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历代文论家关于“文”“气”的论述
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的“气”本论
宁夏 大学 学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Ju a o i x nvr t( maie orl f n i U ie i Hu nts& Sc l cecs dtn n N ga sy i oi i e io ) aS n E i
与 “ 气 ” “ ” “ ” “ ” 关 系 予 以 了论 说 。 血 及 气 、志 、言 的 他认为 , 的“ 力 ” 端、 托 于“ 气” “ 气” 人 才 发 依 血 ,血
魏晋 南北朝 : 古典 散 文 以 “ ” 气 为本 论的“ 本论 出现 于 气” 魏 晋 时期 。曹 丕 是 现 存 文 论 中最 早 提 出 文 以 “ ” 气
V0 . No 3 131 .
Ma 0 9 y2 0
中 国古 代 散 文 理论 批 评 中 的 “ " 论 气 本
胡 建 次
( 昌大 学 中文 系 , 西 南 昌 303 ) 南 江 30 1
摘要 : 中国古代散 文理论批 评 中的“ 本论 , 气” 可大 致分为 四个 时期 : 一是 魏晋 南北朝 是 古典散 文 以“ ” 气 为本 论 的
国古代 文学理论批 评专题承传研 究” 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 胡建 次(9 8一) 江 西丰城人 , 16 , 南昌大学 中文 系教授 , 士 , 博 山东大学博士后 , 主要从 事 中国古代 文论研 究。
・— ・— —
考察 。
一
现在《 征圣 》 《 、 明诗》 《 、 乐府 》 《 策》 《 表》 、诏 、章 、 《 奏启》 《 思 》 《 、神 、 体性 》 《 骨》 《 变 》 《 、风 、通 、 声 律》 《 、养气》 《 、才略》 等篇什 中。其含义 主要有三 :
论“文以气为主”-推荐下载
论“文以气为主”“文以气为主”最早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观点,他说“文以气为主……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他强调“文气”是先天的禀质,虽然是至亲也是不能传递的,这种个体的才性是先天形成非人力所能改变的,是难以培养的。
曹丕所说"文以气为主"的"气",指作家个性、才能构成的精神气质和文学作品的风格。
“文以气为主”是指文章要表现出作家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个性才能,每篇文学作品都要有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品位,以自己的文气贯穿整个作品,这种“文气”是作者内蕴之气在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美的境界,它是充分的感情酝酿和事理条化的结果,其核心是一个“情”字。
要想使一篇文章具有独特之气,那么首先作此文的文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气”。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说,“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
气之与言由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于声之高下者皆宜。
”韩愈把“气”喻作水,把“言” (文辞)喻作水中的“浮物” ,只要“水大” (气盛)则物不论大小都会全部浮起来(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皆宜)。
在这里,韩愈不但肯定了“气”在创作中的作用,而且更进一步提出了“气盛”说。
“气盛” ,即“气”要充足,浩大,如江河汹涌,如万马奔腾,势不可挡。
只要“气盛”了,则诗文的措词,文句的长短,声律的高低等都会相应的各就各位,恰到好处。
韩愈在这里明确强调的文人身上的“气”对于作文的重要性。
白居易曾在《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中说“天地间有粹灵之气,万类皆得之,而人居多。
就人中文人得之又居多……盖是气,凝为性,发为志,散为文。
”这里也表现出了文人正是因为得气之多,所以为文之多,可见“气”是为文的基础。
诗仙李白乃是以气夺人,气的充沛与浩大是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至于艺术技巧,不过是在气的统帅之下更加充分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而已。
读李白的诗,时” 而觉得其中充溢着一种与九天比高、与江河同流的雄奇壮美的气势,时而觉得有一种清新明丽、抱朴守拙的自然美。
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8、文气
中 国 文 学 批 评 史
文气说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讲授提纲: 一、先秦至汉魏时期“气” 概念含义的演变 二、曹丕有关“文气”之说 的解读 三、“文气”说之于中国文 学批评史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一、先秦至汉魏时期“气”概 念含义的演变 “气”是内涵非常复杂纠结的 一个文化概念。大体说来,它的涵 义经历了一个由自然物质(元素) 向人的精神气质发展的过程。当然, 在这个发展历程中,“气”之两种 涵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纠结在一起的。 现在做一简单梳理。
(张既《表毌丘兴》)
(徐邈)才博气猛。 (《三国志·魏
书·徐邈传》载卢钦所著书)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这里所谓“怒愤之气”、“沉 勇之气”、“忠烈之气”、“恃才 之猛气”,则都是形容人的某方面 的精神品格的。再如: 或谓吾子英才秀发,邈与世玄,而 经纬之气有蹇缺矣。 (伏义《与阮籍
书》)
任城王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形 命相须,以至终死,形不可变化, 年亦不可增加。以何验之?人生能 行,死则僵仆,死则气灭,形消而 坏。禀气生人,形不可得变,其年 安可增?(《论衡·无形》) 这里的“气”,便是指人体 生命之气了。
第 六 讲 文 气 说
值得注意的是,秦汉之际的思想家 开始将人体之“气”与人的生理现象甚 至品格特征联系起来,说明它们之间的 关系。如《吕氏春秋》说: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 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 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 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 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恃君 览·达郁》) 这是把“气”与生理现象联系在一 起。
(《三国志·魏书·任城王传》)
曹丕“文气”说述评
曹丕“文气”说述评摘要:“文气”说是曹丕的重要理论,并首次提出了不同作家的“气”的“清浊”不同,决定了作品的“巧拙”与否。
这一看法不仅是对先人关于“气”理念的继承,也对后世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文气说,清浊,巧拙,气东汉末年,魏晋初期,“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致使人们倾向于臧否人物,而文学在不自觉和自觉中走向了品论文章这条路。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便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一种新风气。
在此,我将从“文气”说由来,“文气”说主要内容,“文气”说的影响三大方面对曹丕“文气”说进行一个述评。
一.“文气”说由来提到“文气”不得不先提到“气”。
“气”来源于哲学的范畴,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类似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中的某一元素。
在先秦诸子著作里,“气”被看作为两个观点。
一种观点是被看作是宇宙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用来探究世界的本质和万物的生成。
例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老子•四十二章》)在老子看来,道生成混沌一气,一气生成阴阳二气,阴阳感应生成冲气而成三气,三气生成万物。
因此,自然万物乃是阴阳二气互相激荡和谐统一的产物。
因此,老子的“气”(阴阳二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元素,“气”就是连接“道”和“万物”的桥梁,“气“既有“道”的无,也有“万物”的有的性质。
另一种观点认为“气”指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境界。
例如: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元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气”是一种正气,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性格之气,为曹丕“文气”说的心理方面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王充在《论衡·率性篇》中讲,“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
”又讲:“人禀气而生,得贵则贵,得贱则贱。
”在这里,王充用“禀气”多少来评人的聪明贤拙,人的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虽然还没有脱离董仲舒将“气”伦理道德化的攀笼,但已有明显的进步。
浅析曹丕“文气说”
目录第一章气”的思想渊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在古代哲学著作和文论思想中,关于其的论述相当多。
除去自然之气外,归纳起来大概有三种形态,即哲学层面、审美层面与文论概念的气论思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哲学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审美意义之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曹丕的文气说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曹丕文气说的意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综述魏晋时期随着文学走向自觉,品评文章的论文专著也相继出现,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几个主要的观点,其中“文气说”是《典论·论文》中最核心的观点,曹丕在《文论》中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古代文论—文气说
文以气为主——《古代文论》论文文以气为主关键词:文气,曹丕,风格摘要:“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文气说”是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最早由魏代的曹丕提出,而后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
接下来,我将从一下几个方面对“文气”说进行阐释。
一、“文气”说的提出与发展魏代的曹丕在其著作《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此所谓的“气”,显然是作家创作的个人特点和独创性,也就是风格,从理论上来讲就是对作家风格的确认和认可。
对于作家来说可发展面扩大了,也更加严格了,不仅要求内容形式的独到有力,其在文体风格语言运用上也要独树一帜,这样也就不会湮没在历史涛涛之河中了。
曹丕把作品风格和作家个性相互联系,以为风格导源于个性,且在其著作中列举四例,分别是:“徐干,孔融,刘桢,王粲”。
在曹丕看来,“气”不外乎两种,即清、浊两类。
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
两种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而“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一论述,不仅指出了风格的独创性,而且阐释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由作家的创作个性所决定,也是构成文学风格之独创性的基础。
风格导源于个性,作品风格与作家个性相统一,这是“文气”说最重要的观点,也是表现了曹丕真知灼见的地方。
其后,到了梁代,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也说“缀虑成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其为文用,譬征鸟之使翼也。
”意思是说:谋思成篇,一定要充分的守住“气”,使文辞刚健充实,这样才有新的光辉,气对作品的作用,犹如飞鸟使用两个翅膀。
刘勰的这一说法,把“气”与文辞联系起来,对后世影响极大。
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韩愈进一步发展了刘勰的思想,使其更加具体化。
韩愈提出:“气,水也。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
《典论·论文》之文气论摘要:曹丕,及其著名的《典论·论文》,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汉魏之交文学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典论·论文》中心在于论述作家才性与文体特征之间的关系,即文气论。
文气论自曹丕提出后,得到普遍接受及认可,并不断深化发展,在当时以及后世都影响极大。
就如今而言,文气论的当代价值仍不容小觑。
关键词:曹丕文气论发展当代价值汉魏之交文学思想的变化,集中反映在曹氏父子身上。
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更是整个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一篇十分重要的著作。
《典论·论文》从分析“建安七子”的创作特征出发,论述了对许多重要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
文气论是其中重要命题之一。
此后,文气论经后世文论家的进一步说明或运用于实践,得到了更全面的完善补充和发展。
因此,文气论实际上不仅已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论题,而且在当代文学批评上也有其重要价值意义。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文气论曹丕的《典论·论文》从研究作家才能与文体特征关系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即文气论。
这里讲的“气”,是指作家的秉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说到“气”,我们自然会想到孟子的“养气说”。
但曹丕的“气”与孟子的“气”是不同的。
孟子的“气”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义”而使道德品质修养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后天学习而成;曹丕的“气”则是先天赋予的,是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秉性,既“不可力强而致”,也不能由父兄以移子弟。
所以,不能简单把二者等同而论。
关于“气”对“文”的影响,曹丕认为,由于作家不同的气质、个性,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各有所长。
这点曹丕以“七子”为代表,说明作家的才能各有所偏,而通才是极少的。
在《典论·论文》的第三段,曹丕就“七子”所长及其特点进行了评论。
唐代以“气”论文的渊源、演变与影响
47美学史研究“气”在古代文论中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气”作为哲学概念而出现,特指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被认为是艺术和美的根源。
魏晋时期“气”的概念被引入文艺创作和文学批评之中,用以“说明艺术生命的活动或艺术家的审美气质,或概括艺术家审美风格和审美创造力”[1],“文气”成为检验文艺作品成功与否的尺度之一。
本文以唐代“文气”论为中心探讨以“气”论文的渊源、特征与影响。
一、唐前以“气”论文的形成目前学术界对于“文气”论的渊源问题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文气”论是建立在哲学“气”论的基础上,哲学中的“气”论被援引到文学之中便形成了“文气”;二是认为“文气”来源于“原始人的宗教观和生命主义思想”,具有连续性。
先秦时期“气”的旨归多表现为先民对宇宙的朴素感知,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如《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微为五声,淫生六疾。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
”从气与自然宇宙、个体生命、社会方面三个角度对“气”做出了最初的理论阐释。
“气”己是一个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具有普适性的审美理念,并开始成为哲学范畴。
看似朴素的概念实则是先秦原始思维的重要来源,亦为后来“文气”论出现奠定了哲学基础。
先秦诸子对“气”的内涵进行了拓展。
《管子》认为“气”是宇宙万物根源和本体,认为物质和精神现象都是由“气”构成的,万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所谓“专气如神,万物备存”,明确地提出了以“气”为化生世界万物的元素和本原的思想。
孟子则提出著名的“养气说”,“夫志,气之神也;气,体之充也。
夫志至焉,气次焉”“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这里的“气”已由原先的物质存在上升为主观精神力量,用来指称人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情操,对后世文论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道家代表人物庄子则认为“气”是宇宙间的生息变化,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将气上升到与“道”类似的本体论意义层面,“人之生,气之聚也。
谈古代文论中的“文气”说
一
、
文以气 为主—— “ 文气 ” 的提 出 说
曹丕在 《 典论 ・ 文》 论 中说 : 文 以气 为 主 。气 之 “ 清 浊有 体 , 可力 强而 致 , 诸 音乐 , 不 譬 曲度虽 均 , 奏 节 同检 , 于引 气不齐 , 拙有 素 , 至 巧 虽在 父兄 , 能 以移 不 子 弟 。[】 ”
和术语 。
在中 国文 学 批 评 史 上 , 丕 首 开 先 河 , 早 将 曹 最 “ ” 气 的概念运 用 于文 学 理 论 及 作 家 、 品 评 论 。他 作 引“ ” 气 而入 文论 , 立 文 学 主 体 论 。到 这 时 “ ” 建 气 才 正式 成 为美 学术 语 , 凝 定 成 为 文 论 概 念 。究 竟 什 被 么是文 气 ?文气说 在 中 国古代 文艺 理论 体 系 中的地 位、 价值 如何 ? 千百年 来 , 者蜂 起 , 论 仁者 见仁 , 智者
Vo . No. I 2l 3
文 章 编 号 :0 9 4 7 2 0 ) 30 4 —3 1 0 —8 3( 0 9 0 —0 3 0
谈 古代文论中 的“ 文气 ” 说
廖 梦 云
( 家庄职 业技 术 学院 管理 系 , 北 石 家庄 石 河 00 8 ) 5 0 1
摘 要 :文 气” “ 说是 中 国古 代 文论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范 畴 , 是 中 国 古 代 文 论 异 于 西 方 文 论 及 现 代 文 论 的 重 要 理 也 论 之 一 。曹 丕 首 开 先 河 , “ ” 引 气 而入 文 论 , 立 文 学主 体 论 。 以“ 贯 通 的 中 国古 典 文 艺 美 学 体 系 , 过 许 多代 人 建 气” 经 的 努 力 不 断加 以 完善 。
古代文论中“气”的含义变化
目录1.引言 (3)2.古代气学的有关理论 (4)3.曹丕的“文气说” (6)3.1曹丕的“文气说”概述 (6)3.2曹丕的“文气说”与孟子的“养气说” (7)4.刘勰的“养气说” (8)4.1刘勰“养气说”概述 (8)4.2刘勰“养气说”与曹丕“文气说”的关系 (9)5.韩愈的“气盛言宜说” (9)5.1韩愈的“气盛言宜说”概述 (9)5.2韩愈的“气盛言宜说”与孟子的“养气说”、曹丕的“文气说”的关系 (10)6.苏辙论文气 (10)7.刘大魁的“神气说” (10)结论 (11)古代文论中“气”的含义的变化摘要:“气”源于自然,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到汉魏时期出现了以“气”论人的社会风气,后来“气”被引入文学评论中。
“文气”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曹丕、刘勰、韩愈、苏辙、刘大魁等古代文论家的一系列论述,逐渐完善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文学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声明意识。
关键词:气;文气;哲学Abstract:Key words:1.引言“气”作为一个美学和文学批评范畴的提出,突出的是中国古代文学那种人化的和生命化的创作特色,这实际上涉及中国古代艺术创造的一个根本,那就是有生气,有生命力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东西。
以“气”论文,还突出表现了中国古人对文体风格、语言文字声律美的重视,体现出中国古人整体和谐、辩证流转的思维特征。
从这些方面,亦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现代文论在价值观念上的重要差异。
“文气”是我国古代散文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但由于“气”的含义难以捉摸,因而古代文论家对于“文气”的论述也颇为纷纭,比较模糊,难以理解。
“文气”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本文试图通过对与“文气”有关的哲学理论的追溯,梳理这一概念的发生、发展和完善的历程及其意义的变化。
2.古代气学的有关理论2.1古代典籍中有关“气”的论述“气”字的记载最早发现于殷周甲骨、金文,气为象形字,笔画层叠弯曲,模拟天空中云气变幻流动,因此,其原始意义为云气。
_文以气为主_论曹丕_文气_说的美学意义
第18卷第5期 安康师专学报 Vol118№5 2006年10月 Journal of Ankang Teachers College Oct12006“文以气为主”———论曹丕“文气”说的美学意义孙 鸿(安康学院中文系,陕西安康725000)摘 要:曹丕“文气”说的提出,既昭示了魏晋个体意识的觉醒,又昭示着魏晋审美意识的自觉。
本文从历史文化渊源和现实文化基础等方面探讨文气说产生的背景,并以此进一步探讨文气说的美学内涵。
关键词:气;文气;建安;个体意识;审美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4X(2006)05-0046-03The Aestheti cs i n Cao P iπs Theory of L itera ture———W enq iS UN Hong(D epart m ent of Chinese,A nkang U niversity,A nkang725000,Shaanxi,China)Abstract:C ao P iπs“W enqi”D oc trine ind ica ted the aw aken ing of ind ividua lity and aes the tic sense in W e i-jin D ynas2 ty1Th is essay is to ana lyze the h is to rica l background of the theo ry from the asp ec t of cu ltu ra l o rigin and rea li s tica l bas is in lite ra tu re h is to ry,so as to revea l its aes the tic na tu re and theo rec tica l s ign ificancs1Key words:Q i;W enqi;J ian;ind ividua lity;aes the tic sense气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理论范畴之一。
古代文论作业
论述曹丕的文气说曹丕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
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不致。
”这就是文论史上著名的“文气”说。
以“气”论文和文人(作家),是曹丕《典论·论文》最为突出的理论贡献,也可以说,曹丕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提出文气说的第一人。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大致指一种组成宇宙万物和人身的物质性元素。
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天人合一”,把人和自然视为一体,因此,哲学家们也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是由元气化合而成的。
曹丕的“文气”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第一、曹丕所说的“气”,主要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等。
“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
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源于天赋,即使为父兄者亦难以改变这种不同的天赋。
第二、曹丕将“文气”大致分为“清”与“浊”两大类。
“清”,多指阳刚之气;“浊”多指阴柔之气,代表两种风格类型。
曹丕的“文气”二分法,实际上开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风格的先河。
“气之清浊有体”,指人的气质有清有浊,表现出不同的体态风貌。
也就是,由于作家气质、才能不同,因而构成文章特点也各异。
文体与文气的关系,即文体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
他所讲的“气之清浊有体”,即是论文学作品中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风格各自的特点。
曹丕指出,正是“气之清浊”,于文学创作便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作品的风格,多源于作家的性格。
作家性格的千差万别,造成了作品风格的多姿多彩。
每一位作家独特的创作个性,乃是构成其文学风格之独特性的基础。
第三.曹丕论为文之气,尤其强调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及不可改变性。
“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他认为文气的不同是因人的天赋禀性不同,因而无法以人力来改变。
曹丕的这一观点,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于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表现出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及“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
论述刘勰的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理论刘勰设《知音》篇,专门讨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问题,是典型的批评鉴赏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 第六讲 文 气 说
筋、火气、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
第
五物之实,各有所济。是故骨植而柔者,
六
谓之弘毅;弘毅也者,仁之质也。气清 而朗者,谓之文理;文理也者,礼之本
讲
也。体端而实者,谓之贞固;勇
敢也者,义之决也。色平而畅者,谓之
文
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质恒性,
气
故谓之五常矣。五常之别,列为五德。 是故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
六
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气者,莫不
讲
含元一以为质,禀阴阳以立性,体 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质,犹可即而
文
求之。(《人物志·九征第一》)
气 说
这是说,人的情性、品质虽 虚玄神妙,但它是禀受太一之气、
涵纳阴阳五行而形成的,故可以循
其形质,考其情性。
所以他又说:
若量其材质,稽诸五物。五物之征,
亦各著于厥体矣。其在体也,木骨、金
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气则生,
无气则死,生者以其气。”(《枢
言》)
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气”
(精)是生成万物之根本,也是人
体之得以诞生的根本。这里的
第
“气”,仍是指物质性的东西。但 同时,《管子》还说“气”生成了
六 人的心智:
讲
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通乃生,
文
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
(《内业》)
当单于以尽余愤乎?(孔融《遗张紘
书》)
文 霍光怀沉勇之气。(嵇康《明胆论》)
气 (毌丘兴)志气忠烈,临难不顾。
说
(张既《表毌丘兴》)
(徐邈)才博气猛。(《三国志·魏
书·徐邈传》载卢钦所著书)
这里所谓“怒愤之气”、“沉
勇之气”、“忠烈之气”、“恃才
早详细地对“气的生命性作出审美阐...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气论的主体特征及美学价值研究姓名:马振国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吴绍全20090401摘要“文气’’论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颇具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
它源于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内涵丰富、独特,涉及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艺术领域,重在探求文艺活动的生命性。
在西方文论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范畴。
本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文气’’论的主体特征及价值意义作深入探索。
现代学者对“文气一论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或作内涵探究,或作整体性描述,或作个案研究,或作美学阐释等等。
凡此种种,都使文气理论研究得到了拓展。
但对文气论的主体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对创作主体心理结构和主体美学价值探析不足。
笔者以为“文气’’论形成的过程就是对“气不断探索的过程,从生命哲学、生命意识入手把握文气论的主体特征,探究其理论真谛,彰显其民族文化精神是把握文气论的不二法门。
通过对作家主体精神和作品“气韵生动两个方面的研究,可以相对全面地把握文气论的主体特征,更好地握住文气论的精神实质。
在文气论美学价值研究上,以往过多地注重其纯理论特质,本文则立足于当下中国文学发展现状,侧重从文学创作、文学鉴赏批评、创作主体人格修养等方面展开讨论,寻求对当代文论建设的启示。
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集中探讨“文气论的生成,基于自然元气论,探析“气一是如何由哲学范畴进入文艺学范畴的,阐释“文气’’生成的社会背景。
第二部分重点探究“文气’’的主体特征,从作家和作品两个层面作深入研究。
第三部分从文艺创作、文艺批评、创作主体人格修养三方面展示其当代美学意义及价值。
关键词:气主体特征文气美学价值‘‘’’ ,.; , ,.,.‘’’. .,‘’ :‘‘; ‘’.‘”‘’..‘”,, . . ‘’., .,,, ,. .‘’’:‘‘’’‘”.‘‘’’. ,,.:曲阜师范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说明在口划“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博士口硕士囱论文《文气论的主体特征及美学价值研究》,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在曲阜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口硕士口学位期间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古代文论 论《点论论文》的“文气”(以《内经》为视点)
目录目录 (i)论《点论论文》的“文气”(以《内经》为视点) (1)1.引子 (1)2.“气”、“人气”、“文气” (5)3.医论与文论:气说 (11)3.1文气即人气 (11)3.2一阴一阳之谓道 (18)4. 小结 (22)参考书籍 (21)论《点论论文》的“文气”(以《内经》为视点)1.引子“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强秦弱主,赵高执柄,专制朝权,威福由己;时人迫胁,莫敢正言;……海内寒心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而操遂承资跋扈,恣行凶忒,割剥元元,残贤害善……卑侮王室,败法乱纪;坐领三台,专制朝政;爵赏由心,弄戮在口;所爱光五宗,所恶灭三族;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无道之臣,贪残酷烈,于操为甚!……操豺狼野心,潜包祸谋,乃欲摧挠栋梁,孤弱汉室,除灭忠正,专为袅雄……方今汉室陵迟,操持部曲精兵七百,围守宫阙,外托宿卫,内实拘执……操又矫命称制,遣使发兵…………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如律令!”1以上引文是袁绍的书记-陈琳写的讨曹操的檄文。
檄文张挂在各个关津隘口。
时患头风正发作且卧病在床的曹操读了檄文‘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2。
头风病,是一种慢性、经常性、发作性的剧烈头痛,长期折磨人,颇难治疗。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有头风摩散方,可惜原文叙述部分缺,病状表现不明。
但由药方中主要是大附子一枚,佐以等量盐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疢上,令药力行’3来看,应该是针对由寒邪客于经脉所致的头风的外治法。
姑且不论这个药方的治1《三国演义》原著罗贯中吉林摄影出版社 ISBN 7-80606-344-7/1.15 第160-163页2同1 第163页3《金匮要略浅述》谭日强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统一书号 14048.3948 第81页疗效果如何,就医理而言是说得通的。
文气说
文气说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观点。
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
”“气之清浊有体”,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气分“清浊”,犹分“阴阳”这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说的“气有刚柔”是一致的。
“清”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
“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
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清浊不同,决定了诗文风格、成就的千差万别。
作家的气质、个性是先天的。
所以“不可力强而致”,即不是用人力可以强行造成或改变的。
因此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不同,创作就各有自己的专长与特点。
就是曹丕自己极为赞赏的“建安七子”,也认为他们难能兼擅。
如说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则“和而不壮”,刘桢则“壮而不密”,孔融是“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气”,在中国古代本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自然物质。
《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
”王充将“气”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论衡·论死》)的观点。
这里的“血气”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元气。
前此,孟子还曾提出“知音”、“养气”之说,孟子解释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集义所生”,需要“配义与道”。
这里的“气”,是指加强人的道德修养。
曹丕继承了这些有关“气”的观点,运用于文论之中,阐述作家的气质、才性、思想修养、创作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的关系。
这对认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成就,很有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但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气质、才性,忽视后天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创作的影响,是其重大的局限。
浅析“文以气为主”
浅析“文以气为主”古代文论家主张“文以气为主”,“气盛则言宜”的思想。
愚以为这样的思想早在庄子时就已经提出,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曾说道:“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提到庄子的话,有人也许就疑惑了,文论家们主张的“气”又与庄子提到的“水与舟”“风与翼”有什么关系。
而我当然会慨然叹曰:有关系。
古代文论家们不过是把作文的道理更加概括化了,抽象化了。
而庄子的话呢,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具有普适性的哲理。
但如果以庄子的话来解释文论家们的'话,则更加易于接受,更加容易让人理解。
文以气为主。
当概括的是写文章的大道理,具有包举万括之意,于是一切复杂的事情都显豁了,清晰了。
愚以为,这里的“气”,一是指生命之气,二是指精神之气;生命之气是写文章的物质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注重生命的调养。
《黄帝内经》里就有关于生命之精气神的重要论述。
生命之气为写文章的物质基础,“五谷补气”,故作家只有在元气充足,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时候才会神思飞驰,气吞山河。
关于这方面的道理,我们不妨可以体验孟子的文章,韩愈的文章以及苏轼的文章。
人道“韩潮苏海”,每每拜读他们的文章,我总会感受和体验到他们生命中的一种强悍和力量。
当然阳刚大气之文如此,阴柔婉约之文也如此。
因为文之时,需要借助灵感,而灵感之产生却需要借助生命之蓬勃元气。
倘若元气衰微,则人之神气昏暗,气血衰弱,不说为文,肌体尚要恢复调整。
故文以气为主,当先要养生命之气。
生命之气当为文章之前提,之基础。
故欲写好文章,当先要养足精气神,在人身体最佳的状态下,在精力最充沛的情势下。
这样,作者气血饱满,神情旺盛,那么,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会气血饱满,感情充沛,具有一泻千里,一气呵成之势。
文章自然首尾圆通,生气勃勃。
精神之气是写文章的内在力量。
这种内在力量是需要作者在写文章之前要做的大量“内功”。
习武之人讲求“内功”,就是练气,气血力量不是一朝一日就能练出来,它有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
试论文以气为主及相关理论发展
3.论“文以气为主”一.“文气”的提出即理论发展古代文论中,最早提到气韵是魏的曹丕.他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这里的气指的是文章中呈现出的属于作者的一种独特的面貌,相当于常说的人的"气质".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气质的存在,但气质又是虚渺的,它像山中的云一样缭绕在文字间.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提及了这一观念,进一步将“文气说”发展成为了“养气说”:故魏文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故其论孔融,则云:“体气高妙。
”论徐幹,则云:“时有齐气。
”论刘桢,则云:“有逸气。
”公幹亦云:“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
”并重气之旨也。
而后刘勰更是补充道:“赞曰:情与气偕,辞共体并。
文明以健,珪璋乃骋。
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才锋峻立,符采克炳。
”意思是说:总之,作家的思想感情和气质是相配合的,文辞和风格也是统一的。
文章必须写得明畅而有力,才能像珍贵的玉器那样为人所重视。
既要求起更大的教化作用,还要能增强文辞的骨力;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高才,使作品的风教和骨力密切结合而发出光彩。
而后,唐代的韩愈也提出了“气盛言宜说”,韩愈从来都是以孔孟传自居,他的文学主张植根于儒家的道德观念。
韩愈是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上还是更加重视道德,他在《答李翊书》中提到:虽然,气,水也;言,浮物也。
水大,而物之大小毕浮,气之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长短于声之高下者皆宜。
意思是虽然文章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仍不可以不加强道德修养。
通过行使仁义的途径,探究儒家经典的起源,不要迷失方向,不能割断它的源头,穷尽我的一生。
文气如同水势一样,文辞如同水势一样,文辞如同水上的浮物一样。
水势浩大,那么物体无论大小都会浮起来,气势宏盛,那么些文章词句的短长与声调的一样全都适宜,运用自如。
这里的“气”,指的是人的道德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看曹丕。他是 提倡 “ 文以气为 主” 的文章理 论家。他在《 典论 ・ 论文》 中写道 : 文以气为主, “ 气 之清浊有体 , 不可力强而至。譬诸音乐 , 曲度虽均 , 节奏同检 , 至于引气不齐 , 巧拙有素 , 虽在父兄不 能 以移子 弟 。 [第 册 ” 一 ]
曹丕认为 , 作家的气质 、 陛, 个 各有所长, 难可兼 擅 。例如 , 徐干“ 时有齐气” 应场“ , 和而不壮 ”刘桢 ,
气” “ 、 志气” “ 、 齐气” “ 、 逸气” “ 气” “ 、异 、 清气” “ 、 秀气” 等词义。苏辙认为文章 的气势在 于作者后 天的修养等等。
关键词 : ; 孟子 ; 文 气; 曹丕 ; 刘勰 ; 苏辙 中图分类号 : 0 .9 I 60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4 6 (06 0 - 9 - 1 3 3 4 20 )3 050 0 9 0 3 但认识并不全面。他还未曾认识到社会环境和艺术 修养也是形成文章风格的不可少 的因素。可贵的是 他能结合实际 , 阐述他的“ 文以气为主” 的理论 。如 说“ 徐干时有齐气” 。这是指徐干生长于齐地 , 他的 作品风格受齐地 的 自然环境 和社会环境影 响( 善 李 对“ 齐气” 解释说 : 言齐俗文体舒缓 , “ 而徐干亦有斯
维普资讯
}
第2 6卷
第3 期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 学社会科 学版) 哲
20 06年 6月
篇提出“ 志气” 的功 能: 神 居胸臆 , 志气统其 关 “ 而
键。 ”
坦荡 , 他的文章气势也不会软弱无力。柳宗元 的文 章气势磅 礴 , 这是 公认 的。陆 游 的见解与 孟子 的 “ 养气说 ” 有相似之处。 王柏主张 文章要表达正气 。“ 不正 , 足 以 气 不
( hl . o . c.E i ) o.6N . u .0 6 P i s&Sc Si dt V 12 o 3J n 2 0 o .
中国文学研 究 ・
评历代文论家关于“ “ ’ 文" 气’ 的论述
刘 溶
( 河南大学 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 50 ) 70 1
摘 要: 历代文论 家对“ “ 做 了论述。孟子“ 文” 论” 养气说” 浩然之 气” 的“ 是从伦理 、 道德等精 神方面而言的。曹丕的“ 文以气为主” , 说 是把“ 区分为“ “ 二体。刘勰从他的《 气” 清” 浊” 文心雕 龙》 中的《 养气》 《 、 风骨》 《 、神思》 《 、 体性》 《 、 明诗》 《 、 隐秀》 等篇里“ 的基本含 义中, 气” 引伸 出“ 养
( 字公干 ) 的体格超逸豪迈 , 但文章缺乏遒劲之气 。 曹丕以文气说评论作家 。 完全摒弃了汉代广为
流传的“ 依经立论” 的原则 和方法。他从作 家 的实 际出发 , 采用了比较方法 , 区分其成就的高下 、 风格 的差异 , 以认为这是我 国“ 可 比较文学” 的滥觞 。
梁代刘勰 , 既善写文章 , 又喜爱文学 , 气 ” 对“ 的
他把气分为清浊二体根据作者本人的气质体魄等不同条件文章表现出清浊不同的风格然后又从七子的不同气质体魄生活环境等不同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令人信服的不同表述
维普资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信 阳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 学版) 第2 6卷 第 3 期 20 年 6月 06
・
Ju n l fXiy n oma iest o ra n a g N r lUnv ri o y
气” 又是从伦理 、 , 道德等精神方面来说 明产生“ 气” 的根源 的。“ 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 ” 就 是加强伦理、 ,
累” 。今人黄晓令先生对《 ) 典论 ・ 论文》 中的《 齐 “
气” 一解》 , 齐气” 齐一 之气 , 说 “ , 平平 之气 , 略近于 今之“ 俗气”2。曹丕又说 :仲宣独善于辞赋 , _ J “ 惜其 体弱 , 不足起其文。 体弱质赢 , ” 是说王粲 的体格瘦 弱, 这是身体 的因素影响作家作 品的实例。“ 孔融 体气 高妙 , 过人者 ” 是说孔 融有 独特 的气 度品 有 , 格。“ 干有逸 气 , 未 遒耳 ”1 m, 说刘 桢 公 但 _第 ] 是
道德的修养。他认为只要提高了伦理 、 道德修养 , 这
种“ 就可以充实 、 气” 壮大 , 以至于至大至刚、 充塞于 天地之间。如果离开了仁义 ,气” “ 就要消蚀 、 溶解 。 孟子所说 的“ , 气” 是与人 的主观精 神联系在一 起 的。这里虽然还没有把“ 与文章联系起来论述 , 气” 但孟子的文章具有宏伟磅礴 的气概 , 则是公认 的事 实。他的养气说也 曾影响了此后众多的文学家。
为了提高文章气势, 气” “ 字是古代作家们常常
认真斟酌的一个字。本文收集古代十几位文论家对
“ 字各有千秋 的论述 , 录于下 , 气” 摘 敬请 专家学者
赐教 !
最早提出“ 养气说 ” 的是 战国时代 的孟子。他
并不是专 门研究 古代 文学理论 的, 但他在 《 孟子 ・ 公孙丑上》 中却提出要培养“ 至大至刚” 的塞乎天地 之间的 “ 浩然 之 气 ”1 一 3 _第 册 。他 所 讲 的 “ 然 之 ] 浩
功能更 加重视。如他 的《 气》 《 养 、 风骨》 《 思》 、神 、
《 明诗》 诸篇 , 气” 从“ 的基本含义 中 , 引 申出“ 又 养 气” “ 、 志气” “ 、体气” “ 、逸气” “ 、清气” “ 、秀气” 等词 义 。他认为所有这些 “ ” 气 都是 文章不可缺 的。文
若无气 , 则必死气沉沉。又如在《 风骨》 篇写道 : 缀 “ 虑成篇 , 务盈守气 , 刚健既实 , 辉光乃新 。 他认 为守 ” 气之文 , 才能刚健扎实、 辉光崭新。又如在《 神思》
“ 壮而不密” 孔融“ , 体气高妙” 。曹丕虽然认识到作 家的个性、 才能 、 气质、 环境对形成文章风格有关系 ,
收稿 日期 : 0 . - 2 51 0 0 25
作者简介: 溶(9 1) 男, 刘 12 一 , 河南淇县人 , 教授 , 主要从事中国文学研 究。
・
9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