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共46张PPT)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PPT课件
者的阅读兴趣。
第9页/共51页
二、文章标题的含义
•(既指)表层含义是……,又指)深层含
义是……。
• 提示:从文章表现的主旨去推敲。
• 题型示例:
• 1、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种的夹竹桃花凋谢了 ,又指爸爸去世了。
第10页/共51页
(2015 •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的理解。 年云南省中考卷)
读兴趣。
第13页/共51页
• 《像向日葵一样灿烂》(2018年师宗县二模卷)
• 22、文章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 (1)交代了事情发展的原因,以及我的心情;(2)引出下文,为下文的展开
作铺垫。(3)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4)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第14页/共51页
四、文章中间段落结构上的作用
• 承上启下(过度)。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 25.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文中 有何作用?
• 议论、抒情;结构上点题,内容上点明主旨,深化中 心。表达作者对人生苦难的看法,认为人生的苦难并
第18页/共51页
不可怕,只要我们乐观面对,终可以让苦难望而却步。
六、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 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表达了作者…… 感情。
第2页/共51页
• 八、语境词的理解 • 九、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 十、赏析句子 • 十一、叙述顺序 • 十二、分析人物形象 • 十三、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 • 十四、表现手法 • 十五、表达方式 • 十六、、谈看法、启示、体验、做法
第3页/共51页
• 2015年:《别样山茶红》
• 20.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别样山茶红” 的理解。(2分)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ppt课件

中考复习中考记叙文阅读ppt课件
第三十一页,共62页。
10.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
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 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
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第三十二页,共62页。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3.找中心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第二十七页,共62页。
4.分析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 进行综合、概括。答:此文(记叙了 、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 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 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 体,详略得当。
(1)承接上文 (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 (3)承上启下(过渡) (4)为后文作铺垫
第四十二页,共62页。
16、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
1、开篇点题; 2、总领全文;
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 文)
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
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
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 第三人称。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 名),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第九页,共62页。
记叙文知识要点
4 中心意思的归纳
记叙文的中心意思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 、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
第七页,共62页。
记叙文知识要点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ppt课件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ppt课件

各类描写答题技巧
①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 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 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 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②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 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 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 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一、记叙的要素 :
1、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 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 中心或段落大意。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 点?谁?干什么?
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及主要内容的把握。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一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 同的分开来。二是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 句。 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 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即:主体+主体的行为+行为的结果+修饰限制性 的内容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 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 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 (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④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人物活动的时间、地 点、天气、季节和景物场景如山川、湖海等自然 景物):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 的空间,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 感、预示人物 的××命运、表现人物某性格、推 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揭示文章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 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 ××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 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渲染××环境气氛。衬托 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梳理 课件ppt

记叙文阅读考点及答题技巧梳理 课件ppt

❖ ⑤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他等来的只是愈演愈 烈的狂风和瓢泼大雨。而父亲的渔船却总也望不见。他的手开 始轻轻颤抖,慢慢地,焦躁和不安完全占据了他。
❖ ⑥母亲已经向海上救援队报警,而他几乎什么忙都帮不上, 只能用手扶着窗台,无助地张望着大海。后来,承受不了煎熬 的他冲进房间,疯狂地把自己曾视为珍宝的贝壳一股脑儿扔出 窗外,诅咒大海这个喜怒无常的怪物。他在心里祈求,只要父 亲能够回来,让自己做什么都可以。
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 的发展。 ❖ 3、心理描写及作用 ❖ 答题模式: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 的……性格或……品质。
4、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
指对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 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的描
写。



指对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
常见考点一:复述故事或概括内容
答题技巧: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 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注意表达的准确和简洁。
常见考点二:概括层意(段意)
答题技巧:1、摘句法:找段落中心句作为段意(有时要对中心句进 行适当的删改)。2、概括法:记叙了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 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抒发了什么感情)。3、叠加法: 有些文段有两三个以上的主要内容,把要表达的这些内容组合成句就行。 总的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 (6)反复:强调……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 烈,富有感染力。
❖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 (8)反问: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 ❖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

2018年中考语文专题总复习——记叙文阅读 知识讲解

2018年中考语文专题总复习——记叙文阅读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考点透视根据考纲要求,记叙文阅读部分主要是测试考生对记叙性文章整体或部分的阅读、理解、分析等方面综合运用的能力。

具体指: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理清文章段落、层次、结构关系,明确记叙的详略。

3.能够抓住文章中心,找出关键性的语句,概括文章的思想内容。

4.能够辨析记叙文中多种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能够结合文章的内容、情感、价值观谈看法或提出新的见解、话题,即学会对文章质疑、迁移和鉴赏、创新的能力。

知识讲解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并把它们交代清楚。

但也并不是所有的记叙文都会清楚地交待出六要素,记叙文的重点在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它们是构成记叙文主要内容的主要因素。

理解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文中一般都要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而叙述和描写是不可缺少的。

重点注意:描写:是对事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描绘与刻画。

1.从对象分:人物描写景物描写2.从描写角度(方式)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也叫直接或间接描写)3.人物描写方法:外貌(肖像、神态、衣着)心理语言动作4.景物描写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烘托氛围或是人物的心情;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交代当时的时代大背景。

抒情: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等。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能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确记叙文的顺序记叙文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顺叙过程通常不是平均用笔直接进行记叙,而是有详写,有略写;有正面写,有侧面写;有直接写,有间接写。

如何处理素材,安排笔墨,采用不同的写法,要根据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和效果来决定。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共46张ppt)

中考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点考点归纳(共46张ppt)
•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 •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 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③读者的感受;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激起读者阅 读的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的注意;引起读 者的深思;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耐人寻味(引人遐想);
• ④与主旨的关系;揭示主旨;点明中心;突出主旨;进一步深 化中心;进一步升华主旨;
• ⑤在结构上的作用。
• 3、示例一:此句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地表 现了李想在阳光下自由快乐的形象,与上文 “忧郁和漠然”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父 母归来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
部编版
标题
• 题型: • 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 •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 •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
它妙在哪里? 4、给文章拟(换)标题。 •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 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标题的含义
• 1、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 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 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 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 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 义。

• 散句:是指结构不同,长短不一的句子。效果:富于变 化、错落有致,表意自由,体现了语言的变化美。

• 3、倒装句 • • 适当地运用倒装句,可以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使语
言更富有表现力。
• 示例:放心吧,爸爸妈妈!(主谓倒装)她站在哪 儿,静静地。(状语与中心语倒装)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指导 PPT课件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指导 PPT课件

8、记叙文中的描写方法:
自 •(1)、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 主 作描写和心理描写。 学 •(2)、景物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 习 描写。其作用是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
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等,都是 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3)、细节描写:抓住生活中细微二具体的典 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作用是丰富人物 形象,使描写有血有肉有灵魂。写人则如见其人, 写景则如临其境。
记叙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
自主•
一、词语:答题时一定要在文段句词的前 后找答案或找解答的依据。
学• (1)能理解词语的表面意义,以及深层含义
习 和言外之意,并能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
• (2)能确定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上 文,找出后代入原文,看是否通顺合理.
二、文章概括:
自主•
内容概括(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人物 和事件(A、谁干什么B什么怎么样)

18、自己想要的东西,要么奋力直追,要么干脆放弃。别总是逢人就喋喋不休的表决心或者哀怨不断,做别人茶余饭后的笑点。

19、即使不能像依米花那样画上完美的感叹号,但我们可以歌咏最感人的诗篇;即使不能阻挡暴风雨的肆虐,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即使无法预料失败的打击,
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成功的一个个驿站。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老师
莅临指导
请在心里大声对自己说: 今天 我一定行
我是最棒的 我要好好展现自己
记叙文阅读答题指导
——我与父亲抬担子
楚雄市吕合中学 罗正琴
•1、复习记叙文相关知识点,明确近 年考点及题型。
•2、掌握记叙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方法。
一.近年记叙文阅读重点考查的知识点
1.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下的含义及作用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ppt

中考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ppt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 观点。 ⑤引用论证: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 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 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氛(4)突出人物性格(5)衬托人物心情
11、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环境描写作用 :
(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 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 主题。
1、说明的顺序
•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 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 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 更深入。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 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 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 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 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整合及考点PPT优秀课件

中考记叙文阅读的整合及考点PPT优秀课件
顺序进行叙述。如:《背影》,“我
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
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
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
倒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
难忘的往事。
作用
1、制造悬念,引人入胜。2、
便于作者调动情感,勾起对往
事的深情回忆,表达强烈的感
情。3、避免文章的平铺直叙,
更好地吸引读者。
① 烘托人物心情。夫妻团圆、战友团聚使三人心 情都非常兴奋。② 预示事态发展。伤员会得到很好 的医治,三人的生活会越来越好。③ “阳光”“艳 阳”象征着人性的美好和人情的温暖。(每点1分)
达标训练
P185页 市资料第四题
1、文中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任 找一处进行分析。 2、画出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 作用。 3、第9段运用了哪一种记叙顺序?请说 说它的作用。
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
张。 ——《智取生辰纲》
作用
• 1、采用补叙手法,既收束全文,又点明题 意,公开谜底,使行文错综复杂。
• 2、突出了吴用等人的智谋,对全文起了画 龙点睛的作用。 • 3、可以使文章造成悬念,增加曲折性,更 具有吸引读者。
2009年中考题
麦黄黄 杏黄黄 李翔
⑨原来,那年渭河沿岸有了不少收割机,雇麦客的人少了,父亲没找到 活。正要回家,遇到一个孤单无助的老婆婆。父亲二话没说,一口气帮老婆 婆收割、拉运、碾打完毕,没收一分钱。返回的路上淋了雨,发烧了。父亲 用仅剩的一分钱买了这颗杏子揣在兜里,赶了两天两夜的路,才回到二百多 里外的家。
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补叙,补充交待了故事情节;使“父亲”这一 形象更加丰满;表现出父亲既对家庭负责,讲究信 用,又具有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操。 (3分。每个要点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课件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梳理》课件

5、说明:
是对事物的性质、特点、成因、功用等特征 和事理做客观、科学的解释。
六、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1)概括情节,可通读全文,筛选信息,按 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如何”的顺 序进行语言表述。
有字数限制时,次要成分可以省略,保留“何 人,做何事,结果如何”三个要素,即“谁做了 什么,结果如何”。
想,创造气氛。
8、反复:加 强 语 气 , 强 调 内 容 。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 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 夸张: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 的印象。 (4) 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 对比: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二、两种描写方法
(一)按描写内容分为:
人物描写: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按描写方法分为: 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其中包括白描、细描、衬托、烘托、渲染、 对比、情景交融等等。
三、三种记叙顺序
• 顺叙:按时间、地点转换的顺序来记叙事情;
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
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6) 衬托: 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 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 讽刺: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 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 (8)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 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 前后照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内容。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汇总幻灯片

记叙文阅读知识点汇总幻灯片

我国“国家节水标志〞图,请用简明的语 言概述出你对构图设计含义的探究结果
▪ 由地球、水滴、手三个局部组成。圆象征 着地球,每个人手上有一滴水,寓意:地球上 水资源有限,大家要节约用水。
图二是中国环境标志图, 请用简明的语言准确地表 述它的内涵。
中国环境标志:由中心的青山、绿水、 太阳 及周围的十个环组成。图形的中心 结构表示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外围的 十个环紧密结 合,环环紧扣,表示公众 参与,共同保护环 境;同时十个环的"环" 字与环境的"环"同字. 其寓意为"全民联 系起来,共同保护人类赖 以生存的环境。
图三是“中国志愿者”的标志, 请简明说说其构图设计及含义。
“中国青年志愿者”标志由爱心和手构成。整 体构图为心的造型,同时也是英文“青年”的 第一个字母Y;图案中央既是手,也是鸽子的 造型。标志寓意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向社会上所 有需要帮助的人们奉献一片爱心,伸出友爱之 手,为和平献出一份力量。
图表题
侧重于对形象的描摹刻画,把真 实的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 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他非常不耐烦,直催我快点。
(3)议论:表达自己的感受或 观点,挖掘含义,揭示本质。 (4)抒情:直接或间接地抒发 自己的喜怒哀乐等的感情。 (5)说明:记叙文中说明主要 是指对事物环境背景做介绍或解 释。
5、议论与抒情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趣和思考。 〔7〕有的标题以作品中人物的某句话为标题,以突
出人物的性格。
12、句式转换
▪ 1、将陈述句“鹰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改为反问句。 ▪ 陈述句改成反问句的方法和步骤: ▪ 〔1〕加: 即加上反问词和语气词〔“难道+吗〞或“怎么+呢〞〕 ▪ 〔2〕反:即把原句的意思反过来〔有“不〞去“不〞,无“不〞加“不〞〕 ▪ 〔3〕改: 即把“。〞号改成“?〞号 ▪ 〔4〕查:即检查修改后的句子意思应和原来的一样 ▪ 答案例如:难道鹰不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旨
•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 • 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 •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 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 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 (现象、感悟)。 •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 • 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 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
标题
• • • • 题型: 1、含义是什么(有哪些)? 2、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有哪些)? 3、为什么设这个标题?这个标题好不好, 它妙在哪里? 4、给文章拟(换)标题。 • 5、文章的标题是否能用“…”来替换?哪个 标题更好?(说明理由)
标题的含义
• 1、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 含义;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2、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 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我们应该 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或象征 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 义。
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
• • 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 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 • • 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 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 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 •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 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 谨。
例析:
• 《背影》:充当全文线索;抓住外貌特写镜头来表 现父子深情。 《阿长与〈山海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突 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真诚、 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表达“我”的感激和怀念 之情。 《变色龙》: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 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心声》:语带双关——表层意义是李京京在课堂 上十分渴望读课文。层意思是需要得到老师和同学 的肯定、理解和尊重;需要父母和好,家庭温暖, 需要亲情和友情。
标题的作用
•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 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 具有象征意义。5、语带双关。6、是全文的“文眼” (提示文章中心)。7、吸引读者兴趣。表明写作 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贯穿全文线索;透露情感主 旨。此外还有作用:寓意含蓄,引人深思;制造悬 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注]1、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答题时要 作全面的分析。2、题目中运用修辞的,要还原它 的本义后再分析作用。 [提示]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或是一件物品, 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动作等,很可能就是该文的行 文线索。
角度一:从修辞的角度
• • 题型一:判断语句的修辞,并品析语句的含义及表达作 用。 • • 1、答题模式:修辞+效果+表面内容+深层作用 • • 此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描写了……(表层 内容),表现了……(深层作用) •
2、常见修辞及表达作用
• • (1)比喻:将……比作……,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描写 了)……的……(特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 理解。 • •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和动 作),使之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的…(特 点)。 • • (3)夸张:突出强调了……的本质特点,给读者以深 刻的印象。
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

• 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 旨,深化中心。
结构
•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 •
• • • • • • • 方法指津: (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 (2)按空间的转换 (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 (4)按感情的变化 (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
• (4)排比:突出强调了……(特点),节奏鲜明,增强语 势,极富感染力。 • (5)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 • • (6)反复:强调突出……(特点)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 (7)设问:有问有答,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 (8)反问:突出强调……(特点),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 (9)对比:将……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特点), 以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 (10)引用:引用……,表现了……(特点),增添了文 章的文采。 • • (11)反语:使语言幽默风趣,讽刺了……(特点) • • 3、示例: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 写了柳叶在烈日炙烤下的形状,表现了天气的炎热 和祥子拉车生活的艰辛。
角度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 抒情 •
(一)描写——人物描写

题型二: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 人物特点。
• 1、人物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 作用
• • 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 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 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 • 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 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 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 展; • • 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 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 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内容
•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 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 • 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经过、结果 • 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 • 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 • 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 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 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