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校地”合作
城乡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城乡融合人才培养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城乡融合是指城市和农村之间边界逐渐模糊,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和互动不断增强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城乡融合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不仅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是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中心。
而农村作为城市的重要补充,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
城乡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资源共享,也能够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为实现城乡融合,培养一支具备适应城乡融合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这些人才不仅应该具备城市化进程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备包括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社会管理、农村文化保护等在内的农村相关知识。
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质,能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城乡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全面分析城乡融合的意义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我们将提出一些建议和方案,以促进城乡融合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这将为我国城乡融合进程提供人才保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内容进行撰写:文章结构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整体框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框架。
为此,本文将按照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组织。
下面将分别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重点。
引言部分通过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小节,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概述部分主要简要介绍了城乡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主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问题。
文章结构部分则说明了本文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整体的概览。
最后,目的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目标和意义,即通过对城乡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城乡发展的良性循环。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城乡融合的意义和城乡融合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两个小节。
在城乡融合的意义部分,将介绍城乡融合的概念和意义,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
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教育振兴
乡村振兴发展的乡村教育振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乡村教育的振兴也成为了乡村振兴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乡村教育振兴不仅仅是教育事业的发展,更是乡村振兴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将会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教育振兴进行探讨。
一、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前提。
目前,一些乡村地区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导致教育条件落后,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
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力度,通过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有力支持。
二、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了适应当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乡村教育也需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可以通过推行素质教育,开设特色课程,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等方式,使乡村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培训提升等方式,吸引优秀的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确保乡村学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
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应该注重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文化素养。
五、加强与城市教育的合作交流乡村教育振兴需要与城市教育开展更多的合作交流。
可以通过建立兄弟学校关系,师生互访交流等方式,借鉴城市教育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模式,促进乡村教育的发展。
六、加强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建立起良好的家校互动机制,形成教育工作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乡村教育振兴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校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八、推动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推广信息化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数字化教学等方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推动乡村教育实现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乡村人才培养计划
乡村振兴的乡村人才培养计划乡村振兴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其中人才的培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乡村振兴的乡村人才培养计划。
一、乡村振兴的背景与意义乡村振兴是指通过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发展,实现农村绿色生态、创新发展的目标。
它的意义在于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基础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的第一步。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有助于提升农村儿童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三、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培养适应农村现代化需求的技术人才。
政府应投入更多资源,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建设力度。
四、提供农村人才培养的经济支持在实施乡村人才培养计划上,政府应提供经济支持,为培养乡村人才提供更好的条件。
五、引导农村人才回乡创业为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回到乡村,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创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有竞争力的政策和环境。
六、加强乡村社会组织建设乡村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服务平台,为农村人才提供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
七、营造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政府应营造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措施,吸引人才回到农村。
八、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收益,同时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相关工作。
九、加强农村人才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人才评价体系,使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科学有效。
十、加强乡村人才交流合作乡村人才的培养需要重视交流合作,政府可以通过组织交流活动和对接政策等方式,促进农村人才的互动与合作。
总结:乡村振兴的乡村人才培养计划,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加强基础教育、建设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经济支持、引导回乡创业、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加强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人才交流合作等措施都是实现乡村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方向。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培养更多适应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促进乡村振兴进程的加快。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育典型案例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人才培育典型案例研究目录一、内容概括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7)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 (8)2.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与要求 (9)3.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 (11)三、乡村人才培育的理论基础 (12)1. 人才培育的基本概念与原则 (13)2. 人才培育的理论框架 (14)3. 人才培育的关键要素分析 (15)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乡村人才培育实践 (17)1. 政府主导下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 (18)陕西杨凌示范区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19)浙江丽水市“三农”人才培育模式 (21)2. 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人才培育的模式 (22)中国农业大学在贫困地区的人才培育实践 (23)阿里巴巴集团在农村电商领域的人才培养 (25)3. 产学研结合的乡村人才培育模式 (27)西南大学在重庆市石柱县的科技扶贫实践 (28)清华大学在革命老区的教育支援实践 (30)五、乡村人才培育典型案例分析 (30)1. 案例一 (31)2. 案例二 (33)3. 案例三 (34)六、乡村人才培育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36)1. 人才培育供需矛盾突出 (37)2. 培育体系不完善 (38)3. 市场化程度低 (39)4. 政策支持不足 (40)七、乡村人才培育的优化策略建议 (41)1. 完善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持体系 (42)2. 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机制 (43)3. 拓展多元化培育主体 (44)4. 提升人才培育质量与效益 (46)八、结论与展望 (47)1. 研究总结 (49)2. 研究展望 (49)一、内容概括分析乡村人才培育的现状与挑战,包括现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人才流失严重、乡村青年劳动力外流等问题。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人才培育典型案例,例如成功实施的农业技术培训项目、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乡村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育等。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做好2023年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乡村振兴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流动,而要实现城乡融合,就必须要有乡村振兴的支撑。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互补关系。
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现实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完善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这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
打造功能互补、互融共生的城乡有机共同体,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加快乡村全面振兴。
这是我国适应社会矛盾新变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之举。
近几年,我国“四化同步”步伐显著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建设、农村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新的进展。
基于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机制的建立,其现实必要性就显得尤为突出。
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为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与此同时,我国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和制度安排上,逐步完善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增加了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突出了“三农”工作的优先地位,城乡发展整体水平得到大幅提升[1]。
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持续深入,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加快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于此,打破“农村与城市各自发展”的传统路径,树立“城乡等值”“共建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实现城乡之间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以及经济的协调发展从而助推城乡深度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农村人才的新途径
乡村振兴战略培育农村人才的新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培育农村人才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村人才的需求,因此需要探索新的途径来培育农村人才。
本文将介绍几种新途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参考。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给培育农村人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培育农村人才的关键。
首先,需要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其次,要加大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此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为农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弥补教育资源上的不足。
二、建立农村人才培养体系为了培育农村人才,需要建立健全的培养体系。
首先,要鼓励农村青年参与农业生产实践,通过实践来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可以建立农村实训基地,为农村青年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
此外,要将农村人才培养纳入到农村发展规划中,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支持和保障。
三、加强农村人才引进和留住工作农村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要加强农村人才的引进和留住工作。
一方面,要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前景,吸引优秀的人才留在农村。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来人才的引进力度,为他们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促进乡村振兴。
四、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和教育为了提高农村人才的素质,需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训和教育。
一方面,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农村青年的技能水平,提供他们就业创业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人才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此外,要注重农村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从多个方面提升他们的能力。
五、推动农村人才与城乡互动交流农村人才与城市人才的交流合作对于培育农村人才非常重要。
一方面,可以组织农村人才到城市进行学习和交流,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引进城市人才到农村开展经验交流和合作,促进农村的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院校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近年来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院校面临着培养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的任务和责任。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传统的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
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育模式以教授知识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不足。
与农村实际脱节。
农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脱节,难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
培养模式单一。
传统的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只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农业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农业院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与农村实际结合。
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农村实际的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使之与农村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
农业院校应该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五、结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契机和挑战。
农业院校应该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农村实际结合,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农村教育发展与乡村人力资源培养
农村教育发展与乡村人力资源培养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教育发展和乡村人力资源培养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乡村的教育状况直接关系着乡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培养乡村的人力资源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
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讨论,在以下十个方面探讨了农村教育发展和乡村人力资源培养的问题。
第一,建立完善的基础教育体系。
农村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作为支撑。
政府应大力投入教育资源,提高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更好的校舍、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只有建立起基础教育体系,才能为培养乡村人力资源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二,注重职业教育的发展。
乡村地区需要的是有一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因此,发展乡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引导乡村青年掌握实用技能,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强化综合能力素质教育。
乡村的人力资源培养不能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学生应该在学习中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同时也要注重体育、艺术、实践等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四,推进农村教育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现代科技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政府应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互联网和电子教育资源,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打破乡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第五,加强乡村教师培训和队伍建设。
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制定完善的乡村教师培训政策,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到乡村教育事业中。
第六,推进乡村学校办学方式的创新。
乡村学校在学生数量少、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寻找适合自身特点的办学方式。
可以尝试多校共建共享、远程教育等模式,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七,加强乡村学校与社会的合作。
乡村学校与农村社会之间的联系应更加紧密。
可以与当地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农村实际情况,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新时期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
、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分析
不稳定 , 作环境差 , 工 收入低 , 遇差 , 待 福利低 , 生活环境差 , 社会 地位低 , 无法 与文化程度 高 、 专业技能强 的城市居 民相 竞争 。因而造成 现阶段农 民工的 T资水 平远远低 于城 市工 人 , 民工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 民收入的状况 。已有资料显 农 示, 非农 收入是农 民的主要经济 来源 , 由于农 民工非农收入
一
化 教 育 水 平 决 定 了 辍 学 青 年 外 出 务 工 在 市 场 竞 争 中处 于 非
常不利的境地 。国内研究认为 当前农民T在城市就业市场上 主要集 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 从事技术要求 低 、 工作环境差 、 劳动强 度高 以及其他城市居民不愿从 事的T作 。 长三角在城 农 民工主要在纺织服装业 、 械制造业 、 机 建筑业 、 服务业 和饮 食行业 就业 , 几乎没有 在金融 、 保险 、 房地 产 、 生 、 育 、 卫 教 文
较 低 , 成 城 乡 居 民 收 入 悬 殊 。 当前 , 乡差 距 越 拉 越 大 , 造 城 城
舒 尔茨在《 人力资本投资》 中指 出 : 人力资本是指人力资
源的质的方 面 , 即技 能 、 识 和 能 影 响 个 人 从 事 生 产 性 存量可通过人力资本投资得 到增加 。教 育支出 、 健康支 出和为获得更好工作机会而进行 的内部迁移都属 于人力资本投 资的范畴 。 目前 , 国农 民以 我 是 否外 出为标准可分为两大部分 : 外出务工的农民T和在家 从事农业 、 非农产业的留守人 员。 1外 出务 工农 民工人力资本现状 分析 。 . 据有关资料 ,0 7 2 0 年我国农村外 出就业劳动力达1 6 . 亿人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2 为 1 亿 ,扣除重复计算部分 ,0 7 . 5 2 0 年我 国农 民工达N22 亿 .6 人 。钱文荣 、 黄祖辉(0 7 对长江三角洲十六城市农 民工的 20 )
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发展政策
乡村振兴的乡村教育发展政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教育发展政策成为实施这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教育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课程改革、师资培养、教育资源配置、学生迁入政策、特色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乡村教育发展政策。
一、课程改革为了适应乡村发展的需求,乡村教育发展政策推动了课程改革。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用技能,开设农业实践、手工制作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增设STEM教育、艺术教育等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师资培养乡村教育发展政策积极推动师资培养。
通过设立师范学院、培训项目等措施,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同时,加强对乡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和激励,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三、教育资源配置乡村教育发展政策注重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通过加大对乡村学校的投入,改善校舍设施和教学设备,提高学校的教学环境。
同时,推动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保障乡村学校的正常运行。
四、学生迁入政策为了保障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教育权益,乡村教育发展政策制定了学生迁入政策。
通过简化转学手续、提供学生宿舍等措施,让迁入学生能够顺利接受教育,减少因学生流失而造成的教育资源缺乏问题。
五、特色教育乡村教育发展政策鼓励特色教育的发展。
通过支持特色学校的建设和特色教育项目的推广,提高乡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
同时,鼓励学校与社区、家长、农户等紧密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育信息化乡村教育发展政策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
通过推广使用教育信息化设备和资源,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同时,在乡村学校中建设数字图书馆、教育云平台等,扩大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渠道。
七、学前教育发展乡村教育发展政策注重学前教育的发展。
通过建设乡村幼儿园、培训幼儿教师等措施,提高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普及率。
同时,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学前教育的质量。
城乡统筹下的新农村建设
摘要:新农村应是城市进程 中的新农村,城市化应是包涵着农+ ̄gc城市化。以 乡统筹的思 - . ] - j 城 路科学定位和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走城 乡互动 、城 乡交融、城 乡一体的现代化道路 ,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
关键词 :城 乡统筹; 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I 3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 — 10 20 )6— 08— 3 04 36 (06 0 0 1 0 含量和创新步伐等方面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 ,就在 地理 区域 的空间平 面上 ,形成 了大 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填 充 ,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 富创造 、生活质量 、社会保 障等方面差距扩大 ,二元结构系数加大 ,形成 了以农村 支持城 市 、农业支持工业 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 “ 以农补工” 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 ,是在财富分布空 间已经相当不平 衡的区域 内,在城 乡二元结构系数很高 的态势下,在城 市开发 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状况时 ,必须及时地将城市化 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 、城 市支持农村 、工业 支持农业 、 城乡统筹协凋发展和实施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主流之 中。这一转
维普资讯
20 06年第 6期 ( 总第 11 】 1期
湖 湘论坛
HUⅪ ANG 0RU M
N. o 6。2 0 06 G n r lNn l l e e a l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城 乡统筹下的新农村建设
邓 云峰
( 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湖南 郴州 430 ) 200
收稿 日期:20 0 2 06— 8— 0
作者简介:邓云峰,男,湖南省汝城人,中共郴州市委党校教育长、副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校地合作策略研究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校地合作策略研究作者:***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0年第31期摘要:文章基于微分对策理论构建了地方政府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博弈模型,运用Hamilton-Jacobi-Bellman方程求得集中式决策、成本分担、无成本分担三种模式下博弈双方人才培养的最优努力程度、乡村振兴人才数量以及最优效益。
研究发现:集中式决策情况下,地方政府与高校无论是收益、努力水平还是乡村振兴人才数量均高于其他模式;在一定条件下,成本分担契约可以实现地方政府和高校的帕累托改善;博弈双方人才培养的努力程度与成本系数、贴现因子、人才流失率成反比;与人才数量-收益影响系数、努力—人才数量影响系数成正比。
关键词:校地合作;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成本分担;微分博弈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的非农化发展战略不断加速“三农”问题凸显,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本流失,乡村振兴人才匮乏成为乡村振兴实施的一大掣肘。
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文化能人、技术人员等专业化人才,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的制约。
但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业技术人才仅占农村总人口的0.1778%,农学硕士仅占0.31455‰,农学博士仅占0.004587‰,可见我国乡村振兴人才数量匮乏,现代化人才缺口大。
面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总量“富余”,但质量“贫困”的尴尬境地,懂农业、懂技术的乡村振兴人才俨然成为现阶段乡村振兴的主要瓶頸与主体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明确“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建立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因此,地方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服务、智力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融合。
然而,我国高校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需求并不匹配,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高校涉农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教学,脱离了乡村发展对专业人才和知识技能的客观需求。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探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业农村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而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则是推动农村振兴的重要保障。
因此,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至关重要。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
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传统问题传统的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抑制了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面临困难时无法应对,实践操作能力不足。
其次,培养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缺乏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对于涉农专业的理解仅仅局限在书本知识上,缺乏实践观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最后,与农村实际脱节。
传统的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实际农村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无法满足乡村振兴战略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为了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改革与创新。
首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加强学生在田间地头的实践操作能力,组织实践课程和专业实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农业生产活动,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和创新的思维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成人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考核试卷
B.质量评估
C.教学反馈
D.教师激励
20.成人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中,哪些措施有助于培养农民的国际化视野()
A.外语教学
B.国际合作项目
C.外国专家讲座
D.国际标准认证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乡村振兴战略中,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______和______的农村人才。
4.在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实践经验比理论知识更重要。()
5.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估应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
6.成人教育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内容应当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7.农民的文化素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没有直接影响。()
8.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的唯一关键因素。()
3.描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通过成人教育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创新精神。
4.请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成人教育在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D
3. C
4. B
5. D
6. C
7. C
8. D
9. D
10. C
11. D
12. C
13. D
18. ABC
19. ABC
20. ABC
三、填空题
1.职业技能、文化素质
2.实用性、灵活性、系统性
3.实践教学
4.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5.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社会贡献度
6.丰富的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专业素养
7.创业培训、贷款支持、技术指导
8.农村产业结构、农民实际需求
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理论依据、战略基础与实践遵循
第20卷第5期2021年5月职业技术V o c a t i o n a l T e ch no log yVol. 20 No. 5May, 2021DOI : 10.19552/j. cnki. issnl672 -0601.2021.05.009校地共建“乡村振兴学院”:理论依据、战略基础与实践遵循罗明誉(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402)摘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高校和地方政府要依据“三重螺旋模型理论”,根据乡村振兴发展需要,优化构建新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共建新时代“乡村振兴学院”,遵循政策性、区域性、阶段性和特色性的基本原则,深入探索人才培养、技术扶持、政策研究、示范建设“四位一体”办学定位,建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校地共建;理论依据;战略基础;实践遵循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 -0601(2021) 05 -0048-05Co - construction of u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by Colleges and Local Government:Theoretical Basis, Strategic Basis and Practical ComplianceLU O M ingyu(Hangzhou Polytechnic, Hangzhou 311402, China)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colleges and local government should follow the u triple helix model theoryM,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country revitalization, optimizing strategic partnership to build new schools, to build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in new era.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olicy, regions, phases and characteristics, further explore the talent training, technical support, policy research, demonstration construction “four in one” school - running orientation, and establish an effective operation guarantee m echanism, to boost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co -construction by colleges and local government;theoretical b asis;strategic b asis;practical compliance〇引言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 决策,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 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 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 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教育部门与残联开展合作,构建送教上门新模式
教育部门与残联开展合作,构建送教上门新模式
常建文
【期刊名称】《现代特殊教育》
【年(卷),期】2018(0)11
【摘要】为了落实了《江苏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中关于为极重度残疾学生"送教上门"的要求,江苏省泰兴市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市残联实行"无缝对接",依托残联部门现有机构和平台,实施精准送教、有效送教,探索出了一套特教中心与残联合作"送教上门"的新模式.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常建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特殊教育学校, 225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60
【相关文献】
1.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校地”合作——以四川省珙县开展“校地”合作为例
2.在"转方式"中共创行业问合作新模式--以船舶为例看钢铁行业如何与下游行业开展战略合作
3.开展职业指导需要劳动和教育部门密切合作
4.开展职业指导需要劳动与教育部门密切合作
5.开展职业指导需要劳动和教育部门密切合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展“布谷鸟行动”合作协议
校地企三方合作开展“布谷鸟行动”合作框架协议签约高校:签约企业:签约村:为充分发挥郫县县域内丰富的智力资源,探索生态、文化、科教融合发展的校地合作新模式,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推进花园玫瑰谷项目进一步发展,经三方友好协商,一致同意在县委宣传部和花园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共同在花园镇永泉村展开“布谷鸟行动”。
三方一致同意在借鉴2006年唐昌镇“大学生进农家”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智力资源融入城乡统筹实践,文化活动反哺农村,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破题,逐渐走出一条由“思想互动”到“文化互动”再到“产业互动”的“经营村庄”模式。
三方一致认同共同发表“布谷鸟行动宣言”和“布谷鸟行动纲领”。
三方一致同意围绕花园50公里绿道展开“绿道经济”研讨会,并结合实际对绿道经济形态进行探索,以为花园找到一条绿道富民的路子。
三方一致同意共同使用“布谷鸟行动标识”。
三方一致同意通过三方合作,通过调查研究,为花园镇永泉村确立形象定位、发展模式,并结合村庄发展蓝图定期举行思想文化交流、量身定制地编制乡土教材、共同开办村民学校、定期举行农民素质大赛,共同组建小小公司,探索和实践体验经济、绿道经济等新模式。
三方一致同意定期和公司、永泉村配合,每月在玫瑰谷举行一次以上文化活动,以为永泉村、玫瑰谷制造人气和商气。
三方一致同意共同在“郫县热网”(郫县全搜索)开设“布谷鸟行动”频道、在中央省市媒体展开宣传,报道“布谷鸟行动”进程、展示校地企合作成果,探索乡村旅游新模式。
以为我县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体验经济和新农村建设打开突破口。
三方一致同意,合作期间的费用根据项目需要由三方共担,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果共同受益。
签约人:签约日期:。
校地合作讲话稿
校地合作讲话稿校地合作讲话稿同志们:刚才,工业港、科技局、团有关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谈话。
同志总结了我县2012年的校地工作任务,对本年的校地工作作了布置,请大家仔细抓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要深化认识,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从我县校地工作的探究和理论可以看到,校地两边在资本共享、互惠互利、共赢开展等方面,有着深化工作的实际根底和美妙前景。
可以说,县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县域内堆积了电子科大、西南交大、西华大学等21所高校、1万余名专任教员、2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年均构成科研效果超越1000项,具有规划数目大、品牌高校多、学科门类齐、科研实力强的特点。
这些高校,应该说是我县科技立异和人才培育的摇篮,也是我县立异效果、立异人才集聚的高地。
丰厚的人才和智力资本,使县在同环区(市)县中,具有不成比较的优势,是企业提档晋级、县域转型开展的主要资本。
我们也要客观地看到,假如这些大学不克不及与县交融开展,不克不及在校地工作中获得实践效果,我们就会糜费资本,错掉时机。
在上一年《县七问》的帖子中,个中第“五问”,就问到怎样采摘身边“大学城”的这枚果实?这也是给我们在座列位提的一个课题。
其实,不断以来,我们的“校地”工作也在逐渐走向深化。
经过树立一系列的校地联席会议准则,建立了一些“产学研”工作平台;经过举行“大学城·大学生开学节”、成立“扬雄研讨会”和校际联盟,拓展了校地工作渠道;经过强化企业、乡村等工作开展载体,增强了财产对接,完成了必然水平的校地双赢。
跟着城乡统筹开展和建立“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措施的加速,县也将成为极具开展潜力、极具立异生机和综合竞争力较强的主要区域。
人才、科技是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最根底的计谋性资本,是推进城乡统筹、科学开展的基本动力地点。
我们在看清校地工作优势和时机的还,也要看到:进一步深化“校地”工作,是我县打造“一城两带三基地”、建立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区的需求,是我县树立现代财产系统、推进经济转型晋级的需求,是加速推进人才强县、科教兴县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校地”合作〔摘要〕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校地”合作,是一种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目标,由地方政府主导,依托高校优势资源,形成高校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地方助推高校发展的“互惠共赢”的新型关系,强化“校地”合作是拓宽人力资本培育渠道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战。
四川省珙县通过“校地”合作,对于加快农村科技人才培养、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城乡统筹发展、繁荣文化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力资本;校地合作;城乡统筹发展;四川省;珙县〔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87-(2013)02-0089-04“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
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多次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1〕。
当前,“十二五”规划已进入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珙县县委、县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重视人力资本培育,树立人才优先的战略思维,积极推进“校地”模式,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为全面贯彻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撑;为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全面实现“经济强县、现代新城、幸福珙县”目标提供人才保障。
一、人力资本与统筹城乡关系研究:相关理论述要(一)国外相关研究简述人力资本理论体系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提出的,他在1964年出版的《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着重指出应从三个层面改造传统农业:建立一套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制度和技术保障,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为引进现代生产要素创造条件,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的形式各种各样,包括:教育、在职培训及提高健康水平等。
〔2〕他在另外一部重要著作《论人力资本投资》中也指出,产出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不能由物质投入来说明,而应归因于“不可解释的余差因素”。
这个“余差”只能用人的质量或人力资本来解释。
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本的形成,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
〔3〕另一位颇具创见的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认为人力资本是指是劳动者通过学校教育、在职培训、迁移、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的总和。
〔4〕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本,某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受该区域内人力资本存量和增长速度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使得人们对人力资本的重视日渐加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越发重要。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不断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但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其产生的投资收益具有溢出效应。
由于溢出效应的存在,如果只由人力资本所有者主体进行投资就不能达到社会需要的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政府来对人力资本进行再投资。
对于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发展的关系,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认为,农村教育的落后、农业劳动者的低文化水平等是发展中国家农村贫穷、城乡差距明显的主要原因。
〔5〕归根结底还是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
因此,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务之急是加快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使农村居民真正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主导性的主体能动作用。
(二)国内相关研究简述国内也有众多学者提出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邹薇(2006)〔6〕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是指农村劳动力身上所凝结的体能、知识、技能和所有能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能力,这种被凝结的能力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存量形式。
何秀玲(2008)〔7〕研究认为我国农村人口多,但人力资源的可用性不高,并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差,医疗卫生缺乏,身体素质低使得农村的人力资源积累不足。
刘文(2004)〔8〕针对劳动力流动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关系提出,人力资本与收入成正相关效应,促使劳动者自身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农村外出劳动力收入和社会地位的提高,通过示范效应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
张茜(2007)〔9〕通过模型的构建,研究农村人力资本和农民收入二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农民人均纯收入受滞后各期农民收入和农村人力资本的共同影响;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在短期内依赖于农民收入的提高,从长期看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更依赖于教育本身。
目前,国内学者对城乡差距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研究,已经注意到了人力资本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但并未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也缺少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尝试。
所以,非常有必要通过强化人力资本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探索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这样既可以有效缓解农村人力资本外溢、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困难,又可以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和创收能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新模式:“校地”合作近年来,由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经济实力弱,投资收益滞后,接受教育、享受医疗保健的机会不均等,使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绝对值虽然逐年提高,但增长幅度较小,这影响农村人力资本含量的提高,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步伐。
为快捷、有效地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各地除了采用传统的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外,还积极探索培育农村人力资本的新途径,产生了“校地”合作的新模式。
“校地”合作就是本着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的原则,由地方政府和高校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结合,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助力现代科技集成和产业升级。
众所周知,高校和地方政府拥有两种具有互补性的不同资源,若将这两种资源有效整合,既可以帮助高校体现时代精神、实现科学发展,又可以为地方政府培育人力资本提供新通道,是一条既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有利于提升高校竞争力的双赢之路。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职责。
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将人才、科技、智力等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校地合作,可以使高等教育更加在农村普及化,使高校——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之间架起桥梁,不仅在知识生产、文化传播方面起到重要基地的作用,还能不断为政府和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和课题研究等服务,成为哺育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孵化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库”。
强化“校地”合作是拓宽人力资本培育渠道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实践。
三、珙县努力推进“校地”合作:背景与进展当前,珙县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城市建设加速提升、统筹发展融合突破的关键时期。
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珙县要实现经济的新跨越,单纯依靠资源支撑和投资驱动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转型升级、科学发展,就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关键、更加重要。
未来几年,珙县将坚持“转型增长、强县兴城、共享发展、奋力跨越”的发展定位,实现“两步走、翻两番,跻身全省类区强县,建设全省经济大县,力促撤县建市”的奋斗目标,努力成为川南工业高地和川南新城,成为川南经济区和川滇黔结合部的一颗耀眼明珠〔10〕。
发展离不开人才,离不开大量人力资本的投入。
因此,珙县的跨越发展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就更加迫切。
加强“校地”合作,是培育人力资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便捷渠道,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着力解决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珙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程”,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关键环节,大力实施“校地”合作引才活动,“向高校借梯,引专家助阵”,先后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签订校地合作协议,柔性引进近百名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优秀博士生、硕士生到珙县挂职锻炼,为地方经济建设献策献力。
同时,制定实施了《校地人才合作管理暂行办法》、《高级人才引进管理办法》,突出以“引导、考核、关爱”三举措强化对引进人才量化经常化管理,进一步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促进人才健康成长,保障用好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
目前,校地人才合作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校地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合作机制不断完善,在科技引进、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产业化、共办教学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建立了牢固的校地合作战略联盟,搭建了长期的校地合作交流平台。
四、“校地”合力推进地方经济跨越发展:路径探索珙县县委、县政府正致力于不断深化“校地”合作,加强柔性引才借智,通过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联合科研攻关,促进项目对接,积极探索加强校地合作交流的新思路、新举措。
(一)整合“校地”优势资源,不断扩大合作空间一是积极培养有关科技人才和师资,加强与高校之间的技术交流与科研合作,选拔委派本县技术骨干、管理人才重新进入高校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短期培训班和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更新、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鼓励和支持挂职人员和技术工人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发现、研究和解决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培养一支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和企业科技创新的队伍。
二是紧密结合珙县特色产业、典型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要求,依托高校的人才技术高地,以高新技术孵化为突破点,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项目孵化的大平台,搞好供需对接,以企业为载体推动产、学、研互动。
陆续组织高校人才进入三大园区(余箐建材产业园、孝沐工业产业园、特色农产品加工园)考察调研,促成校方与入住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并在项目设计、技术改造、劳动力培训、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展开一系列合作,帮助县域企业提档升级,使校地企实现“产、学、研”全面合作落到实处。
三是以农民增收为目的,推进优质农副产品开发培育,拓展营销渠道,打造特色农业品牌。
开展有机茶、食用菌、特色瓜果、“黑五类”等农产品种养、深加工技术开发研究。
县商务局、供销联社等单位主动与合作高校联系,积极推动各高校与珙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的生产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直接对接,为合作高校提供优质优价的农产品供货服务。
四是地方企事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争取国家级、省级各类项目的支持,实现项目的落地与对接。
通过项目合作推动应用研究和科技推广,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科技资源服务于珙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小康社会建设。
(二)“校地”联合科研攻关,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珙县政府紧密结合自身产业结构特点,不断加大资金、人力、政策支持,通过校地人才合作,开发新技术,引入新资源,在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坚持不懈地把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