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记承天寺夜游》试题
《记承天寺夜游》问答题(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
《记承天寺夜游》问答题1.“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写法,写得很有人情味。
说出这样的好处?答:月光似乎懂得作者的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八个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高度概括了诗人在寂寞的月夜里的喜悦和兴奋。
3.“藻荇交横”比喻什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答:比喻的是月光摇曳的竹柏倒影,给人的感觉是水萍般摇曳的动态美。
4.对于月色的描写,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庭中上下一片皎洁透明,正像作者磊落光明的胸怀,作者处于其中,才摆脱了被贬谪后的沉重,融入了透明清澈的世界。
5.文章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答:世人被俗物所累。
6.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
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例。
答:“烟笼寒水月笼沙”“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注意:是月光而不是月亮)。
7.作者在本文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答:贬谪的悲情,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
9.你如何理解作者的闲情?答:作者的闲情缘于作者宽阔的胸襟和旷适的情怀。
作者被贬后,在官场那颗破损的心灵在得以恢复,以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10.“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有何含义?答: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名利,为世事所累。
表现了作者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尘世,淡泊宁静的情怀。
11.本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答:闲。
发挥题:1.我们已经学过不少苏轼的诗词歌文,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谈谈你的感想。
答:提示,感想要深刻一些。
2.找出文中的两处比喻句,选择一处做简要赏析。
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满庭月光中竹影婆娑,如水草在招摇,动静结合的比喻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情。
3.谈一谈你对作者自称“闲人”的理解?答:被贬后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壮志难酬,自嘲为闲人。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语文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语文试题-中国教育资源网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一、指出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正确读音
1.念无与为乐者()A.yuè B.lè
2.怀民亦未寝()A.qǐn B.qèn C.qìn
3.水中藻、荇交横()A.xìng B.xíng C.háng
二、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__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是我国______________朝的______________。
三、《记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层用了两个疑问句和一个陈述句,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一)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A.庭院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A.积水空明B.水中藻、荇交横
3.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
4.翻译这个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2.B3.A4.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欢迎下载使用,分享让人快乐。
八年级(上).人教版.《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挖空训练+参考答案+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挖空训练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句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准备,将要)睡,月色入户,欣然....(没有可以..(高兴、愉快的样子)起行。
念.(考虑到)无与为乐共同游乐)者.(的人),遂.(于是)至承天寺寻.(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睡觉),相与..(一起)步于中庭(句式:状语后置句,于中庭步)。
庭下如.(像)积水空明....(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交错纵横),盖.(大概)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八上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期中复习题(含答案)
10、《记承天寺夜游》期中复习练习题一、课文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或: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参答: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清丽典雅(参差交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句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欣赏趣味相同。
(3)句子: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密切。
(4)句子: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作者称自己为“闲人”是因为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他落寞,当然也是他自我排遣的旷达胸襟的体现。
这体现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和自我排遣的旷达。
)[“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4、中心思想:本文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心境)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二、课后练习三: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
结合写作背最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答:《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的心境是微妙面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1、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小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怀民亦未寝(睡觉)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小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一致。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小题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 托物言志B. 类比象征C. 即景生情D. 以物喻人【小题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知识点]苏轼(1037-1101)[答案]【小题1】C【小题2】C【小题3】C【小题4】B[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C“念无与为乐者(思念)”错。
“念”:想到。
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小题2】试题分析:C错。
表达的感情不一致。
《答谢中书书》反映的是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
【小题3】试题分析:本文的构思角度是即景生情或借景抒情。
用景物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因贬官,所以用大自然的景色来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小题4】试题分析:A改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记承天寺夜游
3记承天寺夜游【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解衣欲.睡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2. 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断一处)(1)念无与为乐者。
(2)怀民亦未寝。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具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5.文中“闲人”一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八上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精选题含答案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 荇。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 句话的描写对象是月__光_____,“藻、荇” 是指竹__柏__影_____。(4分)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 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 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3分)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 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 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 情感?(3分)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 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 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2分)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 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 深长。 B.文章第①②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 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文章第②③句中的“遂”“亦”二字流 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 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月色入户
户:__门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__同__,__一__起_
(3)怀民亦未寝
寝:__睡__觉_______
(4)但少闲人
但:__只__是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巩固训练题 (附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巩固训练题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
承天寺,在今(省)黄冈南。
作者是,字,号,眉山(今属四川)人,(朝代)文学家。
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贬官期间。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赵顼的年号。
3.字词训练qǐn xìng未( ) 藻(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句5.课文背诵/默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月色入户,。
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水中藻、荇交横,。
何夜无月??但少。
6.课堂内容训练。
⑴《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是?⑵《记承天寺夜游》表明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⑶这篇短文可分三个层次,作者先后用了哪些表达方式?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⑸文中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家。
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
3.字词训练qǐn xìng未( ) 藻(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字词句5.课文背诵/默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课堂内容训练。
⑴《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⑵《记承天寺夜游》表明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的句子是?月色入户,无与为乐⑶这篇短文可分三个层次,作者先后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⑷“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⑸文中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测练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下列各项中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秋之夜,一轮皓月已经爬到中天了,,。
;风来了,楼房和山峰在水中摇曳着,显得朦胧而又神秘。
①蓝蓝的天空映衬着圆圆的月亮。
②高高的悬挂在蓝蓝的夜空中。
③向大地散发出银色的光华。
④银色的光华散射在大地上。
⑤千岛湖碧绿的水里倒映着两岸的山峰和楼房。
⑥千岛湖两岸的楼房和山峰倒映在碧绿的水里。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5.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时期文学家、画家,字,号,与父,弟,合称“三苏”,是“”之一。
他的散文与并称“欧苏”;他的诗和并称“苏黄”;他的词和并称“苏辛”;他是“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画开创了湖州画派。
6.按要求用原名填空。
(1)作者夜游原因的句子是:。
(2)体现作者寻张怀民原因的句子是:。
(3)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本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的句子是:。
7.“月亮”历来被文人墨客作为吟咏的对象。
请写出几个关于月的连续的诗句。
二、同步解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8.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友人张怀民的情景。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word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班级姓名学号一、基础知识(41分)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朝代)人,字_________,号_________,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4分)2.解释加点的词语。
(14分)(1)欣然..起行() (2)遂.至承天寺()(3)念.无与为乐者()(4)盖.竹柏影也()(5)相与..步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2分)4.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不知/天上宫阙B. 我/欲乘风归去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相与/步于中庭6.对《记承天寺夜游》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2分)A.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3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步检测试卷
记承天寺夜游一、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积水空明..( ) (3)月色入户.( )..( ) (2)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 ) (5)念.无与为乐者 ( )(6)相与..步于中庭( )2.划分下列文言语句的朗读节奏。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3.把下面的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作者虽不写月光,但通过高度传神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空明澄澈、幽静迷人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嘲、自矜而又自解、自慰的悲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6.本文短小精悍,融记叙、描写、议论为一炉,细读这篇短文,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并完成填空。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第三层:________________,本层以________为主。
其中重点对________进行了描写,给我们创设出________的意境。
7.寒来暑往,四季更替,自然界就是这样演绎着春夏秋冬的变化,周而复始。
不经意间,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因四季的变更而显得异常精彩美丽。
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参与“感受自然”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吧,让我们迈着轻松的脚步走进自然,走过四季,看风景去!(1)请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词。
(2)请你仿照例子为此次活动再设计两个环节。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词语解衣欲睡欲:想要。
月色入户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起行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至承天寺遂:于是,就。
至:到。
怀民亦未寝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交横: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竹柏影也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表判断,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闲:清闲。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将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三)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记承天寺夜游问答题
《记承天寺夜游》文学常识选自《东坡志林》,本文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闲人:结尾“闲人”是点睛之笔,惟其“闲”才能“夜游”。
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
本文写人突出其“闲”:1、入夜即解衣欲睡,可见“闲”。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可见“闲”。
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可见“闲”。
4、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可见“闲”。
本文写景的特点:1、处处扣住“月”写夜游。
①“如积水空明”可推见月色之明。
②“藻荇交横"可推见月色之清。
2、写月并不是繁词竟采,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
3、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从竹柏影入手,使人推见月色清朗空明。
本文抒发的感情:作者因贬得“闲”“自放于山水之间”赏明月;看竹柏,自适其适,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其中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寄托。
月色入户点出当晚夜的特点——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
念无与为乐者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低沉的喟叹。
遂…寻可见急切访友的心意,也表明只有此人,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承天寺点题。
怀民亦未寝显示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写景(比喻)。
写月色。
这两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答谢中书书》)都是写自然景物。
但表达的思想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1、《答谢中书书》一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之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与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问答题:1.本文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文中给我们创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描写的对象是月光,创设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是作眷心境的体现。
2.本来“解衣欲睡"的作者为什么“欣然起行”?答: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和寂寞无聊使作者“解衣欲睡”,但月光悄悄走进门来,使作者如遇久违的朋友,睡意顿消,所以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题集及答案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题集及答案解析一、解释字词1. 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欣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 相与:一起,共同。
-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这里用来比喻月光的清澈。
- 藻荇:水中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竹柏的倒影。
- 闲人:指没有世俗事务牵绊,能够自由欣赏美景的人。
二、句子翻译2.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屋内,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默写填空3. 请根据诗句内容,完成下列默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______,欣然起行。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______。
”: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______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四、内容理解概括4. 概括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夜游承天寺的情景。
诗人在一个月色明媚的夜晚,因月光入户而兴起夜游的念头,遂前往承天寺寻找友人张怀民,两人一同在寺中庭院欣赏月下美景。
5. 诗人在夜游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诗人表达了偶遇美景的惊喜、与友人共赏的愉悦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五、描写手法6. 诗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和竹柏影子的摇曳。
7. 诗中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闲人”之少的?诗人通过对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强调了虽然月光和竹柏常见,但能够欣赏它们的“闲人”却不多。
六、人物环境情感分析8.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并说明诗人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诗中的“我”是一个善于发现美、享受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人物形象。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优化训练试题
第22课?记承天寺夜游?我夯基·我达标1.解释以下加点的字词。
〔1〕月色入户.〔〕〔2〕欣然..起行〔〕〔3〕念.无为与乐者..承天寺寻张怀民〔〕....〔〕〔〕〔4〕遂至〔5〕相与..步于中庭〔〕〔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解析:“欣然〞不能只答复“快乐〞,应是“快乐的样子〞。
“户〞易误答成“窗户〞,注意古时的“户〞当“门〞讲。
参考答案:〔1〕门〔2〕快乐的样子〔3〕想一共同游乐的人〔4〕于是,到〔5〕一同,一共同〔6〕只是罢了2.将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解析:译准关键字。
如〔2〕句中“耳〞,不能是“只是缺少我们两个人〞,应是“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参考答案:〔1〕庭院好似积满了水,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树叶的影子。
〔2〕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根据课文填空。
〔1〕?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下承天寺庭中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句中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解衣欲睡,________________,欣然起行。
解析:强调“积累〞是中考语文HY的一个重点。
凡要求背诵的课文,一定要纯熟记诵。
默写一定不能有错字、添字或者漏字等现象,否那么,不得分。
参考答案:〔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比喻写景生动形象〔2〕月色入户4.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两句含“月〞的古诗句。
解析:此题考察对古诗词的积累。
答案:〔略〕我综合·我开展一、阅读理解〔一〕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5—8题。
5.文中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是:〔1〕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解析: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快乐或者感慨的句子。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记承天寺夜游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_________》,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XXX在XXX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XXX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上面临加点词解释不精确的一项是()(2分)A.XXX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XXX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时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豪情与XXX《小石潭记》中的同等。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XXX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XXX”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_____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事件:_______________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浏览上面一首诗歌,回答题目。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测验卷(100分)(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测验卷(100分)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28分,每空2分)1.五色交辉()2.晓雾将歇()3.夕日欲颓()4.沉鳞竞跃()5.念无与为乐者()6. 盖竹柏影也()7.相与步于中庭()8.如积水空明()9.四时俱备()10.欲界之仙都()11.月色入户()12.但少闲人()13.遂至承天寺()14.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二、根据课文默写(共16分,每线2分)(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2)□□□□,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3)《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盖竹柏影也。
三、翻译句子(共20分,每题4分)(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题(共16分,每题4分)1.下列选项中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之:山川之美/乃记之而去B.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相与步于中庭C.寝:怀民亦未寝/寝食难安D.解:解衣欲睡/何以解忧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试题
单位:风陵渡一中主讲人:王晓静
审核人:任巍伟使用范围:八年级
怎样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一方面“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可见他的无奈与悲凉,他何尝要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另一方面“闲人”指具有闲情逸致,兴趣高雅之人。
作者表面上自嘲自己与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更重要的是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所以说此时此的的月夜才是最美的。
怎样《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风陵渡一中王晓静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
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
两天教学文言文的老师在这一点上都无一例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成效只有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
这次活动是将八上的内容放在初一学生中教学,这就更需要考虑学生接受能力了。
有人曾用“死于章句,废于清议”来概括现在文言文教学的极端。
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
如何合理处理两者关系?当我看到钱梦龙先生回忆改变人生的一节课——《愚公移山》教学的时候,他介绍自己的文言文教学主张:一般都在学生自读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而不是离开了具体的语境去孤立地解释字词的知识。
这个主张就是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的表现。
试想一下:教学创意再完美,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那么正如陈小英老师所言:“再好的创意也只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创影。
”
3、课堂时间有限,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
教师一点要舍得舍弃。
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5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最初我本想通过探究“闲”的含义来把握苏轼豁达的心境,继而领悟其人生态度。
但试上了之后却很难把握,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思路混乱,成了一锅糨糊。
教研组的老师马上给我指出了这个问题,告诉我一堂课的思路必须有条理,否则课堂重点就不突出了。
在历经几次调整之后,我就把重点定位在赏析景语,体会情语。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
得与失,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定论。
但对我而言,我要说一句:本想收获一缕清风,而你却给了我整个夏天!再次感谢语文组的
全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