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第二章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2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讲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以人类认识运动为对象,研究认识的基础、本质、发生和发展
的过程以及认识中的真理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它引入科学的实 践观,唯物辩证地研究认识问题,既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和不可知论,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 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 践的反作用
•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2)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2、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1)先进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 • (2)落后错误认识的误导作用。
• 第三天,那个胡商果然带着许多珠宝又来了。农夫抬出石 板想要向他索要更高的价钱,但还没等他开口,胡商便大 叫可惜。原来,这块石板是一个天然日晷,石板上原来排 列着十二个小孔,分别表示子、丑、寅、卯、辰、巳、午、 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交一个时辰,小孔里 就会爬出一只红蜘蛛在孔周围布一个六角形的网,到了下 一个时辰,另一个红蜘蛛也会从下一个小孔出来布同样的 网,然后上一个时辰的蛛网就会自动消失。如此交替进行, 人们就会准确无误地判断出现在是几时几刻。普通的日晷 只能以太阳光的投影来判断时刻,而这个天然日晷无论天 晴下雨、白天黑夜都能使用,这就是它的奇妙之处。但现 在石板已经磨损,再也不会有红蜘蛛出来布网了,石板也 就一文不值了。农夫听完胡商的解释,叹息不已,后悔莫 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认识的产生(单选)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它制约着哲学的认识论。
(单选)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二、(多选)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单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考试大自考站,你的自考专家!2.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多选)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社会实践为认识不为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社会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单选)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多选)认识主体的结构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单选)人类整体是最高层次的认识主体,它包括地球上的人类总体,既包括现在的人,也包括历史的人,还包括未来的人。
(单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多选)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简答)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单选)实践关系是一切其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首要的基本关系。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
(单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单选)第一,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在哲学上有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理学到感觉和思想的路线;一条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路线。
全国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2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而且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中不正确的是()。
A、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B、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C、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D、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主体是()。
A、一切有感觉能力的人B、一切有生命的人C、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4、能动反映论区别于机械反映论的根本标志是()。
A、肯定思维能正确地反映存在B、认为认识过程是纯粹的观念创造C、肯定思维对存在的决定作用D、认为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5、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感性经验才是可靠的,而抽象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这种观点属于()。
A、可知论B、先验论C、经验论D、唯理论6、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真理的发展是一个()。
A、从主观真理走向客观真理的过程B、从局部真理走向全面真理的过程C、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D、从具体真理走向抽象真理的过程7、在真理问题上坚持辩证法,就是要承认任何真理都是()。
A、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B、主观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主观性和绝对性的统一D、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8、真理()的功能是真理最突出的价值,因为它是最能获得成功的,这种成功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
A、指导实践B、再认识C、教育D、激励9、下面会议中,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是()。
A、十六大B、十七大C、十八大D、十八届三中全会10、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7
表象是知觉在人脑中的再现
知觉 表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8
表象是知觉的再 现。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 面现象和外部联 系的综合反映。 感觉是客观事 物作用于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 一种最简单的 反映形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鸭子是鸟类动物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6
C、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在感性认识基础上, 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 反映。
二是抽象性,以概念、判断、推理 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 本质和规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7
• 唯物主义可知论
事物的属性 可以为人所 知,就如同空 气通过口、 鼻和毛孔钻 入人体一样 凡以知 ,人之 性也; 可以知 ,物之 理也。 荀子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8
不可知论则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康 德 代 表 人 物 : 休 谟 和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3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 定的思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4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 有判断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认识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工具、手段、程序、方法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2、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坚持从物到感觉的唯物主义路线2、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缺陷:离开实践离开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主义怀疑论、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特点:摹写性创造性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三种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具体性、直接性、生动性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_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权威标准
宋朝宰相赵普自诩: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
毛泽东
华国锋提出: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 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 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美国实用主义思想 家詹姆士宣称:
“有用即真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 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决定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 桥梁——社会实践,才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能够成为检验 真理的标准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的革命的反 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为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
方面的特点: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
F=GM1M2/R2
(2)理性认识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 念
鱼
鸟
判 断
鱼是用腮呼吸 的水生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 动物
鸟是长羽毛的动物 鸭子长羽毛
推 理
鱼是用腮呼吸的水生动物 鲸用肺进行呼吸
鲸不是鱼类动物
鸭子是鸟类动物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 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孟子主张有“不虑而 知”、“不学而能” 的“良知”、“良 能”。
柏拉图认为“知 识就是回忆”。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三)、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还必须正确的理解实践 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准确把握实践检验真理的辩证 发展过程。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决定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 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 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 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而言,有的有价值,有的无价值, 有的价值大,有的价值小。因此,主体必须对客体可 能具有的价值进行科学的评价,只有这样,认识向实 践的转化才可靠和有成效。
所谓评价,就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 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 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所进行的评判。
谢
谢
大
家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价值及其特性 1、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 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 的意义。 2、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价值关系的突 出特点是具有人的主体性。 首先,主体性表现为在价值关系中不是人趋近物 ,而是物 趋近人。 其次,价值的主体性还通过价值关系中主体的创造性得 到鲜明的体现。
1、实践和行动是人生的基本任务;学问和知识不过是手段、方法,通过这些才能做好主要工
作。所以,人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应该按实践和行动的需要来决定。—— 裴斯泰洛齐 2、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 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笔记
马原第二章官方笔记目录一、本章/教材结构图二、本章知识点及考频总结三、配套练习题一、教材节构图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1、认识主体、认识的客体。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这一特点,不仅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开来,而且也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感性认识:感觉、知觉和表象。
②理性认识:概念、判断和推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3、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①、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必须合于实际而不是错觉,人们是无法根据零碎不全与不符合实际的感性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的。
②、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4、认识的两次飞跃第一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次: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的重大意义: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1、完整的认识过程:实践 - 认识 - 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的具体认识有限;无限性:整个全人类的认识无限;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和谬误1、真理: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2、谬误: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3、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二、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客观性(客观真理)A.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正确反映 真理
主体
歪曲反映
客体
谬误
1、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是指真理内容是客观的。 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本身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的客观内容; 第二,是指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 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 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2、理性认识
(1)含义: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 得到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 的高级阶段。即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F=GM1M2
2 /R
(2)形式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 维形式。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2、客体:是指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 动所指向的对象。
客观世界
客体 客体
3、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3)价值关系——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 (4)审美关系——超功利的精神愉悦关系。
(二)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 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 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从认识的深度上,承认了真理性的认识有 待于进一步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从内容和认 识能力上看
真 理
从广度和 深度上看
确定性、 无条件性
近似性、 有条件性
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
蛇
红花!
杯弓蛇影
2、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它坚持的是“先验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简答]认识的反复的原因。 (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一个 正确的认识往往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 而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是因为认识受到主观条件的限制。 (2)从客体方面来看:其一,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 杂统一体;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 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其三,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 学技术条件的限制。 (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 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
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根源于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
认识的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实践、认识、再 实践、再认识这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的认识运动,不是简单的循环,也不 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上升 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 一 • 首先,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 史的。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 ——“实际”是客观的、全面的,又是现 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
2、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 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反对 主观主义。 3、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理解认识之本质的基础和关键。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论述题重点1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其本质的理论意义。
2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普通点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
2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3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
4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5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简答题重点1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3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
4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5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普通点1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3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4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5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6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7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8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
9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10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11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12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13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
多选重点1说明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
三点。
2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实践。
3党的思想路线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普通点1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的体现有:a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b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有利条件c从现实条件出发,尊重客观规律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四点。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表现。
三点。
4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
三点。
属性:自然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5认识的主体包括: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性是分不开的。 • ④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3、认识主体的结构: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 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 类整体诸层次。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一)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2.客体
(四)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指导(正确)
实践 决定 认识
阻碍(错误)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二)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线的辩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 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 亲口尝一尝。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问题 例如:狼桃的故事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毛泽东
王 安 石
视 苏频 轼:
白
居
易
《
大
林
寺
桃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确定季节、了解 气候的需要
天文学
丈量土地、衡量容积 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数学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 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 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 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 己思维的彼岸性。……”
•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哲学认为思维能够认 识,并且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也就是说,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实践的观点彻底 批驳了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2)
“走廊”
3号:化学家在 4号:有人在思索 5号:有人在证明形 考察物质特性 唯心主义体系 而上学的不可能性
基本思想:一切有用的东西都可以兼容并包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承认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 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 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 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大爆炸诞生宇宙?
1、真理的绝对性
(1)涵义: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 条件性、无限性。 (2)表现: 其一,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客观的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 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是承认了绝对真理。 其二 ,人类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图 : 华 南 虎 造 假 图 片
2、真理与谬误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 (1)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真理和谬误的性质是相反的,二者之间是有明确界限的,不能把 二者混为一谈。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要把真理和谬误泾渭分明地区分开来并不是 一件容易的事。真理和谬误的区分是很难的,严格说来,二者的 差别仅在于主观和客观符合的程度不同。但不能因此而说真理和 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毛泽东: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 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 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从“静态”上看,即从它们的相 互渗透上看,任何客观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动态” 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 绝对性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绝对性真理 和相对性真理不是两个真理,而是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相 对 真 理 绝对 真理 相 对 真 理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的新经验、新材料, 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
实践也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 够不断扩展认识的内容。
结绳记事
实践还不断改造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 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1)认识产生于变革对象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三)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 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一种主观自生的、不受 物质决定的东西。
坚持从思想、感觉
再到物的认识路线
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
孟 子 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 良知而已。 王阳明:致良知
“生而知之” “先知先觉”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是反映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是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 践观引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 度 统一。
列宁
(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 识的不同回答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 理论。它认为在世界上不存在永远不能被认 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物主义。彻
(3)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直接经验是源, 间接经验是流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来源于伟大的实践
名人名言
“不登高山, 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深溪, 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正确认识得以确证;
马克思
(五)认识的本质
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 对认识本质的科 学规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c
例
a
C
b
A
毕达哥拉斯
a2+b2=c2 毕达哥拉斯定律
从真理的可知性看:
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 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 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 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世 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绝对真理。
直接性、生动性、具体性 间接性、概括性、抽象性
表面的、外部的
感觉、知觉、表象
内部的、本质的
概念、判断、推理
低级阶段
高级阶段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
二次飞 跃的必 要性
第二次飞跃 理论指导实践实现认识目的
实践
一是理论只有回实践中去,为群众所 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实践中去,才 能得到得到检验和发展……
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 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 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 合。 ……….
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 要同特的历史发展阶段的 客观实践相适 应。 ………. ………. ……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 《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 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 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主观 认识 真理 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 实性的特点。… … 客观 实际 谬误
通过实践对照 相符 合
★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 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 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门捷列夫 门捷列夫预言了类硼、类铝、类硅、类 (1834-1907) 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预言经过实践得到
证实。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 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即任何 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 一定的局限。
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 ★ ★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深刻把握认识的本质,要划清两条基本界限
唯心主义 认识论
1
旧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 认识论
2
辩证唯物主 义的认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的基本观点 , 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 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 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 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 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的能力。
不相符 合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只有那种能够 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和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 能够把二者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充当检验真 理的标准,而具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只有社会实践。
★
被实践证实了的正确理论,对于人们的新的认识 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并不能把它作为检验真 理的标准。 逻辑证明在人们探索和论证真理的过程中具有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是不能充当检验真理 的标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 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实现二次 飞跃是有 条件的:..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 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 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 法,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 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 一标准”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 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 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 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 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的问题,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 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 础。
伽利略的胜利
从真理性认识的深度看: 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 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 认识对象的反映是相对正确的,即在认识的深 度上、精确度上都是有限的、或者是近似的。
真理绝对性和真理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第一,二者是 相互渗透和相 互包含: 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 绝对寓于相对之中……
需要 满足
客体
当客体能够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 有价值,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
(一)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具有四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具 有客观性 第二,具 第三,具有社 第四,具 有主体性 会历史性 有多维性
首先,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其次,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也具有客观性。 最后,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第一,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反复性 和无限 性的原 因:…
第二,某一具体认识过程,经过多次 反复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然而,对于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来说, 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是无限发展的过 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主观和客观、 认识和实践的 统一是具体的、 历史的统 一………..
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 的实践关系 主 体 反映与被反映 的认识关系 客 体
需要与被满足 的价值关系
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
一是确立实践的目 的和实践的方案… 二是主体按照目的和方 案实际的作用于客体, 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 方案变成实际行动。 三是通过反馈和调 节,使实践目的, 手段和结果按一定 的方向运行。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性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评价是以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 为认识对象的。 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 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 知识性认识。
(二)价值评价及 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有客观性的 认识活动。 在现实中由于价值评价的主体是具体 的,可以是个人、群体或人类,而这些不同 的主体在需要或要求方面往往存在着差异 或矛盾,这就决定了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事 物的评价常常会产生差异或矛盾。
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 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 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
F= G M 1 M 2 / R 2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 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如何理解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 指在一定条件下 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规律的正确 认识总是有局限 的、不完全的。
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
从真理性认识的深度看:
伽利略的胜利
从真理性认识的广度看: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 限的。任何真理由于受到人类实践水平 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 对无限的物质世界某一阶段、某一方面 、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这是真理的唯物论)
从真理的辩证法看 真理即有 绝对性 二者的辩 证关系 真理又有 相对性
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 指人们对客观事 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认识具有无条 件性、无限性。
………
从真理的客观性看:
从真理的可知性看:
生命的秘密
从真理的客观性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㈡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㈠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 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实践和 认识的 结构: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对象…… …… …… …… …… …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 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 程序和方法…… ……… ……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第一次飞跃
认识
第二次飞跃
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一)从实践到认识
实践 感性认识 辩证关系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 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 要作用。 飞跃条件 理性认识 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 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 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只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物的本质。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 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与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对主体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 认同,是推动实践实现价值追求的精神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 活动要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即服从于满足 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目标对实践的发展 起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