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古代赋税制度在中国的沿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没有明确的财产制度和税制的时期。

人们以自然经济为主,生产力水平低下,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是由狩猎、捕鱼、采集等方式获取的,不存在赋税制度。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赋税制度,其目的是维持国家的运转和统治阶级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赋税主要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

像商、周时期的封建王朝,国家主要通过徭役和赋税来征收农民的财产。

徭役是强迫农民进行劳动,赋税是强迫农民上交一定数量的农产品。

徭役和赋税通常直接依靠地方贵族来征收,然后再上缴给中央政府。

3.封建社会:秦汉时期,中国的赋税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了行政区划和赋税制度。

秦代采用井田制,将土地划分为一定大小的田块,再将之分配给农民。

农民要按照一定比例交纳给国家的赋税和地方贵族的徭役。

赋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包括田赋、户赋和兵役等。

此后的历朝历代,一直延续了这种以农业税为主的赋税制度,尽管有一些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也逐渐呈现出一些规律:1.以农业为主:在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中,农业一直是主要的税基。

这是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大多数人的财富都来自耕地种植农作物。

因此,赋税制度主要以土地和农产品作为征收对象。

2.经济发展与税收增加: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是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国家需要更多的财政收入来维持政府运转和军事力量。

因此,赋税往往会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增加。

3.阶级和等级的影响: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往往受到社会等级和阶级的影响。

赋税往往是由地方贵族和官僚来征收,而农民和低层次人民需承担更重的税负。

这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和阶级差异。

总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过程。

它从原始社会发展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古代赋税制度主要以农业为基础,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等级和阶级差异。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的赋税制度主要是以土地赋税为主,即以田地为单位征收赋税。

夏代实行“皇帝土地”的制度,由各地的贵族占有土地并进行耕种,然后向中央政府上交一部分产出。

商代则逐渐形成以众贵族为基础的封建制度,贵族们作为土地的占有者,组织百姓耕种,向国家交纳丰产款。

周代采用了地主制度,国家封建地主贵族,贵族们耕种土地,并向国家进贡一部分收获。

2.秦汉时期:秦朝在征服六国后,实行了均田制。

均田制实行以户为单位征收赋税,根据户口数量和土地质量,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以此为依据征收赋税,确保了赋税的公平性。

赋税制度的在秦朝得以深入,这对于统一制度、整合资源、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业的发展。

汉朝继续实行这一制度,同时还增设了其他税种如奴婢赋、财物赋等。

3.隋唐时期:隋朝实行了均田制,但这一制度不久便废除。

唐朝随即推行了租庸调制度。

租庸调制度以土地为基础,对地方上的田地进行测量和评估,依据田地的质量和产量,收取租税。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一方面提倡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也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税收的控制。

4.宋元时期:宋代的税收制度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粮税、商税、义税等。

粮税是主要的税种,按照土地质量、产量等因素征收,以确保国家的粮食供给。

商税是对商品征收的税种,按照商品的种类和规模进行征收。

义税是对富有者的附加税,用于补充国家特殊支出。

元代对宋代的税收制度基本沿袭,同样也实行了粮税、商税和义税等税种,以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

5.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实行了两税法,即户口税和田产税。

户口税主要以人头数为依据,按照户口数量征收的税种,对百姓而言较为公平。

田产税是以土地面积为计算依据的税种,按照田地的质量和产量进行征收。

明朝时期的税收制度比较简明,并设置了多种特殊税种,如草料税、良田税等。

清朝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加大了商业税收的力度,同时减轻了农业税收的压力。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赋税制度在对农业赋税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对商业和精细加工业的税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古代中国王朝建立和维护统治有两个重要支柱:一是钱,二是兵。

赋税是国家财政(“钱”)的重要来源,也是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主要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杂税。

一、赋税制度的沿革1.夏商周贡赋制度:贡赋是土贡与军赋的合称。

中国历代王朝规定臣民和藩属向君主进献的珍贵土特产品称作贡;赋原为军赋,即臣民向君主缴纳的军车、军马等军用物品,君主再给与回赏。

夏商周三代分封制度下,受封者要向国君缴纳贡赋,这是赋税制度的雏形。

2.春秋初税亩内容:春秋末期,铁犁牛耕技术使用,贵族驱使奴隶在井田(“公田”)之外开垦“私田”,收获私有,致“井田”日渐荒芜,诸侯国财政锐减。

为解决财政困难,齐国管仲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纳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作用:春秋“税制改革”承认私田合法,从而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地主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有利小农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3.秦汉赋税:编户制度内容: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发徭役、兵役,称“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未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人丁”是征税的依据,虽然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重人头税,因此,即使在“文景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农民的负担依然沉重。

影响: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但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沉重的赋役负担,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

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下面是一些主要阶段和特点:
1. 赋税的起源: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集群狩猎和农耕经济。

最早的赋税形式是农民向部落或国家上缴一部分农产品,以满足集体或国家的需要。

2. 周朝的封建赋税制度:周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赋税成为国家管理和统治的重要手段。

其中最重要的赋税是井田制,即把土地分配给贵族,而农民必须向国家和贵族支付部分产出。

3. 秦朝的均田制和徭役制:秦朝实施了均田制,规定每个家庭土地的数量,以平均分配土地和赋税。

此外,秦朝还实行了徭役制,强制农民为国家和贵族劳动,而不仅仅是支付税收。

4. 隋唐时期的赋税改革:隋唐时期实行了多次的赋税改革。

隋朝时期实行了府税和田赋制度,将部分税收直接归国家所有,而非贵族。

唐代的赋税制度进一步改革,实行了均田注丁制,将土地和人口进行登记,以确定赋税额度。

5. 宋代的赋税改革:北宋时期的赋税制度受到了科举制度的影响,贵族和富裕地主享有较低的赋税待遇,但农民的税负相对较重。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一些以货币为主的赋税制度,如货币赋、物产赋等。

6. 明代的土地赋役制度:明代实行了土地赋役制度,即把地租和赋税合并起来,以土地产出的一部分为税收。

明代还实施了一些非农业税收,如关税和盐铁税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是一个历史的长河,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影响。

在不同的朝代和时期,赋税制度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但总体上都是以农业为基础,贵族和地主享有特权,农民为主体,向国家和贵族上缴一部分农产品或货币。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

老师,请详细介绍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过程答:一、中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1.夏商周时期:主要是贡赋制,它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2.春秋时期:管仲的“相地而衰征”,它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公元前6世纪初,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开始按亩收税。

3.汉朝时期:编户齐民制度。

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对封建国家的主要赋役负担有田租、人口税、更赋、徭役、兵役等,另外统治者还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和征发杂税等。

汉代的田租税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4.魏晋南北朝时期: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者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定量的租调和服徭役兵役等。

5.隋唐时期:(1)隋朝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

“租”是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缴纳定量的绢或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徭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庸”。

隋朝的庸有年龄限制(50以上),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它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2)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

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它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

6.北宋时期: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愿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方田均税法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土地多少和贫瘠收赋税,官僚地主不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7.明朝时期:一条鞭法。

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它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清朝时期:地丁银。

雍正帝时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它废除了人头税,有利于当时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1.以人丁为主征收标准的赋税制有编户齐民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

(1)意义: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F、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2)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③改革触及官僚地主利益导致改革中遇到极大阻力,改革因施行过程中的腐败问题而中止。

【题目示例】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

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

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

“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

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

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

”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时期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客观上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和口赋(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北魏租调制: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田租,缴纳谷物调:户税,缴纳布或者帛④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庸”,"纳绢代役即为庸",也叫"输庸代役"。

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开垦大量荒地,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

高中历史关于中国古代赋税的演变及认识四川省内江市第十二中学杨明赋税,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事物,我们平日很少感到它的存在,尽管它是那么贴近我们的生活,关系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学习中国的赋税史,以鉴古知今,把握历史未来。

中国古代的赋税一般分为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以及劳役地租三种形式。

劳役地租在高中教材主要表述为徭役和兵役。

一、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历史沿革:1、春秋时期:相地而衰征、初税亩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的“初税亩”,直接实行按亩收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变。

2、秦汉时期: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其中包括田租、人口税、更赋)和徭役、兵役。

更赋,即轮到农民服役而出钱由官府雇人代替的税。

更赋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民的生产劳动时间。

3、北魏:租调制孝文帝改革实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调制,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指田租,缴纳谷物)和调(指户税,缴纳帛或布),还必须服徭役和兵役。

4、隋唐:租庸调制隋朝实行租调制,后来又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唐朝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缴纳一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

唐朝的庸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租庸调制实行的社会经济意义:(1)以庸代役,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2)剥削量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5、唐中后期:两税法。

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改行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建议而实行。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总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多次。

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通过对土地、人口和收入等方面的调控,实现了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国家财政的建设。

以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其历史特征的总结:1.先秦时期: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的税收主要由贡赋和徭役组成。

贡赋是针对农田的税收,包括田租和夫役;徭役则是农民劳役,主要用于军事、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

2.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赋税制度。

赋税由皇帝通过户籍调查确定,包括田租、人口税和商业税等。

汉代在继承秦朝赋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如推行均田制和钧天田制,实现了对土地和人口的平均调控。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和奴隶制的逐渐衰落,赋税制度开始发生变化。

出现了以农具和产业税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度,以及对土地进行评估和分配的“均田免丁户”政策。

这些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阶层的崛起。

4.隋唐时期:在隋唐时期,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较大规模的和发展。

隋朝推行了“废置”政策,取消了土地的个别赋税,实行了以田地总量为基础的均田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制度,提出了“三年减赋”和“六税”政策,以减轻农民负担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5.宋元明清时期:宋元明清时期,赋税制度逐渐趋于完善和稳定。

宋代推行了“三联划”制度,将土地、身丁和田主联合起来征税;元代采取了赋税和物代税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明代实行了“米谷一品制”和“补赋法”等赋税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赋税的范围和方法;清代则通过实施“合丁均税法”和“更丁量母法”等政策,对人口进行调控和赋税。

1.土地和人口为主:古代中国的赋税主要针对土地和人口。

土地是赋税的基础,而人口是赋税的对象。

通过对土地和人口的调控,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和国家财政的建设。

2.赋税形式多样: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形式多样,包括田赋、人口税、商业税、农具税等。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趋势。

本文将从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实物赋税为主到以货币赋税为主的演变。

在古代,赋税主要以粮食、丝绸、棉花等实物形式存在,如秦朝的“租庸调”制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货币的流通,赋税形式逐渐转变为以货币形式征收,如隋唐时期的“均输赋”。

2.从统一税制向分化税制的演变。

古代的赋税制度多为统一税制,即全国统一标准征收,如汉朝的“亩输”制度。

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格局的变化,赋税逐渐向分化税制转变,形成了地方差役、户口税、进贡等多种税种。

3.阶级之间的赋税差别逐渐缩小。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对地主阶级征收较重的赋税,而对农民阶级则要求较低。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更迭,赋税差别逐渐缩小,例如明代的“一条藩一分田“制度。

其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赋税形式更加多样化。

随着经济形态的转变,赋税不再局限于农产品,还涉及到工商业、财产等方面的征收,如明清时期的税收包括田赋、各项商品税、苏杭一带的运河税等。

2.赋税制度趋于合理化和科学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往往存在着过重的负担和不公平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赋税制度逐渐朝着合理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注重考虑农民的负担和社会的公平。

3.地方财政的相对独立。

随着封建社会的演进,地方政权逐渐形成,地方实力增强,对税收的掌控力也日益加强,地方财政相对独立,有更大的决策权和管理权。

4.对赋税制度的重视和。

历代统治者或者朝代更替时通常会对赋税制度进行和调整,既是为了更好地稳定社会经济,也是为了巩固政权。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实物赋税到货币赋税的转变,从统一税制向分化税制的演变,阶级之间赋税差别的逐渐缩小;发展趋势则包括赋税形式的多样化、赋税制度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地方财政的相对独立,以及对赋税制度的重视和。

高中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WPS Office

高中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WPS Office

高中历史之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沿革-WPS Office
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以下是其中的几个重要阶段:
1. 原始社会和夏商时期
在原始社会和夏商时期,赋税是以劳役形式出现的。

人们需要在农耕、牧畜、建筑等方面进行劳役,作为对国家的贡献。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献方式,例如夏朝的盐铁之役和商朝的玉的采集。

2.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国的出现,赋税制度逐渐向货币赋税和物品赋税转化。

财产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税种,它通过财产调查和评估,按照财产的大小和种类,收取一定比例的财产作为税收。

此外,还有土地税、农业税、商业税、过路费等形式的税收。

3. 秦汉时期
秦皇帝通过实行均田制和收铸重轻钱,建立了初步的赋税制度。

汉朝时期,将赋税分为地税和人头税两种,加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掌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4.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财政状况不稳定,赋税负担较大,社会秩序不稳定。

此时期开始发展出以税为贷的赋税制度,通过对民间富豪进行实行赋役和征收租税,弥补国家财政缺口。

5. 宋代
宋代时期,赋税制度逐渐向地租制和货币赋税转化。

全国性的赋税制度设立,并适当调整了税制标准,保证了税收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此外,还有行马费、官租、经济特权等形式的税收。

总体来说,在古代中国历史上,赋税制度始终是国家财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政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在封建社会的初期,人们的生活主要以狩猎、采集和渔猎为主,还未形成稳定的农耕经济,因此没有明确的赋税制度。

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人们渐渐形成了定居的习惯,国家也逐渐形成,赋税制度开始有所规律。

分封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周朝建立之前,中国大陆地区被分为了几十个部落,各个部落有自己的首领,赋税负担主要依靠割据的地方宗族。

而周朝建立之后,采用的是分封制,国家通过将土地分封给亲信贵族,以此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统治。

这个时期的赋税主要包括田赋、贡赋、杂税等。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赋税制度逐渐完善。

秦汉时期,国家经济和政治力量高度集中,赋税制度也相应得到了进一步规范。

通过推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度,赋税制度更加合理,并且为国家提供了充足的财政收入。

农田私有制的产生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唐宋时期,农田逐渐私有化,地方贵族逐渐通过赋税制度获取更多的收益。

这使得国家的赋税制度变得不再合理,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

与此同时,法家思想对古代赋税制度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法家强调重规则、强调科学合理,他们主张通过赋税来掌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秩序。

法家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其中可以看到一些规律:从初期的无赋税到分封制度的建立,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农田私有制的产生以及法家思想对赋税制度的影响。

这些规律在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今天的税制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_8006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_8006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 、鲁国开始推行“初税亩” 。

规定无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本质亩数收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认可私田合法,这就认可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快了井田制的崩溃。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推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照。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肩负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汲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含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小孩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 A 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快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 B 加剧了土地吞并,引起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C 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逃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权门,增强了豪强地主的权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乱不安的重要要素。

D大批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逝。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推行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加以完美。

目的:和缓阶级矛盾,保证封建盘剥,稳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限期内,不去服役的也能够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纪限制,唐无年纪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色:“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益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 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踊跃性也相应提升。

B 农民负担相对减少,有益于社会经济稳固发展。

唐先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历时一百年繁华场面的出现,正是推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进开垦荒地; C 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稳固了府兵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 ②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 地,按土地多少、好坏收取赋税 作 用:使官僚地主无法逃避赋税,增加 了国家的田赋收入
• ③实质:是纳钱代精品役课件 和按亩征税
6、明后期:张居正一条鞭法 (1581年)
• ①背景: • a、明朝中期,农民赋税负担过重,
阶级矛盾尖锐,国家财政困难; • b、旧的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
精品课件
• ④内容: •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
物,叫做“租” •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做“调” • c、不去服役,可用纳绢或布代役,叫
做“庸” • ⑤作用: • a、保证农时,赋役负担相对较轻,许
多荒地开垦出来 • b、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证,府兵制
巩固,国家富强起来
精品课件
4、唐中后期两税法
4.从征税物品看:由实物、劳役地租为 主到货币地租为主(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 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精品课件
5.从征收时间看: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 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
6.从征税类型看:随着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在保持农业税的同时,工商业税逐渐加重。
精品课件
要意义
精品课件
• 理解: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 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 社会生产恢复和发展;
• 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 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 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 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 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 经济发展;
• 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 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④作用:78页 • a、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
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 制度,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 松(“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 本”)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之欧阳法创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之欧阳法创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实用文档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实用文档之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实用文档之"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之欧阳德创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之欧阳德创编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1)赋税制度的沿革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内容: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意义: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内容: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

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及规律总结赋税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的。

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

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

中国封建社会的赋税制度含义很广泛,一般包括: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其他苛捐杂税。

贡:是臣属将物品进献给君主;赋:原指军赋,即君主向臣属征集的军役和军用品;税:由“禾”“兑”两字组成,“禾”指农产品,“兑”即送达,其本意是社会成员向国家送交农产品。

1、赋税制度的沿革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

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①春秋初税亩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

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

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

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

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和口赋(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徭役、兵役。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

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

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

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

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北魏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

租:田租,缴纳谷物调:户税,缴纳布或者帛④隋唐:租庸调制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指导思想:轻徭薄赋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保证了农业生产时间,开垦大量荒地,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

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

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

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⑤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为解决财政困难,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

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E、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

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为税产,这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升降的社会现实。

两税法替代租庸调,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叶中国古代赋税的基础。

作用:A两税法统一了税制,这样既简化了征课名目,又可使赋税相对确定,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从制度上避免官吏乱摊派的可能。

B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惟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征税面,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D两税法按照各户的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

E两税法是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它标志着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土地财产多少为主,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和进步。

局限性:①土地兼并不再受限制,越来越严重,激化了阶级矛盾;②大地主隐瞒财产,转嫁赋税,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

⑥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内容: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规定官僚也要交纳役钱,实行方田均税法,清查隐瞒土地,按土地多少、好坏平均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后因大官僚大地主反对被废除。

特征:交钱代役;清查隐瞒土地,使官僚地主不能逃税。

实质:纳钱代役和按亩征税。

⑦明后期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背景:是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土地集中、阶级斗争的产物。

目的: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化繁为简、平均赋役,内容:A赋役合并: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B: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意义:A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纳银代役的规定,简化赋税名目和征收手续,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B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的势力,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有利于生产的发展;C赋役统一征银的办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适应了明中叶以来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对豪强漏税有一定限制作用。

结果:虽然由于大地主的反对,不久就停止实行,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

⑧清前期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原因:①旧赋税制度使农民负担过重,影响社会安定,而且人头税使隐蔽人口现象严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②赋税制度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③1712年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为摊丁入亩提供了条件。

内容:雍正初年实行地丁合一,开始了单一的土地标准征税,正式废除了人丁税。

地丁合一又叫摊丁入亩,丁随地起,即把丁银全部摊入地亩中征收。

摊丁入亩的实行有助于封建国家税收的稳定,标志着延续了数千年的人头税的废除。

它简化了税收原则和手续,把土地多少作为收税的惟一标准,改变了赋役不均的严重情况,从而调整了封建国家、地主和自耕农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评价:这一制度的实行,部分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它废除了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劳动人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杜绝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隐瞒人口的现象,也促进了人口出生率的提高,有利于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劳动者有了较大的人身自由,又有利于手工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赋税规则的简化,有利于政府征收,保证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

2、规律总结:①特征分类(中国古代赋税史上的四大税种):纳税主体具有多样性纳税形式具有多样性纳税内容具有多样性,以田赋、丁税为主。

A、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人头税”,即丁税。

如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B、以土地和财产(田亩)为主要征税依据的赋税制度:土地税,即田租。

如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C、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D、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

另外,还有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以及其他苛捐杂税。

②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沿革的趋势(演变特点):A、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步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转变(以两税法为标志),直至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反映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B、赋税形式由实物为主到货币为主转变(以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了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C、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D、税种由繁杂多项逐渐演变为简化单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E、农民由必须服徭役逐渐发展为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F、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商品税占比重增大。

上述演变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

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自然经济中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统治者无法抗拒商品经济的发展等)。

3.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1)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2)农民的反抗斗争;(3)统治者顺应形势,巩固统治,调整政策。

一是王朝建立之初,吸取前朝教训而减轻赋税;二是在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而推行均田制时实行租庸调制;三是为解决经济困难,增加财政收入,调整赋税制度;四是临时加派的税款如辽饷。

4.不同的赋税制度产生的影响第一种情况,迅速改变了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的状况,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第二种情况,扩大了国家税源,增加了政府收入;第三种情况,通过税制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第四种情况,加重了人民负担,成为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5.认识(1)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2)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

(3)赋税制度的沿革取决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状况,实质体现了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规律。

(4)赋税是封建国家生存的经济基础;赋税的合理与否关系到社会进步与倒退,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封建统治的依据之一;赋税制度的变化主观上取决于统治者的素质,客观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

(5)反映的问题:历史上,一些封建统治者在一定历史时期相对减轻对农民的赋税剥削,完全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同时也是为了将来加重剥削。

一般说,一个新的王朝在建立之初,由于刚经过农民起义的沉重打击或长期战乱的破坏,社会比较贫困,统治者总会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采取一些比较宽舒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以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

一当社会经济得到恢复、财富有所增加,统治阶级就会重新加重对人民的盘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