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30 淋巴瘤治疗新靶点
cd30判读标准
cd30判读标准摘要:一、cd30 概述1.cd30 的定义2.cd30 的作用二、cd30 判读标准1.cd30 表达的判读2.cd30 阳性细胞的判读三、cd30 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cd30 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2.cd30 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四、cd30 判读的注意事项1.实验操作的准确性2.结果判读的主观性正文:CD30 是一种在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质,属于T 细胞受体家族成员。
它主要在部分肿瘤细胞和正常T 细胞表面表达,对于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cd30 的检测对于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一、cd30 概述CD30,全称为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0,中文名称为分化簇30,是一种在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质。
它属于T 细胞受体(TCR)家族成员,主要在部分肿瘤细胞和正常T 细胞表面表达。
cd30 在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二、cd30 判读标准1.cd30 表达的判读:在染色后的细胞涂片中,通过显微镜观察cd30 的表达情况。
一般来说,cd30 阳性细胞呈棕黄色,而阴性细胞呈蓝色。
在判读过程中,需要根据阳性细胞所占比例来判断cd30 的表达情况。
2.cd30 阳性细胞的判读:在识别出cd30 阳性细胞后,需要进一步观察其形态特征,以区分肿瘤细胞和正常T 细胞。
通常,cd30 阳性肿瘤细胞的形态较不规则,而正常T 细胞的形态较为规则。
此外,还可以结合其他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如CD4、CD8 等,来进一步鉴别细胞类型。
三、cd30 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cd30 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CD30 阳性淋巴瘤主要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和系统性间质性大细胞性淋巴瘤(sALCL)。
通过检测cd30 的表达,可以帮助医生确诊疾病类型,并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cd30 在免疫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针对cd30 的免疫治疗药物不断涌现,如抗CD30 单克隆抗体。
本妥昔单抗单药及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效果分析
本妥昔单抗单药及联合化疗治疗复发难治淋巴瘤效果分析复发难治淋巴瘤(RRCL)是指化疗后疾病进展或复发、或对化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对于这类患者,传统的化疗方案已经无法有效缓解疾病进展,并且可能会带来较大的副作用。
因此,研究新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RRCL患者的疗效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分析本妥昔单抗作为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RRCL的效果。
本妥昔单抗(Brentuximab vedotin)是一种针对CD30阳性淋巴瘤的抗体药物。
它通过靶向淋巴瘤细胞表面的CD30抗原,释放细胞毒素,进而诱导细胞凋亡。
从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本妥昔单抗作为单药治疗RRCL的有效性已经得到证实。
一项针对RRCL患者的临床试验显示,本妥昔单抗单药治疗的总缓解率为75%,其中完全缓解率为34%。
另一项针对晚期RRCL患者的试验显示,本妥昔单抗单药治疗的总缓解率为86%,其中完全缓解率为38%。
这些结果表明,本妥昔单抗单药治疗对RRCL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此外,将本妥昔单抗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也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
针对RRCL患者的一项临床试验显示,本妥昔单抗与多柔比星(doxorubicin)、布莱柏霉素(bleomycin)、长春新碱(vinblastine)、达卡巴嗪(dacarbazine)联合化疗,其完全缓解率为68%,总缓解率为98%。
这证实了本妥昔单抗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的疗效优势。
另外,一项针对RRCL患者的回溯性研究表明,将本妥昔单抗与氯布芝(chlorambucil)或苯丁酸氮芥(nitrogen mustard)联合应用的患者,其总缓解率为76%,其中完全缓解率为44%。
这说明本妥昔单抗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应用在RRCL治疗中也具有良好的疗效。
尽管本妥昔单抗作为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RRCL的疗效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副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发热、乏力、恶心和呕吐等。
因此,在使用本妥昔单抗治疗RRCL时,医生需要谨慎权衡其疗效和副作用之间的平衡。
治疗B细胞淋巴瘤新的“靶向”药物——抗CD20单克隆抗体
人体几乎所有正常和恶性B淋巴细胞都存在抗原CD20。但其他血细胞如T淋巴细胞、NK细胞及粒细胞等不存在抗原CD20。现在已经合成了针对这一抗原的特异性抗体,称为抗CD20单克隆抗体(商品名美若华),作为药物用于治疗。这一药物具有特异的作用靶点即B淋巴细胞的抗原CD20。抗CD20单克隆抗体(美若华)与B淋巴细胞的抗原CD20结合,发挥抗肿瘤作用可导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淋巴细胞死亡。所以本药只能用于治疗具有抗原CD20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恶性肿瘤研究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恶性肿瘤研究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恶性肿瘤研究: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近年来,恶性肿瘤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头号杀手。
为了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科学家们在肿瘤研究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逐渐认识到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力。
然而,目前的免疫治疗在某些肿瘤类型中的效果相对有限,因此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势在必行。
本文将对恶性肿瘤研究中最新的免疫治疗靶点进行探索。
一、肿瘤免疫治疗简介肿瘤免疫治疗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攻击作用,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的治疗效果。
目前已有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包括:肿瘤疫苗、检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等。
然而,这些方法在某些肿瘤类型或个体中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故有必要寻找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二、新靶点之一:T细胞表面分子T细胞作为免疫系统的核心细胞,起着重要的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在逃避T细胞攻击过程中表达特定的分子,从而干扰T细胞的活性。
因此,寻找确定的T细胞表面分子并针对其进行干预,将成为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1. PD-1/PD-L1途径:PD-1是一种表达在T细胞表面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其与肿瘤细胞表面上的PD-L1结合后可抑制T细胞的活性。
抑制PD-1/PD-L1途径,能够恢复T细胞对肿瘤的攻击能力,已经成为目前最常用的免疫治疗方法之一。
2. TIM-3:TIM-3是另一个免疫检查点分子,其在恶性肿瘤中表达增加。
研究发现,抑制TIM-3途径可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因此,TIM-3也被认为是新的免疫治疗靶点之一。
三、新靶点之二:免疫细胞内信号通路除了靶向T细胞表面分子外,研究人员还在免疫细胞内部信号通路中发现了新的治疗目标。
这些信号通路在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应激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因此具有干预免疫治疗效果的潜力。
1. STING信号通路:STING是一种内质网蛋白,其参与调节细胞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最新研究发现,通过激活STING信号通路,能够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因此成为新的免疫治疗靶点。
肿瘤靶向药物靶点汇总
肿瘤靶向药物靶点汇总肿瘤靶向药物是一类可以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特定靶点的药物。
这些靶点可以是肿瘤细胞上表达的特定分子、受体和酶。
通过作用于这些靶点,肿瘤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其凋亡,阻断其侵袭和转移能力,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以下是肿瘤靶向药物常用的靶点的汇总: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GFR是一种受体酪氨酸激酶,它在许多肿瘤细胞上高表达。
EGFR靶向药物包括西妥昔单抗、埃洛替尼等,可以抑制EGFR信号通路的活化,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适用于EGFR突变阳性的肿瘤,如非小细胞肺癌。
2.奥曲肽受体:奥曲肽受体是一种在神经内分泌肿瘤中高表达的受体。
奥曲肽受体靶向药物奥曲肽可以结合奥曲肽受体,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释放,适用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3.CD20:CD20是B细胞表面的一种膜糖蛋白,也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的标志物。
CD20靶向药物包括利妥昔单抗等,可以选择性地杀伤CD20阳性的B细胞,适用于非霍奇金淋巴瘤等。
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VEGFR是一种与血管新生有关的受体酪氨酸激酶。
VEGFR靶向药物包括贝伐珠单抗、舒尼替尼等,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阻断肿瘤的血供,适用于肾细胞癌、转移性结直肠癌等。
5.基因重排:一些肿瘤具有特定基因重排,这些基因重排产生了新的融合基因,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针对这些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可以抑制这些基因的活性,如克唑替尼可以抑制ALK融合基因的活性,适用于ALK融合基因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
6.细胞周期调节蛋白: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离不开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活性调节。
针对细胞周期调节蛋白的靶向药物可以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如帕利珠单抗可以抑制CDK4/6蛋白的活性,适用于乳腺癌等。
7.PARP酶:PARP酶在DNA损伤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针对PARP酶的靶向药物可以阻断DNA修复机制,导致肿瘤细胞死亡,适用于BRCA突变的卵巢癌等。
cd30判读标准
cd30判读标准CD30判读标准是指一种关于淋巴瘤的分类和判读系统。
CD3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0)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它在标准免疫组织化学中被广泛使用,特别用于识别和分类淋巴瘤。
CD30判读标准的出现是为了更好地对淋巴瘤进行分类和判读,以便于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
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其中涉及淋巴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分化。
CD30判读标准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淋巴瘤的亚型和进展程度,从而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
CD30判读标准主要应用于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判读。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对患者的淋巴瘤样病变进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CD30在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可以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检测和评估。
根据CD30判读标准,通常将淋巴瘤分为CD30阳性和CD30阴性两种亚型。
CD30阳性的淋巴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和一些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如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CD30阳性的淋巴瘤通常具有较好的预后和较高的治愈率。
而CD30阴性的淋巴瘤则包括其他非霍奇金淋巴瘤亚型,如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滤泡性淋巴瘤等。
对于CD30阳性淋巴瘤,治疗方案通常包括含有CD30抗体的化疗药物。
目前,已经开发出一种特定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如布来替尼),用于治疗CD30阳性的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CD30判读标准的出现为临床提供了更准确的治疗方案选择,并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
然而,判读标准的应用仍然需要在更多的临床研究中验证,并且需要与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判读标准的进一步改进和发展也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
总之,CD30判读标准是一种用于分类和判读淋巴瘤的系统,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淋巴瘤的亚型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它为淋巴瘤的治疗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辅助信息,对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判读标准的应用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研究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研究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现代肿瘤治疗领域中备受瞩目的一项新兴疗法。
通过激活免疫系统来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这一治疗方法有望在未来改变肿瘤治疗的格局。
然而,当前肿瘤免疫治疗仍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包括肿瘤免疫耐受性、免疫逃逸和免疫毒性等问题。
因此,寻找新的靶点以解决这些挑战尤为重要。
近年来,许多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这些新靶点旨在激活免疫系统,增强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并提高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率。
下面将介绍一些最新研究取得的进展。
一、肿瘤相关抗原 (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TAAs)TAAs是一类在肿瘤细胞表面或内部过度表达的蛋白质。
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抑制TAAs的表达,可以减少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免疫细胞的攻击效果。
因此,TAAs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之一。
二、肿瘤相关抗原(Tumor-Specific Antigens, TSAs)相较于TAAs,TSAs是一类仅在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质。
这些蛋白质在正常细胞中几乎不可见,使其成为理想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
最近的研究表明,疫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方法针对TSAs的应用可显著增加免疫细胞针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三、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是一类在T细胞上的蛋白质,它们具有抑制T细胞活性的功能。
在肿瘤细胞中,过度表达免疫检查点蛋白质可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细胞的攻击。
抑制免疫检查点蛋白质的表达,如PD-1和CTLA-4等,已被证明在肿瘤免疫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这些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并显著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四、CAR-T细胞疗法CAR-T细胞疗法是一种新型的肿瘤免疫治疗方法,它利用改造后的T细胞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该治疗方法已在一些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最新的研究表明,CAR-T细胞疗法也在固体肿瘤治疗中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并且正在进行许多临床试验以验证其疗效。
常用化疗药分类
1.CCSC是周期特异性药物,特异性地杀伤处于特定时相的肿瘤细胞,需等肿瘤细胞处于对应时相才有效,故应慢滴。
2.化疗药物给药剂量按体表面积计算(文生氏公式)体表面积(m2)=0.0061x身高(cm)+0.128X体重(kg)-0.1529工作中计算体表面积:以身高1.6m,体重60公斤,体表面积为1.6m2,做调整3.肿瘤病人治疗后,无复发,生存率》年,算治愈4.联合化疗方案药物成原则a.两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组成b.周期非特异性药物和不同时相的周期特异性药物配合c.各药的毒性不相重复d.一般3〜4个药物最好腼床上一般2-3个药合用,4个药合用一般用于复发的肿瘤患者或者难治性的血液病患者,5.化疗药物的器官毒性ADR (多柔比星,阿霉素):心脏毒性BLM (博来霉素):肺纤维化DDP (顺伯):肾毒性L-OHP (奥沙利伯)、VCR (长春新碱)、PTX (紫杉醇):神经毒性BCNU (卡莫司汀):肝毒性6.化疗分为a.诱导化疗:又称新辅助化疗,实施局部治疗方法(如手术或放疗)前所做的全身化疗,目的是使肿块缩小、及早杀灭看不见的转移细胞,以利于后续的手术、放疗等治疗。
对于早期和晚期肿瘤患者不采用新辅助化疗的方法。
b.辅助化疗:手术治疗和放疗的后,杀灭手术无法清除的微小病灶,减少复发,提高生存率。
c.姑息化疗:对于手术后复发、转移或就诊时不能切除的肿瘤病人,目的并不是彻底地消灭肿瘤,而在于能够平稳地控制肿瘤的进展,缓解患者的痛苦,延长其生命。
这时的化疗称作“姑息化疗”。
7.常用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S期特异性药物:抗叶酸类:甲氨蝶呤(MTX,胸腺嘧啶、嘌呤)、培美曲塞(PEM,胸腺嘧啶、嘌呤,)、雷替曲塞(胸腺嘧啶)、六甲蜜胺(嘧啶)抗嘧啶类:氟尿嘧啶(5-FU)、卡培他滨(CAPE,希罗达,5-FU前体药)、替加氟(FT207, 5-FU衍生物)、替吉奥(替加氟+吉美嘧啶+奥替拉西钾)、优福定(替加氟+尿嘧啶)、卡莫氟(HCFU,5-FU 抗代谢类衍生物)、阿糖胞苷(Ara-c)、吉西他滨(GEM,作用机制同Ara-c)、安西他滨(Ara-c衍生物)抗嘌呤类:6-巯嘌呤(6-MP)、硫唑嘌呤(体内转化6-巯嘌呤起作用)、氟达拉滨(Ara-A,阿糖腺苷类似物,抗病毒类)、硫鸟嘌呤(6-TG)、喷他司丁(DCF,新的抗代谢药,本品是从链霉素菌中分离得的抗生素)干扰嘌呤和嘧啶合成:羟基脲(HU)拓扑异构酶I:喜树碱类,羟喜树碱(HCPT),伊立替康(CPTT1)、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拓扑替康拓扑异构酶II:依托泊苷(VP-16)、替尼泊苷(VM-26)M期特异性药物:长春碱类:长春碱(VLB)、长春新碱(VCR)、长春瑞滨(NVB)、长春地辛(VDS)紫杉类:紫杉醇(PTX)、多西他赛(DOC)G1期特异性药物:L-ASP(L-门冬酰胺酶),肾上腺皮质类固醇G2期特异性药物:博来霉素(BLM,国外)、平阳霉素(PYM,国内,与BLM成分相近)影响蛋白质功能与合成的药门冬酰胺酶、培门冬酶、高三尖杉酯碱8.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烷化剂(DNA交联剂,破坏DNA结构和功能)氮芥类:氮芥(HN/、苯丁酸氮芥(CLB)、环磷酰胺(CTX)、异环磷酰胺(IFO)、 2美法仑(PAM,MEL)乙烯亚胺类:塞替派(TSPA)亚硝脲类:卡莫司汀(BCNU)、洛莫司汀(CCNU)、尼莫司汀(ACNU)、司莫司汀(Me-CCNU)、雌莫司汀甲环酸酯类:白消安(BUS,马利兰)其他烷化剂:美法仑(PAM,MEL)、达卡巴嗪(DTIC)、替莫唑胺、丙卡巴肼(属非典型烷化剂)铂类(破坏DNA结构和功能)顺伯(DDP)、卡伯(CBP)、奥沙利伯(L-OHP,OXA)、奈达伯、洛伯抗生素(破坏DNA结构和功能)丝裂霉素(自力霉素,MMC)抗生素(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mRNA合成)放线菌素(更生霉素,DACT)蒽环类:多柔比星(阿霉素,ADM)、表柔比星(表阿霉素,E-ADM)、吡柔比星(THP)、柔红霉素(DNR)、伊达比星、米托蒽醌(MIT、NVT)、阿柔比星其他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替莫唑胺:TMZ,新型口服广谱抗肿瘤药,断裂DNA单链或双链,阻断DNA复制。
分化簇——CD20丨CD22丨CD38丨CD80解决方案
分化簇——CD20丨CD22丨CD38丨CD80解决方案分化簇(简称为CD)通常用于细胞表面分子的鉴定和研究,为细胞的免疫表型提供靶点。
就生理学而言,CD抗原可以以多种方式起作用,通常作为对细胞重要的受体或配体(激活受体的分子)。
CD分子还启动信号级联,改变细胞的行为。
一些CD抗原在细胞信号传导中不起作用,但具有其他功能,如细胞粘附、细胞活化和细胞抑制。
CD抗原通常用作免疫表型的细胞标记,可根据其表面上存在的分子来定义细胞。
这些标记通常用于将细胞与某些免疫功能联系起来。
虽然使用一种CD分子来定义群体是不常见的(尽管存在一些例子),结合标记允许在免疫系统内定义非常具体的细胞类型。
【CD20】Human CD20 protein, His tag (Animal-Free) #PRP2025B淋巴细胞抗原CD20也称为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B1,白细胞表面抗原Leu-16,跨膜4结构域A成员1和MS4A1,是一种在所有B-细胞表面表达的活化糖基化磷蛋白细胞开始于pro B阶段(CD45R+,CD117+),浓度逐渐增加直至成熟。
CD20在B细胞发育的所有阶段都表达,除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
它存在于晚期pro-B细胞和记忆细胞中,但不存在于早期pro-B细胞或浆母细胞和浆细胞中。
它在B细胞淋巴瘤,毛细胞白血病,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黑色素瘤癌症干细胞中发现。
CD20/MS4A1可能参与B细胞活化和增殖的调节。
CD20/MS4A1中的缺陷是免疫缺陷常见变量5(CVID5)的原因。
CVID5是一种主要的免疫缺陷,其特征在于抗体缺乏,低球蛋白血症,反复细菌感染以及无法引起抗体对抗原的应答。
该缺陷是由于B细胞分化失败和免疫球蛋白分泌受损所致。
循环中的B细胞数量通常在正常范围内,但可能很低。
【CD22】Human CD22/SIGLEC-2 protein, His tag (Animal-Free) #PRP2026B细胞受体CD22也称为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2(Siglec-2),B淋巴细胞细胞粘附分子(BL-CAM),T细胞表面抗原Leu-14,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SIGLEC(唾液酸结合Ig样凝集素)家族。
13种常见的肿瘤抗体靶向药物
盘点13种常见的肿瘤抗体靶向药物Science:医脉通2013/12/10分享:靶向药物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
近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综述,导种抗体靶向药物,批准的目前常用的专门讲述肿瘤的抗体治疗,详细介绍了经13FDA读包括西妥昔单抗(爱必妥)、帕尼单抗(Vectibix)和曲妥珠单抗(赫赛汀)等。
靶向药物(targeted medicine)是目前最先进的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它通过与癌症发生、肿瘤生长所必需的特定分子靶点的作用来阻止癌细胞的生长。
靶向药物是随着当代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的发展产生的高科技药物。
近期,《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综述,专门讲述肿瘤的抗体治疗,详细介绍了经FDA批准的目前常用的13种抗体靶向药物(列出14个,其中1个批准后,在2010年又被撤市了),分别如下:1、西妥昔单抗(爱必妥)靶点:EGFR肿瘤类型:结直肠癌、头颈部肿瘤适应症:KRAS野生型、EGFR表达的转移性结直肠癌。
联合FOLFIRI时可作为一线;联合伊立替康治疗那些单用伊立替康化疗难治的病人;单药治疗就是针对那些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主的化疗已经失败了,或者对伊立替康不耐受的。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联合放疗可作为局部晚期的初始治疗;联合铂类为主的治疗再加上5-FU可作为复发或转移性疾病的一线治疗;如果单药用呢,就适合那些铂类治疗已经失败了的复发或转移性的疾病。
2、帕尼单抗(Vectibix)靶点:EGFR肿瘤类型:结直肠癌适应症:在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中已经失败了,KRAS 野生型、EGFR表达的mCRC3、曲妥珠单抗(赫赛汀)靶点:HER2肿瘤类型:乳腺癌、胃癌适应症:HER2过表达淋巴结阳性或阴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
作为治疗方案的一部分,包括阿霉素,环磷酰胺以及紫杉醇或多西他赛;也可以联合多西他赛和卡铂;在蒽环类为基础的治疗之后可以单药使用。
HER2过表达转移性乳腺癌。
联合紫杉醇一线使用;单药治疗适用那些已经接受过一种或多种方案的转移性疾病。
CD30_淋巴瘤治疗新靶点
CD30在B-NHL中表达水平不一,但在DLBCL中有重要意义1,2
Falini B et al. Blood. 1995;85(1):1-14. 2. Swerdlow SH et al, eds.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s. 4th ed. Lyon, France: IARC; 2008. 3. Pallesen G et al. Histopathology. 1990;16(4):409-413. 4. Eow GI et al. Med J Malaysia. 2006;61(4): 416-421. 5. Gardner LJ et al. Arch Pathol Lab Med. 2001;125(8):1036-1041. 6. Noorduyn LA et al. J Clin Pathol. 1994;47(1):33-37. 7. Pileri SA et al. Am J Pathol. 2003;162(1):243-253. 8. Higgins JP et al. Am J Clin Pathol. 1999;112(2):241-247.
NF-кB
TRAF
ERK1, 2
NF-кB
ALK
NPM
CD30
Alternate pathway
p21
Canonical pathway
Cell cycle arrest Apoptosis
WT NPM
STAT3
STD30在HL中的作用: 介导HRS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与新药研发策略优化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与新药研发策略优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肿瘤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疗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其通过激活和调节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成为了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口。
然而,免疫治疗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如治疗效果的不一致性、副作用的发生等。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和优化药物研发策略至关重要。
一、新靶点的发现与应用1.1 肿瘤相关抗原肿瘤相关抗原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TAA) 是肿瘤细胞中与正常细胞差异表达的蛋白质,被认为是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通过对不同肿瘤患者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进行分析,可以筛选出不同类型肿瘤特异性表达的抗原。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些抗原设计并开发相应的肿瘤疫苗或抗体药物,实现对肿瘤细胞的精确攻击。
1.2 免疫检查点免疫检查点是免疫系统中一类调节性分子,能够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以避免过度反应和自身损伤。
然而,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增加免疫检查点的表达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免疫细胞的杀伤。
因此,针对免疫检查点的抗体药物,如抗PD-1 或抗 CTLA-4 抗体,成为了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二、新药研发策略的优化2.1 组合治疗策略单一治疗药物的使用往往面临着局限性,肿瘤细胞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因此,通过组合两种或多种不同机制的药物,可以协同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联合应用PD-1 或 PD-L1 抗体与抗 CTLA-4 抗体,能够同时抑制肿瘤细胞逃避和增强免疫杀伤效应,实现更好的治疗结果。
2.2 精准药物研发精准医学是未来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对患者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的分析,可以了解肿瘤的个体差异,并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
根据患者的遗传变异、突变表达的肿瘤抗原等信息,设计并开发个体化的药物,提高治疗效果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2.3 新型递送系统药物递送系统能够有效地通过选择性靶向,提高治疗药物的有效性和减少对健康组织的损伤。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型靶点与药物研发策略
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型靶点与药物研发策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肿瘤免疫治疗已成为当今治疗癌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癌细胞,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迄今为止,免疫治疗在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例如治疗效果不稳定和免疫逃逸等问题。
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肿瘤免疫治疗的疗效,寻找新型靶点并开发适当的药物研发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一、新型免疫治疗靶点的探索1.1 T细胞抗原T细胞是免疫治疗中关键的免疫细胞。
寻找新的T细胞抗原,如肿瘤相关抗原(Tumor-associated antigens, TAAs),是发展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步骤之一。
通过研究诱导免疫应答的各种抗原来源,如突变蛋白、肿瘤特异抗原和肿瘤共有抗原,可以鉴定潜在的T细胞抗原。
1.2 共刺激和抑制因子肿瘤细胞可以通过表达共刺激和抑制因子来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
寻找和研究这些共刺激和抑制因子,如PD-1、CTLA-4、LAG-3、TIM-3等,可以为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抑制这些共刺激因子或增加共刺激信号可以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
1.3 肿瘤微环境除了肿瘤细胞本身,肿瘤微环境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多种免疫抑制性细胞和分子,如Treg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TGF-β和IDO等。
因此,寻找并研究肿瘤微环境中的关键成分也是提高免疫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向。
二、药物研发策略2.1 单克隆抗体疗法单克隆抗体疗法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策略之一。
通过针对免疫检查点分子如PD-1、CTLA-4等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阻断抑制性信号,激活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提高免疫治疗效果。
2.2 肿瘤疫苗肿瘤疫苗是通过注射肿瘤相关抗原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反应。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积极探索更有效的肿瘤疫苗策略,如个性化疫苗和多肽疫苗,以提高治疗效果。
2023靶向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进展
2023靶向药物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研究迸展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是常见的淋巴瘤亚型,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1BC1)是最常见的侵袭性淋巴瘤亚型,抗CD20单抗联合化疗是目前推荐的D1BC1治疗方案,但仍有约1/3的患者在一线治疗后复发或难治。
对于这一部分患者,挽救化疗后疗效有限且维持时间较短,自体干细胞移植仅能使得一部分患者生存获益,临床上需要新的治疗方案来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生存。
新型靶向药物或细胞治疗是近年开展的拟用于改善一线治疗失败患者疗效的重要方向,如双特异性抗体、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抗体偶联药物(ADC:)、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及小分子药物治疗等,在此对第64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中D1BC1部分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进展进行综述。
1双特异性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是一种新型的靶向药物,通过人为构建具有两个不同抗原结合位点的分子,使效应细胞和靶细胞连接,并激活效应细胞,从而形成有效杀伤。
目前双抗作用的机制主要包括桥接细胞、受体阻断、受体活化、辅因子拟态、I∕∏型搭车效应等。
目前成功的双特异性抗体主要针对CD19和CD20靶点,抗体另一端靶向T细胞,如CD3、4-1BB等靶点。
1.1奥尼妥单抗(OdroneXtamab)奥尼妥单抗为抗CD3×CD20双特异性抗体。
在E1M-2研究(NCT03888105)中纳入121例复发难治D1BC1患者,均为≥2线治疗后复发难治患者。
经过第1个周期的剂量爬升,患者在2~4个周期开始接受每周160mg奥尼妥单抗静脉注射治疗,在第4个周期后接受每2周320mg奥尼妥单抗维持治疗。
中位随访时间17.1个月,在接受疗效评估的90例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53%48/90),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37%(33/90)o117例(97%)患者出现治疗相关不良反应(TEAE),8例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治疗中断。
常见TEAE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53%)、发热(41%)、贫血(34%)。
基于多链结构的CD30_CAR-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研究
方法。过继性细胞疗法是治疗癌症的一种策略,近 年来展示出极大的应用前景[4-5]。对于霍奇金淋巴 瘤,CD30是作为 CART细胞治疗靶点的极好候选 者,因为其在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细胞上的丰富和特 异性表达,但在正常组织上的表达有限[6-8]。因此, 该研究基于 DAP12的多链嵌合抗原受体开发靶向 CD30CART,研究 CD30CART对霍奇金淋巴瘤肿 瘤细胞的体外和体内临床前药效。
2 结果
2.1 CAR表达质粒构建及验证 通过上海生工生 物工程有限公司全基因合成 CD30scFv,在实验室 现有载体 pWC032和 pKT004的基础上,通过酶切 连接的方法,分别构建 CD30KIRS2/Dap12BBCAR 质粒和 CD30BBζCAR质粒,对 CAR质粒进行双酶 切鉴定,CD30KIRS2/Dap12BBCAR质粒条带约为 756bp和 8583bp,CD3041BBζCAR质粒条带约为 756bp和 8449bp。载体示意图及酶切鉴定结果如 图 1所示,两个 CAR质粒条带大小均正确。
2024-02-22接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1970177) 作者单位:1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肿瘤科,深圳 518107
2南京卡提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南京 210000 作者简介:宋羽佳,女,硕士研究生;
汪 波,男,主 任 医 师,博 士 生 导 师,责 任 作 者,Email: wangb68377@sina.com
霍奇金淋巴瘤主要来源于 B细胞谱系,包括两 种亚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结节性淋巴细胞为 主的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淋 巴瘤,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占所有霍奇金淋巴瘤病 例的近 95%[1]。霍奇金淋巴瘤具有双峰年龄分布, 峰值分别在 20~30岁和 50~70岁,偶尔会发生在 ≥75岁的患者中[2]。靶向 CD30的抗体偶联药物本 妥昔单抗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能达到 75%,完全缓解率为 34%[3]。然而,抗体疗法受限 于体内分布,临床获益是短暂的,因此必须探索其他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白细胞分化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白细胞分化抗原(CD)指的是细胞表面特异性蛋白,可以用来区
分和鉴定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在已经发现
了数百种CD抗原。
在临床方面,CD抗原已被广泛使用,并且其单克隆抗体也被制成了相应的药物,用于治疗各类疾病。
首先,CD抗原在白血病等恶性肿瘤的诊断和疗效监测中得到广泛
应用。
例如,在急性髓性白血病中,CD33和CD117是用于区分诊断的
重要标记。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通过测定CD33或CD117的表达水平来
评估治疗的疗效。
此外,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CD19、CD20和CD38
等也被作为评估疗效的指标。
其次,在器官移植领域,CD抗原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由于
器官移植过程中,免疫系统对异体移植物有排斥反应,所以使用单克
隆抗体来清除或抑制患者体内的免疫细胞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单克
隆抗体OKT3可以清除患者体内的T细胞,从而降低移植物的排斥反应。
而使用CD25单克隆抗体可以抑制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降低移植物
的排斥。
最后,CD单克隆抗体在治疗肿瘤等疾病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例如,CD20单克隆抗体被广泛用于淋巴瘤等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
CD20单克隆抗体能够在细胞表面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CD20抗原,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总之,CD抗原及其单克隆抗体在诊断、治疗及疗效监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它们不仅能够识别和区分各种免疫细胞,还可以作为治疗的药物。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CD抗原的应用领域还会不断扩展,并且将会为我们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
2020版: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抗体药物偶联物治疗恶性肿瘤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完整版)【摘要】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是一类通过连接头将细胞毒性药物连接到单克隆抗体的靶向生物药剂,以单抗作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
深入了解ADC药物的分子特征和机制特点,并在ADC药物临床应用过程中根据适应证合理用药,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疗程,有效管理不良反应,对临床医师而言十分重要,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转归。
因此,共识旨在对市面可及的ADC药物进行系统概述,从而为临床医师更好地应用和管理ADC 药物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主题词】恶性肿瘤;抗体药物偶联物;单克隆抗体;细胞毒性药物;安全性管理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是一类通过特定的连接头将靶标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与高杀伤性的细胞毒性药物偶联起来的靶向生物药剂,以单抗为载体将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以靶向方式高效地运输至目标肿瘤细胞中。
ADC药物的概念最初源自100年前Paul Ehrlich提出的魔术子弹概念,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随着非免疫原性(尤其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研发而出现飞速进展。
ADC药物结合了靶向性、选择性强的抗体和高抗肿瘤活性细胞毒性药物的优势,在保留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肿瘤杀伤特性的同时,选择性降低小分子细胞毒性药物的脱靶毒副作用,有效提高了抗肿瘤治疗的获益风险比。
因此,近年来ADC药物一直是肿瘤精准治疗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全球已有8种ADC药物获得批准用于临床(包括血液系统肿瘤和实体瘤领域,表1)。
此外,还有百余种ADC 药物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
深入理解ADC药物的研发历程和机制特点固然重要,但在ADC药物的临床应用过程中,患者筛选、剂量与疗程选择和不良反应管理亦同等重要,甚至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转归。
因此,本共识旨在对市面可及的ADC药物进行系统概述,从而为临床医师更好地应用和管理ADC药物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参考。
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屈阳;卢绪章;王荣轩;黑肖飞;李瑾;肖碧涛;贾祝霞【期刊名称】《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年(卷),期】2024(32)2【摘要】目的:探讨CD30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诊断的124例原发性DLBCL患者,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30在DLBCL中的表达情况,分析比较CD30表达阳性组与阴性组间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分析CD30表达与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124例DLBCL中,CD30+19例(15.32%)。
CD30+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年龄低、男性多见、结外受累数目少、国际预后指数(IPI)小、Hans分型以GCB型多见、获得的最佳疗效较好的特点(P<0.05)。
但在有无B组症状(P=0.323)、Ann Arbor分期(P=0.197)、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P=0.479)、乳酸脱氢酶(LDH)值(P=0.477)及是否累及骨髓(P=0.222)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CD30+与CD30-组的OS、PFS均具有显著性差异(χ^(2)=5.653,P=0.017;χ^(2)=4.109,P=0.043),阳性组预后较阴性组好。
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在IPI评分1-2分、LDH升高组中CD30+组有较好的预后(P<0.05);在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P=0.055)、Hans分型为non-GCB型(P=0.053)亚组中CD30+组有较好的预后趋势,但差异未显示出统计学意义。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DLBCL患者的良好预后与CD30+表达、无B组症状、Ann Arbor分期早、ECOG评分低、LDH值正常、IPI评分低、结外受累数目少、获得最佳疗效为CR 密切相关(P均<0.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th ed. Lyon, France: IARC; 2008:317-319. 7. Kinney MC et al. Am J Surg Pathol. 1993;17(9):859-868.
100%,分类依据
CD30+阳性细胞所 占百分比
大多数HRS细胞
几乎全部细胞
文献
von Wasielewski 19971,4 Delsol 20085 Mason 20086 Kinney 19937
1. Stein H et al. Int J Cancer. 1982;30(4):445-459. 2. Schwab U et al. Nature. 1982;299(5878):65-67. 3. Stein H et al. Blood. 1985;66(4):848-858. 4. von Wasielewski R et al. Am J Pathol. 1997;151(4):1123-1130. 5. Delsol G et al. In: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Canonical pathway
Chiarle R et al. Nat Rev Cancer. 2008;8(1):11-23. Al-Shamkhani A. Curr Opin Pharmacol. 2004;4(4):355-359.
CD30在HL中的作用: 介导HRS细胞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互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
成纤维母细胞 HRS细胞
CD8+ TC
CD4+ TReg
CD4+ TH 细胞 粒细胞
HE染色
CD30染色
CD3染色
HRS细胞仅占HL肿瘤中的1%
肿瘤其余部分由多种免疫细胞 组成
HRS细胞通过CD30等表面受体与 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
Küppers R. Nat Rev Cancer. 2009;9(1):15-27.
内容提要
CD30简介 CD30在淋巴瘤中的表达 CD30在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CD30靶向治疗
经典的CD30+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CD30最早发现于RS细胞中1,2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是分类依据之一3
肿瘤 经典霍奇金淋巴瘤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CD30+例数所占百 分比
98.4 (1,265/1,286)
正常组织中表达很少,是理想的治疗靶点 在多种淋巴瘤的诊断和预后中发挥作用
CD30在淋巴瘤中的研究历史
证实CD30为TNF受 体超家族成员6
在激活的淋巴细 胞和ALCL中首次 向治疗试验7,8
通过结合TRAF激活 NF-KB通路10
NCCN指南推荐CD30 作为DLBCL的免疫组 化项目
内容提要
CD30简介 CD30在淋巴瘤中的表达 CD30在淋巴瘤中的预后意义 CD30靶向治疗
CD30概述
又名Ki-1, Ki-1 antigen, TNFRSF8, D1S166E)
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 主要表达于霍奇金淋巴瘤和间变大细胞淋
巴瘤
对不同肿瘤细胞发挥不同的促增殖和促凋 亡作用
CD30的多能性—— 诱导增殖、细胞周期停滞以及凋亡
CD30
CD30+ cell
WT NPM
NPM
ERK1, 2
P
JUNB
AP1 CD30 promoter
STAT3 STAT3
ALK
TRAF
NF-кB Alternate pathway
Cell cycle arrest
NF-кB
p21 Apoptosis
12
首次发现: HL和RS细胞
1,2
CD30+淋巴 瘤作为ALCL 纳入在Kiel 分类中5
对不同类型细胞 具有不同的增殖 和凋亡作用9
FDA首次批准 CD30靶向治疗 (SGN35)11
1982 1985 1988
1992
1994
1997
2011
2013
1. Schwab U et al. Nature. 1982;299(5878):65-67. 2. Stein H et al. Int J Cancer. 1982;30(4):445-459. 3. Stein H et al. Blood. 1985;66(4): 848-858. 4. Stein H et al. Blood. 2000;96(12):3681-3695. 5. Inghirami G et al. Semin Diagn Pathol. 2011;28(3):190-201. 6. Dürkop H et al. Cell. 1992;68(3):421-427. 7. Falini B et al. Lancet. 1992;339(8803):1195-1196. 8. Deutsch YE et al. Leuk Lymphoma. 2011;52(9):1641-1654. 9. Gruss H-J et al. Blood. 1994;83(8):2045-2056. 10. Duckett CS et al. Mol Cell Biol. 1997;17(3):1535-1542. 11. de Claro RA et al. Clin Cancer Res. 2012;18(21):5845-5849. 12.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idelines®): Non-Hodgkin’s Lymphomas (Version 2.2013). © 2013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Inc. Available at . Accessed November 6,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