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7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合集下载

中药学习题

中药学习题

中药学习题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给A、B、C、D、E五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神农本草经》C.《嘉祐本草》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拾遗》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3.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A. 《神农本草经》B.《本草拾遗》C.《炮炙大法》D. 《雷公炮炙论》E.《新修本草》4.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载药种。

2.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

3. 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

BEDC二、填空题1.神农本草经,2.本草纲目。

3.证类本草。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巴豆制霜的目的是:A.消除毒性B.增强药效C.改变药性D.便于贮藏E.纯净药材2. 醋炙香附的目的是:A.增强疗效B.减低毒性C.改变药性D.便于服用E.有利贮藏3. 生首乌制熟的目的是:A.减低毒性B.改变药性C.增强疗效D.便于服用E.有利贮藏1. 炮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五类。

答案: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2. 炮制是指药物在前或制成各种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AAB二、填空题1.答案:修治,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2.答案:应用,剂型。

第四章药性理论第一节四气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四气的确定是( )A.从人体的感官感觉出来的B.从疾病的性质中总结出来的C.从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所获得的不同疗效中概括出来的D.从季节的不同变化总结出来的E.以上都不是2. 寒凉药的作用是( )A.暖肝散结B.温里散寒C.清热解毒D.补火助阳E.回阳救逆3. 温热药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B.凉血解毒C.温里散寒D.滋阴除蒸E.凉肝息风二、填空题四气是指药物所具有的、、、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中药学——第五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细目一剂量细目二用法细目一剂量要点确定剂量的因素1.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用量宜小用量宜大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矿物、介壳质重沉坠性味浓厚、作用较强性味淡薄、作用温和干品药材鲜品药材剧毒药或作用峻烈贵重药材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复方中,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一般老年、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重。

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1/4,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重、病势急、病程短者用量宜大。

4.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不宜多用,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热大热药可以多用;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冬季苦寒降火药则用量宜轻。

细目二用法要点一特殊煎法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

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附子、乌头等。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

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剥(薄)好(蒿)的香豆被傻(砂)大黄狗(钩)打翻了)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略施粉黛,包车去蒲东,路滑打旋)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

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冲服:贵重药: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病情需要:如止血的三七、花蕊石、白及、血余炭、棕榈炭,息风止痉的蜈蚣、全蝎、僵蚕、地龙;制酸止痛的乌贼骨、瓦楞子、海蛤壳、延胡索等;高温容易破坏药效或有效成分难溶于水:雷丸、鹤草芽、朱砂等。

中药材的剂量与用药时间

中药材的剂量与用药时间

中药材的剂量与用药时间中药材是中医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形式。

在使用中药材时,剂量和用药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中药材剂量的确定和用药时间的合理安排,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中药材。

一、中药材剂量的确定中药材剂量的确定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病症的轻重来决定的。

一般而言,剂量可以分为低剂量、适量和高剂量三种。

低剂量适合于体质较弱或病情较轻的患者,其作用较为温和,不易产生副作用。

适量则适合于病情较为明显但未达到严重程度的患者,有效缓解症状并提高身体免疫力。

而高剂量通常用于治疗严重疾病或病情紧急的情况,但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在确定中药材剂量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格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

儿童和老年人的剂量通常较低,而体型较大或体质较强的患者可能需要较高剂量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不同的中药材可能对同一病症有不同的剂量要求,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配比。

二、中药材的用药时间安排中药材的用药时间安排是指药物的使用频率和使用时段的确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要,可以将用药时间分为持续性、间歇性和临时性三种。

持续性用药是指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材以维持治疗效果的情况。

例如,一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中药调理,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按时按量地服用中药,一般建议每天分为若干次服用。

间歇性用药是指在病情有所缓解或进展时,根据需要来进行中药材的使用。

例如,感冒初期症状明显时使用中药材,待症状减轻后逐渐减少剂量或停止使用。

这种用药方式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来进行调整,灵活性较大。

临时性用药是指在出现突发病情或急性症状时,临时应用中药材以缓解症状。

例如,消化不良引起的腹痛、恶心等症状可以通过临时使用中药材来缓解。

在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在需要时及时服用中药。

在用药时间安排中,患者需按时按量服用中药材,严禁随意停药或突然增加剂量。

此外,如果出现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患者应及时咨询医生并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

【TCM】总论7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TCM】总论7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1.剂量的概念
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也称为用量,即 指每一味药成人的一日量;也指方剂中药与 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就是相对剂量(如, 六一散,滑石:甘草为6:1)。除特殊标明 外,均指干燥后的生药。
为了使临床用药有效而安全,必须把单味药的 用量规定在一定范围内。
四、服药法 (一)汤剂服法:一剂药2到3次煎煮的药液混后再分2— 3份服用;一般要与进食间隔1-2小时。两次服药间隔4-6 小时。 ⑴时间: ①饭后——多数药选择此时,尤其是消食健胃药及对胃 有刺激性者;病变部位在胸膈以上者。 ②饭前——补益药;病在胸腹以下者。 ③空腹——驱虫、泻下药。 ④睡前——镇静催眠药。 ⑤截疟药——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用。 ⑥呕吐患者——少量频服。
三、汤剂煎药法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 可不讲乎?” (一)一般煎药法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30—60分钟。 ⑶火候:先武后文。 ⑷时间:一般3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的时间。
⑵ 温度: 温服——多数药物。 热服——辛温解表药;热药热服以治疗大寒证;寒药
热服以治疗假寒真热证。 冷服——寒药寒服以治疗大热证;热药冷服以治疗假
热真寒证。
⑶服药宜适度: 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汗、得泻、热退为止,不
可尽剂,以免病去药存,克伐正气。
(二)丸剂服法:颗粒较小者,可直接用温开水送服; 大蜜丸者,可以分成小粒吞服;若水丸质硬者,可用开 水溶化后服。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⑴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 于各种疾病。 ⑵皮肤:用于皮肤病、疮疡,也 可用于内病外治。

第七章 总论-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七章 总论-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的学习要求
1. 掌握剂量的含义及确定剂量的因素。 2. 熟悉剂量与药效的关系。 3. 熟悉中药的煎法(包括先煎、后下、 包煎、烊化、另煎等不同要求)及服法。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学习结束
返回
4. 根据季节变化
夏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用量宜小; 冬季发汗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用量宜大; 夏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大; 冬季苦寒降火药用量宜小。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概念:
中药的用法主要是指汤剂的煎煮及 不同剂型的服用方法。
一、汤剂的一般煎煮法
1)煎药器具最好用砂锅、砂罐,忌用铁、 铜、铝等器具。 2)煎药水需洁净无污染。 3)煎药水量为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 过约2厘米为宜。 4)煎前宜用冷水浸泡20一30分钟为宜,种 子药稍长。 5)煎药火候要适度,一般先武火后文火, 特殊药要作适当处理。 6)煎煮次数以2—3次为宜。 7)煎煮后应榨渣取汁,使药汁充分排出。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剂 量
一、概念
即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是指 每一味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的成 人一日内服量。 其次指方剂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即相对剂量。
1kg=1000g
二、确定中药剂量的因素
Hale Waihona Puke 1. 根据药物的性质1)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 制药量,可逐渐加量,中病即止; 2)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药味浓厚、作 用较强、干品的药物用量宜小;
3)矿物介壳质重、性味淡薄、作用温和、 鲜品的药物,用量宜大。
2. 根据剂型、配伍:
入汤剂用量宜大;入丸剂用量宜小。 单味药使用用量宜大;复方配伍使 用时用量宜小。
3. 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

中药题2

中药题2
答案:7.A 8.D
X型题(每道题有五个备选答案。正确答案为2-5个,必须将其全部选中,少选、多选或错选者,均不得分。)
1. 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包括:
A.四气 B.五味 C.升降浮沉
D.归经 E.毒性
答案:C
2. 苦味药的作用是:
A.能和能缓 B.能燥能泄 C.能下能软
D.能收能涩 E.能行能散
答案:B
3. 淡味药的作用是:
A.能和能缓 B.能下能软 C.能燥能泄
答案:3.C 4.E
A.归心经 B.归肝经 C.归脾经
D.归肺经 E.归肾经
7. 朱砂能治疗心悸失眠,具有重镇安神之功,其归经为:
8. 杏仁能治疗胸闷喘咳,具有止咳平喘之功,其归经为:
A.载药365种 B.载药730种 C.载药844种
D.载药1500种 E.载药1892种
1.《本草纲目》的载药数是:
2.《本草经集注》的载药数是:
答案:1.E 2.B
二、填空题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 》,载药 种。
D.能收能涩 E.能渗能利
答案:E
4. 治疗筋脉拘急疼痛的药物多具有:
A.辛味 B.甘味 缓急止痛 C.酸味
D.苦味 E.咸味
答案:B
5. 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的是:
D.便于调剂 E.便于定向用药
答案:ABCDE
2.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A.修制 B.水制 C.火制
D.水火共制 E.其他制法
答案:ABCDE
3. 水火共制法有:
A.炙 B.蒸 C.淬
A.特产药材 B.名产药材 C.道地药材
D.稀有药材 E.贵重药材

考研《中药学》考点总结(完美打印

考研《中药学》考点总结(完美打印

2013 考研《中药学》考点精要第一部分总论考点一: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时期夏商周公元前 21 世纪 - 公元前 221 年秦汉公元前 221 年 -公元 220 年两晋南北朝公元 265-581 年隋唐公元 581-907 年宋金元公元 960-1368 年著作及作者特点西周·《诗经》文学作品,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收录 100 多种药用动、植物名称先秦·《山海经》史地书,其中有关补药和预防的记载,反映了当时我国古代预防医学思想萌芽春秋战国·《黄帝内经》奠定四气五味学说的理论基础;中药归经学说之先导;后世中药升降浮沉学说的理论依据先秦·《五十二病方》载药 240 种,医方 280 个现存最早的本草(药学)专著,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汉·《神农本草经》载药 365 种,按药物功效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简称《本经》首次提出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首次记载“大黄、石膏”;初步总结了: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梁·陶弘景( 456-536 年)本草专著,载药 730 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首创“诸病通用药” ,首将芍药分为赤芍、白芍两种;《本草经集注》首见“服药食忌例” ;初步确立古代综合本草模式雷敩 (xiao) 《雷公炮炙论》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系统介绍了300 种中药炮制方法;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我国使用激素制剂始于唐代《新修本草》载药 844 种,图文对照,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著又称《唐本草》作,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首载“山楂”的本唐显庆四年(公元 659 年)草文献,记载了用羊肝治夜盲症和改善视力的经验陈藏器《本草拾遗》最早提出“十剂”分类法,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开始,记录了人胞作为强壮剂的效力甄权《药性论》首次记载“神曲”功效的医著孟诜 (shen)《食疗本草》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了专门研究李殉《海药本草》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载药 1558 种,附方3000 余首,始载“苍术”之名简称《证类本草》元·忽思慧《饮膳正要》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首次记载了用蒸馏法的工艺制酒《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宋代的官修本草《本草图经》所附药图官修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最早提出要按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决定药寇宗奭 (shi)《本草衍义》量,首次提出将“四气”改为“四性”时期著作及作者特点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药 1892 种,附图 1160 幅,附方 11096 首,新增药 374公元 1578 年种,本书按药物自然属性分为16部 62类《本草品汇精要》附图 1300 幅,我古代(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明代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公元 1368-1644年缪希雍《炮炙大法》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雷公炮制十七法”《白猿经》我国最早记载提炼制成乌头碱结晶的文献兰茂《滇南本草》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药 921 种,新增 716 种(增收新药最多的本草文献),公元 1644-1911首载冬虫夏草、鸦胆子、太子参的本草文献年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全书 200 万字,收录词目 4300 条民国浙江兰溪中医学校张山雷编撰的《本草正义》影响较大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秦伯未的《药物学》公元 1911-1949年中药学讲义浙江中医专门学校何廉臣的《实验药物学》天津国医函授学校胀锡纯的《药物讲义》考点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1、道地药材: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

中药习题及答案(精心制作版)修改

中药习题及答案(精心制作版)修改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答案:C答案分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故答案应选C。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拾遗》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答案:E答案分析:《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都是按药物功效分类,《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虽然也是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但不是首创,故答案应选E。

3.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本草拾遗》C.《炮炙大法》D.《神农本草经》E.《新修本草》答案:A答案分析:南朝刘宋时代雷敩所著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该书系统地介绍了300种中药的炮制方法,其中有些方法仍沿用至今,为中药炮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答案应选A。

4.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答案:C答案分析:唐显庆四年颁布了经政府批准撰写的《新修本草》,由于它是第一次由国家组织修定和推行的,因此它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公开颁布的最早的药典,故答案应选C。

5. 最早采用图文对照编写方法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名医别录》C.《徐之才药对》D.《李当之药录》E.《新修本草》答案:E答案分析:在《新修本草》的编写过程中,唐政府通令全国各地选送当地道地药材,作为实物标本进行描绘,从而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故答案应选E。

6. 宋代的本草代表著作是:A.《开宝本草》B.《本草纲目》C.《嘉祐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衍义》答案:D答案分析:宋代本草学的代表著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部本草著作采用图文并重,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著作有所进步,同时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文献资料。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

《中药学》教学大纲供川北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本科使用(选用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2版,陈蔚文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系中医基础教研室前言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类中药性能及应用知识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是中医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我校讲授的对象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中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及开发中草药奠定基础。

教材重点包括总论部分的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第五章中药的配伍;各论各章节的药物功效、适用范围及配伍方法。

中药学的理论教学为72学时,实验教学为9学时,共81学时。

目录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4)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 (4)第四章中药的性能和作用 (4)第一节概述及四气五味 (4)第二节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5)第五章中药的配伍 (5)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 (5)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6)各论第一章解表药 (6)第二章清热药 (6)第三章泻下药 (7)第四章祛风湿药 (7)第五章化湿药 (7)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8)第七章温里药 (8)第八章理气药 (8)第九章消食药 (9)第十章驱虫药 (9)第十一章止血药 (9)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10)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10)第十四章安神药 (11)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11)第十六章开窍药 (11)第十七章补虚药 (12)第十八章收涩药 (12)第十九章涌吐药 (13)第二十章杀虫止痒药与拔毒生肌药(外用药) (13)实验教学大纲 (14)主要参考书目 (20)中药学学时分配表 (21)理论教学大纲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一)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中药学的概念,2.熟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其中着重了解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特点及主要本草著作。

(二)内容:1.中药概念;2. 起源、发展史;3. 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第二章与第三章中药的产地、采集、贮藏与中药的炮制(一)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炮制的目的,了解常用的炮制方法。

大学必修课程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大学必修课程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目的要求
熟悉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及特殊处理方法。 了解影响用药剂量的因素。
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本书每 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 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 相对剂量。
先煎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药物或久煎可 以降低毒性的药物入汤剂时,应提前煎 煮一定时间,再与他药同煎。一般质地 坚硬的药物,如动物角、甲、壳类及矿 物类,毒性成分加热易破坏的药物应先 煎。
后下
久煎有效成分易散失或被破坏的药 物入汤剂时,应待他药煎煮一定时间后, 再一起煎煮。如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 物,有效成分不耐煎煮的药物,应后下 或沸水浸泡。
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大; 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 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
用量要大。
三、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 关系
老人、小儿、妇女产后及体质虚弱的病人,都要 减少用量,成人及平素体质壮实的患者用量宜 重。
一般5岁以下的小儿用成人药量的l/4。 5岁以上的儿童按成人用量减半服用。 一般病情轻、病势缓、病程长者用量宜小;病情
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 质地轻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 质重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药物用量宜大; 鲜品药材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2倍); 再如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
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 汤剂的煎煮方法
煎药器具:化学惰性、传热佳 煎药用水:饮用水 加水量:饮片质地、煎煮时间-液面高出饮片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用量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用量

《中药学》学习笔记:中药的用量中药的剂量,一般根据药物的性能、剂型、给药途径、病证轻重及病人体质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

从保证疗效和安全出发,全面考虑。

一、剂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剂量按用量大小分为治疗量、中毒量及致死量。

治疗量大多有一个幅度,即最小治疗量和最大治疗量;低于最小治疗量,则药物不能显示疗效,称无效量;高于最大治疗量,就可能出现中毒,称此为中毒量;超过中毒最大量即可致死,称为致死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

现在已经将中药材的计量采用国际通用的公制,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配方,特别是古方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

中药处方中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在方剂中的药与药间的比较分量,为相对剂量。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用药剂量大小的因素临床确定用药剂量的大小,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1.病证轻重缓急病轻者用量不宜过大,以免耗损正气;病重者剂量可大些,以免药力不足,延误病情;病势缓的慢性病,无论是虚证还是实证,用量均不必大;病势急者,即使虚证(如虚而欲脱者)也需要大剂量急救。

2.药物性能和质地一般质地轻松的药物,如花叶类药用量可小些;质地稍重实的药物,如子实、根茎类药用量可稍大些;质地沉重的药物,如矿石、贝壳类药用量可更大些。

鲜品药材用量比干品药材一般可大1~2倍。

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用量宜小些,如大黄、黄连、肉桂等;性味淡薄,作用和缓的药用量宜大些,如薏苡仁、芦根等。

凡有毒性、作用峻烈的药用量宜小,且起始用量较小,逐渐增加,避免损伤正气或出现中毒不良反应。

3.配伍、剂型和用药目的单味药应用,剂量宜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小些。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

中药用量标准大全中药用量标准是指中药使用的推荐剂量范围。

中药用量的确定与中药的性能特点、理论依据、临床实践和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

1.芍药: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2.陈皮: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3.当归: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4.甘草: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5.白术: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6.枸杞子: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7.黄芪: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8.党参:每次6-30克,一日1-3次。

可作煎剂。

9.人参:每次3-15克,一日1-3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0.三七: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炮制或作煎剂。

11.黄连:每次3-9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12.茯苓:每次6-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3.防风:每次3-10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或用于外敷。

14.白芍:每次9-15克,一日2-3次。

可作煎剂。

15.当归尾:每次10-15克,一日1-2次。

可作煎剂。

以上为一些常见中药的用量标准,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特别是在儿童、孕妇、老年人、肝肾功能受损者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慎重。

另外,中药的剂量还需要根据病情轻重、病程长短、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中药剂量不可任意增加,超出合理用量可能导致中毒或副作用。

同时,中药的用量还需要根据煎煮方法的不同进行调整,如煮多久、加热强度、煎煮次数等都会影响到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率。

总之,中药的用量标准是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遵循医嘱,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切勿盲目增减用量,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学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中药学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量中药剂量是指临床应用时的分量。

它主要指明了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按:本书每味药物标明的用量,除特别注明以外,都是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用量)。

其次指方剂中每味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即相对剂量。

中药的计量单位有重量如市制:斤、两、钱、分、厘;公制:千克、克、毫克;数量如生姜三片、蜈蚣二条、大枣七枚、芦根一支、荷叶一角、葱白两只等。

自明清以来,我国普遍采用16进位制的“市制”计量方法,即1市斤=16两=160钱。

自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产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克=1000000毫克。

为了处方和调剂计算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1市两(16进位制)=30克;l钱=3克;1分=0.3克;1厘=0.03克。

尽管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生药,安全剂量幅度较大,用量不象化学药品那样严格,但用量得当与否,也是直接影响药效的发挥、临床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药量过小,起不到治疗作用而贻误病情,药量过大,戕伤正气,也可引起不良后果,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同时中药多是复方应用。

其中主要药物的剂量变化,可以影响到整个处方的功效和主治病证的改变。

因此,对于中药剂量的使用应采取科学、谨慎的态度。

一般来讲,确定中药的剂量,应考虑如下几方面的因素:一、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剧毒药或作用峻烈的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开始时用量宜轻,逐渐加量,一旦病情好转后,应当立即减量或停服,中病即止,防止过量或蓄积中毒。

此外,花叶皮枝等量轻质松及性味浓厚、作用较强的药物用量宜小;矿物介壳质重沉坠及性味淡薄,作用温和的药物用量宜大;鲜品药材含水分较多用量宜大(一般为干品的4倍);干品药材用量当小;过于苦寒的药物也不要久服过量,免伤脾胃;再如犀角、羚羊角、廉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等贵重药材,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用量。

二、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入丸、散剂的用量要大些;单味药使用比复方中应用剂量要大些;在复方配伍使用时,主要药物比辅助药物用量要大些。

草药的用量剂量

草药的用量剂量

草药的用量剂量-用量-药物中药的用量剂量中药的计量单位,古代有重量(铢、两、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此外还有可与上述计量方法换算的“刀圭”、“方寸匕”、“撮”、“枚”等较粗略的计量方法。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

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

即1kg=1000g。

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一两(16进位制)=30g一钱=3g一分=0.3g一厘=0.03g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

也有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一、药物方面药材质量: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勿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

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无毒药一般用量为3~10g);金石、贝壳类质量的药物量宜重(无毒性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一般用量为30~60g)。

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

有毒无毒: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应用方面方药配伍: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用量可略小。

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为重。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

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剂型 汤剂最多用。古代还有栓剂、散剂、洗剂、 汤剂最多用。古代还有栓剂、散剂、洗剂、 软膏、浸膏、糖浆等;后来又出现丸剂、锭剂、 软膏、浸膏、糖浆等;后来又出现丸剂、锭剂、 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现代出现胶囊、 丹剂、灸剂,明代出现露剂。现代出现胶囊、片 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 剂、冲剂、气雾剂、膜剂、橡皮膏、合剂、酒剂、 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 注射剂、茶剂、袋泡剂、注射剂、口服安瓿等。 丸剂现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 丸剂现代分为蜜丸、水丸、浓缩丸、蜡丸、滴丸、 糊丸等多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 糊丸等多种,胶囊分为软、硬两种。现代尝试将 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 纳米技术用于中药生产。
温度: ⑵ 温度: 温服——多数药物。 ——多数药物 ①温服——多数药物。 热服——辛温解表药;热药热服以治疗大寒证; ——辛温解表药 ②热服——辛温解表药;热药热服以治疗大寒证; 寒药热服以治疗假寒真热证。 寒药热服以治疗假寒真热证。 ③冷服——寒药寒服以治疗大热证;热药冷服以 冷服——寒药寒服以治疗大热证; ——寒药寒服以治疗大热证 治疗假热真寒证。 治疗假热真寒证。 服药宜适度: ⑶服药宜适度: 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汗、得泻、 发汗、泻下、清热等药以得汗、得泻、热退为 不可尽剂,以免病去药存,克伐正气。 止,不可尽剂,以免病去药存,克伐正气。
四、服药法 一剂药2 次煎煮的药液混后再分2 3 一剂药2到3次煎煮的药液混后再分2—3份服 一般要与进食间隔1 小时。 用;一般要与进食间隔1-2小时。 时间: ⑴时间: 饭后——多数药选择此时, ——多数药选择此时 ①饭后——多数药选择此时,尤其是消食健胃药 及对胃有刺激性者;病变部位在胸膈以上者。 及对胃有刺激性者;病变部位在胸膈以上者。 饭前——补益药;病在胸腹以下者。 ——补益药 ②饭前——补益药;病在胸腹以下者。 空腹——驱虫、泻下药。 ——驱虫 ③空腹——驱虫、泻下药。 睡前——镇静催眠药。 ——镇静催眠药 ④睡前——镇静催眠药。 截疟药——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用。 ——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用 ⑤截疟药——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用。 呕吐患者——少量频服。 ——少量频服 ⑥呕吐患者——少量频服。 急性病、惊厥、咽喉病——均可不定时服用。 ——均可不定时服用 ⑦急性病、惊厥、咽喉病——均可不定时服用。
三、煎药法 徐灵胎:“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徐灵胎: 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 全在于此。夫烹饪失调度,尚能伤人,况药之治疗, 可不讲乎? 可不讲乎?” (一)一般煎药法 器皿:砂锅或砂罐。 ⑴器皿:砂锅或砂罐。 ⑵水:①水源:洁净凉水;②水量:高出药面3厘 水源:洁净凉水; 水量:高出药面3 米左右; 煎前浸泡:20—30分钟 分钟。 米左右;③煎前浸泡:20—30分钟。 火候:先武后文。 ⑶火候:先武后文。 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的时间。 2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的时间 ⑷时间:一般20分钟左右——指文火煎煮的时间。 榨渣取汁:以提高利用率。 ⑸榨渣取汁:以提高利用率。 ⑹煎煮次数:2—3次。 煎煮次数:
2.确定药物剂量时应考虑的因素: 2.确定药物剂量时应考虑的因素: 确定药物剂量时应考虑的因素 与药物本身的关系: ①与药物本身的关系: 药材质量 药材质量——质量好者,量宜少;质量差者, 质量好者,量宜少;质量差者, 质量 质量好者 量宜多。 量宜多。 药材质地 质地——质地轻者,量宜少;质地重者, 质地轻者, 药材质地 质地轻者 量宜少;质地重者, 量宜多;鲜品,量宜多。 量宜多;鲜品,量宜多。 药物性味 性味——性弱力平味淡者,量宜多;性强 性弱力平味淡者, 药物性味 性弱力平味淡者 量宜多; 力峻味浓者, 量宜少。 量宜少。 力峻味浓者, 有毒无毒有关 有关——有毒者,严格控制剂量;无毒 有毒者, 有毒无毒有关 有毒者 严格控制剂量; 者可增大变化幅度。 者可增大变化幅度。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1.剂量的概念 1.剂量的概念 中药的用药量,称为剂量, 中药的用药量,称为剂量,即指每一味药成 人的一日量;也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人的一日量;也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 也就是相对剂量( 六一散,滑石:甘草为6 也就是相对剂量(如,六一散,滑石:甘草为6: )。除特殊标明外 均指干燥后的生药。 除特殊标明外, 1)。除特殊标明外,均指干燥后的生药。
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于各种疾病。 ⑴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于各种疾病。 皮肤:用于皮肤病、疮疡,也可用于内病外治。 ⑵皮肤:用于皮肤病、疮疡,也可用于内病外治。 直肠:用于肠道远端疾病,也可用于发热等。 ⑶直肠:用于肠道远端疾病,也可用于发热等。 吸入:用于肺及心脏疾病等。 ⑷吸入:用于肺及心脏疾病等。 注射:分为肌肉、皮下、静脉、 ⑸注射:分为肌肉、皮下、静脉、穴位等多种注 射部位。 射部位。
与剂型、配伍有关: ②与剂型、配伍有关: 配伍:单味或复方;主药或辅药。 配伍:单味或复方;主药或辅药。 剂型:煎剂量大;丸散量小。 剂型:煎剂量大;丸散量小。 用药目的等有关。 用药目的等有关。 ③与患者的具体有关:包括患者的年龄(小儿用 与患者的具体有关:包括患者的年龄( 岁以下—1/4成人量 成人量; 12岁 1/2成人量 成人量。 量:5岁以下—1/4成人量;5—12岁—1/2成人量。 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体质、 1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体质、 岁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向成人量靠齐)、体质 性别、病程的长短及病势轻重等有关。 性别、病程的长短及病势轻重等有关。 ④与季节、地域有关。 与季节、地域有关。
计量单位: 公斤=1000 =1000克 计量单位:1公斤=1000克 两约=31.25 =31.25克 1两约=31.25克 钱约=3.125 =3.125克 1钱约=3.125克 分约=0.3 =0.3克 1分约=0.3克 厘约=0.03 =0.03克 1厘约=0.03克 常规剂量: 常规剂量: 1.花、叶等质地轻的药物,3-10克。 1.花 叶等质地轻的药物, 10克 2.金石 贝壳等质地重的药物,10-30克 金石、 2.金石、贝壳等质地重的药物,10-30克。 3.鲜品 30-60克 鲜品, 3.鲜品,30-60克。 此常规剂量均指无毒者。 此常规剂量均指无毒者。
烊化:胶质药。以温药液、 ⑸烊化:胶质药。以温药液、温酒或水溶化后兑 服。 冲服:贵重类、液汁类、 ⑹冲服:贵重类、液汁类、入水即化类或有效成 分难溶于水、或高温煎煮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 分难溶于水、或高温煎煮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 泡服: ⑺泡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 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煎液趁热浸泡, 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煎液趁热浸泡,加 盖焖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 盖焖润,减少挥发,半小时后去渣即可服用。 煎汤代水: ⑻煎汤代水:主要指某些药物为了防止与其它药 物同煎而使药液混浊, 物同煎而使药液混浊,宜先煎后取上清液代水再 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此外,某些药物质轻 煎煮其他药物,如灶心土;此外, 用量大,体积大,吸水量大,也须煎汤代水, 用量大,体积大,吸水量大,也须煎汤、贝壳及某些有毒的药物。先煮30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某些有毒的药物。先煮30 分钟,后纳入余药。 分钟,后纳入余药。 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久煎有效成分易 于挥发而降低药效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 于挥发而降低药效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 分钟时入本类药。 分钟时入本类药。 包煎:粘性强、易糊化、细小颗粒、粉末、 ⑶包煎:粘性强、易糊化、细小颗粒、粉末、绒 毛等药。以纱布包裹后入煎。 毛等药。以纱布包裹后入煎。 另煎:贵重药,以免损耗。煎液可另服, ⑷另煎:贵重药,以免损耗。煎液可另服,也可 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与其他煎液混合服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