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年级三角形的奥数题及其答案
初二年级奥数等腰三角形测试题及答案
【导语】等腰三⾓形,指⾄少有两边相等的三⾓形,相等的两个边称为这个三⾓形的腰。
等腰三⾓形中,相等的两条边称为这个三⾓形的腰,另⼀边叫做底边。
两腰的夹⾓叫做顶⾓,腰和底边的夹⾓叫做底⾓。
等腰三⾓形的两个底⾓度数相等。
下⾯是为⼤家带来的初⼆年级奥数等腰三⾓形测试题及答案,欢迎⼤家阅读。
1.已知⼀个等腰三⾓形的顶⾓为30°,则它的⼀个底⾓等于(B) A.30° B.75° C.150° D.125° 2.如图,在△ABC中,AB=AC,过点A作AD∥BC,若∠1=70°,则∠BAC的⼤⼩为(A) A.40° B.30° C.70° D.50° 3.如图所⽰,射线BA、CA交于点A,连接BC,已知AB=AC,∠B=40°,那么x的值是80. 4.等腰直⾓三⾓形的底⾓的度数为45°. 5.⼀个等腰三⾓形中有⼀个内⾓为80°,则另外的两个内⾓的度数为80°,20°或50°,50°. 6.如图,AD∥BC,点E在AB的延长线上,CB=CE,试猜想∠A与∠E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A=∠E.理由如下: ∵CB=CE, ∴∠E=∠CBE. ∵AD∥BC, ∴∠A=∠CBE. ∴∠A=∠E. 7.如图,在△ABC中,AB=AC,D是△ABC内⼀点,且BD=DC.求证:∠ABD=∠ACD. 证明:∵AB=AC, ∴∠ABC=∠ACB. ∵BD=CD. ∴∠DBC=∠DCB. ∴∠ABC-∠DBC=∠ACB-∠DCB, 即∠ABD=∠ACD. 8.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35°,则∠C的度数为(C) A.35° B.45° C.55° D.60° 9.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BC=3 cm.则∠ADB的度数是90°,BD的长是1.5_cm. 10.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为点D,若∠BAC=70°,则∠BAD=35°. 1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中点,DE⊥AC,垂⾜为E,∠BAC=50°,求∠ADE的度数. 解:∵AB=AC,D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 ∵∠BAC=50°, ∴∠DAE=12∠BAC=25°. ⼜∵DE⊥AC,∴∠AED=90°. ∴∠ADE=90°-∠DAE=90°-25°=65°. 12.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E⊥AC于点E.求证:∠CBE=∠BAD. 证明:∵AB=AC, ∴∠ABD=∠C, ⼜∵AD是BC边上的中线, ∴AD⊥BC. ∵BE⊥AC于点E,∴∠BEC=∠ADB=90°. ∴∠C+∠CBE=∠ABD+∠BAD=90°. ∴∠CBE=∠BAD. 13.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边的中点,点E在AD上,那么下列结论不⼀定正确的是(D) A.AD⊥BC B.∠EBC=∠ECB C.∠ABE=∠ACE D.AE=BE 14.如图,AC∥BD,AB与CD相交于点O,若AO=AC,∠A=48°,则∠D=66°. 15.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A=36°,BD⊥AC于点D,则∠CBD=18°. 16.如图,等腰△ABC中,AB=AC,∠DBC=15°,AB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A的度数是50°. 17.已知⼀个等腰三⾓形的两⾓分别为(2x-2)°,(3x-5)°,则这个等腰三⾓形各⾓的度数为46°,67°,67°或52°,52°,76°或4°,4°,172°. 18.如图,△ABC中,D为AB上⼀点,E为BC上⼀点,且AC=CD=BD=BE,∠A=50°,求∠CDE的度数. 解:∵AC=CD, ∴∠ADC=∠A=50°. ⼜∵CD=BD, ∴∠B=∠BCD. ∵∠ADC=∠B+∠BCD,∴∠B=25°. ⼜∵BD=BE,∴∠BDE=∠BED=77.5°. ∴∠CDE=180°-∠ADC-∠BDE=180°-50°-77.5°=52.5°. 19.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BD=CE.求证:AD=AE. 证明:∵AB=AC, ∴∠B=∠C. ⼜∵BD=CE, ∴△ABD≌△ACE(SAS). ∴AD=AE. 20.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点D在BC上,且BD=BA,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A. (1)试求∠DAE的度数; (2)如果把原题中“AB=AC”的条件去掉,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的度数会改变吗?为什么? 解:(1)∵△ABC中,∠BAC=90°,AB=AC, ∴∠B=∠ACB=45°. ∵BD=BA,CE=CA, ∴∠BAD=(180°-45°)÷2=67.5°,∠CAE=45°÷2=22.5°. ∴∠DAE=90°-∠BAD+∠CAE=45°. (2)不变. ∠DAE=90°-180°-∠B2+12∠ACB=12(∠B+∠ACB)=45°, 从上式可看出当AB和AC不相等时,∠B+∠ACB也是90°.∴∠DAE的度数不变.。
八年级奥数全等三角形试题及答案
【导语】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奥数。
奥数体现了数学与奥林匹克体育运动精神的共通性:更快、更⾼、更强。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作为⼀项国际性赛事,由国际数学教育专家命题,出题范围超出了所有国家的义务教育⽔平,难度⼤⼤超过⼤学⼊学考试。
下⾯是为⼤家带来的⼋年级奥数全等三⾓形试题及答案,欢迎⼤家阅读。
1.如图,∠D=∠C=90°,E是DC的中点,AE平分∠DAB,∠DEA=28°,则∠ABE的度数是()A. 62°B. 31°C. 28°D. 25° 2.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过点D作DE⊥AB于E,测得BC=9,BE=3,则△BDE的周长是 ( )A. 6B. 9C. 12D. 15 3.如图,△ACB≌△A′CB′,∠BCB′=30°,则∠ACA′的度数为()A. 30°B. 40°C. 20°D. 35° 4.如图,△ABC≌△BAD,A和B、C和D是对应顶点,如果AB=5,BD=6,AD=4,那么BC等于( )A. 4B. 5C. 6D. ⽆法确定 5.如图,在和中,,若添加条件后使得≌,则在下列条件中,不能添加的是().A. ,B. ,C. ,D. , 6.如图,某同学把⼀块三⾓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块完全⼀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 )A. 带①去B. 带②去C. 带③去D. 带①和②去 7.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M、N分别是CD、BC的中点,且AM⊥CD,AN⊥BC,已知∠MAN = 74°,∠DBC = 41°,则∠ADC的度数为().A. 49°B. 47°C. 45°D. 43° 8.如图,已知等边△ABC中,BD=CE,AD与BE相交于点P,则∠APE的度数是( )A. 30°B. 45°C. 60°D. 75° 9.如图,AD是△ABC中∠BAC的⾓平分线,DE⊥AB于点E,DF⊥AC于点F,S△ABC=7,DE=2,AB=4,则AC长是 . 10.如图,已知OC平分∠AOB,CD//OB,若OD=3cm,则CD=___________cm. 11.如图,已知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BE平分∠ABC,交CD于点E,BC=5,DE=2,则△BCE的⾯积等于_____. 12.如图,△ABC≌△DEF,已知∠A=50°,∠B=60°,则∠F=____度. 13.如图,△ABC中,BA=BC,∠ABC=40°,∠ABC的平分线与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E在BC边上,F在AC边上,将∠A沿直线EF翻折,使点A与点O恰好重合,则∠OEF的度数是_____. 14.如图,在△ABC中,AB=AC,BF=CD,BD=CE.若∠A=40°,则∠FDE=__________°. 15.如图,点C、D在BE上,BC=DE,∠1=∠2,要使得△ABD≌△AEC,还需要添加⼀个边或⾓的条件,你添加的条件是__________. 16.如图,直线l上有三个正⽅形a,b,c,若a,c的边长分别为5和12,则b的⾯积为_________________. 17.如图,在 ABC中,∠ABC=45°,AD,BE是 ABC的⾼,AD,BE相交于点F.求证:BF=AC. 18.⑴已知:如图1,等腰直⾓三⾓形ABC中,∠B=90°,AD是∠BAC的外⾓平分线,交CB边的延长线于点D.求证:BD=AB+AC ⑵对于任意三⾓形ABC,∠ABC=2∠C,AD是∠BAC的外⾓平分线,交CB边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2,请你写出线段AC、AB、B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图1 图2 19.如图,校园有两条路OA、OB,在交叉⼝附近有两块宣传牌C、D,学校准备在这⾥安装⼀盏路灯,要求灯柱的位置P离两块宣传牌⼀样远,并且到两条路的距离也⼀样远,请你⽤尺规作出灯柱的位置点P。
八年级奥数全等三角形测试题及答案
【导语】经过翻转、平移后,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形叫做全等三⾓形,⽽该两个三⾓形的三条边及三个⾓都对应相等。
全等三⾓形指两个全等的三⾓形,它们的三条边及三个⾓都对应相等。
全等三⾓形是⼏何中全等之⼀。
根据全等转换,两个全等三⾓形经过平移、旋转、翻折后,仍旧全等。
正常来说,验证两个全等三⾓形⼀般⽤边边边(SSS)、边⾓边(SAS)、⾓边⾓(ASA)、⾓⾓边(AAS)、和直⾓三⾓形的斜边,直⾓边(HL)来判定。
下⾯是为⼤家带来的⼋年级奥数全等三⾓形测试题及答案,欢迎⼤家阅读。
⼀、选择题:1.△ABD≌△CDB,下⾯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BD和△CDB的⾯积相等 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C.∠A+∠ABD=∠C+∠CBD D.AD∥BC,且AD=BC2.△ABC≌△DEF,AB=2,AC=4,若△DEF的周长为偶数,则EF的取值为()A.3 B.4 C.5 D.3或4或53.亮亮书上的三⾓形被墨迹污染了⼀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个与书上完全⼀样的三⾓形,那么这两个三⾓形完全⼀样的依据是()A.SSS B.SAS C.AAS D.ASA4.已知△ABC的三个元素,则甲、⼄、丙三个三⾓形中,和△ABC全等的图形是()A.甲和⼄ B.⼄和丙 C.只有⼄ D.只有丙5.△ABD≌△CDB,下⾯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ABD和△CDB的⾯积相等 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C.∠A+∠ABD=∠C+∠CBD D.AD∥BC,且AD=BC6.在△ABC和△A′B′C′中,AB=A′B′,∠A=∠A′,若证△ABC≌△A′B′C′还要从下列条件中补选⼀个,错误的选法是()A.∠B=∠B′ B.∠C=∠C′ C.BC=B′C′ D.AC=A′C′7.在△ABC中,∠B=∠C,与△ABC全等的三⾓形有⼀个⾓是100°,那么△ABC中与这个⾓对应的⾓是()A.∠A B.∠B C.∠C D.∠D8.如图,ΔABC≌ΔADE,AB=AD, AC=AE,∠B=28o,∠E=95o,∠EAB=20o,则∠BAD为()A.77o B.57o C.55o D.75o9.如下图,已知△ABE≌△ACD,∠1=∠2,∠B=∠C,不正确的等式是()A.AB=AC B.∠BAE=∠CAD C.BE=DC D.AD=DE10.如图所⽰,已知AC=CD,∠B=∠E=90°,AC⊥CD,则不正确的结论是( )A.∠A与∠D互为余⾓ B.∠A=∠2 C.△ABC≌△CED D.∠1=∠211.如图,已知AB=AD,那么添加下列⼀个条件后,仍⽆法判定△ABC≌△ADC的是( )A.CB=CD B.∠BAC=∠DAC C.∠BCA=∠DCA D.∠B=∠D=90°12.在连接A地与B地的线段上有四个不同的点D、G、K、Q,下列四幅图中的实线分别表⽰某⼈从A地到B地的不同⾏进路线(箭头表⽰⾏进的⽅向),则路程最长的⾏进路线图是()⼆、填空题:13.如图,△ABC≌△DEF,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写出x=________14.如图,△DAF≌△DBE,如果DF=7 cm,AD=15 cm,则AE= cm.15.如图,点F、C在线段BE 上,且∠1=∠2,BC=EF,若要使△ABC≌△DEF,则还需补充⼀个条件,依据是.16.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三⾓形的三条内⾓平分线是交于⼀点的.如图,P是△ABC的内⾓平分线的交点,已知P点到AB边的距离为1,△ABC的周长为10,则△ABC的⾯积为 .17.如图所⽰,某同学把⼀块三⾓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块完全⼀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去玻璃店.18..如图,O是△ABC内⼀点,且O到三边AB、BC、CA的距离OF=OD=OE,若∠BAC=70°,∠BOC= .三、解答题:19.如图,点B、F、C、E在⼀条直线上,FB=CE,AB∥ED,AC∥FD,求证:AC=DF.20.已知:如图,AB∥CD,AD∥BC,求证:AB=CD,AD=BC.21.如图,AB=DE,AC=DF,BE=CF.求证:AB∥DE.22.如图,在△ABC中,D是AB上⼀点,DF交AC于点E,DE=FE,AE=CE,AB与CF有什么位置关系?证明你的结论.23.(1)如图1,△ABC中,作∠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EF∥BC分别交AB、AC于E、F.①求证:OE=BE;②若△ABC 的周长是25,BC=9,试求出△AEF的周长;(2)如图2,若∠ABC的平分线与∠ACB外⾓∠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连接AP,试探求∠BAC 与∠PAC的数量关系式. 24.问题背景: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AD,∠BAD=120°,∠B=∠ADC=9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60°.探究图中线段BE,EF,FD之间的数量关系.⼩王同学探究此问题的⽅法是,延长FD到点G.使DG=BE.连结AG,先证明△ABE≌△ADG,再证明△AEF≌△AGF,可得出结论,他的结论应是 EF=BE+DF ;探索延伸:如图2,若在四边形ABCD中,AB=AD,∠B+∠D=180°.E,F分别是BC,CD上的点,且∠EAF= ∠BAD,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并说明理由;实际应⽤:如图3,在某次军事演习中,舰艇甲在指挥中⼼(O处)北偏西30°的A处,舰艇⼄在指挥中⼼南偏东70°的B处,并且两舰艇到指挥中⼼的距离相等,接到⾏动指令后,舰艇甲向正东⽅向以60海⾥/⼩时的速度前进,舰艇⼄沿北偏东50°的⽅向以80海⾥/⼩时的速度前进.1.5⼩时后,指挥中⼼观测到甲、⼄两舰艇分别到达E,F处,且两舰艇之间的夹⾓为70°,试求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参考答案1.答案为:C2.答案为:B3.答案为:D4.答案为:B5.答案为:C6.答案为:C7.答案为:A8.答案为:A9.答案为:D10.答案为:D.11.答案为:C.12.解:A.延长AC、BE交于S,∵∠CAB=∠EDB=45°,∴AS∥ED,则SC∥DE.同理SE∥CD,∴四边形SCDE是平⾏四边形,∴SE=CD,DE=CS,即⾛的路线长是:AC+CD+DE+EB=AC+CS+SE+EB=AS+BS;B、延长AF、BH交于S1,作FK∥GH与BH的延长线交于点K,∵∠SAB=∠S1AB=45°,∠SBA=∠S1BA=70°,AB=AB,∴△SAB≌△S1AB,∴AS=AS1,BS=BS1,∵∠FGH=180°﹣70°﹣43°=67°=∠GHB,∴FG∥KH,∵FK∥GH,∴四边形FGHK是平⾏四边形,∴FK=GH,FG=KH,∴AF+FG+GH+HB=AF+FK+KH+HB,∵FS1+S1K>FK,∴AS+BS>AF+FK+KH+HB,即AC+CD+DE+EB>AF+FG+GH+HB,13.答案为:2014.答案为:8;15.答案为:AC=DF,SAS.16.答案为:5;17.答案为:③.18.答案为:125°.19.证明:∵FB=CE,∴FB+FC=CE+FC,∴BC=EF,∵AB∥ED,AC∥FD,∴∠B=∠E,∠ACB=∠DFE,∵在△ABC和△DEF中,,∴△ABC≌△DEF(ASA),∴AC=DF.20.解:如图,∵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四边形,∴AB=CD,AD=BC.21.证明:∵BE=CF,∴BE+EC=CF+EC,∴BC=EF,在△ABC和△DEF中,,∴△ABC≌△DEF(SSS),∴∠B=∠DEF,∴AB∥DE.22.解:AB∥CF.证明如下:∵∠AED与∠CEF是对顶⾓,∴∠AED=∠CEF,在△ADE和△CFE中,∵DE=FE,∠AED=∠CEF,AE=CE,∴△ADE≌△CFE.∴∠A=∠FCE.∴AB∥CF.23.(1)∵BO平分∠ABC,∴∠EBO=∠OBC,∵EF∥BC,∴∠EDB=∠OBC,∴∠EOB=∠EBO,∴OE=BE(2)△AEF的周长=AE+AF+EF=AE+AF+EB+FC=AB+AC=25-9=16(3)延长BA,证明P点在∠BAC外⾓的⾓平分线上(11分),从⽽得到2∠PAC+∠BAC=180°24.解:问题背景:EF=BE+DF;探索延伸:EF=BE+DF仍然成⽴.证明如下:如图,延长FD到G,使DG=BE,连接AG,∵∠B+∠ADC=180°,∠ADC+∠ADG=180°,∴∠B=∠ADG,在△ABE和△ADG中,,∴△ABE≌△ADG(SAS),∴AE=AG,∠BAE=∠DAG,∵∠EAF= ∠BAD,∴∠GAF=∠DAG+∠DAF=∠BAE+∠DAF=∠BAD﹣∠EAF=∠EAF,∴∠EAF=∠GAF,在△AEF和△GAF中,,∴△AEF≌△GAF(SAS),∴EF=FG,∵FG=DG+DF=BE+DF,∴EF=BE+DF;实际应⽤:如图,连接EF,延长AE、BF相交于点C,∵∠AOB=30°+90°+(90°﹣70°)=140°,∠EOF=70°,∴∠EOF= ∠AOB,⼜∵OA=OB,∠OAC+∠OBC=(90°﹣30°)+(70°+50°)=180°,∴符合探索延伸中的条件,∴结论EF=AE+BF成⽴,即EF=1.5×(60+80)=210海⾥.答:此时两舰艇之间的距离是210海⾥.。
数学奥数题及答案
数学奥数题及答案数学奥数是指高难度的数学题目,能够考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储备和运算速度。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数学奥数题目也是常见的考试题型之一,为此,本文将介绍几道经典的数学奥数题及其答案,供大家参考。
题目1:有6条线段,每条线段的长度分别为3、5、7、8、9、10,试用它们拼成一个三角形。
答案:任意三条线段之和大于第四条线段,则这三条线段能够构成一个三角形。
将长度为3、5、7的线段拼接成一个小三角形,长度分别为8、9、10的线段与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即可得到一个三角形。
题目2:有一个长方形,长为12,宽为3,面积为36。
如果将宽增加1,长减少1,则长方形的面积增加多少?答案:原长方形的长为12,宽为3,面积为36,增加后的长方形的长为11,宽为4,面积为44。
面积的增加量为44-36=8。
题目3:有一桶油和三个桶,容积分别为3、5、8升,如何用这几个桶精准量出1升的油?答案:1.先用8升桶装满油,分别倒入3升桶和5升桶中,最后8升桶中还剩下3升油。
2.把3升桶中的油倒掉,再将8升桶中的剩余3升油倒入3升桶中。
3.再次用8升桶装满油,分别倒入3升桶和5升桶中,此时3升桶中已有3升油,将5升桶中的油倒入3升桶中,此时3升桶中总共有4升油。
4.将3升桶中的油倒掉,再将8升桶中的剩余3升油倒入3升桶中,此时3升桶中有3升油,8升桶中还剩余2升油。
5.最后将3升桶中的油倒入5升桶中,再用8升桶将5升桶装满油,此时8升桶中恰好有1升油。
题目4:一个人每天步行16公里,第1、3、5天打猎回到原点,第2、4、6天又各步行16公里,问第7天这个人离原点多少公里?答案:这个人第1、3、5天经过原点时走过的路程与他离原点的距离保持一致,第2、4、6天经过原点时走过的路程使他距离原点每次增加16公里。
因此,第7天他离原点的距离为16公里。
题目5:有4个长度相等的水管,如何将它们连成一条全长相等的水管?答案:将两个水管竖立,另外两个水管横放在两个竖放的水管上,再将四个水管用细铁丝绑好,组成一条全长相等的水管。
三角形奥数题
三角形奥数题5.如图,△ABC中,DE∥BC,已知S△OBC=n2,S△=mn(n>m),其中O为BE和CD的交点,求S BCED BOD和S ADE 。
6.如图,D为等边△ABC的边BC上一点。
已知BD=1,CD=2,CH⊥AD于点H,连结BH。
试证:∠BHD=60°。
7.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60,E、F分别是AB、BC的中点,AF与DE、DB分别交于G、H,求四边形EBHG的面积。
8.如图,在等边△ABC的BC边上有一点D,BD : DC=1 : 2,作CH⊥AD,H为垂足,连结BH,求证:△ADB∽△BDH。
9.如图,△ABC中,BC=2AC,D、E分别是BC、AB上的点,且∠1=∠2=∠3。
如果△ABC、△EBD、△ADC的周长为m、m1、m2,求12m mm的值。
10.如图,在直线l的同侧有三个相邻的等边三角形△ABC、△ADE、△AFG,且G、A、B都在直线l上,设这三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 、b 、c ,连结GD 交AE 于N ,连BN 交AC 于L ,求AL 的长。
11.如图,△PQR 与△P'Q'R'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六边形ABCDEF 的边长分别记为AB=a 1,BC=b 1,CD=a 2,DE=b 2,EF=a 3,FA=b 3,求证:a 12+a 12+a 12=b 12+b 12+b 1212.如图,设P 、Q 是线段BC上的两定点,且BP=CQ ,A 为BC 外一动点,当A 运动到使∠BAP=∠CAQ 时,△ABC是什么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
13.如图,△ABC的面积是其内接矩形△QRS面积的三倍,并且边BC与高AD的值是有理数,问矩形PQRS周长的值在什么情况下是有理数?在什么情况下是无理数?14.如图,在△ABC 中,∠BAC=60°,∠ACB=45°⑴求这个三角形三边之比AB : BC :AC ;⑵设P 为△ABC 内一点,且PA=62+,PB=326,PC=3226,求∠APB 、∠BPC 、∠CPA 。
七八年级三角形的奥数题及其答案
《三角形综合》例题1:AD,EF,BC相交于O点,且AO=OD,BO=OC,EO=OF.求证:△AEB≌△DFC例题2:P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任一点,PF⊥DC,PE⊥BC.求证:AP⊥EF.例题3:△ABC的高AD与BE相交于H,且BH=AC.求证:∠BCH=∠ABC.例题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PAQ=45°.求证:PQ=PB+DQ.例题5:过△ABC的顶点A分别作两底角∠B和∠C的角平分线的垂线,AD⊥BD于D,AE⊥CE 于E.求证:ED∥BC.2,PC=4,求ΔABC的边例题6: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部的一点,PA=2,PB=3长.例题7:如图( l ) ,凸四边形 ABCD ,如果点P满足∠APD =∠APB =α。
且∠B P C =∠CPD =β,则称点P为四边形 ABCD的一个半等角点.( l )在图( 3 )正方形 ABCD 内画一个半等角点P,且满足α≠β。
( 2 )在图( 4 )四边形 ABCD 中画出一个半等角点P,保留画图痕迹(不需写出画法) . ( 3 )若四边形 ABCD 有两个半等角点P1、P2(如图( 2 ) ) ,证明线段P1 P2上任一点也是它的半等角点。
例题8:已知:点O到△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OB=OC。
(1)如图1,若点O在BC上,求证:AB=AC;(2)如图2,若点O在△ABC的内部,求证:AB=AC;(3)若点O在△ABC的外部,AB=AC成立吗?请画图表示。
练习试题:1.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EF BC ∥交AB于E ,交AC 于F ,过点O 作OD AC ⊥于D .下列四个结论:1902BOC A ∠=∠①°+;②以E 为圆心、BE 为半径的圆与以F 为圆心、CF 为半径的圆外切; ③设OD m AE AF n =+=,,则AEF S mn =△; ④EF 不能成为ABC △的中位线.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2.如图1,AB 、CD 是两条线段,M 是AB 的中点,DMC S ∆、DAC S ∆和DBC S ∆分别表示△DNC 、△DAC 、△DBC 的面积。
数学奥数几何竞赛试题及答案
数学奥数几何竞赛试题及答案试题一:题目:在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是斜边,BC=6厘米,AC=8厘米。
求三角形ABC的面积。
答案:根据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面积S = (底× 高) / 2。
这里,底BC=6厘米,高AC=8厘米。
所以,S = (6 × 8) / 2 = 48 / 2 = 24平方厘米。
试题二:题目:一个圆的半径为5厘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圆的周长公式为C = 2πr,其中r是圆的半径。
将半径r=5厘米代入公式,得C = 2 × π ×5 = 10π ≈ 31.4厘米。
圆的面积公式为A = πr²,将半径r=5厘米代入公式,得A = π × 5² = 25π ≈ 78.5平方厘米。
试题三:题目:一个正六边形的边长为a厘米,求这个正六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答案:正六边形的周长等于6倍边长,所以周长P = 6a厘米。
正六边形可以被划分为6个等边三角形,每个等边三角形的面积为(√3/4)a²。
所以,正六边形的面积A = 6 × (√3/4)a² = (3√3/2)a²平方厘米。
试题四:题目:在一个长方体中,如果长、宽、高分别为l、w、h,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答案:长方体的表面积A = 2(lw + lh + wh)。
长方体的体积V = lwh。
试题五:题目: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如果底边长度为10厘米,两腰的长度相等,且底角为45°,求两腰的长度。
答案:由于底角为45°,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中,两腰相等,且是底边的√2倍。
所以,两腰的长度为10 × √2 ≈ 14.14厘米。
结束语:以上是本次数学奥数几何竞赛的试题及答案,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并在竞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七-八年级三角形的奥数题及其答案复习课程
七-八年级三角形的奥数题及其答案《三角形综合》例题1:AD,EF,BC相交于O点,且AO=OD,BO=OC,EO=OF.求证:△AEB ≌△DFC例题2:P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任一点,PF⊥DC,PE⊥BC.求证:AP⊥EF.例题3:△ABC的高AD与BE相交于H,且BH=AC.求证:∠BCH=∠ABC.例题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PAQ=45°.求证:PQ=PB+DQ.例题5:过△ABC的顶点A分别作两底角∠B和∠C的角平分线的垂线,AD⊥BD 于D,AE⊥CE于E.求证:ED∥BC.例题6: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部的一点,PA=2,PB=32,PC=4,求ΔABC的边长.例题7:如图( l ) ,凸四边形 ABCD ,如果点P满足∠APD =∠APB =α。
且∠B P C =∠CPD =β,则称点P为四边形 ABCD的一个半等角点.( l )在图( 3 )正方形 ABCD 内画一个半等角点P,且满足α≠β。
( 2 )在图( 4 )四边形 ABCD 中画出一个半等角点P,保留画图痕迹(不需写出画法) .( 3 )若四边形 ABCD 有两个半等角点P1、P2(如图( 2 ) ) ,证明线段P1P2上任一点也是它的半等角点。
例题8:已知:点O到△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OB=OC。
(1)如图1,若点O在BC上,求证:AB=AC;(2)如图2,若点O在△ABC的内部,求证:AB=AC;(3)若点O在△ABC的外部,AB=AC成立吗?请画图表示。
练习试题:1.如图,在ABC△中,ABC∠和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过点O作EF BC∥交AB于E,交AC于F,过点O作OD AC⊥于D.下列四个结论:1902BOC A∠=∠①°+;②以E为圆心、BE为半径的圆与以F为圆心、CF为半径的圆外切;③设OD m AE AF n=+=,,则AEFS mn=△;④EF不能成为ABC△的中位线.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2.如图1,AB、CD是两条线段,M是AB的中点,DMCS∆、DACS∆和DBCS∆分别表示△DNC、△DAC、△DBC的面积。
初二奥数答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如图,已知△ABC中,AB=AC,∠A=36°;BD平分∠ABC交AC于点D,点E是边AC上的一点,且满足ED=EA;过点D作DF∥CB交AB于点F,则图中等腰三角形的个数为()A.6个 B.7个 C.8个 D.9个【分析】由已知条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求得各个角的度数,然后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AB=AC,ED=EA,∠A=36°,∴∠ABC=∠C=72°,∠ADE=36°,△ABC是等腰三角形,△ADE是等腰三角形,∵BD平分∠ABC,∴∠CBD=∠DBA=36°=∠A,∴∠CDB=72°,DB=DA,即△ABD是等腰三角形,∴∠C=∠CDB,∴BC=BD,即△BCD是等腰三角形,∵DF∥BC,∴∠AFD=∠ADF=∠C=72°,∠BDF=∠DBC=∠DBF=36°,∴AF=AD,即△ADF是等腰三角形,BF=DF,即△BDF是等腰三角形,∵∠FED=∠A+∠ADE=72°=∠AFD,∴BE=BD,即△BDE是等腰三角形,∵∠FED=∠EFD=72°,∴DF=DE,即△DEF是等腰三角形,故图中等腰三角形有8个,故选:C.2.如图,N,C,A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在△ABC中,∠A:∠ABC:∠ACB=3:5:10,又△MNC≌△ABC,则∠BCM:∠BCN等于()A.1:2 B.1:3 C.2:3 D.1:4【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三角的比,求出三角的度数,再进一步根据各角之间的关系求出∠BCM、∠BCN的度数可求出结果.【解答】解:在△ABC中,∠A:∠ABC:∠ACB=3:5:10设∠A=3x°,则∠ABC=5x°,∠ACB=10x°3x+5x+10x=180解得x=10则∠A=30°,∠ABC=50°,∠ACB=100°∴∠BCN=180°﹣100°=80°又△MNC≌△ABC∴∠ACB=∠MCN=100°∴∠BCM=∠NCM﹣∠BCN=100°﹣80°=20°∴∠BCM:∠BCN=20°:80°=1:4故选:D.3.已知如图等腰△ABC,AB=AC,∠BAC=120°,AD⊥BC于点D,点P是BA 延长线上一点,点O是线段AD上一点,OP=OC,下面的结论:①∠APO+∠DCO=30°;②∠APO=∠DCO;③△OPC是等边三角形;④AB=AO+AP.其中正确的是()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分析】①利用等边对等角,即可证得:∠APO=∠ABO,∠DCO=∠DBO,则∠APO+∠DCO=∠ABO+∠DBO=∠ABD,据此即可求解;②因为点O是线段AD上一点,所以BO不一定是∠ABD的角平分线,可作判断;③证明∠POC=60°且OP=OC,即可证得△OPC是等边三角形;④首先证明△OPA≌△CPE,则AO=CE,AC=AE+CE=AO+AP.【解答】解:①如图1,连接OB,∵AB=AC,AD⊥BC,∴BD=CD,∠BAD=∠BAC=×120°=60°,∴OB=OC,∠ABC=90°﹣∠BAD=30°∵OP=OC,∴OB=OC=OP,∴∠APO=∠ABO,∠DCO=∠DBO,∴∠APO+∠DCO=∠ABO+∠DBO=∠ABD=30°;故①正确;②由①知:∠APO=∠ABO,∠DCO=∠DBO,∵点O是线段AD上一点,∴∠ABO与∠DBO不一定相等,则∠APO与∠DCO不一定相等,故②不正确;③∵∠APC+∠DCP+∠PBC=180°,∴∠APC+∠DCP=150°,∵∠APO+∠DCO=30°,∴∠OPC+∠OCP=120°,∴∠POC=180°﹣(∠OPC+∠OCP)=60°,∵OP=OC,∴△OPC是等边三角形;故③正确;④如图2,在AC上截取AE=PA,连接PB,∵∠PAE=180°﹣∠BAC=60°,∴△APE是等边三角形,∴∠PEA=∠APE=60°,PE=PA,∴∠APO+∠OPE=60°,∵∠OPE+∠CPE=∠CPO=60°,∴∠APO=∠CPE,∵OP=CP,在△OPA和△CPE中,,∴△OPA≌△CPE(SAS),∴AO=CE,∴AC=AE+CE=AO+AP;故④正确;本题正确的结论有:①③④故选:A.4.如图所示,a,b,c分别表示△ABC的三边长,则下面与△ABC一定全等的三角形是B(填序号)【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逐个验证,做题时要找准对应边,对应角.【解答】解:A、与三角形ABC有两边相等,而夹角不一定相等,二者不一定全等;B、选项B与三角形ABC有两边及其夹边相等,二者全等;C、与三角形ABC有两边相等,但角不是夹角,二者不全等;D、与三角形ABC有两角相等,但边不对应相等,二者不全等.故答案是:B.5.从镜子中看到的这个号码,实际上是81938.【分析】利用镜面对称的性质求解.镜面对称的性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现实中的事物恰好顺序颠倒,且关于镜面对称.【解答】解:根据镜面对称的性质,题中所显示的数与83918成轴对称,所以它的实际号码是81938.故答案为:81938【点评】本题考查镜面反射的原理与性质.解决此类题应认真观察,注意技巧.6.如图,△ABC,AB=AC,∠BAC=90°,点D为BC上一点,CE⊥BC,连接AD、DE,若CE=BD,则∠ADE=45°.【分析】如图连接AE.由△ABD≌△ACE,推出AD=AE,∠BAD=∠CAE,可得∠BAC=∠DAE=90°,推出△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此即可解决问题.【解答】解:如图连接AE.∵AB=AC,∠BAC=90°,∴∠B=∠ACB=45°,∵EC⊥CB,∴∠ECB=90°,∠ACE=45°,∴∠B=∠ACE,∵AB=AC,BD=CE,∴△ABD≌△ACE,∴AD=AE,∠BAD=∠CAE,∴∠BAC=∠DAE=90°,∴△A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DE=45°.7.工人师傅常用角尺平分一个任意角,做法如下:如图,已知∠AOB是任意一个角,在边OA,OB上分别截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过角尺顶点P作射线OP,则OP是∠AOB的平分线,其理由是SSS.【分析】由作图过程可得MO=NO,NP=MP,再加上公共边PO=PO可利用SSS 定理判定△MOP≌△NOP.【解答】解:∵在边OA,OB上分别截取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M,N重合,∴OM=ON,NP=MP,∵在△ONP和△OMP中,∴△MOP≌△NOP(SSS),∴∠BOP=∠AOP,故答案为:SSS8.△ABC中,∠A=62°,O是边AB和边BC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那么∠BCO= 28°.【分析】连接OA、OB,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130°,根据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OA=OB,OA=OC,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计算即可.【解答】解:连接OA、OB,∵∠A=62°,∴∠ABC+∠ACB=118°,∵O是AB,BC垂直平分线的交点,∴OA=OB,OA=OC,∴∠OAB=∠OBA,∠OCA=∠OAC,OB=OC,∴∠OBA+∠OCA=50°,∴∠OBC+∠OCB=118°﹣62°=56°,∵OB=OC,∴∠BCO=∠CBO=28°,故答案为:28°.9.如图AB=6cm,AC=4cm,BC=5cm,AE=AC,AD是△ABC的角平分线,则△BED的周长为7cm.【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得出△AED与△ADC全等,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答即可.【解答】解:∵AD是△ABC的角平分线,∴∠EAD=∠CAD,在△AED与△ADC中,∴△AED≌△ADC(SAS),∴DE=DC,∵AB=6cm,AC=4cm,BC=5cm,∴△BED的周长=BE+DE+BD=AB﹣AE+DC+BD=AB﹣AC+BC=6﹣4+5=7cm,故答案为:7cm.10.在如图所示的3×3正方形网格中,∠1+∠2+∠3=135°.【分析】根据图形判断出∠1、∠3是全等直角三角形的两个互余的锐角,∠2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然后求解即可.【解答】解:如图,在△ABC和△EGA中,,∴△ABC≌△EGA(SAS),∴∠3=∠BAC,在Rt△ABC中,∠BAC+∠1=90°,∴∠1+∠3=90°,由图可知,△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45°,∴∠1+∠2+∠3=90°+45°=135°.故答案为:135.11.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BFE=15°,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135°.【分析】根据长方形纸条的特征﹣﹣﹣对边平行,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和翻折不变性求出∠2=∠EFG,继而求出∠GFC的度数,再减掉∠GFE即可得∠CFE 的度数.【解答】解:如图,延长AE到H,由于纸条是长方形,∴EH∥GF,∴∠1=∠EFG,根据翻折不变性得∠1=∠2,∴∠2=∠EFG,又∵∠DEF=15°,∴∠2=∠EFG=15°,∠FGD=15°+15°=30°.在梯形FCDG中,∠GFC=180°﹣30°=150°,根据翻折不变性,∠CFE=∠GFC﹣∠GFE=150°﹣15°=135°.故答案为:135°.12.如图,在△ABC中,∠C=90°,∠ABC的平分线BD交AC于点D,若DC=6,AB=12,则△ABD的面积是36.【分析】过点D作DE⊥AB于点E,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求出DE的长,再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过点D作DE⊥AB于点E,∵∠C=90°,DC=6,∴DE=DC=6,∵AB=12,=AB•DE=×12×6=36.∴S△ABD故答案为:36.【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熟知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13.如图所示,AB=AC,AD=AE,∠BAC=∠DAE,∠1=26°,∠2=32°,点B,D,E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则∠3=58°.【分析】先证明△ABD≌△ACE,得出∠2=∠ABD,再由外角得出∠3=∠1+∠2,从而得出答案.【解答】解:∵∠BAC=∠DAE,∴∠BAC﹣∠DAC=∠DAE﹣∠DAC,即∠1=∠CAE,在△ABD和△ACE中,,∴△ABD≌△ACE(SAS),∴∠ABD=∠2,∵∠3=∠1+∠ABD,∴∠3=∠1+∠2,∵∠1=26°,∠2=32°,∴∠3=26°+32°=58°,故答案为58°.14.如图,在△ABC中,∠B=∠C,BF=CD,BD=CE,∠FDE=α,则∠B=α(填“>”“﹦”或“<”).【分析】利用SAS得到三角形BDF与三角形CED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BFD=∠CDE,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等式的性质得到关于α的关系式,即可表示出∠B.【解答】解:在△BDF和△CED中,,∴△BDF≌△CED(SAS),∴∠BFD=∠CDE,∴∠EDF=180°﹣∠CDE﹣∠BDF=180°﹣∠BFD﹣∠BDF=∠B=α.故答案为:=.15.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的垂直平分线与另一腰所在直线的夹角为50°,则此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40°或140°.【分析】由题意可知其为锐角等腰三角形或钝角等腰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应分开来讨论.【解答】解:当为锐角时,如图∵∠ADE=50°,∠AED=90°,∴∠A=40°当为钝角时,如图∠ADE=50°,∠DAE=40°,∴顶角∠BAC=180°﹣40°=140°,故答案为40°或140°.16.如图,CA=CB,CD=CE,∠ACB=∠DCE=40°,AD、BE交于点H,连接CH,则∠CHE=70°.【分析】先判断出△ACD≌△BCE,再判断出△ACM≌△BCN即可得到CH平分∠AHE,即可得出结论.【解答】解:如图,∵∠ACB=∠DCE,∴∠ACD=∠BCE,在△ACD和△BCE中,∴△ACD≌△BCE(SAS);过点C作CM⊥AD于M,CN⊥BE于N,∵△ACD≌△BCE,∴∠CAM=∠CBN,在△ACM和△BCN中,∴△ACM≌△BCN,∴CM=CN,∴CH平分∠AHE;∵△ACD≌△BCE,∴∠CAD=∠CBE,∵∠AMC=∠AMC,∴∠AHB=∠ACB=40°,∴∠AHE=180°﹣40°=140°,∴∠CHE=∠AHE=×140°=70°,故答案为:70°.17.如图,△ABE≌△ADC≌△ABC,若:∠1=130°,则∠α的度数为100°.【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可得∠BAE=∠1,∠ACB=∠E,然后根据周角等于360°求出∠2,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α=∠2,从而得解.【解答】解:∵△ABE≌△ADC≌△ABC,∴∠BAE=∠1=130°,∠ACB=∠E,∴∠2=360°﹣∠1﹣∠BAE=360°﹣130°﹣130°=100°,∴∠DFE=180°﹣∠α﹣∠E,∠AFC=180°﹣∠2﹣∠ACD,∵∠DFE=∠AFC(对顶角相等),∴180°﹣∠α﹣∠E=180°﹣∠2﹣∠ACD,∴∠α=∠2=100°.故答案为:100°.18.如图,已知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 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B′处,DB′,EB′分别交AC于点F,G.若∠ADF=80°,则∠DEG的度数为70.【分析】由折叠的性质得到∠BDE=∠B′DE,根据∠ADF的度数,利用平角定义求出∠BDE的度数,再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的度数,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BED的度数,进而解答即可.【解答】解:由折叠的性质得到∠BDE=∠B′DE,∵∠ADF=80°,∠ADF+∠BDE+∠B′DE=180°,∴∠BDE=∠B′DE=50°,∵△ABC为等边三角形,∴∠B=60°,则∠BED=180°﹣(50°+60°)=70°.∴∠DEG=70°,故答案为:70°19.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C=90°,D为AC边上中点,过D点作DE⊥DF,交AB于E,交BC于F,若S四边形BFDE=9,则AB的长为6.【分析】连接BD,根据的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BED≌△CFD就可以得出△BED的面积=△CFD的面积,利用面积关系解答即可.【解答】解:连接BD.∵D是AC中点,∴∠ABD=∠CBD=45°,BD=AD=CD,BD⊥AC∵∠EDB+∠FDB=90°,∠FDB+∠CDF=90°,∴∠EDB=∠CDF,在△BED和△CFD中,,∴△BED≌△CFD(ASA),∴△BED的面积=△CFD的面积,∵S=△BED的面积+△BDF的面积=△CFD的面积+△BDF的面积=△四边形BFDEABC的面积=9,∴△ABC的面积=18,∴AB=6,故答案为:6.【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考查了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的性质,本题中连接BD是解题的关键.20.如图,点P为定角∠AOB的平分线上的一个定点,且∠MPN与∠AOB互补,若∠MPN在绕点P旋转的过程中,其两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M、N 两点,则以下结论:(1)PM=PN恒成立;(2)OM+ON的值不变;(3)四边(3).形PMON的面积不变;(4)MN的长不变,其中正确的序号为(1)(2)【分析】如图作PE⊥OA于E,PF⊥OB于F.只要证明Rt△POE≌Rt△POF,△PEM≌△PFN,即可一一判断.【解答】解:如图作PE⊥OA于E,PF⊥OB于F.∵∠PEO=∠PFO=90°,∴∠EPF+∠AOB=180°,∵∠MPN+∠AOB=180°,∴∠EPF=∠MPN,∴∠EPM=∠FPN,∵OP平分∠AOB,PE⊥OA于E,PF⊥OB于F,∴PE=PF,在Rt△POE和Rt△POF中,,∴Rt△POE≌Rt△POF,∴OE=OF,在△PEM和△PFN中,,∴△PEM≌△PFN,∴EM=NF,PM=PN,故(1)正确,=S△PNF,∴S△PEM=S四边形PEOF=定值,故(3)正确,∴S四边形PMON∵OM+ON=OE+ME+OF﹣NF=2OE=定值,故(2)正确,∵M,N的位置变化,∴MN的长度是变化的,故(4)错误,故答案为:(1)(2)(3)【点评】本题考查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四边形的面积等知识,解题的关键是学会添加常用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属于中考常考题型.21.已知,如图△ABC中,AB=6,AC=4,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1<AD <5.【分析】延长AD到E,使AD=DE,连接BE,证△ADC≌△EDB,推出AC=BE=8,在△ABE中,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AB﹣BE<AE<AB+BE,代入求出即可.【解答】解:延长AD到E,使AD=DE,连接BE,∵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在△ADC和△EDB中,,∴△ADC≌△EDB(SAS),∴AC=BE=4,在△ABE中,AB﹣BE<AE<AB+BE,∴6﹣4<2AD<6+4,∴1<AD<5,故答案为:1<AD<5.【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定理的应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运用“中线倍长法”.22.在△ABC中,∠B=36°,若过点A的直线能把三角形划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那么△ABC最大的内角是72°,90°,108°,126°.【分析】分为以下情况:①当最大角是72°时,如图∠A=36°,AD=BD=BC;②当最大角是90°时,如图∠B=36°,AD=AC,CD=BD;③当最大角是108°时,如图∠B=36°,BD=AB,AD=DC;④当最大角是132°时,如图∠ABC=36°,AD=BD,CD=BC,⑤当最大角是∠A=126°,∠B=36°,AD=AB=CD.【解答】解:当36度的角是所在的小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时:①另一个三角形的腰是36°角所在三角形的腰时:∠A=36°,AD=BD=BC,则最大角是72°;,2)另一个三角形的腰是36°角所在三角形的底边时:有两种情况:①∠B=36°,AD=AC,CD=BD,当最大角是90°;②当最大角是108°时,如图∠B=36°,BD=AB,AD=DC,当最大角是∠A=126°,∠B=36°,AD=AB=CD(如图),故答案为:72°,90°,108°,126°.【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找出所有的情况是解此题的关键,题型较好,能锻炼学生的能力.三.解答题(共5小题)23.如图,在△ABC中,∠BAC=90°,BE平分∠ABC,AM⊥BC于点M,交BE于点G,AD平分∠MAC,交BC于点D,交BE于点F.(1)判断直线BE与线段AD之间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若∠C=30°,图中是否存在等边三角形?若存在,请写出来并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余角的性质即可得到∠5=∠C;由AD平分∠MAC,得到∠3=∠4,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BAD=∠ADB,推出△BAD是等腰三角形,于是得到结论.(2)根据∠5=∠C=30°,AM⊥BC,可得∠ABD=60°,∠CAM=60°,进而得到∠ADB=∠3+∠C=60°,∠BAD=60°,依据∠ABD=∠BDA=∠BAD,可得△ABD是等边三角形.【解答】解:(1)BE垂直平分AD,理由:∵AM⊥BC,∴∠ABC+∠5=90°,∵∠BAC=90°,∴∠ABC+∠C=90°,∴∠5=∠C;∵AD平分∠MAC,∴∠3=∠4,∵∠BAD=∠5+∠3,∠ADB=∠C+∠4,∠5=∠C,∴∠BAD=∠ADB,∴△BAD是等腰三角形,又∵∠1=∠2,∴BE垂直平分AD.(2)△ABD是等边三角形.理由:∵∠5=∠C=30°,AM⊥BC,∴∠ABD=60°,∵∠BAC=90°,∴∠CAM=60°,∵AD平分∠CAM,∴∠4=∠CAM=30°,∴∠ADB=∠3+∠C=60°,∴∠BAD=60°,∴∠ABD=∠BDA=∠BAD,∴△ABD是等边三角形.24.如图,△ABC中,∠ABC=∠ACB,点D在BC所在的直线上,点E在射线AC上,且AD=AE,连接DE.(1)如图①,若∠B=∠C=35°,∠BAD=80°,求∠CDE的度数;(2)如图②,若∠ABC=∠ACB=75°,∠CDE=18°,求∠BAD的度数;(3)当点D在直线BC上(不与点B、C重合)运动时,试探究∠BAD与∠CD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BAC=110°,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2)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得到∠E=75°﹣18°=57°,于是得到结论;(3)设∠ABC=∠ACB=y°,∠ADE=∠AED=x°,∠CDE=α,∠BAD=β①如图1,当点D在点B的左侧时,∠ADC=x°﹣α②如图2,当点D在线段BC上时,∠ADC=y°+α③如图3,当点D在点C右侧时,∠ADC=y°﹣α,根据题意列方程组即可得到结论.【解答】解:(1)∵∠B=∠C=35°,∴∠BAC=110°,∵∠BAD=80°,∴∠DAE=30°,∴∠ADE=∠AED=75°,∴∠CDE=180°﹣35°﹣30°﹣75°=40°;(2)∵∠ACB=75°,∠CDE=18°,∴∠E=75°﹣18°=57°,∴∠ADE=∠AED=57°,∴∠ADC=39°,∵∠ABC=∠ADB+∠DAB=75°,∴∠BAD=36°;(3)设∠ABC=∠ACB=y°,∠ADE=∠AED=x°,∠CDE=α,∠BAD=β①如图1,当点D在点B的左侧时,∠ADC=x°﹣α,∴,(1)﹣(2)得2α﹣β=0,∴2α=β;②如图2,当点D在线段BC上时,∠ADC=y°+α,∴,(2)﹣(1)得α=β﹣α,∴2α=β;③如图3,当点D在点C右侧时,∠ADC=y°﹣α,∴,(2)﹣(1)得2α﹣β=0,∴2α=β.综上所述,∠BAD与∠CDE的数量关系是2∠CDE=∠BAD.25.如图,在△ABC中,∠ABC=45°,点P为边BC上的一点,BC=3BP,且∠PAB=15°点C关于直线PA的对称点为D,连接BD,又△APC的PC边上的高为AH(1)求∠BPD的大小;(2)判断直线BD,AH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3)证明:∠BAP=∠CAH.【分析】(1)根据点C关于直线PA的对称点为D,即可得到△ADP≌△ACP,进而得出∠APC=∠APD=60°,即可得到∠BPD=180°﹣120°=60°;(2)先取PD中点E,连接BE,则△BEP为等边三角形,△BCDE为等腰三角形,进而得到∠DBP=90°,即BD⊥BC.再根据△APC的PC边上的高为AH,可得AH⊥BC,进而得出BD∥AH;(3)过点A作BD、DP的垂线,垂足分别为G、F.根据∠GBA=∠CBA=45°,可得点A在∠GBC的平分线上,进而得到点A在∠GDP的平分线上.再根据∠GDP=150°,即可得到∠C=∠ADP=75°,进而得到Rt△ACH中,∠CAH=15°,即可得出∠BAP=∠CAH.【解答】解:(1)∵∠PAB=15°,∠ABC=45°,∴∠APC=15°+45°=60°,∵点C关于直线PA的对称点为D,∴PD=PC,AD=AC,∴△ADP≌△ACP,∴∠APC=∠APD=60°,∴∠BPD=180°﹣120°=60°;(2)直线BD,AH平行.理由:∵BC=3BP,∴BP=PC=PD,如图,取PD中点E,连接BE,则△BEP为等边三角形,△BCDE为等腰三角形,∴∠BEP=60°,∴∠BDE=∠BEP=30°,∴∠DBP=90°,即BD⊥BC.又∵△APC的PC边上的高为AH,∴AH⊥BC,∴BD∥AH;(3)如图,过点A作BD、DP的垂线,垂足分别为G、F.∵∠APC=∠APD,即点A在∠DPC的平分线上,∴AH=AF.∵∠CBD=90°,∠ABC=45°,∴∠GBA=∠CBA=45°,即点A在∠GBC的平分线上,∴AG=AE,∴AG=AF,∴点A在∠GDP的平分线上.又∵∠BDP=30°,∴∠GDP=150°,∴∠ADP=×150°=75°,∴∠C=∠ADP=75°,∴Rt△ACH中,∠CAH=15°,∴∠BAP=∠CAH.【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及轴对称的性质的运用,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构造全等三角形,然后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决问题.26.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直线a∥AB,D为直线BC上一点,∠ADE交直线a于点E,且∠ADE=60°.(1)若D在BC上(如图1)求证CD+CE=CA;(2)若D在CB延长线上,CD、CE、CA存在怎样数量关系,给出你的结论并证明.【分析】(1)实际上也就是求两条线段相等,在AC上取一点F,使CF=CD,然后求证△ADF≌△EDC即可.(2)归根究底仍是求两条线段的问题,通过求证全等,最终得出几条边之间的关系.【解答】(1)证明:在AC上取点F,使CF=CD,连接DF.∵∠ACB=60°,∴△DCF为等边三角形.∴∠3+∠4=∠4+∠5=60°.∴∠3=∠5.∵∠1+∠ADE=∠2+∠ACE,∴∠1=∠2.在△ADF和△EDC中,,∴△ADF≌△EDC(AAS).∴CE=AF.∴CD+CE=CF+AF=CA.(2)解:CD、CE、CA满足CE+CA=CD;证明:在CA延长线上取CF=CD,连接DF.∵△ABC为等边三角形,∴∠ACD=60°,∵CF=CD,∴△FCD为等边三角形.∵∠1+∠2=60°,∵∠ADE=∠2+∠3=60°,∴∠1=∠3.在△DFA和△DCE中,∴△DFA≌△DCE(ASA).∴AF=CE.∴CE+CA=FA+CA=CF=CD.注:证法(二)以CD为边向下作等边三角形,可证.证法(三)过点D分别向CA、CE作垂线,也可证.【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及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围绕结论寻找全等三角形,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线段相等,证得三角形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7.如图1,在等边△ABC中,线段AM为BC边上的中线,动点D在直线AM(点D与点A重合除外)上时,以CD为一边且在CD的下方作等边△CDE,连接BE.(1)判断AD与BE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2)如图2,若AB=8,点P、Q两点在直线BE上且CP=CQ=5,试求PQ的长;(3)在第(2)小题的条件下,当点D在线段AM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上时.判断PQ的长是否为定值,若是请直接写出PQ的长;若不是请简单说明理由.【分析】(1)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C=BC,CD=CE,再求出∠ACD=∠BCE,然后利用“边角边”证明△ACD和△BCE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可得证;(2)过点C作CN⊥BQ于点N,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PQ=2PN,CM⊥AD,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相等可得CN=CM,然后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PN的长度,从而得解;(3)根据(2)的结论,点C到PQ的距离等于CM的长度,是定值,所以,PQ的长是定值不变.【解答】解:(1)AD=BE.理由如下:∵△ABC,△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C=BC,CD=CE,∵∠ACD+∠BCD=∠ACB=60°,∠BCE+∠BCD=∠DCE=60°,∴∠ACD=∠BCE,在△ACD和△BCE中,∵,∴△ACD≌△BCE(SAS),∴AD=BE;(2)如图,过点C作CN⊥BQ于点N,∵CP=CQ,∴PQ=2PN,∵△ABC是等边三角形,AM是中线,∴CM⊥AD,CM=BC=×8=4,∴CN=CM=4(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CP=CQ=5,∴PN===3,∴PQ=2PN=2×3=6;(3)PQ的长为定值6.∵点D在线段AM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上时,△ACD和△BCE全等,∴对应边AD、BE上的高线对应相等,∴CN=CM=4是定值,∴PQ的长是定值.【点评】本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线相等求出点C到PQ的距离等于CM是解题的关键.。
七八年级三角形的奥数题及其答案
七八年级三角形的奥数题及其答案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三角形综合》例题1:AD,EF,BC相交于O点,且AO=OD,BO=OC,EO=OF.求证:△AEB ≌△DFC例题2:P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任一点,PF⊥DC,PE⊥BC.求证:AP⊥EF.例题3:△ABC的高AD与BE相交于H,且BH=AC.求证:∠BCH=∠ABC.例题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PAQ=45°.求证:PQ=PB+DQ.例题5:过△ABC的顶点A分别作两底角∠B和∠C的角平分线的垂线,AD⊥BD 于D,AE⊥CE于E.求证:ED∥BC.例题6: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部的一点,PA=2,PB=32,PC=4,求ΔABC的边长.例题7:如图( l ) ,凸四边形 ABCD ,如果点P满足∠APD =∠APB =α。
且∠B P C =∠CPD =β,则称点P为四边形 ABCD的一个半等角点.( l )在图( 3 )正方形 ABCD 内画一个半等角点P,且满足α≠β。
( 2 )在图( 4 )四边形 ABCD 中画出一个半等角点P,保留画图痕迹(不需写出画法) .( 3 )若四边形 ABCD 有两个半等角点P1、P2(如图( 2 ) ) ,证明线段P1P2上任一点也是它的半等角点。
例题8:已知:点O 到△ABC 的两边AB 、AC 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OB =OC 。
(1)如图1,若点O 在BC 上,求证:AB =AC ;(2)如图2,若点O 在△ABC 的内部,求证:AB =AC ;(3)若点O 在△ABC 的外部,AB =AC 成立吗请画图表示。
练习试题:1.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EF BC ∥交AB 于E ,交AC 于F ,过点O 作OD AC ⊥于D .下列四个结论:1902BOC A ∠=∠①°+; ②以E 为圆心、BE 为半径的圆与以F 为圆心、CF 为半径的圆外切; ③设OD m AE AF n =+=,,则AEF S mn =△;④EF 不能成为ABC △的中位线.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2.如图1,AB 、CD 是两条线段,M 是AB 的中点,DMC S ∆、DAC S ∆和DBC S ∆分别表示△DNC 、△DAC 、△DBC 的面积。
八年级上册数学奥数题几何
八年级上册数学奥数题几何一、题目。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 ACB = 90^∘,AC = BC = 4,点D是斜边AB的中点,点E、F分别在边AC、BC上,且DE⊥ DF。
1. 求证:DE = DF;2. 当AE = 1时,求四边形CEDF的面积。
二、解析。
1. 证明DE = DF连接CD。
因为△ 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CB = 90^∘,AC = BC = 4,点D是斜边AB的中点,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CD = AD=BD,∠ A=∠ B = 45^∘,∠ ACD=∠ BCD = 45^∘,CD⊥ AB,即∠ ADC=∠ BDC = 90^∘。
因为∠ EDF = 90^∘,所以∠ EDC+∠ CDF=∠ FDB+∠ CDF = 90^∘,则∠EDC=∠ FDB。
在△ ADE和△ BDF中,<=ft{begin{array}{l}∠ A=∠ B AD = BD ∠ ADE=∠BDFend{array}right.,所以△ ADE≅△ BDF(ASA),所以DE = DF。
2. 求四边形CEDF的面积。
因为△ ADE≅△ BDF,所以四边形CEDF的面积等于△ ACD的面积。
因为AC = BC = 4,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AB=√(AC^2)+BC^{2}=√(4^2)+4^{2} = 4√(2),则CD=(1)/(2)AB = 2√(2)。
S_△ ACD=(1)/(2)S_△ ABC,S_△ ABC=(1)/(2)× AC× BC=(1)/(2)×4×4 = 8,所以S_△ ACD=(1)/(2)×8 = 4,即四边形CEDF的面积为4。
奥数题三个啤酒瓶捆成三角形
奥数题三个啤酒瓶捆成三角形摘要:一、问题背景介绍二、奥数题解析1.三个啤酒瓶捆成三角形的原因2.数学原理与应用三、实际操作与拓展1.生活中的应用场景2.相关数学知识的延伸正文:【问题背景介绍】奥数题一直以来都以趣味性和实用性著称,这次要介绍的题目是“三个啤酒瓶能否捆成三角形”。
相信很多人在初次接触到这个问题时,都会感到困惑不解。
接下来,我们就来揭秘这个有趣的奥数题。
【奥数题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白为什么三个啤酒瓶可以捆成三角形。
在一个平面上,三个点(或物体)不共线时,它们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
同理,当我们将三个啤酒瓶摆放成一条直线时,它们就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啤酒瓶之间的距离。
那么,如何判断这三个啤酒瓶能否组成一个合法的三角形呢?这里就要用到数学中的三角不等式。
三角不等式指出,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用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边,那么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 +b > ca + c > bb +c > a回到啤酒瓶的问题,我们可以将三个啤酒瓶分别看作三个点,然后按照上述条件进行判断。
如果满足三角不等式,那么这三个啤酒瓶就可以捆成一个三角形。
【实际操作与拓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将三个啤酒瓶摆放在一个桌子上,通过调整它们的位置和间距,来满足三角不等式。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形象地理解为什么三个啤酒瓶可以捆成一个三角形。
此外,这个题目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
例如,我们可以尝试用四个、五个甚至更多的啤酒瓶来摆成一个三角形。
这时,就需要运用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如向量、坐标等来解决问题。
总之,这个有趣的奥数题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数学中的三角不等式,还启发了我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八上数学奥数题三角形
八上数学奥数题三角形摘要: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2.三角形的分类3.三角形的性质4.三角形的应用5.八上数学奥数题中的三角形问题正文:【三角形的基本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闭合图形,其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和三个内角,内角之和为180 度。
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的分类】1.不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长相等的三角形。
3.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长都相等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性质】1.稳定性: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固定,三条边长确定,不会发生形状变化。
2.内角和: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 度。
3.外角和:三角形的三个外角之和为360 度。
4.内角平分线: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平分线将相对边分成两段,这两段之比等于这两个内角的度数之比。
5.外角平分线:三角形的每个外角平分线将相对边分成两段,这两段之比等于这两个外角的度数之比。
6.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作垂线,垂足到顶点的线段称为高。
【三角形的应用】三角形在实际生活和数学问题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建筑结构、测量土地、解决几何问题等。
在数学中,三角形是许多几何概念的基础,如相似、全等、角平分线、中线等。
【八上数学奥数题中的三角形问题】八上数学奥数题中的三角形问题主要涉及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计算和应用。
例如,求解三角形的面积、周长、角度、高、中线等。
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灵活运用相关定理和公式。
初二年级奥数等腰三角形试题及答案
初二年级奥数等腰三角形试题及答案导读:本文初二年级奥数等腰三角形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A.30°B.75°C.150°D.125°2.如图,在△ABC中,AB=AC,过点A作AD∥BC,若∠1=70°,则∠BAC 的大小为(A) A.40° B.30° C.70° D.50°3.如图所示,射线BA、CA交于点A,连接BC,已知AB=AC,∠B=40°,那么x的值是80.4.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底角的度数为45°.5.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80°,则另外的两个内角的度数为80°,20°或50°,50°.6.如图,AD∥BC,点E在AB的延长线上,CB=CE,试猜想∠A与∠E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A =∠E.理由如下:∵CB=CE,∴∠E=∠CBE.∵AD∥BC,∴∠A=∠CBE.∴∠A=∠E.7.如图,在△ABC中,AB=AC,D是△ABC内一点,且BD=DC.求证:∠ABD=∠ACD.证明:∵AB =AC,∴∠ABC=∠ACB.∵BD=CD. ∴∠DBC=∠DCB.∴∠ABC-∠DBC=∠ACB-∠DCB,即∠ABD=∠ACD.知识点2 三线合一8.,在△ABC中,AB=AC,D为BC中点,∠BAD =35°,则∠C的度数为(C) A.35°B.45°C.55°D.60°9.如图,在△ABC中,AB=AC,AD平分∠BAC,BC=3 cm.则∠ADB 的度数是90°,BD的长是1.5_cm.10.如图,在△ABC中,AB=AC,AD⊥BC,垂足为点D,若∠BAC=70°,则∠BAD=35°.11.如图,在△ABC中,AB=AC,D是BC中点,DE⊥AC,垂足为E,∠BAC=50°,求∠ADE的度数.解:∵AB=AC,D 是BC的中点,∴AD平分∠BAC.∵∠BAC=50°,∴∠DAE=12∠BAC=25°.又∵DE⊥AC,∴∠AED=90°.∴∠ADE=90°-∠DAE=90°-25°=65°.12.如图,在△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E⊥AC于点E.求证:∠CBE=∠BAD.证明:∵AB=AC,∴∠ABD=∠C,又∵AD是BC边上的中线,∴AD⊥BC.∵BE⊥AC于点E,∴∠BEC=∠ADB=90°.∴∠C+∠CBE=∠ABD+∠BAD=90°.∴∠CBE=∠BAD.13.如图,在△ABC中,AB=AC,点D是BC边的中点,点E在AD上,那么下列结论不一定正确的是(D) A.AD⊥BC B.∠EBC=∠ECB C.∠ABE=∠ACE D.AE=BE 14.如图,AC∥BD,AB与CD 相交于点O,若AO=AC,∠A=48°,则∠D=66°.15.如图,在等腰△ABC中,AB=AC,∠A=36°,BD⊥AC于点D,则∠CBD =18°.16.如图,等腰△ABC中,AB=AC,∠DBC=15°,AB 的垂直平分线MN交AC于点D,则∠A的度数是50°.17.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角分别为(2x-2)°,(3x-5)°,则这个等腰三角形各角的度数为46°,67°,67°或52°,52°,76°或4°,4°,172°.18.如图,△ABC中,D为AB上一点,E为BC上一点,且AC=CD=BD=BE,∠A=50°,求∠CDE的度数.解:∵AC =CD,∴∠ADC=∠A=50°.又∵CD=BD,∴∠B=∠BCD.∵∠ADC=∠B+∠BCD,∴∠B=25°.又∵BD=BE,∴∠BDE=∠BED=77.5°.∴∠CDE=180°-∠ADC-∠BDE=180°-50°-77.5°=52.5°.19.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BD=CE.求证:AD=AE. 证明:∵AB=AC,∴∠B=∠C.又∵BD=CE,∴△ABD≌△ACE(SAS).∴AD=AE. 20.如图,在△ABC中,∠BAC=90°,AB=AC,点D在BC上,且BD=BA,点E在BC的延长线上,且CE=CA. (1)试求∠DAE的度数;(2)如果把原题中“AB=AC”的条件去掉,其余条件不变,那么∠DAE 的度数会改变吗?为什么?解:(1)∵△ABC中,∠BAC=90°,AB=AC,∴∠B=∠ACB=45°.∵BD=BA,CE=CA,∴∠BAD=(180°-45°)÷2=67.5°,∠CAE=45°÷2=22.5°.∴∠DAE=90°-∠BAD+∠CA E=45°.(2)不变.∠DAE=90°-180°-∠B2+12∠ACB=12(∠B+∠ACB)=45°,从上式可看出当AB和AC不相等时,∠B+∠ACB也是90°.∴∠DAE的度数不变.。
七-八年级三角形的奥数题及 其答案
《三角形综合》例题1:AD,EF,BC相交于O点,且AO=OD,BO=OC,EO=OF.求证:△AEB≌△DFC例题2:P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任一点,PF⊥DC,PE⊥BC.求证:AP⊥EF.例题3:△ABC的高AD与BE相交于H,且BH=AC.求证:∠BCH=∠ABC.例题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PAQ=45°.求证:PQ=PB+DQ.例题5:过△ABC的顶点A分别作两底角∠B和∠C的角平分线的垂线,AD⊥BD于D,AE⊥CE于E.求证:ED∥BC.例题6: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部的一点,PA=2,PB=,PC=4,求ΔABC的边长.例题7:如图( l ) ,凸四边形 ABCD ,如果点P满足∠APD =∠APB =α。
且∠B P C =∠CPD =β,则称点P为四边形 ABCD的一个半等角点.( l )在图( 3 )正方形 ABCD 内画一个半等角点P,且满足α≠β。
( 2 )在图( 4 )四边形 ABCD 中画出一个半等角点P,保留画图痕迹(不需写出画法) .( 3 )若四边形 ABCD 有两个半等角点P1 、P2(如图( 2 ) ) ,证明线段P1 P2上任一点也是它的半等角点 。
例题8:已知:点O到△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OB=OC。
(1)如图1,若点O在BC上,求证:AB=AC;(2)如图2,若点O在△ABC的内部,求证:AB=AC;(3)若点O在△ABC的外部,AB=AC成立吗?请画图表示。
练习试题:1.如图,在中,和的平分线相交于点,过点作交于,交于,过点作于.下列四个结论:;②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与以为圆心、为半径的圆外切;③设则;④不能成为的中位线.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2.如图1,AB、CD是两条线段,M是AB的中点,、和分别表示△DNC、△DAC、△DBC的面积。
三角形奥数题
相似三角形奥数题121.如图,等腰△ABC中,AB=AC,D为BC中点,DE⊥AC于E,F 为DE的中点,AF、BE交于H,求证:AF⊥BE。
2.如图,△ABC中,∠C=90°,D、E是BC边上的点,且∠ABC=1 2∠ADC=13∠AEC。
若BD=11,DE=5,求AC。
3.如图,等腰Rt△ABC中,B=90,AD是BC边的中线,BE⊥AD交AC于E,EF⊥BC。
若AB=BC=a,求EF。
4.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D、CE分别为BC、AB边上的高,△ABC和△BDE的面积分别等于18和2,DE=22,求点B到AC的距离。
5.如图,△ABC中,DE∥BC,已知S△OBC=n2,S△BOD=mn(n>m),其中O为BE和CD的交点,求S BCED和S ADE 。
6.如图,D为等边△ABC的边BC上一点。
已知BD=1,CD=2,CH⊥AD于点H,连结BH。
试证:∠BHD=60°。
7.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60,E、F分别是AB、BC的中点,AF与DE、DB分别交于G、H,求四边形EBHG的面积。
8.如图,在等边△ABC 的BC 边上有一点D ,BD : DC=1 : 2,作CH ⊥AD ,H 为垂足,连结BH ,求证:△ADB ∽△BDH 。
9.如图,△ABC 中,BC=2AC ,D 、E 分别是BC 、AB 上的点,且∠1=∠2=∠3。
如果△ABC 、△EBD 、△ADC 的周长为m 、m 1、m 2,求12m m m的值。
10.如图,在直线l 的同侧有三个相邻的等边三角形△ABC 、△ADE 、△AFG ,且G 、A 、B 都在直线l 上,设这三个三角形边长分别为a 、b 、c ,连结GD 交AE 于N ,连BN 交AC 于L ,求AL 的长。
11.如图,△PQR 与△P'Q'R'是两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六边形ABCDEF 的边长分别记为AB=a 1,BC=b 1,CD=a 2,DE=b 2,EF=a 3,FA=b 3,求证:a 12+a 12+a 12= b 12+b 12+b 1212.如图,设P 、Q 是线段BC 上的两定点,且BP=CQ ,A 为BC 外一动点,当A 运动到使∠BAP=∠CAQ 时,△ABC 是什么三角形?证明你的结论。
学校奥数题及答案解析
学校奥数题及答案解析学校奥数题及答案解析1.三边均为整数,且最长边为11的三角形有多少个?参考答案:11,11,11;11,11,10;11,11,9;...11,11,1;11,10,10;11,10,9;...11,10,2;11,9,9;...11,9,3;11,8,8;...11,8,4;11,7,7,...11,7,5;11,6,6;1+3+5+7+9+11=6^2=36假如将11改为n的.话,n=2k-1时,为k^2个三角形;n=2k时,为(k+1)k个三角形。
2.已知各项均为正整数的算术级数,其中一项是完全平方数,证明:此级数确定含有无穷多个完全平方数.参考答案证明:首先由级数各项为正可知公差d=0,d=0,则a1=a2=a3=...=an=...所以只要有一项为完全平方数,全部项均为完全平方数,由于级数的项数为无限,所以命题得证。
d0,时d确定为正整数。
不妨设第i项为完全平方数ai=k^2(i=1,2,3,...),则ai+(2k+d)d=k^2+2kd+d^2=(k+d)^2,也为完全平方数,所以第i+(2k+d)d项为完全平方数,一般的有i+(2nk+n^2d)(n=1,2,3,...)项均为完全平方数(数学归纳法的证明略),由于n可取无穷项,所以命题得证。
综上命题成立。
3.求全部的素数p,使4p^2+1和6p^2+1也是素数.参考答案考虑p对5的余数,余数为1时余数为1时:4p^2+1≡4*1+1≡0(mod5),由于4p^2+1=4*2^2+1=17,而又可以被5整除,所以确定不是素数;余数为2时:6p^2+1≡6*4+1≡0(mod5),由于6p^2+1=6*2^2+1=25,而又可以被5整除,所以确定不是素数;余数为3时:6p^2+1≡6*9+1≡0(mod5),由于6p^2+1=6*2^2+1=25,而又可以被5整除,所以确定不是素数;余数为4时:4p^2+1≡4*16+1≡0(mod5),由于4p^2+1=4*2^2+1=17,而又可以被5整除,所以确定不是素数;所以由上可知5|p,然而p是质数,所以p只能是5。
八上数学奥数题三角形
八上数学奥数题三角形
(最新版)
目录
1.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三角形的分类
3.三角形的重要定理
4.三角形的应用
正文
数学中的三角形是指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封闭图形。
它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具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和定理。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重要定理以及其在数学奥数题中的应用。
一、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1.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
2.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同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度。
二、三角形的分类
1.按边分: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2.按角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三角形的重要定理
1.勾股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上的两个边长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余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中,任意一角的余弦值等于其余两角的余弦值之和。
3.正弦定理:在任意三角形中,任意一角的正弦值等于其余两角的正弦值之比。
四、三角形的应用
1.在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时,通常利用勾股定理解直角三角形,求解边长或角度。
2.在解任意三角形问题时,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解出角度或边长。
在数学奥数题中,三角形问题通常涉及角度和边长的计算、三角形形状的判断等。
掌握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性质、定理和应用,有助于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综合》例题1:AD,EF,BC相交于O点,且AO=OD,BO=OC,EO=OF.求证:△AEB≌△DFC例题2:P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任一点,PF⊥DC,PE⊥BC.求证:AP⊥EF.例题3:△ABC的高AD与BE相交于H,且BH=AC.求证:∠BCH=∠ABC.例题4:在正方形ABCD中,P,Q分别为BC,CD边上的点,∠PAQ=45°.求证:PQ=PB+DQ.例题5:过△ABC的顶点A分别作两底角∠B和∠C的角平分线的垂线,AD⊥BD于D,AE⊥CE 于E.求证:ED∥BC.2,PC=4,求ΔABC的边例题6:如图,P是等边三角形ABC内部的一点,PA=2,PB=3长.例题7:如图( l ) ,凸四边形 ABCD ,如果点P满足∠APD =∠APB =α。
且∠B P C =∠CPD =β,则称点P为四边形 ABCD的一个半等角点.( l )在图( 3 )正方形 ABCD 内画一个半等角点P,且满足α≠β。
( 2 )在图( 4 )四边形 ABCD 中画出一个半等角点P,保留画图痕迹(不需写出画法) . ( 3 )若四边形 ABCD 有两个半等角点P1、P2(如图( 2 ) ) ,证明线段P1 P2上任一点也是它的半等角点。
例题8:已知:点O到△ABC的两边AB、AC所在直线的距离相等,且OB=OC。
(1)如图1,若点O在BC上,求证:AB=AC;(2)如图2,若点O在△ABC的内部,求证:AB=AC;(3)若点O在△ABC的外部,AB=AC成立吗?请画图表示。
练习试题:1.如图,在ABC △中,ABC ∠和ACB ∠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 ,过点O 作EF BC ∥交AB于E ,交AC 于F ,过点O 作OD AC ⊥于D .下列四个结论:1902BOC A ∠=∠①°+; ②以E 为圆心、BE 为半径的圆与以F 为圆心、CF 为半径的圆外切;③设OD m AE AF n =+=,,则AEF S mn =△;④EF 不能成为ABC △的中位线.其中正确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序号都填上)2.如图1,AB 、CD 是两条线段,M 是AB 的中点,DMC S ∆、DAC S ∆和DBC S ∆分别表示△DNC 、△DAC 、△DBC 的面积。
当AB ∥CD 时,有DMC S ∆=2DBC DAC S S ∆∆+ (1) (1)如图2,若图1中AB 与CD 不平行时,(1)式是否成立?请说明理由。
(2)如图3,若图1中AB 与CD 相交于点O 时,D MC S ∆、DAC S ∆和DBC S ∆有何种相等关系?试证明你的结论。
图1M BD A 图2MB D CAO图3M BD CA3.如图,设△ABC 和△CDE 都是正三角形,且∠EBD =62o ,则∠AEB 的度数是【 】(A )124o (B )122o (C )120o (D )118o4.如图,△ABC 是等边三角形,△BDC 是顶角∠BDC =120°的等腰三角形,M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N 是CA 延长线上一点,且∠MDN =60°.试探究MB 、MN 、CN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给出证明.5.如图,在△ABC 中,∠ABC =600,点P 是△ABC 内的一点,使得∠APB =∠BPC =∠CPA ,且PA =8,PC =6,则PB =_____________AB CP6.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AC ,AD =AE ,︒=∠60BAD ,则=∠EDC __________7.(1)如图7,点O 是线段AD 的中点,分别以AO 和DO 为边在线段AD 的同侧作等边三角形OAB 和等边三角形OCD ,连结AC 和BD ,相交于点E ,连结BC .求∠AEB 的大小;(2)如图8,ΔOAB 固定不动,保持ΔOCD 的形状和大小不变,将ΔOCD 绕着点O 旋转(ΔOAB 和ΔOCD 不能重叠),求∠AEB 的大小.8.两个大小不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如图1所示放置,图2是由它抽象出的几何图形,B C E ,,在同一条直线上,连结DC .(1)请找出图2中的全等三角形,并给予证明(说明:结论中不得含有未标识的字母);.(2)证明:DC BE9.如图,AD是△ABC的边BC上的高,由下列条件中的某一个就能推出△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把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都填写在横线上)①∠BAD=∠ACD ②∠BAD=∠CAD,③AB+BD=AC+CD ④AB-BD=AC-CD参考答案例题1、证明:△OAE≌△ODF,因为:二边及夹角(对等角)相等,得:AE=DF。
同理证得:△OBE≌△OCF,△OAB≌△OCD,得:EB=CF,AB=CD。
因为:AE=DF,EB=CF,AB=CD三边相等。
所以:△AEB≌△DFC例2 F于点G 延长EP交AB于M,延长FP交AD于N∵P为正方形ABCD对角线BD上任一点∴PM=PF,PN=PE又AMPN为矩形.∴AN=PM=PF∵∠EPF=∠BAC=90°∴△PEF≌△ANP∴∠NAP = ∠PFE又∠NPA=∠FPG(对顶角)∠NAP +∠NPA=90°∴∠PFE+∠FPG=90°∴∠PGF=180°-(∠PFE+∠FPG)=90°∴AP⊥EF例3 ∵BH=AC,∠BDH=∠ADC=90°,∠HBD=∠CAD(这个知道的吧)∴△BDH≡△ADC∴HD=CD,BD=AD∴△HDC与△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H=∠ABD=45°例4:在CB的延长线上取点G,使BG=DQ,连接AG∵正方形ABCD∴AB=AD,∠BAD=∠ABG=∠D=90∵BG=DQ∴△ABG≌△ADQ (SAS)∴AQ=AG,∠BAG=∠DAQ∵∠PAQ=45∴∠BAP+∠DAQ=∠BAD-∠PAQ=45∴∠PAG=∠BAP+∠BAG=∠BAP+∠DAQ=45∴∠PAG=∠PAQ∵AP=AP∴△APQ≌△APG (SAS)∴PQ=PG∵PG=PB+BG=PB+DQ∴PB+DQ=PQ例6(1)根据题意可知,所画的点P在AC上且不是AC的中点和AC的端点.因为在图形内部,所以不能是AC的端点,又由于α≠β,所以不是AC的中点.(2)画点B关于AC的对称点B’,延长DB’交AC于点P,点P为所求.(因为对称的两个图形完全重合)(3)先连P1A、P1D、P1B、P1C和P2D、P2B,根据题意∠AP1D=∠AP1B,∠DP1C=∠BP1C∴∠AP1B+∠BP1C=180度.∴P1在AC上,同理,P2也在AC上,再利用ASA证明△DP1P2≌△BP1P2而,那么△P1DP2和△P1BP2关于P1P2对称,P是对称轴上的点,所以∠DPA=∠BPA,∠DPC=∠BPC.即点P是四边形的半等角点.解答:解:(1)所画的点P在AC上且不是AC的中点和AC的端点,即给(4分).(2)画点B关于AC的对称点B’,延长DB’交AC于点P,点P为所求(不写文字说明不扣分)给(3分).(说明:画出的点P大约是四边形ABCD的半等角点,而无对称的画图痕迹,给1分)(3)连P1A、P1D、P1B、P1C和P2D、P2B,根据题意,∠AP1D=∠AP1B,∠DP1C=∠BP1C,∴∠AP1B+∠BP1C=180度.∴P1在AC上,同理,P2也在AC上.(9分)在△DP1P2和△BP1P2中,∠DP2P1=∠BP2P1,∠DP1P2=∠BP1P2,P1P2公共,∴△DP1P2≌△BP1P2.(11分)所以DP1=BP1,DP2=BP1,DP2=BP2,于是B、D关于AC对称.设P是P1P2上任一点,连接PD、PB,由对称性,得∠DPA=∠BPA,∠DPC=∠BPC,所以点P是四边形的半等角点.例8证明:(1)过点O分别作OE⊥AB,OF⊥AC,E、F分别是垂足,由题意知,OE=OF,OB=OC,∴Rt△OEB≌Rt△OFC∴∠B=∠C,从而AB=AC。
(2)过点O分别作OE⊥AB,OF⊥AC,EF分别是垂足,由题意知,OE=OF。
在Rt△OEB和Rt△OFC中,∵OE=OF,OB=OC,∴Rt△OEB≌Rt△OFE。
∴∠OBE=∠OCF,B=OC知∠OBC=∠OCB,∴∠ABC=∠ACD,∴AB=AC。
(3)解:不一定成立。
注:当∠A的平分线所在直线与边BC的垂直平分线重合时,有AB=AC;否则,AB≠AC,如示例图练习13解:∵等边△ABC、等边△CDE∴AC=BC,CE=CD,∠BAC=∠ABC=∠ACB=∠ECD=60 ∵∠ACE=∠ACB-∠BCE,∠BCD=∠ECD-∠BCE∴∠BCD=∠ACE∴△ACE≌△BCD (SAS)∴∠CBD=∠CAE∵∠EBD=62∴∠CBD=∠EBD-∠CBD=62-∠CBE∴∠CAE=62-∠CBE∴∠BAE=∠BAC-∠CAE=60-62+∠CBE=-2+∠CBE∴∠ABE+∠BAE=60-∠CBE-2+∠CBE=58∴∠AEB=180-(∠ABE+∠BAE)=1224CN+BM =MN证明:延长AC至M1,使CM1=BM,连结DM1由已知条件知:∠ABC=∠ACB=60°,∠DBC=∠DCB=30°∴∠ABD=∠ACD=90°∵BD=CD ∴Rt△BDM≌Rt△CDM1∴∠MDB=∠M1DC,而DM=DM1∴∠MDM1=(120°-∠MDB)+∠M1DC=120°又∵∠MDN=60∴∠M1DN=∠MDN=60°∴△MDN≌△M1DN ∴MN=NM1=NC+CM1=CN+BM 即CN+BM =MN5(1)证明:∵∠APB=∠BPC=∠CPA,三角之和是360º∴∠APB=∠BPC=120º∴∠PAB+∠PBA=180º-120º=60º∠ABC=∠PBC+∠PBA=60º∴∠PAB=∠PBC∴⊿PAB∽⊿PBC【∠APB=∠BPC,∠PAB=∠PBC】(2)解:∵⊿PAB∽⊿PBC∴PA/PB =PB/PC推出PB²=PA·PC=6×8=48PB=√48=4√36设∠EDC=x, ∠B=∠C=y∠AED=∠EDC+∠C=x+y又因为AD=AE, 所以∠ADE=∠AED=x+y则∠ADC=∠ADE+∠EDC=2x+y又因为∠ADC=∠B+∠BAD所以2x+y=y+30解得x=15所以∠EDC的度数是15度71)如图3,∵△OCD和△ABO都是等边三角形,且点O是线段AD的中点,∴OD=OC=OB=OA,∠1=∠2=60°,∴∠4=∠5.又∵∠4+∠5=∠2=60°,∴∠4=30°.同理∠6=30°.∵∠AEB=∠4+∠6,∴∠AEB=60°.(2)如图4,∵△OCD和△ABO都是等边三角形,∴OD=OC,OB=OA,∠1=∠2=60°.又∵OD=OA,∴OD=OB,OA=OC,∴∠4=∠5,∠6=∠7.∵∠DOB=∠1+∠3,∠AOC=∠2+∠3,∴∠DOB=∠AOC.∵∠4+∠5+∠DOB=180°,∠6+∠7+∠AOC=180°,∴2∠5=2∠6,∴∠5=∠6.又∵∠AEB=∠8-∠5,∠8=∠2+∠6,∴∠AEB=∠2+∠5-∠5=∠2,∴∠AEB=60°.8①可以找出△BAE≌△CAD,条件是AB=AC,DA=EA,∠BAE=∠DAC=90°+∠CAE.②由①可得出∠DCA=∠ABC=45°,则∠BCD=90°,所以DC⊥BE.解答:解:①∵△ABC,△DA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AD=AE,∠BAC=∠DAE=90°.∠BAE=∠DAC=90°+∠CAE,在△BAE和△DAC中∴△BAE≌△CAD(SAS).②由①得△BAE≌△CAD.∴∠DCA=∠B=45°.∵∠BCA=45°,∴∠BCD=∠BCA+∠DCA=90°,∴DC⊥BE.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