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期末复习整理张岂之

合集下载

我校张岂之等三位专家荣获“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荣誉称号

我校张岂之等三位专家荣获“陕西省首届社科名家”荣誉称号

术 史》 《 、 陕西通 史 ・思想史卷》、 中国传统 文化》 《中国历 史》 六卷本 ) 《 《 、 ( 、 中国历 史十五讲 》 《中国思想文化 史》 《 、 、 中国学术
思想编年》 六卷本) 《 ( 、 中国思想 学说 史》( 六卷本 ) 《 、 史学概论 》 等。 自著 有《 炎武》 《 学 ・ 学 ・实学 ・ 学》 《 鸟 顾 、儒 理 新 、春 集》 《中华人文精神》 《 岂之 自选集》 《乐此不 疲集》 。1 9 、 、张 、 等 9 1年创刊 并 主编 《 夏 文化》( 华 季刊 ) 杂志 , 出版 了 7 已 7期 。
Po u t r s a s r t g c m e n o nh nc n p c lu e a t a e i a s f r e a i g
na i n ls f u t r lpo r to a o tc lu a we
J A e —e I L il i
A b t a t S f u ur lp we ee sn to l ot te g h o u t r tefi lc to u lo t h te g t e — s r c : otc h a o rr f r o n y t he sr n t fc lu e is l mp iai n b ta s o t e sr n h h r e
通 史》 — 1 2卷 , 后来 又同侯 外庐、 邱汉 生先 生共 同主编 了《 宋明理 学史》 上、 。2 ( 下)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以来 , 岂之教授 主编 张 的著作有《 中国思想史》 《中国历 史大辞典 ・ 、 思想史卷》 《 、 中国儒 学思想史》 《 、 中国近代伦理 思想的变迁》 《中国近代 史学学 、
张 岂之教授是我 国著名史 学家, 曾任我校校长 , 现任我校名誉校 长。旱在 2 0世 纪 5 6 O一 0年代张先生在西北 大学任教 时 ,

张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张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张岂之: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 特约记者 张炜煜 本刊记者 吴爽40人物风采·Personage Presence张岂之给记者读任继愈先生的信41·人物风采Personage Presence 作为国学大家和教育家,张岂之手不释卷。

1927年生人的他至今每天坚持阅读、看新闻。

他住在清华园的一所老居民楼里,尽管80多岁了,但衣饰向来整洁有加,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

年轻时候的张岂之身高187公分,现在依然清癯优雅,令人见之忘俗。

他最近在看《朗润琐言:季羡林学术思想精粹》并做笔记,每次出去开会都看一点,觉得好的都划了重点号。

以有涯人生随无涯探究,张岂之乐在其中。

颠沛流离的求学时代1937年日军挑起卢沟桥事变,当年11月又通过《航空部队使用法》,突破战争伦理底线,明文规定“直接空袭市民,给国民造成极大恐怖,挫败其意志”。

这种不分军事设施和民用设施的轰炸即是臭名昭著的“无差别轰炸”。

事实上,1937年9月日军就开始对南京实施“无差别级”轰炸。

冒着敌人的炮火,张岂之姨夫带着他和弟弟从南京奔向徐州,然后沿着陇海铁路到宝鸡,一路上草行露宿,穷饿无聊,常恐无辜死,最终辗转到了甘肃。

张岂之的姨夫看报纸:“哎呀!走过来了,(离大轰炸)就差一天!”由于战乱,少年张岂之的学校一再变动。

张岂之的小学是在江苏南通完成的。

南通是清末状元张謇的故乡,实业和教育比较发达,这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怎奈外敌入侵,山河破碎,家里大人带着他和弟弟向后方转移。

中学就比较坎坷了,他先是在甘肃兰州读了初一、初二,再到陕南城固读完了初三,后来又转移到重庆就读于南开高中,沐浴于张伯苓先生的教育思想阳光中。

一路走来,怎一个“辛苦”了得。

所幸张岂之遇到了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师。

在南开中学,有位教语文的李老师,教学很有特色,他让学生多读文言文,很少讲白话文。

他选择的文言文都是爱国主义的,要求学生背岳飞的《满江红》,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思想史

思想史

1.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

”2.思想史--是人类社会意识的发展史;确切而言,它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意识的发展史。

(a、完整的过程;b、系统的内容;)3.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简释)因此,思想史是基于具体历史情境中的社会问题,它是人们对特定社会问题的有意识的思考和应答。

1.中国思想史的概念。

所谓中国思想史就是理论化了的中国社会观念的历史,它介于中国哲学史与中国社会史之间。

2.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概念及时限。

(中国古代思想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从广义文化的角度看,它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文化)3.所属学科范畴:历史学4.思想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史可以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门别类的再划分:如按范围区域分(中外);按社会性质分五种形态);按时代分(古中近现当);按对象内容分(宗教、哲学、政治、经济、伦理、法律、教育、军事、科学、艺术、史学……。

5.学习以综合为主,侧重哲学、伦理、政治,适宜兼顾其他。

三、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思想史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史记·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和资料汇编。

近代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维、章太炎等都有某些方面独到研究。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崭新的面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声名卓著,侯外庐、丘汉生、赵纪彬、杜国痒也很有成就。

四、研究对象与内容“思想”是外来词,在我国典籍中与“思想”一词含义相近的词,有“道术”、“百家之学”、“说”等。

近代梁启超、钱穆将它们归结为学术史。

中国学术史与思想史的内容大体相同,近代学人用“思想史”一词也始于“学术史”,如梁启超1926年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出了“学术思想史”概念。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

《中国思想史》复习《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夏商周(宗教)春秋战国(先秦子学)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①、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异:夏:忠义商:遵命遵神周:道德②、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祖先即上帝(夏商)A、祖先与上帝分离B、天命可以转移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③、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源于生产实践。

生产工艺五材属性2、占星术五大行星之号3、甲骨卜辞卜辞中的五方说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④、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

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

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

和而不同①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

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士子救国儒——文士墨——武士道——隐士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七章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七章

第七章元代思想概述第一节元代理学的延续宋理宗之后,程朱理学确立了思想文化领域的正统地位,朱熹身后的诸多弟子,虽说在传播、推广和继承理学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对理学思想体系的发展和深化却未做出多少贡献,也再未出现过十分有影响的思想家。

理学在元代继续得到传承和发展。

元朝统治集团,在灭金和灭南宋的过程中,就开始了封建化过程。

这一过程,包括吸取以儒学为主的汉族思想文化。

当然他们也同时把自己的传统传播到中原来,形成民族之间的思想交融。

还在成吉思汗和蒙哥从欧洲回师东向,征战中原的时候,就网罗了以耶律楚材为首的亡金儒士大夫,如王楫、李藻、郭宝玉、李国昌、元好问、郝经、姚枢、杨惟中等人。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南北“声教不通”,南方的理学,还没有传到北方,因此当时蒙古人所接触的儒学,也只是北方的经学章句。

而忽必烈进兵南宋时,杨惟中、姚枢随军在湖北俘获理学老儒赵复,加以保护。

自此,北方的儒士大夫姚枢、刘因、许衡、窦默、郝经等人,才得知有理学这样的思想体系。

赵复,字仁甫,湖北德安人,学者称江汉先生,为南宋“乡贡进士”,学朱熹之学。

杨惟中听了赵复有关理学的论议,开始爱好其学,遂与姚枢商量建立了“太极书院”,请赵复在此讲授理学。

他们还立了“周子祠”,祀奉理学始祖周敦颐,以二程、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享。

选取理学著述八千余种,作为教学书目。

赵复还编著《传道图》,介绍了从伏羲、尧、舜经孔、颜、孟氏到周、程、张、朱的理学道统;又著《伊洛发挥》,标明理学宗旨;著《师友图》介绍了朱熹的门人;又取伊尹、颜渊言行,作《希贤录》。

赵复的上述活动,使理学得以在北方传播,成为元代理学的源头。

但是赵复不愿出仕为官,不久便隐迹不出。

时在北方传授理学,影响最大的成了间接受学于赵复的许衡。

许衡(公元1209-1281年)字平仲,金朝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学者称鲁斋先生,著有《许文正公遗书》、《许鲁斋集》。

姚枢弃官隐居苏门(今河南辉县)时,许衡跟随姚枢学习理学的思想学说,他“自得伊洛之学,冰释理顺,美始刍豢,尝谓终夜以思,不知手之舞,足之蹈”(《元朝名臣事略》卷八之二)。

中国思想史课程绪论

中国思想史课程绪论

三、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理论思 想的发展,古代的理论思维是综合各种科 学成果的科学抽象,所以要结合科学技术 史学习研究中国思想史。
四、各个思想学派的兴衰变化,学派间的相 互辩论和承袭融合,前代思想家对于后世 的影响,以及后代思想家对于前代的继承 和发展,都是思想史中的重要内容。
五、加强对于各种思想学派和代表人物的主 要观点的理解,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
本内容,包括思潮、学派、人物、著作、思想的 主要点、范畴概念等。 ? ②力求准确介绍有关的基本史料。 ? ③不空发议论,不过多引申和发挥,而是抓住典 型材料加以解释和分析,得出相应的观点,给学 生们以方法论的启示。 ? ④具有较长时期的稳定性。 ? ⑤文字力求简洁、明白流畅。 ? ⑥对特有的范畴、名词术语,力求作准确的解释。
六、思想作用问题 ? 概括而言,都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
社会作用,另一方面是理论思维的作用。
第二节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思想史的研究已有 2000多年的历史,出现了《庄 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 显学》、《史记 ·论六家之要指》、《伊洛渊源 录》、《宋元学案》、《明儒学案》、《理学宗 传》、《近思录》、《性理大全》等论著和资料 汇编。
? 近代不少学者,如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王国 维、章太炎等都有某些方面独到研究。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思想史的研究有了崭新 的面貌,郭沫若、范文澜、吕振羽、翦伯赞声名 卓著,侯外庐、丘汉生、赵纪彬、杜国痒也很有 成就。
第三节 中国思想史的对象、范围、特点
一、对象:思想史是理论化的人类社会思想 意识的发展史。中国思想史是整个中国历 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理论化的中国思想 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思想史课程 绪论
第一节 现用教材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
3、xx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4、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以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
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5、后期墨家的思想
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
著名xx专家xx:
“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认识论、逻辑学说
认识论
①、“知,材也”,“知,接也。”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
②、“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久,弥异时也;”“久:
xx坐忘论
“死生如一”和“安化”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死与四时一样运行自然。
得道论
齐物论相对主义哲学观点
“齐物”:
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逍遥”,追求绝对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己”、“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忧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道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
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
消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恕
2、各种xx:
复礼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
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

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

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

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

所以,要想进一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

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

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

那怎么办呢?钱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

这看起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然就会豁然贯通。

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

自此反复不厌,日久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

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立自存于世界。

思想必有渊源,有生命。

无渊源无生命之思想,乃等于小儿学语,不得称之为思想。

”本书例言写于1977年,对于当时的中国思想界,钱先生认为正不幸像犯了一小儿学语之病,也就是没有思想,因为思想失去了渊源也就失去了生命。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一章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一章

第五编宋元编概述经过了唐末五代的割据动乱,在中国历史上又出现了统一的宋王朝,这时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后期。

北宋时期,随着农民劳动的熟练程度的提高和南北地区的开发,封建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与此相反,农民阶级的地位有了一些变化。

过去人身依附关系比较强的部曲、佃客制,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基本消灭,代之而兴的则是人身依附关系比较松弛的田主与佃户的租佃制。

从北宋时期起,300年间,中国境内,存在着几个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北宋的北边和西边,有辽、西夏、吐蕃等政权。

以后又有从东北崛起的金政权。

宋金对峙,直至南宋。

南宋末年,漠北又兴起蒙古政权,后来建立了元朝。

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

宋代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宋代理学是在儒学、佛学、道教相结合的基础上孕育发展起来的,它以儒家思想的内容为主,同时也吸收了佛学和道教思想,这是它的特点。

理学起于北宋,经南宋而进一步发展,到明代更有新的发挥,沿及清代前期渐趋衰落。

宋代理学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首先是《易》,主要是《易传》。

理学家通过对《易》的注疏,阐述他们对于宇宙和人生的见解,他们又借用《春秋》的微言大义,说明“尊王攘夷”的理论,这些都是当时社会所需要的。

理学家程颢、程颐不仅重视《易》,还把《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提到经书的地位。

北宋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都生活在这个时期。

南宋是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朱学(朱熹思想)统治地位逐步确立的阶段。

元朝则是朱学北传阶段。

理学的兴起,与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有密切关系。

由于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情况。

许多学者要求用新观点注解经书。

其次,佛学和道教思想对理学的兴起,也有很大的作用。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始刻宋版《佛藏》,太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1年)《佛藏》刻成。

唐宋时期的华严宗和禅宗对理学的影响最为显著。

《中国思想史》期末资料

《中国思想史》期末资料

《中国思想史》期末作业第六章宋元时期的思想学术一、填空题:1、由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之学,张载开创的关学,二程开创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著名学派。

2、北宋初期,理学的先驱人物有胡瑗、孙复、石介等,他们昌明儒术,注重经书“义理”,旗帜鲜明地反佛反道,为理学思想体系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被称为“宋初三先生”。

二、改错题:1、北宋王安石设立经义局,训释《诗》、《书》、《周礼》三经义,对儒家经典重新作了训释,“天下号曰新义”,这就是《三经新义》。

2、南宋朱熹同时,出现了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功利主义思想家,他们分别为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

三、名词解释:1、宋明理学(道学、宋明新儒学):两宋时期兴起了理学(有的又叫道学)。

宋代理学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宗教等方面的其他问题。

宋代理学是汉唐以来儒、释、道从鼎立到相互作用,然后逐步趋于合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批的学者、思想家先后崛起,在当时三教合流的大潮流下,主动地以传统儒学的理论作为基本框架,以是否有利于纲常名教作为价值尺度和取舍标准,对佛、道的思辨哲学进行深入研究,在批判、吸收佛、老某些思想资料的基础上,以理学为形式使儒学得到复兴,并逐步取得了学术统治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官方意识形态。

理学起于北宋,经南宋进一步发展,为元代所延续,到明代更有新的发挥,至朱熹集大成,所以一般又称之为“宋明新儒学”。

2、北宋五子:北宋是理学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都生活在这个时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被后人称为“北宋五子”。

由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之学,张载开创的关学,二程开创的洛学,以及南宋朱熹开创的闽学,被后人称为濂、洛、关、闽,是宋代理学的四个学派。

3、《太极图说》:周敦颐的代表作是《太极图说》,通过对道教《太极先天图》进行变动,改变了其名称,并且和《易经》结合起来,说它是儒者的“秘传”。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总结

中国思想史期末重点总结

一、夏商周时期的宗教观念1、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结合,发展出宗庙祭祀制度2、传说颛顼禁止人们私自祭祀鬼神,由此出现最初的专门神职人员——巫觋(wuxi)3、祖、社是进行祖先崇拜的神圣地4、殷人占卜对象三大类:天神、地祇和人鬼5、《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6、阴(--)阳(——),八个经卦:坤、艮、坎、巽、震、离、兑、乾。

八种自然物:地、山、水、风、雷、火、泽、天二、春秋时期的思想变化1、《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2、四大家思想儒墨道法三、老子的“自然”之学1、老子是“道家”创始人,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山者,创立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最高范畴是“道”,道的本质是“自然”,道的功能是“无为而无不为”2、“道”论指的是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第一:道是世界的根本第二:道生天生地生万物;第三:道法自然3、老子主张不争,静,柔4、老子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四、孔子与儒家学派1、孔子的仁礼观礼:孔子淡化了礼作为敬神仪式的宗教色彩,将礼改造成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文明修养和言行活动规范“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主张所有人“齐之以礼”。

在他看来,治国者依礼行事,才更易“使民”,士阶层依礼“事君”,用礼约束自己的言行仁:“仁者爱人”,他主张行礼要有仁爱情感作为基础。

爱众人落实到礼这种节度上,是仁;克制自己的欲望,使之符合礼的要求,是仁。

2、文化观: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运用到认识领域提出“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运用到文化领域形成了“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对待历史文化,既有继承与吸收,又有创新和发展,遵循“述而不作”的原则,提倡学习与思考结合,要求举一反三。

中庸指君子做事与待人接物力求不偏不倚,达到和谐高度。

反对极端思想3、教育思想:教学相长、不耻下问、有教无类、教学生做人、帮助学生成人、以德育人、因材施教、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以身作则五、墨子和墨家学派1、墨子是先秦最重视逻辑和科学方法的思想家2、十大主张兼爱、尊天、明鬼、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3、墨子兼爱vs孔子仁爱墨家兼爱思想的产生是对儒学批判反思的产物。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八章

(完整word版)张岂之《中国思想史》宋元编·第八章

第八章宋元时期思想史料介绍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经学著述宋元时期的思想家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他们阐述自己的思想学说,往往通过注释、解说儒家经典的形式。

不仅理学家是这样,非理学的思想家也是这样。

这一时期很少有先秦诸子及汉唐思想家那样的阐述思想学说的长篇宏论,他们的思想,大都散见于对经文的注解和讲学之中。

所以.宋元思想史料最重要的就是思想家们的经学著作及解说经书的言论、书信等等。

当然,论述性的著作也未完全绝迹。

但已居于次要的地位。

除上述史料之外,学案体的学术史著作,也是研究这一时期的重要史料。

宋元时期的思想家对各种经书的重视程度也是有所侧重的。

他们往往根据自己思想体系的需要重点解说某几种经书,而对其它与其思想学说的关系不甚密切的经书则不太重视,往往只作为一般启蒙读物对待,不作精细疏解。

《周易》是宋元时代的思想家、特别是理学家最推崇的一部经书。

宋元著名的思想家,几乎无不谈《易》,这一时期的《易》学著述相当丰富。

比较有影响的有周敦颐《通书》(又称《易通》)、《太极图说》,程颐《周易程氏传》(又称《伊川易传》),司马光《温公易说》,张载《横渠易说》,游酢《易说》,朱展《汉上易传》,张浚《紫岩易传》,张拭《南轩易说》,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杨简《杨氏易传》,魏了翁《周易要义》,吴澄《易纂言》等等。

下面着重介绍几种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易》学著作。

《通书》一卷,又称《易通》,北宋周敦颐著。

周敦颐还著了一部《易说》,逐句解说《周易》,现已佚。

《易通》与《易说》不同,它不是解说《周易》章句,而是借助《周易》的范畴和术语,进行发挥性的通论。

有宋端平年间(公元1234-1236年)闽川黄壮猷修补刻《诸儒鸣道》本,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刻《吉林探源书舫丛书》本,《四部备要》本。

解说《通书》的有明代曹端《通书述解》、明代舒芬的《通书绎义》。

《太极图说》一卷,北宋周敦颐著。

周敦颐对传自陈抟的《太极图》进行解说,而成此书。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要点(整理)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测验要点
一、名词解释
1、以德辅天
2、周礼
3、正名〔孔子〕
4、人性善〔孟子〕
5、君民并耕而食〔农家〕
6、小国寡民〔老子〕
7、人性好利〔韩非〕
8、非命〔墨子〕
9、非乐〔墨子〕
10、节葬〔墨子〕
11、为我贵己〔杨朱〕
12、五德终始
13、魏晋玄学
14、谶纬神学
15、宋明理学
16、理一分殊
17、万马齐喑究可哀〔人才主张〕
18、?海国图志?
19、劝学篇〔张之洞〕
20、金文经/ 古文经
21、三品人性〔董仲舒〕
22、学校议政〔黄宗羲〕
23、大同书〔康有为〕
24、五权宪法〔孙中山〕
二、述评题
1、夏商周神权政治思想及其演变
2、孔子的仁学
3、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4、韩非子君主专制专制思想
5、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
6、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7、古代的大同思想
8、董仲舒地天人感应思想
9、朱熹与陈亮的王霸义理之辩
10、李世民的纳谏求贤思想
11、黄宗羲对专制制度的批判
12、林那么徐
13、龚自珍和魏源思想的比较
14、天朝田亩制度
15、资政新篇
16、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17、曾国藩的洋务思想
18、早期改良派的政治主张以及与洋务派的不同
19、康有为的变法理论〔孔子改制说、公羊三世说〕,〔注:康的变法理论和变法主张是不同的,变法主张是具体的方法和政策〕
20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具有小生产劳动者思想代表的特征,墨子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概括起来,似乎可说是强调劳动特别是物质生产的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亦即对所谓“力”“强”的强调。墨子并不反对“劳心”与“劳力”、统治与被统治的“分工”,而且还特别强调要“尚贤使能”来治理天下,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这里与孔孟的区别是;第一,孔孟虽讲举贤,但基本是限制在和服从于尊尊亲亲的氏族血缘传统范围内,反映着上层贵族们的利益;墨子的“尚贤”则是要打破这种传统,认为应该不管出身贵贱、血缘远近,唯贤是“尚”第二,孔孟举贤是为了修礼乐行仁义,然后才天下太平,百姓富庶;墨子则首先和直接强调百姓的食饱衣暖,作为“为政之本”的“尚贤”。是直接服务于物质生产以满足人民生存需要这个总目标的。至于其它的一切如礼乐等等,都是次要的何应直接从属于这个根本目标而不应违反它的。墨子最著名的兼爱说便是现实功利为根基的,即所谓“兼相爱,交相利”,这正是小生产劳动者的交换关系观念的扩大化。同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爱,它与儒家把“爱”建立在亲子血缘关系的心理基础又根本不同。第一,儒家的“爱”是无条件的、超功利的;墨家的“爱”是由条件而以现实的物质功利为根基的。它不是出自内在心理的“仁”,而是来于外在互利的“义”。第二、由于儒家从亲子血缘和心理原则出发,于是强调“爱又差等”,由近及远;墨子的“兼爱”是以“交相利”出发,所以不主张甚至反对爱有差等。
11、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法”,指法律,法制;“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势”,指权力,权威也就是政治手腕。韩非认为,这三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又像鬼,因为他有用人之术,用了人,人还不知道是怎么用的。这是术的妙用。他还有权威、极力以加强他的命令的力量。这是势的作用。这三者“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法家提出了新的治国之道,第一个必要的步骤是立法。通过这些法,告诉百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法一经公布,君主就必须明察百姓的行为。因为他有势,可以惩罚违法的人,奖赏守法的人。这样办,就能够成功地统治百姓,不论有多少百姓都行。 君主就这样用法用势治民。他不需要有特殊才能和高尚道德,也不需要像儒家主张的那样,自己作出榜样,或是通过个人的影响来统治。君主不需要亲自做这一切事,他只要有术,即用人之术,就可
3、什么叫做“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地任意地为。为,也像别的许多事物一样。一个人若是为得太多,就变得有害无益。况且为的目的,是把某件事情做好。如果为得过多,这件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人为、任意,都与自然、自发相反。顺应自然规律从而无所不为。)
中国哲学史试题答案要点
二、简述
1、章太炎的“俱分进化”是怎样的一种观点?
章太炎写了一篇文章,叫《俱分进化论》,意思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从道德上讲,善进化,恶也进化,即是善恶俱进。章太炎观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发达,知识丰富,物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贫富悬殊,道德败坏,人们更加痛苦,人与人之间虚伪奸诈,诲淫诲盗,穷奢极欲,帝国主义侵略殖民地,号称“文明”,实际上进行着兽性的屠杀,因此,他得出了善恶俱分进化的结论。当然,他没有探讨其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仅从种子、我慢、好胜的心理去解释则是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6、简述孟子“四端”学说。
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9、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荀子或被视为法家,或曰儒法过渡人物,。然而按传统说法他是儒家。“礼”是荀学的核心观念。“礼”被认为是清醒理知的历史产物。即把作为社会等级秩序,统治法规的“礼”溯源和归结为人群维持生存所必需。荀子看来没“礼”起于人群之间的分享,只有这样才能免于无秩序的争夺。可见,第一,人必须生存在群体之中。第二,既然如此,如果没有一定的规矩尺度来确定各种等差制度,这个群体也就无法维持,而这就是“礼”。通过追溯“礼”的起源及其服务于人群秩序的需要,从而认为人必须努力学习,自觉地用社会规范法度来约束和改造自己,利用和支配自然。从现实的群体秩序出发,荀子才有性恶论。荀子说“性恶”,是说人必须自觉地用现实社会的秩序规范来努力改造自己,所以说“其善者,伪也”,是控制、节制、改变自己内在自然性(动物性)的结果。
人性改造论 通过对人性问题的探讨,荀子进一步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为“化性而起伪”,改造主观世界。他把人们基于生理机能而产生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归之于与生俱来的自然本性,把为了调节这一欲求而必须具备的道德意识归之于后天人为的社会规范(伪)。荀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可以改造变化,道德规范是人为创造的结果。
性恶论:荀子性恶论中的“性”,是指人的本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而在性恶篇里也提到一个“伪”字,伪,即人为。是指人的社会道德之性。而性恶指的是生理自然之性膨胀的结果,荀子严格区分人的自然生理之性与人的社会道德之性。他认为性恶应该是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人的感官官能能力、官能所能发生的欲望。性恶是与生俱来的,而伪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因性恶,所以必须有礼法约束 ,必然有刑罚规束,
5、简述孟子的性善论与仁义观。
性善论:孟子对于性善论的最用力的论证,是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证明的。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恻隐和羞恶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孟子说“人皆有之”,即认为这种心理常态是人人具有的,无一例外,以此是带有普遍性的。普遍存在的,也就是天然所固有的。无一人能够例外,非个人能力所及,于是就成为一种绝对,一种极致。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又说“我固有之”。孟子认为,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孟子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有行之者,有不行之者,孟子学说最后的关键是聚焦在“取舍”一点上。所以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强调一个“求”字。孔子重“仁”,孟子重“义”。“仁”与“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在内涵上却是可以合为一体,重合为一的。“仁”具体化就是“礼”,遵“礼”而行就是“义”。《孟子·尽心上》:“亲亲,仁也;敬长,义也。”“仁”与“义”的差别,不在于概念的内涵不同,而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仁”是名词性的,是理论上的、本体的、静止的。“义”则具有行为和实践的含义,是动词性的一个概念。《孟子·公孙丑上》:“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又《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又《孟子·尽心上》:“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仁”是一个原则,一个标准。“义”是有所作为,有所取舍,以达到这个原则和标准。所以孟子说“仁”是“居”,是“宅”,而称“义”为“路”。依“仁”而行,有所由,有所取舍,就是“义”。所以“义”是一个带有实践性倾向的概念。
4、简述“孔颜乐处”的思想。
所谓"孔颜乐处",最早由孔夫子表述出来。《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感叹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也曾自己描述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在这里孔子从其弟子颜回和他自己的生活状态中,抽象出了一种人生境界,在这种境界底下,尽管物质生活简单,但精神生活中仍有一种愉悦的享受,这种人生的境界就是"孔颜乐处"。
7、简述老子与庄子道论的异同
老子首先从抽象的哲学意义把“道”规定为万物的本体。庄子继承发挥老子思想,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的特征在于自自然然,毫不造作。所以它在一切之上又在一切之中,这正是人所应该崇拜学习的。一切事物都是生死始终的,都局限在一定具体的时空范围内。只有这个“道”是超越这一切的。它无始终,无生死,无喜怒,无爱恶。它表现为万物的自生自化,它自身也就在这万物之中。这一点双方一致。;老子讲“反者,道之动”,“无为”,庄子的“道”论,即庄子的本体论哲学。庄子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在庄子看来,这个人的本体存在,由于摆脱了一切“物役”从而获得了绝对自由,所以它是无限的。庄子要求人必须仿效自然事物,既无知识又无愿欲、任凭那无目的而又合规律的客观过程运行,庄子认为这样才合乎“道”。表面上庄老并称,老子讲权术、重理智,确乎不动情感;庄子则道是无情却有情,外表上讲了许多超冷酷的话,实际上却深深地透露出对人生、生命、感情的眷恋和爱护。这正是庄子的特色之一,他似乎看透了人生和生死,但终于并没有舍弃和否定它。
10、荀子的哲学思想简述。
自然观 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自然命定论。使自然无为与人道有为在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上得到统一。
认识论: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认识过程中充分发挥“天官”(感觉器官)和“天君”(思维器官)的作用。这种认识上的辩证方法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但又克服了狭隘经验论的局限性,强调理性思维的能动作用。
2、简述儒家与墨家的主要差异。
孔子思想是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孔子对“周礼”的态度,反映了对早期奴隶制的氏族统治体系和这种体系所保留的原始礼仪的维护。孔子思想的主要范畴是“仁”而非“礼”。“仁”的这一要素,对个体提出了社会性的义务和要求,它把人(其当时的具体内容是氏族贵族)与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作为人性的本质和“仁” 的重要标准。“仁学思想”在外在方面突出了原始氏族体制中所具有的民主性和人道主义。孔子的政治经济主张是既竭力维护氏族统治体系的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又强调这个体制所仍然留存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坚决反对过分的、残暴的赤裸裸的压迫与剥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