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与情感的阶层化

合集下载

现代文学中的“身体叙事”探究

现代文学中的“身体叙事”探究

现代文学中的“身体叙事”探究“身体”叙事无论是真实的肉体叙事,还是符号化或话语化的叙事,都对文本的叙事和情节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贯穿在文本内部,涵盖主人公身体,心智变化,并延伸到文本的外部,涉及作者的身心状态和读者身心共鸣。

旨在分析“身体”叙事对于勾画人物,深化主题,文本建构的作用,同时,使得读者深刻理解“身体”叙事对于揭示人的主体性和多重社会身份的重要性。

标签:身体叙事;肉体,话语;身份;符号“身体”是人类感知世界,认识万物的重要媒介。

身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

人类在婴儿阶段,他们无法感知身体和外界万物的界限,未能充分意识到身体是自身个体的组成,是区别于外在万物的实体存在。

它不仅在生理意义上是人类存在的基础,而且与人类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密不可分,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没有身体,人将不能成为人。

近年来,“身体”研究成为跨学科领域争先研究的对象,见诸美学、哲学、社会学、史学和人类学等诸多学科,并逐渐引起了叙事学界的广泛关注。

人类文学,从探索人类起源之谜的《创世记》中,就出现了“身体”的描写“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

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

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得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

”[1]这里对上帝创造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详细勾勒出了一个男人和女人的有形的身体。

因此,身体从人类文学开始发展之初,就起到了它的叙事作用。

这具生老病死的身体,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下,逐渐演变成一个蓄积着情欲力量和性别或族裔身份,它或是局部或是整体承载着种种叙事意蕴的“身体”。

它不再是一个客体或他者、或一个仅仅孕育着各种隐秘欲望的容器,而是具有了能指的意义,它既是物质的,同时又成为能够充当并隐喻人类精神与心理意识的象征物。

现代文学中的“身体”已经不再仅仅是物理和生理的有血有肉的身体,而是一种能指符号。

正如。

彼得·布鲁克斯(Peter Brooks)所说“写作……为文字恢复其精神,为身体恢复其意义。

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

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

马斯洛的需要金字塔关键词:马斯洛需要金字塔马斯洛在1944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中首先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由低到高分成五个阶层,象金字塔一样:生理需要:是人类本能的最基本的需要,位于多层次需要构成的“金字塔”图式的底部。

这种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及延续种族的需要等。

安全需要:实质上是生理需要的保障。

包括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劳动安全、环境安全和心理安全等。

社交的需要:也可称为归属和爱的需要。

包括社会交往,从属于某一个组织或某一种团体,并在其中发挥作用,得到承认;希望同伴之间保持友谊和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亲友的爱等等。

尊重的需要:即自尊、自重,或要求被他人所尊重。

包括自尊心、信心、希望有地位、有威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以及高度评价等。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位于金字塔的顶端。

包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成为有成就的人物。

马斯洛说:“音乐家必须演奏音乐,画家必须绘画,诗人必须写诗,这样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

是什么样的角色就应该干什么样的事。

我们把这种需要叫做自我实现。

”国内外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很多的争议。

我们认为,绝对肯定或否定都是不恰当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缺点和错误的地方,但是对于我们的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第一、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人类有多种需要的特征,有其合理的因素,对于我们研究人的需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三、马斯洛理论的精华,在于重视人的需要,强调尊重人、关心人。

对于我们了解和关心职工的需要,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合理地予以满足,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有启发意义。

第四、马斯洛指出人在某一时期,只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其它需要则处于从属地位。

这启示我们,要使对人的管理工作收到成效,不仅要一般地了解职工的需要,而且要特别注意了解和掌握职工在某一时期的主导需要。

身体与消费理论总结

身体与消费理论总结

身体与消费一、什么是身体?引言:身体的几个定义:奥内尔:区分了五种身体:世界的身体、社会的身体、政治的身体、消费的身体、医学的身体。

道格拉斯:将身体分为物理的身体和社会的身体舒斯特曼:身体分为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即身体的消费不仅关乎形式层面,还关乎精神层面,身体应是灵魂和肉体的和谐统一体。

同时受制于社会,人的身体又总是以文化的形式被建构着,是特定话语的产物。

那社会学上的身体到底是什么?1、西方思想史上的身体踪迹西方哲学传统中存在着身心二元论,且一直以来心灵高于身体。

可以说,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心灵压迫身体的历史,而这种压迫主要是通过柏拉图才真正完成的。

①柏拉图哲学建立在实在与现象二元划分的基础上,与这种二元论世界观相对应,在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中,他对于肉体持一种强烈的敌意。

柏拉图认为,身体是虚假的存在、无意义的存在,是心灵的牢笼、坟墓,阻碍心灵对智慧的追求。

②在文艺复兴时期,虽然身体逐渐走出神学的禁锢,但它并没有获得哲学注视。

③斯宾诺莎认为心与身具有密切的相互关系,并且在同一个环境下运行。

在他看来,心灵是神关于实际存在的身体的观念,心灵所有的认知界限和能力都要通过心灵是身体的观念来解释。

斯宾诺莎强调身体,为一种身体体现社会学提供更为适当的基础2、身体研究的三大理论传统①身体社会学的现象学传统在试图理解人的知觉过程中,梅洛·庞蒂断定,知觉总是从一个特殊地点或角度开始的。

正是从身体的“角度”出发,外向观察才得以开始——如果不承认这一身体理论,就不可能谈论人对世界的感知②身体社会学的人类学传统布尔迪厄社会学中的人体表现为场所或空间,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实践刻写在它上面。

布尔迪厄理论中的身体可以看作是阶级禀赋的载体,这些禀赋本身就是不同阶级的生活世界或习性内部的兴趣通道③身体社会学的谱系学传统尼采是第一个将身体提到哲学位置的哲学家,试图从身体的角度重新审视一切,将历史、艺术和理性都作为身体的动态产物。

阶层、身体、欲望:"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性别政治

阶层、身体、欲望:"新维多利亚小说"中的性别政治

说” 中对 陛别 身 份 以及 性 别 规 范 进 行 重 新 定 义 , 试 图 打破维 多 利 亚 女 性 “ 家中天使” 的 刻板 形 象 。本
获 得 布 克 奖 提 名 的 新 锐 作 家 萨 拉 ・沃 特 斯 ( S a r a h Wa t e r s ) , 亦有 被 《 时代 周刊 》 誉为 “ 1 9 4 5年 以
“ 新维 多 利 亚 小 说 ” 兴 起 于 二 十 世 纪 七 八 十 年
其他事 物 的态度 上 , 维 多 利 亚 时 代 处 于传 统 和 现 代 之 间 。对 于性别 角 色和 两性 交往 的处 理成 为维 多利
代 的英 国文学 界 ; 它 以维多利 亚 时代作 为创 作背 景 , 是历 史编 撰小 说 的次文 类之 一 。它并 非是 对被 广泛 认 同的维 多 利 亚 文 化 元 素 和 图 景 的简 单 拼 凑 和 重
范” 下 的“ 身体欲望” 、 通灵 术 与 女 性诉 求 这 几 个 层 面 阐明了“ 性别政治” 这一 “ 新 维 多 利亚 小 说 ” 中 的
重要 议题

上 述作 家 的 “ 新维多利亚小说 ” 既 有 对 维 多 利 亚 价值 观念 和 时代精 神 的缅 怀 , 又 展 示 了过 去 和 现
收 稿 日期 : 2 0 1 7一叭 一l 2 基金项 目: 2 0 1 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青年基金项 目“ 当代英 国女作家 ‘ 新维多利亚小说 ’ 研究 ” 阶段性成果 ( 1 5 Y J C 7 5 2 0 2 9) 。 作者简介 : 汤黎( 1 9 8 2 一 ) , 女, 四川 内江人 , 博士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 西方文论 、 英 美文学 。 李跃平( 1 9 5 8 ~ ) , 男, 四川 南 充 人 , 硕士 , 教授 , 研究方向 : 教学法 、 语 言 测试 。

基因改造重塑人类的身体与心智

基因改造重塑人类的身体与心智

基因改造重塑人类的身体与心智基因改造是一项新兴的科学技术,通过直接修改个体的基因组,可以对人类的身体和心智进行重塑。

这一技术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争议。

有人认为基因改造是人类进步的希望,可以消除疾病、提高智力和强化身体;而另一些人则担忧基因改造会引发伦理和社会问题,甚至导致人类的灭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基因改造对人类身体和心智产生的潜在影响。

一、基因改造对身体的重塑基因改造技术的出现,为人类拥有更健康的身体带来了希望。

通过对基因进行定向修饰,可以预防遗传性疾病的传播,如囊肿纤维化、血友病等。

此外,基因改造还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降低患病几率。

换句话说,基因改造可以让人们拥有更长寿、更健康的生命。

然而,基因改造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些人担心基因改造可能导致人类基因多样性的丧失,进而降低人类的适应能力。

另外,如果基因改造只能被少数人所拥有,将引发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因此,在进行基因改造的研究和应用中,必须加强伦理审查和监管,确保科技的公平和公正。

二、基因改造对心智的重塑除了对身体的改造,基因改造还能潜在地重塑人类的心智。

通过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可以影响人类的智力、情绪和认知能力。

这项技术被一些人视为提升人类智慧的重要途径。

以提高智力为例,基因改造可以突破人类智力的天花板,使人们拥有更强大的学习和思考能力。

然而,这也引发了一系列伦理问题。

人类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整体,将智力界定为优越的标准可能导致智力差异的强化,并进一步加剧社会不平等。

此外,基因改造对人类情绪和认知的影响也需要认真思考。

改变某些基因可能导致人类对情绪的调控失衡,甚至引发心理障碍。

为了避免这种风险,科学家必须在进行基因改造研究时,严格把握伦理底线,确保人类的心智健康和稳定。

三、基因改造可能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尽管基因改造有着广阔的前景,但也不可忽视其潜在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首先,基因改造可能引发基因歧视和社会不公。

如果基因改造只能被少数富裕阶层所拥有,将进一步加剧社会阶层的分化。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

略论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的关系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关系,并以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这一视角,我们试图理解民国上海时期摩登文化如何借助女性身体进行表达,以及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观念、性别角色和文化价值观。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国上海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特别是摩登文化的兴起和发展。

然后,我们将关注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分析这些形象如何展现了女性身体的魅力与时尚感,以及她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女性身体与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分析女性身体如何成为摩登文化的载体,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审美标准。

我们还将关注这种关系对女性自身的影响,包括她们如何认知自己的身体,以及她们如何在摩登文化的塑造下追求时尚和美丽。

我们将总结女性身体与民国上海“摩登”文化意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并指出这种关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民国上海时期的文化现象,以及女性身体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二、月份牌摩登女性形象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月份牌,这一源自中国传统历法的纸质产品,在民国时期随着商业和广告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传入有着密切的关系。

月份牌上的摩登女性形象,则是这一文化现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之一。

摩登,这一词汇在民国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代表了新颖、时尚、现代的生活方式。

随着上海作为通商口岸的开放,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思想观念开始大量涌入,对传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女性,作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身体形象在月份牌上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这些摩登女性形象,不仅展示了当时女性对于美的追求,也反映了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转变。

在月份牌上,摩登女性形象往往以时髦的装束、优雅的姿态出现。

身体的文化解读

身体的文化解读

身体的文化解读生活实现温饱以后,就得谈点高层次的东西,也就是农民常说的“是吃饱了撑的”,换算成学术理论也就是人的低层次需要满足以后就要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近来,本人也常常跟一些名人逸士谈谈文化问题。

什么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行业文化等等,可许多人就是解释不清“文化”的准确涵义,“不说还清楚,越说越糊涂”好像文化是个万花筒,人人都能说点但谁也说不清楚。

我认为,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万事万物都被人格化了东西。

去年年初,本人写过一篇博文《文之化》,谈到过文化的涵义。

实际上离开人,就没有文化可谈,人的身体就是所有文化的承载者也是表现者。

我们最熟悉但也最陌生的身体天天跟随着我们,承载着我们的思想、精神、灵魂、欲望,它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不仅是物质的更是文化的。

人的身体,是个体生命的物质存在基础与物质构成形式,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革命本钱”,军队把消灭敌人的身体称作: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木子美们把自己的身体当作满足日常审美和性欲需要的工具;是当下传媒工业重要的加工原料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垂青的宠爱对象,身体成了当今世界第一大“消费市场”;是文人们写真集、真人秀、时尚文化演绎迷人风采和寻找商机的核心与依托,是文学领域里“美女作家”、“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的关键词以及日前流行的所谓“私人化写作”等摆脱代言式写作、从私人肉体与灵魂出发寻找生命存在与嬗变的证词。

总之,身体是高度政治化、社会化、历史化、精神化、商业化、审美化的人类文化载体。

人的身体,如果仅从纯粹的物质层面来看,实在是微不足道。

通常也就一百多斤,撑死了三四百斤,估计日本的相扑运动员也不会超过五百斤吧。

量上无惊人之处,质上也不过如此:百分之七十左右是一点也不稀罕的水;所含的钙质,可供粉刷个把鸡舍、猪圈的;人体的微量元素,也就是加工几枚钉子的量;还有磷什么的,也许做盒火柴尚绰绰有余。

但就是这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东西集结点化成生命之后,有了灵与肉的纠缠、冲突、分裂、沟通与交融,生命与文明之光的奇迹就开始出现了。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自我意识与人格

第五章⾃我意识与⼈格第五章⾃我意识与⼈格社会化的结果,就个体⽅⾯⽽⾔是⾃我意识和个⼈⼈格的形成。

⾃1890年威廉·詹姆斯(W.James)在其著作《⼼理学原理》中⾸次提出⾃我意识以来,⾃我意识在⼼理学领域⼀直是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我意识是⼈类特有的⾼级⼼理活动形式,它是社会的产物,反过来⼜作⽤于社会,指导个体适应社会⽣活,并对周围社会⽣活环境产⽣积极的影响和作⽤。

因此,⾃我意识和⼈格成为社会⼼理学关⼼的主题之⼀。

第⼀节⾃我意识概述⼀、⾃我概念、⾃我意识与⾃我⾃我概念、⾃我意识和⾃我是三个既有联系⼜有区别的不同概念。

⾃我是指⾃⼰各种⾝⼼状况或是各种⾝⼼状况的总和。

⼀般认为它包括三个部分,即物质的⾃我、精神的⾃我和社会的⾃我。

在西⽅,⾃我也存在两个混淆的概念,即self和ego。

⼀般⽽⾔,⼤多数实证研究都是围绕self进⾏的,对于ego,则⼀般为思辨性探讨。

⾃我意识是指个⼈对⾃⼰⾝⼼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情感以及由此⽽产⽣的意向,简⽽⾔之就是个⼈对⾃⼰各种⾝⼼状况的意识。

⾃我意识是⼀个具有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理系统。

⼀般认为⾃我意识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分别称为⾃我认知、⾃我体验和⾃我意向。

⾃我认知,即对⾃⼰各种⾝⼼状况、⼈我关系的认知;⾃我情感,即伴随⾃我认知⽽产⽣的情感体验;⾃我意向,即伴随⾃我认知、⾃我情感⽽产⽣的各种思想倾向和⾏为倾向。

举例来说,个体对⾃⼰⾝⾼、相貌、健康状况、性格或是⾃⼰与⽗母、⽼师、同学的关系好坏等的认识就是⾃我认知;⽽对⾃⼰⾝⾼、相貌的满意与否产⽣的愉悦和⾃卑情绪,对⾃⼰性格的欣赏或不满情绪,以及与⼈相处过程中的喜怒哀乐等就是⾃我情感;根据⾃⼰外在条件⽽扬长避短地装扮⾃⼰的想法、培养⾃⼰积极乐观的⽣活态度等等就属于⾃我意向的范畴。

⾃我意识是在⾃我发展的⼀定阶段上产⽣和分化出来的。

也就是说,个体在有了⼀定的思维能⼒,可以把⾃⼰与客观世界、⾃我与⾮我区别开来的时候,⾃我意识也才出现。

大陆青春电影中女性的身体书写初探

大陆青春电影中女性的身体书写初探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172大陆青春电影中女性的身体书写初探包晏如(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摘 要:在大陆青春电影的发展中,一批新锐女性导演将目光投注于女性成长,以女性身体作为书写女性意识或与男权角力的场域。

在青春电影的身体书写当中,出现了欲望化的身体、被规训的身体以及残缺与病变的身体。

其中我们可见女性的困境和迷途,也可见女性的主体自觉与自我表达。

关键词:青春电影;女性导演;身体近年来,大陆青春电影的发展备受瞩目,《黑处有什么》《过春天》《少年的你》等电影中凸显其在历经商业热潮之后转向现实主义立场,也从怀旧青春的怀想转入对当代青年成长困境的书写。

随着一批女性导演加入青春电影的创作浪潮中,青春电影也将更多目光投向女性成长,女性视角也大范围地出现在青春电影的叙事当中。

而在女性导演的影像表达中,出现了明晰的身体叙事,以女性身体作为书写女性意识或与男权角力的场域,女性成长中的迷惘与觉醒都陈于身体之上。

身体是一种包含着大量文化信息的符号,一定的文化观构造一定的身体理念。

身体是有事情——观看、铭记、规定——正在做给你看的地方,是意识形态铭刻的场所,权力通过体制化的话语将文化价值“铭刻”于人的身体之上。

正如福柯所言,“身体是最小的空间单位。

身体是权力分析最特殊最集中的地方,肉体将会直接卷入某种政治领域,权力关系直接控制它,干预它,训练它,折磨它,强迫它完成某些任务、表现某些仪式和发出某些信号”,身体在文化中往往被身份、阶层、阶级、性别、种族、国籍等所标示, 而在女性的身体上更是纠结着各种权力关系的复杂运作。

无论在意识形态领域还是在社会生产与日常生活中, 女性是如此密切地与其身体联系在一起。

女人的解放离不开身体,而女人的抵抗也必然从身体出发。

甚至可以说, 有关“身体”的话语主要是事关女性的, 相比较于男性, 女性被社会认可的性别特征的体现更依赖于身体的表达。

而在青春电影中,在女性导演书写的女性身体上,我们可见仍服从于他者规范或镌刻自我意识的欲望化的身体,揭示男权桎梏中被规训的身体,残缺与病变的身体,以及在银幕内外商品化的身体。

“身体”的社会理论

“身体”的社会理论

浅谈“身体”的社会理论摘要:国外学者对身体的研究,可以通过三个维度进行分类:一是被动(死)的身体,包括福柯的“被驯服的机器”的身体、“作为消费品”的身体(布西亚的、费瑟斯通、奥尼尔等);二是主动(活)的身体,包括戈夫曼的“身体控制”、布迪厄的“实践的身体”;三是作为中介的身体(作为系统的身体),包括埃利亚斯的作为“文明载体”的身体、吉登斯的作为“行动和环境的中介”的身体。

而梅洛·庞蒂作为反建构主义视角的主要代表之一,其身体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主体经验。

因此,文章将从身体研究的四大理论——福柯的“身体规训”理论、戈夫曼的“身体维护”理论、梅洛·庞蒂的“身体体验”理论及埃利亚斯的“身体文明化”等理论进行简单梳理。

关键词:身体理论;福柯;戈夫曼;梅洛·庞蒂;艾利亚斯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065-02一、福柯的身体规训理论福柯认为身体是权力规训的产物,新的权力机制的核心就是生产出“驯服而有用的身体”。

规训将其所控制的肉体塑造出四个特点:由空间分配方法所造成的单元性;通过对活动的编码形成的有机性;通过时间的积累所形成的创生性及通过理论的组合形成的组合性(福柯,2007)。

对身体的规训使用了制定图表、规定活动、实施操练、力量的组合等四种技术,各种力量因精心组合而产生更大的效果。

规训权力的主要功能是“训练”,是为了更好地挑选和征用而训练。

它要通过“训练”把大量混杂、无用、盲目流动的肉体和力量变成多样性的个别因素——小的独立细胞、有机的自治体、原生的连续统一体、结核性片断。

规训“造就”个,将个人既视为操练对象又视为操练工具的权力的特殊技术。

规训权力的成功归归因于使用了简单的手段: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及检查的组合,这些手段使个人行为不断被对象化。

纪律用“温和——生产——利润”原则取代了支配权力经经济学的“征用——暴力”原则。

非语言线索

非语言线索

个性 原则
服装 三原则
和谐 原则 整洁 原则
整洁原则 整洁的原则指整齐干净的原则,这是服装搭配 打扮最根本的原则。一个穿着整洁的人总能给 人积极向上的感觉,总是受欢迎的,而一个穿 着褴褛肮脏的人给人感觉总是消极颓废的。在 社交场合,人们往往通过衣着是否整洁大方来 判断来人对交往的是否重视,是否文明有涵养 等。整洁的原则并不意味着穿着的高档时髦, 只要保持服饰干净合体、全身整齐有致便可。
3.社会性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们的年龄、 性别、文化程度、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生活环境、 宗教信仰等社会因素都对非言语沟通产生影响。社 会中的不同职业角色,不同阶层都对非言语沟通有 着较细微的规定性,如有些年轻人喜欢以相互用手 拍肩膀以示友好或表示“哥们儿”。然而,如果用 同等方式去向父母亲或年龄较大的长辈使用同样的 方式来表达友好就显得缺乏礼貌了。
6.情境性
非言语沟通一般不能够单独使用,不能脱离当时当 地的条件、环境背景、包括与相应语言情境的配合。 只有那些善于将非语言符号与真实环境背景联系起 来的人,才能使非语言符号运用得准确、适当。
非语言沟通种类
非语言沟通种类
基本类型 解析和例子 手势、脸部表情、眼神、触摸手臂及身体其他部位 的动作 体形、体格、姿势、体味、气味、高度、体重、头 发颜色及肤色等 音质、音量、语速、语调、大笑或打哈欠等 人们利用和理解空间的方式、包括座位的布置、谈 话的距离等 迟到或早到、让他人等候、文化差异对时间的不同 理解等 大楼及房间的构造、家具和其他摆设、内部装璜、 整洁度、光线及噪音等
与人沟通的距离也是姿态语言的一种
公共 社交 0· 5~1· 2米 私人 0· 5米 亲密 自我 3· 5米以上 1· 2~3· 5米

Bowen家庭治疗系统理论

Bowen家庭治疗系统理论

“我需页
支配家庭系统情绪功能的3个模式
• 1、配偶一方身体或情绪的功能失调。 • 一方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赚钱、照顾孩子、做饭、购物),另一
方扮演了责任过低的角色。 • 后果:一方持续增加的功能低下,会抱怨配偶的统治;另一方过度
胜任,很满足这种安排,有时也会愤怒。“勤劳的母亲养育了懒惰 的子女。” • 对策:授权——不洗碗、不陪读等。 • 2、外显的、慢性的、未解决的婚姻冲突。 • 情绪疏离和情绪过分亲密循环出现; • 冲突时的消极情绪和亲密时的积极情绪同等强烈;家庭焦虑被夫妻 双方所承担 • 3、将问题投射到一个或更多的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理损伤——逃 学、抑郁等。 • 功能:父母将注意力集中到孩子身上,忽视或否认他们自己缺乏分 化;家庭的焦虑被孩子的心理损伤所吸收何时会出现:在家庭正常 变化(生老病死、房子装修、工作改变)和孩子的发展周期(入学、 进入青春期)相重合。
至少有一个由于投射过程,而产生更低的分化水平。这个人的 最终婚姻可能又是找一个类似的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从而将 更低的分化水平传给下一代,下一代成员又会依次传给下下一 代。
第18页/共36页
7.手足位置
• 鲍恩认为人格特征与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相关,认为夫妻在兄弟姐妹的排行对他们做父母的方式有影响。 • 例如,老大是比较有责任感的,力求完美。中间的孩子容易被忽视,有强烈的被赞许的需求。老小是被关
第12页/共36页
选择配偶的模式:
• ①相似原则

鲍恩认为:人们会选择和自己分化水平相当的人作为自己的配偶。
这样分化较低的人(现在是一对)可能变得更加高度融合,后果是:产生
焦虑的可能性越大,与可能通过三角关系来解决问题。
• ②互补原则

一方是界限模糊,另一方界限僵化。当压力出现,前者通过寻求

中国神话中的具身心理学思想探索

中国神话中的具身心理学思想探索

中国神话中的具身心理学思想探索一、本文概述《中国神话中的具身心理学思想探索》一文旨在深入剖析中国神话故事中蕴含的具身心理学思想。

具身心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情感和社会互动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神话中的相关元素,揭示出身体在神话叙事中的象征意义、身体感知与认知的关系、以及身体与社会文化的互动等具身心理学的核心议题。

通过这一探索,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神话的文化内涵,还能为现代具身心理学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本文首先将对具身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简要介绍,为后续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接着,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通过文本分析和解释学方法,揭示其中蕴含的具身心理学思想。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身体在中国神话中的多重象征意义,以及身体感知与认知、身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对中国神话中具身心理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进行讨论,以期为当代心理学研究和社会文化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中国神话中的身体与认知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身体与认知的关系被赋予了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内涵。

这些神话不仅描绘了众多神祇、仙人和怪兽的形象,更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了古人对于身体和认知的独到见解。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祇和仙人常常具有超凡的身体特征,如三头六臂、千里眼、顺风耳等。

这些身体特征不仅代表了他们的神力,也隐喻了他们对世界的全面、深入的认知。

例如,千里眼和顺风耳象征着超越物理限制,获取广阔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深度洞察。

中国古代神话也通过身体的变化和修炼,展示了认知的提升和深化。

如道家神话中的炼丹术、炼气术等,都是通过修炼身体,提升内在的认知和智慧。

这种通过身体修炼来提升认知的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身心一体的思想。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怪兽和异物,也常常被赋予特殊的身体特征和象征意义。

这些怪兽和异物往往代表着某种特定的认知观念或世界秩序。

身体表征与情感欲望——《小城之春》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比论析

身体表征与情感欲望——《小城之春》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对比论析

|RADIO &TV JOURNAL 2020.11《小城之春》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两部电影都讲述了战争之后丈夫身体或者精神上饱受折磨与创伤,此时的妻子都是尽力照顾丈夫、承担责任、维系情感,然而两个女性做出的选择与取舍是大相径庭的,选择方式的差异与各自所处的文化土壤有内在的联系。

一、忠诚克制的爱情规范者和突破禁欲主义的自由者首先,从两部电影的空间展示能够看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念,在情感的表达上各有不同。

《小城之春》这部电影从看到满目疮痍的城墙和断壁残垣的家园展开叙事,玉纹是不幸婚姻的牺牲品,饱受寂寞煎熬,在战争和疾病的双重打击下,夫妻感情名存实亡。

玉纹只能任凭自己情感消逝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她“发乎情止于礼”,在中国传统的道德礼教规范下,个人情感压抑,为家庭、责任、伦理而做出奉献和牺牲。

这部影片中有一个特殊的伴随物———房子,人物有时候会更多地被放置在屋内的狭小空间之内,虽然影片中还有城墙之上,还有湖内泛舟场景等外部场景的展现,但是这个外部空间没有使玉纹能够游出小湖奔向外部。

外部空间的展现都是玉纹和章志忱的在场,当他们两个在一起时,运用景深镜头进行限定,他们两个在外部场景时才能共享生命空间和体验,而丈夫因身体原因却并不具备。

玉纹纠结于责任道德与情感表达的两难之中,这部电影与其说是讲述了三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不如说是玉纹必然的选择,与其说她心生情感涟漪,不如说是一种永远的匮乏,一种能够准确预测的结果,能够看出玉纹是极其希望和渴望被救赎的,她在被动等待的同时犹豫惶惑终究错失有可能奔向新生的机会。

其次,在西方电影中,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是截然相反的。

在《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康斯坦斯丈夫扭曲的心理压抑埋没了浪漫可爱的康斯坦斯。

丈夫虚伪、变态,他是资本主义和战争异化的产物,他所关注的不是爱情的本质,他只渴望着享有贵族阶级的统治权利和荣誉。

为了维持名存实亡的婚姻,丈夫甚至允许康斯坦斯与其他男性发生关系,但他决不与妻子离婚,康斯坦斯被挤压至只剩一副空壳。

人类学视角下的身体与社会身份

人类学视角下的身体与社会身份

人类学视角下的身体与社会身份身体是人类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与个体的社会身份密切相关。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身体既是个体的生理实体,也是文化的创造和表达形式。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身体与社会身份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探究不同社会背景下对身体和身份的塑造。

1. 身体的社会建构人类社会中的身体观念和身体实践是文化和社会共同构建的结果。

不同社会和文化对身体的理解和定义存在差异,从而构成了不同的身体观。

比如,在某些文化中,体型丰满被视为健康和富有,而在其他文化中,瘦弱则被视为健康的标志。

这些观念和评价方式直接影响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同感。

2. 身体与社会身份的关联身体在社会中不仅仅是一个生理实体,同时也承载着社会身份的象征和表达。

社会身份是个体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地位,通常与个体的性别、年龄、种族、阶层等因素相关。

身体的特征和表现往往在社会中被用来判断和定义个体的社会身份。

例如,男性和女性在外貌、穿着、举止等方面常常有不同的标准和期望,这些标准和期望反映了对性别身份的规训和塑造。

3. 身体与性别身份在人类社会中,性别身份是最为显著的社会身份之一。

身体的性别特征在社会中被用来识别和归类个体的性别。

然而,性别身份不仅仅是基于生理特征的性别划分,更受到文化和社会建构的影响。

不同文化对于男性和女性的期望和角色定位存在差异,从而塑造了不同的性别身份表达方式。

例如,在某些社会中,男性被要求表现出强壮和勇敢的形象,而女性则被期望展现柔弱和温柔的品质。

4. 身体与种族身份种族身份也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身份维度,与身体形象有着密切的联系。

不同种族的身体特征表现出多样性,并成为人们辨认和归类个体种族身份的重要依据。

然而,种族身份的建构并不仅仅基于生理特征,更涉及到历史、文化和社会认同等因素。

个体的外貌和特征在不同社会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因此种族身份也承载着不同的社会期望和经验。

5. 身体与阶级身份阶级身份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层面,与身体形象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自我客体化对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

1引言性客体化是指女性的身体、身体部位或性功能脱离了本人,沦为纯粹的工具或被视为能够代表女性个体本身。

Fredrickson和Roberts提出了性客体化理论,解释了西方社会文化环境下,女性的身体通过各种途径,如媒体、社会交往等,被注视、评估和性客体化。

被性客体化的女性由于长期被他人当作物体对待,导致了女性的自我客体化(例如, 内化了第三者的角度性客体化自己的身体),开始重视身体的外貌特征,而不再是身体的能力属性,并表现出习惯性的、持久的监视自己的身体。

自我客体化概念的焦点是外貌,等同于McKinley和Hyde提出的客体化身体意识的组成部分——身体监视。

自我客体化的女性习惯性地监视自己的身体,并与社会理想体型进行比较。

由于人的体型主要是遗传决定的,很难通过锻炼、节食,甚至手术等方式彻底改变,社会理想体型也就很难人为达到。

实际体型和理想体型之间难以逾越的差距会使女性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心理结果,如身体羞耻、焦虑体验的增加,“心流”体验的缺乏及对身体内部感知的迟钝,这些消极心理结果是导致女性产生进食障碍、抑郁、性功能障碍等心理疾病的风险因素。

当女性用社会文化的理想身体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身体并产生心理落差时,就产生了羞耻,即身体羞耻。

身体羞耻会使女性产生躲避心理,避免他人的注视,或者想消失,并伴随着无价值感和无力感。

当女性不能确定自己的身体什么时候将以什么方式被注视或评价时,女性就会对这种可能暴露的情景产生焦虑,尤其是早期体验过消极外貌评论的女性。

这种外貌焦虑表现为经常检查和调整自己的外貌。

一些社会文化把女性身体客体化,使女性持续体验着身体外貌相关的焦虑,保持对自己外貌及由外貌引起的不安全的警觉。

个体全身心地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脑力和身体活动中,这种状态被Csikszentmilalyi称为“心流体验”。

自我客体化会使女性“心流体验”下降, 进而影响女性的任务表现。

Fred-rickson等发现,在控制了数学能力基线后,与穿运动衣的女性相比,穿游泳衣的女性在数学测试上表现较差。

社会阶层与健康差距的分析

社会阶层与健康差距的分析

社会阶层与健康差距的分析健康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和社会的健康。

然而,社会阶层却是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社会阶层与健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社会阶层越高的人群,其健康水平往往更好,而低社会阶层人群则相对较弱。

那么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收入不平等收入水平是衡量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指标,而收入不平等则是社会阶层差距的重要因素。

在高收入人群中,他们可以更容易地购买高品质的食品、享受优良的医疗服务和优质的生活环境。

而低收入人群则往往会选择低价和不够新鲜的食品,无法承受昂贵的医疗费用,居住环境也不够良好。

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水平。

二、受教育程度受教育程度也是社会阶层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接受良好教育的人来说,他们更加注重保持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平衡。

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可能会更难以理解健康的重要性、自我的管理以及获得合适的医疗资源。

三、社会歧视社会歧视也是造成社会阶层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某些社会中,人被歧视成为少数民族、移民和其他社会少数群体时,他们很难享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公正的资源分配。

他们在参与工作机会、获得教育机会和医疗资源等方面会受到阻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水平。

四、生活方式人的生活方式有着不同的习惯和偏好。

人们的生活方式差异很大,特别是在营养和锻炼方面。

人们的营养摄入差距很大,一些人更倾向于高热量的食品和低营养的饮食。

在锻炼方面,一些人很少运动。

这些差异会导致健康水平的差异。

总的来说,社会阶层差距与健康之间存在潜在的联系。

造成差距的原因众多,社会矛盾和差距导致的健康问题应引起广泛关注。

当政府、组织和社会在公平和平等的原则指导下开展工作时,可以减少阶层差距,从而实现更公平和公正的社会。

表演专业-浅谈舞美职能部门在舞台表演中对演员的重要性——以“服、化、道”为例

表演专业-浅谈舞美职能部门在舞台表演中对演员的重要性——以“服、化、道”为例

摘要在舞台表演中,除了演员的精湛表演外,演员的服装、化妆和舞台上的道具在塑造角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演员通过不同的服装、化妆、道具可以将人物的情感、个性以及品德塑造出来,让观众看出舞台人物的兴趣和心理活动。

现阶段,“服、化、道”综合性地运用在舞台上,其中化妆是对人物的造型及妆容进行塑造与展现,服装则是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个性,道具则是更好地让演员表达出内心情感以及表现力。

总的来说,“服化道”对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让演员表现出真实感,从而达到最佳的表演效果。

关键词:服化道演员重要性ABSTRACTIn the stage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o the actor's superb performance, the actor's clothing, makeup and stage props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role. Through different costumes, make-up and props, actors can shape the characters' emotions, personalities and moral characters, so that the audience can see the stage characters' interests and psychological activities. At this stage, "clothing, transformation and Tao" are comprehensively used on the stage, in which make-up is used to shape and show the figure's shape and make-up by certain means, while clothing is to reflect the identity, status and personality of the figure, and props are to better let the actors express their inner feelings and expressive force. In general,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the character image of actors, making actors show a sense of reality, so as to achieve the best performance effect.Keywords:Costume makeup props Performer Importance目录引言 (1)一、概述 (1)二、重要性 (2)(一)展现角色形象 (2)(二)刻画情感色彩 (3)(三)增强表演手段 (4)三、革新 (5)四、意义 (6)五、结论 (7)参考文献 (7)致谢 (8)浅谈“服、化、道”在舞台表演中对演员的重要性余咏琪引言在舞台表演中,服装、化妆和道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辅助演员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而且还强化了整体的演出效果,因此“服化道”的设计和应用对于作品优劣的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性别、媒介与消费:1928年马振华自杀案的社会透视

性别、媒介与消费:1928年马振华自杀案的社会透视

性别、媒介与消费:1928年马振华自杀案的社会透视高翔宇;周雨霏【摘要】1928年3月16日,马振华女士因男友汪世昌疑其非处女之身而投黄浦江自尽.马振华之死不仅引发了报纸、杂志等媒介的热烈讨论,而且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及电影银幕,一时间成为沪上街头巷尾津津乐道的消费话题.马、汪恋爱悲剧的发生,既关涉到五四时期知识精英聚焦的自由恋爱、男女社交公开、封建伦理、女性贞操等重要命题,同时牵连着近代中国新旧转型之际的性别文化等诸多内涵.由于案发之地系西风东渐的摩登都市上海,故该案恰可作为观察后五四时期女性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详加释读.【期刊名称】《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9(037)004【总页数】9页(P120-128)【关键词】马振华自杀;五四新文化;女性解放;娱乐消费【作者】高翔宇;周雨霏【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2249;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631928年3月16日夜,马振华女士为辩白未婚夫汪世昌对其完璧之身的怀疑,在黄浦江投水自尽。

随着报刊媒介的争相评说,以及影剧界的艺术加工,成为了上海滩轰动一时的情死案件。

各方言说者基于女性启蒙的诉求,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所探讨的自由恋爱、男女社交公开、贞操观念变革等性伦理文化议题,呈现在公众的视域。

目前学术界对于马振华自杀案已略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梳理案件的始末及经过,分析女主人公死因这一层面,或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女性恋爱集体性困境的视角出发,认为马振华之死系“新思想”与“旧道德”的混合、矛盾及冲突作用下的产物① 参见侯艳兴:《上海女性自杀问题研究(1927-1937)》,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125页;海青:《伤逝:对民国初年新女性形象的一种解读》,杨念群主编:《新史学》(第一卷),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9-83页;余华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女性恋爱悲剧原因探析》,李长莉,左玉河主编:《近代中国社会与民国文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31-343页。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情感(最新)

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情感(最新)

业务员实习报告业务员实习报告(一)为期一周的营业实习工作已经圆满结束了。

回顾这几天的实习,真的是感慨良多。

在科班领导及班组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不仅迅速的掌握了业务知识,还协助我们的业务人员为用户服务,这使我觉得很充实也很满足。

营业是邮政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展示我们邮政企业形象,体现我们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的窗口。

我很荣幸我职业生涯的第一站就是到了这里。

在邮政营业大厅的前台工作不仅接触的用户多,需要协调的事情也多,特别是在奥运会进行的重要时刻,每一项工作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挑战。

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我们的包裹收寄。

我们的业务员不仅要详细的咨询用户的寄出地点,更要慎重的验试每一件寄出物品。

有时候验试过程太过仔细还会遭到一些用户的冷嘲热讽。

每到这时候,我们的业务人员就只是用微笑带过。

这样的态度,这样的素质,是很难得并且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的。

这次实习主要学习的是我们邮政传统业务的工作流程,就是函件业务,特快专递,以及包裹收寄。

由于电脑终端的配合使用,这几项业务的办理也变得十分简单。

其中业务量最大的就是我们的EMS,很多时候甚至超过了普通信件。

这就充分体现了我们邮政EMS拥有很高的名气和声誉,被广大客户所认可。

而提到我们的包裹,我就不得不说,由于禁忌物品太多,检查太严格,使得我们流失很大一部分用户,经济损失是小,对我们今后的业务发展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当然,这种时候肯定是要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的,但是我们也需要做一些相应的挽救措施。

比如做一些宣传安全第一的海报,告诉民众我们的初衷,在奥运会结束之后会恢复一些物品的收寄等等。

告诉他们我们并不是终止这项业务,只是暂时的把我们的国家安全摆在第一位。

这样既提升了我们邮政的企业形象,又能获得大众的谅解从而挽回大量流失的客户。

对于邮政营业人员来说,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修养非常的关键。

这一点我所在的营业班就做的非常的不错。

她们把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业务知识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身体的阶层想象中,与身体特性相关 的符号消费粉墨登场。身体的阶层化的断裂 明显,在身体符号化消费的过程中,年轻一 代的新精英们难以完成用消费对身体的阶层 重构。为了凸显身体的阶层属性,年轻人要 么用透支型消费建构自己的阶层 认同,要么 用替代性消费使虚荣心得到满足。此时,其 内心或情绪的压力是不可为外人道的,因此 才有了“男女 丝”的调侃与自往美利坚 的生活、要么是发泄对现实生活的愤慨、要
封面选题:阶级的新面孔
么是对“高帅富”的向往。在 丝的眼中, 他们喜欢的女性几乎都是只会跟着“高帅 富”走的。在网上自称“ 丝”的男性很多 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较好工作的年轻人;但 是与城市有户口、有钱人和有房子的人相 比,他有的只是文凭;缺少优越的家庭背景 和现实的物质财富,失败者( 丝)形象不 仅是身体上瘦小和落魄,还是情感上的自我 压抑和被淘汰感。在身体阶层化的同时,情 感亦被阶层化了。
极是垄断着权力、财富和声望的人,这样的 分化的确是结构性的。
在活动和断裂两种事实面前,如何理解 我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特点呢?应当看到, 我国人口众多,结构复杂。众所周知,障碍 人们向上流动的因素是制度性的,获得“城 市户口”依然是人们的梦想,户籍制度依然 决定着工作、购房、子女上学等基本的生活 形态。我以为,结构固化与向上流动的机会 是以年龄为界的,对四五十岁的中年人来 说,其社会地位基本固化,向上流动之路已 经被封闭掉了。但对年轻人来说,市场促生 了个体意识,个人能动性日益张显,其向上 流动的动力巨大。每个家庭集中各种力量力 求让年轻一代过上 “更好的生活”。由此, 一些人凭借努力和市场机遇获得了财富成为 有产阶级;一些人凭借着考学突破了户籍的 制度阻碍成为城市中的“白领”。因此,乐 观地说,近三十年来社会结构的变化确实产 生了一个经济学意义上的“中产阶级”和 “小资产阶级”,他们是年轻的向上流动的 阶层。
说话的,由此更反射出农村生活方式的落 后、愚昧和顽固。
《新结婚时代》中有两个层面的叙述值 得讨论,一是它说明了日常生活中的精神与 身体之不可分,身体的苦痛就是精神的苦 痛,它源自于我们对分享精神生活的渴望与 不得,这种失望与身体融为一体,在流产、 不孕、离婚甚至是死亡之中备感人生的无 奈。另一个是它说明阶层边界、年龄边界、 脑力与体力劳动的边界、性别边界和城乡边 界叠加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等级系统。 年轻的知识女性顾小西拿自己的爱情和社会 地位来抗衡传统的城乡之别,下嫁来自农村 的丈夫。其结果是生活给了她最大的惩罚, 她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孩子、还失去了母 亲。而她的父亲,一位老年城市知识分子, 在丧偶之后,合情合理地娶了来自乡村的年 轻女人,此时他获得的不是惩罚而是奖赏, 他可以理所当然地享受年轻女人照顾而安度 晚年。男性的、知识分子的和城市人的生活 秩序成为当今社会最合法的秩序。情感是具 有阶级和阶层属性的,情感的等级是由传统 男性精英来定义,并将其置于最高的等级秩 序中。
之所以称其为经济 学意义上的“中产 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是因为这些人虽 然在经济上可能获得了向上流动,但难以在 文化上确认自己的阶层身份。特别要指出的 是,近十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特别是符号 文化正透过人们的身体和情感来建构阶层身 份。这些建构者的身份是暧昧的,却与城市 的优越感、父权制的霸权和精英优势相关, 用身体和情感来建构阶层身份的意义恰恰在 于将那些来自农村和底层社会的、通过上升阶层之外。
2012年4月13日的《京华时报》报出新 闻“两年前嫁给山西首富的影星车晓被爆已 于今年年初离婚。车晓发表微博承认离婚, 但否认了获得3亿分手费”。有三个变量引发 了看客的联想,女星、首富和3亿元分手费, “交换”、“价值”以及“值与不值”成为 潜台词。
“高帅富”或自称“ 丝”都假设了一 个相亲场景,暗示在婚姻和情感市场上不同 阶层属性的男人受女人欢迎的程度。它仿佛 预设了女人对“高帅富”的追求和有钱人在 市场中的抢手地位。事实上,具有文化意义 的反讽是,年轻人以“ 丝”自称,嘲讽那 些“高帅富”。
身体的阶层化使我们无法将身体置于社 会生活之外。一方面,身体本身具有物质特 性来显示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话语对身体 的物质特性进行遴选和凸显使身体具有文化 意义。在商品化背景下,身体被阶层化,成 为创造身份边界的重要工具。
那些与荷尔蒙相关,经由生物学、解 剖学、生理学构成的领域都表达了身体的特 质特性,表现为疾病、年龄、身高、体重、 生命与死亡。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的 差异众
多,有高矮胖瘦之分,有皮肤细腻粗糙之 差,还有肌肉强壮柔弱之别,当这些身体差 别表现为群体性的特征时,阶层的意义就传 递出来了。这种阶层意义是建立在普遍共识 基础上。死亡率和预期寿命绝对存在阶层 差异,因为不同阶层的人享有不同的医疗条 件,并具有不同的健康观念。
话语对身体的物质特性进行的遴选和凸 显充斥着社会有关身体的阶层想象。“高帅 富”是个典型的阶层话语,“高帅”是身体 特性,却与“富有”联系在一起。从我国健 身运动来看,身体充满了阶层想象,白皙的 肤色、健美的身材都是有钱人的象征,这意 味着一个人消费哪个级别的化妆品、参与哪 个级别的健身俱乐部,有没有私教、打不打 高尔夫都成为了阶级地位的象征。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相对复杂得多,他 将财富、声望和权力结合为“三位一体”的 社会分层结构,更具有分析力和解释力。所 谓“财富”是人们在市场中的地位,是人们 的生活机会、商品占有、经济收入等;所谓 “权力”是人们在遇到反对时能够实现自己 意志的可能性;所谓“声望”是人们在社会 中通过职业获得的声誉和尊敬。通过对上述 三个变量的分析,可以将人们归类为不同的 群体。我国学者对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基本 沿着韦伯的路径。2000年前后陆学艺先生 组织的对中国社会阶层的研究表明,中国精 英高度集中,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文化精 英的社会功能难以分化。孙立平认为,十几 年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掌握文化资本、政 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总体性”精英集团。 在一个总体性社会下,资源分配亦具有总体 性,在国家政权的层面上,血缘资本在代际 交换中,会强化不同资本的可转化性,因此 精英的再生产会表现为政治资源、经济资 源、文化资源及社会资源的延续。他更提出 “社会结构断裂说”,认为当今中国社会结 构已经固化,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富裕与 贫穷、城市与乡村、上层与下层之间已经断 裂,几乎分裂为两个不同的世界,互相之间 缺少有机的联系与整合机制。两极分化 的一
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的理论关注由经济 关系决定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简单且切中要 害地强调,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产生出来的有 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别。因此随着资本主义
马克思以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来区分两大阶级
发展,当作为无产者的工人阶级开始获得稳 定收入迈向小资生活方式时,当管理者亦开 始拥有资产时,中产阶级的分析视角就取代 了马克思有产与无产的二元阶级的理论。 新马克思主义者赖特(O.Wright)依然延 用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中的两极——资 本家和工资劳动者,将人们与生产资料的占 有关系进行了细分。依据与生产资料的占有 关系的细化指标,将美国的阶层按照是否亲 自劳动、是否雇工、在资产组织中的决策与 参与能力、资格认定的技能等分为九类:资 产阶级、小业主、小资产阶级、管理者和监 督者、管理者阶级、建议管理者、监督者、 半 自主雇员和工人阶级。从生产资料占有关 系来说,我国的阶层关系是一种深刻的阶级 关系,两极分化的本质亦是人们与生产资料 的关系不同。同时,我国的中产阶级正在扩 大。陆学艺指出,“中国社会上下流动的速 度正在加快,从社会底层流到中层的人员, 估计每年有七八百万人,即每年基本上增加 700万到800万的中产阶层”。他用老板的 增长说明:“现在每年增加近100万个老板 (民营企业家)。在1981年以前一个老板都 没有,1981年开始有老板,1989年有20万
封面选题:阶级的新面孔
身体与情感的阶层化
佟新
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来说,我国的阶层关系是 一种深刻的阶级关系,两 级分化的本质亦是人们与 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
马克思和韦伯构成了研究社会分层的两 大传统视角,在今天,这两大传统依然具有 解释力。但同时也需要文化批评的视角,以 理解中国社会阶层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社会 后果。
2012年上映并获得年轻人好评的电影 《失恋33天》,作为“80后”的作品反映 的也是他们自身的生活。此时,人们很难在
封面选题:阶级的新面孔
家民营企业,现在已经超过1500万家。历史 上看,平均每年增加50多万家,这些老板绝 大部分是中产。第二,现在每年增加100多 万个个体工商户。现在个体户总数是3300 万,1978年是15万,30年来几乎每年增加 100多万。说他们都是中产不可能,假设其中 20%~30%是中产,那每年也有30万成为中 产。第三,你看农村那些专业户,养鱼的、 养虾的、养牛的、养鸡的,还有那些种塑料 大棚的,一个大棚的收入也不少。这些有多 少人呢?总量至少超过100万人。平时我们常 笼统地说中国有七亿农民,但仔细分析,每 年中国农民有1%的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那就是700万啦,不是个小数目!”数据的算 法可能各有不同,但是与资产发生各种关系 的人越来越多。
情感的阶层化是低层阶段向上流动的过 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它建构的是阶层间的 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文化试图告诉人们 这种差异形成的巨大鸿沟难以在短时间内通 过文凭、工作以及户口来逾越的。
2006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新结婚时 代》是对情感阶层化建构的最好佐证。改革 开放后受到了良好大学教育、并在城市中有 稳定工作的一代新人,正进入结婚生子的生 命周期。出身农村、看似完成了向上流动的 男主人公何建国与出身城市知识分子家庭的 女主人公顾小西之间,本是高尚和浪漫的爱 情,却难以战胜由城乡生活方式之差别带来 的两个人和两个家庭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 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 并不会因爱情而消除,甚至还会因爱情所带 来的美丽幻想而加剧心灵和身体的苦痛。城 乡间、阶层间、性别间和年龄间的矛盾和冲 突浸入情感生活的点点滴滴,这 些冲突是在 日常生活的一饭一餐之中,却残酷地可以决 定和影响人的生与死。这个电视剧宣告了阶 层间越界婚姻的失败,它如警钟响起,警告 那些妄图超界的年轻人,现实是残酷的。来 自农村的何建国,即使获得了大学文凭,取 得了进入城市生活的钥匙,但是其“乡下 人”的身份却无法改变,父母兄弟的血缘关 系注定了他流着“乡下人”的血,亲朋好友 的往来如一张大网罩住了他的生活。电视 剧叙述出来的真理是:城市生活不是拿着 文凭和工作就可以进入的,在一整套现代 的、文明的生活方式中,城市的生活方式 总是摩登的、文明的、先进的、由财富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