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设疑提问“四个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合集下载

教好初中语文的四个要点

教好初中语文的四个要点

教好初中语文的四个要点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提问技巧与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有着尤为密切的关系。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富有艺术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启迪学生自己领悟。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提问,更要善于提问。

一、提问要富有启发性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题不应是随意而问,而应该经过精心设计研究。

不经过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就不必问,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研究价值,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要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以训练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二、提问要有连续性有效提问的意义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更是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的创新过程。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效使用课堂提问意义重大。

从学生方面看,好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都充满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教材中常常有一些看似矛盾其实合理的地方,引导学生围绕矛盾大胆质疑,是寻找探究切入点的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由此设计问题,激发生疑,共同探究,理解文章之合理性和精妙处。

于漪老师曾说过:“对立事物互相排斥,人们碰到这种情况容易引起思考,学习也如此。

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引导学生开动脑筋。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课文内容本身的种种矛盾,抓住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来设问,引导学生深入钻研。

一节课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不是一两个问题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连续发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策略
语文教学中设疑是一种常见的教学策略。

通过提出问题、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本质和多样性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设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一是抓住教材重点和难点思维性问题。

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思维性问题,将问题穿插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问题的本质和难度,促进他们思考问题、发现问题。

二是设置问题的层次性。

针对学生的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设计层次性问题,分级、分步引导,由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分析、去比较、去解决问题。

三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竞赛或合作读书等方式,让学生去共同解决问题、交流思想、推动学习。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性和参与性的能力。

四是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更能体现创造性,可以运用一些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如写作、绘画、演讲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发挥,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和表现特点,让学生体会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乐趣。

五是导入一些生活实例,使问题更具体化。

把问题与真实的生活联系起来,让问题更具体、更生动、更具有感染力,让学生对问题更加认真对待和钻研。

综上所述,设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

通过设计层次性的问题、组织学生团队合作、鼓励创造性思维和导入生活实例,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

谈语文教学中的设疑提问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设疑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设疑提问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设疑提问的方法以及如何做好设疑提问等方面展开探讨。

1. 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通过设疑提问,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觉地去思考问题,并从中获取知识和经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设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专注于学习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思考问题和寻找答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也会得到提升。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设疑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辩证思考,学会质疑和反思,保持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能力通过设疑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用简练、准确、得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看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设疑提问的方法1. 设立具体、贴近生活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设疑提问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内容,设计一些具体、贴近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思考,从而引发学生的兴趣。

2. 问题的设置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在设疑提问时,问题的设置应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可以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逐渐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问题的本质。

3. 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通过设疑提问,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找寻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设疑提问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相互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思想交流。

三、如何做好设疑提问1. 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在设疑提问之前,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四步解疑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四步解疑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四步解疑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通过走访调查和教师观察,不难发现,初一至初三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过多地依赖教师和参考书,不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地提出一些颇有价值的问题来。

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开展了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相关研究,经过近一年的努力,有了初步的收获。

如,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可以根据相应文体的知识点形成提问模式,固化给学生。

但是,有不少学生课堂上听得认真,课下落实却不到位。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的引导似乎就成了填鸭式的灌输,学生的兴趣渐渐淡化,收到的效果也不及开始研究时好。

集思广益,经过备课组的多次交流讨论,教师突然意识到,正在推行的“四步解疑”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有效途径。

因此,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结合导学案中的“四步解疑法”,培养自身质疑问难的能力,成了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为保证研究的顺利有效,采用了实验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此次研究。

先要让学生了解“四步解疑法”,让学生熟知“四步解疑法”,让学生摸索“四步解疑法”中各环节的提问技巧;再让学生根据“四步解疑法”分步骤尝试自主质疑,教师再根据提问标准评价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

这样反复实践,提升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质疑,需要注意:(1)有意识地引导激发,变无疑为有疑。

刚开始,学生常常读后无疑,教师可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有选择地让学生的思维在某句上定格,发现问题。

如,读了“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一句后,问:看到这种现象有疑问吗?(2)授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并针对预习提出要求:边读边想,尝试读懂课文,记下没弄懂的问题,提出有困惑、有异议的和自己感兴趣想知道的问题。

明确的要求避免了自读的肤浅性,促使学生把“读”和“思”结合起来,把读引向深层。

探索性的读书,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维更活跃,更易发现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问爱问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才会异常活跃。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因感动而产生灵感的温床,应该能闪现师生心灵互相撞击产生的智慧火花。

而课堂灵感的产生大多来源于对问题的思考,常言道: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

因此,作为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讲究提问的艺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痕迹”,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读书不会生疑则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因而他们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真谛,体会不到文章的“妙处”,“长进”也就不大。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

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过于简单。

诸如“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问题过难,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有的教师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思维水平难以提高。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把握提问的“度”和时机、对象,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

那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呢?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进行精心设计,问题设计要巧妙合理,构思巧妙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去探索,去发现,从而获得知识。

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力求精当,“精”指的是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指的是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其作用;同时,所提问题还要紧随所学关键内容,紧扣主题,以点带面,对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充分概括。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时要把握的四个“度”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时要把握的四个“度”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时要把握的四个“度〞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时要把握的四个“度〞摘要:小学语文课在课表中的比例相当高,其课堂形式主要是教师的提问。

因此,教师提问问题的技巧和程度关系着课堂质量,影响着小学生是否能够完整掌握所学知识。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教师并不能很好的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的技巧,存在一些教学提问的共同问题。

本次论文主要是研究分析小学语文教师存在的提问解答普遍问题,并结合实例提出建议或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解答;问题;建议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07-186-01科学的语文教学方法可以带来优质的语文教学质量,优质的语文教学质量又可以翻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不同年龄段的教学需要因材施教,下面这篇论文主要阐述的是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是要把我的四个“度〞。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问题1、提问不够趣味性兴趣是一切最原始的追求动力,足够的兴趣对一个事物的开展是有实在推动意义的。

对于小学的课堂提问也是有同样的道理,在现在的教学大环境下,教学方式被逐渐演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只有对与错,只有纪律,没有任何趣味性可言。

而关于老师的提问更是严肃至极,学生对于老师的提问也是“认真答复〞,不敢有一丝的天马行空。

这样严重的扼杀了小学生的主动性。

使同学们出现不敢想,不会想的心态。

2、提问方式不灵活没有创新性在现在的小学课堂中,老师的提问形式大多是“某某某,你答复一下〞,“某某某,你说一下〞,提问形式单一,枯燥,再加上提问的内容老套,无新意,学生也是毫无精神答复。

提问形式的单一,使课堂上的气氛总是凝重的,压抑的,学生也是急迫的想下课,课堂效率难以提高,下课就忘,总是老师教的不痛快,学生学的也不痛快。

3、答复形式单一,纪律性要求高常规来说,老师提问问题,总是要有学生来答复的,而答复形式呢,总是要按规那么来,比方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老师提问“谁能用简短语来描述一下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呢?〞常规的答复大多是用一大段话来描述,而这个问题的答复方式其实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应该告诉同学们答复形式不限,说出来即可,例如有的同学就答复说:“啊!真美啊!〞。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时要把握的四个_度_周晶

谈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解答时要把握的四个_度_周晶

学生如何理解诗中的意象。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所有学生都可以 参与到思考和讨论当中来,从而经过反复品读,得出自己的体会,有了 这些体会,学生理解起古诗来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2.实用度 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而课堂提问也大多数是教师提 问学生回答,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就更加要重视问题的实用度,起到良 好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学习应用文时,就要结合教师的生活经验来进行 问题的设计。例如在学习《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时,教师完全可以设 计出即简单的概括性又非常强的问题,如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被称为是伟 大的工程以及其住宅的特点[1]。这样围绕这些问题,学生将会对课文的 内容有一个非常清晰的概念,理解起课文来就更加轻松。 3.梯度 学习都是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而语文课堂的提问也需要具有一 定的层次性,也就是要把握好梯度。对于一些确实有难度的问题,教师 要多提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像登山一样一步步 地到达目的地。比如在学习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设计三个有梯度性的 问题,先问学生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些,再问学生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是什 么,最后再问学生从寓言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这样就比直接问学生 寓言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更加有层次性。 4.深度 这里的深度指的是问题的针对性,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更得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 需求[2]。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环节中,要注意树立一个清晰 的课文思路,然后在教学过程中沿着课文思路提出问题。例如学习景物 类的课文时,教师要把握好重点,围绕景物的特征进行提问,从而加深 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႐ĂஉၦᎫ 课堂提问其实是一种艺术,它不仅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 的积极性,同时也是实现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交流的必 要途径[3]。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技巧,提高问 题的质量,并耐心引导学生,以此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 效果。 参考文献: [1]翟艳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问题和策略[J].散文百家:下, 2015(3):94-95. [2]徐翠玲.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J].网友世界·云 教育,2014(12):166-167. [3]马永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作用及设计[J].学周刊a版, 2015(5):171-172.

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

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

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侯位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我认为,必须达到四个基本要求:一、问要有值。

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

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

我认为,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

2、课文的重点、难点。

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

4、承上启下处。

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等。

二、问点要准。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

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三、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

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

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

通过直问,理清是非,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

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

四、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

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提问的“四要”

语文课堂提问的“四要”

语文课堂提问的“四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

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师生情感的交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展示教师的教学艺术,显示教师的教学魅力,优化课堂教学。

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提问过于简单或过于深奥,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二是提问没有新意或急于求成,让学生生厌;三是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容易挫伤学习困难学生的积极性。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教学的预期效果,还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了。

一、课堂提问要有针对性王安石曾说:“词之不切,则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取之不固。

”即课堂提问必须优选问点,问在知识关键处,找准切入点。

这个切入点,对课文而言能覆盖全文,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如《拿来主义》一文,第一至第六小节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呢?我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既然标题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这里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写“送去”“送来”?第二节和第五节删去,文章也顺通,这两节是否可有可无?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兴味盎然地讨论开了。

研读后同学们各抒已见,热情大胆地交流,从而顺利把握了作者的思维过程,也为把握后文的内容打下基础,同时加深了对全文的理解。

二、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课堂提问在针对性的基础上带有些趣味性,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如在教学《项脊轩志》一文时,可如此导入:“本文可用三句话概括,即‘一间破屋,两种感情,三个女人。

’请同学们带着这三句话进入文本,寻找感觉。

”三、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它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

问题提的巧,能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四项注意”

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四项注意”
项 注 意” 。
【 键 词 】语 文教 学 ; 堂提 问; 关 课 四项 注 意
语 文课 堂 提 问是 教 师根 据 教 学 要求 , 系课 文 重 点 , 出 联 提 注 意 2 因人 、 而 异 , 能 动性 : 文 发挥 因人 而异 , 就是 要 发 挥 学生 的主 观 能 动性 , 他们 对 文 本 让 产 生兴 趣 , 考 中逐 步 提高 阅读 能力 。 如 , 学 一篇课 文 在思 例 在教

连串的提问, 能激发学生对本文学习的兴趣, 并急切地研读
课文寻找答案。 最后 , 学生理解了“ 的不同含义 , 死” 也就掌握了 死海的特征及其形成过程。
[ 作者简介 】 陈梅, 宁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阜
堕 堂
语 文 教 学 课 堂 提 问 昀 “四 I 页注 意
。陈 梅
( 宁高等师范学校 , 阜 江苏 阜宁 240) 2 10
, ,
【 摘
要 】课 堂提 问 , 语 文课 堂 教 学 最 常 见 也 是 极 其 重 要 的手 段 之 一 。课 堂提 问是 否科 学 、 否 体 现 技 巧 是 是
进行 归类 , 中遴选 出几 个有 代 表性 的 问题 , 成 问题 系列 , 从 组 在

课堂 提问 的重 要性
现代教学论认为: 任何教材 , 内容都可以用一系列问题 其
呈现 出来 。 中学 语文 教材 , 内容 当然 也不 例外 。一方 面 , 效 其 有 的课 堂提 问能诱 发 学生 思 维的 兴趣 ,增 强学 生 思维 的严 密 性 、
深刻性和批判性, 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向更高更远 的层次飞跃 ; 另一方面, 毕竟学生还在成长 中, 许多方面还不成 熟, 需要一个很好 的组织者来促进其学 习; 再加上 , 现在相当数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需把握四个“度”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需把握四个“度”

中学语文课堂提问需把握四个“度”作者:唐惠忠来源:《辽宁教育·教研版》2020年第02期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的一种教学形式。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成为师生共同发现、理解文本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

然而,在日常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存在着“刻板”“琐碎”的现象,这是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那么,教师怎样优化课堂提问,切实提高问题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语文课堂提问应切实把握好四个“度”。

一、掌握好“深度”“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这句话以其丰富的内涵给现代教学思想以深刻启迪:只有处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桃子”,才是最好的。

如果学生的学习准备在最近发展区之上,学生无须教师的帮助就能顺利摘下那“桃子”,问题就失去了价值;如果学生的学习准备恰好落在最近发展区内,那教师的指导就能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学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果学习准备在最近发展区之下,那最好的“桃子”也只能看一看。

可见,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提问必须把握适宜的深度。

教师问学生“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一眼就能看穿的问题,显然是浪费时间的,持之长久,导致学生失去对问题的兴趣;教师提问太难,则易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教师所提问题的深度适宜(或者说恰到好处),方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使课堂生机勃勃。

在学习鲁迅小说《孔乙己》时,笔者在第二课时设计了如下三组问题:1.课文写了几次“笑”?用“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从小伙计“我”的眼光来写孔乙己,有什么好处?如果以酒店掌柜或别人的眼光来写,效果有什么不同?换成第三人称来客观描述,效果又将如何呢?3.分析“我”的形象时,教师参考书上评议道:“连这样一个小孩子都这样冷漠……”你认为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以上问题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所读文本和自己认识的落差,且这种落差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范围之内,他们就有可能依靠自身努力,调整或修正旧图式,达成对新知识的领会。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的技巧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启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

只有得当的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自愿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从而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强化“问题意识”。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讲求“四性”——目的性、启发性、艺术性、针对性,做到“四字”——精、巧、活、深。

一、课堂提问要注重“四性”1、问题要有目的性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精心设计要提出的问题。

通过提问要使学生掌握什么、巩固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学习《我的“长生果”》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从作者的亲身经历中领悟读书的重要作用以及阅读和作文相辅相成的道理,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作者认为要写好作文需做到哪几点?阅读和写作之间是什么关系?分析、讨论这些问题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2、问题要有启发性引导式提问是最具启发性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和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特级教师于漪在上《孔乙己》一课时的提问:“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

鲁迅先生在他所写的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呢?他是怎样以成功之笔来塑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当我们读悲剧时,眼泪一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

可是,我们读《孔乙己》,眼泪却流不出来,这又是为什么呢?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那么,《孔乙己》小说所写的悲剧,究竟是那一种悲剧呢?”这样提问使学生形成“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加速思维。

掌握提问技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掌握提问技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掌握提问技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离不开提问,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注重设计问题进行提问,掌握提问技巧,提高提问语言,就能有效的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掌握好设计问题进行提问是教师提高教学艺术的有效途径。

设置问题和进行提问,是语文教师公认进行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

但也正是一般的課堂教学中,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大量的“问”。

过多、过细、过浅、过滥的提问使教学过程平淡无味,篇篇精美的课文,在教学中被提问肢解,提问与答问代替了美读、美听、美析。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会发现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

所以,提问设计的改革与创新,是变革语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的当务之急。

通过研究性学习“学会提问”教学实验,让学生进行“表层问题、内层问题、深层问题、联想问题、创新问题”的“五层次”问题研究性学习,敢于怀疑和探索提问构成的基本要素(目的、情境、层次、评价);学会设问、提问、释问和评问,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提高认识、检查学习、掌握知识、促进思维、纠正错误、发展智慧、形成能力、实现学习目标。

使学会提问成为一种可把握、可动作、可评价的一种学习动力和能源,加快课堂上师生双向信息交流,协调教学步骤和进程,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果,把能否科学地进行课堂提问作为衡量和检测教师素质的一项基本标准。

其成果形式如下:形成启问式教学的课堂特色,打开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①构建并探索教师提问设计与实践的教学程式:“引入-陈述-介入-评价”②构建并探索学生提问设计与实践的学习程式:“问欲-(本源)-问点(引入)-问域(设计)-问技(方法)-问释(理解)-问评(褒贬)”充分挖掘师生潜能,夯实“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理论基石,形成一整套“学会提问”的教学理论。

充分体现“求实、求新、求深、求新”学校教育的特色,网开一面,促进学校课堂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策略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的运用策略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疑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

合理地设置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但是,如果没有正确的运用策略,设疑就会变成一种教学负担,对学生反而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确立一套科学的运用策略,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把握设疑的时机设疑的时机很关键,如果在学生尚未具备相关知识的时候就提出问题,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产生困惑和恐惧。

因此,教师需要在学生已经获取相关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并且在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的情况下,设计合理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的热情。

2.注意设疑的难易度问题的难易度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问题太过简单,学生没有思考的价值;如果过于困难,会使学生望而生畏。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学科特点,区分问题的表面难度和内部难度,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可行性的问题,使学生在持续成功的同时,积极接受挑战和进一步挑战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

3.灵活运用设疑方式语文教学是多样化的,因此,选择和使用合适的设疑方式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如不定式作状语、轻声细语、读懂难字、阅读理解等等,这些策略的选择与运用需要考虑学习内容、课堂氛围、学生心理等因素,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设疑方式,以最佳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

4.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设疑过多,可能会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而帮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认识和途径,达到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引导和辅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理解问题,然后通过遵循自主意识推动他们的思考和进步。

总之,语文教学中设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深入地理解学科内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但是,正确使用设疑的策略可以更好地达到这一目的,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握设疑提问“四个要求”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联堤中学郭壮鑫
内容摘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即:问要有值,问点要准,发问要活,问要适时。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教学设疑提问
课堂提问是教师授课过程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手段,它往往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既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要形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设疑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怎样做好语文课堂中的设疑提问呢?我认为,必须把握好四个基本要求:
一、问要有值。

就是问题的设置要有目的,合乎教学内容。

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设疑,搞形式。

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问学生。

这种只图课堂表面热闹的做法,是不利学生思维发展的,也收不到什么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就要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巧设疑问。

要善于于“无疑之处见有疑”。

一句话,设疑提问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引导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认为,语文设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学生易混淆、易
忽略而又与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

2、课文的重点、难点。

3、文章的画龙点睛处。

4、承上启下处。

5、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思维处等等。

二、问点要准。

“准”一是紧扣教学目的,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是合乎学生的认知水平。

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考虑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

所以对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

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

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

)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

)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

)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

三、发问要活。

“活”就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

同样一个问题,因为学生的素质差异,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考虑不同的年龄特点的学生的心理因素。

要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合。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
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问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

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学生看了课文都高兴得笑了起来,说:“他没有爸爸呀!”“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妈妈是孀妻,他是遗男呀!”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

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

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

)“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

)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

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

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

四、问要适时。

教师既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恰切时机,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作适时的停顿,让学生有进行思维的时间。

在学生想求明白但又不能明白的时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释疑”,这样,就可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目的,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总之,课堂设疑提问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堂成功的设疑释疑课,能给教师带来无尽的教学趣味,同时也能给学生带来思考的快乐,思维的提高。

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随机而变,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