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权与分权模式下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分析
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机理与转型研究——基于“诺斯悖论”理论
利益 团体提供不同类型的产权制度保障 ,目的 在 于获取 国家 租金 收 益 的最 大化 ;第 二个 目标 是 国家 还通 过 法律 规章 制 度 降低 不 同利 益 团体 之间交易费用 , 以推动社会经济产出的最大化 , 从 而使得 国家财 政税 收增 多 。然而 , 在 国家 治理
实 践过 程 中 , 这两 个 目标 并 非 总是 一 致 的 。“ 诺
下, 基 于“ 诺斯悖论” 理论 , 从分税制改革动 因、 中央与地 方政 府的“ 委托— —代理” 关 系、 土地产权制度 、
转 型期 地 方政 府 典 型 的 “ 经济人” 行 为特 征 、 “ 路 径依赖” 对 以 土地 出让 为主 的地 方财 政 获 取 模 式 的 强化 作 用方面, 分析 出地 方政 府 土 地 财 政 模 式 形 成 的 内在 机 理 。在 此 基 础 上 , 从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建 立现
育 厅 人 文 社 科 项 目. “ 中国 ‘ 后 土 地 财 政 时期 ’地 方 政 府 的 困境 与 转 型研 究 ” 成 果之 一 ( 项 目编 号 : wJ 2 o 1 3 o 4 5 ) ; 辽 宁财 政 科 研 基 金 项 目“ 中 国‘ 后 土地财政 时期 ’ 地 方 政 府 的 困境 与 转 型 研 究 ” 成 果 之 一
代 农村 土地 产权征用制度 、 科 学划定 中央与地 方政府 土地 财税收 益的分配关 系、 地方政府 向“ 城 市公共
治理者” 角色转 变、 建立科 学全面的政绩考核体 系等 五个方面提 出地 方政府 土地财政模式转型 的对策
建议 。 关键词 : 地 方政 府 ; 土 地 财政 ; 诺斯悖论; 转 型 中 图分 类号 : F 3 0 1 . 0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8 2 5 4 ( 2 0 1 4 ) 0 4 — 0 0 6 6 — 0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2 — 2 4
基于集权和分权的财政体制博弈
基于集权和分权的财政体制博弈作者:任丽娟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4年第08期[摘要]中国财政体制的演变反应出集权和分权之间的关系,而财政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它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
勾勒其制度变迁轨迹、分析总结其演变规律,有益于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关系。
[关键词]财政体制;集权;分权长期以来,财政的集权和分权始终存在着孰优孰劣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分权和集权的程度。
回顾我国古今财政体制的变革,我们发现我国财政体制的变革大都是集中在集权和分权的博弈中。
一、我国财政体制的改革历程(一)先秦时期: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夏、商、西周三代财政,是我国财政的早期形态,是国家财政建立发展的时期。
因此,对于财政体制的初步建立,中央和地方之间属于地方分权、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体制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财政向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
(二)封建时期:高度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财政体制是中央集权,没有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划分,强制对全国的财源进行统一管理。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在行政机构上设立“三公九卿”制。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的制度都是直接沿用秦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财政体制呈现不同的特点,由于士族地主所有制发展,形成强大的分割性势力,专制主义集权受到削弱。
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至隋唐而复归集权,表现在建立了三省六部制的中央机构,在地方上实行州、县二级制。
自此,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秦代以来确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走向君主集权。
宋、元、明、清都是财权的高度集中,其中元明清三代实行的行省制,在中央和地方权力机构中充当了分寄和球按的枢纽,强悍了中央集权。
(三)民国时期:朝分权化方向发展民国时期财政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财政体制逐步现代化,这是我国自从封建社会以来的一种历史进步。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分析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分析财政是国家的经济命脉,也是政府权力的基础之一。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是中国政府长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国政府实行的财政分权制度,即中央和地方分别负责各自的财政收支,自治区、省、市、县四级地方政府都承担相应的财政责任。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始于改革开放以来。
当时的中国政府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形势极为严峻的局面:贫困、落后、饥饿、疾病等问题低潮不断。
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中央管理大政方针,地方善于办事”的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在此时开始逐步分权,以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开始出现。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财权分配和财政支出。
财权分配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之间的预算分配和税收分配。
财政支出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在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
在财权分配方面,中央政府在预算分配上占主导地位。
因为中央政府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更加了解,具有更高的决策能力和掌握财政资源的能力。
此外,中央政府拥有着众多的立法权、政策制定权和行政监督权,因此可以更有效地统筹协调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
而在税收分配上,地方政府占据了重要地位。
税收分配决定了地方政府收入的多寡和稳定性。
地方政府在税收收入方面的掌控能力,也极大地影响了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
在财政支出方面,中央政府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中央政府拥有更多的财政资源,并且可以通过国家的统一规划来优化资源配置。
中央政府还可以通过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
地方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主要任务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保障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地方政府在支出方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投资、公共服务、环保、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中,地方政府的表现受到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
基于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的土地流转主体利益分析5900字
基于混合策略博弈模型的土地流转主体利益分析5900字土地流转打破了原家庭承包经营制中的利益机制,需要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
怎样进行利益分配是亟须解决的难题:转出土地的农民和转入土地的经营方在土地流转之前都有一个预期收益,都希望自己的利益达到预期的最大值,由于种种因素影响,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相差甚远,这一差距会影响经营方和承包方的土地流转欲望,进而阻碍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双方的期望利益达到什么程度才会使土地流转顺利进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找出影响预期收益实现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2015年中央提出实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的办法,三权的所有者分别为:发包方、承包方、经营方。
发包方村民委员会在土地流转中没有直接的经济诉求,所以本文不考虑其在土地流转中的利益问题,在模型构建中不考虑政府的博弈行为。
据此界定,本文的博弈主体为承包方和经营方,研究的内容主要为耕地流转。
1混合策略博弈理论混合策略博弈理论是研究多人决策问题的理论,它并不像纯策略博弈理论那样非此即彼,而是在给定的信息情况下以一定的概率分布随机选择某种策略,更加接近现实,它所求的纳什均衡总是存在[1-2],因此本文采用混合策略博弈理论。
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包括有限的参与人集合N={1,2,…,j,…,n},参与人j的某一策略选择表示为Mj,所有策略构成策略组合M;收益函数表示为Fj。
当参与人从策略空间选定自己的策略后,显然参与人的收益Fj是M的函数,记作Fj(M)。
参与人选择策略的概率分布Δj={Δj1…Δjk}(k代表参与人有k种选择策略),称为j的混合策略。
本文Δjk=Δj1(Mjk)表示j选择策略Mjk的概率,Δjk的取值范围为[0,1],∑k1Δjk=1[3]。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
土地财政成因探析作者:侯欢来源:《财税月刊》2019年第04期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土地财政形成原因的深入分析,发现土地财政的成因主要分为:制度因素和地方政府的行为策略两方面。
其中,制度因素包含:土地、财税、住房三类制度;而地方政府行为策略主要包括政治晋升锦标和土地“价格歧视”等适应性略策。
最后提出应当完善城乡统一土地市场、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的分配结构、健全现行房地产市场和住房制度、改变唯GDP的官员考核方式等政策含义,有助于从根本上改革土地财政以及缓解因此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关键词土地财政;成因;制度;行为策略一、引言上世纪九十年代分税制改革以来,与土地有关的收入逐渐上升至地方政府“第二财政”的重要地位(吴群、李永乐,2010),由于其面临较少约束,在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是地方政府高度依赖土地及相关税收、费用获取可支配财政收入的一种财政模式,因此被称为土地财政(陈志勇、陈莉莉,2009)。
具体指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资源获取地方财政收入的行为(杨孟禹、张可云,2016),包括出让土地直接取得的预算外财政收入和与土地有关的税收、费用等预算内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土地的稀缺性随之凸显(范方志、汤玉刚,2013),特别是1994年分税制、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加大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的依赖度和垄断权,进而演化成土地财政。
这种依靠招拍挂和协议等方式出让土地建设指标,获取财政预算外收入的做法,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应对事权与财权不相匹配的解决方式,土地财政随之成为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的重要来源(陈志勇等,2010),甚至2013年土地出让金占地方一般财政预算内收入的比值高达63.4%(余靖雯等,2019)。
但无论从经济效用还是资源禀赋的角度来看,出让土地的可持续性都令人堪忧,这种不稳定的财政收入,将加大地方政府财务风险、导致土地浪费、助推房价高涨、滋生寻租腐败、引发征地纠纷等一系列问题;尽管土地财政将产生较多负面影响,但土地财政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带动作用不容忽视。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_0
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理论分析财政分权即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下级政府自主决定预算和规模。
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
自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形成了相对规范的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在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本文试图对国外学者关于财政分权利弊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提炼,并在此基础上简要讨论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的财政监督问题。
一、财政分权的益处综合现有的文献,财政分权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六个方面:1.对多样化地区偏好的敏感度。
分权化的政府行为利多弊少是许多主流经济学家所共同持有的观点,其中代表性观点认为,由于地方政府离本地区人民较近,因而能更好地反映个人偏好,而中央政府的决策则缺乏对多样化地区偏好的敏感度。
这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在公共品供给上往往需要采取折衷的办法。
例如,一些居民偏好大规模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另一部分人却希望保持较小的公共赤字以及更少的税收。
因而对全国性公共品如国防来说,这样的折衷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每个人都要消费国防,而且他们是意见不一的。
但是,也存在只在本地区提供并消费的公共物品,因此地区问对公共品的偏好程度会有所不同。
在这种情况下,由地方政府提供公共品就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对地方公共品的偏好类似于地方居民集体投票以决定他们想消费的公共品的供给水平。
相反,由中央来提供公共品只能是各地得到相同数量和质量的公共品,而这将引起效率损失。
关于这一点,奥茨在1999年对财政联邦制的综述与回顾中作了切中肯綮的论述。
他指出:“一个不利于财政集权的看法是,由中央提供公共品将导致各地间完全相同的公共品产出或提供水平。
在完美信息条件下,理论上讲有可能由一个慈爱的中央计划者在不同地区问有差异地分配或提供公共品,进而使社会福利最大化。
因此,财政分权并无必要(尽管也许有人会说,上述结果在实质上就是分权的)。
土地财政转型对开发区土地利用影响的博弈分析
2015年第05期作者简介:宫田辉(1981-),女,山东省乳山市人,威海市国土资源局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经济师,中国海洋大学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开发与规划。
土地财政转型对开发区土地利用影响的博弈分析□宫田辉摘要:本文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分为征地、土地出让两个层次,分层次构建土地财政转型前后不同阶段博弈模型,比较不同层次中政府分别与被征地农民、土地使用者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博弈策略优劣,分析土地财政转型对开发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影响,得出具有正面促进效应的结论,对开发区政府谋求土地财政主动转型、促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财政转型;博弈分析;正面促进效应文章编号:1004-7026(2015)05-0009-03中国图书分类号:F224.32;F301文献标志码:A(威海市国土资源局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山东威海264211)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和以土地抵押为主的融资规模日益增加,逐步成为其财力的重要来源。
作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的开发区受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政绩考核和区域竞争等因素影响,在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及其巨大资金缺口的情况下,追求土地财政利益最大化,逐渐形成了特有的土地财政运行机制:对工业性用地采取低价或零地价出让,以期在制造业招商引资中胜出,取得未来稳定的税收、GDP 和就业增长;对经营性用地则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获得较高的土地出让收益,并利用土地大量融资,用以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土地价值,增加土地财政收入。
在此机制下,开发区得以廉价快速地提供工业用地、大量扩充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有效推进了地区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但同时也形成了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产生了土地利用粗放、征地矛盾突出、土地违规抵押、偿债风险大等问题。
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从长期看土地出让收入不具有可持续性,且随着征地制度改革的推进,将会呈现土地出让成本持续上升、土地出让收益不断下降的趋势,也将加剧累积规模日益扩大的以土地预期收益为偿债来源的政府融资风险。
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2014年12月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1卷第6期Dec.2014JournalofChongqingTechnologyandBusiness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Vol 31㊀NO.6doi:12.3969/j.issn.1672⁃0598.2014.06.005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邵燕斐1,2,王小斌1,3(1.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江门529020;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武汉430074;3.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广州510632)摘㊀要:土地财政的形成既与我国的财政体制和税收结构有关,也与中央政府的目标变化以及地方政府的目标构成密切相关㊂本文使用博弈论方法分析各个利益主体的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揭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内在机理与演化过程㊂研究表明:当中央政府倾向于社会公平而选择集权时容易形成土地财政;当中央政府选择分权时使得地方政府获得较强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则不会形成土地财政;同时,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取决于地方政府官员的选择㊂本文的建议是:(1)改善分税制的制度设计;(2)加大地方政府违规征地处罚力度;(3)改革传统干部GDP考核制度㊂关键词:地方政府;分权;集权;博弈论中图分类号:F812.2;F224.32㊀文献标志码:A㊀文章编号:1672⁃0598(2014)06⁃0034⁃08㊀㊀引言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造成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财政缺口压力日益加大,使得地方政府患上 土地财政 依赖症㊂另外,随着工业化㊁城镇化加速,地方政府对土地出让依赖程度越来越强,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是 第二财政 ㊂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出让国有建设用地总面积33.39万公顷,出让合同价款3.15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全年财政收入(10.37万亿元)的三分之一㊂地方政府为什么如此依赖于土地财政?其热衷于 经营城市 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产权理论研究,二是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收入行为研究㊂白云朴(2013)认为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如何对土43∗[收稿日期]2014⁃08⁃19[基金项目]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育苗工程)项目(WYM11117) 古村落乡村治理主体关系模型的构建㊁评价与优化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3XZZ05) 城乡二元土地制度下农户参与分享集体土地增值收益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GD12XZZ06)地方行政审批服务的整合机制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3YJC810016) 地方政务服务中心的运作机制研究[作者简介]邵燕斐(1979 ),女,山东德州人;广东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科技管理研究㊂王小斌(1978 ),男,福建漳州人;广东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府规制研究㊂地征用进行合理补偿明显涉及产权问题㊂目前土地征用中存在补偿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土地产权形式没有得到清晰界定[1]㊂张元庆(2013)认为随着城镇化㊁工业化飞速发展,各地征地冲突愈演愈烈,表面上是由于征地补偿标准过低,实则是深层次制度安排不合理所致,即农村土地产权形式模糊[2]㊂陈国富,等(2009)从法经济学视角,认为土地财政是建立在农民土地实体法失权与程序法失权基础上的一种财政补贴制度[3]㊂邓晰隆(2009)在回顾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础上,认为解决中国土地财政问题需要 三权分离 ,即将农村土地产权分离成所有权㊁承包权和使用权[4]㊂一些学者认为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合理是土地财政的成因之一㊂陈抗(2002)构建一个中央与地方政府博弈模型,并用省级数据证明分税制加剧了地方政府从 援助之手 (经营企业)到 攫取之手 (经营城市)的行为转变[5]㊂杨俊(2012)认为地方政府 土地依赖症 实际上是其对分税制改革造成财政缺口的一种 隐形博弈 灵活博弈 ㊂[6]黄小虎(2007)认为现行分税制使得地方政府的财权㊁事权不匹配,形成地方财政缺口,影响了地方财政的可持续性,引发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行为[7]㊂另一些学者则将土地财政行为归结为官员晋升激励,张军(2005)把土地财政产生原因归结为中国在政治集权下采取了适宜的经济分权,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与其辖区经济绩效显著相关,导致地方政府官员为增长而竞争[8]㊂顾乃华,等(2011)基于2003 2007省际面板数据证明土地财政动因的 GDP锦标赛说 而拒绝 财政压力说 [9]㊂刘佳等(2012)采用2003 2008年中国257个地级市政府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了官员晋升竞争对土地财政的影响,证明了地方官员晋升竞争考核机制是引发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10]㊂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多是现象的描述性分析,忽视了土地财政形成过程中各种利益集团讨价还价㊁见机行事的行为㊂在土地财政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多个相关利益主体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收益函数与战略选择,这些策略选择构成了复杂的博弈关系㊂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多阶段博弈模型对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㊁地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以及开发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更加真实地演示与模拟导致土地财政产生的政府行为选择过程,并为治理地方政府 土地依赖症 提出相关建议㊂图1㊀1999 2011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与当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亿元)数据来源:土地出让金来自2000 2012年‘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来自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㊂53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邵燕斐,王小斌: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㊀㊀一㊁土地财政利益相关者界定(一)中央政府中央政府的利益倾向以大局为重,把目光放在整体范围,全盘考虑㊂中央政府有两个目标:一是保证经济快速增长与鼓励政府间竞争,二是区域经济平衡与社会公平㊂这两个目标体现在财政体制上就是财政分权(以下简称分权)与财政集权(以下简称集权)㊂分权即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赋予地方政府比较大的财政收入自主权,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㊂集权指中央政府集中全国有限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兼顾公平,通过转移支付来解决区域间经济㊁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11]㊂通过集权,一方面可以迅速集中全国有限财力,快速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控制与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业主产区的财政投入,促进区域间及城乡间的协调发展,以抑制日益扩大的地区㊁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㊂(二)地方政府1994年分税制改革重新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与财权关系,地方政府由此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组织,有追逐经济利益的激励与发展地区经济的内生驱动力,但与中央政府的激励可能不相容[12]㊂地方政府具有 政府人 与 经济人 双重角色:一方面遵照中央政府的要求履行土地管理职能;另一方面追求土地财政收益最大化㊂由于信息不对称与拥有行政权威,地方政府掌握着出让土地的详细信息,拥有制定和调整土地出让规划与条件的权力,拥有土地出让的垄断权㊂鉴于土地协议出让容易诱发寻租行为,造成公平缺失,地方政府一般采用公开拍卖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办法㊂(三)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与政府部门关系非常密切,因为政府垄断着城市土地供给,农业用地转为非农用地必须依靠政府征地㊂土地资源具有稀缺性,能否获得土地是房地产开发商投资的必要条件,因此房地产开发商与政府保持千丝万缕的关系㊂开发商是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者,拥有专业化知识与信息优势,如翔实的房地产开发成本与质量资料㊂作为理性人其目标是尽可能低价获得土地并抬高商品价格,以获得最大化的利润㊂一方面,开发商之间可以形成合谋,哄抬房地产价格以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㊂另一方面,开发商可以向地方政府进行寻租活动,在土地出让等方面暗箱操作㊂二㊁土地财政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博弈过程假设1:中央政府有两个目标:经济增长与兼顾公平;有两个策略:分权S1与集权S2㊂地方政府有3种选择:称职b1(努力合法发展地方经济)㊁失职b2(努力但违法发展经济,比如非法卖地)㊁不作为b3(不努力发展经济)㊂中央政府先采取行动,地方政府再分别采取b1㊁b2㊁b3,然后中央政府再选择严格监督a1或松散监督a2㊂假设2:分权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C1㊁C2,集权下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为C3㊁C4㊂假设3:在分权下,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性被调动,C1+L1>C2+L2,使地方财政收入增加X,同时也会增加中央财政Y,地方政府也可以寻求预算外收入,如土地财政L,但会受到监督㊂假设4:中央政府对下级的严格监督成本为C(Y>C),发现地方政府称职,则对其进行奖励J(如提拔),发现其失职处以罚金F2(如追究行政㊁刑事责任),发现其不作为处以罚金F1(不提拔)㊂第一阶段博弈:中央政府选择分权S1,地方政府选择称职b1时,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督a1,其收益为C1+Y-C,地方收益为L1+X+J㊂中央政府选择松散监督a2时,其收益为C1,地方为L1+L㊂如果中央政府选择分权S2,地方政府选择不称职b2时,当中央政府严格监督时,中央政府的支付是C1-C,地方政府的支付是L1+L-F2㊂假如当中央政府松散监督时,其支付是C1,地方政府支付是L1+L;假如中央政府的策略选择是分权S1,地方政府的策略选择是不作为b3时,当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督a1,其收益为C1-C,地方政府收益为L1-F1㊂假如中央政府松散监督时,其支付是C1,地方政府支付是L1㊂当中央政府选择集权S2,地方政府选择称职b1时,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督a1,其收益为C2-C,地方收益为L2+J㊂中央政府选择松散监督a2时,其收益为C2,地方为L2;如果63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1卷中央政府选择分权S2,地方政府选择不称职b2时,当中央政府严格监督时,其支付是C2-C,地方政府的支付是L2+L-F2㊂如果当中央政府松散监督时,其支付是C2,地方政府支付是L2+L㊂如果中央政府选择分权S2,地方政府选择不作为b3时,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督a1,其收益为C2-C,地方政府收益为L2-F1㊂假如中央政府选择松散监督时,其支付是C2,地方政府支付是L2㊂从第一阶段博弈树我们可以看出当中央政府选择分权时,其最大收益为C1+Y+C或C1,选择集权其最大收益为C2㊂当C2>C1+Y+C或C2>C1,中央政府会选择集权,但其不会这样做㊂因为此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分权赋予地方政府更多发展经济的自主权,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有助于发挥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㊂当给定中央政府选择分权策略时,是否采用严格监督策略取决于Y-C的大小㊂事实上当Y>C,中央政府的收益C1+Y-C>C1-C,选择严格监督可能获得比较收益㊂当给定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督时,地方政府会权衡L1+X+J与L1+L-f2的大小,即X+J与L-F2的大小㊂如果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奖励加大,或加大惩罚力度,则X+J>L-F2,地方政府会选择称职工作㊂因此第一阶段均衡结果为[(分权,严格监督),称职],即[(S1,a1),b1]㊂图2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第一阶段博弈图3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第二阶段博弈㊀㊀第二阶段博弈:仍然由政府先采取行动,地方政府后采取行动,二者的策略种类与第一阶段一致㊂中央政府选择集权后其财政收入变为C3+Y-C,且C3>C1>C1+Y-C㊂因为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也带来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加大了地区贫富差距㊂政府的工作重心由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转向兼顾社会公平,重视收入分配中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㊂当给定中央政府选择集权时,地方政府最优策略取决于中央政府是否会严格监督㊂集权限制了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减少了地方的积极性与灵动性,地方政府即使73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邵燕斐,王小斌: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再怎么合理努力也不会大幅度增加其财政收入㊂因此Y<C,即C3+Y-C<C3-C<C3,中央政府选择集权后获得最高支付是C3,即松散监督㊂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会寻找其他收入来源,如对土地收益的财政路径依赖,因此选择不称职b1,第二阶段均衡结果为[(集权,松散监督),不称职],即[(S2,a2),b2]㊂第三阶段及之后博弈:考虑到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央政府会权衡集权的弊端与分权的必要性,会考虑重新放松财权,赋予地方政府相应财权,减少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㊂分权后中央政府获得的财政收入为C4+Y-C>C1,中央政府选择严格监督,在此前提下地方政府选择b1,第三阶段均衡结果为[(分权,严格监督),称职],即[(S1,a1),b1]㊂在第四阶段中央政府会采取适度的集权与适度的松散监督,地方政府会选择失职策略,均衡结果为[(集权,松散监督),不称职],即[(S2,a2),b2]㊂以此类推,在奇数阶段中央政府会采取适度的分权与适度的严格监督,地方政府会选择称职策略,均衡结果是为[(分权,严格监督),称职],即[(S1,a1),b1]㊂在偶数阶段中央政府会采取适度的集权与适度的松散监督,地方政府会选择失职行为,均衡结果是为[(集权,松散监督),不称职],即[(S2,a2),b2]㊂图4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第三阶段博弈㊀㊀(二)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过程由于土地信息不对称㊁土地征收制度缺陷等问题,当前土地市场仍存在权力寻租㊁规划寻租等问题㊂根据目前经营性用地采取招标㊁拍卖㊁挂牌的出让方式,我们运用混合策略博弈模型来模拟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交易过程㊂假设1:地方政府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确定土地拍卖的用途㊁年限㊁出让方式㊁时间等,同时规定投标人㊁竞买人的资格条件及确定中标人㊁竞得人的标准和方法㊂地方政府有两个目标:合理发展地方经济与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博弈中有两个策略:一是正常的拍卖,二是与开发商私下串谋㊂假设2:设有n个实力均衡且相互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商参加投标,每个开发商的目标是利益最大化,可采取寻租与合法(不寻租)策略㊂假设3:政府选择正当拍卖时,开发商可能选择寻租行为,寻租费用为Z1㊂假设4:设土地的价值为V0,正常被拍卖的价格为V1㊂开发商不寻租,正常转让土地的价格为V1,则每个开发商得到利润为π1=(V1-V0)/n;如果选择寻租,每个开发商可获得π2=(V1-V2)/n-Z2的利润,V2为寻租下低于市场的价格,Z2为串谋下的寻租费用,且Z2>Z1㊂第一阶段博弈:如果地方政府采取合法拍卖土地方式,房地产开发商会选择不寻租;如果地方政府选择串谋,房地产开发商会选择寻租㊂当开发商选择不寻租时,地方政府会选择拍卖;当开发商选择寻租时,地方政府就会权衡政绩与租金收益大小㊂在土地财政初期,土地出让价格比较低,土地市场也比较透明,地方官员会更加关注政绩,83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1卷一般会选择合法拍卖土地㊂此阶段存在一个纯策略纳什均衡(拍卖,不寻租)㊂表1㊀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收益矩阵房地产开发商寻租守法地方政府拍卖串谋V0+Z1,(V1-V0)/n-Z1V2+Z2,V1-V2-Z2V0,(V1-V0)/n0,0第二阶段博弈:在这一阶段,随着土地价值上升带来巨大收益,地方官员可能从追求政绩转向自身收入的提高,因此V2+Z2>V0+Z1,此阶段存在两个纳什均衡:(拍卖,不寻租)与(串谋,寻租),必然存在一个混合策略㊂假设地方政府合法㊁透明拍卖土地的概率为θ2,串谋(如寻租㊁创租)转让土地概率为1-θ2㊂开发商选择寻租的概率为θ1,不寻租的概率为1-θ1㊂则开发商选择寻租的收益为π3=θ2[(V1-V0)/n-Z1]+(1-θ2)(V1-V2-Z2),不寻租的收益是π4=θ2(V1-V0)/n,且π3=π4,得到地方政府串谋卖地的概率1-θ2=V1/(V1-V2+Z1-Z2)㊂当Z1越大,则地方政府串谋卖地的概率越小;当V1越大,则地方政府串谋卖地的概率越大㊂当开发商选择寻租时,地方政府合法拍卖土地的收益为π5=θ1(V0+Z1)+(1-θ2)V0,而串谋卖地的收益为π6=θ1(V2+Z2),且π5=π6,得到开发商寻租的概率θ1=V0/(V2+Z2-Z1)㊂当V2或Z2越小时,开发商寻租的概率越高㊂第三阶段:此阶段地方政府对租金收入的关心要高于对政绩的关心,如果开发商选择寻租时,地方政府的策略是串谋;如果开发商选择不寻租时,地方政府的策略是随机的㊂从表面上看此阶段有两个纳什均衡:一个是(拍卖,不寻租),一个是(串谋,寻租)㊂事实上利益使然,地方政府希望开发商选择寻租,自己选择串谋可以得到Z2,(寻租,串谋)成为唯一占优均衡,此时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结成利益共同体,二者皆大欢喜㊂图5㊀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表2㊀地方政府与开发商第三阶段博弈收益矩阵房地产开发商寻租守法地方政府拍卖串谋Z1,(V1-V0)/n-Z1Z2,V1-V2-Z20,(V1-V0)/n0,0(三)开发商之间博弈过程假设1:有n个独立的开发商参加同一块土地竞拍,ci为开发商i支付的寻租成本,寻租成本与竞拍成功概率成正比㊂假设2:开发商i对拿下土地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为vi,寻租成本ci是其预期收益vi的严格传递可微函数㊂假设3:vi与ci都是私人信息,即开发商只知道自己的成本与预期但不知道彼此之间的信息,此博弈过程为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㊂假设4:寻租成本高者获得土地授权,其支付为v-c,其他开发商的支付为0,得到以下支付函数:ui=ui(ci,cj,vi)=0ifciɤcjvi-ciifci>cj{;由于开发商也是理性人,不会选择比其预期收益更高的寻租成本,所以vi-ci并不存在㊂93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邵燕斐,王小斌: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开发商i的期望收益函数为:ui=(v-c) Prob(cj<c)=(v-c)Φn-1(c)其中iʂj,Prob(.)代表cj<c的概率,bj是开发商j的出价战略,Φ(c)表示c∗的逆函数,即当开发商的寻租成为c时,其预期收益为Φ(c)㊂开发商i的期望收益函数最优化一阶条件为-Φn-1(c)+(v-c)(n-1)Φn-2Φᶄ(c)=0,在均衡条件下Φ(c)=v,一阶条件为-Φ(c)+(Φ(c)-c)(n-1)Φᶄ(c)=0,解得微分方程得c∗(v)=v(n-1)/n㊂结果表明:开发商承担的寻租成本c与参加竞拍的数量n成正比,即开发商之间的竞争越激烈,寻租成本越高㊂当n趋向无穷大时,寻租成本就会接近授权所获得的预期经济利益,故理性开发商会选择放弃灰色手段转向合法手段㊂如果这n个开发商都选择退出寻租,则在混合策略博弈中开发商会选择正当手段,地方政府的最优策略是不寻租㊂当参与竞争的开发商数量越多,竞争越激烈,土地拍卖市场越透明,通过灰色手段获得授权的概率越低㊂三㊁结论与建议综上所述,中央政府的目标变化(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以及地方政府的目标构成(自身收入与晋升激励)是中国土地财政的形成重要原因㊂当中央政府倾向于社会公平而选择集权时,会削减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与财政自主权,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容易导致土地财政发生㊂当中央政府选择分权时,地方政府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获得更多的经济发展自主权与财政自主权,地方政府获得较强的激励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则不会形成土地财政㊂本文的结论是中国式财政分权不会导致土地财政,这与杜雪君(2009)㊁卢洪友(2011)㊁吴群(2010)㊁顾乃华(2011)等研究结论一致(这些文献用面板数据证明了晋升激励才是中国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㊂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与建议:(一)合理界定财政分权1994年分税制改革造成地方政府财权减少,而事权留置甚至增加,扩大了地方财政收支缺口,客观上促成了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出让行为㊂因此,要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关系,重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结构,这是弱化地方政府利用土地财政收入来缓解财政压力的重要前提㊂首先要适当调高地方政府在共享税中的分享比例,增加地方预算内的财政收入,缩小地方财政收支缺口㊂其次要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加强专项转移支付监管,提高转移支付效率㊂再者要完善地方税体系,构建以房产税㊁财产税㊁物业税等为主体的地方税收体系,使财产增值与地方财政收入相联系起来,激励地方政府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来㊂(二)增加土地寻租成本在我国土地寻租发生的概率很高,土地正日益成为新型寻租的温床㊂据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仅2012年上半年全国就发生2.9万起土地违法行为,涉及土地17.7万亩,耕地6.5万亩㊂其原因主要是地方政府具有垄断经济活动的能力,土地开发处于 权力密集 和 资本密集 的地带,地方政府从事土地寻租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其寻租成本,官商合谋既可以让开发商疯狂敛财,又可以让地方政府官员非法谋求自身利益㊂目前对土地违法案件处罚过轻,官员违规成本远远低于非法利益,导致官员侥幸心理膨胀,这是我国土地寻租严重的主要原因㊂为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与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中央政府要加大监督力度,严惩土地寻租腐败行为㊂加大地方官员土地腐败行为惩罚力度,提高官员寻租㊁创租的机会成本㊂对于情节特别严重㊁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必须严厉追究其刑事责任,切实避免以纪代罚㊁以罚代刑㊂只有从重从严对相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做到重拳出击,才能够从根本上对地方官员敲响警钟,真正起到震慑作用㊂(三)改变不合理的地方官员考核体系地方政府既负责土地监督管理又负责土地市场化经营,对国有土地的经营自然要保值增值,追求土地收益最大化㊂在现有官员GDP考核机制与财政缺口的压力下,对土地收益的无限制追逐必然伤害相关公共利益㊂因此,要把土地财政从官员的政绩中剥离出来,必须建立一套更为科学04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第31卷的政绩考核体系,将土地的使用和保护状况也纳入官员考核体系,并实行一票否决制,才能从根本上消弭地方政府官员为了政绩违法用地的冲动㊂要调整与修正现有的政绩评估指标,把环境指标㊁社会公平指标㊁政策目标群体满意度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增加绿色GDP㊁教育㊁就业㊁社会保障等社会指标的比重,从制度上纠正地方政府在土地开发上的短视行为㊂[参考文献][1]白云朴,惠宁.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的比较[J].经济纵横,2013(1):38⁃42.[2]张元庆,邱爱莲.科斯产权理论与我国征地补偿制度设计重构[J].农村经济,2013(6):29⁃32.[3]陈国富,卿志琼.财政幻觉下的中国土地财政 一个法经济学视角[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69⁃78.[4]邓晰隆.三权分离: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新构想[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2):59⁃63.[5]陈抗,HILLMAN,顾清扬.财政集权与地方政府行为变化 从援助之手到攫取之手[J].经济学(季刊),2002(4):111⁃130.[6]杨俊.分税制背景下央地财政分配关系的 隐性博弈 问题分析[J].财经论丛,2012(2):38⁃44.[7]黄小虎.当前土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J].中国税务,2007(2):46⁃47.[8]张军.为增长而竞争:中国之谜的一个解读[J].东岳论丛,2005(4):15⁃19.[9]顾乃华,王小霞,陈雄辉.我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与成因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1(2):103⁃112.[10]刘佳,吴建南,马亮.地方政府官员晋升与土地财政 基于中国地市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公共管理学报,2012(2):11⁃23,122.[11]DAVOODIHamid,ZOUHeng⁃fu.FiscalDecentrali⁃zationandEconomicGrowth:aCross⁃countryStudy[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8,43(2):244⁃257.[12]XIEDanyang,ZOUHeng⁃fu,DAVOODIHamid.FiscalDecentralizationandEconomicGrowthintheU⁃nitedStates[J].JournalofUrbanEconomics,1999,45(2):228⁃239.(责任编校:夏东,朱德东)StudyonLandFinanceFormationMechanismBasedonMultistageGameModelSHAOYan⁃fei1,2,WANGXiao⁃bin3(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WuyiUniversity,GuangdongJiangmen529020,China;2.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74,China;3.SchoolofEconomics,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2,China)Abstract:TheformationoflandfinanceisbothrelatedtothefinancialsystemandtaxstructureofChinaandiscloselyrelatedtoboththeobjectivechangeofcentralgovernmentandthegoalcompositionoflocalgovernments.ThispaperusesGameTheoryMethodologytoanalyzetheearningsfunctionofeachmainbodyoftheinterestsanditsstrategicchoiceandrevealstheintrinsicmechanismandevolutionprogressofthefinanceformationoflocalgovernments.Researchresultsshowthatthelandfinanceiseasilyformedwhencentralgovernmentpreferssocialfairnesstochoosecentralizedpower,thatlandfinancecannotbeformedwhencentralgovernmentchoosesdecentralizedpowertomakelocalgovernmentsgetstrongerincentivetopromotelocaleconomicdevelopment,andmeanwhile,thegamebetweenlocalgovernmentsanddevelopingmerchantsdependsonthechoiceoftheoffi⁃cialsofthelocalgovernments.Thispapersuggests(1)improvetheinstitutionaldesignoftaxdistributionsystem,(2)enlargethepenaltyonthelocalgovernmentsforillegalexpropriationofland,(3)reformthetraditionalcadreevaluationbyGDP.Keywords:localgovernment;decentralizedpower;centralizedpower;gametheory14第6期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邵燕斐,王小斌:基于多阶段博弈模型的土地财政形成机理研究。
我国土地财政生成机理分析及解决思路
●财经分析《财政研究》2010年第12期一、我国“土地财政”的生成机理(一)“土地财政”促成机理: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自1994年分税制体制实施以来,在财力划分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大体保持在50%至55%之间,如果加上中央掌握的社保基金和中央管理的民航、铁路、石油、金融、保险等大型垄断行业的利润,中央政府集中了全国近60%的财政资源,地方政府仅占40%多一点。
在事权划分上,中央承担约20%的事权,地方政府承担近80%。
财权与事权不匹配,造成了地方政府财力严重不足。
虽然中央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调节地区间和政府层级间财力上的差异。
以2009年为例,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8621.3亿元,其中,税收返还4942.27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量的17.3%;财力性转移支付11319.89亿元,占转移支付总额39.5%;专项转移支付12359.14亿元,占43.2%。
①可见,中央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不规范的税收返还、专项转移大于财力性转移、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较小等缺陷,远远不能弥补地方政府为履行职能所需的财力缺口。
地方政府独立稳定财政收入体系的缺失,导致财力不仅短缺,而且极不稳定。
从税种划分看,共享税比重过大,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共享税由分税制初期的5个(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②)增加到8个(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共享税收入由1994年的55%增加到80%以上。
从税收体系看,虽然分税制初期设计上地方占有13个税种,但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深入,涉及农业的农业特产税、农业税、牧业税、屠宰税等先后被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筵席税形同虚设,真正属于地方的独立税种只有房产税、契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等零星税种。
因此,分税制不仅初期对地方税体系的设计残缺不全,而且实施16年来,地方税体系非但没有发展,反而萎缩。
土地财政形成的博弈分析
( ) 一 基本 假定
我 们假 设 中央政 府 有两 个 目标 ,一 个是 经 济 增长 , 另一 个是 分配 公 平① 。这 两个 目标 体现 在财
政 制度 上 , 就是 分权 与 集权 的选 择 。 如果 中 央政府
更 加倾 向于经 济增 长 , 则倾 向于财 政 中的分 权 , 即
、
中圈分类号 :F 6 . 0 1 6
文献标识码 :A
D I O3 6 /.s. 7 - 17 0 2 40 2 O : . 9jsn1 4 8 0 . 1. .1 I 9 i 6 2 0
在土 地财 政 的形 成过 程 中 ,存 在着 四个相 关 利益 主体 : 中央政 府 、 地方 政府 、 开发商 以及 居 民 。 不 同的利 益 主体有 着 不 同 的选 择 和战 略 ,这些 选
择构 成 了复 杂 的博 弈 关 系 。我 们 试 图对 各 个利 益
地方 政府 也 有两个 目标 ,一 个 是控 制 收入 的
最大 化 ,一个 是 自身 收益 的最 大化 。前 者 的含义
是 : 给定 中央 政府选 择 的前提 下 , 在 地方 政府 如何 通过 选择 来实 现 自己所 能控 制 收入 ( 政 收入 或 财 其 它非 财 政 收入 ) 的最 大 化 ; 者 的含 义是 : 何 后 如 通过 选 择 , 现 最大政 绩 以得 到提 拔 , 实 或者 在提 拔 无希 望 的情 况下 , 到一定 的“ 得 权力 租 金 ” 以此 来 , 弥补 未 被提 拔 的遗憾 。 当然 , 政绩 的显 著与 否和 租
① 实际上就是平等与效率 。寻求二者 的统一一直是 中央政 府的目标 。 ②这 并不意味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道德水平之 问的差别 . 而是基 于委托代理关系而形成的必然逻辑。
如何健全我国的财政分权体系——兼论土地财政的成因及其双刃效应
一
、
前言
财政 分权 是 当前 我 国宏 观经 济制 度 改革 关 注 的一个 重 点 问题 。在某 种 意 义 上 , 财政 分 权 本 身就 是 产 权安排 问题 , 对有 关公 共财 政领 域 的权力 和义 务在 各级 政府 之 间 的界 定 。因此 , 对 财政 分权 是 要 做 出合理 的安 排 , 先要 深入 理解 产权 的根 本属 性及 其安 排体 系 的本 质要 求 。一 般地 , 权 本质 上体 首 产 现 了物 品属性 所衍 生 出的权 利在 利 益相 关 者 之 间 的分 配关 系 , 体 现人 与 人 之 间关 系 的权 利 必 然是 而 相 互 的而不 能 单 向地归 某一 方所 有 , 就意 味着 产权 界定 的核 心是 明确 当事人 之 间 的责 权关 系 , 过 这 通
一收稿日期 :0 11 .0 2 1 .1 3 一基 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 目 (O d 0 8 1z& 3 )
●作者简介 : 朱富强 (9 1) 男 , 17 - , 江苏丹 阳人 ,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 经济学博士。
2 3
社会 总效 率就 越 高 ; 反 , 相 产权 安排 中责权 关 系 的合 理性 和对 称 性与社 会 总效 率之 间往 往呈 现 倒 u型 的曲线关 系 。一方 面 , 当产 权安 排 中存在 明显 的责 权 不对称 时 , 往往 可 以促 进 社会 总 效 率 的提 高 和社
责权的合理界定来为激励和约束机制提供支持, 从而保 障相关物 的有效利用及其收益的合理分配。 同时 , 责权 的履行及其相应的激励和约束之有效性必须由相应 的执行机制来保障。这样 , 产权安排实 际上 就包 含 了两方 面 的 内容 : 界定 责权 的安 排体 系 和提供 保 障 的实施 机 制 。因此 , 权安 排 的完 整 性 产 也体 现为 两个 层次 的基 本特 性 : 是 权 利 与责 任 的对称 性 , 一 即没有 不 承 担 责任 的权 利 , 者 是 一 种 有 后
分税制体制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多指标、分地
分税制体制下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多指标、分地区的考察作者:荆姗姗李森来源:《财政监督》 2020年第5期荆姗姗李森【摘要】本文以全国除西藏外30个省(直辖市)1999—2017年的数据为样本,利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了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财政收入分权、财政支出分权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纵向财政不平衡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转移支付占省级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越多越不利于经济增长。
同时,本文利用这三个指标对中东西三个地区财政分权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财政收入分权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对中部地区的影响大于西部地区;财政支出分权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大于东部地区;纵向财政不平衡对三个地区也均呈反向关系,其中东部地区效果显著,中、西两地区效果不显著。
基于实证分析结论,本文对完善我国的财政分权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财政分权经济增长固定效应模型区域差异一、引言与文献综述(一)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财政体制经历了多次调整。
1949—1978年,我国主要实行“以支定收”的财政体制,这一体制与集权计划体制相适应,呈明显的集权特征。
这种集权的财政体制抑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民经济发展。
为调动各方积极性,协调各方利益,1980年我国开始实行具有明显分权特征的“包干制”,该体制为地方注入了活力,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收入不断提高,但是“包干制”也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集中体现为导致“两个比重”不断下降,财政功能特别是中央财政功能严重弱化。
为此,国家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
在分税制下,中央政府给予地方政府更多财政资金使用的自主权,提高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但是也出现地方事责财力不对等、债务风险累积等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分税制下我国财政的分权程度予以量化并考察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1、分权阻碍经济增长。
土地财政与我国财政体制关系的经验研究
土地财政与我国财政体制关系的经验研究作者:肖全章,郭欢来源:《财经问题研究》 2012年第1期摘要:分税制改革造成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得地方财政陷入困境,为了财政平衡,地方政府把眼光投向了土地。
本文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与土地财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分税制财政体制是我国土地财政的一个重要制度原因,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相互反馈的作用机制。
通过对土地性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缺口和土地性财政收入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占比之间的实证分析发现,财政体制、地方税收收入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结构不合理确实诱导了地方政府对土地的操作行为,并且土地财政对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具有阻碍作用。
关键词:土地财政;分税制;财政体制;土地出让金中图分类号:F810.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1�0095�05一、引言我国自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收支权力的划分上逐步稳定下来,这对于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具有积极作用。
但是,分税制改革的最初动因是要解决财政包干制下两个“比重”(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总财政收入的比重)下降的弊端,分税制在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关系的过程中没有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与匹配,同时,分税制只是规范了预算内财政收入的运作方式,并没有对预算外和非预算资金进行更加规范化的管理,导致地方政府拥有很强的激励通过扩大预算外收入,把对地区经济的“援助之手”变成“攫取之手”[1]。
自1986 年颁布并经1998 年和2004 年两次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将通过土地市场出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合法化以来,土地出让收入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收入达到29 109.94亿元。
并且,各地城区面积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扩大、通过土地开发出让和转让取得收入,都是地方政府在分税制财政体制约束下主动采取的行为方式,一些地方政府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
基于集权和分权的财政体制博弈
基于集权和分权的财政体制博弈【摘要】在现代社会中,集权和分权的财政体制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集权财政体制强调中央政府对财政权力的集中控制,而分权财政体制则强调地方政府对财政权力的相对独立。
这两种体制各有优势和劣势,它们之间的博弈也是不可避免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分析集权和分权财政体制的特点、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博弈情况。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话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财政体制对国家发展的影响,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集权财政体制、分权财政体制、博弈、优势、劣势、财政体制、政府权力、财政管理、权力分配、财政分权1. 引言1.1 引言财政体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政府通过财政预算、税收政策等手段对社会资源进行调控和分配的机制。
在财政体制中,集权和分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它们在管理权力、财政收支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集权财政体制是指中央政府对财政权力具有较大控制,地方政府的财政自主权受到较大限制;而分权财政体制则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财政权力上具有相对平衡的关系。
在实践中,集权和分权财政体制之间常常出现博弈的情况。
中央政府希望通过集权财政体制来统一财政管理,确保财政收支的平稳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则希望通过分权财政体制来获得更多财政自主权,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集权财政体制的优势在于可以统一财政管理,提高国家的财政效率,确保财政收支的平稳;而分权财政体制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需求,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集权财政体制也存在着财政集中容易导致地方财政不均衡,缺乏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等问题;分权财政体制则可能导致财政管理不规范,财政支出过度等问题。
在选择集权和分权财政体制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找到适合当地国情的财政管理模式。
在本文中,将重点探讨基于集权和分权的财政体制博弈,分析集权和分权财政体制的特点、优劣势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
财政分权及完善财政机制研究
财政分权及完善财政机制研究一、引言财政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收入征用、支出安排和调控经济活动,实现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财政分权和财政机制完善是财政领域的重要议题,对于建设效能型政府、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财政分权及完善财政机制的原因、实施方式及所带来的效果。
二、财政分权的原因财政分权的主要原因是在政府分级负责的行政体系下,财政职责的逐级下放导致财政权力分散。
财政分权有如下几个原因:1.适应地域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民生需求存在差异,财政分权可以根据地方实际需要,调整财政政策和资源配置,更好地适应地方发展的需要。
2.提高财政效率:财政权力下放可以缩小政府与市场的距离,降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程度,增加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地方政府通过参与资源配置和经济活动,提高了公共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效率。
3.增加财政收入:财政分权可以吸纳更多税源,增加地方财力,提高财政收入水平。
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制定、税收收入的挖掘和利用等举措,增加财政收入,提供公共服务。
三、财政分权的实施方式财政分权的实施方式有如下几种:1.法律授权: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职责划分和权限范围,确保财政分权有法可依,并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2.体制机制:建立财政制度和管理体制,明确财政权力的行使程序和规则。
通过建立地方财政预算制度、财政决策机制、贡献原则等,保证财政分权的落地和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3.人才培养:加强财政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地方财政机关的管理和运作水平。
培养专业财政人员,提高其财政知识和管理能力,为财政分权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4.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建立财政信息公开制度,完善财政预决算公开和审计监督制度,加强对地方财政行为的监督和约束。
通过信息公开和监督机制,提高财政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防止财政分权过程中的腐败和乱象。
四、完善财政机制的效果完善财政机制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效果:1.提高财政分权的有效性:通过完善财政机制,加强对地方财政行为的约束和监督,提高财政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保证财政分权的顺利落地。
财政集权与分权模式演变探讨分析
财政集权与分权模式演变探讨分析1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中心在“互联网+”背景下相关的企业面临着产业重构升级的状况,并且对于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人才要求也在与日俱增,而为了满足这一条件相关教育人员,需要从校企共建等多方面的角度来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尽可能使校企联合开展协同教学,而校企合作的教育工作就需要通过多渠道才能实现,这样能够使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人才的培养模式,得到有效的创新,为我国提供更大批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进行人才的培养是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并且建立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体系,而在开展师资的建设是上,也一定需要符合“互联网+”时展的现实需求。
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注重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所需之间的深度融合,而针对学生就业,也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跟踪反馈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都需要将培养标准的设置落到实处,在企业内部设置相应的培训考核标准,而学校可以按照这一标准对企业输送人才并且对相关的专业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契合度,使企业的人才需求能够在学校内就得到满足,大大提高了企业的招聘效率,并且也能够提高学校的整体就业率。
2“互联网+”校企共建专业专业共建是校企协同育人的基础,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的转型升级也推动了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不仅仅是简单课程的调整,更多的是对接企业行业所需,科学系统地调整培养方案,根据企业行业需求,设置相应的培养目标,并跨学科、跨专业地设置所需课程,开设相应的专业方向。
根据经济发展需求,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包括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对接地方经济产业的发展升级,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与政行企深度合作,探讨专业建设的新方向,使校企形成密切关联,协同发展。
“互联网+”环境使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有了新的变化。
土地财政的理论生成机制与实证分析
(IR)T+flta-ba2/2一÷础铲≥加
二
将参与约束条件(IR)和激励相容条件(Ic)代人 目标函数,一阶最优条件:
p+2丽1矿
(3)
式(3)意味着,代理人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芦+是P、 矿、b的递减函数,此意味着,代理人越是风险规避 ∞)、总产出的方差cr2越大、越是害怕努力付出(b), 他应该承担的风险及对应享受分税制剩余的份额就
令W为代理人的保留收益水平,如果代理人的确 定性等价收益低于这个标准,代理人就会不接受代理 任务,而从事其他工作。因此,W反映了代理人参与合 同的个体理性约束条件(IR),具体表达为:
(IR)T+3ta-ba2/2一÷筇2220r2≥伽
关联,假定z服从均值为2、方差为盯:的正态分布,即
①由于绝对规避风险程度是由一噪来定义的,可以证明一噪印,它是一个固定值。p>0.p=0。o<0分别表示风险偏好、
由于戈,z不相关,含有戈的Y是个充足统计量,此时, 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言,z无需进入委托一代理 合同,此时的合同即是第一部分讨论的分税制合同。 该种情况可以说明当土地出让收入与预算内收入相 比还非常小的时候,不被纳入分税制合同内容,是委 托人、代理人的最优合同。 推论2:d≠0,即COV(咒,。)≠0,这说明通过将e 写进合同,可以通过提高代理人分享剩余的份额卢水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82(2012)12—0036—05
“土地财政”作为一种财政现象,反映的是地方政 府在政府问利益分配格局中的一种角色选择。作为 公共利益代表的政府,显然不应该过度攫取跨期的土
财政存在对分税制的作用与意义。 1.分税制与地方政府行为:土地财政生成的财政
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与土地财政
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与土地财政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和土地财政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体制不断调整改革的重要方面。
这三者之间关系密切,互相影响,深刻影响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财政分权是财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之一。
它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财政权力的分担。
财政分权的实施,使地方政府有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经费支持。
同时中央政府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公共财政支出,以保证国家财政的稳定与可持续性发展。
然而,财政分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地方财政赤字。
地方政府因为需要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而财政收入却受限,决定了地方政府往往难以偿还债务,越陷越深。
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就需要借助土地财政的手段来填补财政赤字。
土地财政是以土地作为基础的财政形式。
它是指地方政府通过将土地出让给开发商等产生收益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财政收入。
土地财政成为填补地方财政赤字的“通行证”,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财政渠道之一。
通过土地财政,地方政府可以获得不菲的收入,从而使自己的财政收入得到一定的保障,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
然而,土地财政也不是一种完美的财政形式。
首先,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意味着土地财政收入的不可持续,如果长期依赖土地财政,可能会导致财政收缩、财政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其次,土地财政因为对外界的不透明性和缺乏有效监管,容易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实现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和土地财政是中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方面。
财政分权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地方财政赤字的存在,使得土地财政成为另一种填补财政赤字的手段;而在依赖土地财政的同时也需要警惕土地财政带来的不良影响,寻求更加合理的财政支出和收入的结构平衡。
以财政视角讨论集权和分权的利弊
权力结构是指权力的配置及各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而集权和分权是权力结构的两种基本形态。
所谓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
而分权,则是集权的相反,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层次的一定程度的分散。
一个国家的权力结构与其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等之间存在密切的互动关系。
因此,探讨集权与分权的利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表对分权结构与集权结构在权利主体间的地位、权力行使的方向、权力运用的方式上的明显差异进行进一步说明。
通过对比,分权结构与集权结构各自的优缺点便能更加清晰的呈现出来。
表1 分权结构与集权结构的比较分权结构集权结构权力运行的前提分权集权权力主体间地位平等隶属权力运行的方向双向单向权力运用的方式法制化人治化分权的利弊分析财政分权即上级政府给予下级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允许下级政府自主决定预算和规模。
财政分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十分普遍的现象。
自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形成了相对规范的财政分权体制。
财政分权在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积极性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其弊端同样不容忽视。
地方拥有更多的权利,有利于发挥地方自主性,能够提出更加有效,切实满足当地人民需求的政策,有利于制度创新;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信息优势,可以促进信息的传播和采纳;能够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官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更好服务于人民;能够使人民和政府的关系更加密切,有利于促进居民参与当地事务。
这是因为,居民对当地事务比较了解,又可直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还可克服集体行动的困难,因此有兴趣、有热情更有信心参与地方事务;分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的纳税意识,增加政府收入;能够便于政府对于紧急事件进行快速决策,减轻中央的决策压力。
然而,地方分权不能保证中央政策的落实,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容易产生分裂;分权只能有效地提供地方性共享物品和服务,而不能提供全国性共享物品和服务,例如国防和外交;分权有时无法得到提供共享物品和服务的规模经济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HAO Yal 1 . f ei , W ANG Xi ao . bi n, TAN Hai - bo ( S c h o o l o f Ec o n o mi c s a n d Ma n a g e me n t ,Wu y i Un i v e r s i t y,J i a n gme n Gu a n g d o n g 5 2 9 0 2 0,C h i n a)
集 权 与 分 权 模 式 下 土 地 财 政 形 成 机 理 研 究
— —
基 于 多 阶段 博 弈模 型 分 析
邵 燕 斐 ,王 小斌 ,谭 海 波
( 五 邑 大 学 经 济 管 理学 院 ,广 东 江 门 5 2 9 0 2 0 )
摘 要 :土 地 财 政 是 我 国特 有 的一 种 经 济 现 象 ,是 地 方政 府 主要 依 靠 土 地 运 作 来 筹 集城 市 建 设 发展 资 金 ,缓 解 财 政 收
Ab s t r a c t :L a n d f i n a n c e i s a s p e c i a l p h e n o me n o n i n Ch i n a ,t h e l o c a l g o v e r n me n t s r e l y ma i n l y o n l a n d o p e r a t i o n t o r a i s e mo n e y f o r c i t y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me n t ,wh i c h i s a n i mp o r t a n t me a n s t o a l l e v i a t e r e v e n u e s h o r t f a l 1 .Th e p a p e r u s e s
山西农业大 学学报( 社会 科 学版 ) 第1 3 卷( 第6 期) O 0 2 3 1 8
J . S h a n x i Ag r i c . U n i v .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 i t i o n)No . 6 V o 1 . 1 3 2 0 1 4
g a me t he o r y t o a n a l y z e t he r e ve nue f u nc t i on a nd s t r a t e gi c c ho i c e a m on g c e n t r a l g ov e r n me nt ,l o c a l g ov e r nm e nt a n d de v e l —
St u dy o n La n d Fi na n c e Fo r ma t i o n M e c ha n i s m u n de r t he Pe r s p e c t i v e o f Ce nt r a l i z a t i o n a nd Dee d o n M u l t i s t a g e Ga me Mo de l
入 不 足 的 重 要 手 段 。使 用博 弈 论 方 法 分 析 中央 政 府 、地 方 政 府 以及 开 发 商 的 收 益 函数 与 战 略 选 择 ,进 而 揭 示地 方 政 府
土 地 财 政 形 成 的 内在 机 理 与 演化 过 程 。研 究 表 明 :土 地 财 政 的 形 成 是 不 同利 益 在 土地 收 益 上 博 弈 的 结 果 ,既 与 我 国 的
财政 体 制 与 税 收 结 构 有 关 ,也 与 中 央政 府 的 目标 变化 以及 地 政 府 的 目标 构 成 密切 相 关 。 最后 ,根 据 模 型 结 论 ,提 出相
应的治理措施 。
关 键 词 :地 方 政 府 ;土 地 财 政 ;博 弈论 ;监 管 中 图 分 类 号 :F 2 0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1 - 8 1 6 X ( 2 0 1 4 )0 6 — 0 5 4 7 — 0 8
o p e r s ,r e v e a l s t h e l o c a l g o v e r n me n t ' s l a n d f i n a n c i a l i n h e r e n t me c h a n i s m a n d e v o l u t i o n p r o c e s s .T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f o r ma t i o n o f l a n d f i n a n c e i s g a me r e s u l t s i n l a n d r e v e n u e , wh i c h n o t o n l y r e l a t e s wi t h Ch i n a S f i n a n c i a l s y s t e m a n d t a x s t r u c t u r e ,b u t a l s o t h e t a r g e t o f c e n t r a l g o v e r n me n t a n d l o c a l g o v e r n me n t . At l a s t ,t h e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c o n t r o l me a s u r e s a r e p u t f o r wa r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c o n c l u s i o n o f mo d e 1 . Ke y wo r d s : Lo c a l g o v e r n me n t ;La n d f i n a n c e ;Ga me t h e o r y ;Re g u l a t i o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