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
·儿童发展·幼儿攻击性行为功能评估及干预的个案研究*史亚运1,2林云强1,2**(1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杭州,310012)(2华东师范大学言语听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攻击性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 )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幼儿问题行为。
有研究报告,学龄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检出率达11.9%。
〔1〕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个性、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早期干预,已有研究较多聚焦于行为矫正技术的应用,也有较多质性研究。
本研究试图采用基于功能评估的积极行为支持策略,尝试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进行早期干预。
功能评估(functional assessment )是指对个体问题行为的功能、引发和维持等个体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分析。
基于功能评估的干预,旨在达到减少并消除个体问题行为的目的,促使个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2,3〕积极行为支持(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 )是指系统地改变导致个体问题行为发生的因素,并根据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实施干预。
本研究中,研究者同时使用了行为替代策略,以期减少或消除被试的问题行为,增加其适宜性行为。
〔4,5〕一、研究对象及方法(一)研究对象小岑(化名),男,5岁,中班幼儿。
其父经常夜不归宿,喜欢玩电子游戏,常常讲脏话;其母经营一家公司,平时工作甚忙,常常很晚回家,喜欢对小岑讲道理;外公外婆十分宠爱小岑;小岑家雇有司机小杨,常被小岑欺负;雇有保姆,常会用“外面有魔鬼”之类的话来吓唬小岑,以促使他听自己的话。
小岑有较为明显的问题行为:经常打人且出手很重;经常抢夺同伴的物品;经常破坏游戏规则;喜欢用力推门等。
(二)研究工具1援《ABC 行为观察简表》为了全面分析小岑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因素及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使用《ABC 行为观察简表》,详细考察被试问题行为的三个主要变量:前奏事件(antecedent )、行为表现(behavior )及行为结果(consequence )。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
幼儿园攻击性行为处理:教师案例分析与反思1. 背景介绍在幼儿园教育中,孩子们的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这些行为可能表现为打架、推搡、咬人等形式,给教师和家长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何正确处理幼儿园中的攻击性行为,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教育环境的维护都是非常重要的。
2. 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分析我在上个月参观了宝宝之家幼儿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案例。
在一次幼儿园的游戏时间中,小明和小强因为一把玩具争夺不下,发生了推搡和互相打人的行为。
教师及时赶来制止了这一行为,但之后并没有做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这一事件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幼儿园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有更好的处理方法。
3. 对攻击性行为的深入分析攻击性行为通常是幼儿在情绪受挫或者无法表达自己需求时的一种表现。
在分析这种行为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幼儿的芳龄、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攻击性行为的处理还需要考虑到对幼儿自尊心和认知能力的保护,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惩罚。
4. 教师的处理策略在对幼儿园攻击性行为的处理中,教师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及时制止危险行为,并进行必要的安抚。
教师需要和相关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环境中的状况,以便更好地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另外,教师还需要引导幼儿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和需求,以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反思与展望从宝宝之家幼儿园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在面对攻击性行为时需要更有耐心和智慧地进行处理,而不是简单地进行处罚。
家长对于幼儿的情绪管理和行为规范也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在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专业培训和资源支持,帮助幼儿园教师更好地处理攻击性行为,营造更好的教育环境。
6.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幼儿园教师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情商方面都有较好的素养,才能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面对攻击性行为时,教师需要以爱心、耐心和智慧来引导孩子,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家长也需要积极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共同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案例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哈特普把攻击行为分为工具型攻击和敌意型攻击。
所谓工具型攻击乃指儿童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做出的抢夺、推搡等动作。
这类攻击本身不是为了给受攻击者造成身心伤害,而是被当作一种手段或工具,用以达到伤害以外的目的。
敌意型攻击则是以人为指向的,采用嘲笑、骂人等言语指责,其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
研究发现,年龄较小的儿童以工具型攻击为主,年龄较大的孩子以敌意型攻击为主,表现为攻击行为的类型从“工具型”向“敌意型”的转化。
这种变化趋势与儿童的认知能力有关。
研究还发现,攻击性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卷入攻击性事件;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而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即童年时期被评为攻击性较高者,成年后的攻击性仍然较高。
幼儿园群体生活中幼儿的攻击行为主要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通过小、中、大班的个案分析,幼儿的攻击性主要表现为无意性、模仿性、攻击性。
案例一:明明,3岁,小班幼儿,抬手就打不喜欢的小朋友,随意性大。
主要行为表现:在做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和小朋友发生争抢玩具的现象。
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玩具,就一定要抢过来,打人或者是咬人。
当不能得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会放声大哭。
分析原因:因为父母工作比较繁忙,孩子从小跟着奶奶长大。
小时候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碰到桌子或者椅子摔倒以后,奶奶会马上打桌子或者椅子,埋怨它们碰到了明明。
后来明明也跟着打碰到他的东西,不让打就会哭闹。
父母从心理上觉得亏欠了孩子,发现明明这个坏毛病也没有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总是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采取的措施:①学习好榜样。
讲有关《好朋友》的故事,做《找朋友》的游戏。
因为孩子年龄小,教师从情感教育入手,结合故事中的例子,告诉明明和小朋友要互相友爱,互相帮助;②转移注意力。
当明明和小朋友争抢玩具的时候,老师调整活动内容,或者是请明明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及时表扬明明的优点,淡化明明打人的缺点;③家园多沟通。
和家长交流意见,共同分析孩子的心理需求。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通过观察、分析一名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及相应的干预措施。
一、案例背景小宇(化名),男,6岁,大班学生。
父母均为上班族,家庭环境和谐,父母关系融洽。
小宇自小聪明好动,但在幼儿园内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如推搡、打人、咬人等,给其他幼儿及老师带来了困扰。
二、攻击性行为表现1.语言攻击:小宇在与同学交流时,喜欢使用侮辱性语言,如“你真笨”、“我不喜欢你”等。
2.身体攻击:在游戏中,小宇常常因为争夺玩具而与同学发生冲突,有时甚至动手打人。
3.情绪失控:当小宇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哭闹不止,甚至咬人。
三、攻击性行为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宇的父母工作繁忙,较少陪伴小宇,可能导致小宇缺乏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2.个性因素:小宇性格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自制力,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
3.教育因素:幼儿园教育方式可能过于严厉,导致小宇在受到批评时产生逆反心理。
4.社会因素:小宇所处的环境可能存在暴力现象,如动画片中的暴力镜头,使小宇模仿并认为攻击是解决问题的手段。
四、干预措施1.家庭干预:(1)家长要多陪伴小宇,关注他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的关爱。
(2)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
(3)家长要积极引导小宇,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2.幼儿园干预:(1)老师要关注小宇的情感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他的问题。
(2)老师要采用温和的教育方式,避免刺激小宇的情绪。
(3)老师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小宇积极参与,提高他的自我控制能力。
3.社会干预:(1)加强家庭教育宣传,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
(2)严格控制影视作品中的暴力镜头,避免对幼儿产生不良影响。
(3)加强幼儿园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
通过对小宇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与家庭、个性、教育、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大班教研活动攻击性行为(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攻击性行为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还会对他们的同伴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预防儿童攻击性行为,我们大班教研组决定开展一次关于攻击性行为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及表现形式。
2. 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体、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
3. 探讨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
4. 提高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能力。
三、活动内容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分类(1)定义: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伤害他人身体、心理或财产的行为。
(2)分类:根据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可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根据攻击性行为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言语攻击、身体攻击和破坏攻击。
2.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个体原因:遗传、气质、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等。
(2)家庭原因:家庭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父母教育观念等。
(3)学校原因:教师教育方式、同伴关系、校园文化等。
(4)社会原因:社会风气、媒体影响、人际关系等。
3. 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策略(1)个体层面:提高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同理心、加强心理辅导等。
(2)家庭层面: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亲子沟通等。
(3)学校层面:优化教育方式、加强同伴关系建设、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等。
(4)社会层面:加强社会道德建设、规范媒体传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等。
4. 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识别和应对能力(1)识别: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如言语攻击、身体攻击、破坏攻击等。
(2)应对: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如心理辅导、行为矫正、家校合作等。
四、活动过程1. 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和目标,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2. 专家就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分类、原因及干预策略进行详细讲解。
3. 教师分组讨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享预防和干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做法。
4. 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引言: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采取言语或行动对他人进行攻击,包括推搡、咬人、打人等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会对幼儿自身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对幼儿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控制攻击性行为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个案分析,进一步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有效策略。
个案背景:个案为女孩小红,4岁,幼儿园大班学生。
小红攻击性行为严重,经常推搡、打人,并存在咬人的行为。
家长希望通过心理辅导解决这一问题。
个案分析:1.家庭环境分析:小红是家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双方忙于工作,缺乏陪伴和关爱。
据了解,小红的父母很少与她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她的情感需求缺乏重视。
这种家庭环境缺乏稳定性和爱的渗透,可能对小红的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2.幼儿园环境分析:小红所在的幼儿园环境相对混乱,师生比例较大,老师在管理幼儿时较为严厉,课堂活动设置不够丰富多样。
同时,对于小红的攻击性行为,老师通常使用惩罚性的方法,忽视了对其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分析和引导,可能导致了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加剧。
3.个案分析:小红的攻击性行为可能源于其内心的不满和焦虑。
在幼儿园这种相对陌生的环境里,小红感到无所适从,无法通过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感。
攻击性行为成为她发泄负面情绪的一种方式。
同时,小红也可能学习到了攻击的行为模式,她可能发现通过攻击可以获得她所需的关注和回应。
心理辅导策略:1.建立信任关系:心理辅导的首要任务是与幼儿建立信任关系,让她感受到你的关心和支持。
通过与小红进行日常交流,询问她的感受和需求,耐心倾听她的故事和烦恼,以此增强她对你的信任感。
2.增强情绪表达能力:针对小红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帮助她学习适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如语言表达、绘画和角色扮演等。
通过这些方式,引导她主动分享自己的心情和需求,降低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理解她的需要并提供支持:关注小红在幼儿园中的需要和焦虑,并提供相应的支持。
例如,安排友善的伙伴,鼓励她与其他幼儿进行友好互动,增强她的归属感。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
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
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
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
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
”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
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
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嘴里说着:“我先,我先。
”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
”接下他们就开始争吵起,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
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了,几天不能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的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心理辅导概述:攻击性行为是幼儿期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对幼儿的发展和学习有着负面影响。
心理辅导是一种帮助幼儿管理并改变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方法。
本个案将重点分析一位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问题,探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和心理辅导的方法。
个案背景:Jenny,女,5岁,就读于一所幼儿园。
Jenny在幼儿园中经常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包括打人、踢人、咬人和推人等。
据家长反映,Jenny在家中也有类似的攻击行为,对弟弟经常施以暴力。
Jenny的家庭环境温馨和睦,父母对她关心有加。
攻击性行为的原因:1. 物质不满的原因:Jenny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感到不满和不满足,无法有效地表达情绪,进而通过攻击来释放内心的不安。
2. 学习环境的不适应:Jenny可能在家庭和学校的学习环境中遇到了困难,感到压力和挫折,从而通过攻击行为来寻求帮助或引起关注。
3. 自我认同的困惑:Jenny可能存在自我认同上的问题,对于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存在疑虑,通过攻击行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力量。
心理辅导的方法:1.观察和记录:辅导师需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和表现形式等。
2.情绪管理:通过教授幼儿情绪管理技巧和策略,帮助其学会自我控制和表达情绪的方法,例如深呼吸、正面讲话和寻求帮助等。
3. 行为替代:辅导师可以引导Jenny找到其他替代性行为,以取代攻击行为。
例如鼓励她用言语表达不满,或者寻找其他方式来排解压力和消耗能量,如画画或参加体育活动等。
4. 合作解决问题: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教导Jenny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和沟通,以解决冲突和问题。
这有助于提高她的社交技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家庭支持:辅导师需要与Jenny的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并提供家庭辅导和交流技巧,帮助他们理解和应对Jenny的攻击性行为。
家庭应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建立积极的家庭氛围。
心理辅导实施过程:1. 与Jenny建立关系:辅导师与Jenny建立信任关系,与她进行亲密交流,并了解她的感受和想法。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论文】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一、问题的提出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来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来;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
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
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
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
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来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
”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
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
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来。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来,嘴里说着:“我先,我先。
”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
”接下来他们就开始争吵起来,你推我,我拉你。
做早操时间,轩轩就乱站,做操时踢到了前面小朋友的脚,对不起也不说一声,还偷偷的笑。
排队回教室时和其他小朋友推来推去,把一个小朋友推在了台阶上,结果那个小朋友的腰肿起来了,几天不能来幼儿园只能躺在床上。
轩轩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一不小心就撞到其他小朋友,有时他是故意去碰碰小朋友,一天下来会招惹很多小朋友,教室里就听见小朋友:“老师,轩轩他打我;老师,轩轩抢我的玩具。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在与他人互动过程中使用身体或语言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攻击或伤害的行为。
这种行为在幼儿阶段是相对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出现或者伤害程度较大,则需要进行观察与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来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行为习惯。
本次观察的个案是一个3岁男孩,名叫小明。
小明通常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或者玩具分享过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例如推、打、咬等。
观察期为两周,每天记录小明的攻击行为次数、对象、触发因素以及干预方法。
观察结果显示小明的攻击行为主要集中在抢夺玩具或者争夺食物时,他通常会对抢夺对象进行打击或者咬人。
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高达每天超过5次,对象主要为同年龄的男孩,特别是那些与他争夺玩具或食物的对象。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发现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他可能处于自我中心的阶段,无法正确理解和应对他人的需求或者权益;二是他可能有积聚的情绪无法适当地表达;三是可能缺乏良好的行为控制能力。
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一是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了解并认识到他人的需求和权益,培养他的合作和分享意识;二是引导他适当地表达情绪,可以通过绘画、说故事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来帮助他表达情感;三是提供适当的行为控制训练,例如进行一些专门的游戏和活动,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在幼儿园中,老师可以密切观察和记录小明的攻击行为,并及时进行干预。
当发生攻击行为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对小明进行短暂的远离,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二是与小明进行正面沟通,告诉他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并帮助他找到其他更合适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三是鼓励和表扬他积极的行为和合作,以增强他的积极性。
除了幼儿园老师的干预外,家长也需要参与到小明的行为管理中来。
家长可以与老师进行积极的沟通,了解小明在家中和幼儿园中的行为表现,并共同制定干预计划。
家长还可以在家中为小明提供积极引导,例如鼓励他与兄弟姐妹或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教育他要尊重和关心他人的感受。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精编版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精编版标题: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摘要:本个案研究旨在探讨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干预策略。
通过观察和采访,发现一个5岁的男孩(杰克)在幼儿园中表现出频繁的攻击同伴行为。
研究发现杰克的攻击行为主要受家庭环境、情绪问题和缺乏社交技巧的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幼儿的干预策略,包括教育家长和幼儿园工作人员,以帮助杰克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和社交技巧。
关键词: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干预策略、幼儿园、社交技巧1.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园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幼儿的发展和同伴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个案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详细观察和采访,分析一个5岁男孩(杰克)的攻击行为,探讨其原因和干预策略。
2.方法2.1参与者本研究的参与者是杰克和他在幼儿园中的同伴。
2.2数据收集通过观察和采访收集数据。
观察期间,记录杰克的攻击行为、触发因素以及他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情况。
采访幼儿园老师和杰克的父母,了解杰克在家庭环境中的表现和情绪问题。
3.结果3.1攻击行为表现形式杰克的攻击行为表现为推搡、打人、咬人等。
这些行为对同伴造成身体上和情感上的伤害。
3.2攻击行为的触发因素触发杰克攻击行为的因素包括同伴争抢玩具、被指责和挤压在拥挤环境中。
这些情境会引发杰克的不适和情绪冲动,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
3.3家庭环境和情绪问题杰克的父母在采访中透露,杰克在家庭中经常受到严厉的纪律,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
他们还提到杰克情绪波动频繁,容易发脾气和焦虑。
3.4缺乏社交技巧杰克在社交技巧方面有困难,缺乏解决冲突的能力和情绪调节机制,导致他无法适应幼儿园环境。
4.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杰克的攻击行为受到家庭环境、情绪问题和缺乏社交技巧的共同影响。
家庭环境中的严厉纪律可能导致杰克的情绪问题,而缺乏社交技巧使他无法适应同伴之间的互动。
这些因素共同促使了他的攻击行为。
5.干预策略5.1教育家长家长应接受教育,并了解杰克的特殊需求。
幼儿攻击性行为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攻击性行为较为普遍的年龄阶段。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对自身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会对同伴关系和班级氛围产生不良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幼儿攻击性行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班级管理水平,特开展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2. 掌握预防和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和策略。
3. 提高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4.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班级管理水平。
三、活动内容1.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及分类(1)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指个体为了实现某种目的,采取伤害自己或他人的行为。
(2)攻击性行为的分类: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2. 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1)生理因素:如幼儿的神经发育不成熟,情绪调节能力较差。
(2)心理因素:如幼儿的自信心不足、自我控制能力差、寻求关注等。
(3)家庭因素:如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家庭氛围紧张等。
(4)同伴因素:如同伴关系紧张、嫉妒、竞争等。
3.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点(1)冲动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缺乏思考,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爆发。
(2)情境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与特定情境有关,如争抢玩具、受到挫折等。
(3)重复性: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能会在一定情境下反复出现。
4. 预防和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和策略(1)加强幼儿情绪管理教育: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幼儿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2)培养幼儿自信心:关注幼儿的优点,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增强自信心。
(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学会尊重、理解、关心同伴,培养良好的同伴关系。
(4)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育儿观念,帮助家长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5)开展心理辅导:针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5. 教师在预防和干预幼儿攻击性行为中的角色(1)观察者:关注幼儿的行为表现,及时发现攻击性行为。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及对策
影响
对受害者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身 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他 们的安全感和自尊心,甚至可
能导致长期的负面影响。
对施暴者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施暴者的社 交关系,还可能导致他们形成不良 的性格特质,如自私、冷漠、暴力 倾向等。
对班级氛围的影响
攻击性行为会破坏班级的和谐氛围 ,导致其他幼儿对攻击者的反感和 排斥,甚至引发群体性的冲突。
03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对策
家庭教育对策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01
家长应与孩子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
子的内心需求和情感变化。
引导孩子正确看待攻击性行为
02
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理解攻击性行为的负面影响,鼓励他们学会
尊重他人、友善待人。
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03
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感受,培养同理心
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幼儿园教育对策
创设安全的环境
幼儿园应创设一个安全、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温暖 和关爱。
注重情感教育
幼儿园可以通过游戏、故事、音乐等形式,引导孩子学会表达情感 、理解他人的情感。
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
幼儿园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或合作游戏,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沟通、解决冲突的技能。
1 2 3
总结词
社会环境因素对大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有一 定影响。
详细描述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一些不良的社 会风气,如暴力、欺凌等,这些会影响孩子的价 值观和行为习惯。
结论
社会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家庭、 学校和社会都应当关注和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 值观和行为习惯。
06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
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标题:幼儿攻击性行为观察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观察和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可能的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和记录幼儿在日常活动中的攻击性行为,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处理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引言攻击性行为在幼儿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对幼儿的发展和周围环境的稳定性都有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和相关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方法2.1 参与者:选取XX幼儿园中X个班级的X名幼儿作为研究对象。
2.2 观察记录: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记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包括身体攻击(如推搡、打人)、言语攻击(如嘲笑、辱骂)等。
2.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3. 结果3.1 攻击性行为的频率:记录期间,幼儿园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频率为XX次/天。
3.2 攻击性行为的类型:身体攻击是最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类型,占总攻击性行为的XX%。
3.3 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幼儿在人际互动中的自信程度、家庭教育方式以及与同伴的关系等因素与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关联。
4. 讨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因素(性格、情绪等)、家庭因素(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以及社交环境因素(同伴关系、学校环境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总结了发生频率、类型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这些结果对于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研究还可以关注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长期影响及干预效果评估等问题。
大班幼儿打人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重视。
然而,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打人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也给家庭、幼儿园带来了诸多困扰。
本文以大班幼儿打人教育案例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幼儿打人行为的教育。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幼儿园大班,共有30名幼儿。
班上有一位名叫小明的幼儿,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在幼儿园里打人,严重影响了班级的和谐氛围。
家长和教师都十分关注这一问题。
2. 案例经过(1)观察记录小明是一位活泼好动的幼儿,性格开朗,但缺乏耐心。
在幼儿园里,他经常因为争夺玩具、争抢位置等原因与同伴发生冲突。
以下是小明打人的几个典型场景:场景一:小明与小朋友一起玩积木,他抢到了一个喜欢的积木,却发现其他小朋友也想要。
于是,小明开始用积木砸其他小朋友的头。
场景二:在区域活动中,小明想玩滑滑梯,但其他小朋友已经占据了位置。
小明不愿等待,便动手推了其他小朋友一把。
场景三:在画画活动中,小明和小朋友一起画画,但小明觉得自己的画比其他小朋友的好,于是拿起画笔打伤了其他小朋友的画。
(2)家长反映家长反映,在家中小明也经常打人,有时是因为争夺玩具,有时是因为情绪不好。
家长担心小明在学校和家中都会因为打人而受到伤害。
3. 案例分析(1)原因分析①家庭教育:家长教育方式不当,对小明过于溺爱,导致小明缺乏规则意识,随意打人。
②同伴关系:小明与同伴之间的沟通能力较差,无法妥善处理冲突,导致打人行为的发生。
③情绪管理:小明缺乏情绪管理能力,遇到挫折时容易发泄情绪,以打人作为解决问题的手段。
(2)教育策略①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家长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②同伴交往能力培养: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活动,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绪管理教育:开展情绪管理主题活动,引导幼儿认识情绪,学会调控情绪,避免以打人等方式解决问题。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
幼儿园案例分析《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一则幼儿园案例,该案例发生在一所幼儿园的大班,主要描述了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表现出攻击其他幼儿的行为,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
案例描述:在该幼儿园的大班中,有一个男孩小明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行为。
他经常主动去打其他幼儿,并且每天都有多起这样的事件发生。
小明不仅会用手打人,还会用脚踹、咬人,有时还会将其他幼儿推倒在地。
这一系列的攻击行为给其他幼儿造成了伤害,也引起了其他家长的不满和担忧。
幼儿园的老师对此深感困扰,决定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析: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背后可能有多个因素导致。
首先,小明可能缺乏社交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用打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可能是由于他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自己。
其次,小明可能存在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他可能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了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此外,小明可能对其他幼儿具有其中一种竞争心理,或者是因为其中一种自卑感而表现出攻击行为,以此来建立自己的地位或优越感。
解决方案:针对小明的攻击性行为,幼儿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观察和记录:幼儿园的老师需要仔细观察小明的攻击性行为,记录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等信息,以便更好地分析问题所在。
2.家庭访问:老师可以与小明的家人进行沟通,了解他在家庭中的情况和受教育状况。
通过与家人的合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小明的特点和背景,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情绪管理培训:为了帮助小明改善情绪管理能力,可以在幼儿园里开设情绪管理培训课程,教授一些适应性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冷静思考等。
4.社交技能培养:小明可以参加一些小组活动,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学习分享、倾听和合作的能力。
逐渐培养他与他人良好友谊和沟通的能力。
5.行为规范:制定一套适合小明的行为规范,并明确告知他家人,让他们参与督促和引导小明在幼儿园和家庭中遵守这些规范。
6.动态反馈:对于小明的进展,给予及时的积极反馈,以增强他的自信心和改善攻击性行为的动机。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第一篇: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观察与分析研究对象:汪简班级:大四班个案情况简述:汪简优点在于生性活泼好动,独立性强,善于发现观察事物,有一定解决问题的能力。
缺点是习惯指挥他人,脾气暴躁,比较任性。
每次人园时还要闹情绪,说出各种不上幼儿园的理由,但家长一旦离开后就能很快融人集体生活中。
个案观察记录:1、饭后看书。
幼儿主动选择了自己喜爱的区域进行活动。
今天丫丫带来了新图书,正当他看得开心时,汪简走过去抢丫丫的图书。
因丫丫抓住图书不放,汪简就在丫丫的脸上咬了一口,他最终抢到了图书。
2、集体活动。
幼儿自由坐在地上。
汪简坐在最后一排。
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后。
让幼儿自由讨论。
汪简一会儿拉拉前面小朋友的头发,一会儿抓旁边小朋友的衣领,还故意把别的小朋友绊倒。
老师发现后,叫他起来回答问题。
他回答正确。
3、表演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时。
汪简跑到娃娃家:“我今天要当爸爸。
”这时,汪简发现妞妞和小美为了争做妈妈的这个角色互不相让,于是他说:“你们用剪刀石头布,(谁赢谁就当小熊)。
”妞妞输了,但她不认输,要再剪一次。
汪简一步上前去抢妞妞手巾的头饰,妞妞不给他。
他就用力一推,将妞妞推倒在地,并把头饰给了小美。
一、家园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把汪简在园表现向家长反映(主要反映以上情况)。
家长:1、由于作较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玩:汪简说自己一个人很无聊,经常提出要去小朋友家或邀小朋友到家里玩。
2、汪简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记得牢,很乐意完成。
平时做事动作很慢,对事物难以保持较长的兴趣。
3、汪简会主动关心妈妈,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但没有耐心。
4、汪简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但很爱发脾气,比较急躁。
二、家园共同分析原因1、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
汪简生性活泼好动,喜爱表现自己,往往寻找各种方式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但他选择的方式不当,无意中攻击了他人。
这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没有掌握正确的交往方式,需要成人加以引导。
【育儿知识】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家教案例幼儿攻击性行为个案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在幼儿园攻击性行为会时常发生,对于小朋友说,产生攻击性行为主要是因为他们遭受到了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时,就变得焦虑起;或者是因为小朋友们本身所有的性格,比如有的小朋友比较任性、有的小朋友还处于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等。
这时候幼儿就会采取打人、咬人、踢人、抢夺其他小朋友的东西、把东西扔在地上等攻击性行为,这不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而是一种反社会行为,这种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严重的表现之一。
二、案例描述
轩轩小朋友,男孩,年龄班中班。
轩轩生性活泼好动,比较任性,容易生气。
他从小受爷爷奶奶的溺爱,在家就是一个“小少爷”,以自我为中心,爱表现自己。
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
在区角活动时,老师是按组请小朋友去选区角游戏的,坐的好的小朋友就先被请到去玩,每次等其他小组都选好之后,轩轩所在的那组才会被请去选区角活动,因为每次都是最后被请到,轩轩想玩的下棋区总是已经客满了,老师规定的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玩,他就拿着自己的小椅子到下棋区对一个比较弱小的男孩说到“我要玩下棋,你让开,你去玩别的。
”说着,他又把棋都弄乱了。
他见那个男孩还坐在椅子上不动,他就用手推了那个男孩,把他推倒在地上,于是小男孩就哭了。
而轩轩就好像不关他的事一屁股坐在椅子上跟其他小朋友下起棋。
在排队洗手时,洗手池边已经有很多小朋友,轩轩就是硬挤进去,用力把两边的小朋友拉出,嘴里说着“我先,我先。
”其他小朋友也不服气说“是我们先到的你干吗插队,到后面去,不然我们告老师去。
”接下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家庭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原因
(3)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
3.矫正策略
马开剑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环境因素;既有个体差异,又有性别差异;既有个性特点的因素,也有教育方法的失误;既有家庭因素,又有幼儿园的教育因素。由于各种因素交互影响,错综复杂,因而靠单一途径或方法来矫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通过多种途径,综合各种措施,进行系统地矫正。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作者:
————————————————————————————————日期:
大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个案研究
【摘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事件意义的课题。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
(1).获得他人物品
(2).保护自己物品
(3).争夺座位或活动场所
(4).帮助好朋友或受人指使
(5).游戏或其他活动纠纷
(6).他人违反游戏或行为规则
(7).无故挑衅欺侮他人
(8).报复还击。
2.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ﻫ窦维杰认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的:
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为一些小矛盾冲突或受到挫折时,就作出侵犯他人利益的反应,例如毁坏别人的东西,打、踢、骂别人,对成人蛮横无理等。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续增高地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的优良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攻击性行为作为一种问题行为,应尽早矫正,否则,以后矫治就会变得十分困难,或者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劳神费力,但事倍功半。
(二)研究方法和内容
1.个案法对单独的一个大班幼儿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从而研究其行为攻击性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2.观察法观察该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搜集特定情况下的攻击性行为表现,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价,便于及时掌握幼儿的情况。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行为表现
该幼儿十分的霸气,常动手打人、抓人、踢人,骂人更为常见。在建构角,他拿着自己随便拼搭的一个东西或者一块大积木就去撞别人搭好或正在搭的建构物,嘴里还发出“嗵――”的声音,看着倒塌的建构物,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在图书角,他总是一个人自得其乐地看书。其他小朋友讨论所看的书有趣,他就一把抢过来,说“给我看看”。别人不给,他就扭住别人的胳膊,硬抢过来。在美工角,他常常独自占一大块桌面,还不让别人过来。当老师表扬与他同组的小朋友的作品时,他会表现出轻视的眼神。然后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在别人的纸上乱花,别的小朋友抗议,他便出言不逊。吃饭时,他有时趁旁边的小朋友不注意,偷偷地把他的矮凳挪走,看着那位小朋友坐空,他哈哈大笑。他还把吃剩的饭放在别人正在用的碗里。上课时,他还时常与同桌小朋友在课桌下做小动作,还会故意咳嗽来引起别人关注,老师请他回答问题,却回答正确。在我对其攻击性行为为期一周的观察、记录,发现其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有:(1)推搡同伴。(2)强拉同伴的衣服。(3)咬同伴的手。(4)与同伴争抢玩具。(5)经常有语言攻击(6)游戏时故意踩同伴的脚。(7)破坏同伴作品。
2.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
乐乐的家的房子是自己家盖的老式房子,较大,楼下的房子好多间租给来自各地的外来打工人员,他们的素质不高,常常用家乡话相互谩骂,甚至相互殴打,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了一口脏话,并学会了打架,且他的普通话语言交流能力也比较弱。
我通过对一个大班具体案例分析,试图探索回答上述问题。该案例是我在实践教学工作中,采用间歇强化法成功矫正了一个儿童的攻击性行为。间歇强化法是一种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但并不是每一次都对所发生行为进行强化矫正的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ﻫ乐乐,男,6岁。乐乐是一个倔强、外向的孩子,在班级里个子最高、最壮,胆子很大。最大的特点是喜欢与人交往,不怕陌生人,而且计算能力强,喜欢数学,会下象棋,反应很快。他乐于参与游戏,在游戏活动中喜欢充当领导者,指挥别人,在与别人意见不和时却通常用强硬的方式解决。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他基本是由爷爷奶奶看护。
(二)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祖辈的无原则溺爱ﻫ乐乐由于父母没有时间管教,由爷爷奶奶带大。而爷爷奶奶一味溺爱、娇宠、迁就孩子,导致他任性、蛮横、不讲道理。在家访中我们发现,他把水彩笔等硬物当着老师的面砸他奶奶身上,不停地爬到窗上跳下来等,他家的墙上到处都是他乱涂乱画的“杰作”而他爷爷奶奶也不生气。笑着跟来时说小孩子都是这样顽皮,长大就好了。
(1)幼儿园要开展多种活动,使导致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情绪得到合理排解。
(2)鼓励与人合作和对人亲善,从正面平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远离环境中暗示和鼓励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创设和谐自然、温馨舒畅的教育环境。
(4)改进我们的幼儿教育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研究问题
儿童攻击性行为在20世纪初以来就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虽然经验告诉我们:儿童的攻击行为及儿童之间冲突早在两岁就有了,但是,其表现特点怎样?影响原因有哪些?对个体攻击性行为如何矫正?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儿童教育与研究工作者作出回答。
【关键词】:攻击性行为;间歇性强化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综述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受到很多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极具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在众多的研究中,研究者们大多从攻击性行为的起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矫正方面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陈丽颖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犯罪已引起社会广泛重视,想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特点就必须了解攻击性行为的起因: