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转型发展富民强省
2019年12月7日河南省直机关遴选公务员笔试题及参考答案
答案拟定:佳音、睿哲、鸿涛、知为;审定:汪教授案例一:问题:1.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稳外贸增外资促外经改革措施,为防止政策棚架和执行梗阻,确保各地政策有效落实发挥作用。
请结合材料1,材料2给相关部门提出建议。
不超过300字,25分。
要求:措施可行,有针对性,切合实际,条理清晰。
【参考作答】一、提高政治站位,狠抓政策落实。
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各部门结合业务实际制定落实意见,建立工作台账,强化进度管理,实行绩效挂钩,及时奖优惩后,严格责任追究。
二、创新沟通机制,提升服务能力。
建立企业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和服务日制度,定期召开政企座谈,商务、税务、海关等部门牵头开展企业走访,优化政府服务。
三、突出重要点环节,优化营商环境。
继续在加大信贷支持、落实减税降费、优化通关流程、压缩通关时间、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抓好落实,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优化营商环境。
四、加强政策宣传,扩大影响力度。
加强政策宣传和培训,用好“互联网+”手段,必要时制定一企一策、量身制定支持措施,确保企业及时享受政策红利。
(299字,佳音老师拟定)【学员作答框架一】“谋”字为先,细化落地措施;“放”字为基,推进“简政放权”“转”字为要,转变发展理念;“法”字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严”字为本,严肃执纪问责。
——016号许诺【学员作答框架二】一、统一思想认识,树牢上下“一盘棋”。
二、优化营商环境,夯实改革“压舱石”。
三、提升政府效能,校准作风“指南针”。
四、压实责任目标,用好考核“指挥棒”。
——154号Khan2.根据河南省参加第2届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关情况,你认为下一步这项工作该怎么做?不超过250字,20分。
要求:立意要高,思路明确,有可行性。
【参考作答】抓牢战略定位的“风向标”,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动“四路”协同、“五区”联动,筑牢河南高水平对外开放基石。
抓好平台机遇的“助力剂”,凸显进博溢出效应。
以进博会为契机,加大开放招商力度,拓展贸易渠道,推动产业转型、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一、明确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特征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 高度集聚: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形成以大城市为核心、城市群为主体、都市圈为支撑的网络化产业布局。
2. 高度融合:产业内部各环节紧密相连,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高度创新:科技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 高度绿色: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5. 高度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国际竞争力。
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1.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1)推进工业强基工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3)推动智能制造,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1)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绿色环保、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2)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3.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
(2)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改造,提升产业附加值。
4.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1)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平台。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领军人才。
5. 推进产业绿色发展(1)实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
(3)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6. 深化产业开放合作(1)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
(2)拓展国际市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
(3)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保障措施1. 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2.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政策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政策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
1. 制定产业政策:政府可以制定支持关键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提供财税优惠、补贴和奖励等措施,以吸引和促进相关产业的投资和发展。
2. 加大科技创新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研发投入,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技术水平和产业竞争力。
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
3.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政府可以通过减少对传统产业的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升级。
可以采取减税、减费等措施,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4. 建立完善的产业链条:政府可以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推动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
可以鼓励企业合作、联盟和联合研发,加强产业间的合作与交流。
5. 培育人才和提升技能水平:政府可以加大对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支持力度,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6. 加强金融支持:政府可以通过设立产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强对现代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提供融资服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产业发展。
7. 推动国际合作与开放:政府可以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交流和合作,促进现代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以上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些政策措施,具体实施时需要结合国家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目标来制定。
政府应该密切关注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政策,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体系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其构建与优化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动力。
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我国产业要想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就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我国应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培养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针对产业链中的“卡脖子”问题,我国应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
3.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开展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
二、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
我国应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1. 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提高人才待遇。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
3. 加强国际人才交流。
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秀人才,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三、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布局优化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
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产业布局优化:1. 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2. 优化区域布局。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区域协调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3. 促进产业链协同。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政策支持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
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策支持:1. 加大财政投入。
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
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
中共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举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在郑举行省委常委主持会议省委书记卢展工作重要讲话河南党建网11月20日讯河南日报报道:全会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郭庚茂、李克分别就《建议(草案)》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团结拼搏、克难攻坚,为胜利实现“十二五”规划,肩负起中原经济区建设新使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篇章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决议(2010年11月19日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1月17日至19日在郑州举行。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
省委书记卢展工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深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听取和讨论了省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审议并原则同意《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
郭庚茂、李克分别就《建议(草案)》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认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即将完成“十一五”规划,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于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议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一、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融合发展1. 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以农业为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工业为主导,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以服务业全面升级,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2.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鼓励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产业核心技术。
针对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瓶颈,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3. 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1. 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
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
3. 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合理布局产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人力资源素质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2.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
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产业创新能力。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企业竞争力。
注重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任务之一。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对策,可用于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1. 制定产业规划和政策: 政府应该制定全面的产业规划和政策,明确支持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这些规划和政策应该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2. 加强科技创新: 投资和加强科技创新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
政府和企业应该加大对研发和创新的投入,鼓励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商业化。
3. 优化产业链条: 通过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衔接和协同,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成本。
4. 培育人才: 培养具备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关键。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供专业技术人才支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5. 加强金融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现代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低息贷款、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和创新基金等金融工具,支持企业的研发和扩大生产。
6. 推动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合作伙伴的合作,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国内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合作,拓宽市场和增加出口。
7. 加强产业监管: 加强产业监管和标准制定,确保产业体系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的公平竞争。
鼓励企业遵守环境保护和质量安全标准,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建议和对策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本方向,实施过程需要根据具体国情和产业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细化。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应共同努力,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
中共南阳市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的决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体部署,省委九届七次全会明确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全市各级各部门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中央和省委提出的各项任务上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用好改革“金钥匙”,瞄准制约发展的“南阳事”,讲好改革“南阳话”,以改革为动力,在新一轮改革中明势取道,勇于担当,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创发展优势,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头,努力实现后发快进,加快南阳转型跨越、绿色崛起奋力建设大美南阳、活力南阳、幸福南阳。
当前,制约南阳发展的突出问题是:经济发展慢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不优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开放度低,发展活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低,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弱;体制不优机制不活,环境不优作风不实。
这些矛盾和问题,是我市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指向。
我市推进改革的总体要求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确定的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总目标,“四个河南”、“两项建设”的总布局,“一个载体、四个体系、五大基础、六个保障”的总方略,全面深化和落实“一统四抓三关键”的总体思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实践意识,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起,从具体问题抓起,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着力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经济发展好中求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与全国全省同步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一、围绕建设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市,完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体制机制1.加强对重大产业的谋划推动。
建立落实现代工业“龙腾计划”、现代服务业“雁阵计划”、现代农业“金地计划”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战略。
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一、明确产业定位,发挥区域优势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首先要明确产业定位,发挥区域优势。
各地区应根据自身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和发展基础,选择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和发展。
1. 发挥资源优势。
资源丰富的地区应重点发展资源型产业,如能源、矿产、原材料等。
同时,要加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实现绿色发展。
2. 发挥产业基础优势。
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应重点发展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产业,如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
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
3. 发挥区位优势。
地处交通枢纽、开放前沿的地区应重点发展物流、商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与周边地区产业互补的产业。
二、创新驱动发展,培育新动能创新是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根本动力。
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 加大研发投入。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同时,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 优化创新环境。
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
3. 发展新兴产业。
关注前沿技术,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构建特色现代产业体系,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1.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传统产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应。
同时,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 提高产业链水平。
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
3. 发展产业集群。
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竞争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一个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具有较高附加值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等多个领域,其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下面将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开放合作和政策引导四个方面探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
一、创新驱动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路径之一。
要加强创新能力,需要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
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政府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和激励机制,增加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
要加强人才培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要加大对高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创新人才的待遇和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
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环境。
要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倡导并支持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要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同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
通过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
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和引导,推动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
三、开放合作开放合作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之一。
要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分工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共赢。
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6MODERN SOE RESEARCH 现代国企研究October, 2023谋势Trend文=张玉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国资国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作用,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成为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
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国有企业在我国产学研用创新链条中具有重要地位,一大批科技领军企业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肩负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勇挑重担。
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围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性颠覆性原创技术研究,不断加大研发投推动国有企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在《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指出,国资国企要牢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充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图:近日,在中交集团所属中交二航局承建的安徽巢马铁路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南主塔施工现场,全球最大塔式起重吊机顺利吊装完成世界最大跨度三塔斜拉桥南主塔首节段钢塔,标志着由中交二航局和中联重科集团联合研发的全球最大塔式起重机R20000-720正式投入使用。
该塔式起重机最大起重量720吨,最大起升高度400米,相当于一次将500辆小轿车起吊至130层楼的高度。
千军昌同志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登
五年的生动实践,我们不仅取得了改革发展的喜人成就,也积累了极为宝贵的工作经验: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市,必须把握大势,做好结合文章。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市,必须着眼长远,按照规律办事。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市,必须牢记宗旨,顺应群众期盼。坚持科学发展、推进富民强市,必须建强队伍,激发创业活力。
过去的五年,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提升发展境界,走出了一条符合咸阳实际的新路子。市委始终把驾驭全局、科学决策作为执政兴咸的首要任务,从“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咸阳”到“加快推进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战略目标的确定,从“四个为先”到“一主导三带动六突破”发展思路的调整,从“保增长、调结构、提效益、促和谐”到“调结构、强板块、促统筹、惠民生”总体要求的变化,从“实现八大提升”到“三个千亿”阶段性发展任务的完成,这一系列决策部署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咸阳实际,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引领咸阳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伐。
湖南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
湖南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湖南省社科院课题组O批示来源:获得中共湖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陆建平的批示O课题负责人:罗波阳,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O课题组成员:潘小刚湛中维马美英罗黎平李晖蒋俊毅徐华亮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湖南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一化三基”战略,科学应对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抢抓战略机遇,办成了一批大事,办好了一批实事,办妥了一批难事,谱写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篇章。
在“十一五”完美收官、“十二五”昂首起程之际,省委、省政府顺应形势发展的新变化和全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盼,创造性地作出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两型社会”建设(简称“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抉择。
这一决策承载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殷切期望,寄托着湖南六千九百万人民的美好愿望,彰显着全省上下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豪迈情怀。
必须深刻认识“四化两型”建设的科学内涵和战略意义,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努力争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
一、紧扣主题、坚持主线的战略部署2010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的重大决定,随后召开的省委九届十次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战略部署,其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保障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结构、增长方式、资源利用模式、城乡发展格局的转变,实现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为率先建成“两型社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这一战略部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完整的体系。
1、锐意创新的战略思路“四化两型”建设,紧扣科学发展、富民强省这一主题,立足湖南省情,在继续推进“一化三基”的基础上,把“四化”和“两型”有紧密结合起来,将加快湖南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统一于富民强省的伟大进程之中,体现了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有机统一,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有机统一,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有机统一,是提升湖南发展水平、拓展湖南发展空间、增强湖南发展后劲的“总钥匙”。
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
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4.20•【字号】梧政办发〔2024〕33号•【施行日期】2024.04.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行政法总类综合规定正文梧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各县(市、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园区管委会,各有关单位:《梧州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组织实施。
2024年4月20日梧州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广西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桂发〔2024〕4号)和《中共梧州市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意见》(梧发〔2024〕1号)精神,为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梧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立足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写好“原字号”、“老字号”、“新字号”、“外字号”四篇强产业文章,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构建具有梧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通过实施一系列产业发展行动,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875亿元,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50亿元,力争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至40%,第三产业增加值超750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超250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5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60家,百亿产值工业企业达到8家,形成20家工业龙头企业引领、10家单项冠军突破、55家专精特新企业攻坚的优质企业阵营。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
那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就要做到以下几点:一、创新驱动,激发产业活力1.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提高科技创新在产业升级中的核心地位,增加研发投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2.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二、深度融合,拓展产业空间1.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发挥数字经济在资源配置、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方面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2.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
加强产业链各环节的协作,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3. 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区域间产业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三、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1. 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
2. 完善产业基础设施。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产业配套能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 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发挥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四、绿色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1. 推动绿色技术创新。
鼓励企业研发绿色生产技术,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2. 优化产业结构。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推动绿色消费。
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提高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
五、人才培养,保障产业升级1. 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2.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3. 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加强人才服务保障,提高人才生活质量,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引言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本文将从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如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以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产业转型升级1. 优化产业结构(1)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加大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淘汰力度,引导企业转型升级。
(2)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政策支持,推动新能源汽车、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快速发展。
2. 提升产业链水平(1)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2)培育产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
发挥区位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创新驱动1. 强化科技创新(1)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2)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在产业中的应用。
2. 优化创新环境(1)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创新成本。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创新成果的市场价值。
三、绿色发展1.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1)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
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降低能源消耗。
(2)推广绿色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1)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加大对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提高环境质量。
(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四、人才培养1. 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1)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教育结构,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内容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主要内容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二、加强技术创新。
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三、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通过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等多种形式,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四、加强人才培养。
加大人才培养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队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加强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重构,加强与国际先进产业的合作和交流,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需要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创新、产业协同发展、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方面下大力气,不断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实现经济高质
量发展。
宋文辉在南通市通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
宋文辉在南通市通州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摘要发稿时间:2011-6-28 10:42:56 阅读次数:2204 【字号大中小】6月27日,在中国共产党南通市通州区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宋文辉代表中共南通市通州区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宋文辉在报告中说,区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全区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特色、共享”两大原则,切实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三宜”要求,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谱写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篇章。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小康目标顺利实现。
我们按照“全民齐努力、全面达小康”的战略定位,大力实施“富民强村、环境整治、保障覆盖、和谐创建”四大工程,于2008年一举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比省委确定的实现时间提前了4年。
江海开发取得突破。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江海发展联动、跨江合作联动战略,滨海新区区域建设用海规划通过国家批准;滨江新区产业发展规划获市政府批准。
跨江合作联动取得重大突破,锡通科技产业园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通州江海发展联动格局正在形成。
主要指标较快增长。
“十一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累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3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5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成功实现10亿、20亿、30亿“三级跳”,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目标。
(二)经济质态显著提升。
重大项目有效推进。
重点打造“一园三区”主载体,推进集聚集约发展。
五年来,全区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是“十五”总量的2.5倍;引进市外民资396.46亿元。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9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投入742亿元,新上亿元以上项目150个,恒汉化纤、综艺光伏、中航虹波等一批重特大项目加快推进。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比由“十五”末的10∶60∶30调整为2010年的8∶58∶34。
关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文件
关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关文件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旨在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升级。
为了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我国也陆续发布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文件解读,以促进产业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并从不同角度进行综合评估,以期为读者提供更全面、深入和灵活的理解。
一、文件背景和重要性1.《关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是我国当前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总体指导文件,明确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性、目标任务以及政策举措。
文件指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
通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可以提高我国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关于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这一文件针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举措。
文件明确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推动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
3.《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主要关注绿色制造领域的创新发展,明确了绿色制造的内涵和要求。
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支持措施,旨在推动我国产业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
二、文件解读和政策分析1.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涵和特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指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创新体系、培育产业集群等手段,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现代化产业体系具有产业结构合理、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协同、市场导向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问题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首先需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不足、市场机制不完善等关键问题。
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改善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努力,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转变。
3.绿色制造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推进绿色制造创新发展,需要加强绿色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提升绿色制造水平等。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面临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问题1. 传统产业比重过高。
在我国产业体系中,传统产业仍占据较大比重,这些产业往往面临着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环境污染等问题。
2. 产业结构单一。
我国部分地区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某一产业或资源,导致区域经济风险较大。
3. 高端产业链缺失。
在全球产业链中,我国部分高端产业链仍处于中低端环节,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问题1. 基础研究投入不足。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占GDP比重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 创新体系不完善。
我国创新体系尚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不够紧密。
3. 人才短缺。
高端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
三、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问题1. 产业链供应链受制于人。
我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高度依赖国外,容易受到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2. 产业链供应链布局不合理。
我国部分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分散,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
随着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面临的安全风险日益凸显。
四、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1.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而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
2. 产业转移问题。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但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产业梯度转移不均衡、产业结构雷同等问题。
3.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亟待解决。
五、绿色发展问题1. 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部分企业存在环保意识不强、污染排放超标等问题。
2. 能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新能源占比偏低,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3. 生态环境压力。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如何实现绿色发展成为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六、国际合作与竞争问题1. 全球产业链重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转型发展富民强省
发布时间:2011-11-5信息来源:经济日报
“十二五”时期是浙江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未来5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将有哪些新手笔?老百姓的生活会有哪些新变化?日前公布的《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描绘了今后5年浙江发展的新蓝图,亮点频现。
扩内需成首要任务
根据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面建成,成为浙江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为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浙江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加强自主创新,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着力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深化改革开放。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院长刘亭认为,“五个着力”的根本目的是“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也就是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富民”和更高层次的“强省”,实现民生的持续改善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扩内需战略正是浙江转变发展方式,适应国内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和国际市场变化的客观要求。
”刘亭说,“通过居民收入增长提升消费能力,借此扩大国内需求,突破供求瓶颈,使过去‘增加投资——产能过剩’的发展模式不再重演。
”
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关系,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这也是浙江省历次五年规划中第一次将扩大内需作为一个单独章节予以强调。
为什么要对扩大内需给予如此重视?浙江省统计局副局长王杰认为,浙江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使出口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导致了内需比重过低;其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消费不振,浙江高度依赖外部市场的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
为此,浙江把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掘内需潜力,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
未来5年,浙江省将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能源交通、城镇建设等领域倾斜,积极推进有效增加就业和消费的项目建设;将创造更多就业创业机会,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大社保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将建立健全扩大内需体制机制,积极拓展“浙江制造”的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
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产业集群为特色、民营企业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导向的“浙江模式”,主要经济指标由改革开放前的全国第十二位跃升至第四位,步入沿海发达地区行列。
但是,浙江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产业结构,存在三个主要问题:即过多依赖低端产业、过多依赖低成本劳动力、过多依赖资源环境消耗。
因此,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并提出一系列举措、载体和政策。
要优化产业结构,就要建立健全现代产业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浙江长期形成的产业结构“低端路径依赖”。
浙江“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新举措,其亮点主要有:
提出发展“10+2”的现代农业。
在提升培育蔬菜、茶叶、果品、畜牧、水产养殖等十大农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力争建成50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0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
发展14个产业集聚区。
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等产业集聚区,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发展“11+1”的服务业重点行业,包括现代商贸、金融服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文化服务、房地产、社区服务以及服务外包等。
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等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近几年,浙江在生态环境方面的专项资金投入超过了100多亿元。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公布的数据表明,浙江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按照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未来5年,浙江生态文明建设还将实现新的突破。
纲要提出,浙江要坚持走生态立省之路,是深化生态省建设,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构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未来5年,浙江全面推进节水节地节材,促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循环经济将形成规模,尤其是重点加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同时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绿色产品;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积极推进水环境治理,对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流域和重点水功能区启动水环境修复工程,积极开展土壤修复,重点加强污染耕地、污染产地以及废弃矿山、垃圾填埋场的环境修复;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体系,加大生态环保投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目标考核办法,建立省内森林代保机制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考评奖惩机制。
有专家认为,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个新突破”之一,显示了浙江坚持科学发展的决心,是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分析,浙江第二产业比重过大,降低能耗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点。
因此,纲要把节能减排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强调突出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公共机构领域的节能。
浙江一方面通过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实现低碳产业规模化发展。
同时,纲要倡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在继续做好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基础上,将节能减排向第三产业和服务业领域,以及社会和公众领域拓展,力争让低碳发展成为浙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社会变革的出发点和推动力。
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之一。
“未来5年,浙江发展之路与其他省份最大的区别可能就在于浙江背靠的这片蔚蓝海洋。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主任孙景淼说。
他认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既是浙江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发展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完善国家沿海发展战略布局、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后浙江需要紧紧抓住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机遇、海洋新兴产业的发展机遇以及维护海洋权益的安全机遇。
根据纲要,“十二五”期间,浙江将抓住“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海洋经济发展新布局,打造“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等。
具体来说,即今后浙江海域的港航业将囊括运输、储存、交易、金融和信息支撑等多种服务体系,力争成为影响国内外市场价格的集散地。
其中,以宁波—舟山港海域、海岛及其依托城市为核心区,促进宁波、舟山区域统筹联动发展,加快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打造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成为重中之重,既拓展了发展空间,又突出了港航强省建设。
九大产业集聚区的建设结合了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战略,涵盖了浙江省沿海7个设区市,也涉及到了环杭州湾产业带、温台沿海产业带这“两翼”和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这“三圈”,是承载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经济转型的重要平台。
有专家分析,“三位一体”的港航物流体系作为浙江海洋经济的核心内容,将成为引领浙江经济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同时,也将推动浙江沿海港口从传统的运输型港口向现代化的物流港、贸易港转型,顺应世界港口发展规律,与我国其他港口一起,占据全球航运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郭剑彪告诉记者,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2010年以来,浙江省交通运输厅联合省级相关部门、会同沿海各市政府加快推进体系建设项目的启动、实施。
目前,宁波穿山疏港高速、跨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沿海高速、杭新景高速等一批项目已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
郭剑彪说,到2015年末,浙江沿海港口将基本建成七大交易平台,搭建完成综合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主体框架并进行若干货种的试点交易,初步建成“联通南北沿海、联通长江沿线、联通西南内陆和联通世界海洋”的四大运输通道,形成海陆联动沿海港口综合集疏运网络,基本适应沿海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集疏运需要,大宗商品交易量超过5000万吨,实现交易额2020亿元,上缴利税100亿元。
蓝色浙江,东方大港,万涓成流,海纳百川……
“十二五”时期,勇往直前的浙江将面向大海,开始新的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