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东省考面试备考热点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合集下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训“以德治国”。

这句话意味着国家的治理不仅需要依靠法律制度,更需要依靠道德伦理的引导。

而在现代社会,法治和德治被视为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

那么,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究竟有何联系和区别?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首先,依法治国是指国家依法制定和实施法律,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推动国家发展。

依法治国强调的是法律的权威和效力,要求一切行为都必须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准则和规范,是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

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是“法无禁止即可为”,即只要不违反法律,人们就有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与依法治国相对应的是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强调的是道德伦理的引导和规范,强调的是人们内心的良知和道德觉悟。

在以德治国的理念下,政府和社会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弘扬社会正气,提倡诚信、友爱、公德等美德,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之处在于,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区别之处在于,依法治国更侧重于通过法律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而以德治国更侧重于通过道德引导来培养和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

在实践中,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首先,法律应该是以道德为基础的,即法律应该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遵守。

其次,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也需要依靠道德的支持和引导。

法律的权威和效力来自于人们的内心认同和道德觉悟,只有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使法律发挥作用。

再次,道德的培育和提升也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支持。

只有在法治的环境下,人们才能更好地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总之,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既注重法治建设,又注重道德建设,使法律和道德共同成为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为构建一个和谐、文明、法治的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是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也是维系社会进步、保障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繁荣的关键所在。

以德治国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道德传统,继承和发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站在代表先进文化前进发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关键所在。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达到使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一、依法治国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公正的执法、司法态度依法治国,首先须有法可依。

这就需要加强立法,要建立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缺乏完备的法律体系,立法将是杂乱无章,同时也会留下许多法律调整上的漏洞,进而严重影响执法的质量和效果,依法治国,也就无从谈起。

有法可依,关键在于应完善社会主义体制所需的法律体系。

第一,依法治国要严格执法、守法观念。

法律赋予执法机关必要的执法权力,使其治理国家和社会,同时执法机关必须在法定的范围内依循法定的程序行使权力,必须依法进行。

只有严格执法、守法,其权力本身才具有合法性,其行使权力的行为才是正当的。

法治的含义在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现代社会,执法机关依法办事较之于普通民众的守法更为重要。

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要加强执法机关工作人员的道德教育,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公仆”。

第二,依法治国需要司法公正。

司法公正是法治最重要的内容。

法治意味着法律的至高无上和普遍适用;法律平等地约束社会一切成员的法治原则,必须经由公正的司法活动来贯彻实施。

公正的司法,不仅在于惩恶扬善,弘扬法治,同时也是对民众遵纪守法的法治观念的教化,是对经济活动当事人高效有序地从事合法交易的规制。

由于司法最终解决纠纷,决定了司法是保障人民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公民和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受害人能够寻求的最后一处伸张正义的地方就是法院,法院是保护公民权利的最后屏障。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1、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1)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2)我国法律体现并且维护社会主义道德。

(3)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着我国法律不足,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坚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4)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来,有助于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

我国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区别:(1)二者的实现手段不同。

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道德同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

(2)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要广泛得多,所以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并不完全一致,有严格的区别。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1)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联系。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德治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德治的保障;法治是德治的最基本体现,德治又可以推动法治。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根本目的在于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

(2)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区别。

第一,范畴不同。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第二,实现手段不同。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规范和约束社会成员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来影响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3、建议和启示(1)实施依法治国方略,依法惩治腐败,加大反腐力度。

(法)(政府)(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风建设,加强党风建设。

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从根本上根治腐败。

(德)(政府)(3)公民要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积极控告,检举各种违法犯罪分子(法)(公民、青少年)(4)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法)(公民、青少年)(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观念。

浅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浅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浅议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从古到今,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更不能偏废。

二者范畴不同,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江泽民同志早在2001年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和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强调和重申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性。

把属于精神文明的道德建设和属于政治文明的法制建设都放到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高度来论述,并强调两者的结合,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所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也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二、依法治国对以德治国和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三、以德治国为依法治国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保证。

二、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

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基本社会调整手段,二者具有同一性。

首先,二者具有共同的社会阶段基础和经济基础;其次,二者都体现了人民主权的政治思想,都体现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时代风尚。

再次,二者有共同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

它们都要创造和保证有利于经济发展、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的良好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和谐,人们生活幸福,都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第一,两者调整范围不尽相同。

法治的重点是人的外在行为,德治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世界;第二,两者的具体内容不同。

法律既规定人们的义务,也规定人们的权利,并重视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道德则着重强调人们的义务,提出许多要求,但并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

第三,两者的调整机制或方式不同。

谈谈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

谈谈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

谈谈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原则。

依法治国强调以法律为准绳,通过法治的手段来规范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而以德治国则是强调以道德为基础,通过德治的方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提高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

这两者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依法治国是指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管理中,依据宪法和法律对国家和社会实行管理和维护秩序。

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准则,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

依法治国体现了法治精神,体现了国家法制建设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依法治国的理念下,国家在治理问题时注重法律的权威性和约束力,通过法律手段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

以德治国强调道德对国家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道德是国家法律制度之上更高的准则,是人们内心深处的追求和信念。

以德治国注重培养公民的良好道德品质,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的提高。

在以德治国的理念下,国家注重培养公民道德素质,推崇社会正气,建设和谐文明社会。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以法律为准绳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而以德治国则是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是法治之上的精神追求。

法律是制度的保障,道德是灵魂的底色。

依法治国需要以道德为基础,以道德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提升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

以德治国需要以法律为保障,以法律来约束道德的发展,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理念被进一步强调和提倡。

法治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国家治理的需要;德治是社会文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

只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社会才能获得长期稳定和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原则,是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方向。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实践中,国家需要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优势,不断完善法律建设,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的目标。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贾长恩内容提要本文首先阐述了“法治”与“德治”在一般意义上的区别和联系,总结出“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从客观上要求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然后又通过江泽民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分析了“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分析提出认真领会江泽民同志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含义,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法治,德治,依法治国,以德以国,辩证关系“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历来都是法律学家们所争议不休的一个论题。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法治,而且也需要德治,使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但是,一个时期以来,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看得比较清楚,而对德治的重要性却认识得不够,甚至忽视了德治的作用,结果法治也没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鉴于此,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1月1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明确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民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民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于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讲,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依据江泽民同志的这一重要论述,努力探讨二者之间关系提供了根本指针。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区别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最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精品

最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精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篇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摘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

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规范和调节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法制和德治相结合。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辩证关系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基本内涵依法治国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法治和人治有着实质性的区别,人治会因为统治者看问题的态度而实行不同的制度。

亚理士多德在谈人治与法治时就明确的指出:“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

”;“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订得良好的法律”。

以德治国指的是以社会主义道德治国。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以德治国与中外历史曾经存在上的“德治”有着本质上的的区别,因此需要明确以德治国和传统“德治”之间的的界限。

传统的“德治”的核心,是把管理国家和社会的大权寄托在统治者的个人素质上。

统治者拥有最大权力而不用受任何制度的约束,本质上是“人治”的理念。

历史表明,当个人权力不受任何强制力制约时,就会导致政治的不稳定与社会的不平等。

邓小平曾在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尤其是“文革”以来的经验教训时就深刻地指:“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所以,邓小平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重要性。

他还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就必须加强法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关系【内容提要】依法治国是一个国家建立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联系日益紧密。

依法治国必须是在基本的道德范围内,而不是脱离其单独存在,这也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完美结合。

在法治的原则之下以现代的道德观念为基础的德治是统一的,二者具有互补性和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德治法治道德法律2000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它们互相联系、互相补充。

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应该互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正是符合其时代性与进步性。

依法治国是法治,以德治国是人治。

法治社会以法律为基础的政治模式,任何个人或组织的意志都不能凌架于法律之上。

而以德治国是以官员或领袖的个人品德为基础的政治模式,官员或政党的意志可以凌架于法律和国家之上。

前者就算是个失德无能的人站在统治阶层的最高位上,也不可能给社会带来大的灾难与损失,而后者,往往结局都是走向灾难,纳粹德国,每一个红色政权,都有过同样的模式,就是在所谓的领导者“德”行最盛人道大灾难,而这些政权,无一不是建立在所谓的以德治国的人治模式上。

事实上,现代社会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该是相互统一、互相弥补的,但是相互之间又是不可取代的。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相互统一的我们说法律并不是完全没有人情,它是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之上的。

法治和德治并不是互相对峙的,相反它们是互相补充的。

道德的范围要比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广泛的多。

法治之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是将这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国家的意志,并赋予其国家的强制力。

这无论是我国传统的德治与法治,还是现代西方的德治与法治。

但是我国传统法治和传统德治的本质都是人治。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新闻:立法与立德并重,目标更加明确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新闻:立法与立德并重,目标更加明确

一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马若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治国方略,他们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一个用“法”外化于行,一个用“德”内化于心。

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依法”首先要立法,“以德”首先要立德。

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就要加强立法,开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构建完善的道德体系、和谐的道德氛围、良好的道德风尚,就要崇尚立德、规范立德。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

扩大法律的辐射范围,织密法律的大网,这是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

只有“有法可依”,才能真正落实依法治国;只有“于法有据”,才能让依法治国行稳致远。

正因为立法如此重要,四中全会对立法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一部好的法律,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要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体现公平正义;必须是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要能维护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必须是为国家服务的,要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富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要广开言路、广泛监督,深入推进人民民主,切实提高立法质量。

立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上升到更高层面,并推动德治建设,更要写好“立”的文章。

写好这篇文章,实际上就是要明确立什么样的德,从政者有政德,行医者有医德,为师者有师德……“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圣德立于上代,惠泽被于无穷”,意思是说要为社会创建做人的准则或者为国家创建律法,实施的目的是为了大众,在实施的过程中也要与大众融合在一起,团结一心,像上代的圣德,他们所创立的“德”,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大的恩惠。

如果说立德是在保障源头活水,那么立法就是在打造疏浚的工具;如果说立法是在为建设添砖加瓦,那么立德就是在让建筑更牢固。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摘要】本文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首先从概念角度概述了二者的含义,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接着分析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共同点,以及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以德治国的价值。

然后深入探讨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辨证关系,并提出了实现二者统一的方法。

最后得出结论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是国家治理的必然选择,这种辩证关系有利于构建法治社会。

整篇文章旨在呼吁在国家治理中兼顾法治和德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辩证关系,国家治理,法治社会1. 引言1.1 概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概念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大基本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法治国,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确立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实行依照法律办事、维护法律尊严、保证法律公平的国家治理方式。

而以德治国,强调道德修养和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倡导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守约、亲诚惠容、品学兼优的道德准则。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依法治国强调法治原则和程序,侧重保障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而以德治国则注重道德建设和价值观念,推崇诚信守义和仁爱亲和的美德。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框架。

在当代中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结合至关重要。

依法治国可以强化法律的实施和执行,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以德治国则可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个人品德。

通过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可以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和公正性,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1.2 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探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相互关系,是对国家治理理念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依法治国强调法律作为治理社会的基本规则和准则,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法治机制来规范社会行为和维护社会秩序。

而以德治国,则注重德治精神和道德规范的引领和传导,强调培育良好的公民道德和社会风气。

2015年国考面试:依法治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国考面试:依法治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国考面试:依法治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谈谈你的看法2015国家公务员面试交流群群号:95114739依法治国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谈谈你的看法?十八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法治、部署法治、推进法治;依法治国必将成为构建和谐、法治中国的时代主题(华图教育面试老师给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乎民族兴衰、人民福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要通过法治更好的统筹力量、合理配置资源,协调社会各方利益与关系,使我们国家的改革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说:“法治和人治问题是人类政治文明史上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纵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

相反,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快速发展,但并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而是陷入这样或那样的‘陷阱’,出现经济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

后一种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这也是将法治上升到了确保国家繁荣昌盛、和谐稳定的战略高度,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义重大而深远。

总之,依法治国是党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在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了中国的实际国情;领导人民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将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华图教育。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探析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国家治理的两个基本指导原则。

依法治国强调依法进行国家治理,以法律作为约束和规范行为的基础;以德治国则注重培养公民的道德水平和自律精神,以道德规范人们的行为。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析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原因。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能够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法律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有法律依据才能有秩序和稳定。

依法治国能够确保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公正,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仅仅依靠法律来规范社会行为是不够的,需要以德治国来强化人们的自觉意识和道德约束。

通过培育道德意识,能够使公民自觉遵守法律规定,不违法乱纪。

只有依法和道德相结合,才能够形成一个公民自觉守法、道德良好的社会氛围,从而提高国家治理的效能。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公正与人的全面发展。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能够保障公平正义,但是法律的条文毕竟有限,不能面面俱到。

而以德治国则能够填补法律的空白,通过培育和弘扬道德价值观,进一步促进社会公正。

依法治国要求公正无私,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而以德治国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德方能发财致富。

以德治国注重培育公民的道德素质,意味着要注重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宽容心和互助精神等。

只有有了全面的道德素质,才能够更好地享受法律的保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有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和谐发展。

依法治国通过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但是法律只是一纸文书,需要有公民自觉遵守和执行。

而以德治国则呼唤公民的文明行为和互帮互助的精神。

通过培育和弘扬道德标准,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只有有了广泛的社会道德共识,才能够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试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保证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试论“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一、依法治国的历史渊源及脉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已被写进宪法。

那么,作为严格依据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思想,即“法治”思想,其由来已久了。

“法治”同“人治”是相对的。

最早的“法治”思想产生于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

我国古代以商鞅、慎到、韩非为代表,提出“法治”,以反对“礼治”和世袭特权。

韩非集诸家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法治理论,萌发了“以法治国”,用法律作为人们行为准则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一书中提出了法治与人治相比较哪一个更有利于国家的问题,并对之进行了论述,认为法治胜于人治。

因为,人的本性是带有感情的,而法律不然,不会感情用事,不会偏私,法律是由许多人决定的,它比任何人都可能作出较好的判断,并且不容易走向腐败。

在一人为治的君主专制政权下,如继位的人是庸才,就必然危害全邦,而实行法治则可以避免。

因此,“法治”的优越性大大超过“人治”。

资产阶级在其革命时期,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特权,曾经强调法治,认为法律是至高无尚的,国家要依据法律行使职权,不准非法限制人民的权利。

在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在法律上明文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并把这种法治定型化、制度化。

这对于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保障资产阶级民主,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秩序,无疑是起了重要作用的。

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后,也需要运用法律武器作为管理国家的重要工具。

由于我国封建主义影响深远,依法治国的理论和实践比较薄弱。

一九八O年八月,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中,进一步总结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教训。

深刻地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必须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以及其他制度。

他强调要从制度方面解决问题,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关系一、“法治”与“德治”的关系(一)“法治”与“德治”区别1、治国方略上的差异“法治”与“德治”的最终归宿都在治国上,但二者在治国的侧重点上却截然不同。

换言之,前者主要侧重于先“治法”,后者则主要侧重于先“治人”。

理论上,就“治人”与“治法”的轻重而言,“治人”应重于“治法”。

2、“法治”是他律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从“法治”与“德治”所涉足的领域来看,“法治”是他律之治,即它仅仅约束人们的外在行为,通过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实现治人,它对人们的内心世界无从干预,属于治外之治;而“德治”则是自律之治,它不仅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还可以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并通过约束人们的思想意识来达到约束人们行为的目的,属于治内之治。

由于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思想意识所支配的,因而从这一点上来说,“德治”是更高层次的治国模式,是治本之治;而“法治”则是最终实现“德治”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治标之治。

此外,从他律与自律的角度出发,我们还可以推导出二者之间的如下区别:如“法治”是惩恶之治,“德治”是扬善之治;“法治”是事后之治,“德治”是事前之治等等。

(二)“法治”与“德治”联系1 、“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控制、促进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两种手段,他们密切联系、相互支持,共同推促着社会的进步。

作为一种他律,法律的主要功能在于“惩恶”,而“扬善”则主要应依靠道德的自律来进行,因而在“劝善”方面,法律有着自身先天的缺欠与不足,需要道德来加以支持。

同时,法律的创制和运作也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为指导。

同样,“德治”也离不开“法治”的支持与配合。

道德作为一种规范,主要是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推动的,其软弱与苍白无力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某些严重违反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客观上也必然要求运用法律来加以制裁。

在此种意义上,守法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法律所维护的是最基本、也是最低限度的社会道德。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解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解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理解说到“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这俩词儿一出,大家脑海中就会冒出不少画面。

其实这两者就像咱们生活中的一对好兄弟,各有各的特点,却又密不可分。

以德治国,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做好人,讲究道德,互相尊重。

想象一下,街坊邻居之间,和和气气,谁都能把门敞开,真是个美好画面。

可是,万一有个别小伙伴不太懂事,动不动就闹脾气,那咱们就得靠后面的这位好朋友——依法治国了。

依法治国呢,顾名思义,就是要靠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

就好比是咱们的护航员,规规矩矩,有章可循。

想想看,万一没有法律,这世道简直是乱成一锅粥!那时候,谁都能横着走,真是让人心里一惊一乍的。

可是,光靠法律,也不够。

咱们也得有点道德底线,得有人引导,得有人教,不能光靠那几条冷冰冰的法律条文。

法律虽然是把利器,但得配上德行的护航,才行。

这俩小伙子可不光是在书本上亮相,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说,想要和谐社会,首先得靠道德教育,家长、老师都得管好自己的嘴,教导孩子们要有爱心,懂得分享。

你看,邻里之间关系好,大家都笑呵呵,真是其乐融融。

可是万一有个人总是不讲道理,没事找事,难免就得有人出面说“喂,你这是干嘛呢?”这时候法律就派上用场了,得让大家明白:规矩得遵守,法不容情。

法律也不能光靠冰冷的条文,得有人在这儿做桥梁,给大家讲讲这些法律背后的故事,大家才能心服口服。

比如,有些法律规定你不能随便乱扔垃圾,这可不是为了整治你,而是为了让大家生活得更美好。

想象一下,如果大家都不讲究,随便扔,那小区里肯定臭气熏天,谁还敢开窗户啊。

由此可见,法律和道德的结合,真的是让人感到心里暖暖的。

再说,社会总是变化的,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咱们不能仅仅依靠过去的经验,要有灵活应对的能力。

道德也得与时俱进,咱们得跟上时代的步伐,知道怎么去处理新的情况。

比如,现在很多人都在追求环保,讲究可持续发展,这其实也是道德观的一种体现。

而在法律上,咱们也得相应地调整法律,让它适应新的社会需求。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正确处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摘要】我们国家是法制社会,依法治国是法制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国家根本大法《宪法》的指导下,我们还应该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道德体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道德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调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法制德治关系1.依法治国的内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体系、一种治国原则体系和一种治国制度体系的总称。

在这一整套的庞大体系中,宪法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胡锦涛同志强调:“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因为,宪法是法治的标志,没有宪法,就没有法治,就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

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2.以德治国的基本涵义以德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使社会主义道德在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调节国家、集体、个人利益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为此,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都要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摘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的治国方针,二者缺一不可,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正是他律与自律的结合,不同的特点及功能决定了二者的内在互补关系。

本文通过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内涵及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间关系的分析,明确指出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法治德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历来都是人们争辩不休的论题,也成了理论界讨论的热点。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既需要有法律来为之保驾护航,也要有道德的影响与支持。

由此可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同步并举,相互协调推进。

然而法治与德治在怎样一种关系下,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内涵依法治国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整治、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统统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

①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障。

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不断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质量,生产的发展又是以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前提的,因而,实行依法治国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以德治国重在讲德,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为落脚点,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使之成为全体人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本质是劝善,只有对违法犯罪以严厉打击,才能不断强化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阶级道德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有机结合,既有中华几千年优秀传统道德的积淀,又不乏时代特征,是时代发展与历史继承相统一的道德。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之间的辩证关系
②现在中国法官判案尤其基层法院判案数量达到了令人惊讶 的地步,一点小事都到法院打官司,浪费司法资源,不是 一件好事。
•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依法治国是基本方 略,法治具有根本性、决定性和统一性,它强调 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 • 德治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以德治国就是通过 在全社会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 主义道德,对不同人群提出有针对性的道德要求。
三、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 的辩证关系
“法治”是他律之治 “法治”是惩恶之治 “法治”是事后之治
“德治”则是自律之治 “德治”是 扬善之治 “德治”是事前之治

“法治”与“德治”相互配合和支持

“法治”与“德治”都是实现国家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需要和保障
1.二者产生的历史条件不同。德治是通过道德规范治理国家,而社会 主义法治是在执政党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产生的 2.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德治是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而法治是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性文件来约束公民,法人的行为, 明确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3.二者实现的方式不同。德治的实现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力量, 依靠公民的思想觉悟、良好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依靠非强制力的手段 去实现,而法治最主要的是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 为,通过国家强制力,通过对违法者予以应有的法律制裁来保证法治 的实现。
我国因从以下三个层面上促进法治与德治的结合:
1.实现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必须从源头和过程入手。要在立法环节 开始就真正体现社会 普遍的道德要求,同时要在司法实践环节中紧紧依靠社会成员的 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
2.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实现途径在在于提高公众法治精神,促进 道德的秩序化。
3.法治与德治的结合关键在于“治党”和“治政”。国家公职人 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对此有重要作用。

2015年国考面试:依法治国,人心是最大的法治,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国考面试:依法治国,人心是最大的法治,谈谈你的看法?

2015年国考面试:依法治国,人心是最大的法治,谈谈你的看法?2015国家公务员面试交流群群号:95114739依法治国,人心是最大的法治,谈谈你的看法?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的法治文明,在借鉴西方国家法治经验,根据本国国情、民情制定的治国、强国战略;也是长期以来国家凭借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对公平正义和人心的维护而形成的人心“最大公约数”的体现,不是凭空而来,是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华图教育面试老师给出以下建议,供参考)。

首先,体现了民意。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在中央全会上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公报》中说:“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依法治国坚持的有法可依,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

我们国家法律的制定,政策的出台是充分结合民意、反映民情、国情,密切联系群众,深得群众拥护。

其次,具有法治信仰基础。

有什么样的信仰,就有什么样的行动;我们国家始终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长期以来形成了较浓厚的法律意识,群众遇到纷争时并不是采取过激手段,而是通过上访、诉讼等法律、政策途径维权,这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

卢梭说:“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中”。

国民如果没有法治信仰、缺乏法治精神,法治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法虽立而难行;换言之,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人心是法律的根基,法在某种意义上是对道德的量化,从来都活在人民的心中,依法治国“人心也是最大的法治”。

身为政府公务人员更要培育法治信仰、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意识,让法治在人民心中生根;要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急群众所急,解决好群众切身关切的利益问题,让每个公民都感受到法治的公平与正义,并使群众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珠分校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5广东省考面试备考热点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热点概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二者都有其独特地位和功能,但又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应该相互结合,统一发挥作用。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而要树立信仰,就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德治的实现需要法治的规范、制约,需要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法治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是建立、维护、实行社会主义道德的法律保障,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一个紧密结合的整体,二者缺一不可。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治德治“两手抓”,通过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通过公民道德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推进,逐步形成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法治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才能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模拟题
1、有人说:“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底线的道德”,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你所在的社区准备组织一次关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宣传活动,领导把这项工作交给你负责,请问你会如何落实到实处?
3、你是城管执法人员,你和同事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有商家乱搭乱建行为,你同事拿出相机拍照取证,结果商家情绪比较激动,并召集其亲人朋友围堵该城管队员并试图抢夺相机,场面一片混乱。

此时,请问你会怎么办?
4、假如你是一名政府工作人员,你和同事在一家饭店吃饭,结果邻座几位群众在吸烟,引起了周边以为孕妇的反感,请问你会如何和这位群众沟通,劝导他不要吸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