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五册教案:第四课《前前后后》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
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4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4课前前后后》是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绘画技巧。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不同物体的前后关系,分析物体之间的遮挡关系,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立体图形,以及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处理物体前后关系、空间感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帮助他们建立空间感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生活中空间关系的观察和表现能力。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处理方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立体图形。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物体前后关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以及透视原理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2.示范教学法: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3.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4.作品欣赏法:欣赏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材、课件、绘画工具等。
2.准备一些生活中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前后关系。
3.准备一些优秀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分析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绘制过程,讲解透视原理及运用。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绘制,体会透视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察和绘画心得。
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五册 第4课 前前后后
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五册第4课前前后后课时:2课时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教学采用以下环节:找生活中的前后现象——游戏探究,对比感知——欣赏感知——探究远近关系——剪贴法表现前后、远近关系——展示评价。
第二课时教学绘画法表现前后,即先画前面的,再画后面的,被遮挡住的地方就不画。
通过欣赏表现前后、近大远小现象的绘画作品,使学生学习用绘画的方式表现物体前后遮挡产生的空间美感。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中前后遮挡的现象,感知产生遮挡的前后关系,以及物体的尺寸逐渐缩小,会产生视觉上的远近变化。
2.学习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大胆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感受作品中物体的前后关系所产生的空间美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前后现象,运用儿童喜爱的美术语言,表现有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生活中有前后关系的场景图片、表现有前后关系的中外名作及学生作品、玩偶两个、小组探究用的剪影形若干个、示范剪贴的半成品物件。
学生:废旧彩色纸材、圆头剪刀、胶棒等。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情景导入:两只玩偶争宠,排队争第一。
一会儿玩偶A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B,一会儿玩偶B跳到前面来挡住玩偶A,让学生判断谁在前、谁在后。
揭示课题:前前后后。
(二)发展阶段1.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遮挡现象,判断什么物体在前,什么物体在后。
出示书中的知识窗: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游戏探究,对比感知,前后遮挡产生的层次美感。
(1)教师出示用吹塑纸剪的五个水果,教师拼摆无任何遮挡的零散的效果,请学生说出感受。
(2)各组游戏,随意拼摆,尝试探究怎样摆放物品更具有美感?(3)展示交流,得出结论,画面要有局部遮挡,才会有层次感。
3.欣赏感知。
课件出示资源包中有前后现象的作品图片,学生感知前后关系使画面更生动,更符合视觉审美。
美术课前前后后教案
篇一:美术教学设计前前后后《前前后后》教学反思这一课经过几次试讲,才确定了教学形式。
不可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尝试永远也发现不了不足,尝试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的过程,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最后一个班的课往往比前面的几节令人满意,教学效果也好。
就像这一课的导课,先是让学生通过欣赏一组具有鲜明透视效果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来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但因为缺少直观的对比,没有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地认识,取得的效果并不如预想的好。
于是灵机一动,随手编了一个双手操,用手的动作来展示不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从双手的位置改变来发现手的大小的变化,学生很容易得就总结出了“近大远小”的规律。
这样似乎已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但学生的作业交来后,我发现他们的表现对象仅限于近距离的前后关系,或是书上的内容,并没有拓展开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方式,观察教室、观察课桌、观察站在第一排和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学,来丰富学生的认识。
最后还是走过操场时,忽然想到为什么不把他们带到操场呢?大自然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老师吗?为教学气氛更活跃,我还设计了汽车小司机这个游戏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走出课堂,又是一片新天地。
篇二: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一、教材分析绘画中表现前后的遮挡关系,能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令画面层次更丰富。
本课通过学习绘画法和拼贴法,让学生建立用美术语言表现前后空间感的意识,为以后的美术表现作铺垫。
物体由于前后位置不同,会产生前后遮挡变化。
生活中事物的前后遮挡关系无处不在,提醒学生做一个有心人,观察这一美术现象,并学习用美术语言表现生活中的美术现象。
本课教材提供了多幅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启发学生用美术思维来看身边的世界。
教材中秦始皇陵兵马俑实景照片旁,配有简笔画示意图,一方面表现前后遮挡关系,另一方面还传达出一个信息:身高差不多的陶俑,由于摆放的位置逐渐退远,给人近高远低、近大远小的视觉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两种表现方法,一是剪贴法,即由远及近的粘贴顺序,便于学生理解前后遮挡关系;二是绘画法,即教材下方的三幅学生绘画作品,较好地体现了遮挡、近大远小的关系,为学生进一步构思自己的作品作好铺垫。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一、教案名称: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提高观察和表现能力。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2. 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应用于实践。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新,并将创新应用于团队协作的绘画作品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绘画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创新和实践。
六、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准备一组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用于导入和示范。
2. 画材:为学生准备绘画所需的画纸、画笔、颜料等。
3. 展示设备:准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学生作品和讲解。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实践法: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绘画作品。
3. 互动法: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讲解:详细讲解绘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并举例说明。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团队协作,创作含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绘画作品。
4.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继续创新和实践。
九、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作品的创意和技巧。
2.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对前后遮挡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前前后后”的空间概念,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近大远小法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表现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空间美的感受和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创作一幅具有前后关系的作品。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遮挡关系来表现物体的前后层次,以及如何让学生在绘画中合理地安排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体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绘画工具等。
2、学生准备绘画纸、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五、教学过程1、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明显前后关系的图片,如排队的人群、街道上的车辆、森林中的树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物体之间的前后位置关系。
提问学生:“在这些图片中,你是如何分辨出哪些物体在前,哪些物体在后的?”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课题《前前后后》。
2、知识讲解(7 分钟)(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遮挡关系的图片,向学生讲解遮挡法是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前面的物体挡住了后面的物体,后面的物体就会被部分遮挡。
(2)展示一些体现近大远小透视规律的图片,如道路、铁轨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物体在远处和近处的大小变化。
教师讲解近大远小的原理,即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大,离我们远的物体看起来比较小。
3、教师示范(5 分钟)教师在黑板上进行简单的示范,先画出一个前面的物体,如一个较大的水果,然后再画出后面被遮挡的部分水果,强调遮挡部分的线条处理。
接着,教师再示范一幅体现近大远小规律的画面,如一排逐渐远去的房子,注意房子大小和间距的变化。
4、学生练习(15 分钟)布置练习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如遮挡法或近大远小法,创作一幅简单的有前后关系的画面。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及反思
《前前后后》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观察、比较、分析出物体之间的前后关系以及前后关系产生的大小关系。
在教学中首先通过熟悉的场景引导学生注意到物体、人物的前后位置关系,引起学生学习、探究欲望;之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欣赏,通过对画面中景物的观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并引导学生将近大远小的现象与生活相联系,通过自主的观察,发现“近大远小”规律,发现生活中的前前后后,以几个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在回忆、观察与比较中,探究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前后关系。
创设情境让学生一起参与探究,自主运用刚刚学习的知识解决问题;最后通过欣赏感受画面中景物前后、远近的处理,渗透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习如何合理安排组织画面,鼓励学生展开思路、大胆创造,开拓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完成精美而神奇的作品。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在造型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个别学生已经开始表现出简单的层次关系,所以本课的设立可以系统的让学生了解层次的表现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的创作作品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观察生活中前后遮挡的现象,感知产生遮挡的前后关系,以及物体的尺寸缩小,会产生视觉上的远近变化。
2、学习运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大胆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3、感受作品中物体的前后关系所产生的空间美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感知前后关系的空间美感,学习用绘画或拼贴的方法表现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前后现象,运用儿童喜爱的美术语言,表现有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
活动准备:彩色卡纸、马克笔、剪刀,双面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空中课堂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收看今天的空中课堂,本节美术课由我来给大家上,我是银川市贺兰县回民小学的美术老师:马春华。
二、观看游戏动画,激发兴趣同学们,动物王国的小伙伴们邀请我们去做游戏,我们快去看看吧。
引入课题(板书课题)【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三、感悟“遮挡”的前后关系1、激趣、观察游戏中的画面,找感觉2、“遮挡”与美术的关系3、把一个物体放在另一个物体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 前前后后》人教版
三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第4课前前后后》人教版教学目标本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空间关系,能够运用前后的空间关系表现画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
同时,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的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绘画,表现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理解什么是前后关系。
然后,通过绘画练习,让学生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表现出来。
让学生欣赏一些表现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前后的空间关系,能够运用前后的空间关系表现画面。
教学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物体的前后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前后关系。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示范画板。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物体前后关系,引发学生对前后关系的兴趣。
2. 新课讲解:讲解前后的空间关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前后关系,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
3. 练习: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选择一个角度,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画出来。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展示与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图示和文字的结合,直观地展示前后的空间关系。
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图示,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前后关系。
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让学生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绘画一幅表现前后关系的作品。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教室、公园等,将观察到的物体前后关系表现出来。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前后的空间关系,提高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
同时,通过观察和绘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教学过程2. 新课讲解:讲解前后的空间关系,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前后关系,并通过示范让学生掌握表现前后关系的方法。
《第4课 前前后后》学历案-小学美术人教版12三年级上册
《前前后后》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的学习主题为“前前后后”,是小学美术课程中关于透视与空间感认知的重要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掌握如何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空间感,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空间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临摹练习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对空间感和美的感受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观察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其是否能够准确观察实物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征。
2.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临摹作品和创作作品,看其是否能够运用透视原理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空间感。
3. 过程评价: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学习态度。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学习: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包括视平线、消失点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透视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空间感。
3. 观察与临摹:让学生观察实物或图片,进行简单的临摹练习,熟悉透视的表现方法。
4.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可以画静物、风景或人物等,重点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和空间感。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老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透视原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2.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练习,可以画一幅具有空间感的风景画或静物画,加强学生对透视原理的掌握。
六、学后反思1. 教学内容反思:本课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反思:本课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3. 学生表现反思: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看其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和创新思考。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试讲教案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前后关系的基本概念。前后关系是指在画面中,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它是构成画面深度感的重要因素。了解和掌握前后关系,能使我们的画作更加立体、生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前后关系在美术作品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画面层次感不强的问题。
(3)能够欣赏和评价表现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提高审美素养;
举例:分析教材中或其他优秀作品中的前后关系表现,让学生学会从审美角度评价和欣赏作品。
2.教学难点
(1)空间感和透视观念的培养;
难点解析:学生对空间感和透视观念的理解较难,需要通过实例、模型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前后关系在创作中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前前后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前后关系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学生在观察物体前后关系时,往往容易忽略细节,对空间感和透视关系的把握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前后关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其次,在创作过程中,部分学生难以将前后关系灵活运用到画作中。针对这一问题,我计划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绘画实践活动,让学生多加练习,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掌握前后关系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试讲教案
一、教学内容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试讲教案,本章节选自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家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学习如何观察物体前后关系,培养空间感和透视观念;2.运用线条、形状、色彩等元素,创作一幅表现前后关系的美术作品;3.了解和掌握前后关系在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提高审美和表现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观察生活中的前后关系,运用美术技法进行创作,激发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和兴趣。
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
一、小学美术《前前后后》教案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感知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绘画技能。
三、教学内容:1. 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介绍。
2. 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3. 绘画实践,创作出具有前后遮挡关系的画作。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前后遮挡关系的图片和生活实例。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PPT,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中的前后遮挡关系。
2. 讲解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3. 进行课堂示范,展示如何将前后遮挡关系运用到绘画创作中。
4. 学生进行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和评价,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前后遮挡关系的概念。
2. 学生能够在绘画作品中运用前后遮挡关系。
3. 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作品展示。
六、教学扩展: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体验。
2. 引导学生进行互相评价,从前后遮挡关系的运用、创意和技巧等方面进行讨论。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前后遮挡关系在绘画中的重要性。
2. 强调观察和思考在绘画创作中的作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
3. 提醒学生继续练习和探索,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能。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生活中的场景,运用前后遮挡关系进行绘画创作。
2. 要求学生在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遮挡关系,并注意画面的空间感。
3. 作业完成后,学生将作品拍照到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和展示。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绘画技能。
3. 计划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案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前前后后》教案(人教版)美术三年级上册第四课《前前后后》教学设计课题《前前后后》作者田凤凤枣庄市立新小学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美术课要求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遵循师生交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参与性、有效性、兴趣性。
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1. 教材分析: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能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前后的关系。
实际上本片课文是学生学习美术中的透视知识的窗口,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同时为今后学习透视知识埋下伏笔。
但刻板的讲解又会显得枯燥无味,所以教师因尽量采取多种方式,注重运用启发式来解决本篇课文的重难点。
2. 学情分析:1/ 10三年级是一个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美术的认识比一二年级提高了一个层次,他们对美术充满兴趣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度。
优势:学生能准确的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近大远小等。
不足:学生表现的内容不是很丰富。
三、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3、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热爱生活,用美术的形式来记录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括近大远小的现象并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人教美术前前后后教案设计
人教美术前前后后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人教美术前前后后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人教版美术教材的前前后后教学内容,掌握各教育阶段的要求。
2. 设计符合人教版美术教材的前前后后教案,以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教案步骤:一、前期准备:1. 确定教学目标:根据人教版美术教材的前前后后内容,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2. 教学资源准备: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图片、视频等。
3. 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引入相关话题、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引起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2. 知识讲解与示范:根据教学目标,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美术知识,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风格等,并进行示范或展示相关作品。
3. 学生实践与创作: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包括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美术技巧和创造力。
4. 学生展示与评价: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提供积极的评价和建议,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艺术表达能力的提高。
5. 拓展活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设计一些与美术相关的拓展活动,如参观美术馆、参加美术比赛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经验。
三、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和作品展示,评价学生在美术技巧、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
2. 可以设计一些小测验或作品评选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学反思与调整:1. 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教案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根据人教版美术教材的前前后后内容,设计符合各教育阶段要求的教案,以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创造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与创作,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技巧和表达能力。
第4课 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 人教版
第4课前前后后(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三年级上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前前后后》的第4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运用各种线条和形状,描绘物体的前后关系,表现物体的空间感。
教学内容包括: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2. 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4. 指导学生运用绘画技巧,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能够运用线条和形状,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1. 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表现;2. 线条和形状的运用;3. 空间感的把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绘画纸、铅笔、橡皮、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前后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展示优秀作品,分析作品中的前后关系表现手法。
3. 练习: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运用线条和形状,描绘出物体的前后关系。
4. 创作指导:讲解绘画技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5. 学生创作:学生独立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6. 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板书设计:1. 第4课前前后后2. 教学内容:物体前后关系的概念、表现手法、绘画技巧3. 教学目标:掌握物体前后关系的表现,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绘画技巧4. 教学难点:物体前后关系的理解和表现,线条和形状的运用,空间感的把握5.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内容学习、练习、创作指导、学生创作、展示与评价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描绘一幅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画作。
新人教版三年级美术:《前前后后》教案1.doc
《前前后后》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3、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4、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学生赏析作品2、学生准备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课《前前后后》。
有的同学可能会说:前前后后有什么可学的,太简单了,谁还不知道前后呀!你呀,还真别小瞧了这前前后后,这里面可有不少奥秘呢?不信,老师就先考考你。
二、发展阶段观察(一)观看下面的短片,回答:1、三辆车(大货车、小轿车、面包车),哪辆车在最前面,哪辆车紧随其后?2、为什么?(因为小轿车挡住了后面的大货车)教师总结: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观察(二)同学们刚才回答得真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短片,一定要认真观察噢!蓝蓝的天空中,几只五颜六色的热气球飘过,好看极了。
1、这三只热气球那个在前,哪个在后?(大的在前,小的在后)2、为什么?教师总结: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近大远小”的规律(同样大小的物体,由于距离我们远近的不同,就会产生近大远小的现象)。
(三)分析课本资料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种近大远小的现象无处不在,不信我们就去看一看。
翻开课本第页,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在这些照片和绘画作品中找到了哪些“近大远小”的现象?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近高远低、近宽远窄、近粗远细、近浓远淡,这些现象,我们都可以把它概括为“近大远小”。
(四)赏析学生作品看书页,欣赏同龄人作品提问:这些作品是怎样表现前后关系的?试选择一幅进行分析。
小学美术人教版教学方案〖《前前后后》示范教案〗
《前前后后》教学方案教材解析《前前后后》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的上学期第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让学生能够概括“近大远小”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美术技能以绘画或拼贴的方式完成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点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赏析作品。
学生准备:剪刀,胶水,彩纸,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游戏,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师:我的前面是大家,我的后面是黑板,现在请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可别小瞧了前前后后,这其中还有不少的奥妙呢?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好吗?出示课题:前前后后。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课堂。
二、新课讲授1.出示生活中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观察图片中的景物是怎样排列的?是不是前前后后?前面的物体与后面的物体看起来有什么区别?感受一下,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生观察、感受,说出自己的感受。
2.出示绘画作品速写图片、绘画图片、中国画图片,观察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觉?和刚才欣赏的图片感觉一样吗?学生回答。
从这些图片中,老师想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前后排列的物体,有一个“近大远小”的规律。
板书:前后关系的物体→规律“近大远小”。
那么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近大远小”的规律呢?3.我们现在来看教具。
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产生前后的感觉。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三、教师示范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四、学生实践用绘画或拼贴等形式,表现物体的前前后后。
《前前后后》说课稿
《前前后后》说课稿美术组张攀峰一、说教材《前前后后》是人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的上学期第4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领域。
让学生能够概括“近大远小”及“遮挡”能够表现出物体的前前后后关系,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美术技能以绘画或拼贴的方式完成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培养学生的想象与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与设计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能否例举"近大远小"的现象。
2、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教学难点:1、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2、三年级的学生怎样学习透视知识。
四、说教学方法我采取了互动型教学方法。
具体表现为在创设情境中讨论、体验;在欣赏中比较、探究学习技法,以解决难点;在展示评价中获得成功体验。
同时更重要地是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对比”“协调”的美能作出正确、全面的认识。
本课是先通过欣赏、了解、认识到画画、做做这一过程,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特点,可激发兴趣,提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说学情分析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受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
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
学生对与美术充满了兴趣,但是学生贪玩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缺少认真、严谨、踏实、不怕困难的精神。
因此,这堂课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进行的自主探究学习,是在教师创设的有关情境中,通过感觉、联想和对比,来完成造型表现。
六、说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教具:课件、学生赏析作品2、学生准备学具:剪刀,胶水,彩纸,绘画工具。
(二)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激趣导入,探究性学习,实践操作,展示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五册教案:第四课《前前后后》
课题:前前后后
施教时间: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能够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2. 能够运用“近大远小”的规律,绘画或拼贴一幅表现物体的前后关系的作品。
教学重、难点:
1. 能否用“近大远小”这一规律来表现前后关系。
2. 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一些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绘画工具。
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活动一:
课件展示小朋友站上课队、气球升空、兵马俑、林间小路等有明显透视效果的图片、影视资料。
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在前,什么在后。
这些图片中的景象都有些什么共同的规律?(近大远小)
可别小瞧前前后后,其中还有不少的奥秘,来,让我们一起去发现!
启发学生回忆自己以前看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并举例说明。
教师举例:
1. 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活动二:
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你是用什么方法表现前后关系的?
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找一找语文、数学等课本、课外读物的插图上是如何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的,有哪些画法值得我们学习?教师在黑板上画升国旗时前面的旗台和升旗手,请两位同学上来分别添画两队升旗的队伍,并请大家讨论、分析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先画前面的)
活动三:
小组讨论,选定一个主题,以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评价与总结: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布置下节课带剪贴工具。
札记:刚讲完课,一个调皮的孩子就抗议:我这么高,为什么让我坐在前面!这不符合“前前后后”的规律!其他同学纷纷指责:谁让你上课不听讲,老师不看着你能行!我鼓励他说:“别灰心,只要你努力进步,老师就会让你坐回原位,那时候就符合前后规律了!”这下大家都高兴了。
第二节
活动一:
出示几件粘贴作品,请同学们比较:哪件运用了近大远小的规律,用了的和没有用的有什么不同效果。
如果画面中的物品大小都一样,又没有前后遮挡关系,这样的画面又会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把这些作品发到各小组,请学生们仔细看看:在剪制各物品时哪里的应该大些,哪里的应该小些。
粘贴的时候先粘前面的还是先粘后面的?
总结:
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就会产生在后面的感觉。
只有先贴后面的,再贴前面的才能正确的表现出前后遮挡以及近大远小的规律。
活动二:
小组讨论,从“风景、”“静物”“场景”中任选一个主题,小组集体进行剪贴创作。
提示:除了大小以外,还要考虑到不同颜色带给我们的远近感觉。
学生分组制作,教师指导。
请学生随手将剪下来的纸屑放进自备的塑料袋中,这样课后收拾比较方便。
活动三:
“前前后后”粘贴作品展,请同学们以参观画展的形式进行互相评价,评价标准是画面是否表现出了物体的前后关系。
课后拓展:寻找、收集与本课有关的世界名画,并用简单的语言加以书面评论。
札记:我们今天做了一个抢答游戏,请五名学生站成一排,教师快速提问:“刘洋在万蕾的前面还是后面?万蕾在高朋的前面还是后面?……”通过三轮快速抢答,决出了三位优胜者。
我请这三位同学谈谈自己取胜的诀窍,最后得出结论:观察力和口头表达力。
我告诉学生们,今天我们就要靠观察力和表现力来学习,在后面的学习中,孩子们的注意力格外集中,观察力自然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