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格局中的二战东方战场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作者:彭训厚来源:《前线》2015年第08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典型的、规模空前的联盟性现代化战争。
它是一场中、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与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两大对立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展开的关乎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殊死搏斗和关乎世界人类命运和前途的最激烈的总较量。
在这场较量中,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中国人民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始终是世界东方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其独占中国、建立大东亚帝国的“大陆政策”,1931年9月18日制造九一八事变,在亚洲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
处于国破家亡境地的东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与影响之下,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消灭其“大陆政策”的背后威胁,并取得北侵苏联和南下南洋诸岛的战争基地,于1937年7月7日在亚洲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与德意在欧洲发动局部侵略战争相呼应,日本很快又在中国的上海、热河等地挑起战端,继续扩大其在中国的侵略战争,把法西斯国家发动的局部战争推向了新的高潮,在走向世界大战的道路上迈出了危险的一步。
面对日本法西斯的野蛮侵略,中国政府和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克服困难,奋勇抗战,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把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1931年到1941年的十个春秋,中华民族基本上是独立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全力进攻。
尤其是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日本将陆军总兵力的90%以及海空军的很大一部分兵力投入中国战场。
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角度来看,在1939年9月欧战爆发以前,中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战场(另一个是1936-1939年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的战争);而从亚太地区来说,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中国的抗战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唯一战场。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 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四单元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建构】【单元特征】危机时代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
面对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过来;而德日两国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世界大战的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战争时代20世纪30年代,日本、意大利、德国先后发动局部战争,随之演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经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胜利而结束。
这次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战后世界的发展。
第13课罗斯福新政一、经济大危机原因①主要原因:生产力不断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生产过剩。
②直接原因:大量资金进入股票市场,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③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爆发标志1929年10月下旬,美国股票价格突然暴跌。
一场规模空前的经济大危机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时间1929—1933年表现①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
②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
③穷人们想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
④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销毁大量商品。
特点破坏力大、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
影响①国内:生产大幅下降,引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
②国际:德、日法西斯势力抬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瓦解。
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进一步加剧。
二、罗斯福新政1.特点: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2.直接目的: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根本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3.内容项目具体措施作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 对银行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稳定金融秩序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A.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制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
高中历史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
高中历史二战时期的国际关系演变在二战期间,世界各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发生了剧变,各国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等联系与互动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二战时期国际关系的演变过程。
一、战前的国际关系二战前,世界正处于大萧条的阴影下,各国经济形势严峻。
而在政治上,各个大国之间也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矛盾主要集中在殖民地问题、贸易争端、领土纠纷等方面。
1. 殖民地问题殖民地问题一直是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欧洲列强争夺殖民地资源,扩张势力范围导致各国之间矛盾尖锐。
同时,殖民地居民对殖民地统治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
2. 贸易争端由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各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不断升级。
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的贸易壁垒和关税提高,给世界贸易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3. 领土纠纷领土纠纷是导致二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德国、意大利等国试图通过扩张领土实现国家的崛起,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警觉和反抗。
二、战争爆发与盟友关系1939年,希特勒德国侵略波兰,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这场战争中,各国形成了不同的阵营与联盟关系。
1. 同盟与轴心二战开始后,希特勒德国与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建立了“轴心国”联盟。
他们试图通过建立独裁统治、扩张领土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2. 同盟国与“轴心国”相对立的是“同盟国”。
由英国、苏联、美国等国家组成的同盟国,为了对抗侵略和保卫自己的利益,他们结成了强大的军事同盟。
三、东方战场与太平洋战争二战期间,东方战场和太平洋战争成为了国际关系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1. 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二战期间,亚洲各国民族独立运动兴起。
中国、印度等国家的人民积极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为亚洲国家争取独立和解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太平洋战争太平洋战争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41年到1945年,美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的战斗与冲突。
这场战争对亚洲地区的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战后新秩序的形成二战结束后,世界出现了全新的国际格局和秩序。
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的兴起
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与冷战的兴起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动。
战争结束后,国际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苏联和美国的崛起,二战后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多极化,这种压力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兴起。
本文将探讨二战前后的世界格局的变化以及冷战的兴起。
一、二战前的世界格局二战爆发前,世界格局主要由几个大国组成。
英国、法国、德国、苏联和美国是当时最重要的国家,并且拥有庞大的殖民地帝国。
这些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和领土争夺来追求利益和势力范围的扩大。
领土争端和殖民地争斗成为导致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二战后的世界格局随着二战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首先,二战使得欧洲多个国家遭受了巨大的战争破坏,导致它们的实力急剧下降。
英国和法国等旧有大国的实力减弱,而苏联和美国等新兴大国的实力不断增强,逐渐成为世界两个超级大国。
其次,二战后出现了两个超级大国——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明显对立。
苏联在战后占领了东欧国家,并对其实践了共产主义,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构成了威胁。
例如,苏联在1950年代朝鲜战争中支持北朝鲜,而美国则支持南朝鲜。
军事盟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代理战争。
三、冷战的兴起冷战是指二战后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动荡和紧张局势。
冷战期间,国际社会西方阵线以美国为首,东方阵线以苏联为首,两个超级大国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展开了斗争。
代表西方阵线的北约和代表苏联阵线的华约分别建立起来,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势力范围的扩张和争夺。
冷战的兴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冷战导致世界分为社会主义东方和资本主义西方两个阵营。
这种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促使各方为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而参与了多场战争和冲突。
其次,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在军备竞赛方面进行了激烈的角逐。
两个超级大国在核武器、导弹技术和军事实力上进行了竞争,并在战略上采取了相互威慑的战术。
这种军备竞赛增加了全球核威慑的风险和紧张局势。
历史重温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历史重温二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争之一,它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温二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一、历史背景二战爆发于1939年,起因是纳粹德国侵略波兰,使得欧洲局势急剧紧张。
之后随着盟国的入侵,战争逐渐升级,最终形成世界规模的战争。
各国纷纷参战,形成两大阵营:轴心国(纳粹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和联盟国(英国、美国、苏联等)。
二、战争过程二战的全球影响主要集中在欧洲、太平洋和非洲。
欧洲战场上,纳粹德国展开了闪电战并相继占领了一系列国家。
然而,在1941年,纳粹德国进攻苏联却遭遇了失败,从而打开了东方战场。
同时,英国在欧洲战场上不断与德国展开激烈的对抗,美国则在1944年参战,逐渐扭转了战局。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进攻美国的珍珠港引起了美军的强烈愤怒,使得美国加入了战争。
美国发动了对太平洋岛屿的反攻,并最终在1945年成功夺取了冲绳和硫磺岛。
此外,通过对日本本土的轰炸,美国迫使日本投降,结束了战争。
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1. 美国和苏联崛起: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超级大国。
这两个国家在战后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形成了冷战的局面,直接影响了世界格局的重塑。
2. 欧洲一体化:战后,欧洲国家认识到战争对他们的摧毁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于是开始寻求一种方法来维护和平。
这导致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最终形成了欧洲联盟(EU)。
3. 联合国的建立:为了防止未来发生类似的战争,联合国(UN)在二战结束后应运而生。
联合国成立的目的是通过国际协商解决争端,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
4. 殖民地独立运动:战争后,欧洲列强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不再能够有效地控制他们的殖民地。
这使得殖民地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成功摆脱了外国的统治。
5. 科技发展和军备竞赛:二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如原子弹、计算机、火箭技术等。
同时也引发了军备竞赛,各国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源。
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题目:试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姓名:沈夏强学号:1012600227专业:物流管理班级:物流1002指导老师:钱文艳完成时间:2011-4-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倒退,它不仅摧残着各国各民族的百姓的生命,让百姓流离失所,也摧残着各国的文化,尤其是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差点在战火中消失。
但凭借着中国人民顽强的拼搏,最后赢得了战斗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对近代史的学习中,我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抗战史,明白了中国人民的艰辛和顽强,也知道了我们抗战的意义,我们抗战不光是为了自己民族的存亡,也是为了全人类。
在反法西斯的斗争中,中国人民为了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所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下面我将分别从中国抗战时间,抗战兵力投入及中国的战略位置对此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字:东方战场时间兵力投入战略位置在不同人的眼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时间是不同的。
在亚洲人眼里,七七事变是二战爆发的时间;在欧洲人眼里二战是在德国在1939年入侵波兰时爆发的;而在美国人眼里二战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才开始的。
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1948年在远东军事法庭曾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1)正如克伦斯基说的,抗日战争并不是中国与日本间的战争,而是世界的战争。
这里有3点理由说明1931年是二战爆发的时间第一,世界大战开战时间很多,没有确定的时间。
一般以导火线作为爆发时间,而二战的导火线就是日军侵华。
第二,日本很早就在设想大东亚共荣圈。
早在19世纪末,佐藤信渊等人就有了从所谓“皇道主义”出发,主张日本向东南亚发展,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势力范围的设想。
1916年,后藤新平向当时的寺内正毅内阁献策:日本必须以“世界经济财政的和平战胜者”姿态,建立一个足以和“中欧经济同盟”、“协约国经济同盟”以及美国经济相抗衡的“东亚经济同盟”。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
二战后的冷战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与斗争冷战是指二战后的1947年至1991年间,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对抗。
这是一场没有实际战斗的战争,但却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期间,东方阵营由苏联领导,西方阵营由美国领导,两个超级大国彼此对立、斗争不断。
一、背景与起因二战后,世界分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代表的东方社会主义阵营。
东西方两个阵营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存在明显分歧,这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对立与斗争。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1. 政治对立东方阵营以苏联为核心,提倡社会主义制度,主张集权统治和计划经济。
而西方阵营以美国为核心,坚持民主制度,主张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两个阵营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导致了政治对立。
2. 经济对立东方阵营实行计划经济,国家对经济资源的调控权力较大。
西方阵营则主张市场经济,注重贸易自由和市场竞争。
两个阵营的经济模式迥然不同,经济利益的竞争加剧了它们之间的对立。
3. 军事对立冷战期间,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都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庞大的军事力量。
两个超级大国进行核武器和军备竞赛,相互威胁,为了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平衡力量,彼此对抗不断升级。
三、斗争与冲突1. 霸权争夺苏联和美国作为两个超级大国,都希望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主导地位。
它们不断争夺盟友、扩张势力范围,进行所谓的“霸权争夺”,这加剧了冷战的紧张局势。
2. 代理战争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通过支持各国的代理人进行战争。
苏联支持了越南、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而美国则插手中东、南美等地区的内战,导致了局部冲突层出不穷。
3. 信息战争东方阵营和西方阵营之间的对抗也在舆论战场上展开。
双方互相进行宣传,通过传媒和宣传手段来影响和扭曲对方形象,以争夺国际社会的支持。
四、对全球局势的影响冷战期间,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 分裂世界东西方阵营的对抗导致了世界的分裂,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迫在两个大国的阵营之间做出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纳粹德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为首的法西斯军国主义国家为轴心国一方,以三巨头美国、英国、苏联为首的反法西斯国家同盟国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分析中文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参战部队:同盟国、轴心国战争结果:同盟国获胜时间:1939年9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地点:欧洲,东亚,东南亚,北非,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人物: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希特勒裕仁天第二次世界大战详情防御阶段1939年9月1日,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在大批飞机、坦克的配合下,对波兰发动了突然袭击。
波兰军队奋力抵抗,但波兰军队陈旧的武器装备和落后的战术,根本无法抵挡德国法西斯的“闪电战”。
波兰军队节节败退,波兰很快大片土地沦陷,英、法对德国宣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英、法对德国宣战后,没有对德国法西斯发动大规模的进攻,致使波兰军队孤军奋战。
1939年9月,波兰覆亡。
苏联趁德军侵入波兰之际,开始向西扩展疆域,建立了所谓的“东方战线”。
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攻势。
(称“白色闪电”。
1940年4月9日攻占丹麦和挪威,5月10日攻占荷兰、比利时、卢森堡、随后进攻法国。
)1940年5月10日,德军决定采用“曼斯坦因计划”完成对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等国的占领。
同时,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其诺防线,侵入法国境内。
1940年5月,英法联军在法国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
英法军队大部分撤入英国境内,为未来的反攻保存了有生的力量。
1940年6月,德国对法国发动了总规模的进攻,意大利也趁火打劫,对法国宣战,6月22日,法国投降。
[20] 1940年7~10月,希特勒发出了关于入侵英国的命令(海狮计划)。
德军对英国发动猛烈的空袭和潜艇战。
企图迫使英国屈服。
丘吉尔首相领导英国军民奋起反抗,粉碎了希特勒的阴谋。
德国遭到了发动侵略战争以来的首次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的内容,具体内容: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付出的伤亡代价也十分巨大。
以下...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付出的伤亡代价也十分巨大。
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东欧战场:波兰战役、苏德战争西欧战场:法国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珍珠港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珊瑚海海战亚洲战场:中国战场(抗日战争、苏日战争) 缅甸战场(滇缅战争)非洲战场:阿拉曼战役、突尼斯会战大西洋战场:大西洋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波兰战役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
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 Battle of Dunkirk;法语 Bataille de Dunkerque)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二战的转折点
二战的转折点引言二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战争之一,从1939年至1945年,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人民。
整个战争过程中,有许多关键的转折点,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分析并探讨二战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包括战场胜利、科技突破和决策更替。
1. 战场胜利在二战期间,战场胜利被认为是重要的转折点。
其中,以下几个战役对二战的进程和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 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东线战场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从1942年至1943年,纳粹德国和苏联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最终,苏联赢得了这场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标志着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的逆转,给予苏联极大的士气和信心,并成为二战的转折点之一。
1.2 全面反攻除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外,盟军在西线也展开了一系列的反攻行动。
例如,诺曼底登陆是二战中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之一。
盟军成功登陆法国,并向东线行进,最终击败了纳粹德国。
这一系列反攻行动标志着盟军在战争中占据了主动地位,也成为战争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2. 科技突破在二战期间,科技的进步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科技突破。
2.1 原子弹原子弹的发展和使用是二战期间最具爆炸性的科技突破之一。
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成功使得原子弹得以制造出来,并在1945年投放在广岛和长崎。
原子弹的威力不可估量,使得日本在两颗原子弹的轰炸后迅速投降。
原子弹的使用改变了战争的规模和性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后的战争策略。
2.2 雷达和密码学雷达技术的发展使得军队能够更好地探测和追踪敌军的行动。
例如,英国的雷达系统在空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盟军能够更有效地击败德国空军。
此外,密码学的发展也对战争的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英国的Enigma密码机被盟军成功解密,使得盟军能够更好地了解德国的战略意图。
3. 决策更替在二战期间,一些重要的决策更替也起到了转折点的作用。
下面是其中两个重要的例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大战场及相关战役简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大战场及相关战役简况一.中国战场(1931——1937——1945年):亚洲大陆的主战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历时最久、牺牲最大。
是抗日(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同时又是近代以来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阶段,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联系必修Ⅰ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1.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1931——1937年)联系必修ⅠP33~352.全面抗战(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联系必修ⅠP36~39“一个战线”、“两个政党”、“两支军队”、“两个战场”3.1941年12月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1942年1月,中国战区盟军最高统帅部成立,中国战场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
必修ⅠP384.1944年春,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必修ⅠP385.1945年8月,美国原子弹,苏军出兵东北,中国抗日军民发动战略反攻。
P746.最后胜利标志: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
必修ⅠP397.二战期间中国参与的国际会议:(1)1942年元旦,26国华盛顿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结成反法西斯联盟(国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1943年11月,举行开罗会议,发表《开罗宣言》………………。
(3)1945年夏发表《波茨坦公告》。
8.国际地位重大提高:“完全胜利”→“巨大贡献”→联合国(“五常”)席位。
二.欧洲战场(西欧):1939~1945年先是西欧国家对德国,后主要是美英盟军对德国军队1.1939年9月,波兰战争中英法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1940年4~6月,西线战事:法国等西欧大陆国家纷纷败亡。
3.英国单独抵抗德国(美国自1939年新的《中立法》后逐渐介入):1940年7月~9月,“不列颠之战”。
4.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战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开始东西夹击德军)5.1945年春,强渡莱茵河,在鲁尔区围歼西线德军主力;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介绍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与法西斯轴心国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付出的伤亡代价也十分巨大。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场东欧战场:波兰战役、苏德战争西欧战场:法国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西西里岛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太平洋战场:中途岛海战、珍珠港战役、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珊瑚海海战亚洲战场:中国战场(抗日战争、苏日战争) 缅甸战场(滇缅战争)非洲战场:阿拉曼战役、突尼斯会战大西洋战场:大西洋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重要战役波兰战役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一场著名的“闪电战”。
波兰称为“1939年保卫战”或“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意志第三帝国称其为“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
波兰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捷克斯洛伐克与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意志第三帝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而苏联亦于9月17日入侵波兰,10月6日,德苏两国占领波兰全国领土,波兰战役结束。
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英语Battle of Dunkirk;法语Bataille de Dunkerque)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的1940年5月,英法联军防线在德意志第三帝国机械化部队快速攻势下崩溃之后,英军在敦刻尔克这个位于法国东北部边境的港口城市进行的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
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中,英国在十分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可谓是是举世震惊的奇迹。
虽然这次大规模的撤退行动成功的挽救大量的人力,可是英国派驻法国的远征军的所有重型装备都丢弃在欧洲大陆上,造成英国本土地面防卫发生严重的问题。
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苏联为主的欧洲各国承担了抗击德、意法西斯的重任,而中国则是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力量,中国战场是东方反法西斯的主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场开辟最早。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战火是日本点燃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打响了打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第一炮,从而在远东形成第一个战争策源地。
这比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早两年多。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华局部战争不断扩大。
从“七七事变”全面侵华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它完全按照“田中奏折”所确定的侵略计划来实施,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且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
日本军国主义者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敌人,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敌人。
因此,我们不能把“九一八事变”看作中日两国地区性的一般军事冲突,而应把它看作日本军国主义企图建立军事独裁法西斯专政,实现独占中国、建立大东亚帝国的“大陆政策”的第一步。
这是法西斯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人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1937年,日本法西斯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最早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
而欧洲战场直到1939年9月才开始对德国法西斯的抵抗,太平洋战争则迟至1941年12月才爆发。
中国战场的抗日战争,有效地遏制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推迟了二战的爆发时间。
中国的抗日战争持续时间最长。
“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在这长达14年艰苦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在极少外援的情况下,不但投有一刻停止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而且逐步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从分散抵抗到团结御敌,由防御、相持,到战略反攻,最终取得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
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经历了这长达14年的反法西斯斗争。
中国战场牵制日本法西斯军队最多。
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者最广阔的战场,也是与日寇作最激烈的战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总结+练习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o二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o二战的主要战场: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
5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进攻。
10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o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o《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o二战的转折: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4年6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o雅尔塔会议:时间地点:1945年2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o波斯坦会晤:时间:1945年7月会晤国:美、英、苏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o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o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历史知识点二战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
历史知识点二战背景下的中国与世界二战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惨痛的战争之一,对中国及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二战期间,中国成为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战场,同时也参与了国际联盟对抗法西斯势力的斗争。
在这段黑暗的历史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
1. 中国抗日战争的背景二战爆发之前,日本已经积极扩张,侵占了中国东北、北京、上海等地。
这些侵略行径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民众的福祉,引发了中国人民抵抗的愤慨。
因此,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之前就已经开始,为整个国际抗战奠定了基础。
2. 中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势力联盟二战爆发后,中国成为东方战场上与日本唯一直接交战、最早抵抗的国家。
中国在武力抗战中承担了压倒性的大部分作战任务,牵制了大量的日军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势力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3. 中美合作与盟军支援中国的战斗力和抗战勇气赢得了世界的敬佩与关注。
美国在中国抗战中提供了巨大的支援,包括物资援助、军事顾问等。
同时,中美两国在外交上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了国际反法西斯势力的联盟形成。
4. 中苏友好与苏联援助苏联在二战期间也对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援助。
1941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两国的友好关系奠定了基础。
苏联还积极援助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技术支持,对于中国打击日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 世界的目光聚焦中国二战期间,中国凭借顽强的抗战精神和奋斗姿态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与牺牲精神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国际社会树立了一个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典范。
6. 中国在战后的作用二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参与了联合国的组建,并在国际事务中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立场。
中国也成为世界五常之一,发挥着影响力与责任。
总结:二战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前线,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中国的抗战精神为全世界树立了一个抵抗法西斯主义的典范,对于战后的国际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归纳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1、东方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2、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4、战争进程(1)1940年攻陷法国(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3、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1、雅尔塔会议(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
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8月15宣布投降。
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口、财富、环境)。
但击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
《第二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练习相关知识点梳理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二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二战的主要战场:东方主战场:七七事变后,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欧洲西线战场:1940年德国进攻北欧国家。
5月,进攻法国,意大利趁火打劫。
欧洲东线战场:1941年6月,德国向苏联进攻。
10月苏联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太平洋战场: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2.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的转折•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的意义:3.《联合国家宣言》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二战的转折: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苏联胜利,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1943年9月,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1944年6月,美英盟军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4. 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雅尔塔会议:时间地点:1945年2月,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参加国及代表: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
会议主要内容: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参加对日作战。
•波斯坦会晤:时间:1945年7月会晤国:美、英、苏主要内容: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斯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德国投降: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
•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四大战场的规模范围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四大战场的规模范围原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四大战场的规模范围2020-08-12 15:39 来源: 兵哥解说二战中欧洲战场是规模最大的。
世界上最强大的两支陆军在欧洲鏖战(德国和苏联),后期又加入了两大陆军强国(英国和美国),东线战场苏联军队保持在900-1100万之间,一线兵力在600-700万人,德军在东线部署的兵力在300万人左右,加上盟军最多达到过400万人,后期规模维持在200万人。
西线战场于1944年才被开辟,此前德军在西线仅部署了一些二线部队,诺曼底登陆时西线德军的总兵力在100万人左右,盟军登陆成功后,在西线的兵力总数在300万人左右,德军则一直保持在100万左右。
这样综合来看,欧洲战场的作战兵力规模达到1300万人左右,总兵力超过2000万人,超过了其他战场的总和,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陆战。
非洲战场的规模应该是二战中最小的,抛开海、空军不谈,德意联军最初在非洲仅保持着不到10万人的规模,相当于一个小型的野战集团军,英军的兵力也一直没有超过20万人。
1942年底随着英美盟军在北非登陆,盟军在非洲战场的军队规模超过了50万人,而轴心国为了避免在非洲的失败,也开始向非洲大量增兵,相应的增加到30万人左右,如果再加上双方的海军和空军,非洲战场的规模在100万左右。
远东战场主要包括苏联的远东地区、中国战区以及东南亚战区,在苏联的远东和中国的东北地区,分别部署着100-120万远东苏军和100万日本关东军,到1945年苏军的兵力增加到近200万人,而日本关东军的数量则下降到70万人。
中国战场上中国军队的规模保持在400-500万人之间,而日军则在100万-120万人左右。
加上东南亚的英美盟军和日本军队,远东战场的规模在800万人左右。
不过由于大部分时间里战争双方都在进行战略对峙,战争的集结程度远不能和欧洲战场相比。
太平洋战场是二战规模最大的海上战场,日本陆、海军的兵力投入在百万之上,而以美军为首的盟军以投入了近200万人的兵力,这样太平洋战场的规模在300万人以上,此外双方投入的各型军舰总数在2000艘左右。
第16课 冷战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 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 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 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
——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
1、材料中“合理经济的再生”指的什么?
指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复兴。
2、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的目的是什么?马歇尔计划有 什么影响?
阿 尔 巴 尼 亚
美国为达到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具体采取了哪些措施?
资本主义阵营 政治 杜鲁门主义 (1947年) 马歇尔计划 (1948) 北约组织 (1949)
争锋
社会主义阵营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 局(1947年) 经互会 (1949) 华约组织 (1955)
经济 军事
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对抗的表现
知识点二:德国的分裂
5、1948年2月,美、英、法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引起苏联的抗议,6月,
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生活物资,美、 柏林危机 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__________ ”爆发。11个月后,双方达成
协议,同时解除封锁。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
探究四:北约与华约对峙
军事: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的成立
1949年5月,美国联合加 拿大和西欧10国签订了 《北大西洋公约》,成 立了一个以美国为首的 军事联盟,即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简称“北 约”。
签订《北大西洋公约》
北约总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条约》规定: “对欧洲或北美之一一个或数个 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 约国全体之攻击”“缔约国可采 取包括武力在内的行动”。
苏、美、英、法
法国占领区 美国占领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大格局中的二战东方战场
作者:钱乘旦《光明日报》( 2015年08月15日 11版)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谈论已经很多,本文意在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放在国际大格局的变动中加以讨论,这样也许能看出以前丢失的内容,从而加深我们对二战的理解。
东方战场包括两个战场:一个是中国战场,一个是太平洋战场。
中国战场是主战场,这个问题长期以来在国际学术界和整个世界都没有被强调出来。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时,我们要突出这一点。
关于战争的起源,以前一直强调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在东方就是日本军国主义。
这个说法固然不错,但我认为要把战争的酝酿向前推几十年甚至一百年,才能把问题说清楚。
1.战争的酝酿和东方战场的形成
中国战场的形成酝酿已久。
1840年以前,东亚的世界体系是一个朝贡体系,中国在这个体系中处于中心位置,是单大独强。
但到19世纪末,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帝国主义把东亚瓜分了,朝贡体系完全解体。
中国虽未成为殖民地,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英法俄德日各霸一方,美国则以“门户开放”为口号,觊觎全中国。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英法阶段,其基本特征是商业帝国主义。
这个阶段从1840年开始,到19世纪80年代为止,其间发生过三次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
这三次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门户,让外国商品无限制地涌入。
因此,《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就是通商,以香港为据点,向中国输送英国产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的目标也大致如此,《中法新约》提出开放边界,打开云南、广西等地的边贸。
这个以贸易为主要目标的商业帝国主义阶段反映着19世纪中叶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现实。
19世纪80年代以后,对中国的入侵进入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列强抗衡的阶段。
由于世界整体格局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抢夺殖民地的斗争遍及全球,表现在中国,就是抢占中国领土,划分势力范围。
地区占据成为列强争夺的明确目标,而实施入侵的主要国家已不仅是英法,又加进了俄、德、日、美四国。
彼时的英法对世界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削弱,而新的工业国家德、美、日、俄发展迅速,对英法构成严重挑战,他们在中国的活动也对英法造成威胁。
具体分析这几个国家:俄国在15世纪摆脱蒙古的统治,不久之后便对外扩张。
从1598年开始,俄国向东方扩张的速度极快,在150年的时间里就从欧洲直抵太平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乘人之危从中国抢占两大块土地,面积加起来差不多100万平方公里。
它还把中国北方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尤其觊觎中国的东北。
德国是一个后起国家,1870年才完成统一,但立刻就开始对外扩张,在中国抢占了山东地区。
它还在南太平洋占领了许多岛屿,将之变为殖民地。
日本的情况比较特别,它在1868年刚刚完成明治维新,便开始对外扩张,野心出奇地大。
它把东亚和西太平洋看作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其中包括整个中国。
明治维新6年后它就觊觎中国的台湾,并对朝鲜动手动脚。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辽东、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这是一次明目张胆的土地侵占行为。
甲午战争对中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比1840年以后历次帝国主义侵华战争都要大得多,原因就在于中日在历史上有过许多渊源,日本打败中国,使中国人确实感到了亡国的危险。
日本的野心受到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抑制,他们不愿看到日本得到太大的利益,从而破坏列强间的平衡,因此德法俄三国逼迫日本退出辽东,阻遏了日本的野心。
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列强抗衡阶段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中国保住了它在名义上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