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三单元8课《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
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能力目标1.揣摩课文中运用比喻、讽刺、反语的表达效果,学会根据语境辨析语意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德育目标1。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2。
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重点与难点: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流的现象。
3.体会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鲁迅杂文的美,固然与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直接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对于事物敏锐的观察和思考,以及来自于对敌人的恨和对祖国的爱。
这篇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关于文化遗产的文章,不仅在当时具有当头棒喝、澄清思想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在指导我们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文,一要深刻领会“拿来主义”的含义,二要学习比喻论证的手法。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了华北,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政府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
鲁迅感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队伍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3-8《拿来主义》 精品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1.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2.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3.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程重点难点:1.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2.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作品及作品风格简介:1.简介鲁迅先生的创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仅以中学语文课本涉及的为限。
)2.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拿来主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中的《拿来主义》是一篇讲述“拿来主义”思想的文章。
通过本文的教学,我们可以了解到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拿来主义”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一:“拿来主义”的概念何为“拿来主义”?这就要从“懒汉”的故事说起。
故事讲述一个懒汉,他总是拖延工作,不想自己做事,而是天天跟随别人要饭。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干活儿,他回答:“既然有别人已经为我搞定了,我何必做重复的工作呢?”这便是“拿来主义”的典型表现。
二:“拿来主义”的对错这种价值观对于工作的影响是消极的。
我们做事不能依赖别人,更应该做到勤奋努力,自力更生。
那么,“拿来主义”有什么好处呢?“拿来主义”的积极作用主要在于吸收各种优秀的经验,发现并学习他人的优点,完成自己的目标。
三:“拿来主义”的时代背景“拿来主义”作为一种现象,主要出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也是高中必修四将这篇文章编入教材中的原因。
80年代,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时期,“拿来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特别是在中国的科技领域,人们开始关注世界上其他先进技术,希望通过吸收这些“西方经验”,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四:“拿来主义”的启示“拿来主义”思想的重要性,在当今时代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我们应该学会吸收优秀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并不断地从其他国家、其他领域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不断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拿来"必须建立在"厚积薄发"的基础上,必须坚持勤奋努力、创新求变、以及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提高竞争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五:引领趋势、勇攀高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成为僵硬的机器人,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创新精神、以及对人生的一份真切的感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犀利、含蓄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和方法。
2.学习本文以小见大、举重若轻的论证方法,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本文所使用的杂文笔法、幽默讽刺和对比手法,体会其战斗力。
2.理解文章中使用的比喻、象征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忆历史上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引入“拿来主义”。
2.作者与背景介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杂文被誉为“投枪”和“匕首”。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专事反共反人民。
鲁迅通过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拿来主义的观点。
3.整体感知:通过阅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和结构安排。
4.深入分析: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分析文章中的几个关键段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行文特点。
5.拓展探究:通过讨论拿来主义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运用拿来主义。
6.课堂小结: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论证方法和结构特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2.演示法:通过多媒体等演示工具,展示相关的辅助材料和影像资料。
3.课堂互动: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段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篇有关拿来主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3.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作业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课堂参与度和独立思考能力。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教学PPT:包括文章背景、作者介绍、重点段落分析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多媒体教室:提供与拿来主义相关的影像资料,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必修4《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二、学习本文有破有立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三、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
四、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重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含义及实质。
2. 学习本文有破有立的驳论文的结构特点。
2.学会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了一件趣事。
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提出问题。
其中有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先生,会怎么回答?”“不!不会,决不会!”直率、简洁,但未免太直露。
“怎么会呢?我们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并不是引进资本主义制度。
”这又似乎太软、太繁、太不巧妙……“冯先生从容不迫地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
”冯先生回答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说理方法?”(比喻)。
“比喻说理法就是用比喻将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道理,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阐述出来。
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
一个恰到好处的比喻,往往胜过一大篇平淡的议论,冯先生运用比喻说理,妙处也正在于此。
而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更是一位善用比喻来说理的高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文章。
”二、指导预习。
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两个要求。
【结】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
【结】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8、《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整体感知】一、基础梳理1.预习检测2.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鲁迅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2)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潮和观念。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二、主要内容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无原则的全盘西化的主张,也反对盲目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的倾向,主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即“拿来主义”。
文章还批评了当时国民党政府投降媚外的卖国政策和某些文人有损国格的行为。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比喻、类比、举例等多种论证方法。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2)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鉴赏本文幽默犀利、反讽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学会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针对当前的某一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标树立正确对待外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取舍方法。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中心论点,正确理解文章主旨。
2.学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3.领会本文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祖国文化遗产和外来文化。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运用本文所阐述的道理。
2.鉴赏鲁迅先生犀利、幽默、反讽的语言风格【教学方法】朗读法、课堂讨论法、引导研读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及破与立的关系(一)导入多媒体展示欢庆西方节日和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对比西方节日的火热和中国传统节日淡化的现状,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1.教师范读,学生正字音,标明段落数。
2.学生自读课文,多媒体展示重点字词及思考题。
问题:本文的论题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学法指导:不急于回答问题,重在指导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并在熟悉课文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
3.教师多媒体展示作家介绍及写作背景(略)。
4.学生再读课文,初步梳理文章思路。
问题:围绕什么论题,文中都提到了哪些主义?作者驳斥哪个?提倡哪个?论证方式有什么不同?中心论点是什么?划分文章结构层次。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讨论、明确:针对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问题,文章提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
作者先批驳“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错误观点,是驳论的论证方式;再阐明自己主张,提倡“拿来主义”是立论的论证方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3课时)
8、拿来主义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鲁迅及其杂文;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技能目标理清作品论证的思路;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3.情感目标领悟“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二、课时安排总共三课时。
第一课时介绍背景知识,整体把握文章,理解主旨。
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结构,理解论证方法。
第三课时,理解重点词语和重要语句。
总结全文。
完成课后练习。
三、教学难点:1.文章主旨。
“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
教学过程与安排第一课时一、文题背景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拿来主义》一文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署名霍冲。
后收入《且介亭杂文》。
鲁迅写作该杂文集中的作品时,居住在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
这是被称为“半租界”的地方,故鲁迅称自己的住所为“且介亭”,即“半租界的亭子间”(“且”为“租”之右半,“介”为“界”之下半)。
住在“半租界的亭子间”写成的杂文,故称为《且介亭杂文》。
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的代表作《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写成小说集《呐喊》,为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其后又了表了《祝福》等著名小说和《藤野先生》《范爱农》《野草》等著名散文和散文诗。
“四·一二”大屠杀后,定居上海,专门从事写作。
研究马列主义,成为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先后主编刊物和写作了优秀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等,此外还翻译果戈理、法捷耶夫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3单元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内涵,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及对策】1、本文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写作背景比较复杂,学生初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文章提及梅兰芳、徐悲鸿等,以及对美国电影等的认识评价,是作者当时的看法,应做具体分析。
2、学生对杂文接触不多,鲁迅由于斗争需要而采用的冷嘲热讽的形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语言含义丰富,犀利幽默。
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深刻理解他的伟大人格。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并不陌生,结合本文主旨和语言风格,可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等形象比喻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主要内容:介绍背景,分析比喻论证的妙处。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导入新课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教案《拿来主义》教案(精选17篇)《拿来主义》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本单元也是高中必修的五册教材中的一篇杂文,地位重要又特别,承接着第三册“表达交流”单元学过的有关议论文常识,又要为如何学习同单元的随笔三篇摸索道路。
主要学习递进式因果论证思路,理解破立结合方法和论证方法,品赏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提高审美能力,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
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创新和宏扬祖国优秀文化,树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关注并能正确评价社会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良知,富有创新意识,提高审美能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当代学生是伴随着多元文化成长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使他们的视野拓宽,见识大大超过了前代人;社会流行的短平快浅的阅读,使他们追求怪异离奇的情节和搞笑的戏谑语言,而对于真正纯唯美或有思想深度的文学作品反倒缺乏审美能力和兴趣。
而鲁迅先生的杂文是有着强烈鲜明的时代特征,文中针对的背景事件距今时间较久远,不利于学生解读文本内容;论述的方式和逻辑层次较有深度;对文章主旨、结构的理解历来是众说纷纭。
高中生正处于文学鉴赏能力和理性思辨能力提升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确定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赏鉴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特色、透悟“拿来主义”的旨意、掌握层进式因果论证思路是重难点。
三、设计思想1、依据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正确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教材教”,利用这个素材和思路,达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2、教学应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有侧重。
注重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查阅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创作动机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
高中语文 第8课 拿来主义公开课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拿来主义》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法。
2、理解本文的题旨和“拿来主义”的基本含义。
3、体会鲁迅杂文的辛辣活泼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1、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理解比喻论证、破立结合论证的方法。
2、课文前半部分,认识“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鲁迅杂文的辛辣活泼的语言艺术。
教学思路:激趣导入——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分析怎样拿来——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精髓——研析为什么要拿来——品味语言教学方法:讨论探究为主,朗读品味为辅。
教学资源:1、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2、网络文章《“情人节”与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中国企业的短视》教学过程:一.导入著名作家冯骥才到法国访问,在欢迎宴会上,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人吃了猪肉就会变成猪,吃了牛肉就会变成牛吗?”的确,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
究其原因,就是坚持了一个正确的原则——“拿来主义”。
那么,什么是拿来主义?怎样拿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的回答吧!二.请查一查,想一想,看看“主义”有几个义项。
A、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B、思想作风。
C、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
三.请同学们给“拿来主义”下定义。
拿来主义——就是针对“拿来”这种现象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四、下面就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查找一下,课文中作者所提出的理论、主张。
①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有思考有鉴别有选择 )②占有,挑选。
(“占有”是就态度而言,“挑选”是就方法而言。
)五、拿来主义,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一个问题。
为了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作者采取了一种非常形象的写法,你知道它是什么写法吗?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把这一具体写法找出来。
譬喻(比喻论证)将“大宅子”比作“文化遗产”1.大宅子中都有些什么?“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正确对待这些文化遗产的?鱼翅文化精华使用鸦片益害并存存放文化遗产烟枪烟灯益害并存姨太太文化糟粕毁灭立:三种正确的方式一言以蔽之:吸取精华,剔除糟粕!2.对待大宅子这一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错误态度? 他们的错误实质是什么?不敢进门孱头逃避害怕逃避主义大宅子放火烧光昏蛋全盘否定虚无主义(文化遗产)接受一切废物全盘肯定投降主义破:三种错误的态度3、这里,作者在论证上,主要采取了两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破立结合。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
人教版必修四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鲁迅先生破立结合、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了解鲁迅杂文的文体特点,学习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领会文章中带有强烈讽刺意味的语句。
2.过程与方法:训练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能力,提高语言运用的技巧和表达主题的能力;学习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领会比喻句的深层含意;理清作品的论证思路,感受本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对待遗产和外国文化的观念;理解批判继承的原理和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坚定“改革开放”方针路线;理解“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重点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教学难点1.“送去主义”是难点。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
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
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
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
”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
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
——板书课题、作者。
二、知识积累1.走近作者简历: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八课《拿来主义》说课稿(全)
《拿来主义》说课稿尊敬的老师,大家早上好!(说教材)我说课的题目是《拿来主义》,是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一篇。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方面的一篇议论文式的杂文。
其突出的语言特点“犀利幽默”,其突出的论证方法是因果论证、比喻论证。
另外,本文形成于(1934年)上世纪30年代,作者写此文有极强的针对性,这与今天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半个多世纪之久。
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学生在议论文方面就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求如下:学生能阅读较复杂的议论文,在理清层次把握中心论点的基础上,能分析论证方法,注意文章的逻辑性;能写一般的议论文,论点明确,论据较充分,且能运用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一定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说教学目标)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问题特征;把握问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流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人文目标:深入的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树立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文章主旨,准确把握本文的中心论点。
2.抓住关键词句,品味本文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1.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和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2.正确理解文章中各个比喻的含义。
(说课时)教学课时:两个课时(说教法)教学方法:重复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等(说学法)学习方法:预习法、勾画圈点法、发现法、探讨讨论法等(设计问题、学习本文运用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
高中的一年级学生,对议论文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引证和例证这两种最基本的论证方法来阐明一个道理的水平上,而其它的论证方法如较常见的因果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还未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
高中语文 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结)新人教版必修4
【结】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一、学习探究1.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
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作者举了三个“送”的事例:“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不知后事如何”,即有去无回,这是媚外的可耻行径;还有几位“大师”们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挂过去,何其卖力,何其寒伧可笑,“发扬国光”,反语,讽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用这种方式来显示一点进步,多么可怜,暗示“学艺”上的东西已经相当贫乏。
作者讽刺批判的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卖国媚外的反动当局及其御用文人,字里行间充满着憎恶和鄙视。
2.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作者以尼采自诩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作类比,“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不是“丰富”,还要“大度”,“只是送出去”,同样是愚蠢可笑的。
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几百年之后呢”?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磕头”、“讨”和“残羹冷炙”、“奖赏”等词语,形象、深刻地写出了“送”的结果是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
3.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摩登”是针对上文“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其讽刺意味是很浓烈的。
“吝啬”是针对上文“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军事、文化侵略、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高中语文 第8课《拿来主义》(讲)新人教版必修4
【讲】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杂文特点 2 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三研读课文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
“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四质疑五小结六延伸探究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8课 拿来主义教案
《拿来主义》解读与探究课文解读这篇短文,是鲁迅杂文中非常重要的一篇作品,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所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作者通过对当时存在的关门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以及不敢继承的逃跑主义和反对继承的虚无主义等等错误观念的批判,提出了拿来主义的科学主张,并且正确阐明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强调唯有继承才有创新,没有继承就不会有创新,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文章边破边立,破中有立,层层深入的写法,用形象贴切的比喻说明深刻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学习本文的方法有:1.理清作者的思路,在理清思路的同时,抓住文章的观点。
理清思路,可从理解每段主旨开始,最好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2.抓住杂文形象说理的特点。
一是文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二是运用对比和反衬;三是文章中卓越的讽刺和幽默。
应对此细细体会。
3.联系时代背景。
一是当时社会上流行全盘继承论和全盘否定论,也有人对文化遗产采取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态度。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情况撰写的。
二是作者在当时的黑暗势力统治下,没有言论自由,所以用冷嘲热讽的形式作战。
三是对梅兰芳、徐悲鸿等,甚至对美国电影等的评价,是作者当时的看法,现在要作具体分析,可以对此做些探讨。
课文解读(1)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①”,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①闭关主义:指清朝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
)[用形象通俗的语言,概括了闭关主义的特征。
“一向”二字,突出了它由来己久和顽固不化。
]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①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②,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①给枪炮打破了大门:指1840年的鸦片战争。
②碰了一串钉子:指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法、俄、日、美、德、意等列强相继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给枪炮打破了大门”“碰了一串钉子”,由借代、比喻构成的形象语言,既揭露了闭关主义造成的后果,又揭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原因,腐败无能的政府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人教必修4第8课《拿来主义》教学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杂文特点
2、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因果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过程与方法: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作者简介、杂文特点和写作背景
三、研读课文
1思考:“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地,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明确: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点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2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六小节,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
“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
(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四、质疑
五、小结
六、延伸探究
1、从中外历史发展的角度举例分析什么是“拿来”和“送来”,并说明其产生的后果。
【提示】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日本的“遣唐使”,中国的“四大发明”向欧洲的输出,黄道婆把先进的纺织技术带到海南,不同时期粮食作物的引进等等,各国各民族之间“拿来”“拿去”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乃至全世界的巨大发展。
外国向中国学习并“拿去”中国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比如说丝绸、茶叶与瓷器以及“四大发明”等)的同时,却并没有哪个国家“拿去”中国摧残人性的丑陋的“三寸金莲”。
而帝国主义强行“送来”的鸦片导致了中国的鸦片战争,极为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事件。
作业:预习后面的课文,体会文中比喻论证的妙处和各比喻的具体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体会杂文特点 2 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探究领会比喻论证的好处体会鲁迅杂文幽默犀利的语言特色以及讽刺、反语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
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说理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的写作方法。
2、领会鲁迅杂文语言的特点
3、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
一、导入
由大小S到北大讲学的事件讲起
二、研读课文
1、读课文,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文中的穷青年,对“大宅子”,有多少种态度呢?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怯懦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盲目排外全盘否定虚无主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崇洋媚外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学生可能只找到三种)
2、对待文化遗产还有第四种态度吗?(你最欣赏哪一种态度?)
3、“拿来主义”者是怎样“挑选”文化遗产的?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最后一段是结论。
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揣摩“使用”“存放”“毁灭”与上文的对应关系。
明确:①使用——(鱼翅)吃掉,(鸦片)供治病;存放——(鸦片)送到药房去,(烟具)送一点进博物馆;毁灭——(烟具)大可以毁掉;(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②“拿来”者应具有的素质是什么?
明确“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③填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即“拿来”的目的是为了________(限填两字)。
明确:创新
三、质疑
四、拓展练习:用什么比喻什么阐述了什么观点?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
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
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
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
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洗脸不止一次,还要检查验收。
写文章做演说比洗脸更重要,它要“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
作者以认真负责的“洗脸”设喻,阐明写文章要认真修改推敲的道理,妙趣横生。
)
五、拓展探究:
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信息社会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瞩目中国。
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
六、总结布置作业作业:请你就以下论题中,寻找有关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A、也谈“送去”
B、“拿来主义”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