杂化的对成性很高,一个方向上只可能有一个杂化轨道,所以最多有一个,故B正确;C.当pp电子云头碰头重叠时,形成σ键;肩并肩重叠时,形成π键,故C错误;D.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为σ键;以“肩并肩”方式相互重叠形成的共价键为π键,所以共价键一定有原子轨道的重叠,故D正确。
故选C。
3.下列对分子中σ键重叠方式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B C DH2HCl Cl2ClF两个氢原子的s轨道重叠氢原子的s轨道和氯原子的p轨道重叠一个氯原子的s轨道和另一个氯原子的p轨道重叠氯原子的p轨道和氟原子的p轨道重叠【答案】C 【解析】A、氢气全部是s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选项A正确;B、氯化氢中氢原子提供s轨道电子,氯原子提供p轨道电子,选项B正确;C、氯气全部是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选项C不正确;D、ClF全部是p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构建而成的,选项D正确。
第2章 第1节 第1课时 减数分裂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一定能够配对B.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一定都相同C.一个四分体一定是一对同源染色体D.一对同源染色体一定是一个四分体答案:C解析: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A项错误。
同源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一般都相同,但也有例外,如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状不同,B 项错误。
四分体是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后形成的,所以一个四分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C项正确。
只有两两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才能构成一个四分体,D项错误。
2.人的一个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形成23个四分体,则在减数分裂Ⅰ中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分别是()A.46条、92条、92个B.46条、0条、46个C.23条、46条、46个D.92条、92条、92个答案:A解析:23个四分体即23对同源染色体,有46条染色体,92条染色单体,92个核DNA分子。
3.以下细胞中既含有同源染色体,又含有染色单体的是()①有丝分裂中期细胞②有丝分裂后期细胞③减数分裂Ⅰ中期细胞④减数分裂Ⅱ中期细胞⑤减数分裂Ⅰ后期细胞⑥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A.①③⑤B.②③④C.①③④D.④⑤⑥解析:有丝分裂后期及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消失;减数分裂Ⅱ中期虽有染色单体,但不含同源染色体。
4.右图表示某高等动物细胞(2n)在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的染色体(a)、染色单体(b)、核DNA(c)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正常情况下,此时细胞内不可能发生()A.染色体在纺锤体的牵引下移向细胞两极B.存在于细胞中某一极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为2nC.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互换D.无同源染色体联会,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答案:B解析:图示表明此时细胞内的每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物理必修第二章第一节专题训练一、单选题1.在“练习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6V以下的直流电源B.在测量物体速度时,先让物体运动,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C.纸带上的点迹记录了物体运动的时间及位移信息D.纸带上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一定是0.02s2.做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经过A点时的速度为3m/s,这表示()A.质点在过A点后1s内的位移是3mB.质点在过A点前1s内的位移是3mC.若质点从A点做减速直线运动,则以后每1s内的位移是3mD.若质点从A点做匀速直线运动,则以后每1s内的位移是3m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A.打点计时器应使用交流电源B.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一端,并接好电源C.实验开始时,先释放小车,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D.打点结束后,先断开电源,再取下纸带4.在“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的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A.打点前,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要先接通电源,待计时器开始打点再释放小车B.计时器应使用6伏特以下的直流电源C.打点频率为50Hz,每四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1s D.实验中应使小车速度尽量小些5.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和第一章的方法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图所示。
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
下列思考有道理的是()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②这10个点中有6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 和B 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③在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 、D 、G 、I ),有六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 、E 、H 、J )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 、F )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6.小车拖动的纸带经过打点计时器后,在纸带上留下的点中有6个连续清晰的点,测出这6个点间的距离为18 cm ,则 ( )A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0.03m/sB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5m/sC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m/sD .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180m/s7.某人用打点计时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利用打出的一条纸带画出了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当电源频率为50Hz 时,打点计时器每隔0.05秒打一个点B .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C .小车在0.02t 秒时的速度大小是0.04/m sD .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20.04/m s8.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某同学利用纸带上的数据计算出了各计数点对应时刻小车的瞬时速度.然后她以速度v 为纵轴、时间t 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共描出了10个点,并“拟合”出了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如下图所示针对该同学作出的v—t图象,她所在的实验小组的其他四位同学分别交流了自己的看法: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图象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②这10个点中有8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紧挨在该条直线附近,只有F和B两个点离这条直线远;③在这10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A,D,G,I)能画出一条直线上,其余6个点都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E,H,J)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偏离直线较远的点(B,F)则可能是实验中出现失误造成的.对于以上四种看法,你认为有道理的是()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二、多选题9.关于误差和有效数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测出一个物体长为123.6cm,采用的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是厘米B.0.92与0.920含义是不一样的C.多测几次求平均值可减小系统误差D.0.082是三位有效数字,103.6cm是四位有效数字10.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下列关于作v t-图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只要确定了v t-图象中的两点,就可以得到小车运动的v t-图象,因此,实验只需要测出两组数据B.作v t-图象时,所取的点越多,图线就越准确C.作出的v t-图线应该通过所有的点,图线曲折也可以D .对于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说明误差太大,应舍去11.(多选)“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甲、乙两个图象为甲、乙两位同学从实验中得到数据后画出的小车运动的v -t 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小B .甲的实验误差比乙的实验误差大C .甲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没有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D .乙在实验中处理纸带时没有舍掉开头一些密集的点迹12.如下图所示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的s -t 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启动的时刻比乙早t 1秒B .当0<t <t 2秒时,甲做匀减速运动C .当t =t 2秒时,两物体相距最远D .当t =t 3秒 时,两物体相距s 1米三、实验题13.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 )。
高中物理 第2章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2019·梁河县校级期中)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如下说法正确的答案是( )A.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时只需打一条纸带,然后进展数据处理B.为使测量更为严谨,应把打下的第一个点作为第一个测量点C.为了便于测量,应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找一个适当的点作为计时起点D.两相邻测量点间的时间间隔必须是0.1 s解析:选C.小车在钩码的牵引下运动时,采用屡次测量,打出多条纸带,进展数据处理,有利于减小误差,故A错误;纸带上开始时密集的点,点距过小,测量误差较大,故应舍去,找一个适当的点作为计时起点,故B错误,C正确;选取计数点,可增加测量距离,减小测量过程所产生的误差,两相邻测量点间的时间间隔不一定取0.1 s,故D错误.2.(多项选择)(2019·南昌高一检测)在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如下关于作出v-t图象的说法中,正确的答案是( )A.只要确定了v-t图象中的两点,就可以得出小车运动的v-t图象,因此,实验只需要测出两组数据B.作出v-t图象时,所取的点越多,图线就越准确C.作出的v-t图线应该通过所有的点,图线曲折也可以D.对于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说明误差太大,应舍去解析:选BD.作v-t图象时,选取的点越多,作出的图线越准确,但由于实验存在误差,同一次实验得到的各点不可能全部在同一直线上,因此,应使落不到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以减小实验造成的误差.3.(2019·石家庄高一月考)在实验中,利用纸带上的数据得出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后,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某次实验中某同学描出的点如下列图.在直角坐标系上一共描出了10个点.如下思考有道理的是( )①这10个点无论如何也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小车运动的v-t图线不可能为一条直线,而应为一条光滑的曲线②这10个点中有6个点虽然不在一条直线上,但它们在一条直线附近,只有F 和B 两点离这条直线太远③在8个点当中只有4个点能画在一条直线上(A 、D 、G 、I ),有6个点不在该直线上,这条直线肯定不能表示小车运动的规律④与直线偏差较小的点(C 、E 、H 、J )可能是实验误差造成的,而与直线偏离较大的点(B 、F )如此可能是实验中出现错误造成的A .①③B .②④C .①②D .③④解析:选B.因为有误差,这些点才不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假设理想化,这些点将都在一条直线上,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故B 正确.4.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如下做法不能减小实验误差的是( )A .选取计数点,把每打五个点的时间间隔作为一个时间单位B .使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尽量小些C .舍去纸带上密集的点,只利用点迹清晰、点间间隔适当的一局部进展测量、计算D .选用各处平整程度、光滑程度一样的长木板做实验解析:选B.用A 项方法选取计数点可以使用于测量和计算的相邻点间的间隔增大,在用直尺测量这些点间的间隔时,在一次测量绝对误差根本一样的情况下,相对误差较小,因此A 正确;在实验中,如果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过小,打出的点很密,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较大,测量准确度会降低,因此小车的加速度略大一些较好,因此B 错误;为了减小长度测量的相对误差,舍去纸带上过于密集,甚至分辨不清的点是必要的,因此C 正确;如果实验中所用长木板各局部的平整程度和光滑程度不同,小车的速度变化会不均匀,从而导致实验误差的增大,因此在实验前对所用长木板进展挑选、检查是必要的,故D 正确.5.用速度传感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测得小车各时刻的瞬时速度如下:A .根据任意两个计数点的速度,用公式a =Δv Δt算出加速度 B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v -t 图象,量出其倾角θ,用公式a =tan θ算出加速度C .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由较远两点所对应的速度与时间,用公式a =Δv Δt算出加速度D .依次算出通过连续两个计数点间的加速度,算出平均值即为小车的加速度解析:选C.方法A 虽能求出其加速度,由于只利用了其中的两组数据,偶然误差较大,故A 错误;作图法是求物体加速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减小偶然误差的效果,但方法B 也是不行的,因两坐标轴的分度大小往往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同一组数据,可以画出许多倾角不同的图线,再加上测量角度时测量误差较大,故不能被采用,故B 错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v -t 图象,由图线上较远两点所对应的速度与时间,用公式a =Δv Δt算出加速度,选较远的两点可以减小误差,故C 正确;方法D 也具有与方法A 一样的缺点,如a 1=v 2-v 1T,a 2=v 3-v 2T ,…,a 5=v 6-v 5T ,求平均值时,a =v 6-v 15T,只用了v 6和v 1两组数据,偶然误差较大,故D 错误.6.某同学用打点计时器测量做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电源频率f =50 Hz ,在纸带上打出的点中,选出零点,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因保存不当,纸带被污染,如下列图,A 、B 、C 、D 是依次排列的4个计数点,仅能读出其中3个计数点到零点的距离:s A =16.6 mm ,s B =126.5mm ,s D =624.5 mm.假设无法再做实验,可由以上信息推知:(1)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s.(2)打C 点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结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解析:(1)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 s ,每隔4个点取1个计数点,如此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为T =5×0.02 s =0.1 s.(2)v C =s D -s B 2T≈2.5 m/s. 答案:(1)0.1 (2)2.57.(2019·营口期末)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1)用一条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该同学发现有如图1中的两种穿法,感到有点犹豫.你认为________(选填“A 〞或“B 〞)的穿法效果更好.(2)完成实验后,小明用刻度尺测量纸带距离时如图2,B 点的读数是________cm ,打点计时器每0.02 s 打一个点,如此B 点对应的速度v B =________m/s(v 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3)某实验小组中的四位同学利用同一条纸带分别作出了如图3所示的四幅v -t 图象,其中最规范的是________,由此图象得到的加速度是________m/s 2.解析:(1)由图可知,该打点计时器为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应放在复写纸的下方,故B 的效果更好.(2)由图可知,A 点的坐标为0.50 cm ,B 点的坐标为3.20 cm ,C 点的坐标为6.30 cm ; 打点计时器每0.02 s 打一个点,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v B =x AC 2T =6.30-0.502×0.02×10-2 m/s =1.45 m/s.(3)描完点后,先大致地判断这些点是不是在一条直线上,然后画一条直线,让这些点均匀地散落在这条直线的两侧,故C 错误;描绘图象时取坐标单位的时候不能随意,要使得大局部点落在整个坐标区域中,故B 、D 错误,A 正确;根据a =Δv Δt,结合图象,可知,v -t 图象的斜率即为纸带的加速度,如此a =0.50-0.210.6m/s 2=0.483 m/s 2. 答案:(1)B (2)3.20 1.45 (3)A 0.4838.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斜面倾角可调.电火花计时器所用交流电的周期为0.02 s .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乙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点未画出.(1)局部实验步骤如下:A .调整倾角,使小车能够匀速下滑.B .关闭电源,取出纸带.C .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D .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将纸带穿过限位孔.E .将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F .选择220 V 交流电源并接好电路.G .选择6~8 V 直流电源并接好电路.H .选择6~10 V 交流电源并接好电路.选择其中必需的实验步骤并按正确的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用字母填写).(2)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 =________.(3)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周期不正常,比的T 略大,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加速度的测量值与实际值相比_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解析:(1)由于电火花计时器应用220 V 交流电,因此G 、H 不选,另外由于只测加速度,不用平衡摩擦力,A 步骤不选,具体步骤为:先固定打点计时器,后接好电源,放好小车,连好纸带,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最后断开电源,取出纸带,因此步骤是FDECB(DFECB).(2)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 =0.1 s ,设A 到B 之间的距离为x 1,以后各段分别为x 2、x 3、x 4、x 5、x 6,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Δx =aT 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得:x 4-x 1=3a 1T 2x 5-x 2=3a 2T 2x 6-x 3=3a 3T 2为了更加准确地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得:a =13(a 1+a 2+a 3),即小车运动的加速度计算表达式为:a =d 6-d 3-d 39T 2=d 6-2d 39T2. (3)交变电流的周期T 略大,使得打点时间间隔变长,最后测量的Δv 偏大,而计算时认为周期T 正常,因此测量加速度的值偏大.答案:(1)FDECB(DFECB) (2)d 6-2d 39T2 (3)偏大 9.(2019·嘉兴期末)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实验中(1)如图甲所示,所用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________ ;A .直流220 VB .交流220 VC .直流6 VD .交流6 V(2)某次实验得到如图乙所示的一条清晰纸带,截取了其中一段用刻度尺(单位: cm)进展测量,在纸带上标注了A 、B 、C 、D 、E 、F 、G 共7个计数点(每两个点迹标注一个计数点),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为50 Hz ,取计数点A 对应时刻为0.其中计数点E 所在位置的刻度尺读数为________cm ,小车加速过程中DF 段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用这一速度表示小车通过E 点时的瞬时速度,并将其描在坐标纸上(见答题卷,其中B 、C 、D 、F 四个点已描点完成).请同学们在坐标纸上拟合图线,并求解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 =________m/s 2(计算结果保存两位有效数字).解析:(1)电火花打点计时器的工作电压为交流220 V ,而电磁式打点计时器,其工作电压为交流4~6 V ,图中为电火花打点计时器,故B 正确,A 、C 、D 错误.(2)计数点E 所在位置的刻度尺读数为14.50 cm ,DF 段的位移为:x DF =(19.15-10.30) cm=8.85 cm ,如此重物下落过程中DF 段的平均速度为:v -=x DF 2T =8.85×10-24×0.02 m/s =1.1 m/s.根据描点作图,速度与时间图象如下列图.图线的斜率为加速度,为:a =Δv Δt = 1.22-0.70〔20-2.4〕×10-2 m/s 2=3.0 m/s 2. 答案:(1)B (2)14.50 1.1 3.010.在用电火花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图甲是一次记录小车运动情况的纸带,图中A 、B 、C 、D 、E 为相邻的计数点,相邻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电源频率为50 Hz).(1)根据运动学有关公式可求得v B =1.38 m/s ,v C =________m/s ,v D =3.90 m/s.(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2)利用求得的数值在图乙所示坐标纸上作出小车的v -t 图象(从打A 点时开始计时).利用纸带上的数据求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________m/s 2.(结果保存三位有效数字)(3)将图线延长与纵轴相交,交点的纵坐标是0.12 m/s ,此交点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打C 点时对应的速度为 v C =x BD 2T =60.30-7.500.2cm/s =264 cm/s =2.64 m/s. (2)用描点法作出小车的v -t 图象如下列图.由图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v D -v B t D -t B =3.90 m/s -1.38 m/s 〔3-1〕×10-1s=12.6 m/s 2. (3)此交点表示从A 点开始计时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0.12 m/s. 答案:(1)2.64 (2)见解析图 12.6(3)从A 点开始计时时,小车的速度大小为0.12 m/s。
新教材(学习指导)第2章第1节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含解析
第一节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图表,解释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说明其开发利用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了解耕地资源的价值;运用图表,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的分布。
(区域认知),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特点。
(综合思维),分析我国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地理实践力),分析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一、中国耕地资源1.什么是耕地资源耕地是由自然土壤发育形成的、能够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并具备可供农作物生长、发育、成熟的自然环境。
2.耕地数量与空间分布(1)数量:截至2017年末,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35亿公顷(20.23亿亩)。
(2)分布特点:我国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半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3.耕地质量(1)划分:我国耕地质量主要依据地貌、土壤、水文、气候、农田基本建设、作物产量等因素划分为优、高、中、低四个等级。
(2)耕地质量特点:我国耕地总体质量稳定,总体偏低。
从全国分布来看,东部、中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高,西部地区耕地质量总体较低。
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我国耕地具有以下特点:1.人均耕地少我国耕地总量多,人均少。
2.分布不均衡我国土地面积辽阔的西部地区耕地资源相对匮乏,质量也较低;其他几个地区则相反。
3.耕地后备资源有限。
4.耕地质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的利用方式不当,土壤大面积退化;二是部分地区由于种粮收入少、耕作条件差等原因造成弃耕;三是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耕地的破坏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等问题。
1.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关系(1)保障粮食安全,必须保护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自然基础,是粮食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农业科技等。
(3)粮食安全①重要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方面。
②概念:粮食安全是指保证人们随时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
③粮食安全不仅包括数量供求平衡,还包括空间结构平衡、品种结构平衡以及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3第2章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 课后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第1节植物细胞工程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 (1)2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 (7)1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基础达标]题组一细胞的全能性1.下列最容易表达出细胞的全能性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B.葡萄枝韧皮部细胞C.兔的肝脏细胞D.鼠的神经细胞【答案】B【解析】由于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兔的肝脏细胞和鼠的神经细胞都是动物细胞,而葡萄枝韧皮部细胞为植物细胞。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比动物细胞的全能性高,容易表达出全能性。
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
2.下列实例中,能够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 )A.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B.克隆羊多莉的获得C.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D.胡萝卜韧皮部细胞经植物组织培养产生完整植株【答案】D【解析】小鼠腺细胞的自我复制的结果是细胞数量的增多,不是完整生物体(或分化成其他各种细胞),不能体现出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克隆羊多莉的诞生说明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是具有全能性的,B错误;壁虎断尾后重新长出尾部属于器官的再生,是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并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C错误;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出植株属于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D正确。
3.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植物体只有体细胞才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B.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C.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所含基因不同D.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反映植物种子具有全能性【答案】B【解析】植物体中,体细胞和生殖细胞都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A错误;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只有处于离体状态时才有可能表现出全能性,B正确;植物体内某些体细胞没有表现出全能性,其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不是所含基因不同,C错误;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成植株,这属于自然生长过程,不能反映全能性,D错误。
题组二植物组织培养4.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包括( )①培养基的配制②外植体的选取③激素的运用④消毒⑤温度、pH、光照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答案】A【解析】离体的植物组织和细胞,对营养、环境条件要求相对特殊,需要配制适宜的培养基,①正确;不同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即使是同一种植物材料,因器官来源及其生理状况、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等不同也会影响实验结果,②正确;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③正确;植物组织培养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因此要对外植体进行消毒,④正确;植物组织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pH,还需要适时的光照(脱分化避光,再分化需要光),⑤正确,故A正确。
高中物理鲁科版必修第三册:第2章 第1节 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 含解析
第2章电势能与电势差第1节静电力做功与电势能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1.(多选)光滑绝缘水平面上有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小球A、B,小球A通过绝缘轻弹簧与竖直墙相连,如图所示。
让小球B在外力F作用下缓慢向右移动,移动中两小球的电荷量不变,则下列对两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的分析正确的是()A.外力F对系统做正功,弹性势能增大B.外力F对系统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C.静电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电势能增大解析在小球B向右移动的过程中,外力对系统做正功,两球间距离增大,它们之间的静电力减小,因此弹簧的伸长量减小,弹性势能减小,故A错误,B正确;由于两球间距离增大,静电力做负功, ,故C错误,D正确。
答案BD如图所示,一带负电粒子以某速度进入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中,在电场力作用下形成图中所示的运动轨迹。
M和N是轨迹上的两点,其中M点在轨迹的最右点。
不计重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粒子在M点的速率最大B.粒子所受电场力沿电场方向C.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度不变解析粒子带负电,所受电场力沿电场反方向,在接近M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做负功,离开M点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所以在M点粒子的速率应该最小,A、B错误;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所受电场力不变,加速度不变,C正确;因为动能先减小后增加,所以电势能先增加后减小,D错误。
答案C(多选)在真空中A、B两点分别放置等量异种电荷,在电场中通过A、B两点的竖直平面内对称位置取一个正方形路径abcd,如图所示。
现将一电子沿abcd移动一周,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由a→b电场力做正功,电子的电势能减小B.由b→c电场对电子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为零C.由c→d电子的电势能一直增加→a电子的电势能先减小后增加,电势能变化量为零解析由a→b电场力做负功,A项错误;由b→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但总功为零,B项正确;由c→d,电场力一直做正功,电势能一直减少,C项错误;由d→a,电场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总功为零,则电势能的变化为零,D项正确。
高中物理 第2章 第1节 感应电流的方向(含解析)2
感应电流的方向1.探究感应电流的方向(1)实验探究甲将螺线管与电流计组成闭合回路,分别将条形磁铁的N极、S 极插入、抽出线圈,如图甲所示,记录感应电流方向如图乙所示。
乙(2)实验记录①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反;②当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与原磁场的方向相同。
若将产生感应电流的线圈等效为条形磁铁,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对原条形磁铁的作用情况?解析:可以根据“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来判断。
2.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3.右手定则(1)使用方法:伸开右手,让拇指与其余四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使拇指与并拢的四指垂直;让磁感线垂直穿入手心,使拇指指向导体运动的方向,其余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感应电流的方向。
(2)适用范围:适用于闭合电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的情况。
1.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2.感应电流的磁场一定与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反向(×)3.楞次定律可以判断不闭合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解析:1.根据楞次定律可知,1正确。
2.可能反向也可能同向,2错误。
3.楞次定律可以判断闭合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也可以判断不闭合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方向,3正确。
1.因果关系楞次定律反映了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因果关系,磁通量发生变化是原因,产生感应电流是结果,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
2.“阻碍”的理解3.“阻碍”的表现从能量守恒定律的角度,楞次定律可广义地表述为:感应电流的“效果”总是要反抗(或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常见的情况有三种:(1)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增反减同)。
(2)阻碍导体的相对运动(来拒去留)。
(3)通过改变线圈面积来“反抗”(增缩减扩)。
4.应用楞次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明确所研究的闭合回路和原磁场方向―→判断闭合回路内原磁场的磁通量变化―→由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由安培定则根据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判断出感应电流方向[典例1] 如图所示,在磁感应强度大小为B、方向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有一质量为m、阻值为R的闭合矩形金属线框abcd 用绝缘轻质细杆悬挂在O点,并可绕O点摆动。
2019-2020学年高中化学 第2章 第1节 第2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分散系及其分类一、基础巩固1.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直径小于200 nm的粒子。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直径最小的是( )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KNO3溶液,A项、B项属于胶体,C项属于浊液,D项符合题意。
2.英国《自然》杂志曾报道说,科学家制造出一种臂长只有7 nm 的纳米级镊子。
这种镊子能钳起分子或原子,并对它们随意组合。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的粒子直径与纳米粒子具有相同数量级的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1~100nm之间。
3.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A.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B.向水中加入食盐得到的分散系C.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D.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溶液形成的是Cu(OH)2悬浊液,最不稳定;B为NaCl溶液,D为Na2CO3溶液,最稳定;C为Fe(OH)3胶体,属于介稳体系。
4.下列性质既可能是胶体所具有的,也可能是溶液所具有的是( )A.光线照射时,从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B.加入少量稀硫酸立即产生沉淀C.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D.分散质粒子不能透过滤纸项溶液不具有丁达尔效应;B项,稀硫酸可以使胶体发生聚沉,也可以和钡盐溶液反应生成BaSO4沉淀;C项错误,因为胶体的分散质粒子在1~100nm之间;D项,溶液和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均能通过滤纸。
5.向少量沸水中滴加几滴饱和氯化铁溶液,并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时停止加热,此时当光束通过该红褐色液体时,从侧面可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该红褐色液体是( )A.溶液B.胶体C.悬浊液D.乳浊液,说明该液体会产生丁达尔效应,因此,该红褐色液体属于胶体。
6.下列有关分散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食盐溶液静置后会分层,下层比上层咸B.悬浊液中一定不含直径小于1 nm的粒子C.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D.Al(OH)3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降,达到净水目的,A项错误;悬浊液中分散剂粒子,也可能有某些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B项错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丁达尔效应是胶体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C项错误。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2章 第1节(附答案解析)
第二章第一节一、选择题1.(2015·河北邢台一中高一3月月考)“能源分类相关图”如图所示,四组能源选项中全部符合图中阴影部分的能源是()A.煤炭、石油、潮汐能B.水能、生成物、天然气C.太阳能、风能、沼气D.地热能、海洋能、核能【解析】阴影部分三者共有,即使来自太阳的能源又属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A.煤炭、石油不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错误;B.天然气是化石能源,不属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错误;C.太阳能、风能、沼气符合三者条件,正确;D.核能不是来自太阳的能源,错误。
【答案】 C2.(2015·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一下学期4月月考)下列反应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①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②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③锌粒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④Ba(OH)2·8H2O固体与NH4Cl固体反应⑤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A.②④B.①⑤C.①③④⑤D.①④⑤【解析】①二氧化碳与赤热的炭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吸热反应;②葡萄糖在人体内氧化分解是放热反应;③锌粒与稀H2SO4反应制取H2是放热反应;④Ba(OH)2·8H2O固体与NH4Cl固体反应是吸热反应;⑤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CO2转化为葡萄糖是吸热反应,答案选D。
【答案】 D3.(2015·湖南省五市十校高一下学期期中)对于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述正确的是()A.放热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断开化学键的过程会放出能量C.加热才能发生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D.氧化反应均为吸热反应【解析】A.放热反应是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化学反应,正确;B.化学键断开时需要吸收能量,错误;C.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反应常温下加快进行,是吸热反应,错误;D.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吸热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如燃料的燃烧反应属于氧化反应,但是放热反应,错误,答案选A。
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2同步测试题:第2章 第1节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含答案解析)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同步测试题1、直线3x+y+1=0和直线6x+2y+1=0的位置关系是2、两直线: 0cos sin =-+a y x θθ与0sin cos =--b y x θθ的位置关系是3、直线2x-4y+7=0和直线x-2y+5=0的关系4、 如果直线ax+2y+2=0与直线3x-y-2=0平行,则系数a=5、若直线052=+-y x 与直线062=-+my x 互相垂直,则实数m 的值为6、已知两条直线01:1=-+y x l ,023:2=++ay x l 且21l l ⊥,则a =7、 已知过点(2,)A m -和(,4)B m 的直线与直线012=-+y x 平行,则m 的值为8、若直线20mx y m +-=与直线(34)10m x y -++=垂直,则m 的值是9、过点(1,0)且与直线x-2y=0平行的直线方程是10、过点(1,3)P -且垂直于直线032=+-y x 的直线方程为11、直线过点(-1,2),且与直线2x-3y+4=0垂直,则直线的方程是12、直线l 过点(2,1),且与0132=+-y x 平行的直线方程是13、直线l 过点(2,1),且与0132=+-y x 垂直的直线方程是14、经过直线0323:,0532:21=--=-+y x l y x l 的交点且平行于直线032=-+y x 的直线方程15、直线x+m 2y+6=0与直线(m-2)x+3my+2m=0没有公共点,则实数m 的值为16、已知直线12:(3)(4)10,:2(3)230,l k x k y l k x y -+-+=--+=与平行,则k=17、1:60l x my ++=和2:(2)320l m x y m -++=,当m =_______时1l ∥2l ;当m =_____ _时1l ⊥2l ;当__________时1l 与2l 相交;当m =_______时1l 与2l 重合;18、直线12:(3)(4)10,:2(3)230,l k x k y l k x y -+-+=--+=与当k =_______时1l ∥2l ;当k =_______时1l ⊥2l ;19、要使直线l 1:m y m m x m m 2)()32(22=-+-+与直线l 2:x-y=1平行,求m 的值.20、直线l 1:a x +(1-a)y=3与直线l 2:(a-1)x +(2a+3)y=2互相垂直,求a 的值21、已知两条直线()1:3453l m x y m ++=-,()2:258l x m y ++=; 求m 为何值时,1l 与2l (1)相交;(2)平行;(3)垂直.。
高中政治选修三第2章第1节“逻辑”的多种含义 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第一框“逻辑”的多种含义同步练习(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
1.“逻辑”有多重含义。
下面的“逻辑”一词,与“规律”同义的是( )A.写文章要讲逻辑B.跨过战争的艰难路程之后,胜利的坦途就到来了,这是战争的自然逻辑C.毛泽东同志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D.艾奇逊当面撒谎,将侵略写成了“友谊”……美国老爷的逻辑,就是这样【答案】B【解析】A项中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与题意不符;B项中的“逻辑”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应选;C项中的“逻辑”是指“逻辑学知识”,与题意不符;D项中的“逻辑”是指“表示某种特殊的立场观点或论证方法”,与题意不符。
2.爱好逻辑的小华在网上购买逻辑学入门书籍。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有那么多的“逻辑学”:逻辑学、形式逻辑、辩证逻辑……这些“逻辑学”之间的关系是( )A.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B.形式逻辑包含逻辑学和辩证逻辑C.逻辑学包含形式逻辑,形式逻辑包含辩证逻辑D.逻辑学包含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包含形式逻辑【答案】A【解析】逻辑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历史上人们曾把所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都称为逻辑学。
随着学科分化,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思维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A项正确。
3.有人说推理的形式结构有好坏之分。
把握好的形式结构( )①是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②是辩证逻辑的核心任务③能确保从正确的前提得到正确的结论④能确保从错误的前提得到正确的结论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①③正确。
②:该选项与不符合题意,②排除。
④:该选项中“确保”错误,④排除。
故本题选A。
4.“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人教版生物必修一课时达标练附解析第2章第1节
第2章第1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一、选择题1.在番茄幼苗的培养液中,除了必需的微量元素、NH+4、PO3-4和CO2外,还必需的大量元素有()A.C、H、O、N B.K、Ca、Mg、FeC.Mn、Mo、Cu、Zn D.K、Ca、Mg、S2.有着“植物大熊猫”和世界上最长寿树种美称、在地球上已有250万年历史的红豆杉,入选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珍稀植物展出品种。
其体内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和最基本的化学元素分别是()A.C和O B.C和HC.O和C D.H和O3.下列有关图示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如果该图为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则m中含有的元素为H、OB.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则m是蛋白质C.如果该图表示的是组成活细胞的元素含量,则m是氧元素D.如果该图表示的是活细胞中的元素,则其中Mo的含量很少4.如图所示,容器底部是培养基,其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全部养分,如果有人在配制培养基时使用了NH4NO3、KNO3、CaCl2·2H2O、MgSO4·7H2O、螯合铁溶液、微量元素溶液,但缺少了一种必需元素,为补充这种元素,应添加的化合物是()A.Ca(NO3)2B.KClC.KH2PO4D.K2SO45.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虽然很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
这可通过下面的哪一实例得到证实()A.缺Mg时叶片变黄B.油菜缺B时只开花不结果C.动物血液中钙盐的含量太低会抽搐D.缺P会影响ATP的合成6.下列哪组试剂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热()A.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B.苏丹Ⅲ染液鉴定脂肪C.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D.碘液鉴定淀粉7.下列关于“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加入斐林试剂后,液体呈现无色,加热后出现砖红色B.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用75%的酒精洗去花生子叶表面的苏丹Ⅲ浮色C.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经改造后,可用于唾液淀粉酶的鉴定D.鉴定豆浆中的蛋白质时,先加NaOH溶液,振荡后加入等量的CuSO4溶液8.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生物组织中还原糖检测的实验(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实验材料选择方面,用苹果比用植物叶片的效果要好B.在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加入石英砂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还原糖的溶解C.用于该实验检测的斐林试剂也可用于检测蛋白质,只是添加试剂的顺序不同D.由于斐林试剂不稳定,在使用斐林试剂时要先加0.1 g/mL的NaOH溶液,后加入0.05 g/mL的CuSO4溶液9.某生物兴趣小组在野外发现一种组织颜色为白色的不知名野果,该小组把这些野果带回实验室欲鉴定其中是否含有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对该野果进行脂肪的鉴定实验不一定使用显微镜B.若对该野果的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出现较深的砖红色,说明该野果中含有大量的葡萄糖C.进行蛋白质的鉴定时可用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代替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因为它们的成分相同D.进行还原糖鉴定实验结束时将剩余的斐林试剂装入棕色瓶,以便长期保存备用10.分析下表,可推测()溶液双缩脲试剂碘液斐林试剂甲+--乙-++-甲、乙混合+++注:A.甲溶液含有淀粉B.乙溶液含有还原糖C.混合溶液不含淀粉D.混合溶液含有淀粉酶11.向盛有一定面糊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α淀粉酶,65 ℃(α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水浴保温后,先后加入1 mL 0.1 g/mL的NaOH溶液和4滴0.01 g/mL CuSO4溶液,摇匀后,试管内立即出现的现象是(α淀粉酶是蛋白质,能水解淀粉,但自身不消耗)()A.产生砖红色沉淀B.溶液呈蓝色C.溶液呈现紫色D.溶液不变化12.科学家在利用无土栽培法培养一些名贵花卉时,培养液中添加了多种必需化学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训练及解析1.下列各组物质中肯定全都属于纯净物的是()A.液氯和氯水B.二氯甲烷和丁醇C.七水合硫酸亚铁和硫酸亚铁D.蔗糖和淀粉解析:选C。
A项中的氯水为混合物;B项中的丁醇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如1-丁醇、2-丁醇等;D项中的淀粉是混合物。
2.近期出版的德国著名行业杂志《应用化学》上刊登文章介绍:某中德联合研究小组设计制造了一种“水瓶”,用富勒烯(C60)的球形笼子做“瓶体”,一种磷酸盐做“瓶盖”,恰好可将一个水分子关在里面。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双氧水、水玻璃都是纯净物B.石墨和C60互为同位素C.磷酸钙中所含元素都是短周期元素D.一定条件下石墨转化为C60是化学变化解析:选D。
本题以高科技为切入口,将有关物质组成、分类的概念与物质结构融合于试题中。
本题中水和双氧水是纯净物,水玻璃是Na2SiO3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A错误;石墨和C60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D正确;磷酸钙中钙元素是长周期元素,C错误。
3.现有C、CO、CO2、Na2CO3四种物质,采用下列分类标准,无法将其中两种归为一类的是()A.是否具有还原性B.是否为氧化物C.碳元素的化合价是否相同D.是否为电解质解析:选D。
A项,C、CO均具有还原性,CO2、Na2CO3不具有还原性;B项,CO、CO2为氧化物,C、Na2CO3不属于氧化物;C项,C与CO中C元素化合价不同,CO2与Na2CO3中C元素均为+4价;D项,C不是电解质,CO、CO2为非电解质,Na2CO3为电解质,无法将C和Na2CO3归为一类。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化学变化不产生新元素,产生新元素的变化不是化学变化B.根据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C.向25 mL沸水中逐滴加入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可以制得Fe(OH)3胶体D.某微粒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则该微粒可能是一种分子或一种离子解析:选D。
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是区分溶液、浊液、胶体最本质的属性,B正确;当微粒的电子数等于质子数时,微粒应为不带电的中性微粒,不可能为离子。
5.洪水过后,医疗队开赴受灾一线后,首先开展的工作是解决人们的饮水问题。
受灾地区到处都是水,但水质污染严重,水体中含有的杂质较多,水中所含的杂质按其颗粒大小及存在的形态可分为悬浮物质、胶体物质和溶解物质三类。
(1)悬浮物的主要特征是在动水中呈悬浮状态,在静水中的状态是密度小者上浮、密度大者下沉。
水体中密度小的悬浮物主要有枯枝水草、浮游生物(如藻类、细菌或原生动物)等;密度大的悬浮物主要是泥沙、大颗粒黏土、矿物质废渣等。
医疗队要利用这种水制备初步能够被使用的水(杀菌后可以饮用),下列制备方法切实可行的是________(填编号,下同)。
A.静置取上层水B.太阳底下曝晒、蒸发,收集蒸馏水C.加热制取蒸馏水D.用活性炭处理,然后过滤,取清水E.用沙子过滤,取其清水(2)地上水中的胶体杂质主要是硅酸胶体、黏土胶体(或少量的蛋白质和腐殖质等胶体)。
胶体杂质的特征是在水中相对稳定,静置多时也不会自然沉淀。
医疗队为了快速制取清水,可以在浑浊的水(浑浊的水中胶体微粒多带负电荷)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
A.氢氧化铝B.氢氧化铁C.明矾D.高铁酸钠(Na2FeO4)解析:(1)可以联系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的过滤操作,但最后制取的水必须是澄清的,A中上层水还有悬浮物,所以A不可行;B、C用日光曝晒、蒸发制备蒸馏水的方法不可取,因为操作麻烦,制得的蒸馏水量太少;选项D、E是正确的,特别是利用沙子对浑浊的水进行过滤是最好的方法。
(2)因为浑浊水中的胶体微粒多带负电荷,所以加入的物质产生的胶体微粒需要带正电荷,而氢氧化铁、氢氧化铝是固体,在溶液中不能成为胶体,明矾中的铝离子可以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高铁酸钠(Na2FeO4)中的Fe(+6价)在水中可被水还原为Fe3+,从而形成氢氧化铁胶体。
金属的氢氧化物胶体微粒一般带正电荷,所以可以与浑浊水中的胶体微粒发生凝聚,起到净水的作用。
答案:(1)DE(2)CD1.(2010·高考福建卷)下列有关化学研究的正确说法是()A.同时改变两个变量来研究反应速率的变化,能更快得出有关规律B.对于同一个化学反应,无论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的焓变相同C.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D.从HF、HCl、HBr、HI酸性递增的事实,推出F、Cl、Br、I的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解析:选B。
如果同时改变两个变量,不能确定是哪一个变量影响的,A错误;依据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C错误;用酸性判断非金属性强弱应该用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判断,D错误。
2.(2010·高考北京卷)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解析:选B。
B项,CH4、C2H4均为易燃气体。
3.(2009·高考广东卷)下列说法都正确的是()①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②四川灾区重建使用了大量钢材,钢材是合金③“钡餐”中使用的硫酸钡是弱电解质④太阳能电池板中的硅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位置⑤常用的自来水消毒剂有氯气和二氧化氯,两者都含有极性键⑥水陆两用公共汽车中,用于密封的橡胶材料是高分子化合物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⑥C.①②⑤⑥D.③④⑤⑥解析:选B。
解答组合型选择题要关注选项组合。
三角洲的形成与胶体的形成有关,①正确,则排除D选项;硫酸钡是难溶性盐,属于强电解质,③错误,则排除A选项;氯气是非金属单质,分子中只含有非极性键,⑤错误,则排除C选项。
1.(2012·北京市海淀区高三综合练习)分类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
某同选项甲乙、丙、丁①常见干燥剂浓硫酸、石灰石、碱石灰A.①②B.④⑤⑥C.②④⑥D.①⑤⑥解析:选C。
化学的灵魂是概念。
准确、深刻地理解基本定义和概念,是学好化学的有效途径,在高考中很多错误都是由概念不清或混淆概念造成的。
本题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只要深入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便可顺利解题,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不能充当干燥剂;基本营养物质包括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六种营养物质之一;过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同时,还生成O2,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
2.下列物质分类中只考虑组成的是()A.Na2SO4是钠盐、硫酸盐、正盐B.HNO3是一元酸、强酸、挥发性酸C.Mg(OH)2是二元碱、难溶性碱、中强碱D.Al2O3是金属氧化物、最高价氧化物、两性氧化物解析:选A。
称某元酸或碱是根据组成分类的,称强酸、挥发性酸、难溶性碱、两性氧化物,均是根据性质分类的。
3.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手段,下列分类依据和结论都正确的是()A.H2O、HCOOH、Cu2(OH)2CO3均含有氧元素,都是氧化物B.HClO、浓硫酸、HNO3均具有氧化性,都是氧化性酸C.HF、CH3COOH、CH3CH2OH都易溶于水,都是电解质D.HCOOH、H2CO3、H2SO4分子中均含有两个氢原子,都是二元酸解析:选B。
氧化物是指组成物质的元素只有两种,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如H2O、CO、Na2O2,A中HCOOH是羧酸,Cu(OH)2CO3是碱式盐,A项错;CH3CH2OH是非电解质,C项错;HCOOH分子中只有羟基氢可以电离,属于一元酸,D项错。
4.下列关于溶液和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B.通电时,溶液中的溶质粒子向两极移动,胶体中的分散质粒子向某一极移动C.溶液中溶质分子的运动有规律,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运动无规律,即布朗运动D.一束光线分别通过溶液和胶体时,后者会出现明亮的光路,前者则没有解析:选D。
溶液和胶体都是分散系,它们都是电中性的,胶体中的胶粒由于比表面积大,能吸附阴或阳离子而带电;溶液中含有阴、阳离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阴离子移向阳极,阳离子移向阴极,胶体中的带电胶粒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也会移向某个电极,和胶粒带相反电荷的微粒移向另一个电极;溶液和胶体中的微粒都在做无规则运动,都有布朗运动;丁达尔效应用于胶体和溶液的鉴别。
5.(2012·山东济南高三调研)FeCl3溶液、Fe(OH)3胶体共同具备的性质是()A.都呈透明的红褐色B.分散质颗粒直径相同C.都比较稳定,密封保存一段时间都不会产生沉淀D.都能产生丁达尔效应解析:选C。
FeCl3溶液一般呈黄色到棕色,Fe(OH)3胶体呈红褐色,二者颜色不同;溶液中分散质颗粒直径小于胶体中分散质颗粒直径;溶液无丁达尔效应,胶体有丁达尔效应。
6.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A.土壤中离子的吸附和交换过程,有保肥作用B.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C.一束平行光线射入蛋白质溶液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D.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先看到红褐色沉淀生成而后沉淀溶解解析:选B。
胶体的性质包括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胶体的聚沉。
A选项土壤中的胶体对离子有吸附和交换作用,可起到保肥的效果;B中的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的油水混合物属于乳浊液,长时间后分层,油层在水层的上面,可以用分液的方法分离;蛋白质溶液属于胶体,有丁达尔效应;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入稀硫酸(电解质溶液),会发生胶体的聚沉生成氢氧化铁沉淀,继续滴加的硫酸能与氢氧化铁发生酸碱中和反应:2Fe(OH)3+3H2SO4===Fe2(SO4)3+6H2O,沉淀消失。
7.下列说法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的是()①酸性氧化物与碱发生反应②弱酸与盐溶液反应可以生成强酸③没有水生成,也没有沉淀和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④两种酸溶液充分反应后的溶液体系为中性⑤有单质参加的非氧化还原反应⑥两种氧化物反应的产物有气体A.①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C.①②③⑤D.③④⑤⑥解析:选A。
酸性氧化物的定义就是能跟碱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①可以实现;H2S 这种弱酸和FeCl3这种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物中有HCl强酸生成,②可以实现;复分解反应的产物可以是弱电解质,如醋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产物就是醋酸这种弱电解质,③可以实现;一定浓度的硫化氢溶液与亚硫酸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硫和水,溶液为中性,④可以实现;氧气在放电的条件下生成臭氧不是氧化还原反应,⑤可以实现;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有气体生成,⑥可以实现。
8.已知有三种溶液:FeCl3的浓溶液、Na2SiO3溶液、稀盐酸,现有下列说法:①将FeCl3溶液滴入冷水中,边滴边振荡,便可制得Fe(OH)3胶体;②向稀盐酸中滴加硅酸钠溶液可制得硅酸胶体,胶体粒子直径大小在1~100 nm之间;③用光照射硅酸胶体时,胶体粒子会使光发生散射;④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都能透过滤纸;⑤胶体、溶液和浊液属于不同的分散系,其中胶体最稳定;⑥常温下,pH=2的FeCl3溶液和pH=2的盐酸中由水电离出的H+浓度之比为1010∶1,其中正确的是()A.①④⑥B.②③⑤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